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于夕陽悲傷的句子
1. 云霞映著落日,天邊酡紅如醉,襯托著漸深的暮色,晚風(fēng)帶著秋日的涼意,隨著暮色層林浸染,片片落葉隨風(fēng)飄舞,一種說不出的凄楚之美,在我心中油然升起。
夕陽的影子投在樓前草地上,撒下了一路淡淡的余輝。
2. 又見夕陽,夕陽好美,它紅紅的臉映紅了半邊天,它大大的眼睛,放射光茫。
將世界籠罩在它的溫暖之中,將黑暗的角落照亮。
3. 夕陽與寒冬抗衡,陽光所及之處,冰雪晶瑩的釋放光彩與太陽交相輝映。
總和太陽合不來的風(fēng)趁機與寒冬結(jié)盟,肆虐著呼嘯而來,揚長而去。
樹木失去了太陽的庇護,瑟瑟的發(fā)抖,只能在風(fēng)襲來那陣,發(fā)滿腹牢騷。
動物們識趣地躲進窩里貓冬,任憑冷熱兩個極端延續(xù)著鋒芒相對。
空氣也失去自由,被迫聽命于寒冷,寒冬離間了太陽與萬物的友誼,讓它們彼此相望而不可企及。
4. 那魔術(shù)似的光輝燦爛、誘人而無私,在美的光輝的沐浴里,寒冷心里的隔閡在悄悄地消融。
天際,清泉般傾瀉的流霞為夕陽抒情,人們在驚艷中牽起思緒,靜默的流連。
此時,黑夜抓住了機會,在青山遲疑的一剎那,一把把夕陽拽進谷底,一切,浸入寧靜。
5. 每當白日依山盡,夕陽余輝便透過朵朵云層,像萬道金光,如霞光萬丈,把天空白云染得紅彤彤,把大地山河映得金燦燦,仿佛整個世界在那一瞬間都變得金碧輝煌,熱情奔放起來。
6. 夕陽已漸漸走遠,要下的山的那一邊,我伸開雙臂,想要擁抱夕陽,我向著太陽下山的方向奔跑,想要留住它的光亮,可夕陽還是離我越來越遠,是我的眼睛所看不到它的地方。
7. 夕陽和晚霞是成熟了的朝陽和朝霞,是對下一個黎明的鋪墊,是對下一個黎明的企盼,是太陽暫時告別大千世界的既簡短又經(jīng)典的象形話語。
8. 這時,正是夕陽西下的時分,草原上籠罩起金色的寂靜,遠處山巒披上晚霞的彩衣,那天邊牛乳般潔白的云朵,也變得火帶一般鮮紅。
草浪子息了,牧歸的牛羊群從遠方草原走來,只有那些夜間也不回返的駱駝群,還在柳林附近的湖邊上游蕩著。
9. 云霞的形狀也一會兒一個樣。
有時像團團棉花,有時像江面上的波浪,它們變化得是那樣的自然,那樣的迅速,那樣的瑰奇。
10. 夕陽旁邊的云霞色彩變化極多,一會兒百合色,一會兒金黃色,一會兒半紫半黃,一會兒半灰半紅,只要你一眨眼,它又變成了紫檀色了,真是色彩繽紛,變幻無窮。
夕照原文,課文
夕照 最難忘初冬的一次航程。
起飛延誤加上半道停歇,從杭州飛臨福州,已是夕陽西下時分。
透過舷窗,好一幅日暮黃昏的景象
熱烈中隱約一絲蒼涼、絢爛中透出一種悲壯。
感天動地,難以言狀。
這是在凄涼大地萬米高空巧遇的喋血殘陽,這是在群山之巔天地之間邂逅的黃昏時光。
萬丈霞光由橙到紅,刺破天邊的浮云,抹向霧靄籠罩的茫茫原野,仿佛在催人入定,又仿佛在揮手告別……。
剎那間,千頭萬緒涌上心頭,百愁千感堵在胸口。
古往今來多少個黃昏,多少文人墨客觸景生情感慨萬分
或即景詠懷,或懷古傷今;或哀別怨離,或寄托思情;或排解孤寂,或慨嘆光陰。
海邊林間,殘留多少惜望落日的足跡;高樓絕頂,銘刻多少頌別黃昏的詩句
咸陽古道,李太白題詞“西風(fēng)殘照,漢家陵闕”,一表傷古吊昔的悲涼;婁山關(guān)后,揮毫“蒼山如海,殘陽如血”,大抒克敵制勝的豪情。
一樣的景,不一樣的情,源于不一樣的人和事。
關(guān)于夕陽晚景的美,有各種各樣的描述。
從陶淵明的“日暮天無云,春風(fēng)扇微和” ,謝莊的“微風(fēng)清幽幌,余日照清林” ,到王維的“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白居易的“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還有杜牧的“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都是從不同的視角表現(xiàn)黃昏的美感。
然而窮途落拓的文人,內(nèi)心的郁悶共鳴暮藹籠罩的黃昏。
謝靈運的“曉霜楓葉丹,夕曛嵐氣陰”,秦觀的“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曹植的“原野何蕭條,白日忽西匿。
歸鳥赴喬木,翩翩厲羽翼”,字字句句都是落寞和失意。
那些風(fēng)雨羈旅的游子,滿腹的鄉(xiāng)愁應(yīng)合色彩悲冷的落日。
顏延之的“慘凄歲方晏,日落游子顏”,吳均的“薄暮有所思,終持淚煎骨” ,蕭綱的“日黯黯而將暮,風(fēng)騷騷而渡河。
妾怨回文之錦,君思出塞之歌”,陳去疾的“高蓋山頭日影微,黃昏獨立宿禽稀”,杜牧的“白沙日暮愁云起,獨感離愁萬里天”,秦觀的“斜陽外,寒鴉數(shù)點,流水繞孤村……傷情處,高城望斷,燈火已黃昏”,皆是思鄉(xiāng)離愁的絕唱。
最有代表性的是馬致遠的《天凈沙》:“枯藤老樹昏鴉。
小橋流水人家。
古道西風(fēng)瘦馬。
夕陽西下。
斷腸人在天涯”。
詩人迷茫的目光和惆悵的心情躍然紙上。
黃昏時的夕陽衰落,常常引發(fā)“時光易逝,人生短暫”的感嘆。
江山依舊,人事已非,面對殘花舊宅,落日青山的夕陽世界,不禁懷古傷今,滿腹憂慮。
如果說曹植的“白日西南馳,光景不可攀”,“驚風(fēng)飄白日,忽然歸西山”,表露出日落西山時光不再的感嘆,那么李商隱的“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則是反映了人生短暫、日暮途遠的無奈,與謝靈運的“短生旅長世,恒覺白日欹”,屈原的“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異曲同工。
同一詩中,謝靈運結(jié)尾一句“茍無回戈術(shù),坐觀落崦嵫”的坦然卻也令人贊嘆。
黃昏其實并非終點,暮年未必一事無成。
百里奚七十歲興秦,姜子牙八十歲相周,何曾疑慮“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曹操五十三歲平定北方,東臨碣石,登高望海。
看夕陽西下,碧海金光,他激情難耐,豪情頓起,揮筆寫下“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的豪言壯語,千百年來,無時無刻不在激勵著后人前仆后繼,積極進取。
黃昏過后是黑夜,黑夜之后有早晨。
一段旅程的結(jié)束,意味著另一段旅途的開始。
人生如白晝,稍縱即逝。
脆弱的生命因偉大的事業(yè)而永恒,如晝夜輪回。
借用晏殊的《浣溪沙》: 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臺,夕陽西下幾時回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
小園香徑獨徘徊。
描寫夕陽的詩句
1 古典詩詞中的楊柳意象 在我國古典詩詞曲中,楊柳是最常見的意象之一,也是最優(yōu)美動人、纏綿多情的一個意象。
仔細而深入地探究楊柳意象在古詩中的作用,對于了解古代文化傳統(tǒng),提高民族文化素養(yǎng),增強詩詞鑒賞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借楊柳抒寫惜別深情 “長安陌上無窮樹,唯有垂柳管別離。
”(劉禹錫《楊柳枝詞九首》)蘊含惜別之意是楊柳意象最本質(zhì)的藝術(shù)特征。
古代詩詞曲借楊柳意象來抒寫離別之情的佳句可謂不勝枚舉。
“春風(fēng)知別苦,不遣柳條青。
”(李白《勞勞亭》)“渭城朝雨邑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光無故人。
”(王唯《送元二使安西》)“揚子江頭楊柳春,楊花愁殺渡江人。
”(鄭谷《淮上與友人別》)“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
”(蘇軾《水龍吟》)“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jié)。
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fēng)殘月。
”(柳永《雨霖鈴》)“柳絲長玉驄難系,恨不倩疏林掛住斜暉。
”(王實甫《西廂記》)這些佳詞麗句都以柳傳情,纏綿悱惻。
楊柳意象與離別聯(lián)系在一起,首先,是因為楊柳姿態(tài)婀娜柔美,溫婉多情,“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詩經(jīng) ?小雅?采薇》)楊柳的依依不舍之態(tài)和人們的依依惜別之情水乳交融地吻合在一起,以至南朝劉勰在《文心雕龍?物色》篇中稱贊道:“灼灼狀桃花之鮮,依依盡楊柳之貌。
”認為“楊柳依依”生動地表現(xiàn)了楊柳的婉軟美好之態(tài),“以少總多,情貌無遺” 。
從《詩經(jīng)》這個源頭開始,我國古典詩詞曲中的楊柳意象便有了惜別的暗示性和啟發(fā)性。
其次,是因為古人有折柳送別的習(xí)俗,所謂“載酒送春別,折柳系離情”。
這一習(xí)俗到唐代尤盛。
當時長安人多到灞橋折柳送別。
據(jù)《三輔黃圖》載:“灞橋在長安東,跨水作橋,漢人送客到此橋,折柳贈別。
”這是折柳與贈別有密切聯(lián)系的最早記載。
“高拂危樓低拂塵,灞橋攀折一何頻。
思量卻是無情樹,不解迎人只送人。
”(裴說《柳》)“灞橋煙柳,曲江池館,應(yīng)待人來。
”(陸游《秋波媚》)“楊柳青青著地垂,楊花漫漫攪天飛。
柳條折盡花飛盡,借問行人歸不歸。
”(無名氏《送別》) 再次,“柳”與“留”諧音,折柳送行,含有殷殷挽留之意,表達眷眷難舍之情。
“西城楊柳弄春柔,動離憂,淚難收。
猶記多情,曾為系歸舟。
碧野朱橋當日事,人不見,水空流。
”(秦觀《江城子》) 還有一點是,古曲中有《折楊柳》的送別曲子。
例如,漢樂府《橫吹曲》中就有《折楊柳》曲。
北朝民歌《折楊柳歌辭》有“上馬不提鞭,反折楊柳枝”的句子。
唐朝詩人王之渙的《涼州詞》:“黃河遠上白云間,孤城一片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fēng)不度玉門關(guān)。
”其中的“楊柳”指的就是《折楊柳》曲。
李白的《春夜洛陽城聞笛》)更妙:“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fēng)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wù)哿?,何人不起故園情。
”聞笛聲而激起鄉(xiāng)愁,觸動離憂,何也
皆因此笛吹奏的是《折楊柳》曲
▲借楊柳歌詠美好春光 楊柳生長于春,茂密于夏,枝葉葳蕤,生機蓬勃,所以古人常借詠柳來贊美春光歌詠大自然。
例如,“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
”(陶淵明《歸園田居》)“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
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
”(韓愈《初春小雨》) “春風(fēng)楊柳欲青青,煙淡雨初晴。
”(晏殊《訴衷情》)“葉底黃鸝一兩聲,日長飛絮輕。
” (晏殊《破陣子》)“綠楊煙外曉寒輕,紅杏枝頭春意鬧。
” (宋祁《玉樓春》)“一川煙草,滿城風(fēng)絮,梅子黃時雨。
”(賀鑄《青玉案》)春光明媚,美景如畫,令人流連忘返。
借楊柳歌詠美好春光,最負盛名的當數(shù)唐朝詩人賀知章的那首《詠柳》:“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
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fēng)似剪刀。
” 運用比喻、擬人手法,不但表現(xiàn)了柳葉的精致之美,歌頌了春天的盎然生機,而且喚起了讀者的聯(lián)想,給人留下了極為廣闊的想像空間,堪稱詠柳的千古絕唱。
也有借楊柳表達惜春傷春之情的。
例如,“楊柳絲絲弄輕柔,煙縷織成愁。
海棠未雨,梨花先雪,一半春休。
而今往事難重省,歸夢繞秦樓。
相思只在,丁香枝頭,豆蔻梢頭。
”再如,“參差煙柳灞陵橋,風(fēng)物盡前朝。
衰楊枯柳,幾經(jīng)攀折,憔悴楚宮腰。
” (柳永《少年游》)把傷春、惜別和相思之情有機地融合在一起。
▲借楊柳描寫女子和愛情 從審美的角度講,楊柳隨風(fēng)披拂,嬌羞依人,千般姿態(tài),萬種風(fēng)情,極具女性的陰柔美,因而古人常用楊柳來形容女子的身姿容顏。
“芙蓉如面柳如眉”(白居易《長恨歌》),“櫻桃樊素口,楊柳小蠻腰。
”(白居易《不能忘情吟》)以“柳眉”、“柳腰”狀女人俏麗之姿、優(yōu)雅之態(tài),如在目前。
楊柳給人的審美愉悅還體現(xiàn)在對愛情的描寫上。
“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
”(歐陽修《生查子》)多美的意境,多美的愛情
“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江上”并非“江岸”)唱歌聲。
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
”(劉禹錫《竹枝詞》)詩歌以楊柳起興,寓情于景,描寫了一幅融詩情、畫意、哲理為一體的絕妙圖畫。
也有借楊柳描寫愛情悲劇,抒寫感世傷懷之情的:“莫攀我,攀我太心偏。
我是曲江臨池柳,這人折了那人攀,恩愛一時間。
”(《敦煌曲子詞》)以楊柳自比,直抒胸臆,其身遭遺棄的痛苦和怨憤,求愛不得的無奈和悲哀,怎不令人潸然淚下,感慨系之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
今我來兮,雨雪霏霏”。
楊柳嫵媚婀娜,搖曳多姿。
它誕生于《詩經(jīng)》這方沃土里,茁壯于陶淵明的草廬旁,繁榮于唐詩宋詞的藝苑中,歷來為詩人畫家所鐘愛,為文人墨客所青睞。
千百年來它寄托了多少相思離愁,又承載了幾多羈旅情懷。
“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楊柳東風(fēng)樹,青青夾御河”。
楊柳代表著春風(fēng),象征著春天,它是春的使者。
所謂“風(fēng)回小院庭蕪綠,楊柳春相續(xù)”你看,庭院綠意盎然,柳睜開了眼睛。
春天是一個多么令人神往的綠色世界啊!“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美麗的黃鸝在嫩綠的柳枝間盡情的歡唱,春天又是一個多么富有生機的世界啊!“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fēng)似剪刀”。
春風(fēng)居然裁出了絲絳,可見春天是一個多么富有創(chuàng)造力的季節(jié)!詩人們就是這樣把對春天的熱愛贊美之情融于對楊柳的描繪中。
“楊柳枝,芳菲節(jié),可憎年年增離別”。
自漢代以來,人們送別親朋好友,愛折柳枝相贈來表達依依惜別之情,至唐代“折柳”這一風(fēng)俗便成為贈別或送別的代稱。
“霸岸晴來送別頻,相偎相依不勝春,自家飛絮猶無定,爭解垂絲絆路人。
”(羅隱《柳》)詩人運用比興手法,借助春柳的形象,抒寫暮春晴日長安城外灞水岸邊的送別情景,字里行間洋溢著濃濃的離情別緒。
楊柳啊,你留給多少親朋摯友惜別的痛苦辛酸! “垂柳萬條絲,春來織別離,行人攀折處,是妾斷腸時。
“(代叔倫《堤上柳》)青青的垂柳啊,你垂下的萬條柔絲,編織了多少離情,又縫進了多少別緒,你使夫妻們肝腸寸斷,又使多少情侶們愛意纏綿,淚水漣漣。
“裊裊古堤邊,青青一樹煙,若為絲不斷,留取系郎船。
”(雍裕之《江邊柳》)詩中的女主人公沒有折柳送別。
反而希望柳絲綿綿不斷,以便把情人的船兒系住永不分離。
難以割舍的依戀之情通過柳絲的這一意象表現(xiàn)得何等真切,又何等凄婉。
“絆惹春風(fēng)別有情,時間誰敢斗輕盈,楚王江畔無端種,餓損纖腰學(xué)不成。
”(唐彥謙《垂柳》)。
這首詩的開篇惟妙惟肖的寫出了垂柳的婀娜多姿,別具柔情,然后筆鋒一轉(zhuǎn),另辟蹊徑,聯(lián)想到楚靈王“愛細腰,宮女多餓死”的故事,針砭時弊,諷刺矛頭直指皇帝為首的封建官僚集團,于柔情中見犀利,含蓄中露鋒芒,憤世嫉俗之情可謂淋漓盡致! “參差煙樹霸陵橋,風(fēng)物盡前朝。
衰楊古柳,幾經(jīng)攀折,憔悴楚宮腰。
夕陽閑淡秋光老,離思滿蘅皋。
var cpro_psid =u2572954; var cpro_pswidth =966; var cpro_psheight =120;3 一曲《陽關(guān)》,斷腸聲盡。
獨自憑蘭橈。
”這是柳永的一曲《少年游》。
作者借霸橋暮色、衰楊古柳、夕陽殘照等一系列物象寄情,將羈愁與傷感的雙重惆悵進行了強烈的渲染,字字跳蕩著浪跡異鄉(xiāng)、淪落不遇的憤慨;句句蘊涵著對現(xiàn)實的不滿和詛咒。
高度的概括了封建社會無數(shù)游宦漂泊的文人的凄苦憂憤的心境。
因為在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中,折柳象征著離別,所以楊柳往往成為引發(fā)相思、觸動離愁的媒介,寄托著相思懷人之情感。
“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
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
”該詩前兩句寫少婦經(jīng)過梳妝打扮之后,興沖沖的登上翠樓去欣賞春景,忽然間無情的楊柳闖入了她的眼簾,撩撥起她的相思,使她想起了當年與丈夫折柳送別的場景,激起她對丈夫的無比思戀。
孤獨、寂寞、悔恨之情便油然而生。
“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fēng)殘月”。
這是柳永《雨霖鈴》中有名的詩句,它把楊柳、曉風(fēng)、殘月這三件最能觸動相思離愁的事物集中成為一幅鮮明而又凄涼的畫面。
因為此時是他離開心愛的人兒的第二天早晨,“執(zhí)手相看淚眼”的圖景還依然鮮明的留在心上。
面對眼前的凄涼景象,而前路是“千里煙波”還要繼續(xù)前行,離自己的戀人越來越遠,他怎么能不思念萬分呢?這惹人的楊柳啊,就如同他那綿綿的相思深深地扎根于他痛苦的心畔。
“春風(fēng)楊柳萬千條,六億神州盡舜堯”()。
中國人民如春風(fēng)中的楊柳那么蓬勃,那么多姿,那么富有活力和生機,他們在社會主義春風(fēng)的吹拂下,意氣風(fēng)發(fā),欣欣向榮,婆娑舞弄。
充滿了希望,充滿了無比偉大的創(chuàng)造力,借春風(fēng)中的楊柳抒發(fā)了對勞動人民的無比熱愛和深深贊美之情。
出門順風(fēng)栽楊柳 清明前后,谷風(fēng)習(xí)習(xí),柳條依依,柳葉如眉,不禁想起溫州鼓詞藝人吟唱的“出門順風(fēng)栽楊柳,回家金杏滿樹紅”的俚語。
溫州人素有外出務(wù)工經(jīng)商的習(xí)慣,每年清明前后,春和景明,便打點家生伙出門做生意,家人鄰里預(yù)祝他順風(fēng)順水在外地發(fā)達賺銀,廣進財源。
像楊柳那樣栽到哪里,就在哪里生根、立業(yè),葉茂枝盛,待到秋后回家時,門前屋后金杏滿枝碩果,紅紅似火。
這雖是一句古老的吉祥討彩的祝語,卻應(yīng)驗當今數(shù)百萬溫州能人在祖國大江南北、長城內(nèi)外、以至越洋過海在外國創(chuàng)業(yè)之身,像楊柳那樣隨土而安、異域生財。
數(shù)不盡的溫州村、溫州城正是溫州人出門順風(fēng)栽楊柳的寫照,更是溫州人的驕傲。
楊柳,不僅是溫州人的吉祥物,也是中華民族借以詠吟胸臆、寄托心志的具有詩情畫意的素材,側(cè)面體現(xiàn)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積淀。
楊柳的柳字與留字諧音,提到柳便在人們的心目中油然滋生挽留客人、親人的意境。
早在漢代便有折柳送別暗寓殷勤挽留之情。
到隋唐兩宋更盛。
隋代無名氏的《送別》詩:“楊柳青青著地垂,楊花漫漫攪天飛。
柳條折盡花飛盡,借問行人歸不歸
”唐代長安東邊的灞水上有座灞橋,是東去洛陽的必經(jīng)之路,京城人送客至此,大盛折柳示留之風(fēng)。
因而灞水兩岸遍植楊柳。
南朝那位才盡的江郎曾有 “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的句子,后人便改稱灞橋為銷魂橋。
唐代裴說《柳》詩:“高拂危樓低拂塵,灞橋攀折一何頻,思量卻是無情樹,不解迎人只送人。
”怨柳樹無情,實怨離人無情。
被誤歸李白名下的《憶秦娥》詞中“秦樓月,年年柳色,灞陵傷別”的灞陵就是指這座銷魂橋。
離人在此橋折柳話別,難禁熱淚。
現(xiàn)代常聞于歌壇的近人李叔同的《握別》:“晚風(fēng)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句,也是借晚風(fēng)笛聲中的柳絲來抒發(fā)“知交半零落”后好友又要分手的傷感
楊柳的柳字與留字諧音,提到柳便在人們的心目中油然滋生挽留客人、親人的意境。
早在漢代便有折柳送別暗寓殷勤挽留之情。
到隋唐兩宋更盛。
隋代無名氏的《送別》詩:“楊柳青青著地垂,楊花漫漫攪天飛。
柳條折盡花飛盡,借問行人歸不歸
”唐代長安東邊的灞水上有座灞橋,是東去洛陽的必經(jīng)之路,京城人送客至此,大盛折柳示留之風(fēng)。
因而灞水兩岸遍植楊柳。
南朝那位才盡的江郎曾有 “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的句子,后人便改稱灞橋為銷魂橋。
唐代裴說《柳》詩:“高拂危樓低拂塵,灞橋攀折一何頻,思量卻是無情樹,不解迎人只送人。
”怨柳樹無情,實怨離人無情。
被誤歸李白名下的《憶秦娥》詞中“秦樓月,年年柳色,灞陵傷別”的灞陵就是指這座銷魂橋。
離人在此橋折柳話別,難禁熱淚。
現(xiàn)代常聞于歌壇的近人李叔同的《握別》:“晚風(fēng)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句,也是借晚風(fēng)笛聲中的柳絲來抒發(fā)“知交半零落”后好友又要分手的傷感
關(guān)于夕陽的詩句,越多越好
1、唐.李商隱《登樂游原》:向晚意不適,驅(qū)車登古原,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2、宋.寇國寶《題閣門外小寺壁》:黃葉西陂水漫流,籧篨風(fēng)急滯扁舟。
夕陽瞑色來千里,入語雞聲共一丘。
3、宋.張舜民《村居》:水繞陂田竹繞籬,榆錢落盡槿花稀。
夕陽牛背無人臥,帶得寒鴉兩兩歸。
4、清.黃景仁《都門秋思》:夕陽勸客登樓去,山色將秋繞郭來。
【標題】:夕陽 【年代】:唐【作者】:陸龜蒙【體載】:五絕【內(nèi)容】:--------------------渡口和帆落,城邊帶角收。
如何茂陵客,江上倚危樓。
【標題】:夕陽 【年代】:唐【作者】:鄭谷【體載】:五律【內(nèi)容】:--------------------夕陽秋更好,斂斂蕙蘭中。
極浦明殘雨,長天急遠鴻。
僧窗留半榻,漁舸透疏篷。
莫恨清光盡,寒蟾即照空。
【標題】:見南山夕陽召監(jiān)師不至 【年代】:唐【作者】:宋之問【體載】:五古【內(nèi)容】:--------------------夕陽黯晴碧,山翠互明滅。
此中意無限,要與開士說。
徒郁仲舉思,詎回道林轍。
孤興欲待誰,待此湖上月。
【標題】:江神子\\\/江城子 【年代】:宋【作者】:辛棄疾【體載】:詞【內(nèi)容】:--------------------剩云殘日弄陰晴。
晚山明。
小溪橫。
枝上綿蠻,休作斷腸聲。
但是青山山下路,春到處,總堪行。
當年彩筆賦蕪城。
憶平生。
若為情。
試取靈槎,歸路問君平。
花底夜深寒色重,須拼卻,玉山傾。
【標題】:鷓鴣天 【年代】:宋【作者】:辛棄疾【體載】:詞【內(nèi)容】:--------------------晚日寒鴉一片愁。
柳塘新綠卻溫柔。
若教眼底無離恨,不信人間有白頭。
腸已斷,淚難收。
相思重上小紅樓。
情知已被山遮斷,頻倚闌干不自由。
【標題】:蝶戀花 【年代】:宋【作者】:辛棄疾【體載】:詞【內(nèi)容】:--------------------衰草殘陽三萬頃。
不算飄零,天外孤鴻影。
幾許凄涼須痛飲。
行人自向江頭醒。
會少離多看兩鬢。
萬縷千絲,何況新來病。
不是離愁難整頓。
被他引惹其他恨。
【標題】:舞迎春\\\/迎春樂 【年代】:宋【作者】:賀鑄【體載】:詞【內(nèi)容】:--------------------云鮮日嫩東風(fēng)軟。
雪初融、水清淺。
粉□舞按迎春遍。
似飛動、釵頭燕。
深折梅花曾寄遠。
問誰為、倚樓凄怨。
身伴未歸鴻,猶顧戀、江南暖。
【標題】:東陽嘆\\\/清商怨 【年代】:宋【作者】:賀鑄【體載】:詞【內(nèi)容】:--------------------流連狂樂恨景短。
奈夕陽送晚。
醉未成歡,醒來愁滿眼。
東陽消瘦帶展。
望日下、舊游天遠。
淚灑春風(fēng),春風(fēng)誰復(fù)管。
登樂游原 李商隱 向晚意不適, 驅(qū)車登古原。
夕陽無限好, 只是近黃昏 天凈沙·秋思 馬致遠 小橋流水人家, 古道西風(fēng)瘦馬, 夕陽西下, 斷腸人在天涯。
夕陽從客 落日從容。
焰光融融于暗黑之前,一萬次日出日落。
夕陽惆悵不去,卻不得不去。
一萬次落日,一萬次夕陽印象,一萬次夕照下生之回味。
落日從容。
墓邊,欲留光輝幾許,又殘留愧疚幾許。
新月已生飛鳥外,落霞更在夕陽西。
(宋·張 耒《和周邦彥》) 夕陽牛背無人臥,帶得寒鴉兩兩歸。
(宋·舜民《村居》) 老牛粗了耕耘債,嚙草坡頭臥夕陽。
(宋·孔平仲《禾熟》) 斜陽外,寒鴉數(shù)點,流水繞孤村。
(宋·秦 觀《滿庭芳》) 鳥聲幽谷樹,山影夕陽村。
(宋·劉子翚《胡厚仙山居》) 小店青簾疏雨后,遙村紅樹夕陽間。
(清·查慎行《池河驛》) 一溪綠水皆春雨,半岸清山半夕陽。
(清·端木國瑚《沙灣放船》) 飛瀑正拖千幛雨,斜陽先放一峰晴。
(清·林則徐《即目》) 是非成敗轉(zhuǎn)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明·楊慎《臨江仙》) 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 (宋·范仲淹《蘇幕遮》) 萬壑有聲含晚籟,數(shù)峰無語立斜陽。
(宋·王禹偁《村行》) 夕陽芳草本無恨,才子佳人空自悲。
(宋·晁補之《鷓鴣天》) 一片暈紅才著雨,幾絲柔柳乍和煙。
倩魂銷盡夕陽前。
(清·納蘭性德《浣溪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