林則徐發(fā)怒時干什么
林則徐制怒 林則徐火燒了鴉片,嚇壞了洋鬼子。
洋鬼子詭計多端,派兵偷打天津,直逼京都,要挾清朝政府嚴辦林則徐。
昏庸無能的道光皇帝嚇破了膽,連忙下了一道圣旨,飛馬送到廣州,押解林則徐到京聽候懲辦。
欽差讀罷圣旨,林則徐又氣又惱,但他仍不慌不忙,把公事一一料理停當(dāng),才回到私衙。
滿面淚痕的林夫人已把隨身行李收拾停當(dāng)。
林則徐看了一眼,踱步來到書房,朝壁上掛著的一張橫幅一指“把這個也帶上”。
夫人不解,問道“老爺,比這貴重的東西都丟了,你要帶此作甚
”林則徐說“要說比什么都寶貴,我辦事數(shù)十年,時時都記著它,如今年老了,還要靠他養(yǎng)身呢
”“哦”夫人又說“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望老爺多多保重。
不過,這么一張紙頭,又能怎樣養(yǎng)身呢
”林則徐深深看了夫人一眼,便講起來這橫幅的由來 原來這張橫幅是林則徐父親的遺訓(xùn)。
因他年輕時性子急躁,遇事不稱心就要發(fā)怒。
父親林賓日多次勸告,見效不大。
一年,林則徐將赴外地上任,臨行前,父親給他講了這么一個故事。
從前有一個縣官,非常孝敬父母,最恨不孝的犯人,判罪也特別重。
一天,有兩個人捆了一個嘴里塞著東西的年輕人來見官,說這年輕人是個不孝之子,不但罵他娘,而且還要打他娘,把他捆住后仍不停地罵,因此用東西把他的嘴巴堵著。
縣官一聽,火冒三丈,立即吩咐重打五十大板,把那年輕人打得皮開肉綻。
這時,有個老婆婆拄著拐杖進來,邊哭邊訴道“求求青天大老爺做主,剛才有兩個強盜來搶我家的牛,我兒子一個人打不過兩雙手,被強盜綁了去,不知弄到那兒去了,請求老爺趕快替我找我兒子,我就只有這么一個孝順的兒子呀”縣官這才明白,原來打的就是個孝子。
真是一時性急,判錯了案。
林則徐明白父親講這故事的心意,當(dāng)場便遵囑寫了“制怒”兩字的橫幅。
隨身帶著,時刻警惕自己心情急躁,容易發(fā)怒的毛病。
時間一久,他還從中悟出了制怒養(yǎng)身的道理。
他說“性子急躁,遇事不順心,便易發(fā)怒;發(fā)怒多了,干肝火就旺,肝火旺,既壞事,又傷身,我看老年人得中風(fēng),十有八九是肝火旺的緣故。
所以嘛,這回進京,我要帶這‘制怒’的橫幅”。
夫人連連點頭說“老爺言之有理”。
林則徐制怒律己。
(打一消防用語)
禁止煙火
問題:林則徐貼“制怒”條幅的故事對你有什么啟示
怒的來源不外乎兩個,要么對自己的事情不滿,要么對他人及其事情不滿。
不默中爆發(fā),就在沉默中死亡。
而林則徐心情急躁,容易發(fā)怒,所以寫下“制怒”二字警醒自己,凡事三思后行。
他說?性子急躁,遇事不順心,便易發(fā)怒;發(fā)怒多了,干肝火就旺,肝火旺,既壞事,又傷身。
對于我們的啟示就是:沉住氣,怒是可以克制的。
通過加強自身修養(yǎng),就可以逐步達到“每臨大事有靜氣”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