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客舍并州已十霜,歸心日夜憶咸陽?!蔡啤硠⒃?/p>
2.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xiāng)明?!蔡啤扯鸥?/p>
3. 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蔡啤惩蹙S
4. 仍憐故鄉(xiāng)水,萬里送行舟?!蔡啤忱畎?/p>
5.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蔡啤忱畎?/p>
6.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蔡啤扯鸥?/p>
7. 戍客望邊色,思歸多苦顏?!蔡啤忱畎?/p>
8. 日暮鄉(xiāng)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蔡啤炒揞?/p>
9. 若為化作身千億,散向峰頭望故鄉(xiāng)?!蔡啤沉谠?/p>
10. 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元〕馬致遠
11.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宋〕王安石
12. 共看明月慶垂淚,一夜鄉(xiāng)心五處同。——〔唐〕白居易
13. 兩處春光同日盡,居人思客客思家。——〔唐〕白居易
14. 望闕云遮眼,思鄉(xiāng)雨滴心。——〔唐〕白居易()
15. 故鄉(xiāng)今夜思千里,霜鬢明朝又一年?!蔡啤掣哌m
16.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蔡啤惩踅?/p>
17. 惟有門前鏡湖水,春風不改舊時波?!蔡啤迟R知章
18.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xiāng)音無改鬢毛衰?!蔡啤迟R知章
19. 近鄉(xiāng)情更怯,不敢問來人?!蔡啤乘沃畣?/p>
20. 鄉(xiāng)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蔡啤惩鯙?/p>
21.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蔡啤忱畎?/p>
22. 鄉(xiāng)愁,是一張郵票 作者:余光中
23. 萬里無云境九州,最團圓夜是中秋
24. 言之無文,行之不遠
25.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26. 富貴不歸故鄉(xiāng),如錦衣夜行,誰人知之者 作者:項羽
一、素質教育目標
(一)知識教學點
學會本課生字,理解詩句的意思。
(二)能力訓練點
1.有感情地朗讀古詩,并能背誦。
2.訓練學生自我感悟詩句意思的能力。
(三)德育滲透點
體會詩人對大自然的熱愛,對生活的熱愛。
(四)美育滲透點
通過理解詩句,感受自然之美,語言文字之美,陶冶學生愛美的情趣,提高鑒賞美的能力。
二、學法引導
(一)教師教法
創(chuàng)設情境法、引導法、點撥法。
(二)學生學法
借助詞典及書上注釋自讀感悟。
三、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辦法
(一)重點
1.理解詩句,了解古詩所描寫的景物,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二)難點
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疑點
體會以西子喻西湖的內在聯系和優(yōu)美意境
(四)解決辦法
1.多讀品味。
2.發(fā)揮小組優(yōu)勢,討論交流。
3.教師引導,播放課件,適當點撥。
四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景、激情導入。
1、播放古曲《春江花月夜》
2、激發(fā)想象:請同學們仔細的聆聽這首著名的曲子,想象一下你仿佛看到了怎樣的景象,這使你產生了一種怎樣的感受。
3、遷移導入:詩歌和音樂一樣,它們的美需要我們用心去想象、感受、體會。提起這首詩的作者蘇軾,可以說是家喻戶曉,你愿意讀讀他的詩歌嗎?(學生可以朗讀、背誦、或用歌唱等多種形式來匯報,教師可以和學生共同吟唱《水調歌頭》,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加深了對蘇軾的了解。)
4、揭題: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學習、欣賞蘇軾的《飲湖上初晴后雨》。教師范讀。
二、引導自學,學有所得。
1、請同學們回憶一下自學古詩的方法,再根據自己的學習特點選擇適合自己的方法來進行學習。學生交流自己設計的學習方法。
2、教師推薦學法,課件一:1、熟讀中理解題意、詩意。2、借助字典,資料來理解題意,詞意,是否講出重點詞的意思。 3、由詞到句串講詩意。4、熟讀成誦。5提出疑問,合作解決。
3、學生自學、教師參加入學習小組中,適時引導。
3、學生進行自學匯報:教師在匯報環(huán)節(jié)中主要起到引領作用,使學生匯報有序進行。可以先朗誦古詩,然后匯報題意,再講詞意詩意,熟讀成誦,解疑問難。教師還要提出認真聽取他人匯報的要求(1學會聆聽,找出優(yōu)點。2、不足之處,加以補充。3、取人之長,補己之短)學生在及時的補充及評講的過程中對古詩內容有了更深入的理解,為進一步欣賞古詩作好鋪墊。
三、欣賞古詩,體會意境。
1、過渡:剛才我們初步的學習了這首古詩,并且了解了這首詩的大意,但如果我們想領略其中的美,還遠遠不夠,你有什么好辦法嗎?
2、學生各抒己見,教師對好的方法要予以肯定。
3、教師提出建議,課件二(詩歌審美三法:第一法、讀中感受詩歌韻律美 。第二法、想象中感受詩歌畫面美。第三法、用心體會詩歌意境美。)
4、學生分組合作學習。
5、進行審美收獲的匯報交流。
(1),學生匯報通過劃停頓,標重讀,來朗讀詩歌感受到韻律美。教師要適時引導學生用多種方法,各種形式,來有感情朗讀古詩。
(2)、學生匯報通過想象,我仿佛看到美麗的畫面。教師引導學生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喜歡表達的同學說說這里的山、水、雨是怎么樣的美麗。喜歡畫畫的同學來畫畫西湖晴雨時不同的景象,從而感受畫面美。
(3)、感受西湖的人性美。課件三(觀看美女西施),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來形容一下她的美,注意體會濃妝與淡妝兩種不同風格的美,同時教師要滲透正確的審美思想,使學生從小樹立起正確的審美價值觀。
引導學生質疑:為什么詩人把西湖比做西子呢?
課件四(觀看西湖晴天、雨天時兩種不同的風光),引發(fā)學生進行積極的聯想,不難答出用西子的兩種美麗來比喻西湖的晴雨不同之美,妙不可言。
(4)、感悟意境,體會情感??彰傻纳?,閃動光影的水,迷蒙細雨構成了西湖的美,如果你置身其中,你能體會到什么樣的意境呢,你想說些什么。
再引導學生進一步體會到詩人的感受和我們一樣,飽含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之情。這時可以適時補充杭州是蘇軾的第二故鄉(xiāng),他深受百姓愛戴,所以對西湖有著特殊的愛戀之情。
(5)、有感情的配樂朗讀
四、課外延伸:朗讀描寫西湖的詩詞
五,師生互相交流學習的收獲。
板書設計:
飲湖上初晴后雨
西湖山水 晴——方好
(比西子)總相宜
(美) 雨——亦奇
古詩二首《敕勒歌》《飲湖上初晴后雨》教案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1、會認2個生字,學習多音字“籠”,會寫6個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敕勒歌》和《飲湖上初晴后雨》。背誦古詩。
3、理解重點詩句的意思,并能展開想象,體會詩的意境,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4、通過學習這兩首古詩,培養(yǎng)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積極豁達的思想感情。
5、對比學習兩首古詩,初步感受“豪放”與“優(yōu)美”兩種不同的審美類型。
教學重點:
1、會認2個生字,學習多音字“籠”,會寫6個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詩歌。背誦這首詩。
教學難點:
1、理解重點詩句的意思,并能展開想象,體會詩的意境,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2、對比學習兩首古詩,初步感受“豪放”與“優(yōu)美”兩種不同的審美類型。
教學準備:
生字卡片、詞語卡片、課文朗讀錄音、課文插圖、古典樂曲。
教學時數: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創(chuàng)設古詩情境
1、談話引入:我們祖國的幅員遼闊,有數不清的美麗景色,既有雄偉壯觀的北國風光,也有秀麗奇妙的南方美景,讓我們一起來參觀。
2、出示教學掛圖,引導學生觀察兩幅圖中所展現的不同風光。
(一處是遼闊壯美的草原,一處是秀美動人的西湖。)
3、古代的詩人們寫下了許多動人的詩篇來描寫和贊美這些各有特色的美麗景色。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兩首古詩是怎樣描寫的呢?
4、板書課題:古詩二首
(二)整體通讀,把握詩境
1、自由讀兩首古詩,要求讀正確、讀通順。(教師板書詩題:敕勒歌飲湖上初晴后雨)
2、指名朗讀古詩,一人讀一首。聽聽是否讀得既正確又通順。(注意文中多音字“籠”的讀音,與“l(fā)ónɡ”做比較。讀準詩中“見”的音。)
3、讀后借助課文注釋,試著說說兩首詩的大概意思。
4、全班齊讀兩首古詩,邊讀邊想:兩首古詩有哪些相同的地方。讀后交流:
1都是寫景的古詩。
2兩首詩所描寫的景色都很美,都表現了詩人的喜愛之情。
5、兩首詩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1《敕勒歌》是北朝民歌,《飲湖上初晴后雨》是宋朝蘇軾寫的。
2詩的形式不一樣。
3詩中所描寫的景色不一樣。
(三)分步解讀,品悟詩意
學習第一首古詩《敕勒歌》。
1、解題意。
讀詩題,看注釋了解題意。敕勒是一個游牧的民族,生活在現在的山西、內蒙一帶。這首詩就是敕勒人當日所唱的牧歌。
2、讀通詩句,理解詩意。
讀一讀,想一想:這首詩描寫的是什么地方的景色?寫了哪些景物?
“敕勒川,陰山下?!边@一句寫了敕勒川的位置。敕勒川,在陰山的腳下。
引導學生讀注釋,了解“穹廬”指的是敕勒人生活的氈帳,就是現在的蒙古包。“見”(同“現”),露出的意思。
學生質疑,討論詩意。
蒼蒼、茫茫:遼闊無邊的樣子。
指名說說怎樣理解這首詩。
教師有感情地描述詩境:
“在一望無垠的大草原上,滿眼青綠,無邊無際地延伸開去,只有那同樣遼闊的天宇,如同氈帳一般從四面低垂下來,罩住浩瀚的草原。在蒼蒼茫茫的天地之間,風吹拂著豐茂的草原。時而在這里,時而在那里,露出遍地散布的牛群和羊群?!?/p>
3、看到這樣的景色,你有什么感受?
(在詩中,我們不但感受了大自然的壯闊,而更重要的,是感受了牧人們寬廣的胸懷和豪邁的性格。)引導學生體悟詩情,感受草原風光的遼闊壯美,激發(fā)學生對于敕勒川的向往和熱愛之情。
4、感情誦讀古詩。
這首古詩還有一個神奇的傳說呢!據說,在公元646年,統治中國北部的東魏和西魏兩個政權之間爆發(fā)一場大戰(zhàn),東魏喪師數萬。軍心渙散,主帥高歡為安定軍心,在宴會上命大將斛律金唱《敕勒歌》,群情因之一振。
想想,我們應該怎樣朗誦這首詩。學生先自己反復練習朗讀,再指名朗讀,集體評議是否讀出詩中宏大的氣勢。
齊讀這首古詩。
第二課時
(一)復習引入
1、背誦《敕勒歌》。
2、指名說說詩意,引入第二首詩的學習。
(二)學習古詩《飲湖上初晴后雨》
1、板書詩題,介紹背景,解題。
這首詩是蘇軾與友人在西湖邊飲酒遇到“初晴后雨”時所寫。詩把西湖寫得美麗動人,成為詠西湖詩中的名篇,西湖也因此詩贏得了“西子湖”的美稱。
2、西湖的美景跟敕勒川相比,有什么特點呢?
1學生自由朗讀古詩,試著理解詩意。
2討論交流。
讀注釋了解“瀲滟”“空濛”“西子”的意思。
方好:正好。
亦奇:也很奇妙。
淡妝濃抹:或者淡雅地妝束,或者濃艷地打扮。
3根據詩句想象詩中的畫面:
在燦爛的陽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蕩漾,波光閃閃,十分美麗。
雨幕籠罩下,西湖周圍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無,非常奇妙。
我要把西湖比作以美麗而著名的西施姑娘,不管什么時候都那么美。
3、畫一畫,體會詩境。
請同學們任選你喜歡的一句,把詩中的景象畫下來。
4、配樂吟誦,表達詩情。
你從對古詩的朗讀中,體會到詩人蘇軾怎樣的思想感情?
想象你就是蘇軾,和著音樂,來朗誦這首詩吧!
(三)對比參讀,體察詩情
1、回顧兩首詩《敕勒歌》和《飲湖上初晴后雨》,他們描寫的景物有什么不同的特點?
出示兩幅插圖,對比觀察,體會北國的雄渾壯闊和西湖的秀麗柔美。
如果要給《敕勒歌》配上音樂來朗誦,你覺得應該選擇什么樣的音樂?是優(yōu)美柔和的,還是雄壯的?
2、這兩首詩雖然寫了不同的景色,但卻蘊藏了詩人共同的思想感情,你能說說它們的共同之處嗎?(都表達了詩人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積極向上的感情。)
3、背誦兩首古詩。
(四)指導寫字。
1、出示會寫字卡片,開火車認讀。
似蓋茫飲晴濃
2、自學觀察本課會寫字的結構特點,小組內說說應注意什么。
3、學生練習書寫,教師巡視指導。
(五)引申拓展
《飲湖上初晴后雨》是蘇軾寫的《飲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中的第二首,同學們想讀一讀第一首嗎?
出示《飲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一),學生選擇學習。
朝曦迎客艷重岡,晚雨留人入醉鄉(xiāng)。此意自佳君不會,一杯當屬水仙王。
板書設計:
敕勒歌 飲湖上初晴后雨
北朝民歌 (宋)蘇軾
天似穹廬 瀲滟
籠蓋四野 美空濛
風吹草低見牛羊 欲把西湖比西子
《飲湖上初晴后雨》復習指南
飲湖上初晴后雨
宋 蘇軾
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注釋:
1.題解:飲湖上初晴后雨:此詩寫于蘇軾任杭州通判期間。當時,蘇軾與朋友一起在西湖飲酒,天氣初晴后雨,詩人飽覽了西湖晴日與雨中的湖光山色,由衷贊嘆,寫下了這首詠贊西湖的名作。2.瀲滟:波光閃動的樣子。3.方好:正顯得美麗。4.空蒙:細雨迷茫的樣子。5.西子:西施,春秋時越國美女。6.宜:合適。
詩句大意:
晴天之時,西湖在燦爛的陽光下,波光閃動,正顯得十分美麗。
而在雨幕籠罩下,西湖周圍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無,景色也非常奇妙。
想要把西湖比作西施,(西湖就像是西施一樣,)無論淡妝還是濃抹,總是那么合適(無論晴還是雨,都能顯出其美麗的風姿)。
第一句:寫晴天時西湖的水光。第二句:寫雨天時西湖的山色。第三第四句,用比喻寫出了西湖的神韻。這個比喻尤為令人稱道,得到后世的公認。從此“西子湖”就成了西湖的別稱。
主題思想:
這首詩描繪了西湖在晴雨不同天氣下呈現的不同風姿,表達了詩人對西湖美景的熱愛與贊美。
《望天門山》《飲湖上初晴后雨》教學反思
《望天門山》《飲湖上初晴后雨》教學反思
課前我認真研讀了這兩首古詩,也查找了些資料,總感到自己在照本宣科,沒自己的的東西。說真話,古詩對于我來說也的確顯得有些空白。這些古人的喜、怒、衰、樂、自由灑脫、惆悵感懷等感情,我是真無法去感受,但這兩首詩寫得很美?!锻扉T山》是一首山水詩,描繪了天門山的壯麗美景,表達詩人對大好河山的情感?!讹嫼铣跚绾笥辍愤@首詩描寫了晴天和雨天西湖綺麗優(yōu)美的湖光山色,詩人以濃烈的情感贊嘆了西湖的天然之美,表達了自己對西湖,對祖國河山的無限熱愛之情。我在教學本課時,沒有去揭示課題,而是將學生帶出教室。在我們校園里有一棵柳樹,這棵柳樹從我在這里上小學時就有,是具有一段歷史了?,F在已是秋天,柳葉開始落了,我隨手抓住一片又一片的柳葉,情不自禁地說:“這仿佛給人以生命的感嘆!”這時學生也跟著我都去抓柳葉,有孩子說,可惜呀,這么美的柳葉全會落光的;有孩子插嘴說:“它是新塵代瀉,秋天來了,必須落,等到明年春夏時,柳樹葉又綠了?!边@時有個女孩說:“到了明年春夏,賀之章的詩又出現了。”我很高興孩子們的感悟,全班孩子都會背誦賀之章的《詠柳》詩。我笑了,說:“孩子們都成詩人了,是啊,生活中無處不是一首美麗的詩,連綿起伏的丘陵,遼闊的田野、澎湃的江水、日出日落、月圓月缺……只要你說它美,那美就在眼前?!庇谑牵矣终f:”孩子們,這么美的柳樹,這么美麗的校園,我們何必不來做個游戲呢?孩子們盡情地圍著柳樹追逐嘻戲,自由地玩著?;氐浇淌?,我給足時間讓孩子們談談自己玩的感受。學生表現很好,有的孩子說:“看著柳葉紛飛,總感到時間很快,晃眼秋天又過了,一片片的柳葉在秋風中掙扎著,它們不息犧牲自己又迎來了冬日的陽光。”有的孩子說:“只要想到春天,就感覺自己是詩人,一句句的小詩喚醒了沉睡的柳芽,一聲聲感嘆感動了柳樹的心,它們伸開雙肩,抖抖精神,把自己剛洗過的頭發(fā)披在肩上……”有個男孩子說:“看著柳樹,我就感到了濃郁的夏天,和幾個小伙伴來到樹下做游戲,折下柳枝做個帽子,戴在頭上,像八路軍叔叔一樣打野戰(zhàn)……”這些感悟真可貴,足以充滿了詩意,這給學習古詩奠定了很好的基礎。我像呵護寶貝似的,生怕弄壞孩子們的感覺,說:“孩子們,你們此時想做點什么呢?”全班學生異口同聲說:“想寫點東西。”我說:“行,就把你們眼中的柳樹,心中的柳樹寫一寫。”很快學生進入了寫作狀態(tài)。我就這樣守候著,40分鐘過去了,全班學生完成,孩子們相互欣賞著自己的作文,有好幾個孩子真那么回事,搖頭晃腦地賞讀著,那感覺真的讓人賞心悅目。我在第二堂課時才板書,兩首古詩。讓學生有感情地讀,直到成誦,然后讓學生自己去讀工具書,了解詩人眼中的大好河山是什么感覺,詩人是怎樣寫出獨特的體驗和感受的,這里,我無形的把自己的教學放到“閱讀感悟寫法”除了會讀詩、背詩、寫詩,更重要的是為什么要讀,我們讀后需要做點什么,這是我要在本課教學中滲透的理念。寫景文章,不僅要寫出景物特點,而且要寫出作者獨特的體驗和感受。正如課前對校園里柳樹的獨特感受一樣?,F在我們可以把自己當作詩人,或者自己就是詩人。首先看看蘇軾在《飲湖上初晴后雨》中寫自己對西湖的晴天和雨天的感受是“晴方好”“雨亦奇”而且以“水光瀲滟晴方好”比喻“淡妝的西施”“山色空蒙雨亦奇”比喻“濃抹的西施”這是作者獨特的體驗,別具特色,那么要寫出自己獨特的體驗和感受應做到哪些呢?我讓學生交換自己的作文本,相互修改,如果文中哪些地方缺乏什么修辭性的語言,有權“增刪”。我結合本課作者的生活體驗以及學生實際體驗,習作中的不足與閃光點,予以總結,為什么要讀?文中作者如果不善于觀察,不善于體驗生活就不會熱愛生活。只有熱愛生活的人才會享受生活,才會發(fā)現生活中的無窮美好。要做到這點,首先觀察景物時,把景物看作可以與自己相比或交流的活動。其次,結合景物的特點,對這個景物進行聯想,表達自己獨特的體驗和感受。比如,賀之章在《詠柳》中寫道“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弊詈蟮囊粏栆淮?,就是由柳樹巧妙地過渡到春風聯想春風像剪刀一樣,裁出這些細巧的柳葉,當然也能裁出嫩綠鮮紅的花花草草,寫出了作者對春風的獨特體驗和感受。我順藤摸瓜,加大了難度,怎樣捕捉詩中所表達的感情。我讓學生結合注釋,資料、課文插圖用自己的語言來描繪一下詩的情景畫面。結合學生的作業(yè),我作了些點撥:情緒和感情是詩的基礎,我們要善于捕捉詩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例如《飲湖上初晴后雨》一詩,作者寫西湖不管是晴天,還是雨天都是那么美好,字里行間流露出對西湖深深的喜愛之情。并且在后面兩句還把西湖比西施,西施是人見人愛的美女,西湖如美女一樣可愛,一樣美,怎能不讓人喜愛呢?作者通過觀察,加上豐富的聯想將具有高度審美價值的自然美上升到藝術美,主觀感情和客觀現象組成一幅有立體感的畫面,熔鑄成一首動人的詩,詠物抒情,和諧統一。告訴學生,在讀詩時,要先想想寫的是什么,然后在腦海中形成詩中所展示的畫面,再根據這種畫面去想象作者處在其中會有怎樣的感情。這樣,才能捕捉到詩歌所表達的感情。上完本課,從學生作業(yè)看還是不錯的。學生能按要求完成作業(yè),特別是作文,那是新的收獲。我在想,語文還真不是為了傳授學生幾個生字,它是有靈魂的情感之物,無論什么體裁的文章,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就得想辦法讓學生進入角色,進入生活,進入作者的感情空間,相互享受,相互擁有,相互取長補短,我是這樣理解本課的教學指導思想的,“玩中學、學中玩”?;蛟S根本就沒有道理像我這樣安排本課的教學程序,但語文教學真的無法確定正確的答案。
《飲湖上初晴后雨》教案5
《飲湖上初晴后雨》教案
教學內容: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體會古詩的意境美。
教學重點: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教學難點: 體會作者用巧妙的構思描繪出西湖的風采神韻。
教學過程:
一、談話激趣,引領導入1、同學們,大家以前一定有過旅游的經歷。那么,大家都去過哪些地方旅游?看見過哪些令你難忘的自然景觀?
2、杭州的西湖相信大家一定聽說過。它的景色異常秀美,吸引著國內外許多人來此參觀旅游。其時,不僅是現在,有一位古人也早已經聽聞西湖的美名,留下了一首著名的描寫西湖的詩篇,詩的名字就叫——(生齊讀本詩題目:飲湖上初晴后雨)作者是——(蘇軾)
二、讀解詩意,感受詩的語言美
1、學生自由朗讀,指名讀。(指導學生讀準,讀出節(jié)奏。)
2、讀懂詩意。請默讀詩,借助注釋,讀懂詩的意思。
三 、理解詩人,感悟詩情之美
1、讀到這里你覺得詩人對西湖有著怎樣的思想感情?
介紹詩人與西湖的故事,加深學生對詩的感情的理解。
2、讓我們帶著這種深情來朗誦《飲湖上初晴后雨》。
四 、展開想象,體會詩的意境美 1、配樂朗誦,學生聽后討論。
2、南方的天總會下雨,下怎樣的雨?微雨,輕雨,蒙蒙雨,牛毛細雨;也許是大雨,驟雨;大雨也好,小雨也罷都沒有澆滅詩人的游興,在他眼里,雨中的西湖如此美妙,你聽他說:“山色空蒙雨亦奇”。帶著你的想象再一次朗誦這首詩。
五、拓展學習,感受詩的魅力
1、讓我們在蘇軾的詩的魅力中感受西湖之美。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上醉書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亂入船。
卷地風來忽吹散,望湖樓下水如天。
飲湖上初晴后雨(其一)
朝曦迎客艷重岡,晚雨留人入醉鄉(xiāng)。
此意自佳君不會,一杯當屬水仙王。
2、總結:蘇軾與西湖是密不可分的,西湖詩情畫意只有蘇軾的才思豪情才能寫出她的美妙,而蘇軾的才情只有遇到西湖的詩情畫意才能盡展出來。讓我們在音樂中再次朗誦《飲湖上初晴后雨》。
六、作業(yè):(任選一題)
1、做一張?zhí)K軾的詩詞手抄報?;蛴嘘P西湖的詩詞手抄報。
2、寫一篇學習本課的感想。
古詩詞教案《飲湖上初晴后雨》《迢迢牽牛星》《宿建德江》《涼州詞》《飲酒》《商山早行》《天凈沙·秋思》《秋浦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從軍行(其四)》《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
《飲湖上初晴后雨》教案
教學內容: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體會古詩的意境美。
教學重點: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教學難點: 體會作者用巧妙的構思描繪出西湖的風采神韻。
教學過程:
一、談話激趣,引領導入1、同學們,大家以前一定有過旅游的經歷。那么,大家都去過哪些地方旅游?看見過哪些令你難忘的自然景觀?
2、杭州的西湖相信大家一定聽說過。它的景色異常秀美,吸引著國內外許多人來此參觀旅游。其時,不僅是現在,有一位古人也早已經聽聞西湖的美名,留下了一首著名的描寫西湖的詩篇,詩的名字就叫——(生齊讀本詩題目:飲湖上初晴后雨)作者是——(蘇軾)
二、讀解詩意,感受詩的語言美
1、學生自由朗讀,指名讀。(指導學生讀準,讀出節(jié)奏。)
2、讀懂詩意。請默讀詩,借助注釋,讀懂詩的意思。
三 、理解詩人,感悟詩情之美
1、讀到這里你覺得詩人對西湖有著怎樣的思想感情?
介紹詩人與西湖的故事,加深學生對詩的感情的理解。
2、讓我們帶著這種深情來朗誦《飲湖上初晴后雨》。
四 、展開想象,體會詩的意境美 1、配樂朗誦,學生聽后討論。
2、南方的天總會下雨,下怎樣的雨?微雨,輕雨,蒙蒙雨,牛毛細雨;也許是大雨,驟雨;大雨也好,小雨也罷都沒有澆滅詩人的游興,在他眼里,雨中的西湖如此美妙,你聽他說:“山色空蒙雨亦奇”。帶著你的想象再一次朗誦這首詩。
五、拓展學習,感受詩的魅力
1、讓我們在蘇軾的詩的魅力中感受西湖之美。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上醉書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亂入船。
卷地風來忽吹散,望湖樓下水如天。
飲湖上初晴后雨(其一)
朝曦迎客艷重岡,晚雨留人入醉鄉(xiāng)。
此意自佳君不會,一杯當屬水仙王。
2、總結:蘇軾與西湖是密不可分的,西湖詩情畫意只有蘇軾的才思豪情才能寫出她的美妙,而蘇軾的才情只有遇到西湖的詩情畫意才能盡展出來。讓我們在音樂中再次朗誦《飲湖上初晴后雨》。
六、作業(yè):(任選一題)
1、做一張?zhí)K軾的詩詞手抄報?;蛴嘘P西湖的詩詞手抄報。
2、寫一篇學習本課的感想。
《迢迢牽牛星》教案
教學目的:
1、領會五言詩的特點。
2、《迢迢牽牛星》用平凡意象表達的思念之情。
教學重點: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古詩。
教學難點:體會《迢迢牽牛星》用平凡意象表達的思念之情。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同學們很喜愛詩歌,背了不少的詩歌,也了解了詩歌的一些知識。那你認為我們背詩學詩的目的是什么呢?
二、學習: 1、 我們今天學習《迢迢牽牛星》。請哪個同學來背這首詩。
2、 請你來回答這首詩中詩人要表達的是什么感情。
3、 你認為怎樣閱讀才能較為準確地理解詩人的感情?
4、介紹詩的出處
5、 詩歌賞析
A、這首詩的意象就是一個人,她就是織女。為什么用“河漢女”而不用“織女星”?
B、“擢”讓人如見其形,“弄”讓人如聞其聲。
——這句既寫出了織女的勤勞,又寫出她試圖借忙碌的勞動來掩飾排遣自己的愁思。
C、織女是天上最能織布的人,而且那么忙碌,卻織不成一匹布,表明她被思念折磨得沒有心思織布,織女內心強烈的悲凄之感和悲痛之情 。
這句該讀出怎樣的語氣?——傷心 《詩經》中“采采卷耳,不盈頃筐。嗟我懷人,置彼周行?!?/p>
D、銀河很清很淺,應該能自由往來,那為什么兩人卻不能見面呢?
——是有人壓制了她的愛情。
這句朗讀時應該讀出什么語氣?表現了怎樣的感情?
——反問的語氣,表現了怨恨、痛苦的感情。
這句不是與“迢迢”相矛盾嗎?
——因為思念而覺得距離很遠。顧城《遠和近》。近在咫尺卻如在天涯,這種可望而不可及的痛苦。 比較《天上的街市》有關的語句,表達詩人對幸福自由生活的向往,這兒卻表現了織女不能與牛郎相見的痛苦。兩相對比,我們更同情飽受思念離愁的織女。
E、讀了這句,你仿佛看到什么樣的畫面?一位女子淚光盈盈地站在水邊,含怨帶愁地望著牛郎的方向。 以女子的飽受離愁、楚楚動人、凝眸深情遠視的神態(tài)結束,既給人以美感,又讓人想象回味。
F、疊詞的運用。 迢迢形容牽牛星之遙遠,皎皎形容織女星之明亮,纖纖形容手之細長,札札形容織布之忙碌,盈盈形容水波之晶瑩,脈脈形容注視之含情。
“盈盈樓上女,皎皎當窗牖”盈盈表現女子的美好姿態(tài),皎皎表現女子的明艷動人。
“皎皎”既表現星的明亮,又表現女子的明艷動人,真稱得上“一字千金”。
“盈盈”既表現水波的晶瑩,又表現了女子的美麗,還可表現女子眼含熱淚的神態(tài),讓人回味無窮。
疊詞的作用是增強了詩的節(jié)奏感,讀起來瑯瑯上口,也使感情表達得更纏綿悱惻。
6、請同學來讀詩。
7、請你來總結這堂課上你的所學所得,可以從內容,可以從學法,可以從語言,也可以從你的感受或聯想等等。
8、學生合作讀詩
《宿建德江》教案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古詩。
2、學習鑒賞山水田園詩的方法。
3、通過對詩歌的學習,加深對詩人的了解,感悟詩人的高尚情懷。
教學重點:
1、品味詩歌意境美。
2、領會評價重點詞語,主旨的理解。
教學難點:
仔細品味詩歌所創(chuàng)造的意境。
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同學們都知道哪些山水田園詩呢?
二、介紹山水田園詩的特點。
山水田園詩:山水詩源于南朝(宋)謝靈運,田園詩源于晉代陶淵明,以唐代王維、孟浩然為代表。這類詩以描寫自然風光、農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隱居生活見長。詩境雋永優(yōu)美,風格恬靜淡雅,語言清麗洗練,多用白描手法。
三、明確鑒賞中常用到的術語。
1.思想內容——熱愛自然 向往自由 歸(退)隱 閑適淡泊 悠然自得
2.表現手法——借景抒情 白描
3.語言特點——清新自然 質樸自然 清新洗練
四、賞析《宿建德江》。
(一)作者及寫作背景簡介
(二)賞析詩歌
1、初讀詩歌,讀準節(jié)奏,讀準字音。如:渚zhǔ
2、再讀詩歌,理解詩意,品味詩句。
(1)詞語解釋
(2)基本解讀:先解釋每句話地意思,再解釋整體的詩意。
(3)思考討論:
①詩中點題兼寫環(huán)境的詩句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②“日暮客愁新”中“新”的內涵?
③寫出詩中的對偶句,并作賞析。
3、誦讀全詩,感悟詩情。
(三)藝術特色
此詩寫羈旅愁思,情景相生,風韻天成,富有藝術美。
五、作業(yè)設計
有感情地背誦全詩
《涼州詞》教案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課文
2、感悟邊關將士悲苦的生活。
教學重點與難點:
品讀悟詩情。
教學時數:1課時
教學過程:
一、音畫時尚導入:
1、師播放兩首有特色的樂曲,引導學生想象情境,再根據情境聯想詩歌。
2、生交流匯報并背誦相關的詩句。
3、導入新課,板題,解題,讀題
(解題)涼州詞:為盛唐時流行的一種曲子(涼州歌)配的唱詞,不是詩題,而是一種曲調名。當時許多詩人都喜歡這個曲調,為它填寫新詞。因此唐代許多詩人都寫有《涼州詞》
二、初讀感知
1、出示合作學習要求:
(1)將這首詩讀給同桌聽,要求讀準,讀通。
(2)用自己的話說說這首詩的主要意思。
(3)將自學中不懂的地方標出來或寫下來。
3、檢查學習情況:
(1)指名讀文,齊讀課文。
(2)用自己的話說說這首詩的主要意思。
(3)質疑。
三、品讀悟詩情
針對學生的疑問,引導學生悟情。
如:欲飲琵琶馬上催”什么意思?
“醉臥沙場君莫笑”(為什么戰(zhàn)前還要喝酒呢?)
過渡:以上這些詞語都與酒有關,但是不是席上只有酒?
想象:席上除了酒,還有哪些東西?
1、為什么在詩人的眼中只有這紅紅的葡萄酒,而別無他物?
2、戰(zhàn)士們有哪些苦衷或煩惱?他們想借酒忘掉什么?
3、如果你是這位戰(zhàn)士,出征前你會對父母、妻兒或自己說些什么?(配樂)
4、面對此情景,你有什么感受?
5、練讀詩句,將自己的感受表達出來。
6、配樂賽讀、齊讀。
7、背誦
四、拓展延伸1、學生交流背誦其他的邊塞詩。2、教師推介
六、作業(yè) 1、把你喜歡的詩句抄寫下來(有興趣的同學可以用毛筆寫一寫)
2、積累其他的邊塞詩。
《飲酒》教案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全詩。
2、體會詩中情感。
教學重難點:體會詩情
教學過程
一、 導入
1、同學們,你們還記得陶淵明的《歸園田居》嗎?
2、陶淵明以歌詠田園生活為主,后世稱他為田園詩人。下面我們一起學習他的另一首詩田園詩《飲酒》。
二、讀
1、聽錄音,劃節(jié)奏,再讀。
2、再聽錄音,圈重點。再讀。
3、齊讀,讀出感情。
過渡:詩是講究意境的,有人說:“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詩中有情”,那么讀詩時,需要一種“猜測”的穿透力,通過畫面的表面的呈現,找出它背后隱藏的畫面,以及它背后的深層意蘊即弦外之音。下面請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教學板塊二的學習:悟。討論思考:
1、 找出詩中描繪了那些畫面;
2、以詩中畫面為參照物,想象它背后還隱藏著哪些豐富的畫面;(最好用描寫的語言)
3、通過這些畫面悟出作者寫這些畫面的弦外之音(言此意彼)是什么?或給讀者什么啟迪?
二、悟
1、 找出詩中描繪了那些畫面;
2、以詩中畫面為參照物,想象它背后還隱藏著哪些豐富的畫面。(最好用描寫的語言)
3、通過這些畫面悟出作者寫這些畫面的弦外之音(言此意彼)是什么?或給讀者什么啟迪?
三、寫
我們知道學詩不僅要學會讀、悟,其實背誦默寫也不可忽視。那么你能不能將這篇課文背誦默寫?(單獨背,一人上臺默寫。其余的用本子默寫。)
四、說
過渡:《飲酒》是一組五言古詩,大都表達了陶淵明酒中的樂趣和對人生的感慨。其實酒不管是古代,還是現在在我們的生活中都有很大的市場,上至達觀貴人,下至貧民百姓,有的人或借酒澆愁、或借酒助興、或借酒交友、或借酒抒發(fā)情感等。那么你身邊是否有這樣的故事?
五、小結:不管是寫,還是說,我感覺同學們的語言非常豐富,有刻意從書本中學來的,有無意從茶余飯后聽來的??傊?,只要我們留心,我們的語言就會豐富多彩。
六、作業(yè)布置 有感情地背誦全詩
《商山早行》教案
教學目標:
1、品味意象,領會意境 ,體會情感。
2、了解羈旅思鄉(xiāng)類詩歌的常見意象和思想情感。
教學重點:
品味意象,領會意境 ,體會情感。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介紹溫庭筠
二、鑒賞《商山早行》
1、朗讀,整體感知詩人的思想情感。
明確:悲故鄉(xiāng)——思鄉(xiāng)。
2、理解詩意。
3、品味兩幅畫面。(品味意象,領會意境 ,體會情感。)
(1)這首詩營造了兩幅不同的畫面,一幅是異鄉(xiāng)的畫面,一幅是故鄉(xiāng)的畫面,找出相應的詩句。
(2)“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槲葉落山路,枳花明驛墻。”四句營造了怎樣的意境?詩人在此融入了怎樣的情感?(用筆寫,交流)
(3)作者在旅途的奔波中他想起了昨夜在夢中出現的故鄉(xiāng)景象 “鳧雁滿回塘”。“鳧雁滿回塘”表現了怎樣的意境?聯系首聯解說作者這樣寫的意圖。
4、品味佳句:(自由鑒賞)
問:第二聯歷來膾炙人口,此詩頷聯上下句除對仗外,其構成形式還有么特點?與我們學過的哪些詩詞句子異曲同工?
5、小結:
這首詩選取了一些富有意味的典型意象,運用意象疊加、相互映襯、虛實相生、情景交融、首尾呼應等手法,表現了作者旅途中的孤獨寂寞,對家鄉(xiāng)的思念之情。
三、羈旅思鄉(xiāng)詩回顧
1、特征(意象):驛道、征鐸、馬、船(舟)、杜鵑、鴻雁、月、客、浮萍、飛蓬等。
2、表達情感:旅途艱辛 漂泊無依 浪跡天涯 歸期遙遙 孤獨彷徨 思鄉(xiāng)思親
四、作業(yè)設計
用以上方法自己鑒賞一首羈旅思鄉(xiāng)詩。
《天凈沙秋思》教案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直至背誦;體味詞句,揣摩作者的感情,體會作品的意韻。
2、領悟詩中蘊含的節(jié)奏美,提高對古代詩歌作品的鑒賞力。
教學重難點: 1、背誦詩歌。 2、品味語言,體會作品的意韻。
教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在你們眼中,秋天是一個怎樣的季節(jié)?也許是豐收的,也許是浪漫的,也許是多愁善感的。那么,在一個游子的心中,秋天是什么樣的呢?今天,我們一起走進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中去體會體會。
二、解題:
“天凈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題目。
三、朗讀詩歌:
1.師配樂范讀 。
2.學生齊讀。
3.學生給詩歌劃分節(jié)奏,注意重音。
4.學生配樂朗讀。
四、品析鑒賞:
1.播放課件,學生根據詩句用優(yōu)美的語言描繪圖畫,體會思鄉(xiāng)之情。
2.四人為一組,討論以下問題:
(1)這首小令前三句十八個字,寫了哪九種景物?你認為這樣做有何好處?
(2)體會篇末所寫的:“斷腸人”應是怎樣的人?
(3)說說這首小令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情思?其“情景交融”的特點是怎樣在文中得到體現的?
以上問題由學生討論,師適當點撥,共同明確。
3.齊聲朗讀并背誦詩歌。
五、拓展延伸:
對比閱讀余光中的《鄉(xiāng)愁》,體會思鄉(xiāng)之情。
六、總結:
這首小令僅用28個字就是道德表現出一個長期漂泊他鄉(xiāng)的游子的悲哀,除了最后一句,全都是景語,而字字卻是扣著“情”來寫,古人說:“凡景物,皆情語”,《天凈沙秋思》堪稱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無痕的杰作。人們說起“鄉(xiāng)愁”就會想到這篇作品。
七、布置作業(yè):
1.背誦詩歌。
2.課后以詩歌的意境作一幅畫,各自進行交流。
《秋浦歌》教案
教學目標:
1、了解詩歌大意,感受詩人描繪的火熱勞動場景。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體會詩人贊美了不辭辛苦為他人釀造幸福的勞動者的真摯感情。
教學重難點: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了解詩歌大意,感受詩人描繪的火熱的勞動場景,體會詩人贊美勞動者的真摯感情。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景,導入新課
1、師出示圖片。請大家觀看。
2、指名說,看到什么,用一、二句話介紹。
3、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首李白的《秋浦歌》,看看這位偉大的詩人是怎樣介紹這一場面的。
二、揭題,釋題1、板書:秋浦歌 2、讀題,釋題
秋浦:在今安徽省貴池縣西,是唐代銀和銅的產地之一。
秋浦歌:贊美秋浦冶煉工人的詩。
三、簡介詩人
四、初讀古詩,激發(fā)情感
1、自由讀(1)讀準字音,讀流利。(2)用鉛筆畫出朗讀節(jié)奏,試著讀出節(jié)奏、韻味。
2、匯報讀書情況 (1
)正音:赧(nǎn)(2)指名讀文。
3、教師激情范讀。
五.再讀古詩,理解詩意
1.齊讀。
2.分小組討論,理解詩意。
3.匯報補充。
4.師生共小結。
詩意:熊熊的爐火映紅了天和地,火星在升騰的紫煙中飛濺。臉膛紅彤彤的工人冶煉在月光如水的夜晚,一邊勞動一邊歌唱,嘹亮的歌聲使冰冷的河水都蕩漾起來了。
5、指名說說詩意。
6、想象工人勞動的情景。
六、感情朗讀,體會情感
1、指導有感情朗讀。
2、討論:這首詩表達了什么情感?
3、匯報、小結。
詩人描繪了一幅瑰麗壯觀的秋色冶煉圖,贊美了不辭辛苦為他人釀造幸福的勞動者,抒發(fā)了作者對創(chuàng)造性的勞動和質樸的勞動者的由衷的贊美和欽佩之情。
七、拓展延伸,升華情感 背一背李白其他的詩。讀一讀贊美勞動者的詩或名言。
八.布置作業(yè) 讀一讀贊美勞動者的詩或名言。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案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詩并背誦。
2、了解詩歌的一些技巧,反復誦讀,體會詩歌的韻律美。
3、通過品味詩歌的語言,體味詩歌的情味,領悟詩歌的意境。
4、培養(yǎng)學生熱愛祖國及珍視朋友間的友誼的思想感情,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教學重難點:
1、通過反復吟詠,當堂能夠順利背誦詩歌。
2、培養(yǎng)學生一定的閱讀能力和理解能力。
3、通過詩歌意境的再加工,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加強修養(yǎng),陶冶情操。
教學過程: 一、 導入: 同學們,應該說每一個人都經歷過離別,今天我們要學習的這首詩就是唐代詩人王勃在與自己的好友分別時的贈言。
二、 整體感知: 1、 本詩屬于哪種體裁? 五言律詩。
2、 回顧關于律詩的知識。 律詩有四聯,分別是首聯、頷聯、頸聯、尾聯,以數字來判斷是幾言。
三、學習 1、 師范讀本詩,學生體會詩歌的節(jié)奏和感情基調。
2、 學生齊讀,注意把握詩的節(jié)奏。
3、 學生自由朗讀,在把握節(jié)奏的基礎上揣摩詩歌的感情。
4、 抽個別學生朗讀,其他學生點評,大家在朗讀上共同進步。
5、 這首詩表達了怎樣的感情?情感上有什么特點?
這是一首送別詩,表達了作者與友人的情誼,感情比較達觀。
6、 你從詩中的哪句話理解到作者的這種感情的?
7、 怎樣來理解這句話呢?用自己的話來說。 “只要四海之內知心的朋友時刻關心著自己,即使遠隔天涯,也會覺得跟近鄰一樣。”這句話可以說道出了古今上下幾千年人們的共同心聲。
8、 分析其他三聯
(1) 我們來看一下首聯。它是在寫景嗎?或是寫什么?
看似寫景,實則勸慰友人。這里出現了兩個地點,“我”在長安城可以看到杜少府上任之地“五津”,此番離別并非遠別,何必傷感呢?因此,“三秦”是送別地點,“五津”是上任地點。
(2) 頷聯中的“宦游人”指的是什么人?這句話怎樣理解?
指的是出外做官的人。直接勸勉友人,我們都是外出做官的人,此別為別中之別,不必傷感。
(3) 頸聯則推開一層,轉述別后思緒,所以1—6句詩意似悲而作者曠達的胸襟可以顯見,怎樣理解最后兩句呢?
尾聯由前三聯層層逼出——既非遠別,又同為宦游,雖別而如比鄰,自當與分別之時不要效仿小兒女的情態(tài),哭泣悲傷。
9、 背誦 要求學生默讀,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情味,檢查背誦效果。
四、 拓展: 同學們,結合我們剛才分析詩的方法來看下面幾首詩,首先請大家用兩分鐘時間快速閱讀,找出你最喜歡的一首,分析詩人的感情,最后比較詩人之間相同或不同之處。
五、 作業(yè): 以杜少府的口吻,以你們自己的感情,回贈王勃一首現代詩。
《從軍行.其四》教案
教學目標 :
1、了解邊塞詩歌的特點 。
2、品味詩人筆下的思鄉(xiāng)之情與誓死殺敵的精神
3、 鑒賞同類詩歌,進一步了解詩人邊塞詩的藝術特色
教學重難點:
1、理解典型環(huán)境與人物感情高度統一的藝術技巧。
2、品味詩人筆下的思鄉(xiāng)之情與誓死殺敵的精神
教學過程:
一、解題
《從軍行》是樂府《相和歌辭平調曲》舊題。內容敘述軍旅戰(zhàn)爭之事。本詩體現了出征將士報國御敵,以身許國的壯志。
二、總體感知邊塞詩歌的代表人物和風格
盛極一時的邊塞詩是構成盛唐之音的一個基本內容,它在中國詩歌史上的地位,是前無古人的。在盛唐邊塞詩人中,高適、岑參向來并稱齊名。
三、王昌齡背景介紹 。
四 、詞語點撥:
1.青海 2.玉門關 3.樓蘭
五、總體感知
詩開始兩句,次第展現出廣闊地域的畫面:青海湖的上空,長云彌漫;濃厚的云層,使湖北面綿延千里的祁連雪山也顯得隱隱約約;越過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遙遙相對的軍事要塞———玉門關。
三、四兩句由情景交融的環(huán)境描寫轉為直接抒情。
這首詩一二兩句,境界闊大,感情悲壯,含蘊豐富;三四兩句轉折有致,對照鮮明,抒寫出了戍邊將士的豪情斗志。整首詩的典型環(huán)境與人物感情高度統一,體現出王昌齡絕句的突出優(yōu)點,也是盛唐邊塞詩中的優(yōu)秀篇章。
全詩前兩句是鋪墊,是烘托,是渲染;后兩句是抒情,是顯志,是歌贊。景中寄情,以實代虛;情中有物,以實化虛。整首詩不僅格調高昂豪邁,蘊含深邃,而且用語也十分洗煉、精道。
六、重難點分析 :
1、詩中“黃沙百戰(zhàn)穿金甲”句具有高度的概括性,請作具體分析。
2、一、二句寫景對表現戍邊將士有什么作用?
七、比較鑒賞
比較分析本詩與《從軍行》(其四)(青海長云暗雪山)在抒情上各有有什么特色?在環(huán)境與心理描寫上又有什么不同?
提示:抒情(“其一”曲筆抒情,虛寫征人家鄉(xiāng)的妻子的無奈而痛苦的思念之情;“其四”是直接抒情,抒發(fā)戍邊將士為國殺敵、視死如歸的豪情壯志
環(huán)境與心理描寫(“其一”側重環(huán)境的凄涼孤獨,通過寫羌笛的聲音,從聽覺上抒寫思鄉(xiāng)之情,心理描寫采用虛寫方式,以想象寫情;“其四”側重寫邊塞環(huán)境條件的艱苦,心理描寫上采用實寫方式,直接寫戍邊將士為國盡忠,慷慨豪情的激情)
八、布置作業(yè):背誦全詩
《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教案
教學目標:
1、體會詩中蘊含的情理,做到學以致用。
2、培養(yǎng)學生品味語言鑒賞詩歌的能力。
3、領略古詩詞的凝練姜、意境美、音律美和含蓄美。
教學重難點:
1、理解詩歌內涵,準確把握詩中情感。
2、理解詩句蘊含的情理。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解題及作者簡介
1、解題
這首小詩是寫給水部員外郎張籍的。張籍在兄弟輩中排行十八,故稱張十八。
2、作者簡介
二、感知體悟
1、結合課下注釋自學。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感悟詩中的意境,朗讀全詩。
2、賞析詩歌,理解詩意、感受情境,體味詩境。
3、詩中寫了什么景?其特點是什么?
這首詩詠早春,抓住了早春的景色特點,將初春草色與滿城“煙柳”做對比,表達了詩人對早春的喜愛,能給讀者無窮的美感和趣味。運用對比手法,與一般不同,這是一種加倍寫法,為了突出春色的特征。
4、怎樣理解“草色遙看近卻無”一句詩?
提示:試想,早春二月,在北方,當樹梢上、屋檐下都還掛著冰凌的時候,春在何處?連影兒也不見。但若是下過一場小雨后,第二天,你瞧吧,春來了,雨腳兒輕輕地走過大地,留下了春的印跡,那就是最初的春草芽兒冒出來了,遠遠望去,朦朦朧朧,仿佛有一片極淡極淡的青青之色,這是早春的春色??粗?,人們心里頓時充滿欣欣然的生意??墒钱斈銕е鵁o限喜悅之情走近去看個仔細,地上是稀稀朗朗的極為纖細的芽,卻反而看不清什么顏色了。詩人像一位高明的水墨畫家,揮灑著他飽蘸水分的妙筆,隱隱泛出了那一抹青青之痕,便是早春的草色。遠遠望去,再像也沒有,可走近了,反倒看不出。這句詩,真可謂兼攝遠近,空處傳神。
三、本課小結
四、布置作業(yè)
熟讀并背誦這首詩。
《飲湖上初晴后雨》表格式教案4(滬教版六年級上冊)
飲湖上初晴后雨 教案 閘北二中 預備 年級 語文 學科教案
執(zhí)教人:____叢艷麗_______
執(zhí)教日期:2011年10月12日
教學課題
飲湖上初晴后雨
知識與技能:
讓學生理解本詩的內容,體會作者的感情,感受詩中始終所表達的意境。
過程與方法:
在理解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本詩,背誦本詩。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培養(yǎng)學生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情感。
讓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有感情地朗讀、背誦本詩
體會作者用巧妙的構思描繪出西湖的風采神韻。
教學練習設計分層
德育融透點、滲透點、結合點
熱愛祖國大好河山
綠色教育結合點
熱愛生活,觀察生活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同學們,大家以前一定有過旅游的經歷。那么,大家都去過哪些地方旅游? 看見過哪些令你難忘的自然景觀?
(明確: 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聯系自己的親身經歷,使他們能在頭腦中出現直觀的印象,同時鍛煉他們對自然景物描寫的口頭表達能力)
杭州的西湖相信大家一定聽說過。它的景色異常秀美,吸引著國內外許多人來此參觀旅游。其時,不僅是現在,有一位古人也早已經聽聞西湖的美名,留下了一首著名的描寫西湖的詩篇,詩的名字就叫——(生齊讀本詩題目:飲湖上初晴后雨 )作者是—— (蘇軾)
二、理解詩句意思
1、讓學生先齊讀一遍,然后指名讀。指導學生讀準字音,讀出詩歌的節(jié)奏。
2、讀懂詩意。給出五分鐘,請學生自己借助注釋,準確解釋出全詩的意思。
3、找四位同學解釋全詩,教師在旁作指導,糾正解釋的不恰當之處。
詩意:
在晴日的陽光照射下,西湖水波蕩漾,閃爍著粼粼的金光。風景秀麗;在陰雨的天氣里,山巒在細雨中迷蒙一片,別有一種奇特的美。如果要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那么晴朗的西湖就如濃妝的西施,而雨天的西湖就像淡妝的西施,都是同樣的美麗無比。
三、體會詩歌意境
1、這首詩描寫了西湖在哪些天氣狀態(tài)下的景象?(明確:分別描寫了西湖晴天和雨天時的景色。)請說出詩中作者是怎樣描寫的?(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2、在描寫了西湖在晴天和雨天中的景色之后,西湖的美景又使作者聯想到了什么?(明確: 美女西施)在詩中作者是怎樣描寫的?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3、全文讀完,詢問學生詩人對西湖有著怎樣的思想感情?(明確:在學生回答后,教師介紹作者的寫作背景。當時蘇軾正在杭州任通判,游覽了杭州的著名景觀西湖。詩人在西湖上飲酒游覽,適逢天氣由晴轉雨,于是作者以生動傳神的筆墨描繪了西湖在不同天氣狀態(tài)下的婀娜多姿。)
四、了解一些文學常識
《飲湖上初晴后雨》是一首描寫西湖景色的著名詩篇。詢問學生對作者蘇軾的了解,包括“三蘇”,唐宋八大家分別指什么
(明確: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與父蘇洵,弟蘇轍合稱“三蘇”。唐宋八大家分別是:三蘇,歐陽修,王安石,曾鞏,韓愈,柳宗元 )
五、教師總結全詩
全詩語句優(yōu)美,描寫生動。第一、二句是詩人的實寫,從初晴,雨后兩個角度描寫了西湖美好的景色。第三、四句是詩人的聯想,他把西湖比作春秋美女西施,形象地寫出了西湖的婀娜多姿之態(tài),刻畫出了西湖的風采神韻。因此這首詩里來被認為是吟詠西湖最出色的詩篇。也正因為本詩的出名,西湖也得了“西子湖”的美譽。
六、作業(yè)布置
1. 找出本詩中的名句,反復誦讀,用一兩句話寫出自己讀了這首詩后的感受。
2. 課外再去找找蘇軾的其他名詩,背誦,增加積累。
課后小結
表達鄉(xiāng)愁的詩句和賞析
靜夜思
李 白
床 前 明 月 光,
疑 是 地 上 霜.
舉 頭 望 明 月,
低 頭 思 故 鄉(xiāng).
【注釋】:
1.靜夜思:在靜靜的夜晚所引起的思念.
2.疑:懷疑,以為.
3.舉頭:抬頭.
【韻譯】:
皎潔的月光灑到床前,迷離中疑是秋霜一片.
仰頭觀看明月呵明月,低頭鄉(xiāng)思連翩呵連翩.
【賞析】
這首詩寫的是在寂靜的月夜思念家鄉(xiāng)的感受.
詩的前兩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是寫詩人在作客他鄉(xiāng)的特定環(huán)境中一剎那間所產生的錯覺.一個獨處他鄉(xiāng)的人,白天奔波忙碌,倒還能沖淡離愁,然而一到夜深人靜的時候,心頭就難免泛起陣陣思念故鄉(xiāng)的波瀾.何況是在月明之夜,更何況是月色如霜的秋夜.“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生動地表達了詩人睡夢初醒,迷離恍惚中將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誤作鋪在地面的濃霜.而“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潔,又表達了季節(jié)的寒冷,還烘托出詩人飄泊他鄉(xiāng)的孤寂凄涼之情.
詩的后兩句“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則是通過動作神態(tài)的刻畫,深化思鄉(xiāng)之情.“望”字照應了前句的“疑”字,表明詩人已從迷朦轉為清醒,他翹首凝望著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鄉(xiāng)也正處在這輪明月的照耀下.于是自然引出了“低頭思故鄉(xiāng)”的結句.“低頭”這一動作描畫出詩人完全處于沉思之中.而“思”字又給讀者留下豐富的想象:那家鄉(xiāng)的父老兄弟、親朋好友,那家鄉(xiāng)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逝去的年華與往事……無不在思念之中.一個“思”字所包涵的.內容實在太豐富了.
這首五言絕句從“疑”到“望”到“思”形象地揭示了詩人的內心活動,鮮明地勾勒出一幅月夜思鄉(xiāng)圖.詩歌的語言清新樸素,明白如話;表達上隨口吟出,一氣呵成.但構思上卻是曲折深細的.詩歌的內容容易理解,但詩意卻體味不盡.
明人胡應麟說:“太白諸絕句,信口而成,所謂無意于工而無不工者”(《詩藪·內編》).這首《靜夜思》可以說是李白詩歌的“自然”和“無意于工而無不工”的藝術特色的極好說明.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鑒賞】
詩寫游子思鄉(xiāng)懷親.詩人一開頭便緊急切題,寫異鄉(xiāng)異土生活的孤獨凄然,因而時時懷鄉(xiāng)思人,遇到佳節(jié)良辰,思念倍加.接著詩一躍而寫遠在家鄉(xiāng)的兄弟,按照重陽的風俗而登高時,也在懷念自己.詩意反復跳躍,含蓄深沉,既樸素自然,又曲折有致.“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千百年來,成為游子思念的名言,打動多少游子離人之心.
月夜憶舍弟
戌鼓斷人行,秋邊一雁聲.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xiāng)明.
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
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
【注釋】
1、戌鼓:戌樓上的更鼓.
2、邊秋:一作“秋邊”,秋天的邊境.
3、長:一直,老是.
【韻義】
戌樓響過更鼓,路上斷了行人形影,
秋天的邊境,傳來孤雁悲切的鳴聲.
今日正是白露,忽然想起遠方兄弟,
望月懷思,覺得故鄉(xiāng)月兒更圓更明.
可憐有兄弟,卻各自東西海角天涯,
有家若無,是死是生我何處去打聽?
平時寄去書信,常??偸菬o法到達,
更何況烽火連天,叛亂還沒有治平.
【鑒賞】
詩作于乾元二年(759),這時安史之亂尚未治平,作教師于戰(zhàn)亂中,顛沛流
離,歷盡國難家憂,心中滿腔悲憤.望秋月而思念手足兄弟,寄托縈懷家國之情.全
詩層次井然,首尾照應,結構嚴密,環(huán)環(huán)相扣,句句轉承,一氣呵成.“露從今夜
白,月是故鄉(xiāng)明”句,可見造句,的神奇矯健.
雜詩
君自故鄉(xiāng)來,應知故鄉(xiāng)事.
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
【注釋】
1、來日:指動身前來的那天.
2、綺窗:雕飾精美的窗子.
3、著花:開花.
【韻義】
您是剛從我們家鄉(xiāng)出來,
一定了解家鄉(xiāng)人情事態(tài);
請問您來時我家綺窗前,
那一株臘梅花開了沒開?
【鑒賞】
這是一首抒寫懷鄉(xiāng)之情的詩.原詩有三首,這是第二首.詩以白描記言的手法,
簡潔而形象地刻劃了主人公思鄉(xiāng)的情感.對于離鄉(xiāng)游子而言,故鄉(xiāng)可懷念的東西很
多.然而詩不寫眷懷山川景物,風土人情,卻寫眷念窗前“寒梅著花未?”真是“于
細微處見精神”,寓巧于樸,韻味濃郁,栩栩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