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沒有描寫屈原的詩句
關于屈原詩5001江上吟李白(唐)木蘭之枻沙棠舟,玉簫金管頭。
美酒尊中置千斛,載妓隨波留。
仙人有待乘黃鶴,海客無心隨白鷗。
屈平詞賦懸日月,楚王臺榭空山丘。
興酣落筆搖五岳,詩成笑傲凌滄洲。
功名富貴若長在,漢水亦應西北流。
02笑歌行李白(唐)笑矣乎,笑矣乎。
君不見曲如鉤,古人知爾封公侯。
君不見直如弦,古人知爾死道邊。
張儀所以只掉三寸舌,蘇秦所以不墾二頃田。
笑矣乎,笑矣乎。
君不見滄浪老人歌一曲,還道滄浪濯吾足。
平生不解謀此身,虛作離騷遣人讀。
笑矣乎,笑矣乎。
趙有豫讓楚屈平,賣身買得千年名。
巢由洗耳有何益,夷齊餓死終無成。
君愛身后名,我愛眼前酒。
飲酒眼前樂,虛名何處有。
男兒窮通當有時,曲腰向君君不知。
猛虎不看幾上肉,洪爐不鑄囊中錐。
笑矣乎,笑矣乎。
寧武子,朱買臣,扣角行歌背負薪。
今日逢君君不識,豈得不如佯狂人。
03祠南夕望杜甫(唐)百丈牽江色,孤舟泛日斜。
興來猶杖履,月斷更云沙。
山鬼迷春竹,湘娥倚暮花。
湖南清絕地,萬古一長嗟。
04端午文秀(唐)節(jié)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05題屈原祠(唐)洪州將軍蒼藤古木幾經(jīng)春,舊祀柌堂小水濱。
行客謾陳三酎酒,大夫元是獨醒人。
06屈原廟(唐)崔涂讒勝禍難防,沈冤信可傷。
本圖安楚國,不是怨懷王。
廟古碑無字,洲晴葸有香。
獨醒人尚笑,誰與奠椒漿。
07春秋戰(zhàn)國門.屈原(唐)周曇滿朝皆醉不容醒,眾濁如何擬獨清。
江上流人真浪死,誰知浸潤誤深誠。
08夜聞江南人家賽神,因題即事(唐)李嘉祐南方淫祀古風俗,楚嫗解唱迎神曲。
鏘鏘銅鼓蘆葉深, 寂寂瓊筵江水綠。
雨過風清洲渚閑,椒漿醉盡迎神還。
帝女凌空下湘岸,番君隔浦向堯山。
月隱回塘猶自舞, 一門依倚神之祜。
韓康靈藥不復求,扁鵲醫(yī)方曾莫睹。
逐客臨江空自悲,月明流水無已時。
聽此迎神送神曲,攜觴欲吊屈原祠。
09酬皇甫十六侍御曾見寄(此公時貶舒州司馬)(唐)李嘉祐自顧衰容累玉除,忽承優(yōu)詔赴銅魚。
江頭鳥避青旄節(jié),城里人迎露網(wǎng)車。
長沙地近悲才子,古郡山多憶舊廬。
更枉新詩思何苦,離騷愁處亦無如。
10五絲(唐)褚朝陽越人傳楚俗,截竹競縈絲。
水底深休也,日中還賀之。
章施文勝質(zhì),列匹美于姬。
錦繡侔新段,羔羊?qū)嬇f詩。
但夸端午節(jié),誰薦屈原祠。
把酒時伸奠,汨羅空遠而。
11涉沅瀟(唐)李紳屈原死處瀟湘陰,滄浪淼淼云沉沉。
蛟龍長怒虎長嘯,山木翛翛波浪深。
煙橫日落驚鴻起,山映余霞杳千里。
鴻叫離離入暮天,霞消漠漠深云水。
水靈江暗揚波濤,黿鼉動蕩風騷騷。
行人愁望待明月,星漢沉浮鬼長號。
屈原爾為懷王沒,水府通天化靈物。
何不驅(qū)雷擊電除奸邪,可憐空作沈泉骨。
舉杯瀝酒招爾魂,月影滉漾開乾坤。
波白水黑山隱見,汨羅之上遙昏昏。
風帆候曉看五兩,戍鼓咚咚遠山響。
潮滿江津猿鳥啼,荊夫楚語飛蠻槳。
瀟湘島浦無人居,風驚水暗惟鮫魚。
行來擊棹獨長嘆,問爾精魄何所如。
12題武關(唐)杜牧碧溪留我武關東,一笑懷王跡自窮。
鄭袖嬌嬈酣似醉,屈原憔悴去如蓬。
山墻谷塹依然在,弱吐強吞盡已空。
今日圣神家四海,戍旗長卷夕陽中。
13太和初靖恭里感事(唐)許渾清湘吊屈原,垂淚擷蘋蘩。
謗起乘軒鶴,機沉在檻猿。
乾坤三事貴,華夏一夫冤。
寧有唐虞世,心知不為言。
14夜泊湘江(唐)于武陵北風吹楚樹,此地獨先秋。
何事屈原恨,不隨湘水流。
涼天生片月,竟夕伴孤舟。
一作南行客,無成空白頭。
15歸山作(唐)護國喧靜各有路,偶隨心所安。
縱然在朝市,終不忘林巒。
四皓將拂衣,二疏能掛冠。
窗前隱逸傳,每日三時看。
靳尚那可論,屈原亦可嘆。
至今黃泉下,名及青云端。
松牖見初月,花間禮古壇。
何處論心懷,世上空漫漫。
16湘川懷古(唐)清江瀟湘連汨羅,復對九嶷河。
浪勢屈原冢,竹聲漁父歌。
地荒征騎少,天暖浴禽多。
脈脈東流水,古今同奈何。
17賦(唐)李嶠布義孫卿子,登高楚屈平。
銅臺初下筆,樂觀正飛纓。
乍有凌云勢,時聞擲地聲。
造端長體物,無復大夫名。
18聽彈沈湘(唐)雍裕之賈誼投文吊屈平,瑤琴能寫此時情。
秋風一奏沈湘曲,流水千年作恨聲。
19芳草(唐)黃滔澤國多芳草,年年長自春。
應從屈平后,更苦不歸人。
20古意二首(擬陳拾遺)(唐)孫郃其一屈子生楚國,七雄知其材。
介潔世不容,跡合藏蒿萊。
道廢固命也,瓢飲亦賢哉!何事葬江水,空使后人哀。
21續(xù)幽憤(唐)曹鄴繁霜作陰起,朱火乘夕發(fā)。
清晝冷無光,蘭膏坐銷歇。
惟公執(zhí)天憲,身是臺中杰。
一逐楚大夫,何人為君雪。
匆匆鬼方路,不許辭雙闕。
過門似他鄉(xiāng),舉趾如遺轍。
八月黃草生,洪濤入云熱。
?;隂]太行,客吊空骨節(jié)。
千年瘴江水,恨聲流不絕。
22三閭大夫(唐)劉威三閭一去湘山老,煙水悠悠痛古今。
青史已書殷鑒在,詞人勞詠楚江深。
竹移低影潛貞節(jié),月入中流洗恨心。
再引離騷見微旨,肯教漁父會升沈。
23招屈亭(唐)汪遵三閭溺處殺懷王,感得荊人盡縞裳。
招屈亭邊兩重恨,遠天秋色暮蒼蒼。
24屈祠(唐)汪遵不肯迂回入醉鄉(xiāng),乍吞忠梗沒滄浪。
至今祠畔猿啼月,了了猶疑恨楚王。
25漁父(唐)汪遵棹月眠流處處通,綠蓑葦帶混元風。
靈均說盡孤高事,全與逍遙意不同。
26三閭廟(唐)汪遵為嫌朝野盡陶陶,不覺官高怨亦高。
憔悴莫酬漁父笑,浪交千載詠離騷。
27過鄂州(唐)魚玄機柳拂蘭橈花滿枝,石城城下暮帆遲。
折牌峰上三閭墓,遠火山頭五馬旗。
白雪調(diào)高題舊寺,陽春歌在換新詞。
莫愁魂逐清江去,空使行人萬首詩。
28競渡曲(唐)劉禹錫沅江五月平堤流,邑人相將浮彩舟。
靈均何年歌已矣,哀謠振楫從此起。
楊桴擊節(jié)雷闐闐,亂流齊進聲轟然。
蛟龍得雨鬐鬣動,螮蝀飲河形影聯(lián)。
刺史臨流褰翠幃,揭竿命爵分雄雌。
先鳴馀勇爭鼓舞,未至銜枚顏色沮。
百勝本自有前期,一飛由來無定所。
風俗如狂重此時,縱觀云委江之湄。
彩旂夾岸照蛟室,羅襪凌波呈水嬉。
曲終人散空愁暮,招屈亭前水東注。
29湘弦怨(唐)孟郊昧者理芳草,蒿蘭同一鋤。
狂飆怒秋林,曲直同一枯。
嘉木忌深蠹,哲人悲巧誣。
靈均入回流,靳尚為良謨。
我愿分眾泉,清濁各異渠。
我愿分眾巢,梟鸞相遠居。
此志諒難保,此情竟何如。
湘弦少知音,孤響空踟躕30楚竹吟酬盧虔端公見和湘弦怨(唐)孟郊握中有新聲,楚竹人未聞。
識音者謂誰,清夜吹贈君。
昔為瀟湘引,曾動瀟湘云。
一叫鳳改聽,再驚鶴失群。
江花匪秋落,山日當晝曛。
眾濁響雜沓,孤清思氛氳。
欲知怨有形,愿向明月分。
一掬靈均淚,千年湘水文。
31旅次湘沅有懷靈均(唐)孟郊分拙多感激,久游遵長途。
經(jīng)過湘水源,懷古方踟躕。
舊稱楚靈均,此處殞忠軀。
側(cè)聆故老言,遂得旌賢愚。
名參君子場,行為小人儒。
騷文炫貞亮,體物情崎嶇。
三黜有慍色,即非賢哲模。
五十爵高秩,謬膺從大夫。
胸襟積憂愁,容鬢復凋枯。
死為不吊鬼,生作猜謗徒。
吟澤潔其身,忠節(jié)寧見輸。
懷沙滅其性,孝行焉能俱。
且聞善稱君,一何善自殊。
且聞過稱己,一何過不渝。
悠哉風土人,角黍投川隅。
相傳歷千祀,哀悼延八區(qū)。
如今圣明朝,養(yǎng)育無羈孤。
君臣逸雍熙,德化盈紛敷。
巾車徇前侶,白日猶昆吾。
寄君臣子心,戒此真良圖。
32讀史五首(唐)白居易其一楚懷放靈均,國政亦荒淫。
彷徨未忍決,繞澤行悲吟。
漢文疑賈生,謫置湘之陰。
是時刑方措,此去難為心。
士生一代間,誰不有浮沉。
良時真可惜,亂世何足欽。
乃知汨羅恨,未抵長沙深。
33偶然二首(唐)其一楚懷邪亂靈均直,放棄合宜何惻惻。
漢文明圣賈生賢,謫向長沙堪嘆息。
人事多端何足怪,天文至信猶差忒。
月離于畢合滂沱,有時不雨何能測。
34和萬州楊使君四絕句。
競渡(唐)白居易競渡相傳為汨羅,不能止遏意無他。
自經(jīng)放逐來憔悴,能校靈均死幾多。
35浙西李尚書奏毀淫昏廟(唐)徐凝傳聞廢淫祀,萬里靜山陂。
欲慰靈均恨,先燒靳尚祠36湖中古愁三首(其二)(唐)李群玉昔我睹云夢,窮秋經(jīng)汨羅。
靈均竟不返,怨氣成微波。
奠桂開古祠,朦朧入幽蘿。
落日瀟湘上,凄涼吟九歌。
37競渡時在湖外偶為成章(唐)李群玉雷奔電逝三千兒,彩舟畫楫射初暉。
喧江雷鼓鱗甲動,三十六龍銜浪飛。
靈均昔日投湘死,千古沉魂在湘水。
綠草斜煙日暮時,笛聲幽遠愁江鬼。
38詠史詩。
武關(唐)胡曾戰(zhàn)國相持竟不休,武關才掩楚王憂。
出門若取靈均語,豈作咸陽一死囚。
39南游(唐)鄭谷凄涼懷古意,湘浦吊靈均。
故國經(jīng)新歲,扁舟寄病身。
山城多曉瘴,澤國少晴春。
漸遠無相識,青梅獨向人。
40旅中送遷客(唐)吳融天南不可去,君去吊靈均。
落日青山路,秋風白發(fā)人。
言危無繼者,道在有明神。
滿目盡胡越,平生何處陳。
41靈均(唐)黃滔莫問靈均昔日游,江籬春盡岸楓秋。
至今此事何人雪,月照楚山湘水流。
42吊靈均詞(唐)皎然昧天道兮有無,聽汨渚兮躊躇。
期靈均兮若存,問神理兮何如。
愿君精兮為月,出孤影兮示予。
天獨何兮有君,君在萬兮不群。
既冰心兮皎潔,上問天兮胡不聞。
天不聞,神莫睹,若云冥冥兮雷霆怒,蕭條杳眇兮馀草莽。
古山春兮為誰,今猿哀兮何思。
風激烈兮楚竹死,國殤人悲兮雨飔飔。
雨飔飔兮望君時,光茫蕩漾兮化為水,萬古忠貞兮徒爾為。
43讀離騷經(jīng)(唐)貫休湘江濱,湘江濱,蘭紅芷白波如銀,終須一去呼湘君。
問湘神,云中君,不知何以交靈均。
我恐湘江之魚兮,死后盡為人。
曾食靈均之肉兮,個個為忠臣。
又想靈均之骨兮終不曲。
千年波底色如玉,誰能入水少取得,香沐函題貢上國。
貢上國,即全勝和璞懸璃,垂棘結(jié)綠。
44南楚懷古(唐)劉長卿南國久蕪沒,我來空郁陶。
君看章華宮,處處生蓬蒿。
但見陵與谷,豈知賢與豪。
精魂托古木,寶劍捐江皋。
倚棹下晴景,回舟隨晚濤。
碧云暮寥落,湖上秋天高。
往事那堪問,此心徒自勞。
獨馀湘水上,千載聞離騷。
45離騷(唐)陸龜蒙天問復招魂,無因徹帝閽。
豈知千麗句,不敵一讒言。
46端午日(唐)殷堯藩少年佳節(jié)倍多情,老去誰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趨習俗,但祈蒲酒話升平。
鬢絲日日添頭白,榴錦年年照眼明。
千載賢愚同瞬息,幾人湮沒幾垂名。
47霅溪夜宴詩(屈大夫歌)(唐)水神鳳鶱鶱以降瑞兮,患山雞之雜飛。
玉溫溫以呈器兮,因砆砆之爭輝。
當侯門之四辟兮,墐嘉謨之重扉。
既瑞器而無庸兮,宜昏暗之相微。
徒刳石以為舟兮,顧沿流而志違。
將刻木而作羽兮,與超騰之理非。
矜孑孑于空江兮,靡群援之可依。
血淋淋而滂流兮,顧江魚之腹而將歸。
西風蕭蕭兮湘水悠悠,白芷芳歇兮江蘺秋。
日晼晼兮川云收,棹四起兮悲風幽。
羈魂汩沒兮我名永浮,碧波雖涸兮厥譽長流。
向使甘言盛行于曩昔,豈今日居君王之座頭。
是知貪名徇祿而隨世磨滅者,雖正寢之死乎無得與吾儔。
當鼎足之嘉會兮,獲周旋于君侯。
雕盤玉豆兮羅珍羞,金卮瓊斝兮方獻酬。
敢寫心兮歌一曲,無誚余持杯以淹留。
48吊靈均(唐)王魯復萬古汨羅深,騷人道不沉。
明明唐日月,應見楚臣心。
49謁三閭廟(唐)竇常君非三諫寤,禮許一身逃。
自樹終天戚,何裨事主勞。
眾魚應餌骨,多士盡哺糟。
有客椒漿奠,文衰不繼騷。
50過三閭廟(唐)戴叔倫沅湘流不盡,屈宋怨何深。
日暮秋煙起,蕭蕭楓樹林。
50個好句子,要短,最好一個句子只有6個字
王逸:屈原之辭,誠博遠矣。
自終沒以來,名儒博達之士,著造辭賦,莫不擬則其儀表,祖式其模范,取其要妙,竊其華藻李白:屈平詞賦懸日月蘇軾:吾文終其身企幕而不能及萬一者,推屈子一人耳。
荀子:君子行不貴茍難,說不貴茍察,名不貴茍傳,唯其當之為貴。
故懷負石而投河,是行之難為者也,而申徒狄能之。
然而君子不貴者,非禮義之中也。
后人對屈原的評價:劉安稱《離騷》兼有《國風》、《小雅》之長,它體現(xiàn)了屈原“浮游塵埃之外”的人格風范,可“與日月爭光”。
其后,司馬遷為屈原作傳,不僅照錄了劉安的這些警句,還進一步把《離騷》和孔子刪定《春秋》相提并論。
他稱前者“其文約,其辭微,其志潔,其行廉……”,班固評論屈原辭賦”弘博麗雅,為辭賦宗。
后世莫不斟酌其英華,則象其從空。
“評價屈原其人”雖非是明智之士,可謂妙才也。
”他指出,稱屈原和《離騷》可“與日月爭光”云云,“斯論似過其真”。
班固的人生觀是“全命避害,不受世患”。
他以為屈原應像《詩·大雅》所謂的“‘即明且哲,以保其身’斯為貴矣
”他評價屈原不應“露才揚己,責數(shù)懷王,怨惡椒蘭,愁神苦思,強非其人,忿懟不容,沉江而死”。
他也不同意屈原把大量的神話傳說融入作品中,多稱昆侖、冥婚、宓妃虛無之語,皆非法度之正,經(jīng)義所在。
王逸:膺忠貞之質(zhì),體清潔之性,直如石砥,顏如丹青;進不隱其謀,退不顧其命,此誠絕世之行,俊彥之英也。
劉勰的《文心雕龍》,又概括王逸的觀點,寫了《辨騷》一章,除證明屈原作品有異于《風》、《雅》的四點以外,也有同乎經(jīng)典的四事。
洪興祖是繼王逸之后整理、注釋《楚辭》的又一著名學者。
他曾得諸家善本,參校異同,成《楚辭補注》一書。
洪氏對北齊顏之推所謂的“自古文人,常陷輕薄,屈原露才揚己,顯暴君過”之說,甚為不滿。
他從儒家倫理觀念出發(fā)駁之云:“屈原,楚同姓也。
同姓無可去之義。
”而孔子是提倡士“見危授命”的。
因此,洪氏為屈原的自沉辯護說:“同姓兼恩與義,而屈原可以不死乎
”那么,屈原又為什么不離開楚國呢
洪氏以為,這是由于當時“楚無人焉,屈原如去國,則楚必從而亡”。
因此他說:“屈原雖被放逐,又徘徊而不去楚,其意是生不得力爭強諫,死猶冀其感。
”(按:指楚王悟而改行)由此亦可見,屈原“雖死猶不死也”。
朱熹對《詩經(jīng)》和《楚辭》極為推崇。
他為《楚辭》作的《集注》也足以媲美其《詩集傳》。
朱熹注《離騷》中“仆夫悲余馬懷兮,蜷局顧而不行”云,此乃是屈原“托為此行,周流上下,而卒返于楚焉;亦仁之至,而義至盡也”。
如此體會屈原眷戀楚國的思想情感,可謂深入了一層。
梁啟超首推屈原為“中國文學家的老祖宗”魯迅在《漢文學史綱要》:較之于《詩》,則其言甚長,其思甚幻,其文甚麗,其旨甚明,憑心而言,不遵矩度……其影響于后來之文章,乃甚或在三百篇以上。
郭沫若評價屈原是“偉大的愛國詩人”,一顆閃耀在“群星麗天的時代”,“尤其是有異彩的一等明星”[6] 聞一多評價屈原是“中國歷史上唯一有充分條件稱為人民詩人的人”。
說:“屈原的名字對我們更為神圣。
他不僅是古代的天才歌手,而且是一名偉大的愛國者,無私無畏,勇敢高尚。
他的形象保留在每個中國人的腦海里。
無論在國內(nèi)國外,屈原都是一個不朽的形象。
我們就是他生命長存的見證人。
”《中國文學史》作者龔鵬程評價屈原是“中國有史以來第一個偉大的愛國詩人”。
《中國大百科全書:文學》主編胡喬木評價評價屈原為“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奠基人”。
屈原《離騷》有哪些詩句
一、騷》詩句:路漫漫其修遠兮將上求索。
惟草木之零落兮,人之遲暮.常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扈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
二、作品簡介:《離騷》是戰(zhàn)國詩人屈原創(chuàng)作的一首政治抒情詩。
《離騷》可分為前后兩部分,前一部分描寫屈原對以往生活經(jīng)歷的回顧。
后一部分主要描寫屈原對未來道路和真理的探索與追求。
作品中大量的比喻和豐富的想像,表現(xiàn)出積極浪漫主義精神,并開創(chuàng)了中國文學上的“騷”體詩歌形式,對后世有深遠影響。
有東漢王逸《楚辭章句》、南宋朱熹《楚辭集注》、清代戴震《屈原賦注》等注本。
三、創(chuàng)作背景:屈原學識豐富,“明于治亂,嫻于辭令”,具有遠大的理想,對內(nèi)主張修明法度、任用賢才,對外主張聯(lián)齊抗秦。
楚國貴族集團中的頑固派不斷打擊和排擠屈原,使他一生為之奮斗呼號的政治理想得不到實現(xiàn)。
他就用詩歌傾吐自己的憂愁幽思、綿纏悱惻的情緒。
關于《離騷》的創(chuàng)作背景,爭論的焦點之一是它創(chuàng)作于屈原被楚懷王疏遠時,還是作于屈原被流放時。
《史記·屈原列傳》里說,年輕得志的屈原遭到同僚上官大夫靳尚的讒害,被楚懷王疏遠。
他“憂愁幽思而作《離騷》”。
而《史記·太史公自序》里說:“屈原放逐,著《離騷》。
”《報任安書》里也說:“屈原放逐,乃賦《離騷》。
”司馬遷對同一事件的表述明顯存在著矛盾。
由于可靠史料的缺乏,要解決這個問題,從《離騷》本身找證據(jù)是個好辦法。
詩中有這樣的詩句:“何離心之可同兮,吾將遠逝以自疏。
”“自疏”意味著主動的態(tài)度,不是“被放”。
此外,也有人因為詩中有“濟沅湘以南征兮”一句,懷疑它是屈原被放逐之后所作,但這并不足信。
因為《離騷》后半部分,全是寫詩人想像中的云游,“濟沅湘以南征兮”并非實有其事。
總之,《史記·屈原列傳》的說法是可信的,即《離騷》創(chuàng)作于屈原被楚懷王疏遠時,是屈原根據(jù)楚國的政治現(xiàn)實和自己的不平遭遇,“發(fā)憤以抒情”創(chuàng)作出的一首政治抒情詩;而《史記·太史公自序》《報任安書》是抒情性文字,行文時不太忠實于史實,也是有可能的。
四、作者簡介:屈原(前340一前278),名平,楚國人,楚王同姓貴族。
早年深得懷王信任,官左徒和三閭大夫。
由于貴族保守集團的反對,終遭失敗,被懷王疏遠,放逐漢北。
當楚國首都郢被秦兵攻破時,他在彷徨苦悶、悲憤憂郁的心情中投汨羅江自沉。
作品有《離騷》、《天問》、《九歌》、《九章》、《招魂》等篇,從不同的方面藝術(shù)地表達了他熱愛祖國的深切情懷。
贊美屈原的詩句
祠南夕望 杜甫 百丈牽江色,孤舟泛日斜。
興來猶杖履,月斷更云沙。
山鬼迷春竹,湘娥倚暮花。
湖南清絕地,萬古一長嗟。
過汨羅江感懷 郭沫若屈子行吟處,今余跨馬過。
晨曦耀江渚,朝氣滌胸科。
攬轡憂天下,投鞭問汨羅。
楚猶有三戶,懷石理在那
端 午 (唐)文 秀節(jié)分端午自誰言, 萬古傳聞為屈原 。
堪笑楚江空渺渺 , 不能洗得直臣冤。
吊屈原〔元〕侯克中懷襄為主子蘭卿,何必逢人話獨醒。
長恨忠良多坎坷,頗傷辭語太丁寧。
致君自合宗三代,作法誰能過六經(jīng)。
千載英魂招不得,楚江如練楚山青。
概括國殤這首詩的風格和語言特點?拜托了各位 謝謝
國殤》寫作特點 殤》選自《楚辭》中的《九歌》。
這篇作品反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屈厚的愛國思想和浪漫主義的創(chuàng)作風格,是一篇場面恢宏,情意慷慨激昂的愛國主義詩篇,主要寫作特征是: 一、選材氣勢宏大,成功塑造了鮮明的群體形象 屈原在許多作品中都以積極浪漫主義創(chuàng)作手法塑造和表現(xiàn)了詩人的自我形象,如《橘頌》《離騷》《涉江》等,在《九歌》中,他所歌頌的大多是自然界的神祇,唯獨《國殤》是追悼為國捐軀英勇將士的祭歌。
屈原從戰(zhàn)爭敵勝我敗著筆,選材氣勢恢宏,場面龐大,情緒悲壯激昂,振聾發(fā)聵,給人以強烈的藝術(shù)感受。
“操吳戈兮被犀甲,車錯轂兮短兵接”“帶長劍兮挾秦弓,首身離兮心不懲。
”多么鮮明立體的人物形象,多么浩氣長空的英雄氣概
寥寥數(shù)句,讓我們體味到了古戰(zhàn)場上激烈拼殺的血腥場景,也讓我們看到了楚軍將士寧死不屈,人雖敗精神不倒的大無畏精神。
這種選材充分體現(xiàn)了屈原對楚國的熱愛和對楚軍將士無限崇仰的真摯情感,成功地塑造了英雄戰(zhàn)士的集體群像。
二、運用多種手法,生動再現(xiàn)悲壯激烈的戰(zhàn)斗場面 本詩戰(zhàn)斗場面的描寫異常出色。
第一部分描寫戰(zhàn)斗過程,詩句不多,但內(nèi)容豐富、筆法靈活。
短短十句詩記敘了楚軍披掛上陣,與敵交戰(zhàn),兵敗身死的完整過程。
其中既寫了敵軍人多勢重,進攻兇猛,又寫了楚軍士氣昂揚,奮力死戰(zhàn);既有短兵相接,箭矢交墜的細節(jié)描寫,又有天怨地怒、尸橫原野的氣氛渲染,既寫了士兵被堅執(zhí)銳,奮力沖殺,也寫了將帥援枹擊鼓,臨陣指揮。
從寫法上,作者采用了三個結(jié)合:把概括敘述和具體描寫結(jié)合,把動態(tài)描繪與靜止畫面結(jié)合,把暗寫敵人兇猛與明寫楚軍奮勇結(jié)合起來,使之互相補充,映襯,使當時戰(zhàn)斗場面如同浮雕般強烈地凸現(xiàn)在讀者面前。
此外詩中還用夸張、比喻的修辭方法形容敵方的人多勢盛,渲染戰(zhàn)斗氣氛,對將士們面對強敵不畏懼的精神起到了側(cè)面烘托的作用。
三、采用敘贊呼應,完滿表現(xiàn)了詩的中心思想 《國殤》顧名思義是為悼念死難的烈士而作的祭歌。
但屈原所寫的這篇詩不僅僅是為了祭悼亡靈,抒發(fā)哀思,更重要的是用陣亡將士的戰(zhàn)斗精神和英雄氣概來激勵民心士氣,感召人們同仇敵愾,雪洗恥辱,以振興楚國。
圍繞這個主題,這首詩在謀篇時采用了敘和贊前后呼應、緊密結(jié)合的方法。
本詩第一部分描寫戰(zhàn)爭情況,第二部分贊頌烈士們的業(yè)績和精神。
前者敘的內(nèi)容是后者贊的依據(jù),后者贊的詞句是前者敘的深化。
兩者有機聯(lián)系,互相映襯,完滿地表現(xiàn)了詩的中心思想。
四、句式齊整精練,增強了全詩的莊嚴肅穆感 屈原大多數(shù)作品的語言浪漫主義色彩濃厚,詞藻華美,花團錦簇,而在《國殤》這篇詩中,由于題材的肅穆感,屈原采用了質(zhì)樸通俗、剛勁堅定的語句。
句式上也是整齊精練,七字一句,每句中第四個字又都用“兮”字這樣相同的句式,不僅增強了詩的節(jié)奏感,也使情感表達越顯莊重,特別是最后兩句“身既死兮神以靈,子魂魄兮為鬼雄”,把作者對愛國將士們的崇敬感情推向了高潮, 增強了全詩的悲壯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