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在哪個地方
說具體點
在泰安泰山古稱岱山,岱宗稱東岳,主峰玉皇峰,1545米。
為五岳之首。
泰山以雄偉壯麗著歷史悠久,地層古老,風光秀麗,瓊閣掩映,文物古跡眾多。
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融為一體。
自古命名的山峰有112座、崖嶺98座、巖洞18處、奇石58塊、溪谷l02條。
潭池瀑布56處、山泉64眼。
旭日東升等十大奇觀馳名中外。
此外,還有古寺廟22處,古遺址97處,歷代碑碣819塊,摩崖石刻1018處。
泰山生物資源豐富,植被茂密,林木蔥蕪,古木參天,花草繁茂,百齡以上古樹名木萬余株,動物lOO余種。
泰山是中國唯一受過皇帝封禪的名山,最具帝王氣質,故孔子能登泰山而小天下,杜甫可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位置:山東泰安 岱廟:泰山封禪祭祀古御道上的一座宏偉壯麗的古建筑群。
廟以泰山稱“岱宗”而得名,主祀泰山神,號稱“東岳神府”。
南天門:古稱“天門關”。
它建在飛龍巖與翔鳳嶺之間的低坳處,雙峰夾峙,仿佛天門自開。
門為閣樓式建筑,石砌拱形門洞,紅墻點綴,黃色琉璃瓦蓋頂,氣勢雄偉。
十八盤:泰山登山盤路中最險要的一段,共有石階 1600余級,為泰山的主要標志之一。
此處兩山崖壁如削,陡峭的盤路鑲嵌其中,遠遠望去,恰似天門云梯。
泰山之雄偉,盡在十八盤,泰山之壯美,盡在攀登中
玉皇頂:為泰山絕頂,也是觀日出最佳地方。
王母池:古稱“瑤池”。
三國魏曹植有“東過王母廬,俯觀五岳間”的詩句,唐李白則有“朝飲王母池,暝投天門闕”的吟詠,足見建廟歷史之久遠。
孔子登臨處:孔子登臨處為四柱三門式跨道石坊。
古藤掩映,典雅端莊,額題“孔子登臨處”五大字。
碧霞祠: 泰山女神碧霞元君祠宇,位于岱頂,整組建筑巍峨嚴整,氣勢恢宏,遠處眺望,白云繚繞,金碧輝煌,宛若天上宮闕。
普照寺:位于岱麓凌漢峰下,取“佛光普照”之意而得名。
大汶口遺址:為距今4000—5000年的新石器時代晚期父系氏族遺址。
出土文物有造型美觀的背壺、缽型鼎、鏤孔豆、高柄杯、彩陶豆以及磨制精細的石斧、石錛、石鏟、石鑿、骨器等。
齊長城遺址:齊長城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齊國所筑的戰(zhàn)爭防御建筑,全長 500余公里。
經石峪:在斗母宮東北方中溪支流的一片大石坪上,鐫刻著1400多年前摩勒的《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的部分經文,字徑50厘米,原有2500多字,現(xiàn)尚存1067個。
大觀峰:大觀峰削崖為碑,布滿了歷代題勒,摩崖高13.3米,寬5.5米,全文1000字,書體為唐隸。
天燭峰:奇石,清泉,大小天燭,懸崖巨壁,將軍山、羅漢峰等松濤陣陣,白云悠悠,大自然的神奇造化,令人嘆為觀止。
黑龍?zhí)叮涸谔┥轿飨僬裳拢俨汲D陜A瀉,沖擊崖下成潭,每逢夏秋之際,陰雨連綿,三條瀑布猶如玉龍從崖顛凌空而降,古稱“云龍三現(xiàn)”。
扇子崖:這里奇峰突兀,高聳竣峭,形如扇面。
桃花源:位于泰山西麓,古時因桃花滿谷而得名。
這里山青樹綠,水靜沙明,自然環(huán)境幽靜,空氣清新醉人,游人至此猶如進入人間仙境。
旭日東升:泰山觀日出,隨著旭日發(fā)出的第一縷曙光撕破黎明前的黑暗,從而使東方天幕由漆黑而逐漸轉為魚肚白、紅色,直至耀眼的金黃,噴射出萬道霞光,最后,一輪火球躍出水面,騰空而起,整個過程象一個技藝高超的魔術師,在瞬息間變幻出千萬種多姿多彩的畫面,令人嘆為觀止。
探海石-云海玉盤:岱頂?shù)囊粔K突兀伸出的怪石,其上可觀云海玉盤奇景。
霧凇雨?。?霧凇似霜非霜,似冰非冰,迎風怒放,千姿百態(tài)。
霧凇和雨凇是泰山奇特的自然景觀。
泰山佛光:泰山佛光是岱頂奇觀之一。
每當云霧彌漫的清晨或傍晚,游人站在較高的山頭上順光而視,就可能看到縹緲的霧幕上,呈現(xiàn)出一個內藍外紅的彩色光環(huán),將整個人影或頭影映在里面,故得名“佛光”或“寶光”。
后石塢:這里有碧霞元君行宮,廟分東西兩院。
院內有一天然石洞,名“黃花洞”,傳說為玉女修真處。
洞頂水滴若珠,滴入深池叮咚作響,名曰“靈異泉”。
斗母宮:清康熙初年尼姑主持,祀北斗眾星之母,遂更名斗姥宮,又稱妙院。
高山流水亭:傳說是伯牙撫琴的地方。
紅門(一天門):泰山中路的登山起點,從紅門開始6600級石階直上岱頂。
紅門宮前三重石坊,形如階梯。
馮玉祥墓: 馮玉祥先生之墓 岱宗坊:跨道石坊,登山由此開始。
壺天閣:取自道家以壺天為仙境之意。
中天門:又名三天門,為盤山公路終點。
云步橋:原名雪花橋。
橋北大壑忽臨斷崖,壁立如削。
五大夫松:秦始皇封泰山時中途被雷雨所毀。
清雍正年間補植五株,今存兩株,拳曲古拙,蒼勁蔥郁,自古被譽為“秦松挺秀”,列為泰安八景之一。
望人松: 長枝下垂,似躬身招手迎客,又名迎客松,是泰山重要標志之一。
升仙坊:位于南天門之下,全石雙柱單門式。
月觀峰:古人言可在此望越國,故名越觀峰。
天街:天上的市街,位于南天門和玉皇頂景區(qū)。
這里不僅風景優(yōu)美,而且買賣興隆,是國內十大特色市場之一。
日觀峰:位于玉皇頂東南,古稱介丘巖,因觀日出而聞名。
登臨其上可盡賞旭日東升場面。
瞻魯臺:傳孔子曾登此瞻魯都曲阜。
石上有趙樸初題:“造化鐘神秀”、周而復題“煙橫云倚”等諸刻。
徂徠山:位于泰安市和新泰市的交界處,主峰太平頂1028米,山間古跡重多,其中曬纓臺為孔子聞歌處,竹溪為天寶年間李白與孔巢父、張叔明等聚會之地。
秦泰山刻石:泰山石刻中時代最早的作品。
鐫刻著秦始皇功德銘和二世詔書,由丞相李斯篆書。
為國家一級文物。
泰山有哪些景點
后石塢:在泰山的背面,此處危巖峭壁,怪石突立,飾以蒼松翠柏,幽徑小溪,景致尤具別趣,因此被稱 為泰山的奧區(qū),意思是這里奧妙無窮,著名的景觀有八仙洞、天獨峰、玉女山、九龍崗、黃花洞、天空山 等。
這里又處處怪石,嶙峋如筍,因此又有“筍城”之稱。
游人順石階登上高臺,是摩空托云的“天空 山”,又名“玉女山”,其巔平坦,俗叫“堯觀臺”,傳堯帝曾登此頂。
山前有數(shù)畝平地,為元君廟舊址。
清代內為尼姑住持,又稱“姑姑子廟”。
分東、西兩院。
西院由正殿和配殿組成,正殿祀元君。
還有西舍、 東舍,各有供奉,西舍祀天官、地官、水官,東舍為“彌勒殿”。
萬仙樓:走東路要經過一座萬仙樓,在紅門宮以北0.6公里的地方。
舊時稱望仙樓,傳為泰山各神會聚之 處。
此樓建造于明萬歷四十八年(公元1620年),原供祀王母,后來祀奉碧霞元君。
門洞高4.4米,上層有樓 閣三間,黃琉璃瓦覆頂。
門洞之上刻“謝恩處”三字,傳說舊時帝王登山,地方官員護駕于此,帝令回府, 群臣謝恩。
另一種說法是香客朝山順利而歸,在此處叩謝碧霞元君保佑,故有引名,樓東側挺立古柏三株,人稱“三義柏”。
萬仙樓盤山道西側的石壁上有石刻,特殊之處是取“風”、“月”二字之字心組成,意謂 此處風月無邊,風景美不勝收。
旭日東升:泰山距離東海最近處約230公里,人的視野在大地水準面上只有140公里,顯然看不到海山的 日出。
可是由于泰山的高度和地理位置及光的折射作用,使海上日出在一定條件下能確實又能看到。
當黎明時分,游人站在岱頂舉目眺望東方,一線晨曦由灰暗變成淡黃,又由淡黃變成桔紅。
而天空的云朵, 紅紫交輝,瞬息萬變,滿天彩霞與地平線上的茫茫云海融為一體,猶如巨幅油畫從天而降。
浮光耀金的海面上,日輪欣開了幕,撩開了霞帳,披著五彩霓裳,像一個飄蕩著的宮燈,冉冉升起在天際。
須臾間,金光四射,群峰盡染,好一派壯觀而神奇的海上日出
這種絕妙的時刻,并不是每位游人都能遇 上。
李白有詩:“海水落眼前,天光搖空碧”。
宋代詞人梅圣俞則有“晨登日觀峰,海水黃金熔。
浴出車輪 光,隨天行無蹤”的絕句。
岱廟:廟舊稱東獄廟或泰山行宮。
位于泰安市區(qū)北,泰山南麓。
它是泰山最大、 最完整的古建筑群,為道教神府,是歷代帝王舉行封禪大典和祭祀泰山神的地 方。
岱廟城堞高筑,廟貌嵯峨,宮闕重疊,氣象萬千。
岱廟創(chuàng)建于漢代,至唐時已殿閣輝煌。
在宋真宗大舉封禪時,又大加拓建,修建 天貺殿等,更見規(guī)模。
其建筑風格采用帝王宮城的式樣,周環(huán)1500余米,廟內各 類古建筑有150余間。
主要建筑有正陽門、配天門、仁安門、天貺殿、后寢宮、厚載門、銅亭等。
廟內古柏參 天,碑碣如林,文物薈萃,游人絡繹不絕。
古代許多帝王都在泰山進行封禪活動,秦始皇、秦二始、漢武帝、 章帝、安帝、唐高宗、武則天、唐玄宗、 宋真宗、清康熙帝、干隆帝等十二個帝王、帝后曾到過泰山。
據說漢武帝7次到泰山,干隆11次到泰山。
泰山 自遠古起就有封禪活動,據《史記.封禪書》張守義正義:此泰山上筑土為壇以祭天,報天之功,故曰封。
此 泰山下小山上除地,報地之功,故曰禪。
《史記.封禪書》記載:古者封泰山禪父者七十二家。
岱廟(東岳廟)是泰山的主廟,供奉東岳大帝(泰山神,主治人生死及人生貴賤,為冥府眾鬼之主帥)。
岱廟是全國東岳廟的主廟,也是我國四大古建筑群之一,面積96322平方米,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宋天貺殿: 位于岱廟仁安門北側,是岱廟中的主體建筑,傳為宋代創(chuàng)構,與北京故宮太和殿、曲阜孔廟大成殿 并稱“中國古代三大宮殿”。
天貺(音況,賞賜意)殿殿面闊九間,進深四間,通 高22米,面積近970平方米。
為重檐廡殿式,上覆黃琉璃瓦。
殿前露臺高筑,漢白玉雕 欄環(huán)繞,云形望柱齊列。
重檐之間有豎匾,上書“宋天貺殿”。
殿內祀泰山神,上懸清康熙皇帝題“配天作 鎮(zhèn)”匾額。
東、西、北墻壁上有《泰山神啟陛回鑾圖》,東半部為啟陛,右邊為回鑾,整個畫面計675個人的 形象,是中國道教壁畫杰作之一。
遙參亭:舊稱草參亭,為岱廟前亭。
古人祭泰山必先至此簡單參拜,爾后入廟祭祀。
今院內舉辦了泰安民俗 展。
亭院南北長66.2米,東西寬52米,總面積3442.4平方米。
四周墻壁為紅色,二進院落,由山門、掖門、儀 門、正殿及配殿組成。
岱廟坊:出遙參亭北山門后,迎面有一座高聳的石坊,叫“岱廟坊”。
該坊高12米,寬9.8米,進深3米,清康 熙十一年建。
坊起三架,重梁四柱,通體浮雕,造型雄偉壯觀。
四柱前后滾墩上雕有8介石獅。
姿態(tài)各異,梁柱板上有龍鳳 禽獸浮雕。
其雕工精細,是清代石雕建筑難得的珍品。
抱柱上有一聯(lián)“峻極于天,贊化體元生萬物;帝出乎 震,赫聲濯靈鎮(zhèn)東方”。
為清朝山東提督布政使施天裔所題。
銅亭、鐵塔:岱廟后院的東西兩側,有兩處惹人注目的古跡,東為銅亭,西為鐵塔。
銅亭又名“金闕”,明萬歷四十一年鑄造,明末移于靈應宮,1972年遷入岱廟。
亭為銅質,施以鑾金,長4.4 米, 寬3.4米中內祀元君銅像,其鑄造精致,造型優(yōu)美。
鐵塔在岱廟北門內西南,明嘉靖十三年造。
原在天書觀大門內,1973年移入岱廟,現(xiàn)只剩4級。
其造型古樸, 雄偉。
漢柏院:漢柏院位于岱廟配天門東,因院內有古柏五株而得名。
相傳此古柏為漢武帝東封時親手所植。
今龍 干虬枝,蒼勁蔥郁,雖已膚剝心枯,卻有新枝繼生,古人譽為“漢柏凌寒”,為泰安八大景之一。
岱廟碑刻 多集于此院,院內存碑碣90塊,僅乾隆皇帝登岱傳作就有26塊,詩30首。
其中著名的有張衡《四思篇》,曹 植《飛龍篇》、米芾《第一山》乾隆的《登岱詩》等,均為書刻佳作。
岱宗坊:從岱廟向北走一里多路,便到了岱宗坊--泰山的正門。
岱宗坊位于岱宗大街北側的紅門路南首,為 登泰山的起點。
明隆慶年間始建,清雍正八年(1730年)重建。
為四柱三門式石坊,造型粗獷、簡潔,額題篆 書“岱宗坊”三個金色大字 ,有標志導向作用。
坊之西北原有“乾隆行宮”,清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 創(chuàng)建 ,清末毀。
王母池:自岱宗坊向北不遠,路東有王母池。
王母池位于環(huán)山路東首,約開建于三國時代,舊稱“群玉 庵”,又稱“瑤池”,現(xiàn)存古建筑主要為明清所建。
三國魏曹植有“東過王母廬,俯觀五岳間”的詩句,唐 李白則有“朝飲王母池,暝投天門闕”的吟詠,足見建廟歷史之久遠。
王母池臨溪而建,殿廡亭閣,參差座落在三層臺基之上,紅墻黑瓦掩映于蒼松翠柏之中。
前院有正殿3間,殿 前有王母池和王母泉,其泉水清澈甘洌;后院為七真殿,殿內泥塑神情各異,栩栩如生。
四周濃蔭蔽日,為 消暑勝地。
紅門宮:因其西北崖上有二塊紅色巖石排列似門而得名。
現(xiàn)存建筑為明代天啟元年所建。
廟分東西兩院,中間有“飛云閣”相連。
東為更衣亭,是舊時達官貴人更衣之所。
西為元君廟,有正殿3間, 奉九蓮菩薩銅像,香火很盛。
整組建筑以飛云閣為中心,建筑古老,布局緊湊。
閣下有拱門,兩側有楹聯(lián) “萬壑泉聲沉寶秀,千峰雪影護禪靈”。
因此處清晨日出時通紅一片,故有“紅門燒日”之說。
斗母宮:過紅門宮前進一程,即到斗母宮。
宮創(chuàng)建無考,明嘉靖年間德王重建,清康熙初年尼姑主持, 祀北斗眾星之母,遂更名斗姥宮,又稱妙香院。
西山門外有古槐巨枝伏地,如臥龍翹首,俗稱臥龍槐。
斗母 宮是一組較大的道觀建筑群。
前有寄云樓,雕梁畫棟,長廊回曲;中有斗母殿,內奉斗母女神;后有聽泉山 房,重巒疊翠,清泉醉人,確實是聽泉、觀瀑、品茗、賞月佳地。
經石峪:出斗母宮,沿小路前行,即到著名的經石峪。
這里有一3000平方米的大石坪,上刻隸書《金剛 經》全文,原有2500多字,現(xiàn)尚存1067個。
字大達半米,筆力剛健有力,歷代尊為“大字鼻祖”、“榜書之 宗”,是泰山佛教文化的瑰寶。
清人馮云鵬在《金石索》中盛贊:“如印泥畫沙,草情篆韻,無所不備”。
其中,經石峪石刻、天貺殿壁畫、岱頂唐摩崖,被人們稱為泰山三瑰寶。
壺天閣:系明代建筑,原名升天閣,取道家以壺天為仙境之意。
這里西有九峰山,東有十峰嶺,北臨山 巒,四周擁翠接天,腳下僅一席之地,恰似壺中窺天。
清崔映辰也曾題聯(lián):“壺天日月開靈境,盤路風云入 翠微。
”廷路又聯(lián)“登此山一半以是壺天,造極頂千重尚多福地。
”故閣名壺天,恰應了道家之說。
中天門:又名二天門,因其土色赤黃,又名“黃蜆嶺”。
它正處泰山半腰,為泰山東、西路交匯處,盤 山公路終點,有索道直達山頂。
這里有清代所建中天門石坊一座,大門上題有“中天門”三字。
這里是泰山主峰的屏障。
仰望岱頂,蓮花峰 前危崖萬仞,南天門形如天闕;俯瞰山下,龍?zhí)?、虎山水庫綠如翡翠。
中溪三水曲折蜿蜒,奔流而下。
中天 門一側還有巨石,狀如虎臥,得名“伏虎石”。
云步橋:位于中天門北,因山氣云煙彌漫,人行橋上如在云中,故稱云步橋。
橋東有石亭,名“酌泉 亭”,是清光緒年間安縣令毛蜀云所建,上有一聯(lián)“且依石柱觀飛瀑,再渡云橋訪爵松”;橋北有石坪,俗 稱百丈崖,為宋真宗駐蹕處,又稱御帳坪。
此處群峰環(huán)繞,山勢險峻,飛泉清瀑,人行橋上如游無際。
五松亭:據《史記》載,秦始皇封泰山時中途被雷雨所毀,因其護駕有功,被封為“五大夫”。
今存兩 株,拳曲古拙,蒼勁蔥郁,自古被譽為“秦松挺秀”,列為泰安八景之一。
附近山腰有古松一株,找枝下垂以招手迎客,故名“望人松”,又叫“迎賓松”。
其東北有乾隆新題的朝陽 洞。
這里古松層層疊疊,蔭翳蔽日,松風泉韻,如巨浪拍岸,堪稱奇觀。
十八盤:被稱為天梯,是泰山登山盤路中最險要的一段。
全程共79盤,共計1633級,為泰山的主要標志 之一。
此處兩山崖壁如削,陡峭的盤路鑲嵌其中,遠遠望去,恰似天門云 梯。
中間蹬道盤旋,行人幾乎直上直下,不勝有高、陡、危、奇之感。
一般把升仙坊以下稱“慢十八”,以上稱“緊十八”,每盤有石階二百 蹬,緊慢18緊相連,恍若上青天,故有“升仙”之稱。
十八盤巖層陡立,傾角70至80度,在不足1公里的距離內升高400米。
明人 祁承賦《十八盤》詩:“拔地五千丈,沖霄十八盤。
徑從窮處見,天向隙 中觀。
重 累行如畫,孤懸峻若竿。
生平饒勝具,此日骨猶寒。
” 十八盤在對松山北。
高阜之上,雙崖夾道,舊稱云門,今名開山,為清乾隆末年改建盤道時所辟。
十八盤自 此而始。
開山北為龍門,舊有龍門坊,后毀。
西巖有清道 光年間魏祥摹刻狂草“龍門”大字。
坊址東為大龍 峪,雨季眾水歸峽,飛泉若瀉。
前為新盤口。
明萬歷年間,參政呂坤跨澗建渡天橋,并順龍峪上源修新盤 道,直達碧霞祠南神門,登岱頂者上下甚為方便。
橋與盤道均毀于清乾隆年間。
新盤口北兩山陡立,東為飛龍巖,西為翔鳳嶺,中有一線天,名石壁谷。
谷中上有南天門,下有升仙坊,由 十八盤相連。
南天門恰處于谷口,是泰山古建筑充分利用 地理環(huán)境,以人工之力突出和美化自然環(huán)境的典 范,是泰山的重要標志物之一。
仰視天門,盤路陡絕,似云梯倒掛。
石壁谷兩側有“天門長嘯”、“層崖空 谷”、“天門云梯”、“如登天際”諸刻。
南天門:位于泰山十八盤的盡頭,海拔1460 米,古稱“天門關”。
它建 在飛龍巖與翔鳳嶺之間的低坳處,雙峰夾峙,仿佛天門自開。
門為閣樓式建 筑,石砌拱形門洞,額題“南天門”。
紅墻點綴, 黃色琉璃瓦蓋頂,氣勢雄偉。
門 側有楹聯(lián)曰“門辟九霄仰步三天勝跡;階崇萬級俯臨千嶂奇觀”。
來到這里, 山風從門洞呼嘯疾過。
當年李白登上南天門曾作詩:“天門一長嘯,萬里清風 來。
”過南天門,有一條狹長的石板路街市,名“天街”,南邊是出售旅游商 品、工藝品的店鋪。
天街的盡頭就是規(guī)模宏大的碧霞祠。
這組建筑是金屬鑄件 與土木磚石組成。
據說明洪武年間的一次修繕就耗費黃金約五千兩。
碧霞祠:位于岱頂,是泰山女神碧霞元君祠宇,始建于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
其主要的建筑有大殿、配殿、山門、御筆亭、鐘鼓樓、神門等。
整組建筑巍峨嚴整,設計新穎獨特,高低錯 落有致,氣勢恢宏。
遠處眺望,白云繚繞,金碧輝煌,宛若天上宮闕。
祠以山門為界,分內外兩院,內院正殿供奉碧霞元君銅像,其銅身鎏金,工藝精湛。
東西配殿鐵瓦覆蓋,是 一組高山建筑中的杰作。
玉皇頂:是泰山主峰之巔,因峰頂有玉皇廟而得名。
位于碧霞 祠北,為泰山絕頂,舊稱太平頂,又名天柱峰。
玉皇廟始建年代無 考,明成化年間重修。
主要建筑有玉皇殿、迎旭亭、望河亭、東西 配殿等,殿內祀玉皇大帝銅像。
神龕上匾額題“柴望遺風”,說明 遠古帝王曾于此燔柴祭天,望祀山川諸神。
殿前有“極頂石”,標 志著泰山的最高點。
極頂石西北有“古登封臺”碑刻,說明這里是歷代帝王登封泰山時的設壇祭天之處。
東 亭可望“旭日東升”,西亭可觀“黃河玉帶”。
日觀峰:玉皇頂東南是“平頂峰”,清代在此建“乾隆亭”,中有碣,上刻“孔子小天下處”。
亭與碣 前后毀于民國年間和1967年。
平頂峰之東是“日觀峰”,這里是觀日出的最佳位置。
觀峰石刻遍布,如“俯察萬類”、“目盡長空”等。
峰東側有觀日長廊,全長30余米。
亭廊相接,似仙閣?! ×?,鮮艷奪目。
峰北有巨石長長橫出,斜刺青天,俗稱探海石。
登石可朝觀日出,暮賞彩云。
此石今已成為 泰山的重要標志。
舍身崖:泰山日鳳峰南,因舊時常有人于此為父母求福投崖舍身而得名。
易名為“舍身崖。
” 崖頂有巨石,高約三米,叫“瞻魯臺”,也稱“幡桿石”,傳說孔子曾登此瞻望魯國之都。
崖西為“仙人 橋”,兩崖對峙,下臨深壑,中有三石銜接抵撐而天然成橋。
明代蕭協(xié)中曾題詩“三石兩崖斷若連,空蒙似 結翠微煙。
猿探雁過應回步,始信危橋只渡仙。
” 丈人峰:玉皇頂西北為“丈人峰”,因石峰狀如老人傴僂而名。
峰周圍有數(shù)塊俊秀小石,故又有“老翁 弄孫”之稱。
這里是去后石塢的必經之路,立著一塊3米多高的巨石,石形方中帶圓,下小上大,上刻“丈人 峰”3個大字。
還刻有“天下第一山”、“中天獨立”、“東柱第一靈區(qū)”等大字和一些詩文。
孔子登臨處:位于一天門北,為四柱三門式跨道石坊。
古藤掩映,典雅端莊,額題“孔子登臨處”五大 字。
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始建。
柱聯(lián)曰:“素王獨步傳千古,圣主遙臨慶萬年”。
坊兩側分立兩碑,東為明 嘉靖間濟南府同治翟濤題“登高必自”碑;西為巡撫山東監(jiān)察御史李復初題“第一山”碑。
玉泉寺:位于泰山奧區(qū)深幽的山谷中,又名谷山寺,俗稱佛爺寺。
由北魏僧意創(chuàng)建,金代善寧重建, 元代普謹增建,后屢有興廢。
是泰山著名禪院之一,興旺時達500僧眾。
玉泉寺現(xiàn)存碑碣10塊。
正殿祀釋迦牟尼,側立十八羅漢,栩栩如生。
殿宇坐落在層層高臺之上,與群峰相輝 映。
明朝蕭協(xié)中曾為玉泉寺賦詩云“明堂當日尊王居,水色山光麗有余。
一自殿庭頹圮后,賦詩總屬野人 書。
” 三陽觀:位于凌漢峰山腰,投書澗西北。
明朝東平道士王三陽攜徒來此“伐木剃草,鑿石為窟以 居”,后“稍稍營葺廬居”名三陽庵。
王三陽羽化后,徒承其師志,大興締造,達到鼎盛。
其派系為全真教 果老祖師云陽派。
三陽觀依山而建,為三進院落。
前院由山門、影墻、配房組成。
中院有混元閣和配房。
后 院有正殿三間,馮玉祥先生曾在此筑讀書。
白龍池:是個充滿神秘色彩的地方,相傳是東海龍王之子白龍的住處,古代皇帝都曾到此祈求風調雨 順,過去民間祈雨大都在此地設祭。
池位于岱橋北,山澗聚水撲克百丈崖懸流下擲,似玉龍直瀉入池。
池北 有巨石,若圭、若舟、上刻“玄圭石”。
南朝梁沈約撰《宋書.符瑞》“玄圭,水泉流通,四海匯同則出。
” 石之東雙崖如削,石峽中穿,北為三元石,上刻“白龍池”、“龍?zhí)丁钡却笞帧?/p>
靈巖寺:傳為秦始皇元年始創(chuàng),歷代都有擴充,唐朝德宗時宰相李吉甫將其與天臺國清寺、江陵玉泉 寺、南京棲霞寺并稱為“域內四絕”。
今有山門、大雄寶殿、千佛殿、御書閣、辟支塔、墓塔林等名勝古 跡。
寺內有著名的40尊彩色泥塑。
梁啟超稱其為“海內第一名塑”。
岱頂:十八盤的盡頭是南天門,自南天門至玉皇頂之間的一片山頭為“岱頂”。
一步進入了南天門,不 僅有“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感覺,而且如跨天宮,右游天街、望天闕、渡仙橋、逛瓊閣、不定期可 欣賞旭日東升、晚霞夕照、黃河玉帶、云海玉盤等奇觀。
泰山日出是是岱頂奇觀之一,也是泰山的重要標志,隨 著旭日發(fā)出的第一縷曙光撕破黎明前的黑暗,從而使東方天幕由漆黑而逐漸轉為魚肚白、紅色直至耀眼的金黃, 噴射出萬道霞光,岱頂觀日歷來為游人所向往,也使許多文人墨客為之高歌。
扇子崖:位于泰山西溪西側。
這里奇峰突兀,高聳峻峭,形如扇面,故名。
扇子崖自東往西看是擎天一 柱,由南往北看則如屏似扇,很是壯美。
崖上有明人題刻的摩崖石刻“仙人掌”。
崖西有鐵梯,攀援可登崖 巔。
由此西行,四面環(huán)山,勢如屏障。
北眺龍角山、九女寨歷歷在目,西望傲徠峰盡收眼底,向東俯視,龍 潭水庫宛如鑲嵌在西溪的一顆璀璨的明珠,閃閃發(fā)光。
清人孫寶僮有詩云:“劍峰怒刺天,積鐵拔千仞;俯 臨鬼谷幽,旁倚丈人峻”,的確寫出了扇子崖的風韻。
扇子崖廟始建于明末清初,民國年間重修。
它位于傲 徠峰于扇子崖交接的山口處,此處山勢險峻,廟依巖而建,奇峭險絕。
正殿為原始天尊殿,正中供原始天 尊;東側為黃天化、土行孫、無極、韓毒龍、殷洪、洪錦、方相、哼將、韋禮;西為黃天祥、黃天祿、蘇全 忠、薛惡虎、殷蛟、黃天爵、方弼、哈將、韋陀等18陪神。
正殿西側為一過廳,再西有地母宮、呂祖祠、和 太陽廟。
廟后是圣賢洞。
黑龍?zhí)叮涸谔┥轿飨僬裳律?,有瀑布飛流直下,聲若雷鳴,狀如掛著的千尺銀練。
傳說此潭與東海相 通,有龍自由來去,故名“黑龍?zhí)丁薄?/p>
“龍?zhí)讹w瀑”是泰山名勝之一,觀瀑吟詠,引人生出無限遐思。
清人 有詩云:“真源流不竭,飛下最高峰。
俯注潭千尺,深藏或有龍”。
旁有“西溪石亭”一座,門兩側有對聯(lián) 一幅“龍躍九霄,云騰致雨,潭深千尺,水不揚波”。
普照寺:始創(chuàng)于元朝,取佛光普照之意,是六朝古剎。
它位于凌漢峰前,峰巒環(huán)抱,一澗低流,蒼松翠 柏掩映,依山而建,是一組完整的佛教寺院古建筑群。
寺院以大雄寶殿、摩松樓為中軸,形成三進式院落。
兩側配以殿廡、禪房和花園等。
西北墻上嵌碣8磚,東北墻下立明、清時重修碑。
馮玉祥先生隱居泰山時,以 泰山習俗和民生疾苦為題材,寫了很多白話詩,自稱“丘八詩”,由趙望云配以漫畫,刻制成碣,立于院 中。
后盡毀,現(xiàn)已重刻。
后院為菊林院,有松一株,冠大如棚,裊裊婷婷,清代光緒年間何煥章游山至此, 題“一品大夫”。
后院正房與摩松樓相接,額題“菊林舊隱”曾為康熙初年元玉僧居所。
現(xiàn)辟為紀念館。
其 楹聯(lián)為: 松曰好青 竹曰好綠 天吾一磚 地吾一瓦 馮玉祥墓:位于環(huán)山路西首,西溪谷東側,1952年修建。
墓園為壁式花崗巖建筑,建有四段石階,共66級,傍 山臨水,莊嚴雄偉,蒼松縈繞,翠柏環(huán)抱。
墓壁正中鑲嵌著馮玉祥銅鑄頭像,額鐫郭沫若題書的“馮玉祥先生 之墓”七個貼金大字,其下為馮先生自題詩《我》:平民生,平民活…… ;
關于泰山的古代詩句
唐玄宗于開元十三年東封泰山,到達泰山時正值冬季,有雪,故寫了一首五言古詩《登封喜雪》,以表達此時的心情: 日觀卜先征,時巡順物情。
風行未備禮,云密遽飄英。
委樹寒花開,縈空落絮空。
朝如玉已會,庭似月猶明。
既睹膚先合,還欣尺有盈。
登封何以報,因此謝成功。
這首詩主要寫了雪景,從“云密”到“飄英”;從“膚先合”到“尺有盈”,寫的景色如畫,美妙動人,最后歸結到雪是豐年的征兆,同時也是自己封泰山的結果。
到了清朝,到泰山封禪的皇帝較多,其中康熙、雍正、乾隆均有封禪詩傳世。
康熙曾寫有《登岱》一詩,表明了自己對封禪之事的不屑: 巖巖岱岳高無極,攀陟遙登最上頭。
路轉天門青靄合,峰回日觀白云浮。
振衣嶻嶭凌千仞,騁目蒼茫辨九州。
欲與臣鄰崇實政,金泥玉檢不須留。
雍正則寫了《岱頂》: 芙蓉萬仞插丹梯,海上群峰莫與齊。
九點青煙看野馬,五更紅日候天雞。
云封峭壁松多古,蘚積殘碑字未迷。
冉冉嶺頭笙鶴下,仙壇曾此降金泥。
寫出了雍正陶醉于封禪之事的內在心態(tài)。
五月一去泰山去過的給點意見百!!~
五一期間去泰山的感覺就是人太多,自己很累,沒到南天門就躺在路邊了
泰山在哪
泰山古稱岱山,岱宗,號稱東岳,主峰玉皇峰,海拔1545米。
為五岳之首。
泰山以雄偉壯麗著稱,歷史悠久,地層古老,風光秀麗,瓊閣掩映,文物古跡眾多。
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融為一體。
自古命名的山峰有112座、崖嶺98座、巖洞18處、奇石58塊、溪谷l02條。
潭池瀑布56處、山泉64眼。
旭日東升等十大奇觀馳名中外。
此外,還有古寺廟22處,古遺址97處,歷代碑碣819塊,摩崖石刻1018處。
泰山生物資源豐富,植被茂密,林木蔥蕪,古木參天,花草繁茂,百齡以上古樹名木萬余株,動物lOO余種。
泰山是中國唯一受過皇帝封禪的名山,最具帝王氣質,故孔子能登泰山而小天下,杜甫可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位置:山東泰安 岱廟:泰山封禪祭祀古御道上的一座宏偉壯麗的古建筑群。
廟以泰山稱“岱宗”而得名,主祀泰山神,號稱“東岳神府”。
南天門:古稱“天門關”。
它建在飛龍巖與翔鳳嶺之間的低坳處,雙峰夾峙,仿佛天門自開。
門為閣樓式建筑,石砌拱形門洞,紅墻點綴,黃色琉璃瓦蓋頂,氣勢雄偉。
十八盤:泰山登山盤路中最險要的一段,共有石階 1600余級,為泰山的主要標志之一。
此處兩山崖壁如削,陡峭的盤路鑲嵌其中,遠遠望去,恰似天門云梯。
泰山之雄偉,盡在十八盤,泰山之壯美,盡在攀登中
玉皇頂:為泰山絕頂,也是觀日出最佳地方。
王母池:古稱“瑤池”。
三國魏曹植有“東過王母廬,俯觀五岳間”的詩句,唐李白則有“朝飲王母池,暝投天門闕”的吟詠,足見建廟歷史之久遠。
孔子登臨處:孔子登臨處為四柱三門式跨道石坊。
古藤掩映,典雅端莊,額題“孔子登臨處”五大字。
碧霞祠: 泰山女神碧霞元君祠宇,位于岱頂,整組建筑巍峨嚴整,氣勢恢宏,遠處眺望,白云繚繞,金碧輝煌,宛若天上宮闕。
普照寺:位于岱麓凌漢峰下,取“佛光普照”之意而得名。
大汶口遺址:為距今4000—5000年的新石器時代晚期父系氏族遺址。
出土文物有造型美觀的背壺、缽型鼎、鏤孔豆、高柄杯、彩陶豆以及磨制精細的石斧、石錛、石鏟、石鑿、骨器等。
齊長城遺址:齊長城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齊國所筑的戰(zhàn)爭防御建筑,全長 500余公里。
經石峪:在斗母宮東北方中溪支流的一片大石坪上,鐫刻著1400多年前摩勒的《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的部分經文,字徑50厘米,原有2500多字,現(xiàn)尚存1067個。
大觀峰:大觀峰削崖為碑,布滿了歷代題勒,摩崖高13.3米,寬5.5米,全文1000字,書體為唐隸。
天燭峰:奇石,清泉,大小天燭,懸崖巨壁,將軍山、羅漢峰等松濤陣陣,白云悠悠,大自然的神奇造化,令人嘆為觀止。
黑龍?zhí)叮涸谔┥轿飨僬裳?,瀑布常年傾瀉,沖擊崖下成潭,每逢夏秋之際,陰雨連綿,三條瀑布猶如玉龍從崖顛凌空而降,古稱“云龍三現(xiàn)”。
扇子崖:這里奇峰突兀,高聳竣峭,形如扇面。
桃花源:位于泰山西麓,古時因桃花滿谷而得名。
這里山青樹綠,水靜沙明,自然環(huán)境幽靜,空氣清新醉人,游人至此猶如進入人間仙境。
旭日東升:泰山觀日出,隨著旭日發(fā)出的第一縷曙光撕破黎明前的黑暗,從而使東方天幕由漆黑而逐漸轉為魚肚白、紅色,直至耀眼的金黃,噴射出萬道霞光,最后,一輪火球躍出水面,騰空而起,整個過程象一個技藝高超的魔術師,在瞬息間變幻出千萬種多姿多彩的畫面,令人嘆為觀止。
探海石-云海玉盤:岱頂?shù)囊粔K突兀伸出的怪石,其上可觀云海玉盤奇景。
霧凇雨凇: 霧凇似霜非霜,似冰非冰,迎風怒放,千姿百態(tài)。
霧凇和雨凇是泰山奇特的自然景觀。
泰山佛光:泰山佛光是岱頂奇觀之一。
每當云霧彌漫的清晨或傍晚,游人站在較高的山頭上順光而視,就可能看到縹緲的霧幕上,呈現(xiàn)出一個內藍外紅的彩色光環(huán),將整個人影或頭影映在里面,故得名“佛光”或“寶光”。
后石塢:這里有碧霞元君行宮,廟分東西兩院。
院內有一天然石洞,名“黃花洞”,傳說為玉女修真處。
洞頂水滴若珠,滴入深池叮咚作響,名曰“靈異泉”。
斗母宮:清康熙初年尼姑主持,祀北斗眾星之母,遂更名斗姥宮,又稱妙院。
高山流水亭:傳說是伯牙撫琴的地方。
紅門(一天門):泰山中路的登山起點,從紅門開始6600級石階直上岱頂。
紅門宮前三重石坊,形如階梯。
馮玉祥墓: 馮玉祥先生之墓 岱宗坊:跨道石坊,登山由此開始。
壺天閣:取自道家以壺天為仙境之意。
中天門:又名三天門,為盤山公路終點。
云步橋:原名雪花橋。
橋北大壑忽臨斷崖,壁立如削。
五大夫松:秦始皇封泰山時中途被雷雨所毀。
清雍正年間補植五株,今存兩株,拳曲古拙,蒼勁蔥郁,自古被譽為“秦松挺秀”,列為泰安八景之一。
望人松: 長枝下垂,似躬身招手迎客,又名迎客松,是泰山重要標志之一。
升仙坊:位于南天門之下,全石雙柱單門式。
月觀峰:古人言可在此望越國,故名越觀峰。
天街:天上的市街,位于南天門和玉皇頂景區(qū)。
這里不僅風景優(yōu)美,而且買賣興隆,是國內十大特色市場之一。
日觀峰:位于玉皇頂東南,古稱介丘巖,因觀日出而聞名。
登臨其上可盡賞旭日東升場面。
瞻魯臺:傳孔子曾登此瞻魯都曲阜。
石上有趙樸初題:“造化鐘神秀”、周而復題“煙橫云倚”等諸刻。
徂徠山:位于泰安市和新泰市的交界處,主峰太平頂1028米,山間古跡重多,其中曬纓臺為孔子聞歌處,竹溪為天寶年間李白與孔巢父、張叔明等聚會之地。
秦泰山刻石:泰山石刻中時代最早的作品。
鐫刻著秦始皇功德銘和二世詔書,由丞相李斯篆書。
為國家一級文物。
五岳獨尊說的是什么地方
1、泰山。
2、簡介 歷經百年滄桑的“五尊”四個字是正楷書體,光緒丁未年間(公元1907由泰安府宗室玉構題書。
“五岳獨尊”景觀石群位于泰山極頂(玉皇廟東南),海拔1545米。
現(xiàn)位于山東省泰安市泰山區(qū)北。
整個泰安以泰山為名,意為國泰民安的意思。
摩崖高210厘米,寬65厘米,大字徑55x42厘米。
在其右側有楷書“昂頭天外”題刻。
從2004年11月起,泰山景區(qū)對“五岳獨尊”景觀石群進行保護整修。
泰山是歷代帝王、文人墨客的往來勝地,留下了眾多文物古跡。
除了廟宇、塑像之外,山上共有2000多處摩崖石刻,其中“五岳獨尊”成為泰山的標志。
3、地位 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文化歷史長河,泰山已成為中華民族的象征。
氣勢磅礴的泰山,知名度可與萬里長城媲美。
從司馬遷的名言:“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
”到“有眼不識泰山”, “泰山壓頂不彎腰”……,都在不斷加深著我們對泰山的向往。
登臨泰山,猶如攀登長城一樣,成為許多中國人的夢想。
泰山自古還被視為社稷穩(wěn)定、政權鞏固、國家昌盛、民族團結的象征,歷朝歷代,無論誰當上皇帝,第一件大事就是朝拜泰山,泰山也因此成為中國唯一受過皇帝封禪的名山。
無論是帝王將相,還是名人宗師,都對泰山仰慕備至。
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傳為佳話,杜甫“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成千古絕唱。
歷代贊頌泰山的詩詞、歌賦多達萬余首,詩歌,泰山文化的燦爛瑰寶。
泰山介紹的內容是什么
五岳是遠古山神崇敬拜、五行觀念和帝王巡獵封禪相結合的產物,后為道教所繼承,被視為道教名山,它們是: 東岳泰山(海拔1545米),位于山東省泰安市 南岳衡山(海拔1290米),位于湖南省衡陽市 西岳華山(海拔2155米),位于陜西省華陰市 北岳恒山(海拔2016米),位于山西省渾源縣 中岳嵩山(海拔1492米),位于河南省登封市 其中東岳泰山(即岱宗)是“五岳之首”。
泰山雪景 “東岳泰山之雄,西岳華山之險,北岳恒山之幽,中岳嵩山之峻,南岳衡山之秀”早已聞名于全世界。
人們常說“五岳歸來不看山”,也有“恒山如行,泰山如坐,華山如立,嵩山如臥,唯有南岳獨如飛”的說法。
近代一般以洞庭湖、鄱陽湖、太湖、巢湖、洪澤湖為“五湖”。
古代的說法不同,如《國語》、《史記》中的五湖專指太湖,或太湖及其附近的湖泊。
五湖 : 我國的幾個大湖 ,說法不一,一般指 洞庭湖 ,鄱陽湖 ,太湖 ,巢湖 ,洪澤湖。
在《地理通釋十道山川考》中 ,原先的五湖名稱是指 彭蠡、洞庭湖、巢湖、太湖、鑒湖。
(彭蠡即鄱陽湖。
鑒湖到了清代則被洪澤湖代替。
) 但根據《史記河渠書集解》五湖 , 湖名耳,實一湖,今太湖是也。
古代封建帝王把五岳看成是神的象征。
東岳泰山為五岳之首是名副其實的,中國歷代曾有72個皇帝到泰山封禪。
東岳泰山之雄,西岳華山之險,北岳恒山之幽,中岳嵩山之峻,南岳衡山之秀,早已聞名于世界。
人們常說五岳歸來不看山,也有“恒山如行,泰山如坐,華山如立,嵩山如臥,唯有南岳獨如飛”的說法。
“五岳”是我國五大名山的總稱。
即東岳泰山、西岳華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南岳衡山。
他們是封建帝王仰天功之巍巍而封禪祭祀的地方,更是封建帝王受命于天,定鼎中原的象征。
論景觀,五岳又各具特色:泰山雄、衡山秀、華山險,恒山奇,嵩山奧。
國人論風光,必曰三山五岳。
“三山”者,“神仙”居住的地方也。
“史記 秦始皇本紀”載:“齊人徐市等上書,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萊、方丈、瀛洲”,是蘇東坡所謂“東方云??諒涂?,群山出沒空明中”的“仙跡”;而“五岳”則是我國五大名山的總稱。
即東岳泰山、西岳華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南岳衡山。
他們是封建帝王仰天功之巍巍而封禪祭祀的地方,更是封建帝王受命于天,定鼎中原的象征。
五岳劈地摩天,氣冠群倫。
雖然五岳不是我國最高峻的山嶺,但都高聳在平原或盆地之上,就顯得格外險峻了。
“詩經”中有“泰山巖巖,魯邦所瞻”、“嵩高維岳,駿極于天”等詩句,由此也可以看出五岳在古人心目中的地位。
五岳既不愧為天下名山。
論景觀,五岳又各具特色:泰山雄、衡山秀、華山險,恒山奇,嵩山奧。
東岳泰山巍峨陡峻,氣勢磅礴,被尊為五岳之首。
孔子曾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嘆,而唐代詩人杜甫則寫下了“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豪言壯語。
南岳衡山地臨湘水之濱,林木蒼郁,景色幽秀,享有“五岳獨秀”的美名。
西岳華山,險居五岳之首。
“自古華山一條路”,登臨猶比上天難,不吃豹子膽,只能望峰嘆。
北岳恒山則山勢陡峭,溝谷深邃。
交通不便,偏是深山藏寶,“懸空寺”便隱匿其中。
中岳嵩山雄險有之,奇秀有之,似乎突出在一個“奧”字上:在嵩山留下了覆蓋經濟、文化、藝術、宗教、科技全方位博奧精深的歷史文化遺產,“佛、道、儒”三教薈萃,“天、地、人”競相生輝,“山、寺、貌”互補爭艷。
自漢代我國確立“五岳”以來,泰山就居于“五岳獨尊”的地位。
泰山古稱“岱山”、又名“岱宗”,春秋時始稱“泰山”。
“山以岳遵,岳為東最”。
自漢代我國確立“五岳”以來,泰山就居于“五岳獨尊”的地位。
我國歷代的封建帝王在這里舉行隆重的封禪典禮,文人墨客在這里流連觀賞,吟詠贊嘆。
到泰山,既可以飽覽歷史文化的精品,又可以領略大自然的神奇之美。
異峰突起在華北平原大地上的泰山,山勢突兀挺拔,氣勢磅礴,頗有“擎天捧日”之勢,通常被人們看做是崇高、偉大的象征,成為中華民族的驕傲。
泰山位于山東省的中部。
泰山從東平湖東岸向東北延伸至淄博市南和魯山相接,它的主要山峰都在泰安境內,外圍的低山丘陵一直延伸到歷城、長清、肥城和濟南等地,起伏綿延達200多公里,總面積為426平方公里。
人們通常把泰安境內的泰山主峰及其鄰近的山地稱為“泰山”,而把泰山及其外圍的低山丘陵總稱為“泰山山區(qū)”,它是魯中山地的重要組成部分。
按地質構造分類來看,泰山屬于“斷塊山”,它是在中生代,由地殼斷裂上升作用形成的。
從紅門宮以南的一天門起,泰山拔地而起,在水平方向僅5000米的距離,垂直升高竟達1300多米;其間形成了三個明顯的階梯,一個在一天門,一個在中天門,另一個在南天門。
泰山是我國古老的變質巖系出露的標準地區(qū)之一。
它的古老巖系包括泰山群的混合變質沉積巖層,以及各種成因類型的花崗巖類,基性侵入巖體和巖脈等,它們統(tǒng)稱為“泰山雜巖”。
泰山雜巖是太古代的古老巖石,根據同位素測定,泰山群的年齡在25億年以上,雜巖中的巖體的年齡也在22億年至17億年之間。
泰山主峰海拔1545米。
名為“玉皇頂”,又稱“天柱峰”,其相對高度為1391米,是我國東部岱廟坐落在泰山腳下,為泰山的正廟,創(chuàng)建年代久遠,有“泰即作畤”、“漢亦起宮”的記載,唐、宋、元、明、清歷代都有擴建和重修,從而形成了規(guī)模宏大的古建筑群。
在規(guī)模設計上,岱廟仿照古代帝王皇宮建造,雄偉莊嚴、金碧輝煌。
天觀殿是岱廟的主體建筑,它與北京故宮的太和殿、曲阜孔廟的大成殿共稱我國三大宮殿式建筑。
我國歷代有72個皇帝在這里舉行過隆重的典禮,給“東岳泰山之神”加冕封號。
殿內現(xiàn)在還存在巨幅壁畫《泰山神啟蹕回鑾圖》,它形象生動地描繪了東岳大帝出巡和回鑾的情景,其場面陣勢浩大,人物形態(tài)逼真,是稀見的藝術珍品。
岱廟中古碑刻石如林,書法遺跡密布,其中最為珍貴的要數(shù)秦李斯小篆《泰山刻召》,它是秦二世于公元前209年下的詔書,現(xiàn)僅殘存10個字。
登泰山原有東、中、西三條路。
自隋唐以來東路逐漸廢棄,僅剩中、西兩路,于是原來的中路就成了現(xiàn)在的東路。
到泰山的游客大多習慣從東路開始登山,沿此線路自山麓的岱宗坊溯中溪至玉皇頂,行程近10公里,有約7000級石階可登。
岱宗坊是東路登山的門戶,其余文物古跡多集中在道路兩旁,主要景點有景色如畫的王母池、富麗堂皇的紅門宮,以及萬仙樓、斗母官、三宮廟等;過了三宮廟,向東北拾階而行,可達經石峪,這里有刻在大片天然石坪上的北齊石刻佛教《金剛經》,全文隸書,字大約50厘米,字體遒勁,被譽為“榜書之宗”、“大字鼻祖”,雖經1400多年的風雨侵蝕,現(xiàn)在仍存留著1000多字。
從經石峪折回正路,過柏洞后,山勢漸陡,在群峰對峙、峭壁矗立之處有懸崖欲墜的壺天閣,經“回馬嶺”、“峰回路轉”石坊,邁過步天橋,越十二連盤就是中天門。
中天門也叫二天門,海拔847米,正好為旅程的一半,它處在山腰間,仰觀泰山陡立,云梯高懸,南天門遙遙在望;俯瞰奇峰幽谷,松柏蒼翠,汶河流水似一條玉帶;東西中溪山群峰對峙,西面鳳凰嶺蜿蜒起伏,令人心曠神怡。
從中天門起山勢越來越陡,過造型古樸的云步橋,經古樹幽雅的五松亭,走如石如窟的朝陽洞,這里既能看到“斬云劍”、“飛來石”等奇異山石,觀賞“迎客松”、“五大夫松”等景致,又能品味歷代題字刻石。
據《史記》記載,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乃遂上泰山,……下,風雨暴至,休于樹下,因封其樹為五大夫”,人們就稱它為“五大夫松”。
據說原樹已在明乙歷年間毀于山洪,現(xiàn)在的松樹是清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補植的。
后人因將五大夫松誤認為五棵松樹,就補栽了五棵,還修一個亭子,名“五松亭”。
現(xiàn)在這五棵松樹也只剩下了三棵。
在五松亭上面的山崖上,有一株古松,傳說它是秦始皇封“五大夫松”的見證,它有“俯望”、“迎人”之態(tài),因名“望人松”,也就是泰山迎客松。
五松亭北的朝陽洞,因其朝陽而得名,再往前就是對松山,也叫“萬松山”,這里雙峰對峙,萬松疊翠,下臨千仞深淵,上蔽千年古松,亂云飛渡,觀松聽濤,景味異常,乾隆曾稱之為:“岱岳最佳處。
”從對松山到南天門,行程不過1000米,卻要攀登石階1954級,相對高度達400米,幾乎垂直上下,這就是登泰山的最艱險之處——十八盤,三個“十八盤”稱之為“慢十八,緊十八,不緊不慢又十八”,十八盤始懸梯直立,令人望而生畏,當?shù)赜幸幻渍Z:“到了十八盤,游人心里寒。
”淡水湖是湖水含鹽量較低的湖泊。
中國的淡水湖主要分布在長江中下游平原、淮河下游和山東南部,這一地帶的湖泊面積約占全國湖泊總面積的三分之一。
中國主要的五大淡水湖都分布在這一地區(qū)。
鄱陽湖位于江西省北部、長江的南岸,是中國第一大淡水湖。
在洪水位21.69米時,湖長170.0公里,平均寬度17.3公里,面積為2933平方公里,最大水深29.19米,平均水深5.1米,蓄水量149.6×108立方米。
鄱陽湖湖水主要依賴地表徑流和湖面降水補給,主要入湖河流有贛江、撫河、信江、饒河、修水等,湖的西北是避暑勝地廬山。
洞庭湖位于湖南省北部的長江中游以南,為中國第二大淡水湖。
它的面積在枯水期約有3100平方公里,洪水期為3900多平方公里,湖區(qū)總面積達18000平方公里。
容積達一二百億立方米。
主要入湖河流有湘江、資水、沅水、澧水,在岳陽樓上可以俯瞰洞庭湖的景色。
太湖位于江蘇和浙江兩省交界處,長江三角洲的南部,湖區(qū)屬江蘇省。
是中國東部近海地區(qū)最大的湖泊,是中國的第三大淡水湖。
湖區(qū)總面積約為3100平方公里,水域面積約為2420平方公里。
流入太湖的河流主要有東茹溪等,在無錫市太湖邊有許多著名的旅游景點。
洪澤湖位于江蘇省洪澤縣西部淮河中游的沖積平原上,是中國第四大淡水湖。
洪澤湖是一個淺水型湖泊,水深一般在4米以內,最大水深5.5米。
湖區(qū)總面積為2069平方公里。
湖水的來源,除大氣降水外,主要靠河流來水。
流入洪澤湖的河流有淮河、濉河、汴河和安河等。
巢湖位于安徽省江淮丘陵中部,是中國第五大淡水湖。
總面積為753平方公里。
其源頭起自英、霍二山,主要入湖河流有豐樂河、杭埠河、兆河等。
泰山又名東岳,有五岳獨尊之稱。
海拔1545米,屹立于山東平原,顯得分外雄偉壯觀,孔子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語;唐大詩人杜甫有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佳句.泰山山谷幽深,松柏漫山,著名風景名勝有天柱峰、日觀峰、百丈崖、仙人橋、五大夫松、望人松、龍?zhí)讹w瀑、云橋飛瀑、三潭飛瀑等。
華山位于華陰縣境內,是五岳中的西岳。
華山之險居五岳之首,有“華山自古一條路”的說法。
電影 《智取華山》即取材于這里的西峰--蓮花峰, 峰頂有一塊“斧劈石”,相傳神話傳說故事《寶蓮燈》中的沉香劈山救母就發(fā)生在這里。
華山山路奇險,風光幽靜,山谷青翠,鳥語花香,令人心曠神怡。
嵩山位于洛陽東南登封縣境內,是五岳中的中岳,山勢挺拔,層巒疊嶂,有很多名勝古跡。
中外聞名的少林寺就座落在這里,是佛教古剎,但多毀于戰(zhàn)火。
衡山又名南岳,自古有“五岳獨秀”和“文明奧區(qū)”之譽,位于湖南省中南部的衡山縣,南岳還是我國唯一佛道并存的名山,宗教文化源遠流長。
由于氣候條件較其他四岳為好,處處是茂林修竹,終年翠綠;奇花異草,四時放香,自然景色十分秀麗,因而又有“南岳獨秀”的美稱。
恒山,古時候就被公認為'塞北第一山',相傳舜帝出巡時,見其山勢雄偉挺拔,因此封它為'北岳'。
位于山西省和河北省的北部交界處,從東北向西南綿延五百里,山巒起伏重疊,昔人以'恒山如行'來概括它的氣勢。
恒山東部連接太行山地,成為三晉大地天然的屏障,內長城在山上蜿蜒伸展,依次排列著寧武門、雁門關、平型關、紫荊關、倒馬關等古代著名的軍事要塞。
北宋楊家將曾經在這里鎮(zhèn)守三關,于恒山修筑堡壘,至今遺跡尚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