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君子求之于自己,小人求之于別人。)
2、巧言亂德。小不忍則亂大謀。(花言巧語就敗壞人的德行,小事情不忍耐,就會敗壞大事情。)
3、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一個人不講信用,是根本不可以的。)
4、君子博學(xué)于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君子廣泛地學(xué)習(xí)古代的文化典籍,又以禮來約束自己,也就可以不離經(jīng)叛道了。)
5、以約失之者鮮矣。(用禮來約束自己,再犯錯誤的人就少了。)
6、朝聞道,夕死可矣。(早晨得知了道,就是當(dāng)天晚上死去也心甘。)
7、吾十有五而志于學(xué),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我十五歲立志于學(xué)習(xí);三十歲能夠自立;四十歲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歲懂得了天命;六十歲能正確對待各種言論,不覺得不順;七十歲能隨心所欲而不越出規(guī)矩。)
8、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聰明人不會迷惑,有仁德的人不會憂愁,勇敢的人不會畏懼。)
9、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講求和諧而不同流合污,小人只求完全一致,而不講求協(xié)調(diào)。)
10、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天氣寒冷了,才知道松柏(bǎi)是最后落葉的。)
11、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xué)也已。(君子,飲食不求飽足,居住不要求舒適,對工作勤勞敏捷,說話卻小心謹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這樣可以說是好學(xué)了。)
12、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君子明白大義,小人只知道小利。)
13、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不怕別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不了解別人。)
14、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君子不憑一個人說的話來舉薦他,也不因為一個人不好而不采納他的好話。)
15、禮之用,和為貴。(禮的應(yīng)用,以和諧為貴。)論語名句填空集錦
16、人無遠慮,必有近憂。(人沒有長遠的考慮,一定會有眼前的憂患。)
17、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君子說話要謹慎,而行動要敏捷。)
18、茍志于仁矣,無惡也。(如果立志于仁,就不會做壞事了。)
19、后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年輕人是值得敬畏的,怎么就知道后一代不如前一代呢?)
20、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一國軍隊,可以奪去它的主帥;但一個男子漢,他的志向是不能強迫改變的。)
21、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君子心胸寬廣,小人經(jīng)常憂愁。)
22、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至于仁人,就是要想自己站得住,也要幫助人家一同站得??;要想自己過得好,也要幫助人家一同過得好。)
23、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nèi)自省也。(看見有才能的人(德才兼?zhèn)涞娜耍┚拖蛩麑W(xué)習(xí),希望能向他看齊;看見無才能的人,就反省自己有沒有和他一樣的缺點,要有改正。)
24、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做工的人想把活兒做好,必須首先使他的工具鋒利。)
25、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孔子站在河邊嘆道:“消逝的時光像河水一樣啊,日夜不停地流去?!敝v的是珍惜寶貴的時光。)
26、質(zhì)勝文則野,文勝質(zhì)則史。文質(zhì)彬彬,然后君子。(質(zhì)樸多于文采,就像個鄉(xiāng)下人,( )流于粗俗:文采多于質(zhì)樸,就流于虛偽、浮夸。只有質(zhì)樸和文采配合恰當(dāng),才是個君子。)
27、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合群而不與人勾結(jié),小人與人勾結(jié)而不合群。)
28、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nèi)自省也。(見到賢人,就應(yīng)該向他學(xué)習(xí)、看齊,見到不賢的人,就應(yīng)該自我反省(自己有沒有與他相類似的.錯誤)。)
29、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發(fā)憤用功,連吃飯都忘了,快樂得把一切憂慮都忘了,連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如此而已。)
30、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君子成全別人的好事,而不助長別人的惡處。小人則與此相反。)
31、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孔子說:“(對待任何事業(yè)和學(xué)問)懂得它的人不如喜愛它的人,喜愛它的人不如以它為樂的人。”這段主要講學(xué)習(xí)的三個層次,只有以之為樂的人,才能真正學(xué)好它。)
32、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好的。(如果你選擇的住處不是跟有仁德的人在一起,怎么能說你是明智的呢?)
33、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自身正了,即使不發(fā)布命令,老百姓也會去干,自身不正,即使發(fā)布命令,老百姓也不會服從。)
34、君子務(wù)本,本立而道生。(君子專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務(wù),根本建立了,治國做人的原則也就有了。)
35、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曾子說:“有抱負的人不可以不胸懷寬廣,剛強勇毅,因為他肩負著重大的使命(或責(zé)任),而實現(xiàn)使命的道路又很遙遠。把實現(xiàn)‘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嗎?直到死才停止奮斗,這不也是很遙遠的嗎?”)
美在和諧。——赫拉克利特
親善產(chǎn)生幸福,文明帶來和諧?!旯?/p>
青春猶如一日之晨,它冰清玉潔,充滿著遐想與和諧?!亩嗖祭锇?/p>
友誼是一種和諧的平等關(guān)系。——畢達哥拉斯
構(gòu)建一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十六屆四中全會歌與詩是對天生和諧的姐妹?!獜洜栴D
講述生活則聲音沒有不和諧的?!娙?柯爾律治
世間最平和的快樂就是靜觀天地與人世慢慢地品味出它的和諧。——臺灣女作家,原名陳懋平 三毛
沒有那門學(xué)科能比數(shù)學(xué)更為清晰的闡明自然界的和諧性?!?Carus,Paul
美的真 諦應(yīng)該是和諧。這種和諧體現(xiàn)在人身上,就造就了人的美;表現(xiàn)在物上,就造就了物的美;融匯在環(huán)境中,就 造就了環(huán)境的美。——冰心
幸福永遠存在于人類不安的追求中,而不存在于和諧與穩(wěn)定之中。 ——魯迅
世界就是一座供奉不和諧之神的巨大神廟?!▏枷爰?文學(xué)家 哲學(xué)家 伏爾泰
惡德——不和、戰(zhàn)爭、悲慘;美德——和平、幸福、和諧。——英國詩人 雪萊
和諧是愛與恨結(jié)合起來的莊嚴的配偶?!_曼·羅蘭
看不見的和諧比看得見的和諧更美。
地位越高,自我評價就越高,自信心多強,能力就有多強。我們總能表現(xiàn)出與環(huán)境的和諧平等。赫茲里特
我們的教育應(yīng)該使孩子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和諧發(fā)展,科學(xué)發(fā)展。
男人都是用下半身思考的動物一個女青年,如果這樣看待本來應(yīng)該和諧相處的異性,并且要從中挑一個人共度余生,不免要抱有仇視的心態(tài)。
祖國又把華誕慶,九州大地樂淘淘。張燈結(jié)彩夜如晝,鮮花綻放秋如春。百姓安居又樂業(yè),祖國富強人自豪。社會和諧大發(fā)展,千家萬戶笑聲高。祝愿祖國更美好,英雄豪杰看今朝!
老師,我崇敬您,我也說不自己為何有這種崇敬之情,看著您在黑板上留下的一行行整齊而漂亮的字跡,我卻不能掂量出這中間蘊藏著多少的奧妙和辛勤的汗水,只知道這是您對社會教育事業(yè)的無私的奉獻。聽著您在講臺上所講的每一個字,那是一種什么樣的聲音?是大自然清翠的鳥叫聲?是古典樂器發(fā)出來的和諧的旋律聲?不,都不是,那是一種天外之音,蘊含著世間動聽的音調(diào),聽起來讓我們感觸深刻,因為那種聲音不是普通的聲音,而是一種知識的信號聲,一聽到這種聲音,就知道有許多的知識要從遠方飛馳而來,走進你智慧大腦的驛站。
和平是人類發(fā)展的基調(diào),而和諧是人類發(fā)展的高潮;和平是一個安寧的環(huán)境,而和諧是一份遼遠的心境;和平是人類最初的向往,而和諧是人類更高的追求;和平是沒有外界的戰(zhàn)爭,而和諧是沒有內(nèi)心的困擾。
友誼不是別的,而是一種以善意和愛心去連接世上一切神俗事物的和諧。西塞羅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孩子的世界更可愛,我愿沉浸在孩子的內(nèi)心世界彈撥和諧動人的樂章。
生命是盛開的花朵,它綻放得美麗,舒展,絢麗多資;生命是精美的小詩,清新流暢,意蘊悠長;生命是優(yōu)美的樂曲,音律和諧,宛轉(zhuǎn)悠揚;生命是流淌的江河,奔流不息,滾滾向前。
民主教育應(yīng)該是整個生活的教育。他應(yīng)該是工以養(yǎng)生;學(xué)以明生,團以保生。他應(yīng)該是健康、科學(xué)、藝術(shù)、勞動與民主組成之和諧的生活。
真正的大美,絕不應(yīng)該如此!它應(yīng)當(dāng)是支點的尋覓,是元素的交融,是單一的顛覆,更是和諧的統(tǒng)一。
四周寧靜,只有大自然的聲音,放眼望去,綿綿的群山,綠綠的田野,青青的河水,蔚藍的天空下漂浮著幾朵白云,身邊芳草吐翠,燕舞鶯歌,澄澈甘甜的溪水貫穿整個樹林,好一幅自然和諧圖?。?/p>
有一種美,給生命帶來溫暖,和諧之美無時無刻與我們現(xiàn)在,只是沒有人留意到,而我卻在無意中有所發(fā)現(xiàn)。我相信大家都聽過這句話:親善產(chǎn)生幸福,文明帶來和諧。友誼是一種和諧的平等。
我的文具盒不但外表絢麗多彩,打開看看,居住在里面的成員還真不少呢:有活潑可愛的`橡皮,有性格直爽的鉛筆,有沉默寡言的直尺,有散發(fā)著清香的香水鋼筆,雖然各個成員性格不同,可是他們相處的挺和諧的。
真正的和諧決不僅僅是一個小區(qū)鄰里之間的和諧。
他讀起書來高低曲折,和諧優(yōu)美,我們很愛聽。
很多學(xué)生愿意到臺上表演,這樣,其他學(xué)生可以欣賞到臺上學(xué)生的表演,同時自己也躍躍欲試,這樣一種十分融洽而和諧的課堂氛圍就形成了,學(xué)生中也形成了一種你追我趕的局面。
只有勞動才能使人變得幸福,使他的心靈變得開朗、和諧、心滿意足。別林斯基
如果迫使人進入社會的是需要,在人心里培植社會原則的是理性,賦予人以社會性格的卻只有美。只有審美的趣味才能導(dǎo)致社會的和諧,因為它在個體身上奠定和諧。席勒
我們要用感恩腳步走出屬于自己的人生路,牢記黨恩,回報社會,為構(gòu)建和諧社會奉獻自己的綿薄之力。
一切的和諧與平衡,健康與健美,成功與幸福,都是由樂觀與希望的向上心理產(chǎn)生與造成的。華盛頓
和諧溫馨的家庭是人們所追求的目標(biāo),夫妻恩愛,母子情深,父子情重,小敬老,老愛小,尊老愛幼,關(guān)愛倍至,工作順心,生活幸福,精神愉快。
恨使生活癱瘓無力,愛使他重獲新生。恨使生活混亂不堪,愛是它變得和諧。恨使什么漆黑一片,愛使它光彩奪目。馬丁路德金
所謂內(nèi)心的快樂,是一個人過著健全的正常的和諧的生活所感到的快樂。羅曼羅蘭
夏天的夜,是如此的寧靜,像躺在媽媽懷里聽故事的小娃娃。天上的星星眨呀眨的,可愛極了。最令人喜愛的還是那梳月亮,那皎潔的月光溫柔的照耀在水面上,這是,月光似水,因為它已經(jīng)和水融為一體,靜影沉壁。此時在賞月的人們一定是幸福的,看著那月光照水,水波映月的和諧美景,定是感慨萬千吧!
愛情是兩個親密的靈魂在生活及忠實,善良,美麗事物方面的和諧與默契。別林斯基
那是由兩個十四歲的小姑娘表演的轉(zhuǎn)傘雜技。節(jié)目開始了,只見一個小女子蹲下射,另一個女孩穩(wěn)穩(wěn)地踩在肩上。蹲下去的女孩慢慢地直起身,兩個人手依然保持平衡的樣子。只見,下面的小女孩慢慢拿起傘遞給了踩在自己肩上的小女孩,凌空轉(zhuǎn)起了傘。就這樣,一支、兩支傘在她們的手里又一次轉(zhuǎn)了起來,旋轉(zhuǎn)的小傘就像一支支翩翩起舞的彩蝶,兩個纖細的身軀輕盈地移動變換著各種姿勢恰似優(yōu)柔的柳枝,蝶繞枝飛,是那樣的和諧,優(yōu)雅。
歡聲笑語透著和諧和吉祥。在燈籠里豐富多彩的廟會里在聲聲的祝福里,迎來了新的一年。
清晨,東方露出了魚肚白的顏色,漸漸地呈現(xiàn)出紅色,把太湖照得波光粼粼,宛如一面碩大的銀鏡。一陣微風(fēng)吹過,湖面蕩起一圈圈漣漪,美麗極了。湖水中有幾條小船,舒緩平穩(wěn)地行使著,與太湖構(gòu)成了一幅和諧的圖畫。湖中央有一個小島,叫太湖仙島。太湖仙島如同一只小烏龜,站在大銀鏡的中間。
她覺得自己所坐著的這個地窖,就是所謂人間吧──一切都是冷硬淡漠,而那窗子外的世界卻不一樣了。那里一切都是漂亮的,和諧的,自由的吧!她欣羨著那外面的神秘世界,于是那小小的靈魂,每每跟著春風(fēng),一同飛翔了。
和諧是一種默契之美??梢鈺豢裳詡?,可神通不可語達,身無彩風(fēng)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有如此之默契的要數(shù)林黛玉和寶兒哥哥。初次見面就有似曾相識之感,于是才有她冷月葬花魂的清高。倘若沒有海峽兩岸人民的默契,祖國統(tǒng)一大業(yè)很難實現(xiàn);倘若沒有毛主席和周恩來總理的深刻默契,抗日戰(zhàn)爭可能仍將繼續(xù);倘若沒有全世界人們之間的默契,世界和平與繁榮將無復(fù)存在由此可見,默契對于我們來說十分重要。
讀《道德經(jīng)》感悟人生之道1
魯迅說:“不讀《道德經(jīng)》一書,不知中國文化,不知人生真諦”。老子的《道德經(jīng)》只有區(qū)區(qū)的五千多字,卻表述了自然之理,令人茅塞頓開,意義深刻。
《道德經(jīng)》主要是論述兩個方面:一是世界本體——自然,即道與陰陽。道為世界之真,用陰陽成物。二是意識。意識為物的本性,以謙柔通于道。在這兩個層面上,又構(gòu)建了兩重秩序:一是人,意識與自然間的秩序。這種秩序表明人要尊敬、理解、學(xué)習(xí)自然。二是人與人之間的秩序。這種秩序就是愛。脫離了愛,這種秩序?qū)⒉粡?fù)存在。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源于道,道是世界的本體,是唯一的真,唯一的存在,即道就是世界。沒胡道就沒有世界,世界因道而存在。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經(jīng)》述道之理,而道之理應(yīng)效法自然,而人、地、天也亦效法道。效法道應(yīng)循道而行,利用自然之理,為自己所用,從而造福人類,使人類社會"天長地久"。倘若我們不依道而行,抱著"人定勝天"的心態(tài),斗天、斗地、斗自然,最終的苦果還是自食。
"天之道,不爭而善,不言而善應(yīng),不召而自來,坦然而善謀。天網(wǎng)恢恢,疏而不失。""功成身退,天之道也。"天有其規(guī)律,不是人所能左右的,但我們可以利用其規(guī)律,在實踐中實現(xiàn)自己所要達到的目標(biāo)或理想,因為"天不負有心人"。但是,功成之后要在適當(dāng)?shù)臅r候身退。"樹在招風(fēng)",我們應(yīng)順應(yīng)天意,適時而止,方能自保,安享天下太平。
上善若水。"靜能躁,寒勝熱,清靜為天下正。"人是一種高級動物,動物尚有沖動,更何況是人。那么,我們該如何抑制自己的沖動呢?這就需要我們修心養(yǎng)性,以致使自己做到"清靜"、"無為"。這樣,我們即使面對世間的變幻莫測,烏云密布,也應(yīng)處之泰然,冷靜、沉著地面對,最終將云開見日。倘若自己先亂,即會做出沖動之事,其結(jié)果會更糟。
《道德經(jīng)》惜字如金,字字經(jīng)典,使人在知道自然這理,依道而行。同時,讓人明白世俗中的為人處世之道,以清靜無為,使自身開心、快樂與幸福。
讀《道德經(jīng)》感悟人生之道2
《道德經(jīng)》第六十三章提出了一個與巴菲特的想法一致的觀念:“圖難于其易,為大于其細;圣人不為大,故能成其大。意思是說,杰出的人并不直截了當(dāng)?shù)娜プ非蟠笫?,難事,而是有意識的不做大事,不做難事。他們做什么呢?他們做的是比較容易成功的小事。對大事難事的把握和控制,在于從簡單容易的方向下手,實現(xiàn)遠大的目標(biāo),不與高難度的問題正面交鋒,主動的避開高難度的問題。從小的地方做大事,而不要直截了當(dāng)?shù)臉?gòu)建一個大的格局,大場面。這樣因為沒有難度,就沒有太大的失敗可能性,不斷的積累小的成功就能實現(xiàn)成其大的目標(biāo)。把老子挖出來進入中國股市,會做得好,老子肯定是不懂現(xiàn)在經(jīng)濟,財務(wù)經(jīng)濟,金融學(xué)說,但他有大智慧,從簡單入手,從易處入手,避開難的和大的,從而終成其大。
這個理念也正是巴菲特的核心理念之一,甚至也是巴菲特成功的根源之一,巴菲特:“我從不試圖跨越七英尺高的欄桿,我所尋找的,只是容我輕易跨越的一尺欄桿”。巴菲特的意思是“我不做高難度的事,只做殺雞宰羊的事!問題的難度降低后,錯誤自然不會發(fā)生?!?/p>
提升成功率的根本辦法是為其易,為其細,為其小,不為其難,不為其大,不為其煩,逐步積累在時間的作用下能夠成其大,成其功。這其實才是根本的成功之道。
讀《道德經(jīng)》感悟人生之道3
《道德經(jīng)》通篇潛藏的一個主題意識是,反對技巧,反對知識、反對亂為,主張靜待事務(wù)自身的發(fā)展,自然成。道家強調(diào)亂用知識、亂用技巧、亂用智力,是很危險的事情。不作為,無知識、無智技在道家眼里是成功者的基本特征。主張靠事物發(fā)展的根本道理,靠事物的自行演化,不勞而獲,是道家的根本思想。
幾千年來,道家的以上思想被視為保守、落后甚至反動。我現(xiàn)在認為這種看法可能是不識貨的體現(xiàn)。道家強調(diào)不作為,無知識、無智技的基礎(chǔ)是認為大自然自身會以最合理的方式存在和發(fā)展,順著自然本有的發(fā)展事態(tài)、追隨自然的節(jié)奏是最聰明的做法。亂思、亂想、亂研究、亂動顛倒了本末,把人的參與視為自然發(fā)展的主要條件,其實事物的發(fā)展是事物的自然屬性,沒有人的干預(yù)就能自然發(fā)展下去,如果人過度干預(yù)會破壞事物最合理的自然發(fā)展。一個“有知者”在干預(yù)自然的過程中,造成的麻煩比產(chǎn)生的利益大得多!人類那點可憐的“智慧”在大自然的固有智慧面前往往成事不足敗事有余!我個人認為道家的思想是非常高深的哲學(xué),對投資有強大的指導(dǎo)意義。
道家強調(diào)知道最根本的道理、邏輯和規(guī)則后,必須要追求愚、笨、傻、呆,必須少做少為,少思少想,別求知、別發(fā)展智力、別發(fā)展技巧。嚴格來講,道家這個思想對現(xiàn)代科學(xué)技術(shù)不是一個正確的理論指導(dǎo)。但是對投資來講,道家的這些觀點是最正確的。投資你想得越多,出錯的概率越大,你操作的越多,賠錢的風(fēng)險越大,掌握的知識越多,自以為是的可能性越大,你覺得自己聰明,亂為亂動的可能性越大。所以,少掌握點知識,能不做盡量不做,投資成績自動提高。你知道終極的總道理就可以了,你知道真正的本質(zhì)性邏輯和法則就可以,其他的東西能不知道就不知道,能不清楚就不清楚,太知道太明白是有害的。
讀《道德經(jīng)》感悟人生之道4
老子在[道德經(jīng)]開篇第一章就指出;“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無名萬物之始,有名萬物之母”。從字面上來理解是;道可以用語言說出來的道,那就不是恒久的道。名可以用語言表述出來的名,那就不是恒久的名。真正的恒道,恒名是無法用言語表達出來的,不可言傳,只可意會。
老子道的主旨,是研究宇宙的起源,尋找萬物的始,和母。恒道,和恒名是眾眇之門,玄之又玄,我們只能用心去體察。老子又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反過來說是;道是來源于大自然,是大自然法則,是各種運動規(guī)律的體現(xiàn)。宇宙萬物都來源于道,是道的體現(xiàn)。道周行而不殆,是宇宙萬物之根本。是宇宙萬物之母。
按現(xiàn)在物理學(xué)的質(zhì),能守恒定律來分析;物質(zhì)不可能平空產(chǎn)生,也不可能平空消失。它只能以一種物質(zhì)形態(tài),轉(zhuǎn)化為另一種物質(zhì)形態(tài),或由質(zhì)量轉(zhuǎn)化為能量,或由能量轉(zhuǎn)化為質(zhì)量。物質(zhì)是處在無限運動,無限變化的序列中。物質(zhì)就其本質(zhì)上來說;它既沒有產(chǎn)生的一天,也沒有消失的一天。但物質(zhì)就其運動周期和演化周期而言;物質(zhì)又是有生有滅的。任何一個天體或任何一個物體,都有它們產(chǎn)生和形成的一天,也都有它們必然要滅亡和消失的一天。一切天體或物體,各種種類的生物或生物個體,它們都處在生與死的輪回中,處在周期性的運動中,并都有一定的周期率。物質(zhì)在無限循環(huán)運動中永存,物質(zhì)基本微粒是宇宙萬物的本源,即便宇宙,星系等一切天體都消亡,物質(zhì)基本微粒不會消失,它們?nèi)匀灰阅撤N不為我們所知的存在形式而存在。這些微粒在足夠長的時間內(nèi),會再次組成宇宙。宇宙在這樣無限輪回中永生,無始無終。
老子的道很好的揭示了這樣的規(guī)律;道既是指物質(zhì)微粒本身一,又是精神的;是,大自然的法則,萬物運動和發(fā)展的普遍規(guī)律。宇宙萬物都是從物質(zhì)的最基本微粒一,從這個一中派生出來的。所以老子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在人生方面,老子也有獨到的見解;[道德經(jīng)]第二十章中說到;“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澹兮,其若海,颶兮;若無止,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且鄙。我獨異于人,而貴食母”。世上人或顯得智巧光輝,或顯得嚴厲苛刻。都好象自己很有本領(lǐng)。而象老子這樣懂得道的人,反而顯得愚鈍暗末;純樸誠實,甚至顯得愚陋,笨拙。但這正是遵循道而行的,是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在智慧,財富,死亡方面老子也有獨到的見解;認為,“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知足者富,死而不亡者壽”。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有這樣的感覺,每當(dāng)我們做到了知人,知己,我們就顯得比較就聰明,事情就做得比較好。知道了知足,我們就感到富有和充實。
“死而不亡者壽”,是身雖死,而道乃存;生是從大自然中來,死是回歸到大自然中去。莊子的妻子死了,莊子鼓盆而歌,送妻升遐。認為,生死如春,夏,秋,冬四時交退,死不是什么悲痛的事,而是回歸大自然的好事,所以,莊子鼓盆而歌,為妻子送行。
道家也有句名言;生從何來,死向何往。宇宙是從物質(zhì)的最基本,無數(shù)微粒中,產(chǎn)生和發(fā)展起來的,經(jīng)過一個足夠長的時間,它會回歸到這些物質(zhì)的最基本微粒中去。連宇宙都有消亡的一天,何況人呢?所以,不要把死亡看得那么可怕,我們要順其自然,以一顆平常心對待之。
讀《道德經(jīng)》感悟人生之道5
《道德經(jīng)》洋洋灑灑不過五千言,卻深深影響了中國二千多年歷史發(fā)展,它洗滌了不少迷惘的心靈,直至今天老子的思想仍滲透在我們生活中。紐約時報更將老子列為古今十大作家之首,其地位可見一斑。
之前聽人說中層人士學(xué)論語,高層人士學(xué)老子。其思想的高深令許多成功者與企業(yè)的老總所推崇,而且越來越多的老外在研究老中,首當(dāng)其沖就是老子。我曾上當(dāng)當(dāng)網(wǎng)查過,竟然有許多外文版本。作為中國人有打心底的那份自豪感。魯迅說“不讀老子,不知中國文化,不知人生真諦”。
有不少人認為老子的思想比較消極被動,柔弱不強勢。我覺得這是一種誤解,老子所說的無為而治是順其自然,無私無我的治理,并非無所作為,無為是為了更好的有為。“有”所以能夠給人便利是因“無”發(fā)揮它的作用,無的作用更大。老子認為無就是有,有就是無。但兩者不能劃等號,因為無是萬事萬物的根源,無創(chuàng)生出有。我認為就像周易陰陽哲學(xué)中的一而二,二而一。一就是二,二就是一,兩者并不矛盾。功夫之王李小龍習(xí)武到最后悟出武術(shù)最高境界“以無法為有法,以無限為有限”。其實也是源于老子的思想。例如,杯子中間的空虛才能產(chǎn)生盛物的作用。若杯子里已經(jīng)有物體,則無法再盛物了,我們經(jīng)常講的空杯心態(tài),就是說不要持“盈”,水太滿就要溢出來,甚至是傾覆之患。
《新三國演義》中有一集講到曹丕與曹沖的故事。曹沖一貫聰明伶俐,深受曹操喜愛。曹丕為爭取世子之位,竟下毒殺害弟弟曹沖。司馬懿看在眼中,他說“真正聰明的人是不表露于外的”。我們尚且不論這段歷史的真實性,故事表明一般常人只追求事物的顯象,求全求盈,因而引起無數(shù)的紛爭,人應(yīng)處柔守柔,謙下退讓。老子說委屈能保全、少取反而多得、貪多弄的迷惑。夫唯不爭,天下莫能與之爭。正因為你不去跟人爭,別人也不會跟你爭。這正是不爭是爭的道理。所以大智若愚,一個智者應(yīng)表現(xiàn)愚魯,太聰明就會招人嫉恨。
足球皇帝貝肯鮑爾十分崇拜老子。他帶領(lǐng)德國隊奪得大力神杯后卻突然隱退,許多人不解,而后的記者采訪才表明了心跡,他說“功成身退,天之道也”。身退并非隱匿行跡,引身退去,而是斂藏、不露鋒芒、不占據(jù)功勞。一個人成功之后,不能得意忘形,應(yīng)保持平和,淡然處之才能長久。
老子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有完善人格的人像水一樣滋潤萬物而從來不跟大自然相爭,停留在卑下人人都厭惡的'地方。別人不愿意去的地方他愿意去,別人不愿意做的事他愿意做。有道德的人為人謙下,謙虛反而能贏得愛戴。處處為別人著想反而能成就自己的理想。“非以其無私,故能成其私”,就是說明這個道理。我們經(jīng)常說“海納百川,有容乃大”。這句話最早應(yīng)出于老子“江海之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之王”。低洼才能得以充盈,你在低處高看別人,別人反而更尊重你。水能方能圓,良好的人際關(guān)系應(yīng)像水一樣,能融入任何容器當(dāng)中。我認為容納的根源在于理解。設(shè)身處地為他人著想,就會避免自己的怨恨跟無謂的爭執(zhí)。
也許有人會說,我只是一名普通的打工一族,老子的大道真的那么重要嗎?其實不管重要與否,他已經(jīng)深深影響了我們每個中國人,還有部分老子的外國“粉絲”。人的修養(yǎng)要靠后天培養(yǎng),沒人天生就很有涵養(yǎng)。無論你想干大事業(yè)還是只想好好為人做事,都先要修身,而后才能齊家、治國、平天下。以上純屬個人領(lǐng)悟,道家思想在清朝學(xué)者紀曉嵐看來是綜羅百代,廣博精微,我只是理解了一些皮毛,人會因為自身人生閱歷的增長而不斷成長,相信終究會深入理解老子想灌輸給人們的思想,從而改善我們的生活品質(zhì)。
讀《道德經(jīng)》感悟人生之道6
道之所道,德之所德,道德也。無道之道,無德之德,無道德也,萬物之所以有道而自生,皆因有道而有德也。萬物之所以無道而自滅,乃是無道而無德也。萬物自生而長生,乃是有道而有源也。萬物自生而不能長生,乃有道而無源也,道之所源,玄也,玄之所源,眾妙之門也,眾生有道而自生,而不長生;有道無源也,有道有緣且有源者,有道至極,而求得長生也。眾生求道善心者,皆有道之人也。
天下人者,有人有道而有德也,有人有道而無德也,然有人無道而無德也;有人有道而有德,真善美也,有人有道而無德,一般也,人無道而無德然不真不美不善也。天地不仁愛者,以萬物為平等也;圣人不仁愛者,以百姓為眾生也。治大國者,如若烹小鮮也,往來者,皆是君貴而民輕也,而非圣君出世,而君輕民貴也,然則制度如此,而無可奈何也,然則,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也。茫茫寰宇,自盤古者開天辟地也,而眾生有之。萬物者皆有陰陽而來循環(huán)往復(fù)其道無窮也。
天下之道,眾生皆在道中也,男者愛錢,女者愛美,然則男者不愛錢,女者自愛也,然則天下大同,眾生皆歸于其道也。然則女者愛美之心自古有之矣。然則眾生只知愛美,而不知善者乃美也,道德之經(jīng),其道無窮,善者看之,乃更善也,智者看之,更智也,眾生看之而眾生皆悟起道也,吾觀道德之經(jīng),其道無窮也,而自知,眾生皆在道中也。小童,期盼天下眾生皆有有道而有德也。
道之所以是道,德之所以是德,是道德的意思,沒有道的道,沒有德的德,沒有道德。萬物之所以能自生,是因為有道才能自生,都是因為有道有德萬物才能生存,萬物之所以沒有到自生自滅,是因為萬物沒有道沒有德呀,萬物能夠自己生存而且能夠長生,而是因為有道而且達到道的源頭了。萬物能夠自己生存而不能夠長生,而是因為有道而沒有達到道的源頭啊,道的源頭是玄門,玄門的源頭是眾妙之門,玄門是是維度,維度的源頭,才是萬維之度。眾生有道而且能夠自己生存,卻不能夠長生。是因為有道而沒有達到道的源頭呀,能夠知道道的人而且是有緣人并且還知道道的源頭所在,有道極致的發(fā)展,才能夠知道長生,眾生有求道之心和有善心的人,都是與道有緣之人。
天下的人,有的人有道德而且有德行,有的人有道德而且無德行,然而有的人卻是沒有道德,沒有德行;有道德而且有德行的人是真善美呀,有的人有道德而且無德行,只是一般人呀,有的人有道德而且無德行,那他就不真不美不善呀,天地不情感用事,對萬物一貫平等,圣人不情感用事,對百姓一貫平等。治理國家,就像烹小鮮一樣,古往今來的人們,都只是知道君王貴重而看輕百姓,只有圣明的君王出現(xiàn)了,才知道,君主輕而百姓貴重了,可是,這是因為制度就是這樣,沒有別的辦法呀,然而人類取法于大地,大地取法于天德,而天德取法于道統(tǒng),道統(tǒng)取法于自身。茫茫宇宙之中,先是盤古開天辟地,然后才有的眾生。眾生都是有陰陽的,但是循環(huán)往復(fù),都是因為道沒有盡頭呀。
天下的道理,天下的眾生都在道的世界中,男人喜歡錢,女人愛美,但是男人不喜歡錢,女人自愛的話,那就是世界大同了,眾生都回歸道的運行中了。然而女人愛美之心,自古以來就有了。但是眾生只知道愛美,卻不知道善良的人是真正的美麗呀,道德經(jīng),其中的道理沒有盡頭,善良的人看到它會更加善良,有智慧的人看到它,會更加有智慧,眾生看到它,那么眾生都可以悟道了,我看道德之經(jīng),知道其中的道理沒有盡頭,而且自己知道,眾生都在道的世界中,小童,盼望天下的人們和眾生都有道德和德行呀。
讀《道德經(jīng)》感悟人生之道7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老子的第八章堪稱是老子文字被引用率最高的篇章,然而翻了幾種注釋,感覺所作的解釋都似有偏頗。
老子思想不可否認是出自周易,或者說老子文其實是對周易部分思想的進一步解釋。孔子作十翼,為周易經(jīng)文作傳,老子文其實也有這個意味,只是因為并非全篇作注,所以另成一書,但其思想是對周易唯物部分的繼承。所以從周易的角度來看待老子的文字,實有此必要。
解釋老子第八章前,我們需要先思考兩個概念:“善”與“爭”。老子所講的善與道德無關(guān),是指趨向于好的方向意思,或者我們也可以直接理解為“好”,僅僅即指事物發(fā)展的狀態(tài)。爭在很大程度上是違逆的意思,不爭,即不與自然之道相違逆。
老子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崩献哟颂幉⒎窃谥v水,而是以水作為象征來講解自然規(guī)律的上善之道。水性避上而趨下,總是從高處向低處流,這是水的本性。水滋潤萬物生長,而不與萬物爭其功用以自長,這也是水的本性?!疤幈娙酥鶒骸?,此處是指水之性。水避上而趨下之性,人所惡之。所以老子此處其實已經(jīng)指出人性與水性之不同,而并非讓人去學(xué)習(xí)水之性情。水之性因與人之性所不同,所以為人所惡,然而這是水的存世之道,我們看水性之不好,而在水,卻是其功用,其性質(zhì),所以老子講,我們眼里的不好,于水來說,卻合乎了自然規(guī)律的上善之道。生活中我們常覺得別人的處世行為大有問題,其實在對方來看,因受其個體性情,環(huán)境等多方面的影響,其行為是出自本能的自然行為。也許以對方看來,我們自己的行為也大有問題,而我們的行為,也是受著個體性情,教育環(huán)境影響的自然之道。在自己看來,自己的行為都是合乎情理的。老子此處講水,是希望通過水的象征來引發(fā)人們對人之性情的沉思,水的上善之道是這樣的,那么人的上善之道又是什么呢?讀至此處,我們必須有一個區(qū)分,就是老子通過水來引發(fā)人們對自身處世的思考,而非讓人去學(xué)習(xí)“水”避上趨下,處眾人之所惡的性質(zhì)。如果我們以為此處老子在教人學(xué)習(xí)水的存世之道,那么就完全違逆了老子的教誨。
老子在講過水的上善之道后,在下文是給出了人的上善之道的。“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边@幾條就是人順從自然規(guī)律的上善之道。居善地的居字,不只是住處,這是一個很寬泛的概念,于世間停留處,皆可理解為居。我們說最好的居處在哪里呢?老子說是“地”,這里的地是大地嗎?我看不只如此。天地相對應(yīng),天為虛,地為實,老子回答的地,也同水一樣,是作為一個象征提出的。地是什么,這個可能就需要我們?nèi)ブ芤桩?dāng)中尋找了,因為老子思想出于周易。所以我認為老子地的解釋有兩個,一是有形的地,我們需要從有形的地去理解其象征形而上的意義。二是周易所解的“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老子講的善居之處,最好的居住狀態(tài),答案便是地或者說有地德之處。
心善淵,內(nèi)心的最佳狀態(tài)是什么樣的呢?老子同樣以象征的方式回答了一個“淵”字,這個淵字很好解釋,因為老子在第四章中就討論過?!暗罌_而用之?;虿挥?。淵兮似萬物之宗?!蓖隄M的心態(tài),應(yīng)該像深淵,像杯子一樣的形狀,虛空而不是滿溢。清空內(nèi)心不需要的東西,去接納萬物之美,而不是讓世間的煩雜在內(nèi)心里擁擠。
“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边@幾句相對比較好理解,因為老子沒有再用象征的手法。與什么樣的事物接近最好呢?仁或仁者(關(guān)于仁也不僅限于倫理道德,對仁的解釋,可參讀我的舊文《漫談五?!罚?。什么樣的語言表達是最好的呢?以信守為最好。什么樣的政治管理是最好的呢?老子回答治,治的解釋比較寬泛,但總體上是無論人民還是君主,都應(yīng)當(dāng)井然有序,合乎事物的發(fā)展。什么樣的做事方式是最好的呢?以能為善,能者必然處事圓滿。最好的變動是什么呢?老子說時,事物的改變,要以合乎時機為最好的選擇。
老子最后說“夫唯不爭。故無尤?!边@個爭不是爭論,而是指上面所提到的上善之道,只要我們不違逆,就不會有大的過錯或怨咎。
讀《道德經(jīng)》感悟人生之道8
在讀書上學(xué)的時候,接觸老子《道德經(jīng)》的機會并不多,相對而言,孔子的《論語》我們會更加熟悉,可能是因為沒讀過,我比較好奇,所以選擇了它來寫我的第一篇讀書心得,而沒選《論語》。當(dāng)我看到這本書第一章時,就覺得挺熟悉的,里面的句子常被作為電視劇的臺詞,為人所知??础兜赖陆?jīng)》有的地方會覺得難懂,里面的句子很玄奧,就像在講一些深奧的大道理一樣。所以在讀的時候,我有借助一些詞語句子的注釋,來幫我理解里面的內(nèi)容。我曾聽有人說道德經(jīng)一經(jīng)翻譯就不再是原本的道德經(jīng)了,確實,這樣藏著老子這位偉大先賢智慧結(jié)晶的作品,里面的內(nèi)容不是用來翻譯,而是用來感悟的,你只有用心去讀了,你才會聽到老子想說的那些,而不是僅僅從字面上去獲得,這樣的獲微乎其微。但是如果翻譯可以讓我們更好地讀懂老子,讀懂《道德經(jīng)》,這又何嘗不可?
那句在電視劇里反復(fù)出現(xiàn)的“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是出自《道德經(jīng)》的第一章,我不知道別人在看電視劇時明不明白這句話是什么意思,我看時只覺得好玄奧的句子,完全不明白這是什么意思。其實這一章講的是老子他自己的哲學(xué)理念,認為“道”生萬物,為萬物本源。其實翻翻這本《道德經(jīng)》,你會發(fā)現(xiàn)“道”的出現(xiàn)很頻繁,“道”是作為老子哲學(xué)理論的核心思想,代表著他對宇宙人生獨特的深刻感悟和體察,對自然界,世間萬事萬物的觀察和思考?!暗馈辈豢裳哉f,也不易輕易領(lǐng)會,它的過程是一個從“無”到“有”的漫長歷程。
我們高中的學(xué)校有一塊石頭,倚在一棵很高大的樹下,那塊石上刻了“上善若水”四個字,是深綠色的字,與那棵大樹倒是映襯得挺好看?!吧仙迫羲边@四個字也是出自《道德經(jīng)》第八章,可能有人也在電視劇里看到過,它講的是最善的人就像水一樣,水善于滋潤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停留在眾人都不喜歡的地方,因此最接近于“道”,最善的人也是如此。水是柔弱的,可它又是最有力量的,甚至能把石滴穿。人的品性當(dāng)如水一般,已不爭爭,以無私私。這四個字雖然簡單,卻決不易做,只有真正善良的人,才能真正做到。
《道德經(jīng)》里講的道理還有很多,雖然也有些在現(xiàn)在已經(jīng)失去了意義,但里面還有很多在今天仍有著重要積極的意義,仍值得我們?nèi)フ洳睾蛯W(xué)習(xí)。《道德經(jīng)》教給我們的很多,如果真正用心地去讀去體會,你會收獲很多。
讀《道德經(jīng)》感悟人生之道9
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大小,多少,報怨以德。圖難乎其易也,為大乎其細也。天下之難作于易,天下之大作于細,是以圣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圣人猶難之,故終于無難。
以無為的態(tài)度去有所作為,以不滋事的方法去處理事物,以恬淡無味當(dāng)作有味。以小為大,以少為多。對于怨恨要以恩德來回報。對難的事有所圖謀就要從它簡單的地方開始,要做大事就要從細節(jié)上一點點去做。天下的難事都是從容易的事做起,天下的大事都是從點點滴滴小事做起。所以圣人不說要做大事,但是從點滴小事做起最后做成了大事。輕易的承諾就一定會失信。把事情看得太容易結(jié)果做事中必定會有很多困難出現(xiàn)。所以有道的領(lǐng)導(dǎo)者做事都嚴謹認真的當(dāng)作大事來做,做起事來就最終沒有困難。
“為無為”就是以“無為”的心態(tài)去做事。就是沒有特別強烈的企圖心,不是為了我獲得什么什么去做事,我放輕松,輕裝前進,放下企圖心去做事,反而會做得更好?!笆聼o事”,也是一樣的道理,就是以“無事”的心態(tài)去做事,這樣做事情結(jié)果反而做得更好,境界更高。“無味”,可以解釋成樸素和本真的心態(tài),你以這種樸素和本真的心態(tài)去體會人生的話,那么您的人生一定會體味出更多的精彩來。所以,消除企圖心,輕裝前行,凡事盡力而已,這樣收益反而越來越多,境界也會越來越高。
老子講的意思是,把小事當(dāng)作大事去做,把細節(jié)當(dāng)作重要的事去做,把少的東西當(dāng)作多的東西去做。也就是說,你看著那東西少,你覺得任務(wù)很小,但是你把它當(dāng)作一個重要的、一個特別多的事去認真去做,這是做事的具體方法。這其實是我們生活中最大的真理,也就是說,每一個有所成就的人,他莫不是把這小事做好了,不斷提升積累,然后最終成為高手。所謂細節(jié)決定成敗,就是這個道理。
孔子說“以直抱怨,以德報德”,而老子說“以德報怨”。后世就為這個問題開始爭論了,爭論到底老子高明還是孔子高明。其實這是沒有搞清楚兩者講話對象到底是誰。老子《道德經(jīng)》寫的是管理的內(nèi)容,是給管理者,最高管理者寫的,所以,在當(dāng)年老子這些東西都是治國的內(nèi)容。我們設(shè)身處地地想一下,如果你是是公司的最高領(lǐng)導(dǎo),下面的員工由于種種原因有怨言,那么作為公司的管理者應(yīng)該怎么辦?難道馬上以怨報怨,與員工斗爭,甚至開除員工嗎?而是反思自己的管理問題,主動感化員工,解決問題,繼續(xù)給予恩惠,讓員工成為一個善人,這就叫“抱怨以德”。孔子講話對象基本都是老百姓,普遍人。對于普通人不能用領(lǐng)導(dǎo)者的標(biāo)準(zhǔn)要求他,而是要求堅持“以直抱怨”的道德底線。“直”就是公平、正直,譬如起爭執(zhí)了,要裁決,上法院,這是“以直抱怨”。老百姓之間能保持一個“直”,一個公平這就非常好了。
另外一個角度,強者對于弱者“以德報怨”,顯示出強者的氣度、格局。譬如,廉頗與藺相如的故事,藺相如是相國,大權(quán)在握,但面對廉頗的挑釁主動避讓,這是以德報怨。廉頗知道真相后也被感動,負荊請罪,這是歷史上有名的將相和。平等的雙方只要“以直報怨”就行,社會顯得公平。而弱者對于強者說“以德報怨”,那是自欺欺人的懦弱行為。
與“以德報怨”相對應(yīng)的是“以怨報德”。你一直做好事,可反被別人埋怨,被別人恨,實際生活中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譬如,一個家庭里兄弟姐妹幾個人,最小的是兒子,前面都是姐姐,這家里面就讓姐姐無休無止的去為弟弟付出。姐姐家里邊省吃儉用,把在外面打工賺的錢,全都往家里匯,弟弟基本上不干活,但是家里面父母認為這是應(yīng)該的。就算這樣無休止的付出,一遇到事,還責(zé)怪姐姐,這就叫"以怨報德"。你所付出的一切都是應(yīng)該的,你只要少付出一點,你就是對不起我了,你就傷害我了,我就跟你沒完。
遇到這樣的情況,我們堅持的原則就是,第一,我們該做好事,還要做。千萬不要因為別人沒有回報,甚至回報不好我不做了。第二,要反思做好事的方法了。為什么我們發(fā)出善的信息,回饋的卻是惡的東西?說明幫助的方式有問題,要調(diào)整方式,冷靜一下、反思一下,換一種方式?!按笊剖切骸?,“升米恩,斗米仇”,等等都是相同的道理,做好事善事也要得法。做好事不當(dāng),也可能害人害己。
“圖”是圖謀,要去做的事。中醫(yī)講治未病,這是《黃帝內(nèi)經(jīng)》里的思想,意思就是別等到有病了再治病,有病了再治病相當(dāng)于要去打仗了您現(xiàn)拿錘子砸兵器;渴了您現(xiàn)挖井,這個時候已經(jīng)來不及了。所以,一定要打提前量,我們要學(xué)會御敵于戰(zhàn)壕之外。真的到大病爆發(fā)出來了,這時候醫(yī)學(xué)往往力不從心。
細節(jié)決定一切,好的壞的都是取決于細節(jié)。
簡單的道理往往被忽視,細節(jié)上的高標(biāo)準(zhǔn)嚴要求是成大事的關(guān)鍵。老子告訴大家要做好工作,從細節(jié)上開做,從細節(jié)開始、點滴做起,這是修行的方法。有人認為,“無為”是老子希望大家什么都不做,清空自己,放下一切,什么都不做就是“無為”。這是胡解,把《道德經(jīng)》解偏了。實際老子說“無為”是對自己的,對于自己的欲望,那種需求;對大家要“為”,老子講“為大乎其細也”,明顯是要“為大”的,希望做出大事的。
“圣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您要做一個很宏大、很了不起的事,先不要想著這么宏大的事情如何做,而是只把它當(dāng)成你的努力方向。而只要朝這個方向努力,一步一步把細節(jié)做好,每一件事都精益求精,過一段時間以后,您回頭一看,您原來所期望的目標(biāo)其實早已完成了。一個人怎么做才會成功?你只要按以下三點去努力,肯定會成功。第一,你的事業(yè)是對眾生有益的,而不是有害的壞事,這是方向。第二,你對它有興趣,做這事感覺到快樂了,然后認認真真去做。第三,你能夠堅持下去,愿意堅持十年。如果你能夠做到以上三點,你肯定能夠有所成就。
凡是容易輕諾的人,他看輕這種承諾,他覺得承諾可以隨便給,很簡單,不注意這個細節(jié),更容易“寡信”。如果許下了諾言,那么不管再小的一件事,都一定要做到。把每件事都要當(dāng)作難事來做,不要輕視任何一件事,不要貪多,這樣做事才會沒有困難。
讀《道德經(jīng)》感悟人生之道10
絕學(xué)無憂。唯與訶,其相去幾何?美與惡,其相去何若?人之所畏,亦不可以不畏人。望呵,其未央哉!眾人熙熙,若饗于大牢,而春登臺。我獨泊焉未兆。若嬰兒未咳,累呵,如無所歸。眾人皆有余,我獨遺。我愚人之心也,惷惷呵。鬻人昭昭,我獨若昏呵。鬻人察察,我獨悶悶呵。沕呵,其若海。望呵,其若無所止。眾人皆有以,我獨頑以鄙。我欲獨異于人,而貴食母。
絕學(xué)就是不要一切學(xué)問,什么知識都不執(zhí)著,人生只憑自然。佛教中相對應(yīng)的一詞叫“無學(xué)”。修道成功,到達最高境界,任何名相、任何疑難都解決了、看透了,“絕學(xué)無憂”,無憂無慮,沒有什么牽掛。知識分子喜歡鉆牛角尖,丟開書本,總是很難?!白x歷史而落淚,替古人擔(dān)憂”,會生氣,會落淚,這是讀書人的毛病。
唯,答應(yīng),也可以理解為恭維,唯唯諾諾。訶,呵斥。批評你的人,往往是幫助你的人;而當(dāng)面夸你的人,可能是背后害你的人。
不要過分執(zhí)著于名相,美好與丑陋往往都是在一定條件下相比較存在的,條件一變,美與丑就發(fā)生變化。老子告訴我們要用端正公平的視角看問題,社會潮流的背后往往都帶著虛幻的東西。領(lǐng)導(dǎo)把自己的精力放在自己的名聲、形象上,管理的境界就降下來了。作為領(lǐng)導(dǎo)者心里一定要十分清醒,不去追求那些浮華的東西。
這里講的是第三層的管理境界,即“其次,畏之”。管理者讓別人害怕他,以恐嚇、高壓的手段管理員工時,其實他自己也是害怕員工的,這是他心虛的表現(xiàn),其實他的內(nèi)心也是恐懼的。如元朝的蒙古統(tǒng)治者就采用高壓的統(tǒng)治,讓老百姓害怕,其實他們自己心里更害怕。但這種高壓政策很快造成了農(nóng)民起義,元朝統(tǒng)治者只能北逃。一個公司太多的考核、檢查,就是管理者不自信的表現(xiàn),這樣的公司往往做不長。
望,意指邊際、遼遠。太牢,古代同時使用豬牛羊三種祭品的祭祀,是等級很高的。饗,享用供品。春登臺,春天的祭祀活動。兆,征兆。一個高明的領(lǐng)導(dǎo)者,他們的心寬廣沒有邊際,根本不在意外在名相。而一個平常人,特別在乎各種名譽、形象、外表等虛幻的東西,把自己搞得像神一樣享用供奉。
咳(hai),嬰兒笑。累,飄忽不定。嬰兒還不會笑的時候,是最純真的狀態(tài)。回到嬰兒的狀態(tài),就是修行,放空頭腦,沒有喜怒憂思悲恐驚,相當(dāng)于睡眠。保持孩童狀態(tài)的老人更容易長壽。
遺,讀wei,也作饋,給予的意思。一般人都是為了自己的財產(chǎn)有余而不斷地多撈取,有些官就是如此,貪得無厭。而圣人強調(diào)的是給予。
鬻,本讀yu,這里讀shu。昭,明亮?;?,昏暗。察察,特別精明,審查別人的缺點,挑剔別人的毛病。悶悶,不在意。沒有悟道的人把光亮集中到自己身上,讓自己高大光彩,顯示自己。不好的領(lǐng)導(dǎo)者,對自己彰顯功勞,把功勞據(jù)為已有,對別人叫是挑毛病?;ハ嗵裘?,這是人類進化過程中的一個階段,孩子在幼兒園時就是喜歡挑其他小朋友的毛病。作為普通人,有這個毛病倒還可以理解;但作為領(lǐng)導(dǎo),則非常不合適,你已經(jīng)是領(lǐng)導(dǎo)了,部下有出息,光鮮亮麗的時候你應(yīng)該高興。與部下爭名爭利,得到的結(jié)果是讓部下失望、不合作、消極對待。
沕,深遠。望,遼遠的邊際。頑,沒有被劈開的木頭。鄙,人們居住的單位,鄉(xiāng)村的意思,后引申了質(zhì)樸。華為的任正非經(jīng)常被人稱道,他被拍到在機場打出租車,和同事一道乘機場擺渡車,和員工一起在公司的食堂排除買飯,等等。這位超大型企業(yè)的老板不搞特殊待遇,把自己放在普通人的位置,特別受到公司內(nèi)外的人尊重。
食,吃,這里是用的意思。母,女性,在道德經(jīng)中反復(fù)出現(xiàn),用以比喻天地的本源,也就是道。大道,就是為眾生做事。
這一章里,鬻人、眾人,都是指沒有悟道的人。而我,則指悟道的人,并非指老子自己。很多人把“我”誤解為指老子自己,認為是他標(biāo)榜自己,這是很大的誤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