琥珀雕刻大師排名
我知道有個陰雕大師王克正,雕工精湛,技藝高超。
家銘這個名字有什么含義
王家銘: 姓名筆畫數(shù)分別是:4 10 14 天格、人格、地格、總格、外格數(shù)分別為:5 14 24 28 15 家:出外吉祥,多才巧智,清雅伶俐,忌車怕水,晚年吉祥。
(木) 銘:智勇雙全,精明公正,福祿雙收,名利有份,安享尊榮之字。
(金) 天格數(shù)5 數(shù)理意義:(五行之數(shù))五行俱權,循環(huán)相生,圓通暢達,福祉無窮。
(吉) 人格數(shù)14數(shù)理意義:(家庭緣?。┘彝ゾ壉?,一生孤獨,謀事不達,前途難料。
(兇) 性格有有杞人憂天之缺點,理想高遠而凡事難達心愿,內藏爆發(fā)個性,常在不知不覺中發(fā)脾氣。
地格數(shù)24數(shù)理意義:(掘藏得金)家門余慶,金錢豐盈,白手成家,財源廣進。
(吉)總格數(shù)28數(shù)理意義:(闊水浮萍)一生多變,豪杰氣概,四海漂泊,終世浮躁。
(兇)外格數(shù)15數(shù)理意義:(福壽) 福壽圓滿,富貴榮譽,涵養(yǎng)雅量,德高望重。
(吉) 大都口才很好,能言善道,頗得他人信服,不論在何種工作場合,均能與人相處融洽,交友方面相當廣闊,為人豪爽,各階層人士都有朋友。
五四四(土火火)三才數(shù)理暗示為: 雖容易成功達到目的,但缺乏耐久力,基礎薄,易招致失敗。
(半吉) 1、總論:待人熱心又積極,性急缺乏持久的恒心,為人誠實直率,樂于解決別人的困難,容易忘記別人的過錯。
女子具有才華和魅力,能適應各種工作場合。
2、性格:雖有良好的配置,但做事沖動而積極,成功失敗常在一瞬間,凡事多加思考計劃,培養(yǎng)耐力,可立于不敗之地。
天運五行屬火時,晚年陷入失敗多災之命運。
3、意志:意志堅定,不被世俗所迷惑,思想亦相當正確,能克服困難得到成功。
4、事業(yè):是白手成家的人才,凡事不必太勉強,順其自然發(fā)展,不定可創(chuàng)出一番事業(yè)。
5、家庭:恐有為應酬多或桃花運之事,夫妻發(fā)生意見沖突,自己應有所節(jié)制。
6、婚姻:男娶賢淑之妻,婚后感情多少有些不美滿;女嫁忠厚才華之夫,婚后感情和睦。
7、子女:女孩聰明活潑但頑皮,長大后在社會上可發(fā)展成功,或接管家業(yè)。
8、社交:您的人緣及社交都很成功,運用禮貌待人接物得良評,能得到很好的贊譽與支持。
9、精神:表面樂觀愉快,但內心急躁,有人為因素造成的不安。
10、財運:只要辛勤奮斗,財運會很好。
11、健康:大致長壽,宜提防高血壓、腦溢血、心臟病等。
12、老運:晚景雖然有財運,但內心不安定,精神多煩悶。
人格與外格數(shù)理(四五)搭配,表示個人的人際關系、社交能力、事業(yè)等暗示信息: 好禮、急進,有很廣闊的活動能力,有智謀及機敏的手腕;氣短易怒,重權勢,愛好聲譽,多少有冒進之嫌。
如慎戒小題大做,則可成功發(fā)展。
(吉)此名得分:78分更多信息:人格數(shù) 14 暗示性格為:內具爆發(fā)性品質,表面卻極平靜,如火燃濕木一樣,雖起濃煙而不能成火之象,往往有抑制思想不敢有虛偽,多曲折者。
有病若、家屬子女緣薄者,總之家庭不幸者屬多。
如人格為24數(shù),則多溫順有智謀,易發(fā)財,可得權利名譽等幸運。
人格與地格數(shù)理表示的基礎運:可得一時的吉運,但基礎薄弱,缺乏耐久力,但天格為1或2時吉利(中)。
人格與天格數(shù)理表示的成功運:能實現(xiàn)希望的目的,功成名就,但其他格數(shù)理不良者,卻可能不遇機會(吉)。
人格或地格中有2、4、9、10、12、14、19、20、22、26、36等敗財運誘導之數(shù)(兇險病弱,家族緣?。?。
人格或地格中有4、10、12、14、22、28、34等孤獨運誘導之數(shù)(妻凌夫或夫克妻)。
人格或地格中有15、16、23、24、32、33、41、42等財運誘導之數(shù)(多錢財,富貴)。
人格或地格中有4、9、10、14、19、20、28、34、44等損壽運誘導之數(shù)(若天、地、人三格中兩格有此數(shù),難逃此命)。
人格或地格中有12、14、51等品行外柔內剛誘導之數(shù)。
“家” 字義如下: jia家 <名>(會意。
甲骨文字形,上面是“宀”,表示與室家有關,下面是“豕”,即豬。
古代生產力低下,人們多在屋子里養(yǎng)豬,所以房子里有豬就成了人家的標志。
本義:屋內,住所)同本義 [home;domicile;dwelling place]家,居也。
從宀,豭省聲。
――《說文》家人內也。
――《易·雜卦傳》上地家七人。
――《周禮·小司徒》。
注:“有夫有婦,然后為家。
”夙夜浚明有家。
――《書·皋謨》開國承家。
――《易·師》室為夫婦所居,家謂一門之內。
――《詩·周南·桃夭》注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
――陶潛《桃花源記》引申表示住宅、房屋 [house;residence]平原君家樓臨民家。
――《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又如:家堂(正屋中間的堂屋);家所(家居處所);家堂菩薩(家中供奉的佛祖神靈);家第(家宅;私邸);家間(家里;家中)。
借指部隊或機關中某個成員工作的處所。
如:連長開會去了不在家;所長在家主持工作家庭,人家 [family]數(shù)口之家,可以無饑矣。
――《孟子·梁惠王上》治天下之國若治一家。
――《墨子·尚同下》家半三軍。
――《國語·晉語》視吾家所寡有者。
――《戰(zhàn)國策·齊策四》長鋏歸來乎,無以為家!家繪像祀之。
――《明史》又如:養(yǎng)家;持家;安家;家第(對對方家庭的敬稱);家數(shù)(家族;武藝招數(shù)、招式);家廟(供奉祭祀祖先的祠堂);家緣(家業(yè),家產);家私(家產);家貲(家私財產);家計(家業(yè),家產)指夫或妻 [husband or wife]女有家,男有室,無相瀆也。
――《左傳·桓公十八年》固亂流其鮮終兮,浞又貪夫厥家。
――《楚辭·離騷》又如:家婆(家主婆;當家婆);家公(丈夫);家花(喻自己的妻子);家婆(妻子;主婦)家家;每家 [every family]。
如:家戶(每家每戶,家家戶戶);家至戶到(到每家每戶;遍及每家每戶)大夫統(tǒng)治的政治區(qū)域,即卿大夫或卿大夫的采地食邑 [minister and high official or theirs feud]丘也聞有國有家者。
――《論語·季氏》王曰:何以利吾國?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孟子·梁惠王上》又如:家甲(古時卿大夫的私人武裝);家主(春秋時對卿大夫的稱謂);家老(上古大夫家臣中的長者);家臣(春秋時各國卿大夫的臣屬);家邦(本指家和國,亦泛指國家);家國(家與國,亦指國家)娘家 [married woman's maiden home]卿但暫還家。
――《玉臺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謝家來貴門。
今日還家去。
且暫還家去。
學術或藝術流派 [school]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賈誼《過秦論》又如:家數(shù)(流派風格;家法傳統(tǒng)。
多用于詩、文、技藝等);家言邪學(自成一家的偏見。
儒家指儒家以外的學說)經營某種行業(yè)的人家或具有某種身分的人 [a person or family engaged in a certain trade]農家少閑月。
――白居易《觀刈麥》又如:農家;廠家;漁家;行家;東家;莊家掌握某種專門學識或從事某種工作、擔任某種職務的人 [expert;specialist in a certain field]地學之家。
――[英]赫胥黎著、嚴復譯《天演論》又如:政治家;藝術家;專家;科學家;社會活動家;作家民族 [nation]。
如:苗家;侗家;傣家指某一集團或某一方面 [group]。
如: 三家條約家財,財產 [property]皆沒其家而遷之蜀。
――《史記·呂不韋列傳》又如:分家;發(fā)家;家破人亡;抄家朝廷 [court]爭先入公家。
――《呂氏春秋·貴卒》。
注:“公之朝也。
”又如:漢家(即漢朝);隨家(即隋朝);家歷(皇朝的歷數(shù))都城 [capital]其國家,宮室、車旗、衣服、禮儀,皆以九為節(jié)。
――《周禮》。
鄭玄注:“國家,國之所居,謂城方也。
”紫泉宮殿鎖煙霞,欲取蕪城作帝家。
――唐·李商隱《隋宮》帝王或太子 [emperor]三家,三皇也。
――《后漢書·馬融傳》注又如:家吏(皇后或太子的官屬)某人 [a person]。
如:家伙;家頭(一個人叫一家頭)古代醫(yī)書上指患某種病的人 [patient]喘家,作桂枝湯,加厚樸、杏子佳。
――《傷寒論》“家”的古字 [utensil]。
如:家生;家伙點(鑼鼓家什的節(jié)奏);家器(家庭日常用具)家 <形>人工飼養(yǎng)或馴養(yǎng)在家中的。
與“野”相對 [domestic]。
如:家羽(家養(yǎng)的鳥);家兔;家禽;家獸(人類為了經濟或其它目的而馴養(yǎng)的獸類,如豬、牛、羊、馬、駱駝、家兔、貓、狗等)私家的,個人的 [individual],與“公”相對今大道既隱,天下為家。
――《禮記·禮運》家祭勿忘告乃翁。
――陸游《示兒》我的 [my]――謙辭,用于對別人稱自己的輩分高或年紀大的親屬 。
如:家父家母(對人稱自己父母的謙詞);家岳(對人稱自己的丈人);家尊(稱自己的父親,家父);家堂(對母親的稱呼)內部的;家中的 [internal]。
與“外”相對。
如:家生哨(亦作“家中哨”、“家生肖”。
詈詞。
猶言家盜內賊);家賊(家庭內部的敗類。
亦指漢奸)家 <量>用來計算家庭或企業(yè)的多少。
如:三家商店;兩家人家家 <動>娶妻;成家 [marry]及少康之未家兮,留有虞之二姚。
――《楚辭·離騷》又如:家道(成家之道)安家;定居 [settle down]家,居其地曰家。
――《正志通》既去職,遂家于汝州。
――唐·韓愈《崔評事墓志銘》養(yǎng)家,持家 [support a family]。
如:家克計(持家之道);家法(治家的禮法)通“稼”。
稼穡。
種谷曰稼,收獲曰穡 [sow grains]弊也者家也。
――《管子·侈靡》陶家事親。
――《大戴禮·五帝德篇》“銘” 字義如下: ming銘 <動>(形聲。
從金,名聲。
從金,與鐘鼎器物有關。
本義:在器物上雕刻文字)同本義 [engrave]銘者,自名也。
自名以稱揚其先祖之美而明著之后世者也。
――《禮記·祭統(tǒng)》銘,明旌也。
――《禮記·檀弓》銘書于王之大常。
――《周禮·司勛》。
注:“銘之言名也。
”名,題勒也。
――《字林》其銘有之。
――《國語·晉語》。
注:“刻器曰銘。
”銘功會稽嶺。
――李白《古風五十九首·三》又如:銘功(在金石上刻文字來記下功勛);銘戒(在金石等物品上,刻下言辭,以為勸誡);銘勒(鐫刻金石,以記述功德)牢記不忘 [imprint]銘心立報,永矣無貳。
――《三國志·周魴傳》又如:銘佩;銘意(刻記于胸中的心志);銘戢(表示感謝別人的恩惠而深藏于心里);銘篆(比喻感激很深,沒齒難忘);銘戴(感戴人的恩惠,銘刻于心,永遠不忘)銘 <名>為著確立持久的或公開的記載而刻寫或題寫的文辭(古多刻于鐘鼎,秦漢以后有的刻在石碑上) [inscription]鐘鼎之銘。
――《韓非子·外儲說左上》又如:墓志銘;商湯《盤銘》;正考父《鼎銘》刻寫或題寫的格言 [inscribed or written maxim]。
如:座右銘;硯銘銘旌,即明旌 [a funeral streamer bearing the titles of the deceased]。
舊時豎在靈柩前標有死者官銜和姓名的旗幡。
如:銘旌七尺(高官或其父母的銘旌)
孔子有哪些名言是關于交友的
里也許有可疑雕刻琥珀年齡超60歲得大師,但是只雕刻琥珀的出名的60歲得好像還真沒太聽說,也許去撫順能找到幾個。
現(xiàn)在琥珀雕刻比較有名的北方陳煥升,南方的干志峰。
這兩個算是目前琥珀雕刻界得出名人物。
我覺得雕刻師雕的好壞和年齡關系不大吧。
孔子的名言10句超短的
【孔子語錄】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出自:孔子《論語》【譯文】君子普遍地團結眾人,而不只是親近少數(shù)幾個人,小人則只勾結少數(shù)幾個人,而不和大家親近。
【孔子語錄】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出自:孔子《論語》【譯文】只知讀書而不深入思考,就勢必惘然而無所獲,但只知思考而不肯讀書,也是很危險的。
【孔子語錄】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出自:孔子《論語》【譯文】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承認不知道,這才是求知的正確態(tài)度。
【孔子語錄】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出自:孔子《論語》【譯文】如果對這種行為能夠容忍,那么還有什么行為不能容忍呢
【孔子語錄】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出自:孔子《論語》【譯文】如果經常溫習已經學過的知識,便能不斷產生新的體會和收獲,這種方法可以說就是我們的老師了。
【孔子語錄】大德不逾閑,小德出入可也。
——出自:孔子《論語》【譯文】在重大節(jié)操上不能超越界限,在生活小節(jié)稍有出入則是可以的。
【孔子語錄】仕則優(yōu)則學,學而優(yōu)則仕。
——出自:孔子《論語》【譯文】做好了官,有余力就要學習,學習好了,有余力就去做官。
【孔子語錄】執(zhí)德不弘,信道不篤,焉能為有
焉能為亡
——出自:孔子《論語》【譯文】一個人固守道德而不能發(fā)揚光大,信仰主張又不能堅定不移,這種人有他不能算有,沒有他不能算無。
【孔子語錄】人莫知其子之惡,莫知其苗之碩。
——出自:孔子《大學》【譯文】沒有人知道自己孩子的壞處,沒有人知道自己禾苗的茂盛。
【孔子語錄】君子有諸已,而后求諸人。
——出自:孔子《大學》【譯文】自己有善德,才能要求別人行善。
【孔子語錄】施諸已而不愿,亦勿施于人。
——出自:孔子《中庸》【譯文】不愿意別人加給自己的,也不要加給別人。
【孔子語錄】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乎。
——出自:孔子《中庸》【譯文】愛好學習接近智慧,努力行善接近仁德,知道恥辱就接近勇敢。
【孔子語錄】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
——出自:孔子《中庸》【譯文】任何事情,有準備就能成功,沒準備就會失敗。
【孔子語錄】君子求諸已,小人求諸人。
——出自:孔子《論語》【譯文】君子一切靠自己,小人處處要求別人。
【孔子語錄】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出自:孔子《論語》【譯文】自己不愿干的,不要強加給別人。
【孔子語錄】往昔不可諫,來者猶可追。
——出自:孔子《論語》【譯文】過去了的再也不能挽救,未來的還是可能補回。
【孔子語錄】性相近也,習相遠也。
——出自:孔子《論語》【譯文】人的性情本來是近似的,只是由于環(huán)境習俗的熏陶,便相距得遠了。
【孔子語錄】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
——出自:孔子《論語》【譯文】君子知道追求道義,小人則只知道追求私利。
【孔子語錄】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出自:孔子《論語》【譯文】見到賢人便應考慮怎樣才能向他看齊,見到不賢的人便應在內心反省,看自己有沒有同樣的缺點。
【孔子語錄】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
——出自:孔子《論語》【譯文】君子說話要謹慎,而做事則要雷厲風行。
【孔子語錄】朽木不可雕也。
——出自:孔子《論語》【譯文】腐朽的木頭無法雕刻。
【孔子語錄】禮之用,和為貴。
——出自:孔子《論語》【譯文】運用禮法時,要特別注重和睦相處。
【孔子語錄】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出自:孔子《論語》【譯文】一個工匠想做好他的工作,一定要先有鋒利的工具。
【孔子語錄】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出自:孔子《論語》【譯文】一個人若沒有長遠的考慮,便一定會有眼前的憂患。
【孔子語錄】小不忍,則亂大謀。
——出自:孔子《論語》【譯文】忍不住一時的小忿,就會毀壞整個大事。
【孔子語錄】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出自:孔子《論語》【譯文】有了錯誤而不能改正,那便是真正的錯誤了。
【孔子語錄】有教無類。
——出自:孔子《論語》【譯文】對人進行教育,不管他是哪一類。
【孔子語錄】道不同,不相為謀。
——出自:孔子《論語》【譯文】主張不同,不相互商量事情。
求一句論語座右銘并對其進行全面闡述不少于2000字
《論語》名句解讀 1、 不遷怒,不貳過。
——《論語·雍也》 [解讀]不將對甲的怒氣轉到乙的頭上,也不重犯同一種過失。
許多人對自己的過失并不引起注意,甚至習以為常,若能像顏回那樣該多好啊
遷怒:轉移怒氣。
貳:再,重。
2、 當仁不讓于師。
——《論語·衛(wèi)靈公》 [解讀]面臨著仁義,就是老師,也不必同他謙讓。
這句話與“我愛我的老師,我更愛真理”(亞里士多德語)的意思有些類似。
闡發(fā)仁義,捍衛(wèi)真理,伸張正義等應該做的事,要積極主動地去做,絕不能推讓。
3、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論語·衛(wèi)靈公》 [解讀]工匠要想做好自己的工作,必須事先磨快工具。
由此可知,一個人要勝任工作,必須首先學好本領。
今日讀好書,來日才能大展鴻圖。
4、躬自厚而薄責于人。
——《論語·衛(wèi)靈公》 [解讀]多責備自己,而少責備別人。
這句話說的是要嚴以律己,寬以待人。
嚴格要求自己,進步就快;寬容別人,就會遠離怨恨。
躬自:自己。
“厚”后省略了一個“責”字。
責:責備,要求。
5、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論語·顏淵》 [解讀]自己不喜歡的,就不要強加給別人。
饑寒是自己不喜歡的,不要把它強加給別人;恥辱是自己不喜歡的,也不要把它強加給別人。
將心比心,推己及人,從自己的利與害想到對別人的利與害,多替別人著想,這是終生應該奉行的原則。
欲:想,希望。
勿(wù):不要。
施:加,給。
6、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論語·里仁》 [解讀]見到賢人,就應該想著向他學習;看見不賢的人,便應該自己反省,(有沒有同他類似的毛病。
)對不如自己的人喜歡譏笑﹑輕視,因而沾沾自喜;對比自己強的人喜歡貶低,甚至嫉妒﹑畏懼退縮,害怕與他們交往:這都是不正確的態(tài)度。
思齊:想著要追上,看齊。
內自省:自己在內心里省察﹑檢查。
7、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論語·顏淵》 [解讀]君子成全別人的好事,不促成別人的壞事。
小人卻恰好相反。
成人之美,積善成德,便成為君子;成人之惡,積怨日多,便是小人。
君子受人尊敬,小人遭人唾罵。
君子:人格高尚的人。
小人:指人格卑鄙的人。
反是:和這相反。
8、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論語·述而》 [解讀]君子心地平坦寬廣,小人卻經常局促憂愁。
君子襟懷坦白,安貧樂業(yè),與人為善,知足常樂,所以能坦蕩蕩。
小人欲念太多,患得患失,憂心忡忡,怨天尤人,局促不安,所以常心懷戚戚。
坦蕩蕩:心胸開闊,自由自在的樣子。
戚戚:憂懼不安的樣子。
9、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論語·季氏》 [解讀]君子一生中有三件事情應該警惕戒備:年輕的時候,正在長筋骨,氣血尚未定型,在男女問題上必須警戒;到了壯年時期,身強力不虧,精力旺盛,要警戒無原則的糾紛和爭斗;到了老年,體力和精力都差了,要警戒貪得無厭。
這句話對于青少年來說,提出了早戀會影響身心健康的問題。
在今天看來,孔子的“戒色、戒斗、戒得”的說法,對我們仍有教育意義。
10、敏于事而慎于言。
——《論語·學而》 [解讀]做事勤快敏捷,說話謹慎。
這句話告訴我們,做人要多做實事,少說廢話,不亂說話。
敏:勤勉,快速。
慎:謹慎,慎重。
11、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論語·為政》 [解讀]一個人不講信用,不知道他該怎么辦了。
孔子認為,一個人不講信用就寸步難行。
在今天看來,一個企業(yè),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也是如此。
中國加入了世貿組織,也要守規(guī)則,講誠信,才能在競爭中得到發(fā)展。
12、 三思而后行。
——《論語·公冶長》 [解讀]經過反復考慮然后才采取行動。
這話適用于莽撞行事的人。
三:多次。
13、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論語·泰伯》 [解讀]讀書人須有遠大的抱負和堅強的意志,因為他對社會責任重大,要走的路很長。
弘毅:抱負遠大,意志堅強。
對一個想要有所作為的人來說,遠大的抱負、堅強的意志,是缺一不可的。
14、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論語·子罕》 [解讀]天寒地凍,才曉得松柏樹是最后落葉的。
在艱苦的環(huán)境里才能看出一個人的節(jié)操和品格。
在艱苦的環(huán)境里才能真正考驗人。
凋,凋零,零落。
15、溫、良、恭、儉、讓。
——《論語·學而》 [解讀]溫和、善良、嚴肅、節(jié)儉、謙遜。
孔子每到一個國家,必然聽得到那個國家的政事,他就是靠“溫、良、恭、儉、讓”的美德和態(tài)度獲得的。
這也是我們求知、做人應具備的品格和態(tài)度。
16、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杇也。
——《論語·公冶長》[解讀]朽爛的木頭,不能雕刻,糞土壘起的墻壁,不能粉刷。
比喻不堪造就的人,用不著去培養(yǎng)他。
人的智力因素沒有多大的差別,但人的情感因素有著很大的差別。
孔子有個叫宰予的學生,大白天睡大覺,孔子說,對于宰予這樣的人沒有什么可責備的。
因為他學習態(tài)度太差,已到了無可救藥的地步。
杇(wū):涂飾墻壁用的工具,這里指涂飾、粉刷。
17、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論語·為政》 [解讀]只是讀書,卻不動腦筋思考,就會茫然不解;只是空想而不去讀書,就會疲憊而無所獲。
“學”與“思”是相輔相成的,如果只注重某一方面而忽視另一方面,就達不到好的效果。
罔(wǎng):迷惑而無所得。
殆:疲倦而無所得。
18、言必信,行必果。
——《論語·子路》 [解讀]說出的話一定要算數(shù),行動起來一定要堅決。
一諾千金,敢作敢為,受人尊重;出爾反爾,優(yōu)柔寡斷,遭人鄙棄。
果:堅決。
19、欲速則不達。
——《論語·子路》 [解讀]想要快反而達不到目的。
孔子的弟子有一些做官的,孔子教育他們干出政績不要急于求成。
事物發(fā)展有它的規(guī)律性,學習上也要循序漸進,不打好基礎,就想攻克尖端科學,快出成果,也是辦不到的。
20、朝聞道,夕死可矣。
——《論語·里仁》 [解讀]早上得知真理,即使晚上死了也值得。
這句話說明了對真理的渴望。
21、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論語·為政》 [解讀]知道的就承認已經知道了,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這就是聰明智慧。
自作聰明的人總是把無知當已知。
最后一個“知”(zhì):聰明。
22、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論語·衛(wèi)靈公》[解讀]志士仁人不肯貪生怕死而傷害仁義,他們總是寧可犧牲性命以成全大義的。
自古忠臣義士把仁義看得比生命還重要,文天祥就是這樣的志士仁人,“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這兩句詩,表明了他視死如歸,舍身成仁的心跡。
2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論語·為政》 [解讀]我十五歲,有志于學問;三十歲,(懂禮儀,)說話做事都有把握;四十歲,(掌握了各種知識,)不致迷惑;五十歲,得知天命;六十歲,一聽別人言語,便可以分別真假,判明是非;到了七十歲,便隨心所欲,任何念頭都不會越出規(guī)矩。
這是孔子晚年對自己一生學習修養(yǎng)的概括總結,說明他一生從不間斷地學習修養(yǎng),而且每隔一段時間就有一個較大的進步,直至晚年達到最高境界。
幾千年以來,無數(shù)的人都把這段話作為勉勵自己的座右銘。
而其中的“而立”、“不惑”、“知命”、“耳順”也分別成了三十歲、四十歲、五十歲、六十歲的代名詞而廣泛流傳。
24、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
(《論語·述而》)[解讀]:孔子說:只要送一束以上的干肉條來,我從來沒有不教誨的。
十條干肉結為一束即為束脩。
只要送一束干肉條作拜師禮物,以顯誠意的話,孔子就會收其為徒。
孔子一直認為“有教無類”,凡是有學習要求的人都可以得到教育。
25、子曰:有教無類。
(《論語·衛(wèi)靈公》)[解讀]孔子說:“任何人我都可以對他進行教育,沒有類別之差。
”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不同,也可以歸結為對人是什么的認識不同。
孔子研究人的方法是以承認人與人的存在差別為前提的,而且“人是一種未完成的存在物”,在這個前提下他把人分為仁人、君子、小人等。
但是這種差別也是人為的,而且是可以改變的。
這從他提出的教育目標和有教無類的原則可以看出。
和孔子認為人都可以培養(yǎng),都可以改變,都可以造就相比,西漢的董仲舒的看法就在同,在他看來,具有“圣人之性”的人是不用接受教育的,具有“斗屑之性”的人是近于禽獸的。
26、子路問:“聞斯行諸
”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
”冉有問:“聞斯行諸
”子曰:“聞斯行之。
”公西華曰:“由也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
赤也惑,敢問。
”子曰:“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論語·先進》)[解讀]子路問:“聽到一件事,是不是應該立刻去做呢
”孔子說:“父兄尚在,怎么能聽到了就立即做呢
”冉有問:“聽到一件事,是不是立即去做呢。
”孔子說:“聽到就做吧。
”公西華說:“子路問聽到一件事是否立即做,您說要與父兄妹商議;冉有問聽到一件事是否立即做,您說可以立即做。
這令我覺得迷惑,請問是什么原因呢
”孔子說:“冉有遇事畏縮,所以要他進??;子路勇于作為,所以要他慎重。
”這是孔子因材施教的典型案例。
27、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
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論語·述而》)[解讀]這是孔子論述啟發(fā)式教學的重要名言,對后世影響非常深遠。
憤:心里想求通而又未通。
悱:想說又不知道怎么說。
“舉一隅”三句:舉出一個角為例來告訴學習的人,而他不能推斷其他三個角如何,就不用再教他了.因為他不用心思考。
名句“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說的是:學生如果不經過思考并有所體會,想說卻說不出來時,就不去開導他;如果不是經過冥思苦想而又想不通時。
就不去啟發(fā)他。
“不憤不啟。
不悱不發(fā)”經常用來說明對學生要嚴格要求,先讓學生積極思考,再進行適時啟發(fā)。
孔子在這句話中關于“啟”、“發(fā)”的議論,就是我們今天“啟發(fā)”一詞的最早起源。
這種啟發(fā)式教育的精神就是,學習的主動權必須交給學生。
教師只能起到一個引導的作用。
28、子曰:“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
”(《論語·泰伯》)[解讀] 孔子說:學《詩經》以興趣興趣,學禮以立身,學樂以成就道德。
司馬遷對孔子的教學內容曾經作過概括,他說:“孔子以詩,書,禮,樂教,弟子蓋三千焉,身通六藝者七十有二人。
”(《史記·孔子世家》)把孔子私學的教學內容歸結為詩、書、禮、樂和六藝,是符合《論語》記載的。
29、顏淵喟然嘆曰:“仰之彌高,鉆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
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末由也已。
”[解讀]顏淵由衷地贊嘆道:仰望老師的道,越看越覺得高遠,鉆研老師的道,越鉆研越覺得深奧。
(老師的道)有時候似乎就在眼前,忽而又遠在身后。
老師癢于有步驟地引領我,以廣博的文獻知識豐富我,以禮儀規(guī)范約束我,簡直使我無法停下來。
我把所有的才智都拼上了,對老師的道也似乎有了卓異的見解。
雖然我想努力跟上老師,可又不知如何去做。
30、子曰:“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桑簱衿渖普叨鴱闹?,其不善者而改之?/p>
”[解讀] 孔子說:“三人同行,其中定有我可以學習的人;選擇(他)好的地方接受下來,從中發(fā)現(xiàn)不好的部分予以改正。
31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論語·述而》)[解讀] 孔子說:“默默地記在心里,學習從不感到滿足,教學不會感到倦怠,這幾個方面,我做到了哪些呢。
”對孔子的這句話,子責曾經評論說:“學不厭,智也;教不倦,仁也。
仁且智,夫子既圣矣。
”(《孟子·公孫丑上》)32、子曰: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
(《論語·衛(wèi)靈公》)[解讀] 孔子說:“我曾經白天不吃飯,夜晚不睡覺,整日整夜地在那里思考,毫無用處,不如去學習。
”33、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論語·述而》)[解讀] 孔子說:“我不是生來就有知識的人,而是喜好古代文化,經過勤敏求學而獲得知識的人。
孔子曾經說自己“少也賤,故多能鄙事。
”(《論語·子罕》),通過“學而知之”,因此他告訴人們勤奮學習可以改變一個人的命運。
34、子曰:“君子謀道不謀食。
耕也,餒在其中矣;學也,祿在其中矣。
君子憂道不憂貧。
”(《論語·衛(wèi)靈公》)[釋讀] 孔子說:“君子謀求道的實現(xiàn)而不謀求衣食。
(謀求衣食的話)去種地吧,會挨餓的;(謀求道的話)去學習吧,會取得官位俸祿的。
君子擔憂的是自己尚未明道,而非自己的貧困。
孔子曾經說:“朝聞道,夕死可矣。
”(《論語·里仁》),可以說孔子的一生都在謀求道的實現(xiàn)35、智者樂水,仁者樂山;智者動,仁者靜;智者樂,仁者壽。
《論語.雍也》孔子對他的學生們說:聰明的人喜愛水,有仁德的人喜愛山。
聰明的人性格就象水一樣活潑,有仁德的人就象山一樣安靜。
聰明的人生活快樂,有仁德的人會長壽。
子張問孔子:為什么仁者樂于見到山呢
孔子說:山,它高大巍峨。
為什么山高大巍峨仁者就樂于見到它呢
這是因為山上草木繁茂,鳥獸成群,人們所需的一切東西山上都出產,并且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可是它自己卻不從人們那里索取任何東西,四面八方的人來到山上取其所需,山都慷慨給予。
山還興風雷、做云雨以貫通天地,使陰陽二氣調和,降下甘露以惠澤萬物,萬物因之得以生長,人民因之得以飽暖。
這就是仁者之所以樂于見到山的原因啊。
子貢接著問道:為什么智者樂于見到水呢
孔子回答說:水,它滋潤萬物生命而出乎自然,就象是人的美德,它流向低處,蜿蜒曲折卻有一定的方向;就象正義一樣,它洶涌澎湃沒有止境,即使跌進萬丈深淵,也毫不畏懼。
它柔弱,但是卻又無所不達,萬物出入于它而變的新鮮潔凈,就象善于教化一樣,這不就是智者的品格嗎
仁者樂山,知(同智)者樂水是儒家的經典論述。
儒家用山的給予和不求索取,象征有仁德的人的品德;用水的柔弱但卻無所不達,象征智者的品格請按一下手機右上角的采納哦~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