贊美“青銅器”的句子有哪些
宋 兩編千片白雪繭,六百二斗青銅錢。
不辭破費十日產(chǎn),要向幾上追前賢。
前賢已死不可慕,世上流傳只佳句。
不尋斷簡賞心符,定自前賢無覓處。
鄭翁知我用意誠,云有甲乙分馀明。
書到富,李老被酒張翁醒。
當時儲館典讎校,今日取送傳芳馨。
分多析少每如此,翁甑百金杯千羹。
北鄰老子苦好客,懸簞過午須賓食。
昨朝喚客啖鵝炙,十字浮光湯餅滑。
須臾碾畔百塵飛,語是奴音破珪璧。
此翁香串數(shù)百枚,一一啖客當千回。
啜香飽炙勘詩譜,但度流年無所苦。
宋 孤管叫秋月,清砧韻霜風。
天涯遠夢歸,驚斷山千重。
群物動已息,百憂感從中。
日月矢雙流,四時環(huán)無窮。
降陰夷老物,摧折壯士胸。
壯士亦何為,素絲悲青銅。
宋 五邁 明發(fā)覽青銅,寸白墜華簪。
懸知不能免,豈意遽見侵。
憶昔隨群兒,總角混青衿。
縱弱不好弄,既冠知惜陰。
時開磊塊胸,澆之以古今。
二十偕計書,進士路欹嵌。
遲遲十四年,一第酬苦心。
今年已六六,暮景來侵侵。
一發(fā)照我眸,眾發(fā)立森森。
忽然一失笑,政要渠相尋。
有田愿種玉,有腰愿重金。
富貴豈不好,勞鹿那能禁。
何如一床書,侑之綠綺琴。
遠參蘭茝香,清玩山水音。
高歌月滿架,醉臥斗橫參。
待教頭半白,掛冠老山林。
飲犢青草浦,盟鷗白沙潯。
憑虛喚,聽我白發(fā)吟。
宋 我今五十二,??嚯x別煎。
屈指數(shù)離別,正去一半年。
三君異出處,相見有後先。
蔣最會遇早,羅倍晚於田。
仕宦比我遲,官資居我前。
此亦漫輕量,無限歸荒埏。
所喜笑語同,各驚顏貌遷。
發(fā)有霜華侵,目有蜘蛛懸。
有酒易以醉,有奚徒用妍。
醒來念功名,病螾希蜿蜒。
安得有園廬,寬閑近林泉。
養(yǎng)魚數(shù)千頭,種薤三四廛。
余蔬皆稱此,嘉果植亦然。
既無俗造請,窮冬事高眠。
囷貯白粳稻,酒沽青銅錢。
飯過引數(shù)杯,令兒誦嘉篇。
仰首看赤日,區(qū)區(qū)隨天旋。
朝見出滄海,暮見入虞淵。
畢竟將何窮,磨滅愚與賢。
億億萬萬載,筋骨非玉堅。
桐棺三寸厚,在昔誰免焉。
去去欲及時,嗟嗟無由緣。
“雨過天晴云破處”出自誰的詩句,詩句全文誰知道
是一首詩,而是兩句詩。
就是說原是兩或者說不是詩,因是一道圣旨。
傳說宋徽宗曾經(jīng)做了一個夢,夢到了雨過天晴。
他對夢中見到的雨后天空的那種顏色非常喜歡,就給燒瓷工匠傳下旨意:“雨過天晴云破處,這般顏色做將來。
”徽宗的這道圣旨不知難倒了多少工匠,最后汝州的工匠技高一籌,燒制出了“雨過天晴云破處”的那種顏色。
這句詩其實也是對汝窯瓷器的一種贊美。
汝窯燒制宮廷用瓷的時間,大約是在宋哲宗元祐元年(公元1086年)至徽宗崇寧五年(1106年),前后約20年,故燒制器物數(shù)量有限。
由于燒造的時間短,汝官窯器物至南宋時已經(jīng)十分難覓。
宋、元、明、清歷朝都有規(guī)定,汝瓷不許隨葬,可見其珍貴的程度。
據(jù)說當時蘇東坡遺囑,因其傾心汝瓷,死后要葬于汝窯窯址之側(cè)。
陸游的《老學庵筆記》中記載有“故都時,定窯不入禁中,惟用汝器,以定器有芒也。
” 宋人徐競《宣和奉使高麗圖經(jīng)》中,即以汝器與越窯之秘色器相提并論。
宋人周密《武林舊事》記載:紹興二十一年(公元1151年)宋高宗趙構(gòu)的寵臣張俊奉獻的珍寶清單中有瓷器十六種,均為汝窯器。
當時的宮廷嫌定窯覆燒,器口無釉,毛口楞手不便使用,指令汝州燒造供御青瓷,大多數(shù)產(chǎn)品為滿釉支燒,但也有無紋片或墊燒的器物。
被宋代譽為五大名窯“汝、官、哥、定、鈞”之首的汝瓷,它的特點是釉色呈天青,釉面布滿了細小的片紋。
據(jù)說其以瑪瑙為釉,瑪瑙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汝州產(chǎn)瑪瑙取用方便,其色“藍而不艷,灰而不暗,青而不翠”,有的稍深,有的稍淡,均離不開“天青”的色調(diào)。
因此有蛋青、蝦青、凍青、茶青、豆色等色調(diào)的稱謂。
最深者如蔚藍的天空,有似“雨過天晴云破處”,繼之天青,彩青和月白。
釉色瑩潤,釉層不厚不薄比較適中。
釉中氣泡大而稀疏,明朗如珠,故有“汝窯瓷如星辰”的贊許,有的釉面有極細小的開片,有光澤者居多,無光澤者少。
汝官窯的胎質(zhì)其色如燒過的煙灰色,人稱之“香灰胎”。
胎質(zhì)細密而堅致。
制作規(guī)整,胎體厚薄適中。
胎土中因含有微量的銅元素,故胎色會有灰褐色的、深淺不同的變化,所謂“銅骨”即如是。
其通體上釉,燒成時器物底部用細小的耐火泥釘支撐,因之器的底部都留有支釘?shù)暮圹E。
支釘痕細小如芝麻,分布在器底,多單數(shù),雙數(shù)和有六個支釘痕者極為少見。
汝窯器的器型以盤、碟、碗、洗為多;壺有玉壺春及紙槌形,膽式多種;仿銅器的出戟尊、奩形香爐、盞托及橢圓形四足盆均為其代表性器物。
汝窯器一般均為小器,大不盈掌。
所見底部的銘文有“奉華”及“蔡”兩種,為北宋奉華殿的專用之物。
這件汝官窯大盤既具備汝瓷的四大要點,同時還具有三大特征。
該盤從外觀上看極似臺北故宮博物院的一件“撇口、撇足的深腹盤”,造型就像青銅器的“散氏盤”。
其釉色為典型的天青釉,“雨過天晴云破處”在這件器物上得到了真實的體現(xiàn),寶光內(nèi)蘊,柔而不耀。
釉中氣泡大而稀,古人形容寥若晨星,雖有夸張,卻很形象。
器底的支釘最具汝官的韻味,支釘斷面粉白色,呈芝麻狀,看后令人嘆為觀止。
鑒賞汝瓷,除了以上四個基本要點外,在這件器物上還發(fā)現(xiàn)有三個特征:一、釉面上可看到少數(shù)白色絮狀小點凝在釉中;偶爾有深淺不一的極小色塊點綴于釉面;支釘處釉的斷面局部有五彩光澤。
這三個現(xiàn)象說明,釉中應有瑪瑙的結(jié)晶成分,印證了古人所說的“汝窯瑪瑙為釉”的論述,亦是鑒賞宋汝官器的不二之法。
二、汝窯的片紋一般以蟹爪紋、魚鱗紋、蠶葉紋為常見,但該盤的器內(nèi)出現(xiàn)了等分式平行拋物線狀的片紋,與北京故宮的一件汝窯盤內(nèi)片紋如出一轍,這不是偶然的巧合,而是相同的制作工藝、胎釉成分、窯火溫度使然,偶然中蘊含著必然的規(guī)律。
三、宋汝窯因追求天青色,玉質(zhì)釉,故燒成溫度偏低,因而也產(chǎn)生了一些瑕疵,如縮釉斑,縮釉點,破泡現(xiàn)象。
該盤在器身與器足相交處有兩塊較小的條狀縮釉斑,器底有三處縮釉點,釉面有不少破泡,在故宮、上海博物館收藏的個別器物上亦存在相同的現(xiàn)象,如今,這種瑕疵恰成了鑒賞汝窯的特征之一。
求一篇寫青銅文物的散文,或者是細節(jié)描寫某件青銅器的段落。
古人在采石加工石料、使用火及制陶當中,發(fā)現(xiàn)了材料金屬。
約公元前7000年,古巴比倫人認識并利用了銅。
約公元前5000年古埃及也開始煉銅。
但這些文明從純銅煉制到青銅出現(xiàn)經(jīng)歷了二三千年,中國人卻很快跨入青銅器時代。
我國夏代開始出現(xiàn)少量青銅器,古史所記“夏鑄九鼎大概是打開中華青銅文明首頁的標記。
公元前21世紀,方興未艾的夏王朝用各諸侯朝貢的銅鑄造了9只氣壯山河的大鼎,鼎上鑄有九州山川名物。
自此,九鼎被視為國家權(quán)力的象征,擁有九鼎,就擁有全國最高的政治權(quán)力。
只是九鼎已湮滅在歷史的塵埃之中,迄今尚未發(fā)現(xiàn),夏代的青銅文化仍在尋覓、探索中。
到商、周時期,青銅器已普遍使用。
青銅器的出現(xiàn),不僅標志著華夏祖先跨過了原始階段,而且使中華文化有了一個新的獨特標志。
青銅是紅銅、錫、鉛等金屬的合金,硬度高、熔點低,用青銅造的工具,更為耐用、有效。
青銅在澆鑄時氣泡少,流動性好,可鑄出銳利的鋒刃及精細的花紋,適于制作堅實的兵器、工具及金光亮麗的容器。
青銅除被制作成生產(chǎn)工具外,更被人用于戰(zhàn)爭。
《考工記》上說,青銅冶煉在商、周時期已有6種不同比例的配方,稱為“六齊”,表明當時的冶金科技已很高明。
商、周時代,軍隊的武裝已全面依靠青銅器,這一時期的青銅武器主要有戈、
描寫古詩的文化的好段
石鼓文,秦刻石文字,因其刻石外形似鼓而得名。
發(fā)現(xiàn)于唐初,共十枚,高約二尺,徑約三尺,分別刻有大篆四言詩一首,共十首,計七百一十八字。
內(nèi)容最早被認為是記敘周宣王出獵的場面,故又稱“獵碣”。
宋代鄭樵《石鼓音序》之後“石鼓秦物論”開始盛行,清末震鈞斷石鼓為秦文公時物,民國馬衡斷為秦穆公時物,郭沫若斷為秦襄公時物,今人劉星、劉牧則考證石鼓為秦始皇時代作品。
石鼓刻石文字多殘,北宋歐陽修錄時存四百六十五字,明代范氏《天一閣》藏本僅四百六十二字,而今之“馬薦”鼓已一字無存。
原石現(xiàn)藏故宮博物院石鼓館。
石鼓文 即刻有籀文的鼓形石,石鼓文為四言詩,為我國最古老的石刻文字。
因記述秦皇游獵之事,也稱“獵碣”。
字體在古文與秦篆之間,一般稱為“大篆”,石鼓刻于秦前還是秦后,考古界無定論。
郭沫若鑒定認為應是秦襄公(公元前777-766)時期的作品。
劉星、劉牧《石鼓詩文復原譯釋》[1]研究認為石鼓文產(chǎn)生于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與“魯諸儒生議刻石頌秦德”至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焚書令下三十日之內(nèi)一段時間的可能性較大。
石鼓文是學習篆法的珍貴資料,近代書家吳昌碩臨寫石鼓造詣極深,有普及印本出版,可作臨習時的借鑒。
----《古代碑帖鑒賞》費聲騫2013年1月1日《國家人文歷史》雜志推出秦石鼓文是中國九大鎮(zhèn)國之寶。
主周說“主周說”起始於唐初,含西周文王說、成王說、宣王說等多種不同的看法。
1.西周文王說 北宋歐陽修《集古錄跋尾》:“韋應物以為周文王之鼓,宣王刻詩”,葛立方《韻語陽秋》引韋應物《石鼓歌》:“周文大獵兮岐之陽”等,認為石鼓為西周文王時之遺物。
但韋詩原句為“周宣大獵兮岐之陽”,故“文王說”的出現(xiàn)應與上述二人誤將韋詩中“周宣”引為“周文”有關(guān)。
盡管“文王說”立論依據(jù)并不充分,但仍有一定市場,明代朱國祚《石鼓歌》中仍有“疑義莫定文成宣”這樣的看法。
2.西周成王說 持此論者有董逌《廣川書跋》、程大昌《雍錄》、沈梧《石鼓文定本》等。
主要因《左傳·昭公四年》記載:“椒舉言於楚子曰‘成有岐陽之蒐’”,杜預注曰:“成王歸自奄,大狩於岐山之陽”,且石鼓出土於陳倉并又有與畋獵有關(guān)的詩句,於是便以為石鼓記載的畋獵之事與成王大狩之事相合,從而得此看法。
3.西周宣王說 此說產(chǎn)生於唐初,最早是貞觀時書法家吏部尚書蘇勖於《記敍》卷首提出:“世咸言筆跡存者,李斯最古,不知史籀之跡,近在關(guān)中”。
李嗣真於《書後品》中贊同。
後經(jīng)張懷瓘在《書斷》中推理,從而得出“石鼓文”為“蓋諷宣王畋獵之所作也”之論斷。
由於籀文已於始皇時焚毀殆盡,秦漢之後很少存留此類文字,加之很多石鼓文字未收入後世之字書,辨認無據(jù),於是“史籀說”便成了定論。
韋應物因以“諷”而刻詩不好解釋,故在《石鼓歌》中將張懷瓘之“蓋諷宣王畋獵”,改為了“大獵刻石表功”。
“宣王說”另一立論依據(jù)是因石鼓詩文類《詩》之《車攻》、《吉日》等詩篇,而《車攻》、《吉日》乃是贊美宣王的畋獵詩,於是認為石鼓詩文也應出於此時。
這種看法與“史籀說”相呼應,造成了巨大聲勢。
“宣王說”影響很廣,唐宋學者也多認從之,其後又得清康熙與乾隆皇帝的認同。
直至清末民國初,隨著“主秦說”逐漸占據(jù)上風,“宣王說”方漸漸淡出,但仍未見尾,至今還有部分支持者。
[1]主秦說“主秦說”大概有十幾種不同的意見和看法,主要有秦襄公、秦文公、秦德公、秦穆公、秦獻公、秦惠文王等說。
1.秦襄公說 楊慎、全祖望等主之。
1955年,郭沫若在《石鼓文研究》中對“襄公說”進行了進一步論證,并提出了石鼓“建畤說”的看法。
其據(jù)《元和郡縣志》記載,認為石鼓出土三畤原,故必與三畤之一的建立有關(guān);又據(jù)《汧殹》鼓“汧殹沔沔”與《霝雨》鼓“汧殹洎洎”等與汧水有關(guān)的詩句,以及《而師》鼓“天子□來,嗣王始□”詩句中出現(xiàn)的“天子”與“嗣王”稱謂等,認為“石鼓文”內(nèi)容與襄公八年護送平王東遷和建畤的史實相合,石鼓應是襄公時代之遺物。
之後,張光遠在《先秦石鼓存詩考簡說》等文中,進一步認為石鼓產(chǎn)生於襄公十年,詩歌作者是太史由。
2.秦文公說 清末震鈞《石鼓文集注》和《天咫偶聞》中認為石鼓詩文內(nèi)容與《史記·秦本紀》所記載的“文公三年,以兵七百人東獵。
四年,至汧謂之會”等史實相符,而提出此說。
其認為:“考《史記·秦記》,文公三年以兵七百人東獵,四年至汧渭之會,此即所云‘汧殹沔沔’是也。
又曰昔周邑我先秦贏於此,後卒獲為諸侯,乃卜居之,占曰吉,即營邑之,此即所云‘吾道既平,嘉樹則里’,皆言營邑之事也。
‘日唯丙申’者所卜得之日也。
第一鼓(吾車)皆言獵事,則七百人東獵事有據(jù)矣。
而且一鼓之中天子與公雜見,豈有宣王獵碣既稱天子復稱公之理
則天子周王也,公秦文也”。
羅振玉、馬敘倫、許莊叔、宋鴻文、楊壽祺、尹博靈、李鐵華等皆支持此說,只是各自立論的依據(jù)并不完全相同,石鼓產(chǎn)生的具體時間也不太一致,刻制的原因也各自有別。
3.秦德公說 王國維《觀堂集林·別集》等文中認為石鼓文字與秦公簋、虢季子白盤銘文,體勢與血脈相承,蓋一時所鑄。
其從文字字體等角度對石鼓文字進行了分析,認為石鼓應作於德公遷雍之後。
段颺在《論石鼓乃秦德公時遺物及其他——讀郭沫若同志<石鼓文研究>後》一文中認為《作原》鼓內(nèi)容與德公遷都於雍,整飭三畤原有關(guān),《而師》鼓“天子”與“嗣王”應是指周惠王。
戴君仁在《重論石鼓的時代》等文中支持“德公說”,認為石鼓為雍城初建時所刻。
4.秦宣公說 主張者有李仲操《石鼓最初所在地及其刻石年代》、胡建人《石鼓和石鼓文考略——兼論郭沫若的襄公八年說》等。
李仲操認為“密畤作於秦宣公四年(公元前672年),則石鼓的刻石年代應在這年”,《而師》鼓“天子”當指周惠王,“嗣王”當指王子頹。
其說因認為石鼓出土地點與宣公作密畤地點一致,以及“石鼓文”所載的周天子平息內(nèi)亂的時間與秦宣公四年一致而立論。
張啟成在《論石鼓文作年及其與詩經(jīng)之比較》文中對李仲操“宣公說”進行了補充。
胡建人也同樣認為石鼓為秦宣公陳倉作密畤時所刻。
5.秦穆公說 此說為原故宮博物院院長馬衡在《石鼓為秦刻石考》等文中主張,他認為石鼓乃穆公稱霸西戎,周天子使召公致賀時所刻。
其文列舉了秦十二器文字與石鼓文字相對照,再以“殹”字用法為例證,在鄭樵基礎(chǔ)上進一步論證了“石鼓文”乃為秦文。
日本赤冢忠《石鼓文の新研究》從此說。
6.秦景公說 主張者有王輝《<石鼓文·吳人>集釋——兼再論石鼓文的時代》、徐寶貴《石鼓文年代考辨》等。
王輝以鳳翔秦公大墓考古發(fā)現(xiàn)為依據(jù),認為石鼓文與秦公大墓石磬文字風格極相似,應為同一時期所作,而認為石鼓產(chǎn)生於“景公時的可能性極大,厲共公時的可能性極小”。
徐寶貴則從“石鼓文”字形以及與《詩經(jīng)》關(guān)系、所反映的史實等出發(fā),認為“石鼓文的詩”為襄公時所作,內(nèi)容描寫的是“秦襄公的一次規(guī)模盛大的田獵活動”,而文字則是秦景公時所寫所刻,石鼓的“絕對時代當在春秋中晚期之際——秦景公時期”。
7.秦哀公說 香港易越石在《石鼓文書法與研究》等文中以為“得新證於石鼓本身《吳人》石”,認為石鼓詩歌內(nèi)容記載和反映了秦人救楚、秦吳大戰(zhàn)的史實,《虞人》鼓“吳人”即是春秋時“吳國人”,而得出了石鼓為哀公三十二年“秦師勝吳人凱旋後之刻石”這一看法。
徐暢在《石鼓文刻年新考》文中支持此“凱旋說”。
8.秦靈公說 最先主張此說的為原故宮博物院副院長唐蘭。
其在《石鼓文刻於靈公三年考》等文中,依據(jù)《史記·秦本紀》記載的文公十三年“初有史以紀事”,再因《呂氏春秋·音初》認為的秦穆公時才有詩歌,於是認為石鼓年代不可能早於秦穆公時代。
其又通過“朕”與“吾”等人稱代詞使用的關(guān)系,認為秦景公時代的銅器還都用“朕”,秦惠文王時的《詛楚文》卻用“吾”,而石鼓用“吾”、“余”、“我”而不用“朕”,進一步推斷石鼓產(chǎn)生年代應在景公之後,跟詛楚文時代接近。
同時又據(jù)文獻記載的靈公作吳陽上下畤以祭黃帝、炎帝,於是斷定“石鼓文”作於秦靈公時代。
蘇瑩輝、那志良等從之。
後唐蘭改變了看法,更改為“獻公說”。
9.秦獻公說 唐蘭1958年發(fā)表《石鼓年代考》時提出此說。
他從銘刻、文學史、新語匯、字形、書法、發(fā)現(xiàn)地、石次內(nèi)容、地望等八個方面,詳細地論證了石鼓文只能產(chǎn)生於戰(zhàn)國時期,并結(jié)合文獻記載,進一步認為石鼓產(chǎn)生於獻公十一年。
10.秦惠文王至始皇帝之前說 鄭樵《石鼓音序》、羅君惕《秦刻十碣考釋》、程質(zhì)清《石鼓文試讀》等支持此說。
鄭樵以“殹、??”二字見於秦斤、秦權(quán),并通過文字比較和對“天子”、“嗣王”的分析,認為石鼓為秦物,認為石鼓產(chǎn)生在秦惠文王之後始皇帝之前。
羅君惕等亦通過文字等比較分析,對始皇“書同文”前後文字進行了比較與量的統(tǒng)計,其認為時代越接近,文字相同者越多,故判斷石鼓產(chǎn)生年代在秦惠文王至始皇帝之間。
11.其它還有李學勤《東周與秦代文明》認為石鼓產(chǎn)生於春秋中晚期;裘錫圭《文字學概要》,黃奇逸《石鼓文年代及相關(guān)諸問題》,陳昭容《秦公簋的時代問題:兼論石鼓文的相對年代》等認為石鼓產(chǎn)生於春秋戰(zhàn)國之間,等等。
[1]主漢、北魏及宇文周等說1.“漢說”始於清代武億《金石跋》。
其因《鑾車》鼓“趍趍
《木蘭詩》中描寫持久激烈緊張的詩句是什么
從側(cè)面描寫木蘭戰(zhàn)功顯赫的詩句又是什么
中描寫持久激烈緊張的詩句萬里赴戎機,關(guān)山度若飛。
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
將軍百戰(zhàn)死,壯士十年歸。
從木蘭戰(zhàn)功顯赫策勛十二轉(zhuǎn),賞賜百千強。
附贈賞析北方民歌和六朝樂府民歌一樣體制大都短小,但這首卻是長篇敘事詩。
在中國詩歌發(fā)展史上它有著重要的地位。
詩歌描述了女英雄木蘭替父從軍的故事,刻畫了木蘭這一巾幗英雄的生動形象和高貴品質(zhì)。
全詩風格明朗生動,質(zhì)樸剛健,堪稱北方民歌中的杰出作品。
《木蘭詩》采用的是順敘手法。
作品大致可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是出征前。
第二部分是從軍生活。
第三部分是立功歸來。
作者在這三個部分中沒有平均使用力量,而是有詳有略,重點在第一和第三部分。
詩一開始即寫木蘭在織布,但“不聞機杼聲,惟聞女嘆息”,這就使讀者產(chǎn)生了疑問,不知木蘭為何嘆息。
“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作者自己發(fā)問,然后答曰“女亦無所思,女亦無所憶”。
詩既是用順敘手法,開始的幾句該是交代木蘭從軍的原因,但作者卻沒有平鋪直敘,而是以木蘭沒有心思織布起頭顯示出她內(nèi)心的不平靜。
接下來本該說明為什么內(nèi)心不平靜,但作者不立刻寫出,而是用了兩個意思相同的問句,隨后又是兩個意思相同的答句,可還是沒有從正面解答問題。
但這四句并非多余,除了具有民歌的風味外,這四句詩對后面說出的原因起到了突出強調(diào)的作用。
這樣一問一答,作者才折入正題,“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
”軍帖是征兵的文書,可汗是民族對君主的稱呼,十二卷言卷數(shù)之多,“卷卷有爺名”顯屬夸張。
至此讀者才明白,木蘭沒有心思織布是因為可汗大征兵,木蘭的父親也在被征之列。
父親顯然年老無法應征,但“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這就不能不使木蘭犯愁了。
詩一開始就把木蘭放在這樣一個矛盾面前來表現(xiàn)。
面對困難,木蘭打算怎么辦呢?“愿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
”木蘭到底是個不平凡的女子,她下了決心要替父從軍。
這一段寫木蘭從軍的原因,沒有平鋪直敘地述說,而是從木蘭的心理活動入手寫,在敘事的同時注重人物的性格刻畫,使讀者看到了一個敢于挑重擔、富有責任感的果斷勇敢的婦女形象。
接下來寫木蘭準備出征,用了四個重復的句式,內(nèi)容無非是買戰(zhàn)馬及乘馬用具。
駿馬、鞍韉(馬鞍下的墊子)、轡頭(駕馭馬的嚼子、籠頭、韁繩)和長鞭要分別從東市、西市、南市、北市幾個地方買齊,看似不合情理,但卻渲染了戰(zhàn)爭氣氛和離家出征前準備工作的緊張,同時這四句詩和上面“問女何所思”以下四句一樣正是民歌的特點。
正如明代謝榛所說:“此乃信口道出,似不經(jīng)意者。
其古樸自然,繁而不亂,若一言了問答,一市買鞍馬,則簡而無味,殆非樂府家數(shù)。
”詩歌第二部分寫木蘭踏上了征途。
“旦辭爺娘去”以下八句是寫木蘭離別了父母奔赴戰(zhàn)場。
這里用了重復句式,將木蘭從軍的征途分作兩段來寫,句式雖同,但其中地名卻在變換,顯出戰(zhàn)事緊迫、木蘭馬不停蹄地趕去參戰(zhàn)。
但作者并沒有忘記他所著力刻畫的英雄人物是個女扮男裝、初次遠離父母的女子,“不聞爺娘喚女聲”正符合木蘭當時的處境和她的身份。
明代評論這句說:“尤妙在語帶香奩,無男子征戍氣。
”“無男子征戍氣”也正是作者的高明之處,也只有這樣,才能使木蘭的形象更鮮明,更富有個性。
木蘭能毅然替父從軍,去經(jīng)受嚴酷戰(zhàn)爭的考驗,說明她不同于一般的女子,但她畢竟還是個女子,對家鄉(xiāng)、對父母畢竟是有依戀之情的。
這樣突出她的女子身份,非但沒有削弱她的英雄形象,相反使她的從軍舉動更富有傳奇性,更引人入勝。
隨后寫木蘭在軍中的征戰(zhàn)生活,但這部分內(nèi)容寫得極概括,從南征北戰(zhàn)一直到立功歸來,僅用了“關(guān)山度若飛”以下六句,可謂簡而又簡。
這里“戎機”指戰(zhàn)爭,“朔氣”是北方的寒氣,“金柝”是軍中用來做飯和打更的銅器。
這幾句詩句用律工整。
因此后人常常據(jù)此懷疑此詩是唐人所作,也有的研究者推測此詩可能在流傳過程中經(jīng)過唐人的加工修改。
但這些說法并無足夠的證據(jù)。
南北朝時期有不少作品在體制聲律方面已接近唐人的近體詩,當時有些詩已經(jīng)有了很嚴整的律句。
可見這首詩中出現(xiàn)幾句聲調(diào)諧和、對偶工致的律句并不能證明它們出自唐人之手。
陳胤倩就說:“‘朔氣傳金柝’數(shù)語固類唐人,然齊梁人每為唐語,惟唐人必不能為漢魏語。
以此知其真古詞也。
”這一段寫木蘭的從軍作戰(zhàn)生活,本來是可以有許多東西寫的,但作者寥寥數(shù)語就將這段經(jīng)歷概括了出來,可見作者的興趣不在于表現(xiàn)戰(zhàn)爭,而在于木蘭女扮男裝替父從軍這一戲劇性事件上。
第三部分是寫木蘭立功歸來后的情景。
作者又用了不小的篇幅來竭力鋪寫。
先寫木蘭立功回來后見天子,天子坐在廳堂上接見了她。
策勛是記功勞,轉(zhuǎn)是勛位的等級,十二轉(zhuǎn)也是說多,并非實指。
這里的十二轉(zhuǎn)和的一致也是偶然巧合。
并不能證明此詩出于唐人之手或經(jīng)過唐人修改。
“百千強”即百千有余,是形容賞賜得多。
可是木蘭并不在乎官位和賞賜,她只是想盡快回到故鄉(xiāng)和親人團聚。
明駝指能行千里的駱駝。
木蘭不要做官,不要巨額賞賜,只要借一匹能行千里的駱駝趕回家去,可見其歸心似箭,同時也顯示了這位平民出身的女英雄不愛功名富貴的優(yōu)良品德。
經(jīng)過長期艱苦的戰(zhàn)爭,木蘭終于回到了故鄉(xiāng)。
詩歌細致刻畫了木蘭全家聞訊后的喜悅。
這里依舊用了重復排比的句式,不厭其詳?shù)貙懥藸斈?、阿姊和小弟的舉動,這種重復排比的句式烘托了歡快喜慶的氣氛。
隨后寫了木蘭到家后的舉動,同樣也是不厭其詳?shù)孛鑼懢唧w的細節(jié),開東閣門,坐西閣床,充分表現(xiàn)出回家之后的喜悅心情,換裝、打扮后恢復了女子的本來面目,然后出門看伙伴,伙伴大吃一驚,“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這一情節(jié)頗富喜劇意味。
用伙伴的吃驚反襯出木蘭的無比自豪與得意,整個故事的情節(jié)也就在充滿喜劇色彩的高潮中結(jié)束了,但作者似乎意猶未盡,結(jié)尾又寫了四句:“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比喻奇特,作為全詩的結(jié)尾,顯得別具一格,豪邁有力,語氣中充滿了對木蘭這位女英雄的贊美和歌頌。
謝榛說:“此結(jié)最著題,又出奇語,若缺此四句,使六朝諸公補之,未必能道此。
”確實如此。
此詩藝術(shù)形式上值得注意的有這么幾個方面,首先是敘述情節(jié)詳略得當,如寫軍中的征戰(zhàn)生活就很簡括,而寫出征前及立功歸來則很繁復。
這是由作者寫這首詩的用意所決定的。
作者感興趣的只是木蘭女扮男裝替父從軍這一罕見的事情本身。
第一部分寫她的焦灼不安與思慮無非是為了說明她是個女子,因為男子出征理所當然,不足為怪,女子出征則了。
第二部分提到“不聞爺娘喚女聲”也同樣是為了突出她的女子身份。
第三部分寫她不想做官、急于回家和回家以后的種種舉動,更是強調(diào)了她是個女子。
整首詩的詳略安排都是圍繞這一用意的。
其次是作者重視的刻畫,并善于在矛盾的產(chǎn)生與解決過程中表現(xiàn)人物,因而使人物具有鮮明的個性色彩。
第三是全詩用了不少重復排比的句式,既渲染了氣氛,強調(diào)了所敘述的情節(jié),又使語言流暢富有韻味,體現(xiàn)了民歌中常用的手法,最后是全詩的風格明朗剛健,質(zhì)樸生動,正如明人所說:“此歌中,古質(zhì)有逼漢魏處。
”總之,《木蘭詩》是北方民歌的杰作,也是中國詩歌史上的一朵奇葩。
它對后人產(chǎn)生過不小的影響。
展開其他相似回答 (1) 隱藏其他相似回答 (1) 舉報 61.51.90.* 2008-12-17 下午07:30:40 家中房中0 0木蘭詩》賞析北方民歌和六朝樂府民歌一樣體制大都短小,但這首《木蘭詩》卻是長篇敘事詩。
在中國詩歌發(fā)展史上它有著重要的地位。
詩歌描述了女英雄木蘭替父從軍的故事,刻畫了木蘭這一巾幗英雄的生動形象和高貴品質(zhì)。
全詩風格明朗生動,質(zhì)樸剛健,堪稱北方民歌中的杰出作品。
《木蘭詩》采用的是順敘手法。
作品大致可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是出征前。
第二部分是從軍生活。
第三部分是立功歸來。
作者在這三個部分中沒有平均使用力量,而是有詳有略,重點在第一和第三部分。
詩一開始即寫木蘭在織布,但“不聞機杼聲,惟聞女嘆息”,這就使讀者產(chǎn)生了疑問,不知木蘭為何嘆息。
“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作者自己發(fā)問,然后答曰“女亦無所思,女亦無所憶”。
詩既是用順敘手法,開始的幾句該是交代木蘭從軍的原因,但作者卻沒有平鋪直敘,而是以木蘭沒有心思織布起頭顯示出她內(nèi)心的不平靜。
接下來本該說明為什么內(nèi)心不平靜,但作者不立刻寫出,而是用了兩個意思相同的問句,隨后又是兩個意思相同的答句,可還是沒有從正面解答問題。
但這四句并非多余,除了具有民歌的風味外,這四句詩對后面說出的原因起到了突出強調(diào)的作用。
這樣一問一答,作者才折入正題,“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
”軍帖是征兵的文書,可汗是民族對君主的稱呼,十二卷言卷數(shù)之多,“卷卷有爺名”顯屬夸張。
至此讀者才明白,木蘭沒有心思織布是因為可汗大征兵,木蘭的父親也在被征之列。
父親顯然年老無法應征,但“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這就不能不使木蘭犯愁了。
詩一開始就把木蘭放在這樣一個矛盾面前來表現(xiàn)。
面對困難,木蘭打算怎么辦呢?“愿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
”木蘭到底是個不平凡的女子,她下了決心要替父從軍。
這一段寫木蘭從軍的原因,沒有平鋪直敘地述說,而是從木蘭的心理活動入手寫,在敘事的同時注重人物的性格刻畫,使讀者看到了一個敢于挑重擔、富有責任感的果斷勇敢的婦女形象。
接下來寫木蘭準備出征,用了四個重復的句式,內(nèi)容無非是買戰(zhàn)馬及乘馬用具。
駿馬、鞍韉(馬鞍下的墊子)、轡頭(駕馭馬的嚼子、籠頭、韁繩)和長鞭要分別從東市、西市、南市、北市幾個地方買齊,看似不合情理,但卻渲染了戰(zhàn)爭氣氛和離家出征前準備工作的緊張,同時這四句詩和上面“問女何所思”以下四句一樣正是民歌的特點。
正如明代謝榛所說:“此乃信口道出,似不經(jīng)意者。
其古樸自然,繁而不亂,若一言了問答,一市買鞍馬,則簡而無味,殆非樂府家數(shù)。
”詩歌第二部分寫木蘭踏上了征途。
“旦辭爺娘去”以下八句是寫木蘭離別了父母奔赴戰(zhàn)場。
這里用了重復句式,將木蘭從軍的征途分作兩段來寫,句式雖同,但其中地名卻在變換,顯出戰(zhàn)事緊迫、木蘭馬不停蹄地趕去參戰(zhàn)。
但作者并沒有忘記他所著力刻畫的英雄人物是個女扮男裝、初次遠離父母的女子,“不聞爺娘喚女聲”正符合木蘭當時的處境和她的身份。
明代評論這句說:“尤妙在語帶香奩,無男子征戍氣。
”“無男子征戍氣”也正是作者的高明之處,也只有這樣,才能使木蘭的形象更鮮明,更富有個性。
木蘭能毅然替父從軍,去經(jīng)受嚴酷戰(zhàn)爭的考驗,說明她不同于一般的女子,但她畢竟還是個女子,對家鄉(xiāng)、對父母畢竟是有依戀之情的。
這樣突出她的女子身份,非但沒有削弱她的英雄形象,相反使她的從軍舉動更富有傳奇性,更引人入勝。
隨后寫木蘭在軍中的征戰(zhàn)生活,但這部分內(nèi)容寫得極概括,從南征北戰(zhàn)一直到立功歸來,僅用了“關(guān)山度若飛”以下六句,可謂簡而又簡。
這里“戎機”指戰(zhàn)爭,“朔氣”是北方的寒氣,“金柝”是軍中用來做飯和打更的銅器。
這幾句詩句用律工整。
因此后人常常據(jù)此懷疑此詩是唐人所作,也有的研究者推測此詩可能在流傳過程中經(jīng)過唐人的加工修改。
但這些說法并無足夠的證據(jù)。
南北朝時期有不少作品在體制聲律方面已接近唐人的近體詩,當時有些詩已經(jīng)有了很嚴整的律句。
可見這首詩中出現(xiàn)幾句聲調(diào)諧和、對偶工致的律句并不能證明它們出自唐人之手。
陳胤倩就說:“‘朔氣傳金柝’數(shù)語固類唐人,然齊梁人每為唐語,惟唐人必不能為漢魏語。
以此知其真古詞也。
”這一段寫木蘭的從軍作戰(zhàn)生活,本來是可以有許多東西寫的,但作者寥寥數(shù)語就將這段經(jīng)歷概括了出來,可見作者的興趣不在于表現(xiàn)戰(zhàn)爭,而在于木蘭女扮男裝替父從軍這一戲劇性事件上。
第三部分是寫木蘭立功歸來后的情景。
作者又用了不小的篇幅來竭力鋪寫。
先寫木蘭立功回來后見天子,天子坐在廳堂上接見了她。
策勛是記功勞,轉(zhuǎn)是勛位的等級,十二轉(zhuǎn)也是說多,并非實指。
這里的十二轉(zhuǎn)和的一致也是偶然巧合。
并不能證明此詩出于唐人之手或經(jīng)過唐人修改。
“百千強”即百千有余,是形容賞賜得多。
可是木蘭并不在乎官位和賞賜,她只是想盡快回到故鄉(xiāng)和親人團聚。
明駝指能行千里的駱駝。
木蘭不要做官,不要巨額賞賜,只要借一匹能行千里的駱駝趕回家去,可見其歸心似箭,同時也顯示了這位平民出身的女英雄不愛功名富貴的優(yōu)良品德。
經(jīng)過長期艱苦的戰(zhàn)爭,木蘭終于回到了故鄉(xiāng)。
詩歌細致刻畫了木蘭全家聞訊后的喜悅。
這里依舊用了重復排比的句式,不厭其詳?shù)貙懥藸斈?、阿姊和小弟的舉動,這種重復排比的句式烘托了歡快喜慶的氣氛。
隨后寫了木蘭到家后的舉動,同樣也是不厭其詳?shù)孛鑼懢唧w的細節(jié),開東閣門,坐西閣床,充分表現(xiàn)出回家之后的喜悅心情,換裝、打扮后恢復了女子的本來面目,然后出門看伙伴,伙伴大吃一驚,“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這一情節(jié)頗富喜劇意味。
用伙伴的吃驚反襯出木蘭的無比自豪與得意,整個故事的情節(jié)也就在充滿喜劇色彩的高潮中結(jié)束了,但作者似乎意猶未盡,結(jié)尾又寫了四句:“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比喻奇特,作為全詩的結(jié)尾,顯得別具一格,豪邁有力,語氣中充滿了對木蘭這位女英雄的贊美和歌頌。
謝榛說:“此結(jié)最著題,又出奇語,若缺此四句,使六朝諸公補之,未必能道此。
”確實如此。
此詩藝術(shù)形式上值得注意的有這么幾個方面,首先是敘述情節(jié)詳略得當,如寫軍中的征戰(zhàn)生活就很簡括,而寫出征前及立功歸來則很繁復。
這是由作者寫這首詩的用意所決定的。
作者感興趣的只是木蘭女扮男裝替父從軍這一罕見的事情本身。
第一部分寫她的焦灼不安與思慮無非是為了說明她是個女子,因為男子出征理所當然,不足為怪,女子出征則了。
第二部分提到“不聞爺娘喚女聲”也同樣是為了突出她的女子身份。
第三部分寫她不想做官、急于回家和回家以后的種種舉動,更是強調(diào)了她是個女子。
整首詩的詳略安排都是圍繞這一用意的。
其次是作者重視的刻畫,并善于在矛盾的產(chǎn)生與解決過程中表現(xiàn)人物,因而使人物具有鮮明的個性色彩。
第三是全詩用了不少重復排比的句式,既渲染了氣氛,強調(diào)了所敘述的情節(jié),又使語言流暢富有韻味,體現(xiàn)了民歌中常用的手法,最后是全詩的風格明朗剛健,質(zhì)樸生動,正如明人所說:“此歌中,古質(zhì)有逼漢魏處。
”總之,《木蘭詩》是北方民歌的杰作,也是中國詩歌史上的一朵奇葩。
它對后人產(chǎn)生過不小的影響舉報 124.237.236.* 2008-12-17 下午07:31:24 24baoding0 0-- [轉(zhuǎn)帖]《木蘭詩》賞析木蘭詩\\\/北朝民歌閱讀提示《木蘭詩》是北朝樂府民歌,表現(xiàn)了古代勞動人民樂觀勇敢的愛國精神,以及對和平勞動生活的向往。
千百年來,木蘭成了家喻戶曉的巾幗英雄的形象。
這首敘事詩充滿傳奇色彩。
故事情節(jié)曲折,富有戲劇性。
敘述詳略得當,如木蘭沙場征戰(zhàn),思念親人,細膩傳神;而關(guān)山飛度,百戰(zhàn)建功,卻只用寥寥幾句詩來概括。
這樣寫,使得木蘭的形象真實感人,全詩顯得簡潔緊湊。
這首民歌剛健清新,表現(xiàn)了古代北方人民英武豪邁的氣概。
它還成功的運用了對偶和排比等修辭手法,使得全詩氣勢雄渾,又易記易誦。
習誦時,要注意體會它的民歌特色。
讀準下列加點字的音。
機杼 可汗 鞍韉 轡頭 燕山 胡騎 戎機 朔氣· ·· · · · · · ·金柝 紅妝 著我舊時裳 傍地走· · · ·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
不聞機杼聲,惟聞女嘆息。
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
女亦無所思,女亦無所憶。
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
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愿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
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
旦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
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
萬里赴戎機,關(guān)山度若飛。
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
將軍百戰(zhàn)死,壯士十年歸。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
策勛十二轉(zhuǎn),賞賜百千強。
可汗問所欲,木蘭不用尚書郎;愿馳千里足,送兒還故鄉(xiāng)。
爺娘聞女來,出郭相扶將;阿姊聞妹來,當戶理紅妝;小弟聞姊來,磨刀霍霍向豬羊。
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脫我戰(zhàn)時袍,著我舊時裳,當窗理云鬢,對鏡貼花黃。
出門看火伴,火伴皆驚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
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木蘭詩》選自宋朝(qiàn)編的《樂府詩集》,這是南北朝時北方的一首民歌。
〔唧唧〕蟲叫聲。
一說嘆息聲。
〔當戶織〕對著門織布。
〔機杼(zhù)〕指織布機。
杼,織布梭子。
〔惟〕只。
〔何所思〕想的是什么。
〔憶〕思念。
〔軍帖〕軍中的文告。
〔可汗(kè hán)大點兵〕皇上大規(guī)模的征兵。
可汗,古代我國某些少數(shù)民族君主的稱號。
〔軍書十二卷〕征兵的名冊很多卷。
軍書,征兵的名冊。
十二,表示多數(shù),非確指。
下文的“十年”“十二轉(zhuǎn)”“十二年”,情形相同。
〔爺〕和下文的“阿爺”同,都指父親。
〔愿為市鞍馬〕愿意為此去買鞍馬。
為,為此(指替父出征)。
市,買。
鞍馬,泛指馬和馬具。
〔韉(jiān)〕馬鞍下的墊子。
〔轡(pèi)頭〕駕馭牲口用的嚼子和韁繩。
〔旦〕早晨。
〔濺濺(jiān jiān)〕水流聲。
〔黑山〕和下文的燕(yān)山,都是當時北方的山名。
〔胡騎(jì)〕胡人的戰(zhàn)馬。
胡,古代對北方少數(shù)民族的稱呼。
〔啾啾(jiū jiū)〕馬叫的聲音。
〔萬里赴戎機〕不遠萬里,奔赴戰(zhàn)場。
戎機,軍機、軍事。
〔關(guān)山度若飛〕像飛一樣的跨過一道道的關(guān),越過一座座的山。
度,過。
〔朔(shuò)氣傳金柝(tuò)〕北方的寒氣傳送著打更的聲音。
朔,北方。
金柝,古時軍中守夜打更用的器具。
〔鐵衣〕鎧(kǎi)甲,古代軍人穿的護身服裝。
〔天子〕指上文的“可汗”。
〔明堂〕古代帝王舉行大典的朝堂。
〔策勛十二轉(zhuǎn)〕記功很多次。
策勛,記功。
轉(zhuǎn),次的意思。
〔賞賜百千強〕賞賜很多很多的財物。
強,有余。
〔問所欲〕問(木蘭)要求什么。
〔不用〕不愿作。
〔尚書郎〕尚書省的官。
尚書省是當時管理國家政事的機關(guān)。
〔愿馳千里足〕希望騎上千里馬。
〔郭〕外城。
〔扶將〕扶持。
〔紅妝(zhuāng)〕古代稱女子的裝飾為紅妝。
〔霍霍〕磨刀的聲音。
〔著(zhuó)〕穿。
〔云鬢(bìn)〕像云那樣的鬢發(fā),形容好看的頭發(fā)。
〔帖花黃〕帖,同“貼”。
花黃,當時婦女臉上的一種裝飾。
〔火伴〕同伍的士兵。
當時規(guī)定若干士兵用一個灶吃飯,所以稱“火伴”。
火,同“伙”。
〔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據(jù)傳說,兔子靜臥時,雄兔兩只前腳時時爬搔,雌兔兩只眼睛時常瞇著,所以容易辨認。
撲朔,爬搔。
迷離,瞇著眼。
〔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雄雌兩兔一起貼著地面跑,怎能辨別哪個是雄兔,哪個是雌兔呢
傍地走,貼著地面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