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最早的哲學研究者們,大都僅僅把物質(zhì)性的本原當作萬物的本原。
〔古希臘〕亞里士多德:《形而上學》
自然界從何而來呢?它是來自自身,它沒有始端和終端。
〔德〕費爾巴哈:《費爾巴哈哲學著作選集》
物質(zhì)是始因,是永恒而獨立的存在物。
〔法〕梅葉:《遺書》
物質(zhì)不可能是被創(chuàng)造的,它能夠運動是全靠自己由此必然得出結(jié)論:在整個自然界中什么東西也不曾說明或證明存在著全能的和無限完善的上帝。
〔法〕梅葉:《遺書》
給我物質(zhì),我就用它造出一個宇宙來!這就是說,給我物質(zhì),我將給人們指出,宇宙是怎樣由此形成的。
〔德〕康德:《宇宙發(fā)展史概論》
無中不能生有。
〔古羅馬〕盧克萊修:《論物的本性》
世界并非產(chǎn)生于無,因為任何事物都不能由無而生。
〔瑞典〕斯韋登伯格:《神的愛和智慧》
萬物并不是從無中所產(chǎn)生,因此不會回歸于烏有。
〔德〕叔本華:《愛與生的苦惱》
我沒有對神的信仰,……/而我的祭壇是山岳、海洋、/大地、天空和星光,/是一個靈魂由它而生/并以它為歸宿的/偉大的“整體”所生成的宇宙萬象。
〔英〕拜倫:《唐璜》
根據(jù)順世論的學說,只有地、水、火、風四大元素是最終的本原。不存在其他的(本原)。
〔印〕商羯羅:《各派學說論》
哲學家們認為:火、水、土、氣,所有這些的存在,都是由于大自然和偶然性造成的,而不是人工造成的他們還認為,從順序上講,后出現(xiàn)的地球、太陽、月亮和恒星,都是由這些完全沒有生命的存在物創(chuàng)造出來的。
〔古希臘〕柏拉圖:《法律篇》
你給我物質(zhì)和運動,我就給你構(gòu)造出世界來。
〔法〕笛卡爾:《哲學原理》
全宇宙中只有一種物質(zhì)。地和天是由同一物質(zhì)做成的,而且縱然有無數(shù)世界,它們也都是由這種物質(zhì)構(gòu)成的。由此,就得出一個結(jié)論,即多重的世界是不可能的。
〔法〕笛卡爾:《哲學原理》
這宇宙并非超宇宙的任何神征所創(chuàng)造的,它也非任何外界天仙的產(chǎn)品,它是自生的、自滅的、自明的。它是無限的萬有存在。它就是梵。
〔印〕辨喜:《辨喜全集》
相信有一個離開知覺主體而獨立的外在世界,是一切自然科學的基礎。
〔德〕愛因斯坦:《愛因斯坦文集》
我認為,哲學家的義務,不,哲學家的根本資格,就是在哲學上抱有極端冷靜、極端直率、極端不妥協(xié)的態(tài)度。所以我堅決主張無佛,無神,無靈魂,即純粹的物質(zhì)學說。
〔日〕中江兆民:《一年有半·續(xù)一年有半》
世界是離開人的`精神而獨立的實在。
〔德〕愛因斯坦:《愛因斯坦文集》
宇宙,這個一切存在物的總匯,到處提供給我們的只是物質(zhì)和運動。
〔法〕霍爾巴赫:《自然的體系》
凡是存在的東西都是物質(zhì)。
〔俄〕車爾尼雪夫斯基:《車爾尼雪夫斯基選集》
要假定任何一個處在物質(zhì)宇宙之外的實體,都是不可能的。
〔法〕狄德羅:《關于物質(zhì)和運動的哲學原理》
物體的定義可以這樣下:物體是不依賴于我們思想的東西,與空間的某個部分相合或具有同樣的廣袤。
〔英〕霍布斯:《論物體》
自然是一本不隱藏自己的大書。
〔德〕費爾巴哈:《費爾巴哈哲學著作選集》
在自然界中,盡管形式變化無窮,彼此相續(xù),但永遠是同一個物質(zhì)。
〔意〕布魯諾,引自《布魯諾意大利文對話集》
從哲理的角度來看,物質(zhì)同精神相關聯(lián),精神又同理性相關聯(lián)。而決定物質(zhì)本質(zhì)的,則是物質(zhì)本身所包含的要素。
〔波斯〕昂蘇爾·瑪阿里:《卡布斯教誨錄》
宇宙間所有的物體,雖說千變?nèi)f化,不可名狀,但都是由63個元素的原子所組成。
〔日〕西田幾多郎
什么叫真實?真實是指世界上的一切事物,不管我們承認不承認它,它都是客觀存在的。
〔泰〕披耶阿努曼拉查東:《泰國的風俗》
能驅(qū)散這個恐懼、這心靈的黑暗的,不是初升太陽炫目的光芒,也不是早晨閃光的箭頭,而是自然的面貌及其規(guī)律。
〔古羅馬〕盧克萊修:《物性論》
蝶戀花·湘水經(jīng)東安縣東
朝代:明代
作者:王夫之
原文:
湘水經(jīng)東安縣東,有沉香塘,石壁隙插一株,云是沉水香,澄潭清冷,綠蘿倒影。
湘水自分漓水下。曲曲潺湲,千里飛哀瀉。冰玉半灣塵不惹,停凝欲挽東流駕。
百尺危崖誰羽化。一捻殘香,拈插莓苔隙。憶自尋香人去也,寒原夕陽燒悲灺。
注釋
⑴潺湲(chán yuán):形容河水慢慢流的樣子。
⑵停凝欲挽東流駕:喻香塘將湘江水留駐于此。東流駕:指湘江之水。
⑶羽化:舊時迷信的人說仙人能飛升變化,把成仙叫做羽化。
⑷灺(xiè):蠟燭的余燼。
簡析
此詞選自《王夫之文集》。王夫之的《瀟湘十景詞》集瀟湘勝景,抒贊頌真情,令人大開眼界,乃明清之際詞作中的精品?!妒霸~》均以《蝶戀花》譜之,整齊劃一卻不失靈動,情隨景移而獨具匠心。前四景分別繪永州四處頗有代表性的絕勝——寧遠舜嶺云峰、東安香塘淥水、零陵朝陽旭影、祁陽浯溪蒼壁,有山有水,亦虛亦實。描摹則生動形象,給人親臨其境之惑:抒情則真切細膩,傳遞著詩人的別樣情懷。在他的筆下,或險怪、或清冷、或瑰奇、或迷蒙,均以情貫之,恰到好處,故膾炙人口。
這首詞涉及這些問題:香塘為何香氣不絕?淥水何以澄碧冰清?是桂子飄香,順漓水而下,注入湘江,匯聚到此而使然;是眾溪潺湲,不舍晝夜,在此吐故納新而風情萬種?是造物主恩賜捻香引河?答案是什么,無須深究,有一條卻是千真萬確的:千百年來,香塘以其甘甜清純、綠水碧波招引和接納著歷朝歷代到此觀賞的名士淑女、遷客騷人、庶民百姓。面對那曲折有致的溪流,那纖塵不染的方塘,那凝香溢彩的漣漪,那優(yōu)美動人的傳奇,惟有凈化,惟有陶醉,人世間的喜怒哀樂,官場中的升降黜罰,頓時會被香塘的清流沖洗得一干二凈。
詞人忽而沉思默想,似走火入魔:塘邊百尺危崖是何人移置于此?那一柱沉水香的石壁又是何人將它植入莓苔隙縫之中?能找到這位力大無窮、為人間帶來福祉的神仙嗎?這時,只覺得寒氣逼人。忽而想到屈原《涉江》:“乘鄂渚而反顧兮,欸秋冬之緒風?!币蚨步患?/p>
與《蝶戀花·舜嶺云峰》相比,此詞格調(diào)頗有些低沉。描述之中略顯傷感,贊嘆之外已蘊悲情,詩人在遣詞造句時有所考慮,如“哀瀉”、“殘香”、“悲余灺”等便是。
作者簡介
王夫之(1619年-1692年),字而農(nóng),號姜齋,漢族,衡州府城南王衙坪(今衡陽市雁峰區(qū))人。世界上最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史學家、文學家、美學家之一,為湖湘文化的精神源頭,與黑格爾并稱東西方哲學雙子星座、中國樸素唯物主義思想的集大成者、啟蒙主義思想的先導者,與黃宗羲、顧炎武并稱為明末清初的三大思想家。
生平
王夫之(1619-1692),漢族,字而農(nóng),號姜齋,生于衡州(今衡陽市雁峰區(qū)),明末清初最偉大的思想家、文學家、史學家兼美學家。
他是湖湘文化的精神源頭,與黑格爾并稱東西方哲學雙子星座、中國樸素唯物主義思想的集大成者、中國啟蒙主義思想的先導者,晚年隱居衡陽市西渡區(qū)金蘭鎮(zhèn)石船山附近,故世稱船山先生。
生于明朝萬歷四十七年(1619年),在父親王朝聘、兄長王介之的教育影響下,少讀儒典,關注時局,喜問四方事,凡江山險要,士馬食貨,典制沿革,皆極意考究。14歲,中秀才。
崇禎十五年(1642年),與其兄同時考中舉人。
崇禎十六年八月,張獻忠率農(nóng)民軍攻克衡陽,招夫之兄弟往,乃與其兄避匿。
次年,李自成攻克北京,夫之聞變,數(shù)日不食,作《悲憤詩·一百韻》。
清朝順治三年(1646年),清兵南下進逼兩湖,夫之只身赴湘陰上書南明監(jiān)軍、湖廣巡撫章曠,提出調(diào)和南北督軍矛盾,并聯(lián)合農(nóng)民軍共同抗清,未被采納。
順治五年,與管嗣裘、僧性翰等,在衡山組織武裝抗清失敗,赴肇慶,任南明永歷政權(quán)行人司行人。連續(xù)三次上疏彈劾東閣大學士王化澄等貪贓枉法,結(jié)奸誤國,幾陷大獄。得高一功仗義營救,方免于難。
順治八年,回原籍,誓不剃發(fā),不容于清朝當局,輾轉(zhuǎn)流徒,四處隱藏,最后定居衡州府衡陽縣金蘭鄉(xiāng)。先住茱萸塘敗葉廬,繼筑觀生居,又于湘水西岸建湘西草堂。
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病逝,享年74歲。
著作
王夫之學識極其淵博。舉凡經(jīng)學、子學、史學、文學、政法、倫理等各門學術(shù),造詣無不精深,天文、歷數(shù)、醫(yī)理、兵法乃至卜筮、星象,亦旁涉兼通,且留心當時傳入的“西學”。
他的著述存世的約有73種,401卷,散佚的約有20種。主要哲學著作有:《永歷實錄》《周易外傳》《周易內(nèi)傳》《尚書引義》《張子正蒙注》《讀四書大全說》《詩廣傳》《思問錄》《老子衍》《莊子通》《相宗絡索》《黃書》《噩夢》《續(xù)春秋左氏傳博議》《春秋世論》《讀通鑒論》《宋論》等。
思想
他的哲學論斷富有批判精神。別開生面地注釋經(jīng)學,以發(fā)揮自己的思想。他把以往的學術(shù)明確地劃分為“貞邪相競而互為畸勝”的對立陣營,自覺地繼承、發(fā)揚《易》學系統(tǒng)中的樸素辯證法和從王充到張載的唯物主義氣一元論。同時,大體把各種宗教神學和唯心唯識之說都歸入“異端”陣營,主張對它們“伸斧鉞于定論”,給以嚴厲批判。另一方面,他又主張采取“入其壘,襲其輜,暴其恃而見其瑕”的批判方法,對老莊哲學、佛教理論深入研討,在批判中注意吸取其中合理內(nèi)容,從而積累了大量先世的思想資料,創(chuàng)立了具有總結(jié)歷史意義的博大哲學體系。
“太虛一實”的唯物論思想
在本體論方面,王夫之發(fā)展了張載“知太虛即氣則無’’無’’”的思想,對“氣”范疇給以新的哲學規(guī)定,對理氣關系、道器關系問題,進行了較深入的理論探討,作了明確的唯物主義解釋,強調(diào)氣是一切變化著的物質(zhì)現(xiàn)象的實體,是客觀存在。王夫之在中國古代哲學的一些基本問題上,如理氣問題、道器問題、有與無的關系問題等都進行了研究,作出了重要貢獻。
他認為,整個宇宙除了“氣”,更無他物。他還指出“氣”只有聚散、往來而沒有增減、生滅,所謂有無、虛實等,都只有“氣”的聚散、往來、屈伸的運動形態(tài)。他按當時科學發(fā)展水平,舉例論證“氣”的永恒不滅性,認為這種永恒無限的“氣”乃是一種實體,并提出“太虛,一實者也”, “充滿兩間,皆一實之府”等命題,力圖對物質(zhì)世界最根本的屬性進行更高的哲學抽象。他把“誠”訓為“實有”,以真實無妄的“實有”來概括物質(zhì)世界的最一般屬性。他還認為,客觀世界萬事萬物的本質(zhì)和現(xiàn)象都是客觀實在的,“從其用而知其體之有”,“日觀化而漸得其原”,可以通過認識各種物質(zhì)現(xiàn)象而概括出它們的共同本質(zhì)。從而否定了唯心主義空無本體的虛構(gòu)。
在理氣關系問題上,王夫之堅持“理依于氣”的氣本論,駁斥了程朱理學以理為本的觀點。他強調(diào) “氣”是陰陽變化的實體,理乃是變化過程所呈現(xiàn)出的規(guī)律性。理是氣之理,理外沒有虛托孤立的理。從而批判了從周敦頤到朱熹所堅持的氣外求理的唯心主義理論。王夫之結(jié)合對“統(tǒng)心、性、天于理”的客觀唯心主義體系的批判,強調(diào)指出:“蓋言心言性,言天言理,俱必在氣上說,若無氣處,則俱無也?!泵鞔_地堅持了唯物主義的氣本論。提出“理即氣之理,而后天為理之義始成”,有力地批判了宋明理學的“理在氣先”、“理在事先”,即精神先于物質(zhì)存在的唯心論,否認了離開物質(zhì)運動而獨立存在的客體精神--理。發(fā)展了張載“理也順而不妄”的觀點,說明了理不僅在氣中,而且是氣的運動變化,有它的“必然”——規(guī)律性。
唯物主義的道器觀
王夫之堅持“無其器則無其道”、“盡器則道在其中”的唯物主義道器觀,系統(tǒng)地駁斥了割裂、顛倒道器關系的唯心主義思想。他給傳統(tǒng)道與器范疇以新的解釋,認為“形而上”的“道”與“形而下”的“器”所標志的一般(共同本質(zhì)、普遍規(guī)律)和個別(具體事物及其特殊規(guī)律),兩者是“統(tǒng)此一物”的兩個方面,是不能分離的。他提出“天下惟器而已矣”的命題,肯定宇宙間一切事物都是具體的存在,任何具體事物都具有特殊本質(zhì),又具有同類事物的共同本質(zhì),“道者器之道”,一般只能在個別中存在,只能通過個別而存在,“終無有虛懸孤致之道”。猶如沒有車馬便沒有御道,沒有牢醯、璧幣、鐘磬、管弦便沒有禮樂之道一樣。他明確指出,在器之外、器之先安置一個“無形之上”的精神本體,乃是一種謬說。他通過論證 “道”對于“器”的依存性,得出了“據(jù)器而道存,離器而道毀”的結(jié)論,駁斥了“理在事先”、 “道本器末”的觀點。王夫之的'唯物主義是中國古代唯物主義思想的發(fā)展頂峰。
王夫之在道器關系上,批判了宋明理學中的“離器言道”的唯心主義論調(diào),對道器關系作了新的發(fā)展。他說:“據(jù)器而道存,離器而道毀”。所謂“器”,就是指客觀存在的各種具體物質(zhì),所謂“道”是具體事物的規(guī)律;沒有事物,運動的規(guī)律就是不存在的,所以“道不離器”。還認為,“無其器則無其道”,即沒有事物就沒有事物的規(guī)律,只能說規(guī)律是事物的規(guī)律,而決不能說事物是規(guī)律的事物??傊?,當有某種事物的時候才會有關于它的原則、道理和規(guī)律。同時還認為,隨著“器日盡,而道愈明”,意思是說,隨著事物向前發(fā)展,它所表現(xiàn)的規(guī)律也就愈明顯了。他的“道不離器”的觀點,堅持了物質(zhì)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的唯物主義觀點,為唯物主義體系奠定了基礎。
“太虛本動天地日新”的辯證法思想
在發(fā)展觀方面,王夫之綜合以往豐富的認識成果,并對自己所面對的復雜的社會矛盾運動進行哲學概括,對中國古代辯證法的理論發(fā)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王夫之基于“□□生化”的自然史觀,與宋明以來流行的主靜說相對立而堅持主動論。他提出“物動而已”,“動以入動,不息不滯”,“天地之氣,恒生于動而不生于靜”,把自然界看作永恒運動化生著的物質(zhì)過程。他否定了周敦頤、朱熹所宣揚的太極動靜而生陰陽的觀點,指出:“動而生陽,動之動也,靜而生陰,動之靜也,廢然無動而靜,陰惡從生哉”。說明運動是物質(zhì)世界所固有的,否定從氣以外尋找事物運動原因的外因論。他針對王弼“靜為躁君”、“靜非對動”的動靜觀,明確肯定“靜由動得”而“動靜皆動”。但他并不否認靜止的意義和作用,以為相對的靜止是萬物得以形成的必要條件。陽變陰合的運動過程本身包含著動靜兩態(tài):絕對的動,相對的靜。這樣,否定了主靜說,又批判了割裂動靜的各種形而上學的運動觀,更深一層地闡述了動靜兩者的辯證聯(lián)系。
王夫之發(fā)展張載的氣化論,強調(diào)“天地之化日新”,把榮枯代謝、推移吐納看作是宇宙的根本法則。他認為任何生命體都經(jīng)歷著胚胎、流蕩、灌注、衰減、散滅諸階段,前三者是生長過程,后二者是衰亡過程,而就在“衰減”、“散滅”過程中已經(jīng)孕育“推故而別致其新”的契機,舊事物的死亡準備了新事物誕生的條件,“由致新而言之,則死亦生之大造矣”。這種變化發(fā)展觀,有一定的理論深度,并富于革新精神。
王夫之把事物運動變化的原因,明確地歸結(jié)為事物內(nèi)部的矛盾性,認為 “萬殊之生,因乎二氣”。他在張載“一物兩體”學說的基礎上開展了他的矛盾觀,提出“乾坤并建”,“陰陽不孤行于天地之間”,肯定矛盾的普遍性。對于矛盾著的對立面之間的關系,他進一步分析指出,任何矛盾都是相反相成的,一方面“必相反而相為仇”,這是排斥關系;另一方面“相反而固會其通”,這是同一關系。這兩重關系,不可分割,“合二以一者,就分一為二之所固有”。但他更強調(diào)“由兩而見一”,認為矛盾雙方絕非截然分開,而是“反者有不反者存”。按他的分析,“陰陽者,恒通而未必相薄,薄者其不常矣”。矛盾雙方互相逼迫、激烈搏斗的狀態(tài)是“反?!钡?,而互相聯(lián)合、貫通,保持同一性狀態(tài)才是“正?!钡?。在他看來矛盾是相互轉(zhuǎn)化的,有時會發(fā)生突變,但在更多的情況下,轉(zhuǎn)化是在不斷往復、消長中保持某種動態(tài)平衡而實現(xiàn)的。
王夫之的辯證發(fā)展觀,尤其是他的矛盾學說,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但他過分強調(diào)矛盾的同一性,則是時代給予他的局限。
因所以發(fā)能、能必副其所的唯物主義認識論
王夫之利用和改造了佛教哲學的“能、所”范疇,對認識活動中的主體和客體、主觀認識能力和客觀認識對象加以明確的區(qū)分和規(guī)定,強調(diào)“所不在內(nèi)”,“必實有其體”和“能不在外”、“必實有其用”,二者不容混淆、顛倒。他認為“能”和“所”的關系,只能是“因所以發(fā)能”,“能必副其所”,主觀認 識由客觀對象的引發(fā)而產(chǎn)生,客觀是第一性的,主觀是客觀的副本。從而抓住了認識論的核心問題,表述了反映論的基本原則。據(jù)此,他批判了沿襲佛教的陸王心學 “消所以入能”、“以能為所”的觀點,并揭露其內(nèi)在矛盾,認為:“惟心惟識之說,抑矛盾自攻而不足以立。”他對“惟心惟識之說”的批判,并非簡單否定,而是在否定心學唯心論夸大主觀精神作用的同時,吸取和改造其中的某些思辨內(nèi)容,如把認識對象規(guī)定為“境之俟用者”,把人的認識能力規(guī)定為“用之加乎境而有功者”,注意到人的認識的能動性。
在知行關系問題上,他力圖全面清算“離行以為知”的認識路線,注意總結(jié)程朱學派與陸王學派長期爭鳴的思想成果,在理論上強調(diào)“行”在認識過程中的主導地位,得出了“行可兼知,而知不可兼行”的重要結(jié)論。他以知源于行、力行而后有真知為根據(jù),論證行是知的基礎和動力,行包括知,統(tǒng)率知。同時,他仍強調(diào)“知行相資以為用”。王夫之進一步提出“知之盡,則實踐之”的命題,認為“可竭者天也,竭之者人也。人有可竭之成能,故天之所死,猶將生之;天之所愚,猶將哲之;天之所無,猶將有之;天之所亂,猶將治之?!比丝梢栽诟脑熳匀?、社會和自我的實踐中,發(fā)揮重大作用。這種富于進取精神的樸素實踐觀,是王夫之認識論的精華。
即民見天的歷史觀和社會政治思想
王夫之在歷史觀方面系統(tǒng)批判了歷代史學中彌漫著的神學史觀和復古謬論,把對當時湘桂少數(shù)民族生活的實地觀察與歷史文獻研究結(jié)合起來,大膽地打破美化三代古史的迷信,駁斥了“泥古薄今”的觀點,闡明了人類歷史由野蠻到文明的進化過程。依據(jù)他“理依于氣”、“道器相須”的一貫思想,提出了“理勢相成”的歷史規(guī)律論和“即民見天”的歷史動力論。
王夫之反對在歷史運動之外談論“天命”、“神道”、“道統(tǒng)”主宰歷史,主張從歷史本身去探索其固有的規(guī)律,“只在勢之必然處見理”。他說的“勢”,是歷史發(fā)展的必然趨勢和現(xiàn)實過程,“理”,是體現(xiàn)于歷史現(xiàn)實過程中的規(guī)律性。他肯定理勢相成,“理”、“勢”不可分,理有順逆之別,勢有可否之分。人們的歷史實踐有各種復雜情況,形成歷史事變的復雜性,應當“推其所以然之由,辨別不盡然之實”,從“理成勢”和“勢成理”等多方面去探討,才能闡明人類史的必然趨勢和內(nèi)在規(guī)律。
王夫之沿用傳統(tǒng)范疇,把“天”看作支配歷史發(fā)展的決定力量,但用“理勢合一”來規(guī)定“天”的內(nèi)涵。他進一步利用“天視聽自我民視聽”等古老命題,把 “天”直接歸結(jié)為“人之所同然者”,“民心之大同者”,賦予“天”以現(xiàn)實的客觀內(nèi)容。因而在肯定人民的“視聽”、“聰明”、“好惡”、“德怨”、“莫不有理”的前提下,為強調(diào)必須“畏民”、“重民”而提出了“即民以見天”、“舉天而屬之民”,意識到了民心向背的巨大歷史作用。
有欲斯有理的倫理思想
王夫之主張人性變化發(fā)展,強調(diào)理欲統(tǒng)一的道德
學說。他提出了“性者生理也”的觀點,認為仁義等道德意識固然是構(gòu)成人性的基本內(nèi)容,但它們離不開“飲食起居,見聞言動”的日常生活,這兩者是“合兩而互為體”的。在他看來,人性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它“日生而日成”。人性的形成發(fā)展,就是人們在“習行”中學、知、行的能動活動的過程,以此否定人性二元論、人性不變論的觀點。王夫之還反對程朱學派“存理去欲”的觀點,肯定道德與人的物質(zhì)生活欲求有著不可分割的聯(lián)系。他認為物質(zhì)生活欲求是“人之大共”,“有欲斯有理”,道德不過是調(diào)整人們的欲求,使之合理的準則。他也反對把道德同功利等同起來的傾向,強調(diào)“以理導欲”、“以義制利”,認為只有充分發(fā)揮道德的作用,社會才能 “秩以其分”、“協(xié)以其安”。從上述觀點出發(fā),王夫之主張生和義的統(tǒng)一,強調(diào)志節(jié)對人生的意義,認為人既要“珍生”,又要“貴義”,輕視生命、生活是不行的,但人的生命、生活不依據(jù)道德準則,也沒有價值。他指出:志節(jié)是人區(qū)別于動物的標志,一個人應當懂得生死成敗相因相轉(zhuǎn)的道理,抱定一個“以身任天下”的高尚目標,矢志不渝地為之奮斗。
王夫之的倫理思想,沒有超出封建主義的范疇,但其中包含著一些啟蒙思想因素,具有愛國主義精神,對中國近代改良主義倫理思想(見中國近代倫理思想)的形成產(chǎn)生了深刻影響。
內(nèi)極才情外周物理的美學思想
王夫之對于美學問題的論述,不但直接見之于他的文藝批評著作《姜齋詩話》、《古詩評選》、《唐詩評選》、《明詩評選》,而且見之于他的哲學著作《周易外傳》、《尚書引義》等。王夫之在唯物主義哲學的基礎上,認為美的事物就存在于宇宙之間,這種美并非一成不變的,而是在事物的矛盾、運動中產(chǎn)生和發(fā)展的。他很強調(diào)親身經(jīng)歷對于美的藝術(shù)創(chuàng)造的重要性,認為作家所創(chuàng)造的藝術(shù)美,就是運動著的事物所產(chǎn)生的美經(jīng)過審美主體的擇取淘選的一種創(chuàng)造。因此,對于作家來說,最重要的就是要“內(nèi)極才情,外周物理”,要經(jīng)過作者主觀的藝術(shù)創(chuàng)造,去反映客觀事物的本質(zhì)和規(guī)律。
王夫之對藝術(shù)創(chuàng)作中情與景的關系,曾有精辟的論述,他認為二者“雖有在心、在物之分”,但在任何真正美的藝術(shù)的創(chuàng)造中,景生情,情生景,二者又是相輔相成、不可割裂的。精于詩藝者,就在于善于使二者達到妙合無垠、渾然一體的地步。真正美的藝術(shù)創(chuàng)作,應該“含情而能達,會景而生心,體物而得神”。王夫之繼承了中國傳統(tǒng)美學思想中情景交融的觀點,對此作了深入的闡發(fā),在客觀上啟迪了后來王國維對于這一問題的論述。
在論述美的創(chuàng)造時,王夫之借用因明學的“現(xiàn)量”說,很強調(diào)好詩要從“即目”、“直尋”中求得具象感知,“不得以名言之理相求”。此外,王夫之在文學創(chuàng)作中的文與質(zhì)、意與勢、真與假、空與實、形與神,以及“興、觀、群、怨”等等諸多重要問題上,對于傳統(tǒng)的美學思想都有新的發(fā)揮和闡述。
動靜學說
王夫之在物質(zhì)運動問題上,認識到物質(zhì)運動的絕對性,批判宋明理學的形而上學不變論。他說: “天下之變?nèi)f千,而要歸于兩端?!币馑迹菏澜缱兓療o窮無盡,究其原因,是由于氣中存在著兩端,“兩端”就是事物存在的兩個方面,比如陰和陽、剛和柔、動和靜、聚和散等。任何一個事物都包含著這“兩端”。他認為靜與動的關系是辯證的,他說:“靜者靜動,非不動也”, “方動即靜,方靜施動,靜即含動,動不舍靜”。這就是說,動是絕對的,靜是相對的,如江河之水,表面看來,似乎古今一樣,其實今水已非古水。他認為“天地萬物,恒生于動而不生于靜”,他還闡述了“道日新”、“質(zhì)日代”的發(fā)展變化觀點。他說:“天地生物,其化不息”,是說事物是永遠發(fā)展變化的,不可能“廢然而止”。修正了張載的“日月之形,萬古不變”的觀點,更有力地抨擊了宋明理學:天不變,道也不變的唯心主義觀點。
唯物主義自然觀
唯物主義自然觀去觀察歷史,提出“理”、“勢”統(tǒng)一的歷史觀。他把歷史發(fā)展的客觀過程和必然趨勢,叫做“勢”,把歷史發(fā)展的規(guī)律性叫做“理”。提出了“于勢之必然處見理”的觀點,即人們必須從“勢之必然處”認識歷史發(fā)展的必然規(guī)律。他還進一步提出,歷史既然有“理”和“勢”,治天下就必須要“循理”、“乘勢”,按照客觀規(guī)律辦事。因此,他強調(diào),歷史發(fā)展不能憑主觀意志,而必須遵守歷史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同時,他還重視人的能動作用。他認為,從一種客觀可能性變?yōu)樯鐣F(xiàn)實,必須通過人的有目的的活動。
詩歌創(chuàng)作理論
關于“勢”的文學理論,王夫之提出了一整套很有見地的詩歌創(chuàng)作理論,“勢”便是其中一個重要范疇?!鞍讯ㄒ活}、一人、一事、一物,于其上求形模,求比擬,求詞采,求故實;如鈍斧子劈櫟柞,皮屑紛霏,何嘗動得一絲紋理?以意為主,勢次之。勢者,意中之神理也”。他認為文意是第一位的:“意猶帥也。無帥之兵,謂之烏合”,那么無意之文也就是濫造之文了。意不能離開勢,勢是“意中之神理”。 王夫之所講的“意中之神理”,并非神乎其神,玄而又玄的東西,而是指詩人在創(chuàng)作激情到來,聯(lián)想和想象充分調(diào)動之時,意象之間、情景之間突發(fā)的一種內(nèi)在邏輯,它不是什么神明之道,而是按必然規(guī)律建立起來的自然結(jié)構(gòu)。簡言之,“勢”標志著言內(nèi)之意與言外之意,情語和景語的內(nèi)在聯(lián)系和必然規(guī)律。它逐情而起, “不由作意”,卻在詩歌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
評價
譚嗣同評價“萬物招蘇天地曙,要憑南岳一聲雷”。章太炎稱道“當清之季,卓然能興起頑懦,以成光復之績者,獨賴而農(nóng)一家而已”。前蘇聯(lián)人弗·格·布洛夫稱:“研究王船山的著作是有重要意義的,因為他的學說是中世紀哲學發(fā)展的最高階段……他是真正百科全書式的學者”。
王夫之的哲學思想,是17世紀中國特殊歷史條件下的時代精神的精華,在中國哲學史上占有很高的地位。但他的哲學受時代和階級的局限,既顯示出可貴的價值,也有受到封建傳統(tǒng)意識嚴重束縛的弱點。王夫之思想中這種矛盾,是17世紀中國時代矛盾的一面鏡子。
影響
王夫之的思想對后世產(chǎn)生過很大影響。譚嗣同對王夫之作了高度評價,說,“萬物招蘇天地曙,要憑南岳一聲雷”(《論六藝絕句》),認為是五百年來真正通天人之故者。章太炎也稱道說“當清之季,卓然能興起頑懦,以成光復之績者,獨賴而農(nóng)一家而已”(《船山遺書序》)。
王夫之僻居荒野發(fā)憤著書,其全部著作生前都未刊布。他死后,由其子選刻的10余種著作,也流傳甚少。直到鴉片戰(zhàn)爭后,中國進步思想家尋求民族自救的思想武器,王夫之著作才被重視起來,得以匯編為《船山遺書》,先后多次刊行,傳播海內(nèi)。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王夫之遺著的整理出版、佚文的搜集刊布等受到重視,在日本、蘇聯(lián)和歐美各國已有船山論著、詩文的譯本,王夫之的學術(shù)遺產(chǎn)已成為人類共同的思想財富。葛兆光教授在文中指出,“封建君主不能變,能變的只是具體的措施與制度,封建思想觀念不能變,能變的只是個別的方法與觀點,這便成了王夫之思想中一個永遠難以擺脫的矛盾。他理智上承認了“勢之所趨”即“理” 這樣一個哲學命題,但在感情上卻不能接受真正撲面而來的“勢”,無論是反抗傳統(tǒng)的異端思想,還是反抗封建王朝的農(nóng)民起義。他是敏銳的,又是迂腐的,在總體的歷史上看出了變革的必然,卻在無數(shù)具體的史論上又被多年積淀的保守觀念拖住了后腿。因此,當他尖銳地提出了不少新穎的思想時,也猛烈地抨擊著同樣新穎的異端思想。當張獻忠請他加入起義隊伍時,他“剺面?zhèn)?,誓死不肯”,而清兵南下時,他卻舉兵反抗,將民族大義與忠君思想揉在了一起。這種充滿了矛盾的行為,正是充滿了矛盾的思想的產(chǎn)物?!?/p>
王夫之比較關心現(xiàn)實生活,注重實際考察社會,從小就喜歡向旁人問四面八方的事情至于江山地利之學,食貨經(jīng)濟之學,典章制度之學,都很感興趣,著意研究。以求經(jīng)世致用,施展抱負。青年時代的王夫之,風華正茂,激揚文字,一方面仍走著讀書、科舉、入仕的老路,另一方面則十分關心動蕩的時局,踴躍參加帶一定政治色彩的民間學術(shù)團體,諸如“行社”、“匡社”、“須盟”等,以文會友,指點江山,在某種程度上已經(jīng)表現(xiàn)出試圖突破傳統(tǒng)樊籬的傾向。
古詩《勸學》
教學目標:
1. 借鑒荀子有關學習的意義和學習態(tài)度的論述。
2. 掌握并積累重要的文言文實詞和虛詞。
3. 掌握本文出現(xiàn)的通假字、詞類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
4. 學習以喻代議、寓議于喻的設喻方法。
教學重點:
1.學習以喻代議、寓議于喻的設喻方法。
2.掌握重要的文言虛詞和實詞。
教學難點:
對荀子的學習觀的理解。
教學課時:
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青出于藍而勝于藍”“鍥而不舍”是同學們早已熟悉的兩個成語,這兩個成語的含義是什么呢?和學習有什么關系呢?我們一起來學習《荀子·勸學》一文,領略一下荀子是如何“勸學”的。
1.介紹《荀子》
荀子(約前313~前238),名況,戰(zhàn)國末期趙國人。著名思想家、文學家、時人尊稱為“荀卿”,漢代著作因避漢宣帝劉詢諱,寫作“孫卿”。曾三次出任齊國稷下學官祭酒,后為楚蘭陵令。韓非和李斯均是他的學生。他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繼承了孔子學說,又能揚棄其消極成分,并批判吸收各學派的思想學說,成為先秦樸素唯物主義思想的代表人物。其散文說理透徹,氣勢雄渾,語言質(zhì)樸,句法簡練縝密,多排比,善譬喻?!盾髯印芬粫?2篇,其中26篇為荀子所著,末6篇或為其門人弟子所記。
2.題解
《勸學》是《荀子》第一篇,“勸”是“勸勉”的意思?!秳駥W》論述了學習的意義、作用、方法和態(tài)度,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確觀點,也體現(xiàn)了作為先秦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藝術(shù)風格。
二、課文誦讀
1.教師范讀課文
學生糾正自己預習時的讀音錯誤及斷句不當之處。
2.學生自由朗讀課文
3.檢查學生字音掌握情況
給下列加點字注音,并注明通假字
(1)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 )
(2)吾嘗跂而望矣( )
(3)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
(4)其曲中規(guī)( )
(5)雖有槁暴( )( )
(6)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
(7)君子生非異也( )
明確:(1)kuǐ(2)qì(3)lòu(4)zhòng(5)yòu通“又”;pù(6)zhì通“智”(7)xìng通“性”
4.指名2~3名學生朗讀課文(分節(jié)讀)
教師提示:
為了突出強調(diào),有時需重讀,有時還需讀后稍作停頓。例,第一段:“學不可以已”,應重讀“學”“不”“已”,并且“學”后稍作停頓,即:“學/不可以已”,以下要根據(jù)文意自己確定重讀,停頓情況。第四段,應注意一組一組的對比句,要把兩種截然不同的方法和態(tài)度讀出來——嚴格按標點符號的停頓來讀。
5.分組齊讀課文(通過讀、聽,強化記憶)
三、課文分析
1.討論、分析全文的思路結(jié)構(gòu)
(1)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作者是從哪幾個方面來闡述這個觀點的?
引導學生討論分析,教師總結(jié)、點撥:本文的中心論點是“學不可以已”。就是學習不可以停止,不可以放松,不可以半途而廢。這一中心論點,是從學習的意義、學習的作用、學習的方法和態(tài)度三個方面來論述的。
課文一開頭提出“學不可以已”這一論點后,接著從三個角度展開論述:在第二段中,學習可以使人“知明而行無過’,說明學習具有重大的意義,從而證明“學不可以已”的論點是正確的。第三段,學習使本性與一般人沒有差別的人成為君子,說明學習具有重大的作用,證明“學不可以已”的論點是正確的。第四段,學習應持注重積累、持之以恒、專心致志的方法和態(tài)度,半途停止是不會學好的,只有“學而不已”才能成功,從而證明“學不可以已”的論點是正確的。
(2)引導學生理清全文思路結(jié)構(gòu)
組內(nèi)討論,全班交流,教師歸納板書
四、布置作業(yè)
1.背誦全文
2.整理、歸納文中的多義詞、活用詞、特殊句式
第二課時
1. 檢查背誦
2.整理、歸納文中重要文言知識
在學生預習的基礎上,教師列出要歸納的項目,小組內(nèi)相互交流、補充,教師投影提示強調(diào),其中難句理解、特殊句式等應讓學生動手翻譯,以訓練其翻譯技能。
A.字詞解釋
(1)通假字
輮以為輪,其曲中規(guī) 雖有槁暴,不復挺者
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君子生非異也
(2)詞類活用
①動詞的使動用法:木直中繩,輮以為輪。
②名詞作狀語:a.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b.上食埃土,下飲黃泉
③名詞用作動詞:a.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b.假輿馬者,非利足也
④形容詞用作動詞: 假輿馬者,非利足也
(3)一詞多義
B.特殊句式(學生口譯,教師重點點撥翻譯注意點)
(l)判斷句
①青,取之于藍
②冰,水為之
③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
④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
⑤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2)固定格式
無以至千里(“無以……”意為“沒有用來……的辦法”。下文“無以成江?!敝小盁o以”同此)
(3)定語后置
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
3.組織學生討論以下問題(小組討論,小組推薦發(fā)言人,以組為單位提問、交流)
(1)課文中心論點用“君子曰”引出有什么好處?中心論點包括哪幾方面的意思?
點撥:用“君子曰”引出中心論點“學不可以已”,使觀點更具權(quán)威性。這個觀點包括兩個方面的意思,一是因為學習意義很大,所以學習不能停止;二是學習的態(tài)度和方法,就是不能停止學習。
(2)在論述學習的意義時,用“青”“冰”的比喻論證了什么問題?用“輪”“木”“金”的比喻論證了什么問題?
點撥:“青”“冰”的比喻論證了學習可以提高人的水平;“輪”“木”“金”的比喻論證了學習可以改造人的品性。這五個比喻論述了學習的意義在于能提高人的智能、改造人的品性,使人智慧明達,不犯過錯。
(3)在論述學習的作用時,“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這個比喻是論述什么觀點的?(引導學生用課文原句回答)
點撥:這個比喻是論述“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這個觀點的,強調(diào)了學習的作用。
(4)“登高而招”“順風而呼”“假輿馬”“假舟揖”這四個比喻為什么要強調(diào)“臂非加長”“聲非加疾”“非利足”“非能水”?
點撥:這就強調(diào)了“聞者彰”“致千里”“絕江河”這些效果的取得并不是因為人的本身有什么特異功能,而是因為憑借了外界條件。這就與文章的推論“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絲絲相扣,有力地論證了學習的作用,學習可以彌補人的不足。
(5)課文論述學習的方法和態(tài)度,可以分為幾個層次?是如何正反設喻論證的?
點撥:可分為三層。第一層論述學習要積累,是先正面后反面設喻論述的。第二層論述
學習要持之以恒,是反正、反正設喻論述的。第三層論述學習要專一,是先正面后反面設喻
論述的。
4.鑒賞本文的論證藝術(shù)
引導學生回憶初中學過的比喻的有關知識,明確比喻的表達效果。引入對本文論證藝術(shù)的最大特點——采用大量的比喻進行說理的藝術(shù)特色的鑒賞。
點撥:
(1)本文運用了大量生活中常見的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說得明白、具體、生動,深入淺出,使讀者容易接受。比喻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有時用同類事物設喻,從相同的角度反復說明問題,強調(diào)作者的觀點。例如:登高而招,順風而呼,假輿馬,假舟楫,積土成山,積水成淵。有時將兩種相反的情況組織在一起,形成鮮明的對照,讓讀者從中明白道理。如將騏驥與駑馬對照,朽木與金石對照。設喻方式有時先反后正,有時先正后反,內(nèi)容各有側(cè)重,句式也多變化,讀來毫無板滯之感。有的比喻,單說比喻而把道理隱含其中,讓讀者思考,如“青出于藍”“冰寒于水”。有的先設比喻,再引出道理,如“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有的先設比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進一步論證。如先用“積土成山”“積水成淵”設喻,引出“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的道理,再用“不積跬步”“不積小流’作進一步論證。
(2)論證方法靈活,是本文另一特點,全文先提出中心論點,然后分段論證。每段說明一個問題。第二、三段是先行論證,最后歸結(jié)論點;第四段則把論點貫穿于論證之中。論證中有時先正后反,有時先反后正。靈活而有變化,使論辯生動有力。
(3)語言特點:多用對偶,夾用排比,也是一個特點。排比句使文章氣勢充沛,說理流暢。本文中排比句與大量對偶句穿插使用,使文章既整齊對仗、節(jié)奏和諧,又參差錯落、變化流暢,反映了荀文議論透辟、筆勢雄健的特點。(引導學生通過誦讀體會這一特點)指導學生齊背課文,進一步體味本文的語言特點和論證藝術(shù)。
5.小結(jié)
本文作為《荀子》的開篇之作,是一篇論述學習的重要意義,勸導人們以正確的目的、態(tài)度和方法去學習的散文。文章以樸素的唯物主義理論為基礎,旁征博引,娓娓說理,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確觀點,其中闡述的關于學習的道理,在今天也具有很強的指導作用。同時,本文也體現(xiàn)了作為先秦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藝術(shù)風格。
《勸學》是一篇說理性很強的文字,卻形象清新、膾炙人口,千百年來為人們傳誦不衰。關鍵在于,它把深奧的道理寓于大量淺顯貼切的比喻之中,運用比喻時手法又極其靈活自然,生動鮮明而絕無枯燥的學究氣。從不同的角度和側(cè)面來闡述“學不可以已”的道理,堪稱
雄辯奇才,口若懸河,滔滔不絕,文中所用的喻體幾乎都是常見的、易懂的,這些仿佛信手拈來的通俗明了的比喻,都會使人自然而然地聯(lián)想到某些直觀、淺近的形象事物,進而連類比物,啟迪思考,接受作者所說的深刻道理。所有這些,也是很值得我們借鑒和學習的。
6.課下作業(yè):
1. 學生交流搜集到的名言警句、詩歌文章。編輯《勸學名言錄》。
2.學生交流學習體會,寫一篇以“學習”為話題的詩歌或散文。
古詩《勸學》教案(二)
【教學目標】
1.了解荀子有關學習的意義,作用和學習應持態(tài)度的論述。
2.掌握本文的論證方法:比喻論證、正反對比論證。
【教學重點】
了解荀子有關學習的意義,作用和學習應持態(tài)度的論述。
【教學難點】
掌握本文的論證方法:比喻論證、正反對比論證。
【教學步驟】
一、導語
同學們,在我們的學習過程中,是否總有些困惑?有人說,我整天冥思苦想,埋頭看書,但是效果不佳;有人說,我上課真的是認真聽講了,也覺得聽懂了,但是一做題就不會了;有人說,我認真努力地學習了,付出了,可考試總是成績平平。我們也曾是雄心勃勃,也想臥薪嘗膽,也想破釜沉舟,但面對現(xiàn)實中的自己又總是有些無奈。今天,讓我們走進荀子,走進他的《勸學》,希望這位睿智的思想家、教育家,能幫助我們走出困惑,給我們指明一條前行的路。
二、解題
勸,勸勉,鼓勵。學,學習。
三、分析課文
(一)分析第一段:
1.我們已經(jīng)粗略地翻譯完了這篇課文,大家思考: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生答:學不可以已,學習是不能夠停止的。)
2.從這篇文章的中心論點看,這是一篇說理性很強的文章,讓我們很容易想到古代的老學究,穿著灰色長袍,正襟危坐,拖著長腔,講著一堆枯燥、乏味、單調(diào)的大道理時的情形。這篇文章是這樣嗎?
(二)讓我們分析第二段(學生齊讀,老師糾正讀音)。
1.大家思考:本段一共有幾個比喻句?(學生回答:五個)請讀出并翻譯前兩個。(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靛青是從蓼藍中提取,卻比蓼藍的顏色更深;冰是由水凝結(jié)成的,卻比水溫度低得多)經(jīng)過提取的過程,靛青不再是蓼藍的顏色,經(jīng)過凝結(jié)的過程,冰的寒冷也不同于水,說明經(jīng)過某種人為或自然的變化過程,事物可以改變原有的性質(zhì)。第一句已發(fā)展成固定的成語。(學生回答:青出于藍而勝于藍)這里是說明事物可以有所提高。我們還記得孟子用了“五十步笑百步”這個比喻說明什么嗎?(答: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與“鄰國之政”并無本質(zhì)區(qū)別。)那么就此看來,這兩個比喻是為了說明什么呢?(答:因為荀子提出的“性惡論”,說明人經(jīng)過一定的學習,本性就會發(fā)生變化,知識就會豐富,能力就會提高。)
2.那么通過學習改變了的本性是否又可以回復到過去的特性呢?作者又用了一個比喻回答了這個問題,那個比喻是什么?(答: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guī),雖又槁暴,不復挺者,輮使為然也。并翻譯:木材直得合乎拉直的墨繩,如果給它加熱使它彎曲做成車輪,它的彎度就可以合乎圓規(guī),即使又曬干了,也不會再挺直,這是因為人工使它彎曲成這樣。)已經(jīng)改變的本性,是很難恢復到原來的特性的,學習對于人的本性的改變有著決定的不可逆轉(zhuǎn)的作用。
3.略講: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說明學習可以改變?nèi)说谋拘?,使之向好的方面發(fā)展變化。同樣的道理推出:人只有經(jīng)過廣泛地學習才能增長知識,培養(yǎng)品德,鍛煉才干,成為一個有道德,有學問的人。
4.請同學們概括本段所講的內(nèi)容。(答:學習的意義)學習可以提高自己,改變自己。
(三)朗讀第三段。(老師正音)
1.第一句話的前半部分講到了思和學,強調(diào)的是什么?(答:學習。)后半部分,用了哪個比喻句?(答: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用這個比喻來說明學習的作用可以開闊人的'視野。)
2.找出四組比喻句并翻譯:①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登到高處招手,手臂并沒有加長,但人們在遠處也能看見)②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順著風呼喊,聲音并沒有加大,但聽的人會聽得清楚)③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利,使…..快;致,達到。借助車馬的人,不是腳走得快,卻能到達千里之外)④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絕,橫渡。借助船只的人,不是自己能游泳,卻能橫渡江河。)這些比喻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淺顯的,易懂的,好似信手拈來的,但它卻是作者細心安排的,是為了說明一定道理的。我們思考:“見者遠、聞者彰、致千里、絕江河”這種效果的獲得,是由于人的本身固有條件發(fā)生了變化嗎?(答:不是。)從文中找出相關語句,(臂非加長,聲非加疾,非利足,非能水。)那到底是什么原因才有這種效果呢?(答:是善于借助外物“登高,順風,假輿馬,假舟楫”的緣故,憑借外界條件,無論是自然條件還是人工條件,都能幫助我們彌補不足。)自然導出本段最后一句“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生通性),根據(jù)這個道理可以推出,君子的天賦本性跟其他人并沒有不同,而君子之所以能成為君子,是因為君子善于學習來彌補自己的不足罷了。
請一位同學概括本段的內(nèi)容:學習的作用是彌補不足。
(四)導入下一段:學習能夠改變、提高自己,能夠彌補不足,那我們應該怎樣學習呢?下面我們來學習第四段。大家齊讀第四段。并找出本段的比喻句(共10個)。
1.先分析前四個比喻句。(學生: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由土到山,是一個由少到多的積累過程。)這是哲學上的一個量變過程,堆積成高山,那里的氣候條件就發(fā)生了變化,請大家用地理知識來解釋這一現(xiàn)象;(答:迎風坡降雨等),是哲學上講的質(zhì)變,是一個飛躍。(用同樣的方法分析“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相反“用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闭f明不積累就將一事無成。找一位同學概括這四句話所強調(diào)的內(nèi)容是什么。(生答:學習要善于積累。讓學生聯(lián)系生活說說積累的好處,學生說及:我們的
2.要想做到長期積累,我們該如何做呢?讓我們分析下兩組比喻句。第一組比喻:騏驥與駑馬對比,說明客觀條件的優(yōu)劣不是成功的唯一條件,只要堅持就能取得成功,(為了活躍氣氛,更易于理解,舉龜兔賽跑的故事。)第二組比喻:“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生舉鐵杵磨針的故事,滴水石穿的事實,說明做事要堅持不懈。)
3.做到堅持不懈還不夠,我們還必須做什么呢,請看最后一組比喻句: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學生譯出兩個定語后置的句子,說出“上”與“下”的用法以及實詞“強”的用法)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學生說出“寄托”的古今異義)通過蚓與蟹對比,說明學習要專心。
四、略析論證方法
比喻論證,對比論證。
五、分析語言特色
本文運用了大量生活中常見的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說得明白,具體,生動,深入淺出,使讀者容易接受,并不是開始我們所想象的老學究那枯燥、乏味的說教。
六、總結(jié)
千古傳誦、膾炙人口的好文章,每個社會、每個時代都會賦予它新的內(nèi)涵,我們推想荀子寫此文的初衷,是針對自己提出的“性惡論”中的“惡”采取的一種措施,要加強后天的學習,來增強自身的修養(yǎng),去除惡的本性,改變自己不良的天性,成為有學問、有修養(yǎng)的謙謙君子。今天我們學習這篇文章,應該超越古人,上升到我們這個時代的高度:我們要有終身學習的意識,因為學習能開闊人的視野,學習能增長人的學識,學習能改善人的生活,學習能提高人的品位,學習能改變?nèi)说拿\。請學生舉例子(張海迪、海倫·凱勒……)
七、作業(yè)
1.寫一篇一二百字勸學文字。
2.背誦課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