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全部的詩詞
雍正的詩歌收錄 春風花草香,游賞過池塘,踏花歸去馬蹄忙。
邀佳客,醉壺觴,一曲滿庭芳。
初夏正清和,魚戲動新菏,西湖十里好煙波。
銀浪里,擲金梭,人唱采蓮歌。
秋景入郊墟,簡編可卷舒,十年讀盡五車書。
出白屋,步云衢,潭潭府中居。
冬嶺秀孤松,六出舞回風,鳥雀爭棲飛上桐。
梅影瘦,月蒙朧,人在廣寒宮。
竹影橫窗知月上,花香入戶覺春來。
無罪福 終日行。
不曾行。
終日坐。
不曾坐。
修善不成功德。
造惡原無罪過。
時人若未明心。
莫執(zhí)此言亂做。
死后須見閻王。
難免鑊湯碓磨。
三界惟心 三界惟心妙理。
萬物非此非彼。
無一物非我心。
無一物是我已。
見物便見心 見物便見心。
無物心不現(xiàn)。
十方通塞中。
真心無不遍。
若生知識解。
卻成顛倒見。
睹境能無心。
始見菩提面。
圓通 見了真空空不空。
圓明何處不圓通。
根塵心法都無物。
妙用方知與物同。
隨他 萬物縱橫在目前。
看他動靜任他權(quán)。
圓明定慧終無染。
似水生蓮蓮自蓮。
寶月 一輪明月當虛空。
萬國清光無障礙。
收之不聚撥不開。
前之不進后不退。
彼非遠兮此非近。
表非外兮里非內(nèi)。
同中有異異中同。
問你傀儡會不會。
心經(jīng)頌 蘊諦根塵空色。
都無一法堪言。
顛倒之見巳盡。
寂靜之體翛然。
人我(又名齊物) 我不異人。
人心自異。
人有親疏。
我無彼此。
水陸飛行。
等觀一體。
責賤尊卑。
首足同已。
我尚非我。
何嘗有你。
彼此俱無。
眾泡歸水。
雍正的三首情詩(所贈者不詳) 《七夕》 萬里碧空凈,仙橋鵲駕成。
天孫猶有約,人世那無情
弦月穿針節(jié),花陰滴漏聲。
夜涼徒倚處,河漢正盈盈。
《寒夜有懷》 夜寒漏永千門靜,破夢鐘聲度花影。
夢想回思憶最真,那堪夢短難常親。
兀坐誰教夢更添,起步修廊風動簾。
可憐兩地隔吳越,此情惟付天邊月。
雍正在殺年羹堯時,為何要寫下"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詩句
關(guān)于雍正為何殺年羹堯,史學界向來有爭論。
有人說是因為年想造反,又有人說年羹堯當年參與了雍正與諸兄弟的皇位之爭,雍正這樣做是殺人滅口。
我們不妨分析一下這些說法: 犯上謀反,難成定讞 有一種觀點認為年羹堯的死是因為他自立為皇帝。
乾隆時學者蕭奭在《永憲錄》中提到:年羹堯與靜一道人、占象人鄒魯都曾商談過圖謀不軌的事。
有的學者也持此說,認為“羹堯妄想做皇帝,最難令人君忍受,所以難逃一死”。
而《清代軼聞》一書則記載了年羹堯失寵被奪兵權(quán)后,“當時其幕客有勸其叛者,年默然久之,夜觀天象,浩然長嘆曰:不諧矣。
始改就臣節(jié)”。
說明年確有稱帝之心,只因“事不諧”,方作罷“就臣節(jié)”。
其實這種說法是沒有充分依據(jù)的。
在封建時代最注重名分,君臣大義是不可違背的,做臣子的就要恪守為臣之道,不要做超越本分的事情。
年羹堯的所做所為的確引起了雍正的極度不滿和某種猜疑。
年羹堯本來就職高權(quán)重,又妄自尊大、違法亂紀、不守臣道,招來群臣的側(cè)目和皇帝的不滿與猜疑也是不可避免的。
雍正是個自尊心很強的人,又喜歡表現(xiàn)自己,年羹堯的居功擅權(quán)將使皇帝落個受人支配的惡名,這是雍正所不能容忍的,也是雍正最痛恨的。
雍正并沒有懼怕年羹堯之意,他一步一步地整治年羹堯,而年也只能俯首就范,一點也沒有反抗甚至防衛(wèi)的能力,只有幻想雍正能看著舊日的情分而法外施恩。
所以,他是反叛不了的。
雍正曾說:“朕之不防年羹堯,非不為也,實有所不必也。
”至于年羹堯圖謀不軌之事,明顯是給年羅織的罪名,既不能表示年要造反,也不能說明雍正真相信他要謀反。
從年羹堯來看,他一直也是忠于雍正的,甚至到了最后關(guān)頭也一直對雍正抱有很大幻想。
在被革川陜總督赴杭州將軍任的途中,年羹堯幻想雍正會改變決定,因而逗留在江蘇儀征,觀望不前。
結(jié)果這反使雍正非常惱怒,他在年羹堯調(diào)任杭州將軍所上的謝恩折上這樣批道:“看此光景,你并不知感悔。
上蒼在上,朕若負你,天誅地滅;你若負朕,不知上蒼如何發(fā)落你也
……你這光景,是顧你臣節(jié)、不管朕之君道行事,總是譏諷文章、口是心非口氣,加朕以聽讒言、怪功臣之名。
朕亦只得顧朕君道,而管不得你臣節(jié)也。
只得天下后世,朕先占一個是字了。
”雍正的這段朱批實際上已經(jīng)十分清楚地發(fā)出了一個信號:他決心已定,必將最終除掉年羹堯。
直至年羹堯接到自裁的諭令,他也一直遲遲不肯動手,還在幻想雍正會下旨赦免他。
但雍正已經(jīng)下定決心,認為使其免遭凌遲酷刑、自裁以全名節(jié)已屬格外開恩,所以他應該“雖死亦當感涕”,因此年羹堯生路已絕。
一個想要謀反的大臣怎么會對皇帝有這種不切實際的幻想呢
雍正在給年羹堯的最后諭令上說:“爾自盡后,稍有含冤之意,則佛書所謂永墮地獄者,雖萬劫不能消汝罪孽也。
”在永訣之時,雍正還用佛家說教,讓年心悅誠服,死而不敢怨皇帝。
殺人滅口,事出有因 還有一種觀點認為,年羹堯參與了雍正奪位的活動,雍正帝即位后反遭猜忌以至被殺。
不只是稗官野史,一些學者也持這種看法。
據(jù)說,康熙帝原已指定皇十四子胤繼位,雍正帝矯詔奪位,年羹堯也曾參與其中。
他受雍正帝指使,擁兵威懾在四川的皇十四子允,使其無法興兵爭位。
雍正帝登基之初,對年羹堯大加恩賞,實際上是欲擒故縱,待時機成熟,即羅織罪名,卸磨殺驢,處死年羹堯這個知情之人。
有人不同意此說,主要理由是雍正帝繼位時,年羹堯遠在西北,并未參與矯詔奪位,亦未必知曉其中內(nèi)情。
但客觀上講,當時年羹堯在其任內(nèi)確有阻斷胤禵起兵東進的作用。
關(guān)于雍正帝篡改遺詔奪取皇位的情況,許多著述都進行了闡釋,閻崇年先生的《正說清朝十二帝》也有系統(tǒng)歸納,此不贅言。
各家說法,見仁見智,莫衷一是。
雍正即位一事,確實疑點很多。
而他即位后,又先后處置了原來最為得力的助手年羹堯和隆科多,讓人更不禁要懷疑這是作賊心虛、殺人滅口。
當然,這只能算是合理推定,尚無鐵的資料作為支撐,所以,這種懷疑套句俗語說就是:“事出有因,查無實據(jù)。
” 我們暫且拋開雍正決心除掉年羹堯的真正動因不說,從年羹堯自身而言,他的死確實有點咎由自取。
他自恃功高,妄自尊大,擅作威福,絲毫不知謙遜自保,不守為臣之道,做出超越臣子本分的事情,已為輿論所不容;而且他植黨營私,貪贓受賄,“公行不法,全無忌憚”,為國法所不容,也為雍正所忌恨。
這就犯了功臣之大忌,勢必難得善終。
所以《清史稿》上說,隆、年二人憑借權(quán)勢,無復顧忌,罔作威福,即于覆滅,古圣所誡。
清朝雍正皇帝是暴君
正大光明
那是康熙皇帝當年立上去的,旨在要求滿朝文武為人做官能正大光明
電視劇《康熙王朝》中有影視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