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最后一個字是“安”的詩詞。
找完了,就這些貞元之民若未安,驃樂雖聞君不歡。
——驃國樂 (·唐),。
—— (黃巢·唐五代)奢者狼籍儉者安,一兇一吉在眼前。
——草茫茫 (·唐)長相思,在長安。
——長相思二首 (·唐)年長身且健,官貧心甚安。
——朝歸書寄元八 (·唐)社稷蒼生計必安,蠻夷雜種錯相干。
——絕句十二首 (·唐)躋險不自安,出郊始清目。
——赤谷西崦人家 (·唐)低腰復(fù)斂手,心體不遑安。
——酬李少府曹長官舍見贈 (白居易·唐)光細(xì)弦欲上,影斜輪未安。
——初月 (·唐)四郊未寧靜,垂老不得安。
——垂老別 (杜甫·唐)新浴肢體暢,獨寢神魂安。
——春眠 (白居易·唐)心不擇時適,足不揀地安。
——因繼以詩 (白居易·唐)聞道金陵龍虎盤,還同謝朓望長安。
——答杜秀才五松見贈 (·唐)燈前看封篋,題字有平安。
——得家書 (高啟·明)回鞭指長安,西日落秦關(guān)。
——逢崔侍御并登此地 (·唐)白龍降陵陽,黃鶴呼子安。
——登敬亭山南望懷古贈竇主簿 (李白·唐)永夜懨懨歡意少,空夢長安,——蝶戀花 (3) (李清照·北宋)金甲冷,戍樓寒,夢長安。
——定西番 (牛嶠·唐五代)攜妓東土山,悵然悲謝安。
——東山吟 (李白·唐)孤舟下建德,江水入新安。
——發(fā)錦沙村 (崔顥·唐)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
—— (岑參·唐)羿昔落九烏,天人清且安。
—— (李白·唐)博平真人王志安,沉吟至此愿掛冠。
——觀博平山水粉圖 (李白·唐)從今分兩地,各自保平安。
————分骨肉 (·清)憶來唯把舊書看,幾時攜手入長安
——浣溪沙 (5) (韋莊·唐)執(zhí)訊連連,攸馘安安。
——皇矣 (詩經(jīng)·周)人生各有志,豈不懷所安。
——會別離 (李白·唐)昔隨劉氏定長安,帷幄未改神慘傷。
——寄韓諫議 (杜甫·唐)命令昨頒,十萬工農(nóng)下吉安。
——減字木蘭花 (·當(dāng)代)他年一攜手,搖艇入新安。
——見京兆韋參軍量移東陽二首 (李白·唐)西憶故人不可見,東風(fēng)吹夢到長安。
——江夏贈韋南陵冰 (李白·唐)先帝貴妃今寂寞,荔枝還復(fù)入長安。
——解悶十二首 (杜甫·唐)晉家南渡日,此地舊長安。
——金陵三首 (李白·唐)我君混區(qū)宇,垂拱眾流安。
——金陵望漢江 (李白·唐)四海望長安,顰眉寡西笑——贈崔宣城 (李白·唐)青溪先有蛟龍窟,竹石如山不敢安。
——絕句四首 (杜甫·唐)洛陽誰不死
戡死聞長安。
——哭孔戡 (白居易·唐)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異道而相安;——離騷 (屈原·戰(zhàn)國)白頭風(fēng)雪上長安,短褐疲驢帽帶寬。
——臨清大雪 (吳偉業(yè)·清)戎也既安,如輊如軒,四牡既佶,既佶且閑。
——六月 (詩經(jīng)·周)回首夕陽杠盡處,應(yīng)是長安。
——賣花聲 (張舜民·北宋)正西風(fēng)落葉下長安,飛鳴鏑。
——滿江紅·和郭沫若同志 (·當(dāng)代)夜夢歸長安,見我故親友。
——夢與李七、庾三十二同訪元九 (白居易·唐)民亦勞止,汔可小安,惠此中國,國無有殘。
——民勞 (詩經(jīng)·周)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shù)山。
——菩薩蠻 (辛棄疾·南宋)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長安。
——七哀詩 (3) (王粲·魏晉)愛好由來著筆難,一詩千改始心安;——遣興 (袁枚·清)當(dāng)時共客長安,似二陸初來俱少年。
——沁園春 (蘇軾·北宋)說和說戰(zhàn)都難,算未必江沱堪宴安。
——沁園春 (1) (陳人杰·南宋)青石出自藍(lán)田山,兼車運載來長安。
——青石 (白居易·唐)正西望長安,下見江水流。
——秋浦歌十七首 (李白·唐)白羽職霜出塞寒,胡烽不斷接長安。
——塞上曲 (李攀龍·明)三山懷謝朓,水澹望長安。
——三山望金陵寄殷淑 (李白·唐)又客長安,嘆斷襟零袂,涴塵誰浣。
——三姝媚 (吳文英·南宋)地轉(zhuǎn)錦江成渭水,天回玉壘作長安。
——上皇西巡南京歌十首 (李白·唐)愈悲登華高難下,載卻尋幢險不安。
——繩技 (劉克莊·宋)山行有常程,中夜尚未安。
——水會渡 (杜甫·唐)莫學(xué)東山臥,參差老謝安。
——送梁四歸東平 (李白·唐)敕書憐贊普,兵甲望長安。
——送楊六判官使西蕃 (杜甫·唐)已忍伶俜十年事,強移棲息一枝安。
——宿府 (杜甫·唐)一杯聊為送征鞍。
落葉滿長安。
——太常引 (楊果·元)所托得其地,雖愚亦獲安。
——嘆魯二首 (白居易·唐)春岸綠時連夢澤,夕波紅處近長安。
——題岳陽樓 (白居易·唐)區(qū)脫晝空,兜零夕舉,甘泉又報平安。
——望海潮 (鄧千江·金)回首處,不見長安。
——望月婆羅門引 (段克己·金)夕峰來不近,每日報平安。
——夕峰 (杜甫·唐)所思兮何在
乃在西長安。
——西長安行 (傅玄·魏晉)向長安,對秋燈,幾人老
——夜游宮 (吳文英·南宋)欲去病未能,欲住心不安。
——夜雨有念 (白居易·唐)松桷有梴,旅楹有閑,寢成孔安。
——殷武 (詩經(jīng)·周)知分心自足,委順身常安。
——詠懷 (1) (白居易·唐)寓衛(wèi)非所寓,安齊獨未安。
——詠懷 (2) (庾信·南北朝)不言登隴首,唯得望長安。
——詠懷 (3) (庾信·南北朝)首憩賓位亭,就坐未及安。
——游悟真寺詩一百三十韻 (白居易·唐)料得故園今夜夢,隨風(fēng)應(yīng)已到長安。
——獄中對月 (宋琬·清)相約恩深相見難,一朝蟻賊滿長安。
——圓圓曲 (吳偉業(yè)·清)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
——月夜 (杜甫·唐)入以為出,上足下亦安。
——贈友五首 并序 (白居易·唐)自我從宦游,七年在長安。
——贈元稹 (白居易·唐)豈不欲自改,改即心不安。
——自詠 (白居易·唐)
那首詩最后一個字是賞
深情款款誰比我愛意濃濃佳人喜癡心最是搏顏歡春風(fēng)十里不如你嬌容玉質(zhì)賽桃李為伊獻(xiàn)上艷花朵
推薦一首表白藏尾詩,每句的最后一個字連起來是“我喜歡你李朵”
《黃鶴樓》 昔人已乘黃鶴去,空余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fù)白云千載空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xiāng)關(guān)何處是
煙波江上使人愁. 顥,汴州(開封)人氏,(公元704
—754年)唐玄宗開元11年(公元723年)進(jìn)士。
他才思敏捷,長于寫詩,系盛唐詩人,《舊唐書·文苑傳》把他和王昌齡、高適、孟浩然并提,但他宦海浮沉,終不得志。
歷史上對他的記述不多,故里汴州也很少有關(guān)他的傳說和故事流傳下來,舊《唐書·崔顥傳》里非常簡略,連他文學(xué)上的成就也未提及,這些都是為了什么
很值得人們思考。
一、《黃鶴樓》詩成就了崔顥 武昌黃鶴樓是中國四大名樓之一,歷代寫黃鶴樓的詩很多,但崔顥的一首七律,人稱最佳,請看他是怎樣寫的: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fù)返,白云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xiāng)關(guān)何處是
煙波江上使人愁。
此詩寫得意境開闊、氣魄宏大,風(fēng)景如畫,情真意切。
且淳樸生動,一如口語,不能不令人嘆為觀止。
這一首詩不僅是崔顥的成名之作、傳世之作,也為他奠定了一世詩名的基礎(chǔ)。
下這樣的結(jié)論絕不是哪一個人,更不是我硬要往開封人臉上貼金。
《唐詩三百首》是后人對唐詩的選集,就把崔顥這首詩列為七律詩中的第一首。
可見對此詩的器重。
元人辛文房《唐才子傳》記李白登黃鶴樓本欲賦詩,因見崔顥此作,為之?dāng)渴终f:“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
”有人說此說或出于后人附會,未必真有其事。
但我以為也決非全部子虛烏有,李白寫的有關(guān)黃鶴樓的詩,我手頭就有兩首:一為《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lián)P州。
孤帆遠(yuǎn)影碧空盡。
唯見長江天際流。
”另一首為《與史郎中欽聽黃鶴樓上吹笛》:“一為遷客去長沙,西望長安不見家。
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雖都與黃鶴樓有關(guān),然皆另有所托,并非完全寫景。
同時他的《鸚鵡洲》前四句“鸚鵡東過吳江水,江上洲傳鸚鵡名。
鸚鵡西飛隴山去,芳洲之樹何青青”與崔詩句法何其相似。
其《登金陵鳳凰臺》詩亦如此,都有明顯仿崔詩格調(diào)的痕跡。
因此,既如“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兩句非李白之言,承認(rèn)崔詩絕好,對于李白來說還是可以認(rèn)定的。
《滄浪詩話》(嚴(yán)羽)說:“唐人七言律詩,當(dāng)以崔顥《黃鶴樓》為第一。
”確是代表大家意見的中肯之語。
這樣一來,崔顥的《黃鶴樓》名氣就更大了。
二、“有文無行”說崔顥 《黃鶴樓》名揚天下。
憑借這一首詩,崔顥本可以知名度很高,但為什么會出現(xiàn)本文開頭所說的那樣,歷代對他的記述不多呢
有些材料甚至連他的生年都存有疑問,而寫成(
—754年)。
我查了一下舊版《辭源》,關(guān)于崔顥的注釋,除了李白“眼前有景道不得”外,僅有“唐詩人,有文無行。
終司勛員外郎……”句。
怎么個無行
并無記載。
崔顥跌宕一生,一輩子只混了個太仆寺丞、司勛員外郎—— 一個不起眼的官,越發(fā)使人想探問個究竟。
后來我終于從一些典籍中找到了一些說法:一曰崔顥早期作詩“多寫閨情,流于浮艷”,再曰“娶妻唯擇美者,俄又棄之,凡四五娶”。
作詩流于浮艷及凡四五娶,固然都不好,甚至很惡劣。
但我們不能只看他的早期作品,還應(yīng)該看發(fā)展、看后期、看他有沒有轉(zhuǎn)變。
至于娶妻唯擇美者,不應(yīng)視作惡跡。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誰又不愛美呢
“俄又棄之”確實不好,但它和寫文章、作詩,是兩碼事,我們不能因此而否定他的一切。
依我看,造成對他印象不好的主要原因,倒很可能是崔顥“少年狂傲”害了他,相傳李邕(唐北海太守,故人稱李北海。
道德文章、名重一時)聞崔顥詩名,虛舍邀之,顥至獻(xiàn)詩,首章曰“十五嫁王昌”,邕曰:“小兒無禮,不予接而去。
”我們還是來看看崔顥這首獻(xiàn)詩是怎樣寫的吧
《王家少婦》(有人題作《古意》)如下:“十五嫁王昌,盈盈入畫堂。
自矜年正少,復(fù)倚婿為郎。
舞愛前溪綠,歌憐子夜長。
閑時斗百草,度日不成妝。
”就是這樣一首寫閨房樂的詩,惹惱了方正古板的李邕,不予接而去。
真正讓人為崔顥的缺乏處世經(jīng)驗而感到惋惜。
正是因為得不到有力人士的推介,崔顥在得中進(jìn)士以后,也只好遠(yuǎn)離京城長安而浪跡江湖。
20年中他足跡遍及大江南北,自淮楚而至武昌、而河?xùn)|,最后還到了東北。
估計他這20年是放了外官,或者跟隨外官作幕僚,最后才回到長安,做了京官,結(jié)束了風(fēng)塵之苦。
可是崔顥這20年的漫游,特別是他的東北邊塞之行,雖然身體受到一些風(fēng)寒之苦,但也可以說是件大好事,從此他的詩風(fēng)大為轉(zhuǎn)變,變得雄渾奔放。
其邊塞詩,歌頌戍邊將士的勇猛,抒發(fā)他們報國赴難的豪情壯志,熱情洋溢,風(fēng)骨凜然,讓人刮目相看。
試舉一例《古游俠呈軍中諸將》:“少年負(fù)膽氣,好勇復(fù)知機。
仗劍出門去,孤城逢合圍。
殺人遼水上,走馬漁陽歸。
錯落金鎖甲,蒙茸貂鼠衣。
還家且行獵,弓矢速如飛。
地回鷹犬疾,草深狐兔肥。
腰間帶兩綬,轉(zhuǎn)眄生光輝。
顧謂今日戰(zhàn),何如隨建威。
” 再如《遼西作》:“燕郊芳?xì)q晚,殘雪凍邊城。
四月青草合,遼陽春水生。
胡人正牧馬,漢將日征兵。
露重寶刀濕,沙虛金鼓鳴。
寒衣著已盡,春服與誰成。
寄語洛陽使,為傳邊塞情。
” 《河岳英靈集》的編者殷幡說崔顥“晚節(jié)忽變常體,風(fēng)骨凜然,一窺塞垣,說盡戎旅”。
可是有些人還是只看他的早期作品,一錘定音,再無改變,這實在是很不恰當(dāng)?shù)摹?/p>
三、閨房詩未必都浮艷 崔顥的詩,按流傳下來的42首詩的內(nèi)容分類,大致可分為三類,描寫婦女的詩為一類、邊塞詩和山水詩為一類、贈言記事等詩為一類。
描寫婦女的詩流傳下來的有15首,這大概就是他“有文無行、名陷輕薄”的最有力的罪證吧。
但是他的這些詩未必都“浮艷”,就拿前面提到的崔顥給李邕的那首獻(xiàn)詩《王家少婦》來說,最后一句“度日不成妝”就恰好說明這些婦女雖然錦衣玉食、斗草戲樂,卻也飽含怨憂和無奈,連妝都懶得化了。
特別是他的《相逢行》中“女弟新承寵,諸兄近拜侯”句,明眼人一看便知崔顥影射的是楊貴妃及其從兄楊國忠。
在貴妃得寵、楊氏竊柄弄權(quán)、位極人臣、大多數(shù)人敢怒而不敢言的時候,崔顥敢于指出來,并寫出“人生今日得驕貴,誰道盧姬身細(xì)微”(見《盧姬篇》)“莫言炙手手可熱,須臾火盡灰亦滅”(見《長安道》)等針砭時弊、諷刺楊氏的詩篇,無疑是需要很大勇氣的。
如果我們不囿于古人的說教,全面地看待崔顥,應(yīng)該說崔顥寫婦女的詩篇,大多數(shù)內(nèi)容還是健康的、藝術(shù)上也是成功的。
他寫反映下層婦女生活的詩雖然不多,但他的《川上女》描寫船家女的生活:“川上女,晚妝鮮,日落青渚試輕楫,汀長花滿正回船,暮來浪起風(fēng)轉(zhuǎn)緊,自言此去橫塘近,綠江無伴夜獨行,獨行心緒愁無盡。
”還是寫出了船女的思想感情,風(fēng)格清新,活潑自然,令人感到非常親切。
四、崔顥終未歸隱汴州 崔顥,少年時代居住在開封。
關(guān)于他離開家鄉(xiāng),赴長安科考,得中進(jìn)士的時間有多種說法,宋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卷十九內(nèi)注,“唐司勛員外郎崔顥開元十年進(jìn)士”。
元辛文房《唐才子傳》說他“開元十一年源少良下及進(jìn)士第”。
明正德十年刻《崔顥詩集》則注“開元十二年姚重晟下進(jìn)士”。
不論哪個說法正確,崔顥中進(jìn)士時也不過是18歲~20歲。
(據(jù)聞一多先生《唐詩大系》的說法,他認(rèn)為20歲左右中進(jìn)士已很年輕,18歲左右未免小了一些,所以聞先生說崔顥的生年可上推至公元700年左右。
這就是本文開頭將崔顥生年704年打上
的原因。
)這也就是說崔顥最遲是20歲離開故鄉(xiāng)汴州去長安趕考的,然后他在外地漫游20年,再到京都西安居官。
而在故鄉(xiāng)開封,除青少年時期外,時間是很短的。
在他所遺的詩篇中,只有一篇是寫他回鄉(xiāng)的,《晚入汴水》:“昨晚南行楚,今朝北溯河。
客愁能幾日
鄉(xiāng)路漸無多。
晴景搖津樹,春風(fēng)起棹歌。
長淮亦已盡,寧復(fù)畏潮波。
”(詩中第一句楚,指楚州。
唐時楚州,治所在山陽,即今江蘇淮安縣。
故由淮安回開封,始有溯汴水而上之說。
)從詩意看,崔顥還是思念故鄉(xiāng),并有回鄉(xiāng)歸隱、急流勇退之意的。
然終因他功名心切,仍然回到長安,死于唐天寶十三年(754年),未得返回故里。
這可能正是崔顥的故事在開封流傳不多的主要原因。
但作為開封人,在做大做好文化產(chǎn)業(yè)的今天,我們還是應(yīng)該對崔顥有一個全面、正確、恰當(dāng)?shù)恼J(rèn)識,并給以適當(dāng)評價的。
醒來后一直在下雨,用詩句來形容,要求5個字最后用雨字結(jié)尾
《延英殿玉靈芝詩三章,章八句》李亨玉殿肅肅,靈芝煌煌。
重英發(fā)秀,連葉分房。
宗廟之福,垂其耿光。
元氣產(chǎn)芝,明神合德。
紫微間采,白蕣呈色。
載啟瑞圖,庶符皇極。
天心有眷,王道惟直。
幸生芳本,當(dāng)我扆旒。
效此靈質(zhì),賁其王猷。
神惟不愛,道亦無求。
端拱思惟,永荷天休。
《隴右途中遭非語》員半千趙有兩毛遂,魯聞二曾參。
慈母猶且惑,況在行路心。
冠冕無丑士,賄賂成知己。
名利我所無,清濁誰見理。
敝服空逢春,緩帶不著身。
出游非懷璧,何憂乎忌人。
正須自保愛,振衣出世塵。
《奉送李相公重鎮(zhèn)襄陽》李逢吉海內(nèi)埏埴遍,漢陰旌旆還。
望留丹闕下,恩在紫霄間。
冰雪背秦嶺,風(fēng)煙經(jīng)武關(guān)。
樹皆人尚愛,轅即吏曾攀。
自惜兩心合,相看雙鬢斑。
終期謝戎務(wù),同隱鑿龍山。
《賦得亞父碎玉斗》孟簡獻(xiàn)謀既我違,積憤從心痗。
鴻門入已迫,赤帝時潛退。
寶位方苦競,玉斗何情愛。
猶看虹氣凝,詎惜冰姿碎。
而嗟大事返,當(dāng)起千里悔。
誰為西楚王,坐見東城潰。
《新除水曹郎,答白舍人見賀》張籍年過五十到南宮,章句無名荷至公。
黃紙開呈相府后,朱衣引入謝班中。
諸曹縱許為仙侶,群吏多嫌是老翁。
最幸紫薇郎見愛,獨稱官與古人同。
《贈裴司馬》李白翡翠黃金縷,繡成歌舞衣。
若無云間月,誰可比光輝。
秀色一如此,多為眾女譏。
君恩移昔愛,失寵秋風(fēng)歸。
愁苦不窺鄰,泣上流黃機。
天寒素手冷,夜長燭復(fù)微。
十日不滿匹,鬢蓬亂若絲。
猶是可憐人,容華世中稀。
向君發(fā)皓齒,顧我莫相違。
《贈從弟宣州長史昭》李白淮南望江南,千里碧山對。
我行倦過之,半落青天外。
宗英佐雄郡,水陸相控帶。
長川豁中流,千里瀉吳會。
君心亦如此,包納無小大。
搖筆起風(fēng)霜,推誠結(jié)仁愛。
訟庭垂桃李,賓館羅軒蓋。
何意蒼梧云,飄然忽相會。
才將圣不偶,命與時俱背。
獨立山海間,空老圣明代。
知音不易得,撫劍增感慨。
當(dāng)結(jié)九萬期,中途莫先退。
《送魯郡劉長史遷弘農(nóng)長史》李白魯國一杯水,難容橫海鱗。
仲尼且不敬,況乃尋常人。
白玉換斗粟,黃金買尺薪。
閉門木葉下,始覺秋非春。
聞君向西遷,地即鼎湖鄰。
寶鏡匣蒼蘚,丹經(jīng)埋素塵。
軒后上天時,攀龍遺小臣。
及此留惠愛,庶幾風(fēng)化淳。
魯縞如白煙,五縑不成束。
臨行贈貧交,一尺重山岳。
相國齊晏子,贈行不及言。
托陰當(dāng)樹李,忘憂當(dāng)樹萱。
他日見張祿,綈袍懷舊恩。
《潤州南郭留別》皇甫冉縈回楓葉岸,留滯木蘭橈。
吳岫新經(jīng)雨,江天正落潮。
故人勞見愛,行客自無聊。
君問前程事,孤云入剡遙。
《送吉中孚拜官歸楚州》李端才子神骨清,虛竦眉眼明。
貌應(yīng)同衛(wèi)玠,鬢且異潘生。
初戴莓苔幘,來過丞相宅。
滿堂歸道師,眾口宗詩伯。
須臾里巷傳,天子亦知賢。
出詔升高士,馳聲在少年。
自為才哲愛,日與侯王會。
匡主一言中,榮親千里外。
更聞仙士友,往往東回首。
驅(qū)石不成羊,指丹空斃狗。
孤帆淮上歸,商估夜相依。
海霧寒將盡,天星曉欲稀。
潮頭來始歇,浦口喧爭發(fā)。
鄉(xiāng)樹尚和云,鄰船猶帶月。
到洞必傷情,巡房見舊名。
醮疏壇路澀,汲少井欄傾。
別我長安道,前期共須老。
方隨水向山,肯惜花辭島。
悵望執(zhí)君衣,今朝風(fēng)景好。
《酬丘拱外甥覽余舊文見寄》李端丘遲本才子,始冠即周旋。
舅乏郄鑒愛,君如衛(wèi)玠賢。
禮將金友等,情向玉人偏。
鄙俗那勞似,龍鐘卻要憐。
投磚聊取笑,贈綺一何妍。
野坐臨黃菊,溪行踏綠錢。
巖高云反下,洞黑水潛穿。
僻嶺猿偷栗,枯池雁唼蓮。
身居霞外寺,思發(fā)月明田。
猶恨縈塵網(wǎng),昏昏過歲年。
《感懷》孟郊秋氣悲萬物,驚風(fēng)振長道。
登高有所思,寒雨傷百草。
平生有親愛,零落不相保。
五情今已傷,安得自能老。
晨登洛陽坂,目極天茫茫。
群物歸大化,六龍頹西荒。
豺狼日已多,草木日已霜。
饑年無遺粟,眾鳥去空場。
路傍誰家子,白首離故鄉(xiāng)。
含酸望松柏,仰面訴穹蒼。
去去勿復(fù)道,苦饑形貌傷。
徘徊不能寐,耿耿含酸辛。
中夜登高樓,憶我舊星辰。
四時互遷移,萬物何時春。
唯憶首陽路,永謝當(dāng)時人。
長安佳麗地,宮月生蛾眉。
陰氣凝萬里,坐看芳草衰。
玉堂有玄鳥,亦以從此辭。
傷哉志士嘆,故國多遲遲。
深宮豈無樂,擾擾復(fù)何為。
朝見名與利,莫還生是非。
姜牙佐周武,世業(yè)永巍巍。
舉才天道親,首陽誰采薇。
去去荒澤遠(yuǎn),落日當(dāng)西歸。
羲和駐其輪,四海借馀暉。
極目何蕭索,驚風(fēng)正離披。
鴟鸮鳴高樹,眾鳥相因依。
東方有一士,歲暮??囵?。
主人數(shù)相問,脈脈今何為。
貧賤亦有樂,且愿掩柴扉。
火云流素月,三五何明明。
光曜侵白日,賢愚迷至精。
四時更變化,天道有虧盈。
??纸褚褯],須臾還復(fù)生。
河梁暮相遇,草草不復(fù)言。
漢家正離亂,王粲別荊蠻。
野澤何蕭條,悲風(fēng)振空山。
舉頭是星辰,念我何時還。
親愛久別散,形神各離遷。
未為生死訣,長在心目間。
有鳥東西來,哀鳴過我前。
愿飛浮云外,飲啄見青天。
《放鷺鷥》齊己潔白雖堪愛,腥膻不那何。
到頭從所欲,還汝舊滄波。
《答孔秀才》齊己早向文章里,能降少壯心。
不愁人不愛,閑處自閑吟。
水國云雷闊,僧園竹樹深。
無嫌我衰颯,時此一相尋。
《渚宮莫問詩一十五首》齊己莫問疏人事,王侯已任伊。
不妨隨野性,還似在山時。
靜入無聲樂,狂拋正律詩。
自為仍自愛,清凈里尋思。
莫問伊嵇懶,流年已付他。
話通時事少,詩著野題多。
夢外春桃李,心中舊薜蘿。
浮生此不悟,剃發(fā)竟如何。
莫問休行腳,南方已遍尋。
了應(yīng)須自了,心不是他心。
赤水珠何覓,寒山偈莫吟。
誰同論此理,杜口少知音。
莫問孱愚格,天應(yīng)只與閑。
合居長樹下,那稱眾人間。
跡絕為真隱,機忘是大還。
終當(dāng)學(xué)支遁,買取個青山。
莫問無求意,浮云喻可知。
滿盈如不戒,倚伏更何疑。
樂矣賢顏子,窮乎圣仲尼。
已過知命歲,休把運行推。
莫問閑行趣,春風(fēng)野水涯。
千門無謝女,兩岸有楊花。
好鶴曾為客,真龍或作蛇。
躊躕自回首,日腳背樓斜。
莫問真消息,中心只自知。
清風(fēng)含笑詠,明月混希夷。
壞衲涼天擁,玄文靜夜披。
善哉溫伯子,言望至公知。
莫問休持缽,從貧乞已疏。
侯門叨月俸,齋食剩年儲。
簪履三千外,形骸六十馀。
舊峰呵練若,松徑接匡廬。
莫問依劉跡,金臺又度秋。
威儀非上客,譚笑愧諸侯。
禮許無拘檢,詩推異輩流。
東林未歸得,搖落楚江頭。
莫問無機性,甘名百鈍人。
一床鋪冷落,長日臥精神。
分已疏知舊,詩還得意新。
多才碧云客,時或此相親。
莫問關(guān)門意,從來寡往還。
道應(yīng)歸淡泊,身合在空閑。
四面苔圍綠,孤窗雨灑斑。
夢尋何處去,秋色水邊山。
莫問□□□,□□逐性情。
人間高此道,禪外剩他名。
夏□松邊坐,秋光水畔行。
更無時忌諱,容易得題成。
莫問多山興,晴樓獨憑時。
六年滄海寺,一別白蓮池。
句早逢名匠,禪曾見祖師。
冥搜與真性,清外認(rèn)揚眉。
莫問衰殘質(zhì),流光速可悲。
寸心修未了,長命欲何為。
坐臥身多倦,經(jīng)行骨漸疲。
分明說此苦,珍重竺乾師。
莫問野騰騰,勞形已不能。
殷勤無上士,珍重有名僧。
坐覺心心默,行思步步冰。
終歸石房里,一點夜深燈。
《寄益上人》齊己長想尋君道路遙,亂山霜后火新燒。
近聞移住鄰衡岳,幾度題詩上石橋。
古木傳聲連峭壁,一燈懸影過中宵。
風(fēng)騷味薄誰相愛,欹枕常多夢鮑昭。
《贈琴客》齊己曾攜五老峰前過,幾向雙松石上彈。
此境此身誰更愛,掀天羯鼓滿長安。
《和樂天感鶴》元稹我有所愛鶴,毛羽霜雪妍。
秋霄一滴露,聲聞林外天。
自隨衛(wèi)侯去,遂入大夫軒。
云貌久已隔,玉音無復(fù)傳。
吟君感鶴操,不覺心惕然。
無乃予所愛,誤為微物遷。
因茲諭直質(zhì),未免柔細(xì)牽。
君看孤松樹,左右蘿蔦纏。
既可習(xí)為飽,亦可薰為荃。
期君常善救,勿令終棄捐。
《遣病》元稹自古誰不死,不復(fù)記其名。
今年京城內(nèi),死者老少并。
獨孤才四十,仕宦方榮榮。
李三三十九,登朝有清聲。
趙昌八十馀,三擁大將旌。
為生信異異,之死同冥冥。
其家哭泣愛,一一無異情。
其類嗟嘆惜,各各無重輕。
萬齡龜菌等,一死天地平。
以此方我病,我病何足驚。
借如今日死,亦足了一生。
借使到百年,不知何所成。
況我早師佛,屋宅此身形。
舍彼復(fù)就此,去留何所縈。
前身為過跡,來世即前程。
但念行不息,豈憂無路行。
蛻骨龍不死,蛻皮蟬自鳴。
胡為神蛻體,此道人不明。
持謝愛朋友,寄之仁弟兄。
吟此可達(dá)觀,世言何足聽。
《酬樂天赴江州路上見寄三首》元稹昔在京城心,今在吳楚末。
千山道路險,萬里音塵闊。
天上參與商,地上胡與越。
終天升沉異,滿地網(wǎng)羅設(shè)。
心有無眹環(huán),腸有無繩結(jié)。
有結(jié)解不開,有環(huán)尋不歇。
山岳移可盡,江海塞可絕。
離恨若空虛,窮年思不徹。
生莫強相同,相同會相別。
襄陽大堤繞,我向堤前住。
燭隨花艷來,騎送朝云去。
萬竿高廟竹,三月徐亭樹。
我昔憶君時,君今懷我處。
有身有離別,無地?zé)o岐路。
風(fēng)塵同古今,人世勞新故。
人亦有相愛,我爾殊眾人。
朝朝寧不食,日日愿見君。
一日不得見,愁腸坐氛氳。
如何遠(yuǎn)相失,各作萬里云。
云高風(fēng)苦多,會合難遽因。
天上猶有礙,何況地上身。
最后2字是登樓的詩句
解識陰晴圓缺意,有人霧鬢獨登樓。
【陳寅恪】戊辰中秋夕渤海舟中作天風(fēng)吹月到孤舟,哀樂無端托此游。
影底河山頻換世,愁中節(jié)物易驚秋。
初升紫塞云將合,照徹滄波海不流。
解識陰晴圓缺意,有人霧鬢獨登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