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有老下有小用文言文怎樣說
上有高堂,下有稚兒。
高堂:老人家。
稚兒:小孩子。
一般常說:上有高堂,下有妻兒。
表示自己有很多責任。
上有老,下有小怎么形容
這一家人,祖孫三代,和和美美,相親相愛,這是一個多么幸福的家庭。
作者表達了關(guān)于家庭倫理的理想。
最突出的一點是,“我”的敬老。
試作兩個假設(shè),第一個假設(shè),如果把母親冷落在家里,散步就帶老婆孩子,那會怎么樣呢?不少人往往是這樣做的,在他們看來,沒有老人的拖累,更自在,更開心。
殊不知,老人在家多么孤獨、凄涼、寒心。
不勸母親一起散步,似乎也沒有良心的譴責。
“母親本不愿出來的。
她老了,身體不好,走遠一點就覺得很累。
”既然如此,好像也有理由不去招呼了。
作此假設(shè),更可以感知“我”對母親的孝敬。
第二個假設(shè),母親要走大路,兒子要走小路,如果“我”依從兒子,那會怎么樣?兒子如愿,自然興高采烈,久而久之,就會變得驕縱。
母親呢,老年人有涵養(yǎng),自然不至于老大的不高興,但是,心里總不大暢快。
年紀大了,自己說話還不及小孫孫。
走小路也有理由,小路有意思,“那里有金色的菜花,兩行整齊的桑樹,盡頭一口水波粼粼的魚塘”,散步就是看景的,走小路實在也算不得錯。
而“我”唯母命是從,沒有把兒子當小太陽寵著,更可以感知“我”對母親的孝敬。
孝敬,出于良心。
我們可以深切地感受到“我”的善良。
這一家人如此和美,敬老,是一個決定的因素。
二、問題研究 1.這篇短文為什么大詞小用、小題大做? 大詞小用確有好幾處。
一處把母親要走大路,兒子要走小路,說成“分歧”。
一處說,面對“分歧”,“我感到了責任的重大”。
一處把自己的話,說成“決定”。
一處在結(jié)尾,“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
這樣的大詞小用,小題大做,透露作者這一篇《散步》大有深意,他想說的意思超出事情本身,是在借散步這件事講一個道理。
2.作者的意思是什么呢? 探究這個問題,要學(xué)會一種思想方法,就是從個別到一般,從具體到抽象,從行為到原則。
“我”上有老,下有小,要照顧兩頭。
兩頭都顧到,當然沒有矛盾。
有時,無法兼顧兩頭,就像走大路還是走小路,無法“兩全”,只能顧一頭,那么顧哪一頭呢?“決定委屈兒子”,就是顧老的一頭。
因為伴同兒子的時間還長,言下之意,父母風燭殘年,想孝敬,時間也不可多得。
這里有一個家庭倫理道德的準則:上有老,下有小,兩頭無法兼顧時,應(yīng)該顧老的一頭。
實行這個原則,家庭就和美了。
奶奶疼孫孫,總是謙讓的,即使自己行走不便,也寵著孫兒的。
孫兒呢,見爸爸為人孝敬,自己也聽話,你瞧他,不哭也不鬧。
這一家多么和睦。
孩子長大了,爸爸年老了,就會像當年爸爸孝敬奶奶一樣孝敬父母。
好的家風就會代代相傳。
再往深一層想,試看人性,疼愛老婆孩子是自然而然的,容易做到的,孝敬老人,就不容易做到。
天下不乏不孝之子,造成諸多家庭矛盾。
作者有感于此,借散步這個題材,宣揚一個倫理原則。
照這個原則辦事,一個家庭總是比較和美的。
再從另一個角度去看,妻子的賢良,也是重要因素,“在外面,她總是聽我的”,她對婆婆沒有不孝順的表現(xiàn),當“我決定委屈兒子”,妻子絲毫沒有爭執(zhí)。
一般說,婆媳關(guān)系更為要緊。
這篇短文在妻子身上著墨不多,但是隱隱地可以感受到作者的意思,為人妻,為人兒媳,理當如此。
3.為什么把“我”背母親,妻背兒子描寫得那么鄭重其事呢? 從字面上看,這是形容他們走得小心,走的是小路,唯恐哪一步有閃失,特別是母親,是經(jīng)不起摔跌的,非穩(wěn)當不可。
這個形象很有象征意義,中年的責任,既要贍養(yǎng)老一代,又要撫養(yǎng)下一代,一個家庭是這樣,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又何嘗不是這樣? 4.這篇短文語言很精美,從哪些方面去學(xué)它的語言呢? 學(xué)習(xí)課文的語言,可以把注意力專門放在詞句上。
精美的語句反復(fù)揣摩,揣摩作者怎樣遣詞造句,悟出一點道理來,今后自己作文,就會靈活運用。
第一段有一句:“母親本不愿出來的。
她老了,身體不好,走遠一點就覺得很累。
我說,正因為如此,才應(yīng)該多走走。
母親信服地點點頭,便去拿外套。
”這幾句把母子二人的情態(tài)都顯現(xiàn)出來了,母親的老邁、順從,兒子的誠懇、孝敬,情態(tài)畢現(xiàn)。
“正因為如此”一句,又透露了“我”的文化修養(yǎng)。
缺乏文化修養(yǎng)的人,話是不會這樣說的。
由此可以明白,表現(xiàn)什么情態(tài),就要用什么樣的語言。
“她現(xiàn)在很聽我的話,就像我小時候很聽她的話一樣。
”比況得多妙!從內(nèi)容上說,有回環(huán)的關(guān)系,把母子關(guān)系一下子追溯到幾十年前,把母子二人溫順的性格都表現(xiàn)出來了。
這種妙思來自何處呢?就是寫甲與乙二者時,說了由甲到乙,再由乙到甲,便可以構(gòu)造出這樣的妙句。
兩兩對稱的句子很多,這是本文語言精美的主要成分。
例如: 有的濃,有的淡。
我和母親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兒子走在后面。
前面也是媽媽和兒子,后面也是媽媽和兒子。
母親要走大路,大路平順;我的兒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我的母親老了,她早已習(xí)慣聽從她強壯的兒子;我的兒子還小,他還習(xí)慣聽從他高大的父親。
我蹲下來,背起了母親,妻子也蹲下來,背起了兒子。
我的母親雖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兒子雖然很胖,畢竟幼小,自然也輕。
事物都是成雙成對的,把兩個方面集中在一起說,力求把句子寫得整齊一點,就可以構(gòu)成這樣對稱的句子。
對稱的句子有對稱美,互相映襯,很有情趣。
練習(xí)說明 一 朗讀全文。
題目“散步”是從文章主要事件的角度確定的,你覺得這個標題好嗎?請你換一個角度為本文擬一個標題,并說說你的理由。
本題在標題上做文章,意在整體把握課文內(nèi)容,也是揣摩標題藝術(shù)。
第一問,可以回答“好”,也可以回答“不好”,只要言之成理。
另擬標題,可以各顯神通,擬好后,交流一下,相互評判,鼓勵創(chuàng)意。
二 “我蹲下來,背起了母親,妻子也蹲下來,背起了兒子……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穩(wěn)穩(wěn)地,走得很仔細,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
”說說你對這段話的理解,并與同學(xué)交流。
本題要求理解語句的深層含義,重點應(yīng)放在“整個世界”四個字上,兼及其他。
答案參見“問題研究”之三。
三 下面這篇短文也是講三代人的故事。
與課文比較,哪個故事更感動你?說說你的理由。
(《三代》一文略) 《三代》與《散步》主題相近,又有差異,情節(jié)則差別較大。
本題作比較閱讀,培養(yǎng)鑒賞能力。
閱讀是個性化行為,“感動”這種情感更是個性化的,說《散步》更感動人,可以;說《三代》更感動人,也可以,能言之成理就好。
教師應(yīng)引導(dǎo)學(xué)生正確把握兩篇短文的主旨,《三代》說的是,寧可自己受傷,也要保護一老一小;《散步》說的是,孝順第一。
衡量作品,也要從社會價值上去考慮。
教學(xué)建議 一、抓住兩處關(guān)鍵,引導(dǎo)研討 寓意深刻而文辭沖淡的文章,閱讀能力的高下表現(xiàn)在理解的深度。
只見表層,不見深層,是膚淺;由表及里,方為深刻。
本文關(guān)鍵有兩處。
一處在面對“分歧”時作出的決定,一處在篇末所說的“整個世界”。
尤其是第一處,要引導(dǎo)研討。
“我”為什么決定順從母親而委屈兒子,推而廣之,“我”處事的“原則”是什么。
悟出一個“孝”字,才算理解了課文,于人文素養(yǎng)也大有益處。
二、要引導(dǎo)揣摩語言,學(xué)習(xí)語言 特別要品味對稱的句子,要研究遣詞造句,這樣的句子是怎樣寫出來的。
例如寫“我”背母親,妻子背兒子,接著寫背的重量,從母親的體重到兒子的體重,連起來說,就可以造出對稱的句子。
一個是不算重,一個是輕。
擴展一下,說為什么不算重,為什么輕,一個瘦,一個是幼小,再擴展一下,說到身材,一個是高大,一個是很胖。
這樣就能說出兩相對稱的句子:“我的母親雖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兒子雖然很胖,畢竟幼小,自然很輕。
”引導(dǎo)學(xué)生揣摩語言,增強語感,才能逐步提高語言表達能力。
三、教學(xué)設(shè)計 1.朗讀。
朗讀能力包括接到文稿立即朗讀的能力,這一次要試試這種能力。
2.跳讀四遍。
第一遍注意“我”這個人怎么樣。
第二遍注意妻子性情怎么樣。
第三遍注意母親性情怎么樣。
第四遍注意兒子性情怎么樣。
提示:不但要注意有形的,而且要注意無形的。
例如,“我”說“走大路”,委屈了兒子,沒有寫兒子的反應(yīng),應(yīng)該加以想像,也沒有寫妻子的反應(yīng),也應(yīng)該加以想像。
3.談?wù)務(wù)w感受。
既要展開,又要聚焦,聚焦于“我”的孝敬上面。
4.內(nèi)容研討。
研討方法:質(zhì)疑;提問;合作探究。
(1)這篇短文為什么大詞小用、小題大做? 引導(dǎo)法:先找出大詞小用的語句,再思考作者的寫作意圖。
(2)作者的意思是什么? 引導(dǎo)法:抓關(guān)鍵因素;學(xué)習(xí)從個別提升到一般的抽象。
(3)為什么把背母親、背兒子寫得那么鄭重其事? 5.語言學(xué)習(xí)。
(1)用圈點法圈出精美的句子。
(2)揣摩對稱的美。
6.語言運用。
(1)_________________信服地點點頭。
(2)一切都取決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各得其所。
(4)______________________水波粼粼。
7.比較閱讀:《散步》與《三代》。
有關(guān)資料 一、《散步》的寫作契機(莫懷戚) 《散步》寫于1985年;因為是發(fā)一種“生命的感慨”,所以注定了它的抒情色彩,因我不善詩作,它就成了散文。
所以說體裁這東西,往往非作者的刻意選取,實在只是一種自然結(jié)果。
這篇文章寫作的契機,現(xiàn)在回想,應(yīng)該是兩個。
第一個就是一次全家三輩四口人的散步,的確如文中所說:初春,南方的原野,哄了一陣才將母親帶上路……當時我兒子正上幼兒園,他叫“前面也是媽媽和兒子,后面也是媽媽和兒子”也是真的。
但是當時我們的笑,是為小家伙的出語機靈而興奮,像所有年輕的父母一樣,以為自己的孩子是天才,或者至少也有過人之處——你看他小小年紀便懂得歸納,將來豈不是個哲學(xué)家? 第二個契機則較有理性色彩。
我與來西南政法學(xué)院進修中國民事訴訟法的美國漢學(xué)家柯爾特先生相熟后,常就中西文化的異同進行淺層次交談。
出我意料的是他對中國文化中的“孝悌”的看法——他將其拆開,反對“悌”(他說弟弟沒有必要高看兄長),而對“孝”,卻大加贊賞,說中國人的敬老愛幼,是“文化的精髓”,又說英國哲學(xué)家培根說過,“哺育子女是動物也有的本能,贍養(yǎng)父母才是人類的文化之舉”,這個,全世界數(shù)中國人做得最好,云云。
他還同我一起看過中央電視臺舉辦的春節(jié)聯(lián)歡晚會,說這種“由政府出面召集,全國像一家人在過年的事,在美國是不可想像的”。
我們自己丟掉的,發(fā)達國度的人卻拾起來,如獲至寶,這使我感慨不已,開始重新正視這份看起來很陳舊已無什么油水的民族遺產(chǎn)。
寫作的念頭就產(chǎn)生了。
選材時,我最終確定第一個契機為文章的外延,或曰思想感情之載體,是這樣考慮的: (一)這是一次真實的散步,有真人真景及部分真事(細節(jié)),這樣,想像加工的部分便有了依托,較之純粹的虛構(gòu)更有實感; (二)剛好三代人,主體“我”和“我的妻”,客體“兒子”、“母親”齊全,便于“導(dǎo)演”; (三)說“導(dǎo)演”,是因為近年的散文寫作傾向之一,是情節(jié)化(也有稱細節(jié)化的),總之寓理于事之風長,單純說理之風消;可讀性越來越被強調(diào)。
切入角度:強化“生命”,淡化倫理,一是因為倫理說得已經(jīng)太多,出新很難,二是“生命之說”不但本質(zhì),而且人性與動物性的參照也出來了——只有人類才不但保護幼小的生命,而且善待衰老的生命。
所以成熟的生命,即所謂中青年人吧,其責任的沉重可想而知,其社會性,或曰倫理性質(zhì),也暗暗滲透了出來。
而沉重的責任,自需背負,所以我在文中設(shè)計了——背:背小的,背老的;將整個世界背起來,中青年人責無旁貸。
而且為了突出“責任感”,特意改造出歧路之爭,由我裁決,不能兩全這個重要細節(jié)。
事實是有歧路,無爭執(zhí)——祖母寵孫子,一下子就依了他。
但不加改造,無以產(chǎn)生表現(xiàn)力。
而且那次也只背了兒子,并未背母親,但這之前是背過母親的。
譬如1981年我們陪母親游都江堰,離堰水,景象略險,我便背著母親慢慢。
那時母親尚不很老,似覺過意不去,我說你在我背上我還穩(wěn)當些。
這倒是實情,所以母親說:“那么,倒是我在保護你?”。
所以說,如果從未既背過小,也背過老,也難想到背負這一幕。
所以綜觀此文之作,也不過暗合了一條文藝理論: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如是而已,也無甚特別的技法。
(選自《語文學(xué)習(xí)》1995年第3期) 二、《散步》的人性美 1.《散步》探美三題(節(jié)錄)(夏雨舟) 莫懷戚的《散步》是一篇玲瓏剔透、秀美雋永、蘊藉豐富的精美散文,也是一曲用580字凝成的真善美的頌歌。
讀完這篇文章,有如接受了一次道德的洗禮。
是不是可以這樣說:讀這篇文章的歷程,是人的心靈在親情、人性、生命這三點構(gòu)成的軌跡上的一次愉悅而高尚的旅行。
《散步》一文的線條比較明晰:(1)“我”勸母親散步;(2)全家一起散步;(3)選擇大路小路的分歧;(4)“我”決定委屈兒子;(5)母親卻依從了孫子;(6)在不好走的地方,“我”和妻子分別背起母親和兒子。
如此簡單的事情,作者何以將它寫得饒有興味,發(fā)人深思呢?細味之,不外乎采用了尺水興波,一波三折的寫法,在波谷與波峰上折射出親情、人性的亮麗之光。
文章開篇寫“我們”一家去散步,母親本不愿意出來的,“她老了,身體不好,走遠了覺得很累。
”可“我”說:正因為如此,才應(yīng)該多走走。
于是,母親信服地點點頭。
本不愿出來的母親何以又答應(yīng)了呢?作者這樣寫的:“她現(xiàn)在很聽我的話,就像我小時候聽她的話一樣。
” 一個“慈母”,一個“孝子”,一個真誠的理解,一個絕對的信任,這種良性的因果循環(huán)正反映了古樸的倫理道德之美。
在散步遇到走大路還是走小路時發(fā)生了分歧:“母親要走大路,大路平順”,“兒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這個矛盾怎么解決呢?當然取決“我”了,此時,作者深感自己責任的重大:兩全的辦法找不出,拆散一家人又于心不忍。
于是,“我”決定委屈兒子,原因是“我伴同他的時日還長”。
這個選擇應(yīng)該說是入情入理,體現(xiàn)了“我”愛幼更尊老的情感。
當“我”作出“走大路”的決定后,結(jié)果竟出人意料:“母親摸摸孫兒的小腦瓜”,忽然改變了主意,“還是走小路吧”。
如果說“我”的決定易于理解的話,那么母親的改變則有悖常情了。
但正是這不合情理的地方,人的真誠善良卻得到了充分的光照,這一家三代人的溫和、謙讓與體貼都融進了這深深的愛之中。
這不正是以血緣構(gòu)成的家庭最穩(wěn)定、最能持久也是最為寶貴的東西嗎? “有意思”的小路的確不平順,不好走的地方“我”和妻子只好分別背起母親和兒子,這一“背”實際上是背起生活的重擔,架起了兩代人之間的橋梁,含蓄地影射了“我”這一輩人贍養(yǎng)老人撫育兒女的重大使命。
(選自《中學(xué)語文教學(xué)》1995年第9期) 2.一曲尊老愛幼的頌歌(賀曉溪) 《散步》是一篇清新優(yōu)美的散文。
它像一首動人心弦的詩,一支感人肺腑的歌,頌揚了我國人民尊老愛幼的傳統(tǒng)美德,反映了我國文明家庭建設(shè)的可喜成就。
文章在選材上頗有特色。
作者深深懂得“一滴水可以輝映太陽的光輝”的道理,精心選材,以小見大。
文章只是選取一個三代同堂的家庭一次散步的小事來寫,就表現(xiàn)了一個重大的主題:中華民族尊老愛幼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在新的時代得到了發(fā)揚光大。
在這個三代人的家庭里,“我”處于承前啟后的重要地位。
每當家庭出現(xiàn)分歧的時刻,“我”總是主動地站出來,消除分歧,維護團結(jié),增進親情。
“我”家要到田野上散步,可是母親不想去。
原因是母親老了,身體不好,好不容易才熬過了一個嚴冬,走遠一點就覺得累。
母親的想法并非毫無道理,但是“我”不是消極的表示順從,而是積極地提出建議。
“我”勸說母親,正因為年老體弱,“才應(yīng)該多走走”。
“我”的話滲透著辯證思想,飽含著對母親的深切的愛,有利于母親身體素質(zhì)的增強,有利于家庭溫馨氛圍的營造。
母親聽了“我”的話,不是固執(zhí)己見,而是從善如流。
兒子敬愛母親,母親尊重兒子,家庭出現(xiàn)了融洽、祥和的氣氛。
家庭猶如一口池塘,有時波平如鏡,有時波浪起伏。
在散步的過程中,這個三代之家就像平靜的水面涌起了波瀾。
在岔路口,“我”的母親要走大路,“我”的兒子要走小路。
大路平順,便于老人行走;小路難行,可是秀色可心。
在魚與熊掌不可得兼的情況下,“我”決定舍魚而取熊掌。
“我”認為,母親年老體弱,余年不多,伴隨她的機會已很少;兒子年紀尚幼,來日方長,伴隨他的機會還很多。
于是“我”委屈兒子,順從母親,作出了“走大路”的決定。
這個決定是明智的,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尊老”的美德。
就在“我”作出了“走大路”的決定的時刻,母親忽然摸摸孫兒的小腦瓜,改變了主意:“還是走小路吧。
”母親疼愛孫兒,了解孫兒的心思,知道孫兒喜歡小路旁邊金色的菜花,整齊的桑樹,小路盡頭水波粼粼的魚塘,于是決定自己克服困難,滿足孫兒的心愿。
母親改走小路的決定,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愛幼”的傳統(tǒng)美德。
小路不好走,母親對“我”說:“我走不過去的地方,你就背著我。
”到了一處難走的地方,“我”蹲下身子,背起了母親;妻子也蹲下來,背起了兒子。
他們怕摔傷了自己所背的親人,因此走得很慢,很穩(wěn),很仔細。
他們的行動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尊老愛幼”的美德。
(選自《中學(xué)語文教學(xué)》1994年第9期) 三、景物描寫的詩意美(夏雨舟) 《散步》一文對景物描寫著墨不多,僅有兩處,兩段文字加起來也不過七十余字,可在這輕描淡寫之中充滿了濃郁的詩情畫意,為常見的散步提供了一個美妙的背景。
第一處是對南方初春田野的描寫:冬去春來,“大塊小塊的新綠”有濃有淡,“樹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起了水泡”。
這“新綠”,這“嫩芽”,這“冬水”的水泡,分明是春的氣息的透露,它顯示了不可遏制的生機,這是對生命的高歌,對生命力的禮贊。
第二處描寫母親所望到的小路遠處景物:金色的菜花,整齊的桑樹,水波粼粼的魚塘——春天在召喚,生命在呼喚。
是啊,盡管“今年的春天來得太遲”,“一些老人挺不住”,“但春天總算來了”,母親也總算“又熬過了一個嚴冬”,這字里行間流露的正是一種對生活的酷愛,對生命的珍愛。
春天來了,一切都要從頭開始。
是該抖抖精神,抖去冬日的慵懶;也得活動活動筋骨,用充沛的活力投入新的生活,迎接美好的明天。
兩段景物,看似簡短,實則蘊含著美妙的意境和深刻的哲理。
(摘自《〈散步〉探美三題》,載《中學(xué)語文教學(xué)》1995年第9期) 四、《散步》的語言美 《散步》的語言平易樸實,然而內(nèi)涵豐富,耐人尋味,如同橄欖一般,越嚼越覺得有滋味。
下面從三個方面作具體分析。
(一)情趣盎然。
“她現(xiàn)在很聽我的話,就像我小時候很聽她的話一樣。
”這句話寫母子關(guān)系,母親明理,兒子孝順,相映成趣。
“小家伙突然大叫起來:‘前面也是媽媽和兒子,后面也是媽媽和兒子。
’我們都笑了。
”這兩句話充滿生活情趣,既表現(xiàn)了小家伙的天真、聰穎,又表現(xiàn)了家庭的幸福、溫馨。
(二)含義豐富。
“我的母親又熬過了一個嚴冬”,既寫出了母親忍受痛苦度過嚴冬的情景,又寫出了“我”為母親最終安然無恙而慶幸的心情。
“妻子呢,在外面,她總是聽我的。
”這一句表現(xiàn)了妻子的賢惠。
“在外面”這個限制語用得好,令人想到“在家里”就可能不是這樣了,很可能“我總是聽她的”。
“我的母親雖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兒子雖然很胖,畢竟幼小,自然也輕。
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穩(wěn)穩(wěn)地,走得很仔細,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
”這句話含義深刻。
它以輕襯重,突出了“尊老愛幼”的重大意義,還寫出了中年人已意識到自己責任的重大,正在繼承和發(fā)揚“尊老愛幼”的優(yōu)良傳統(tǒng),譜寫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新篇章。
(三)意在言外。
“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塊小塊的新綠隨意地鋪著,有的濃,有的淡;樹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著水泡。
這一切都使人想著一樣?xùn)|西——生命。
”這段話通過初春秀色的描繪,表現(xiàn)了春天蓬勃的生機,暗示熬過了嚴冬的母親將會獲得新的活力。
“她的眼睛隨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兩行整齊的桑樹,盡頭一口水波粼粼的魚塘。
”這句話描繪了充滿詩情畫意的田園風光,揭示了“小路有意思”的內(nèi)涵,點明了走小路的原因,展現(xiàn)了母親充分理解孫兒愿望的內(nèi)心世界。
(出處同“二”第二則) 《散步》的語言散發(fā)著清新淡雅的芬芳。
閱讀這種語言的感受像是背著花籃和作者一同散步,一邊交談,在不經(jīng)意間往花籃里采摘幾朵并不名貴卻很雅致的花朵。
縱觀整個行文,無生僻華麗的詞語,更無令人費解的句子,除文末有幾分含蓄外,其余則明白如話。
但通俗而不庸俗,明了而不直露。
句式的整齊與錯雜,音韻的鏗鏘與連綿,語意的對舉與反襯,似乎都是信手拈來,無絲毫的刻意雕琢。
于平實中見靈氣,在淺易中見哲理。
“她現(xiàn)在很聽我的話,就像我小時候很聽她的話一樣”;“我和母親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兒子走在后面”,兒子突然叫起來“前面也是媽媽和兒子,后面也是媽媽和兒子”。
這三個句子看來熟悉的字眼很多:無非就是“我的話”“她的話”,“前面”“后面”,“媽媽”“兒子”,讀來卻能撩起幾多思緒,幾多羨慕:慈母與孝子愛的深沉,和睦家庭的寧靜溫馨……羨慕之余卻又悟出:生命原本這樣,代代相因,生生不息。
“母親要走大路,大路平順;我的兒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一個“平順”,一個“有意思”,這分明是描摹母親和兒子的口吻,加之運用頂真辭格,讀時格外真切,瑯瑯上口,富有韻感。
“我母親老了,她早已習(xí)慣聽從她強壯的兒子;我的兒子還小,他還習(xí)慣聽從他高大的父親”,“我想一個兩全的辦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兩路,各得其所終不愿意”。
一“老”一“小”,一個看為“強壯”,一個視為“高大”,這種回環(huán)復(fù)沓的句式和遣詞的變化既使句子饒有趣味,又很好地表現(xiàn)了“我”復(fù)雜的心理。
“我蹲下來,背起母親,妻子也蹲下來,背起兒子”,“我母親雖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兒子雖然胖,畢竟幼小,自然也輕”——此種對舉在文中是常見的,它構(gòu)成了句式的對稱美,同時也為文章的內(nèi)容服務(wù),作者站在人生的中點上,一邊是長輩,一邊是后代,也處在生命之鏈的關(guān)節(jié)上,這里既有作者強烈的責任感,又體現(xiàn)了作者摯愛生活,品嘗人生甜美的無窮韻味。
······································ 說行天下:小說網(wǎng)站上千個,總有一個適合您。
說行天下
這世間,有一種壓力,叫上有老下有?。挥幸环N責任,叫上有老下有??;更有一種幸福,叫上有老下有小。
完美的人生,只因為上有老下有小
上有老下有小什么意思
多指負擔很重,在家中挑大梁,家里有父母、兒女,需要照顧,簡稱上有老下有小。
關(guān)于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生活不易的格言
人應(yīng)該學(xué)會珍惜溫暖的家庭是來之不易的更何況是上有老下有小呀更應(yīng)該去好好地珍惜了
形容老去的詩句
唐·杜曲江》 朝回日日典春,每日江頭盡醉歸. 酒債尋常有,人生七十古. 穿花蛺蝶深深見,點水蜻蜓款款飛. 傳語風光共流轉(zhuǎn),暫時相賞莫相違.《村居》滕白 種茶巖接紅霞塢,灌稻泉生白石根. 皤腹老翁眉似雪,海棠花下戲兒孫.盆池五首其一作者:韓愈 老翁真?zhèn)€似童兒,汲水埋盆作小池. 一夜青蛙鳴到曉,恰如方口釣魚時.沐浴作者:白居易 經(jīng)年不沐浴,塵垢滿肌膚. 今朝一澡濯,衰瘦頗有馀. 老色頭鬢白,病形支體虛. 衣寬有剩帶,發(fā)少不勝梳. 自問今年幾,春秋四十初. 四十已如此,七十復(fù)何知. 歲暮歸南山 作者:孟浩然 北闕休上書,南山歸敝廬. 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 白發(fā)催年老,青陽逼歲除. 永懷愁不寐,松月夜窗墟《秘省后廳》白居易 槐花雨潤新秋地,桐葉風翻欲夜天. 盡日后廳無一事,白頭老監(jiān)枕書眠. 老人歌 作者:王建 白發(fā)老人垂淚行,上皇生日出京城. 如今供奉多新意,錯唱當時一半聲. 偶題鄧公 作者:白居易 偶因攜酒尋村客,聊復(fù)回車訪薜蘿. 且值雪寒相慰問,不妨春暖更經(jīng)過. 翁居山下年空老,我得人間事校多. 一種共翁頭似雪,翁無衣食自如何 曲江有感 作者:白居易 曲江西岸又春風,萬樹花前一老翁. 遇酒逢花還且醉,若論惆悵事何窮 客亭 作者:杜甫 秋窗猶曙色,落木更天風. 日出寒山外,江流宿霧中. 圣朝無棄物,老病已成翁. 多少殘生事,飄零似轉(zhuǎn)蓬. 夏日過青龍寺謁操禪師 作者:王維 龍鐘一老翁,徐步謁禪宮. 欲問義心義,遙知空病空. 山河天眼里,世界法身中. 莫怪銷炎熱,能生大地風. 宿洄溪翁宅 作者:元結(jié) 長松萬株繞茅舍,怪石寒泉近巖下. 老翁八十猶能行,將領(lǐng)兒孫行拾稼. 吾羨老翁居處幽,吾愛老翁無所求. 時俗是非何足道,得似老翁吾即休
上有什么 下有什么填空說句子
上有天堂,下有蘇杭上有天堂,下有蘇杭,典故出自宋·:諺曰:'天上天堂,地下蘇杭。
'意思是指天上天堂是最美的,人間的蘇杭是最美的,形容蘇州、杭州的美麗、繁榮與富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