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有關(guān)無錫的詩詞
【無郭送友人游越】劉長卿 客霜曉,郊原春。
平蕪?fù)巫尤ズ稳纭?/p>
煙水乘湖闊,云山適越初。
舊都懷作賦,古穴覓藏書。
碑缺曹娥宅,林荒逸少居。
江湖無限意,非獨為樵漁。
【晚春宴無錫蔡明府西亭】李嘉佑 茅檐閑寂寂,無事覺人和。
井近時澆圃,城低下見河。
興緣芳草積,情向遠峰多。
別日歸吳地,停橈更一過。
【赴無錫別靈一上人(一作劉長卿詩,一作皇甫冉詩)】郎士元 高僧本姓竺,開士舊名林。
一入春山里,千峰不可尋。
新年芳草遍,度日白云深。
欲問微官去,懸知訝此心。
【過梅里七首家于無錫四十載今敝廬數(shù)堵…于后·上家山】李紳 上家山,家山依舊好。
昔去松桂長,今來容須老。
上家山,臨古道。
高低入云樹,蕪沒連天草。
草色綠萋萋,寒蛩遍草啼。
噪鴉啼樹遠,行雁帖云齊。
巖光翻落日,僧火開經(jīng)室。
竹洞磬聲長,松樓鐘韻疾。
苔階泉溜鈌,石甃青莎密。
舊徑行處迷,前交坐中失。
嘆息整華冠,持懷強自歡。
笑歌憐稚孺,弦竹縱吹彈。
山明溪月上,酒滿心聊放。
丱發(fā)此淹留,垂絲匪閑曠。
青山不可上,昔事還惆悵。
況復(fù)白頭人,追懷空望望。
【卻望無錫芙蓉湖】李紳 水寬山遠煙嵐迥,柳岸縈回在碧流。
清晝不風(fēng)鳧雁少,卻疑初夢鏡湖秋。
丹橘村邊獨火微,碧流明處雁初飛。
蕭條落葉垂楊岸,隔水寥寥聞?chuàng)v衣。
逐波云影參差遠,背日嵐光隱見深。
猶似望中連海樹,月生湖上是山陰。
舊山認得煙嵐近,湖水平鋪碧岫間。
喜見云泉還悵望,自慚山叟不歸山。
翠崖幽谷分明處,倦鳥歸云在眼前。
惆悵白頭為四老,遠隨塵土去伊川。
【題惠山寺(一作常州無錫縣惠山寺)】張祜 舊宅人何在,空門客自過。
泉聲到池盡,山色上樓多。
小洞生斜竹,重階夾細莎。
殷勤望城市,云水暮鐘和。
【經(jīng)無錫縣醉后吟】趙嘏 客過無名姓,扁舟系柳陰。
窮秋南國淚,殘日故鄉(xiāng)心。
京洛衣塵在,江湖酒病深。
何須覓陶令,乘醉自橫琴。
【夜泊毗陵無錫縣有寄】羅隱 草蟲幽咽樹初團,獨系孤舟夜已闌。
濁浪勢奔吳苑急,疏鐘聲徹惠山寒。
愁催鬢發(fā)凋何易,貧戀家鄉(xiāng)別漸難。
他日親朋應(yīng)大笑,始知書劍是無端。
【酬皇甫冉將赴無錫,于云門寺贈別】靈一 湖南通古寺,來往意無涯。
欲識云門路,千峰到若耶。
春山子敬宅,古木謝敷家。
自可長偕隱,那言相去賒。
【山中月夜寄無錫長官】皎然 湖上涼風(fēng)早,雙峰月色秋。
遙知秣陵令,今夜在西樓。
別葉蕭蕭下,含霜處處流。
如何共清景,異縣不同游。
【同李司直題武丘寺兼留諸公與陸羽之無錫】皎然 陵寢成香阜,禪枝出白楊。
劍池留故事,月樹即他方。
應(yīng)世緣須別,棲心趣不忘。
還將陸居士,晨發(fā)泛歸航。
別無錫南禪蓮老 生平罹百憂,老來始一欣。
得履方外趣,不涉卷內(nèi)聞。
留錫憩福境,禪悅志所勤。
日款鄉(xiāng)關(guān)舊,俱嘆鴻鵠分。
偶同窗雨,永懷九仙云。
好持洞下香,法界期普薰。
無錫得次子詩促歸 老大心情不外求,得閑歡喜且閑休。
每思塵土年華老,欲接神仙汗漫游。
三月不知春爛熳,五旬卻值雨飛浮。
催歸又誦吾兒句,便且呼童上小舟。
(以上兩首出自宋詩-曹勛) 無錫縣春日 吳楚新岐路,江湖舊散人。
放船來古縣,沽酒供閑身。
花卸一村雨,鳥啼千樹春。
野塘風(fēng)卷地,無復(fù)見芳塵。
送徐顯道尉無錫 握手不禁別,庭梧聲欲秋。
云霄生腳底,田里付眉頭。
敬是褆身柱,和為應(yīng)物舟。
卷旗蒲柳市,茶鼎雨颼颼。
(以上兩首出自宋詩-洪咨夔) 過無錫見李元德祭酒[組詩](宋詩-劉過) 巒樹棲禽暖不飛,不如弓繳有危機。
季鷹若悟莼鱸好,應(yīng)悔江東不蚤歸。
過無錫見李元德祭酒 高門掃日鳴珂里,吹竹彈絲暖響中。
寂寞一區(qū)如此宅,世間卻有兩揚雄。
過無錫見李元德祭酒 新變文章學(xué)未成,青云無路致吾身。
應(yīng)逢墊角諸生笑,欲效林宗卻整巾。
無錫道觀(宋詩-劉過) 門外紅塵市一廛,買瓜買李興修然。
樹根石透月灑落,殿閣屋多風(fēng)的旋。
賣墨道人勤置酒,能詩老子欲飛仙。
髑髏南面蛆蟲輩,鵬鷃逍遙各自天。
送王安之無錫州判(宋詩-陸文圭) 龍峰鄰吾州,赤子久失乳。
或加手斲削,誰肯頃摩拊。
有客來嘉禾,談我讀書塢。
口稱王侯賢,可配循吏古。
廉不受私謁,公不畏強御。
素秋下嚴霜,陽春沃膏雨。
澤國鱸正肥,山泉茗尤苦。
州縣徒勞人,揚歷安足數(shù)。
莫思金帶橫,長學(xué)彩衣舞。
送無錫主簿王庾(宋詩-宋祁) 莫嘆東南遠,須榮試吏才。
客從梁苑至,家侍太邱來。
木脫洲程迥,風(fēng)長櫓意催。
蟬知疁稻熟,鰌記海潮回。
訟知間鄉(xiāng)犴,糖螯佐壽杯。
牛刀宜自愛,無及武城咍。
無錫寄孫正之(宋詩-王安石) 健席高檣送病身,亂山荒隴障歸津。
應(yīng)須一曲千回首,西去論心更幾人。
送馮卿歸無錫(宋詩-王遂) 天欲吾民起困窮,就教自擇孰如公。
歡顏疾痛呻吟后,樂意耕桑隴畝中。
盡有深長開幕畫,若無華藻到邊功。
只今未覺詩書力,去久猶當(dāng)說大馮。
送馮卿歸無錫(二) 浮云出處泊無情,來輒成違去輒明。
解后一時如失計,崢嶸千古卻收名。
靜修香火寧非愿,歸對漁樵更覺榮。
旋汲惠泉烹顧渚,春風(fēng)杖屨及山行。
無錫(宋詩-文天祥) 金山冉冉波濤雨,錫水泯泯草木春。
二十年前曾去路,三千里外作行人。
英雄未死心為碎,父老相逢鼻欲辛。
夜讀程嬰存趙事,一回惆悵一沾巾。
過無錫寄沈知縣(宋詩-項安世) 同時月殿氣如虹,各自天涯影似蓬。
半世弟兄才一識,二年州縣忽重逢。
湘山飽聽靈妃瑟,錫水新彈單父桐。
剩有江湖不歸話,回船相就卻從容。
泊舟無錫雨止遂游惠山(宋詩-楊萬里) 天教老子不空回,船泊山根雨頓開。
歸去江西人問我,也曾一到惠山來。
離無錫夜入溪莊港口(宋詩-張镃) 出川猶自雨隨車,到得溪橋一點無。
冷月半明云未去,垂楊成行葉全枯。
竹添東野方清蔭,人在南湖已白須。
應(yīng)是田翁喜儂至,旋吹燈火競歡呼。
午過無錫明日五更到平江門外(宋詩-趙蕃) 百里風(fēng)帆日未中,惠山紫翠忽重重。
姑蘇城外楓林寺,夜半已過聞曉鐘。
送致政節(jié)推朱子發(fā)歸無錫二首(宋詩-仲并) 白發(fā)倦場屋,一官初自娛。
幡然掛章紱,遽作臥江湖。
耆舊添佳傳,都門續(xù)故國。
會當(dāng)垂不朽,名與惠山俱。
送致政節(jié)推朱子發(fā)歸無錫二首 雞棲朱伯厚,來葉尚多賢。
吏案盡紛若,心田正坦然。
林泉誰共樂,衣缽子能傳。
會有蒲輪到,朝煙夕靄邊。
寄無錫諸蔣(宋詩-朱翌) 夜帆起奔牛,烏竿鳴五兩。
百年幾寒暑,兩歲五來往。
竟不到惠山,閑日真難亭。
聞道山中泉,煮茗蒙珍賞。
當(dāng)年京浙遞,不洗牛李黨。
故人在邑中,乃漢三徑蔣。
欲擊月下門,正想鼻雷響。
茲山君常到,此約吾又爽。
且復(fù)卜后來,歸程一陽長。
鬲溪梅令(仙呂調(diào)丙辰冬自無錫歸,作此寓意)【姜夔】 好花不與殢香人。
浪粼粼。
又恐春風(fēng)歸去綠成陰。
玉鈿何處尋。
木蘭雙槳夢中云。
小橫陳。
漫向孤山山下覓盈盈。
翠禽啼一春。
臺城路【張炎】 ?。ㄟb岑寸碧澄江眾山外,無錫惠峰在其南,若地靈涌出,不偏不倚,處樓之正中,蒼翠橫陳,是斯樓之勝境也。
) 翠屏缺處添奇觀,修眉遠浮孤碧。
天影微茫,煙痕黯淡,不與千峰同色。
憑高望極。
向簾幕中間,冷光流入。
料得吟僧,數(shù)株松下坐蒼石。
泉源猶是故跡。
煮茶曾味古,還記游歷。
調(diào)水符閑,登山屐在,卻倚闌干斜日。
輕陰易?。
看飄忽風(fēng)云,晦明朝夕。
為我飛來,傍江橫峭壁。
【近無錫道中】 疊橋隨港直,聯(lián)木護堤偏。
村落皆通水,人家半系船。
橘花香曙露,楊葉淡寒煙。
中土何寥廓,黃沙人種田。
【出處】: 文苑-歷代詩集-明詩《列朝詩集》 舟次無錫(趙春熙) 山影落篷背,蒼然滿舵樓。
千檣撐曉色,一塔界中流。
市聚城猶遠,天高霜自浮。
惠泉清可掬,吾欲寫吾憂。
過無錫有感(宗稷辰) 春風(fēng)吹綠滿平蕪,路入粱溪水驛紆。
山色宛同鄉(xiāng)國好,泉聲還似舊時無。
愁聽子夜啼烏鵲,怕說寅年足虎貙。
欲問元戎駐兵地,沙邊煙雨總模糊。
急求關(guān)于無錫的詩句
謝謝
惠 山 惠山,在無錫市西,離城約2.5公里,素有江南第一山的美譽。
山高329米,周圍 約20余公里。
惠山有九峰,如蒼龍合沓。
惠山在歷史記載上有很多名稱。
秦漢說 謊朝時名歷山,《隋書》稱九龍山,《太平寰宇記》引《郡國志》稱冠龍山,唐朝顧歡《吳地記》稱華山,陸羽《慧山寺記》稱斗 龍山和古華山,老子《枕中記》稱西神山。
《據(jù)蠡溪筆記》載:晉代開山禪師、西域僧 人慧照,來到此山,常與名家交往,一時聲名很大,后人用慧照的名字命山,稱慧山。
慧、惠相通,故今稱惠山。
從天下第二泉或黃公澗處登山,通過一條800米長、約一千余級的登山石路,經(jīng)頭茅峰、二茅峰、三茅峰,取道“七十二個搖車灣”,經(jīng)“石門”下山,沿途古跡甚多,山嵐云影,引人入勝。
登山行到半山腰,便迎來惠山的第一景點。
這里有平坡約半畝,同錫山龍山塔平齊相對,綠樹成蔭,松濤滾滾。
在一塊天然直立的蒼褐古石上,刻著“孫登無語空歸去,半嶺松風(fēng)萬壑傳”的蘇東坡詩句,故名 “半嶺松風(fēng)”。
可見松濤接天的景色。
在幾塊石砌的坐墩中,置放著一塊古石,長五尺、寬三尺、厚二尺,石上刻著一個圍棋盤和一個象棋盤,側(cè)面大書“棋盤石”三字。
傳說這里曾有兩個仙人相對下棋,留下遺跡。
一說與無錫明末清初著名弈棋名家過百齡有關(guān)。
1983年,在這里建一亭院,面闊三間,四周用黃石駁砌,左邊一間有高閣,用倚山旱橋接通,由此經(jīng)過二重月洞門,便是面東而立、飛檐翹角的半亭,可眺望錫山龍光塔、黃公澗和九龍山全貌。
由“半嶺松風(fēng)”直達山頂,就是頭茅峰、二茅峰、三茅峰。
以前江陰茅氏三兄弟,曾在這三個山頂上,分別建有三個道觀,進行修道,因而得名。
頭茅峰道觀,已在1976年改建成游人休息處,大廳三間,四周圍墻,中立拱圈門三個。
從頭茅峰到三茅峰,一路峰巒起伏。
二茅峰道觀已改建成電視轉(zhuǎn)播塔。
在南坡下,有北宋大詞人秦觀墓。
這里面對碧水一泓的東大池,環(huán)境清幽。
二茅峰過去,宋塢之上,有“拔船灣”。
傳說八仙從芙蓉湖經(jīng)過惠山,將所乘的船拔過山頭,由此經(jīng)太湖出海,留下一個大山坳。
在將近三茅峰的松林深處,石峰面上,有明萬歷乙卯年(1615)秦致舜侄秦光啟書刻“三吳第一山”的五個大字。
山脊西、石路之側(cè),在寬約二尺五寸,高二尺許的石壁上,刻有宋蘇軾的詩句:“石路縈回九龍脊,水光翻動五湖天。
”這里是登絕頂遠眺太湖的勝處,可見碧波萬頃,峰巒點點,七十二峰,忽沉忽浮,景色美妙。
從惠山三茅峰循石路而下,曲曲彎彎,左盤右旋,俗稱“七十二個搖車灣”。
穿過隱風(fēng)石,半山林巒深處,有一排懸崖峭壁,中間有一罅縫,若神工鬼斧所劈,從半天而下,恰成翼然兩門,故名“石門”。
懸崖下,有水濺滴,匯成一潭,隱藏在一個深五尺、寬六尺的石洞內(nèi),名“悟空泉”。
旁邊懸崖上原刻有明代邵寶書的“石門”兩字,故在無錫流傳著“若要石門開,要等邵寶開”的諺語,給石門留下了神秘的色彩,晚清知縣廖綸重書了“石門”兩字,并書有“疊嶂棲云”。
還有金渭濱書的“洞庭秋色”和“此鄉(xiāng)可樂”題刻。
石門旁,有一天然小石龕,名“白云洞”,內(nèi)供八仙之一的呂純陽石像。
舊時有人到此求簽問卜。
下行,有珠簾泉,遺存于原張仙殿的廢墟上。
這里石壁懸崖,高約4米,下有洞穴、澗道,有泉水從石門滲透而下,雨后水流淙淙不絕,碎流如珠,下簾如簾,所以稱“珠簾泉”,又名“水簾洞”。
旁有石壁長約5米、高3米,壁上刻有明朝天啟年間“水簾洞”題刻。
下有光緒年間的篆書“水簾綣雨”。
下坡處,一塊天然大石上,刻有王綬章的“上有飛瀑”的指路題額。
下行50米處,有“鳳泉”。
水匯一潭,廣1米、縱約2米,潭壁上有石紋,如鳳形,故名。
下行,在龍海寺故址,遺一石,長2米,高1米,上面鐫有龍海道慈書寫的“彌陀石”三字。
這里,樹木蔥蘢,鳥鳴不絕,時有流水淙于草莽石隙中,清幽寧靜。
無錫惠山泥人發(fā)言稿
據(jù)說從宋代開始,惠山就有泥人了。
清朝以后,泥人的生產(chǎn)和銷售達到了鼎盛時期。
惠山泥人是用惠山腳下的泥土制成的。
這種泥土不僅細膩韌糯,可塑性強,而且千而不裂,彎而不斷。
早在北宋照寧七年,蘇軾途經(jīng)無錫,即有“惠泉山下土如糯”的詩句。
現(xiàn)在的惠山泥人,發(fā)展到用石膏制作,解決了惠山泥資源短缺的問題。
惠山早期泥人大致有神佛、人像和各種動物。
前者售于佛教信徒作供奉用,后者作為兒童玩具。
它們的長度一般在3—7厘米:造型簡樸,粗獷略帶夸張,繪彩色調(diào)鮮艷、單純,對比強烈,顯露出濃郁的江南鄉(xiāng)土氣息。
其代表作是一對男女兒童,即泥塑大阿福。
兩個泥娃頭綰雙髻,笑容可掬,赤足盤膝,懷抱異獸,嬌憨稚氣,運人喜愛。
關(guān)于泥人阿福,當(dāng)?shù)剡€流傳著這樣一個傳說:古時惠山有四只怪獸,即毒龍、惡虎、臭黿和刁馬,經(jīng)常傷害人畜,踐踏莊稼。
后來有個天神“沙孩兒”化名阿福入山與四怪搏斗,四怪被除,阿福亦因流血過多,離開人間。
人們捏制了他倆生前形象,以作紀念。
大阿福經(jīng)過歷代藝人的再三創(chuàng)作,栩栩如生,給人以健康、幸福和美好的感受。
惠山泥人,大致可分為以下幾類:手捏戲文、京劇臉譜、人物動物、實用玩具(帶溫度計或者卷筆刀之類)等,這些作品小巧玲瓏,人見人愛,價格使宜,是訪親問友的最好禮品。
不好意思:我也只有借鑒別人的了,你自己看著精減吧
描寫無錫惠山泥人的段落。
急需
無錫啊
我是無錫人,惠山泥人是無錫的特產(chǎn),主要代表是大阿福,基本上只要到無錫來就能買的到
惠山泥人的來歷
在中,人們最熟悉,也最受歡迎的便是惠山。
它福得得、胖墩墩,手捧溫順馴服的猛獸,朝著人們甜甜地微笑,一副孩子氣,一臉福相,確實惹人可愛。
提起,這里還有一個古老的神話故事。
據(jù)說,在很久很久以前,惠山一帶荒草叢生,古木參天,經(jīng)常有野獸出沒,危害人類。
人們談獸色變。
但是,事情總是一物降一物的。
在深山里,不知何時開始,住來了兩個人形巨獸,名叫沙孩兒,它們力大無比,山中各種猛獸長蟲,只要見到它們微微一笑,就會俯首貼耳地投入它們的懷抱,任其吞食。
自從出現(xiàn)了沙孩兒之后,附近的百姓從此都安居樂業(yè)了。
有一年冬天來臨,上山伐木的農(nóng)民紛紛下山。
雄的沙孩兒出于好奇,就在未伐下的大樹下玩耍。
這時,這棵大樹突然倒下,把它壓死了。
雌沙孩兒尋蹤到此,見此慘狀,傷心不已。
為了殉情,也就一頭撞死在這棵樹下,后來,人們?yōu)榱藨涯钏鼈?,便根?jù)它們的形象捏制了一男一女兩個泥人,取名為。
從此,這一對大阿福就作為鎮(zhèn)山驅(qū)獸、避災(zāi)辟邪的吉祥物流傳于民間。
當(dāng)然。
這只是一個神話傳說。
但是,有一點卻是真的,如今惠山大阿福的形象 已經(jīng)家喻戶曉。
只要一提到,人們就會提到惠山大阿福。
只要一見到小孩 子長得活潑健壯,惹人喜愛,人們就會脫口而出:活象一個惠山大阿福。
在人們 的日常談吐中,惠山大阿福似乎已經(jīng)成了的代名詞,成了人們祈求孩子健 康成長、吉祥如意的美好愿望。
如今已形成了一個龐大的阿福體系。
從形制上看, 有大阿福、中阿福、小阿福、團阿福、環(huán)洞頭阿福和紫金冠阿福之分;從手中不同 的持物來看,有抱獅大阿福、抱魚大阿福、抱桃大阿福、抱兔大阿福之別;從色彩 紋樣的設(shè)計來看,有梅花大阿福、蟹抓菊大阿福、團球花大阿福之多;從制作 的粗細精工來看,又有行大阿福、市大阿福之稱。
此外,還有類似阿福的 品種,亦為數(shù)不少。
在民間藝術(shù)的百花園中,同一題材,竟能形成如 此龐大的系列,并能從古到今,代代相傳,具有強烈的藝術(shù)生 命力,實屬稱奇。
1992年,惠山大阿福被定為中國國際旅游年 的吉祥物。
這樣一來,惠山大阿福不僅,而且還漂洋 過海,漫游世界,成了異國人民家中的珍品。
一時之間,惠山 大阿福,一股阿福熱又席卷全球。
在阿福熱的影響下, 各種以阿福為標(biāo)志或以阿福命名的風(fēng)味小吃、生活用品,甚至 餐飲場所也隨之紛紛出現(xiàn)。
什么阿福餅干、阿福糖果、阿福香 煙、阿福禮品、阿福酒家……等等,不一而足。
從某種意義上 說,惠山大阿福已經(jīng)成了一種文化現(xiàn)象,在人們的生活領(lǐng)域里 形成了一條獨特的風(fēng)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