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AV午夜在线观看不卡|自拍偷在线精品自拍偷|欧美激情综合在线三区|亚洲综合精品在线

  • <rp id="fsfwt"><strong id="fsfwt"><cite id="fsfwt"></cite></strong></rp>
    <track id="fsfwt"></track>

      <track id="fsfwt"></track>
      1. <rp id="fsfwt"><strong id="fsfwt"><pre id="fsfwt"></pre></strong></rp>

          歡迎來到一句話經(jīng)典語錄網(wǎng)
          我要投稿 投訴建議
          當前位置:一句話經(jīng)典語錄 > 詩句 > 關(guān)于土地管理的詩句合計86句

          關(guān)于土地管理的詩句合計86句

          時間:2018-05-23 22:10

          《水調(diào)歌頭》原文及翻譯賞析1

          水調(diào)歌頭·呈漢陽使君

          大別我知友,突兀起西州。十年重見,依舊秀色照清眸。常記鮚碕狂客,邀我登樓雪霽,杖策擁羊裘。山吐月千仞,殘夜水明樓。

          黃粱夢,未覺枕,幾經(jīng)秋。與君邂逅,相逐飛步碧山頭。舉酒一觴今古,嘆息英雄骨冷,清淚不能收。鸚鵡更誰賦,遺恨滿芳州。

          翻譯

          大別山是我的知心朋友,它山勢峭拔,高聳入云。闊別十年今又與其重逢,景色清麗如故。想起漢陽使君,他身穿羊裘,拄著拐杖,在大雪停后邀我登高。千仞群山,一輪彎月,湖水清澈,樓閣倒映。

          十年的歲月,仿佛一枕黃粱夢,還未察覺,歲月已匆匆而過。今天你我重逢,在碧山頭相互追逐,健步如飛。暢飲美酒,評談千古,感嘆英雄豪杰都已逝去,不由得淚雨難收?,F(xiàn)在誰作鸚鵡賦?壯志未酬,只有滿腔遺恨。

          注釋

          水調(diào)歌頭:詞牌名,長調(diào)。又名《元會曲》《凱歌》《江南好》《花犯念奴》。此體上片九句,下片十句,共九十五字,平韻。

          鮚碕狂客:代指漢陽使君。古代有以籍貫稱人的習慣。

          杖策擁羊裘:《后漢書·逸民傳·嚴光》隱士嚴光“披羊裘釣澤中”。

          觴:古代盛酒器,作為動詞時有敬酒,飲酒的意思。

          鸚鵡:東漢末年禰衡不為曹操所容,后來終為黃祖殺害。

          賞析

          這是作者送給自己志同道合的朋友漢陽使君的一篇詞章,漢陽使君姓名無法知曉,從詞中知道他二人闊別十年,重會于大別山,感觸頗深,因而賦詞相贈。

          上片起首二句,一語雙關(guān),既寫人又寫山,把人與自然融為一體。大別山,我的朋友,高高地聳立在西州,十年后重新相會,山色依舊秀麗,映照著友人那清亮的眼睛,多么令人歡愉!下面轉(zhuǎn)入對往事的回憶,“常記”三句,“鮚狂客”,指漢陽使君是一個豪爽狂放之人,拄著杖披著羊裘,在大雪初停時邀請自己登樓賞景,那時的大別山一派迷人的夜景,使人心醉,在千仞群山中,月亮從山頭騰然升起,如被山吐出一樣,明月照水,水光又映照樓臺,使樓臺通明,景色是那樣清秀明澈,摯友們在一起暢游,逸興豪情,何等盡興!

          下片從回憶到現(xiàn)實?!包S粱夢”三句,寫經(jīng)過十年的歲月,國家由盛轉(zhuǎn)衰,空有愛國之心,但仕途蹭蹬,壯志難酬,這一切都如黃粱一夢,眨眼之間,匆匆十年?!芭c君邂逅”五句,又從感嘆轉(zhuǎn)入眼前,現(xiàn)在友人邂逅相逢,兩人豪興不減,重游大別山,舉杯痛飲,暢論古今,但兩人都坎坷不平,胸懷憤懣,現(xiàn)在只能是“英雄骨冷、清淚難收”了?!肮抢洹本褪恰靶睦洹?,他們滿腹愛國熱情,徒遭打擊,漸至冷卻,只能為國灑淚,痛心疾首。最后以“鸚鵡”二句收束全篇,現(xiàn)在沒有誰還能像禰衡一樣作《鸚鵡賦》。在長滿萋萋芳草的鸚鵡洲上,只留下滿腔遺恨,是禰衡的遺恨,也是作者及其友人的遺恨。

          詞作情景結(jié)合,境界宏大,寫景狀物,雄偉開闊,豪情逸興與身世之志并寓其中、慷慨激昂,曠達豪放。

          全篇詞感情豪邁粗獷之中見真情,作者再現(xiàn)了大別山縱橫遼闊、莽莽蒼蒼的雄渾境界,體現(xiàn)了一種濃郁的感情色彩。起句“大別我知友”,用擬人手法,賦予大自然以情感意識。大別山成了詞人的“知友”,“突兀起西州”句,筆勢突然躍動,呈現(xiàn)大別山的挺拔聳立;這里“西州”指漢陽軍。在突兀雄壯的大別山前,激起心靈深處的感情波濤:“十年重見,依舊秀色照清眸。”闊別了十年的山色,景色依然清秀如故親切自然。十年前作者曾游此山,連及當年邀陪游山之人:“常記鮚碕狂客,邀我登樓雪霽,杖策擁羊裘?!绷攘葞坠P,朋友的豪放性格又鮮明地呈現(xiàn)在讀者面前。鮚碕,又稱鮚碕,山名,在今浙江奉化縣東南。此“鮚碕狂客”指“漢陽使君”,點出其籍貫。

          “狂客”二字,從唐朝賀知章自號的“四明狂客”而來。四明宋時稱明州,治所在今浙江寧波,鮚碕山在其境內(nèi),故稱“鮚碕狂客”,顯然以賀知章為比擬,寫出這位漢陽使君的豪逸狂放:“杖策擁羊裘”,通過拄杖披裘的藝術(shù)形象,表達十年前朋友相逢時一塊兒雪后漢山的快樂的情致。襯托了大別山雪后的迷人的凌晨景色:“山吐月千仞,殘夜水明樓。”千仞群山,配以一輪殘月,同時月光照著清澈的湖水,水光又反映入樓臺,真是一派景色優(yōu)美,感情飄逸的山光月色。“殘夜水明樓”出自杜甫的《月》詩:“四更山吐月,殘夜水明樓?!蓖跻詫幰u用詩語,再現(xiàn)了與故友同游的美好回憶:雪天月夜的大別山,景色清秀明澈,兩位摯友登山,逸興與山月水色一起充滿宇宙。

          詞的下片,作者以飛動的筆調(diào),把久別相逢的激蕩豪情又推向一個新的高峰。十年的漫長歲月,個人的宦海浮沉,猶如黃粱一夢?!包S粱夢,未覺枕,幾經(jīng)秋”,過片承上啟下,與上闋的“常記鮚碕狂客”相銜接,這次重游大別山,是作者在經(jīng)歷了打擊、折磨之后,但沒有使詞人頹喪消極,反而作者的思想感情的發(fā)展比十年前更加成熟深沉。這里的“與君邂逅,相逐飛步碧山頭”句,與上片“邀我登樓雪霽”遙相呼應(yīng),過去是雪后“杖策擁羊裘”登上山頭,這次老友之間因偶然的機會相逢,“相逐飛步碧山頭”但是彼此豪興仍不減當年?!氨躺筋^”指大別山巔。巍峨的大別山,又一次迎接這兩位老朋友,他們在“碧山頭”舉杯痛飲,暢談今古,兩人都壯志未遂,悲憤填膺。真是一對志同道合的生死之友“舉杯一觴今古,嘆息英雄骨冷,清淚不能收”,這一句寫重游大別山的種種感慨,嘆息過去“英雄骨冷”,現(xiàn)在想來清淚難收。古代如此,現(xiàn)在又怎么能改變得緊接著從漢陽鸚鵡洲的眼前景致聯(lián)想到禰衡作《鸚鵡賦》的故事,因此作者以“鸚鵡更誰賦,遺恨滿芳洲”結(jié)束全詞。表現(xiàn)了作者的事不隨愿,懷才不遇的悲憤之情。在這芳草萋萋的鸚鵡洲上,只有滿腔遺恨!他借《鸚鵡賦》為喻,道出了胸中的郁積:“飛步碧山頭”的激烈情懷,在面對鸚鵡洲的懷古幽思中,又逐漸地趨于低潮,陷入沉思之中。

          詞意是“呈漢陽使君”,記敘作者與老朋友漢陽使君的深厚情誼。王以寧對兩次游覽大別山的描寫,文筆飛動:第一次逸興遄飛,壯志滿懷,但還沒有經(jīng)受過壓抑的痛苦;第二次“飛步碧山頭”,是在仕途險阻、人世變遷之后,感情轉(zhuǎn)入蒼涼深邃但詞人的心理卻更加成熟。詞篇所展現(xiàn)的,是豪邁而細膩的感情體驗,是壯闊宏大的突兀山峰,是千仞叢山中的月色和令人深思的“殘夜水明樓”,是芳草萋萋析鸚鵡洲的懷古幽怨。詞人在強烈動蕩的思想情緒中,動用動靜相結(jié)合的藝術(shù)手段,將大自然的環(huán)境與作者的感情波瀾和諧地統(tǒng)一起來,“相逐飛步碧山頭”,這句是寫朋友邂逅相逢的萬千感慨,極其激動,在翠碧的山峰上飛步相逐,情趣達到了忘情忘我的境界;本來是靜悄悄的大別山的黑夜秀色,大別山頭的月夜群峰,亦為詞家一陣陣飄動的情緒狂瀾所掀動所感動。動靜相互映襯,相得益彰。詞篇音調(diào)飛揚,頓挫有力,筆飛墨動,縱橫豪石,獨具異彩。

          創(chuàng)作背景

          這首詞是為獻給漢陽使君而寫的,這位漢陽軍的長官,是王以寧志同道合的老友,闊別十年,又相逢了,詞人面對大別青山(在漢陽縣東北),感慨萬端,于是寫下該詞。

          《水調(diào)歌頭》原文及翻譯賞析2

          原文

          趙昌父七月望日用東坡韻敘太白、東坡事見寄,過相褒借,且有秋水之約。八月十四日,余臥病博山寺中,因用韻為謝,兼寄吳子似。

          我志在寥闊,疇昔夢登天。摩挲素月,人世俯仰已千年。有客驂鸞并鳳,云遇青山赤壁,相約上高寒。酌酒援北斗,我亦虱其間。

          少歌曰:神甚放,形如眠。鴻鵠一再高舉,天地睹方圓。欲重歌兮夢覺,推枕惘然獨念,人事底虧全?有美人可語,秋水隔嬋娟。

          翻譯

          趙昌父七月十五日用蘇東坡《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詞韻寫了一首關(guān)于李太白、蘇東坡之事見寄,對我過分地贊美和推許,并且約我中秋一同泛舟。八月十四日,我因病臥床在博山寺中,于是用其詞原韻寫了這首詞答謝他,并把此詞寄給吳子似。

          我的志向在那遼闊的宇宙,前些日子我在夢中登上了藍天。用手撫摸著皎潔的明月,瞬息度過了人間的千年。又夢見你乘著鸞鳥、鳳凰,遇見了蘇軾和李白詩仙,相約一起登上了月宮廣寒,拿起北斗作為勺子舀酒暢飲,我也有幸在你們中間。

          我輕輕地吟唱起心中的波瀾:“別看我形體如在睡眠一般,精神卻自由奔放,達觀曠遠。我要像天鵝一次次舉翅高飛,看看這天地是方是圓?!蔽蚁朐俪?,卻從夢中醒來,推開枕頭心中悵惘升起疑念:人間事為什么總難圓滿?這心事雖然可向知心朋友傾談,一泓秋水卻把你隔得老遠老遠。

          注釋

          水調(diào)歌頭:詞牌名,又名“元會曲”“臺城游”等。雙調(diào)九十五字,上片九句四平韻,下片十句四平韻。

          趙昌父:即趙蕃,辛棄疾的朋友。

          七月望日:七月十五。

          用東坡韻:指依蘇軾《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篇韻腳填詞。太白、

          東坡事:因趙昌父原詞亡佚,李白事所指不詳,恐當是夢天、邀月一類事。

          過相褒借:過于褒獎、過于推許。

          秋水之約:或指相約八月中秋泛舟。

          博山寺:寺名。當因寺在博山得名。博山當為鉛山境內(nèi)小山。

          謝:答謝,答復。

          吳子似:即吳紹古,鄱陽人,南宋寧宗慶元四年(1198)任鉛山縣尉。

          寥廓:指廣闊無垠的宇宙太空。

          疇昔:昨晚。

          摩挲:用手撫摸。

          素月:皎潔的明月。

          俯仰:俯仰之間,即低頭、抬頭之間,形容時間極短。此句是說天上片刻,人間已過千年。

          客:此處指趙昌父。

          驂:古代駕車時位于兩旁的馬。這句是說以鸞和鳳為驂。青山、

          赤壁:代指李白和蘇軾,李白死后葬于青山,蘇軾貶官黃州之時,有赤壁之游。

          高寒:天上高寒之處,指月宮。“有客”三句說,有客乘鸞跨鳳,和李白、蘇軾相約,共上月宮游賞。

          酌酒:斟酒。

          援北斗:《楚辭·九歌·東君》:“援北斗兮酌桂漿。”援,手持。

          虱其間:意謂以渺小無才之身參與其事。“酌酒”兩句是說,他們以北斗為勺,開懷暢飲,我也有幸?guī)砥溟g。

          少歌:即“小歌”,指樂章的一部分。

          神甚放:形容神魂自由騰飛,無拘無束。

          鴻:大雁。

          鵠:天鵝。

          高舉:高飛。

          重歌:指反復歌唱。

          夢覺:夢醒。

          推枕:推開枕頭,起身。

          惘然:茫然若失的樣子。

          底虧全:為什么會有虧有全。

          美人:指知己朋友。此處指吳子似。

          嬋娟:形容姿容美好。

          賞析

          此詞上片以描述夢境為主。起句“我志在寥闊”,開門見山,直抒胸懷,表現(xiàn)了詞人高遠的志向和寬宏的氣度,概括全詞要旨。為有寥闊之志,自然有“夢登天”之舉?!爱犖魤舻翘臁本洌栌昧饲毒耪隆はдb》中“昔余夢登天兮,魂中道而無航”之意。他感到現(xiàn)實中難以施展他的才干,他要到廣漠宇宙去尋找他的理想境界?!拔抑驹诹乳?,疇昔夢登天”兩句,乃是全詞思想的主干?!澳﹃卦拢耸栏┭鲆亚辍?。詞人在夢幻中飛上青天,首先來到月宮,盡情地賞玩明月。他在這里撫摸著潔白的月亮,陶醉在神奇迷離的幻境之中,不知不覺人間已過了千年之久。

          接著“有客驂鸞并鳳,云遇春山赤壁,相約上高寒”數(shù)句,描寫的是作者與高賢們同上天宮的夢境。由詞序可知,這首詞是為答謝趙昌父而作,自然應(yīng)有回敬之詞。趙昌父是江西玉山人,距鉛山不遠,是詞人閑居瓢泉時的好友。他奉祠家居,不求仕進,飲酒作詩,氣度不凡,世人以為有陶靖節(jié)之風。這里作者以“驂鸞并鳳”來贊美他,意思是他德高道深,理應(yīng)羽化登仙。這里的青山、赤壁系指李白、蘇軾,因為李白墓在當涂之青山西北,蘇軾曾游赤壁,寫過《赤壁賦》。趙昌父駕著鸞鳳霞舉飛升,在彩云間與先賢李太白、蘇東坡相遇,于是他們同作者共約到天宮去遨游。作者在這里把趙昌父、李白、蘇軾譽為“三賢”。作者這樣寫,也有自謙的意思,下一句“我亦虱其間”就是把這層意思直接表達了出來,意思是:在您和先賢們高會的時候,我不過是濫竽充數(shù)地置身其間罷了。在現(xiàn)實生活中,詞人感到在現(xiàn)實生活中很難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又不愿與那些投降派的官僚同流合污,所以只好到夢境中去會見他理想中的人物。在這里,作者把自己與朋友,古代圣賢置身于高寒廣漠的天宇,用北斗當酒杯痛飲著天上的美酒,充分表達了其豪放的一面。

          詞的下片繼續(xù)描寫夢境。詞人在夢幻中無憂無慮地暢游太空,內(nèi)心充滿激情,不禁小聲歌唱起來?!吧裆醴?,形則眠”二句,從字面意思看,是說身體雖然清靜無為,好像在睡眠,但精神還是奔放曠達的。這是作者在閑居生活中積極用世的自白。他被迫再次閑居后,表面看來安靜閑適,但他心中時刻不忘報國之志。“鴻鵠一再高舉,天地睹方圓”,化用賈誼《惜誓》中“黃鵠之一舉兮,知山川之紆曲,再舉兮睹天地之圜方”。把自己比作搏擊長空、一再高舉的鴻鵠,以抒發(fā)自己的豪情壯志。

          接著,詞人從夢境中回到現(xiàn)實。詞人在夢境里可以縱橫馳騁,可是一旦夢覺,回到現(xiàn)實生活中,情形就完全不同了。這不禁使他感到悵惘,并產(chǎn)生了人世間不能盡如人意的事情為什么會有那么多的疑問。這里的“虧全”是以月亮的圓缺比喻人間的悲歡離合,主要說的是“虧”的方面。詞人在這里以夢境與“夢覺”相對照,揭示了自己的遠大抱負同社會現(xiàn)實的矛盾。在這發(fā)問中表現(xiàn)出對現(xiàn)實的不滿,抒發(fā)人事難全的感慨,這發(fā)問也是一個有著雄才大略、滿腹經(jīng)綸的老將對于懷才不遇、報國無路提出的強烈抗議。詞的結(jié)語“有美人可語,秋水隔嬋娟”覺得來得有些突然。前面說的全是夢境以及夢覺后的惆悵,可是結(jié)語卻一語宕開,表現(xiàn)出“美人娟娟隔秋水”(杜甫《寄韓諫議》)的惋惜之情。其實這是在前面幾層意思的基礎(chǔ)上生發(fā)出來的感想。這一句表面看來只是對他的好友吳子似的思念,實際上主要還是抒發(fā)“誰識稼軒心事”(《水龍吟·再題瓢泉》)的苦悶心情。

          這首詞在藝術(shù)特征上具有明顯的浪漫主義特色。理想主義是浪漫主義在思想內(nèi)容上的重要特征,而以夢幻的形式表現(xiàn)其理想則是浪漫主義傳統(tǒng)的創(chuàng)作方法。辛棄疾成功地運用這一傳統(tǒng)手法,使其崇高理想在這首詞中得到完美的體現(xiàn)。它跌宕起伏,忽而天上,忽而人世,馳騁奔逸,狂放不羈,洋溢著豪邁的激情。它充滿瑰麗豐富的想象,大膽驚人的夸張,“摩挲素月”“驂鸞并鳳”“酌酒援北斗”“天地睹方圓”等名句,都放射出五光十色的美麗光輝,顯現(xiàn)出光彩奪目的浪漫主義色彩。

          《水調(diào)歌頭》原文及翻譯賞析3

          水調(diào)歌頭·送章德茂大卿使虜

          不見南師久,漫說北群空。當場只手,畢竟還我萬夫雄。自笑堂堂漢使,得似洋洋河水,依舊只流東?且復穹廬拜,會向藁街逢!

          堯之都,舜之壤,禹之封。于中應(yīng)有,一個半個恥臣戎!萬里腥膻如許,千古英靈安在,磅礴幾時通?胡運何須問,赫日自當中!

          譯文及注釋

          譯文

          不見南方的軍隊去北伐已經(jīng)很久,金人就胡說中原的人才已一掃而空。當場大事,只手可了,畢竟我還是萬夫之雄。我們堂堂漢使必能完成使命,哪能像河水永遠東流那樣,年年向金廷求和?這次遣使往賀金主生辰,是因國勢積弱暫且再讓一步,終須發(fā)憤圖強,戰(zhàn)而勝之,獲彼王之頭懸于藁街。

          那本就是我漢族所有的國土,堯、舜、禹那些先祖都曾今生活在那片土地。那里總有幾個有骨頭,以向異族俯首臣稱為恥的!萬里河山充斥著金人游牧民族的腥膻之氣,千古以來,英雄們所發(fā)揮的浩然正氣,幾時才有人能和他們的精神相通呢!金國的命運用不著多問,宋王朝的國運如赤日之在中天,必將獲得最后勝利。

          注釋

          水調(diào)歌頭:詞牌名,又名“元會曲”“臺城游”“凱歌”“江南好”“花犯念奴”等。雙調(diào)九十五字,平韻(宋代也有用仄聲韻和平仄混用的)。相傳隋煬帝開汴河自制《水調(diào)歌》,唐人演為大曲, “歌頭”就是大曲中的開頭部分。

          送章德茂大卿使虜:陳亮的友人章森,字德茂,當時是大理少卿,試戶部尚書,奉命使金,賀金主完顏雍生辰(萬春節(jié))。

          大卿:對章德茂官銜的尊稱。使虜:指出使到金國去。宋人仇恨金人的侵略,所以把金稱為“虜”。

          北群空:語出韓愈《送溫處士赴河陽軍序》“伯樂一過冀北之野而馬群遂空”,指沒有良馬,借喻沒有良才。

          當場只手:當場大事,只手可了。

          畢竟還我萬夫雄:畢竟我還是萬夫之雄。我:指章德茂。

          自笑堂堂漢使,得似洋洋河水,依舊只流東:我們漢使哪肯年年去朝見金廷。得似:哪得能像。

          且復穹廬拜,會向藁街逢:且去再拜你一拜,將來必將把你抓到我們的國家來。穹廬:北方少數(shù)民族居住的圓頂氈房,這里借指金廷。

          藁街:漢朝長安城南門內(nèi)給少數(shù)民族居住的地方。漢將陳湯曾斬匈奴郅支單于首懸之藁街。

          堯之都,舜之壤,禹之封:那本就是我漢族所有的國土,堯、舜、禹那些先祖都曾今生活在那片土地。都:定都。壤:土地。封:疆界。

          于中應(yīng)有,一個半個恥臣戎:那里總有幾個有骨頭,以向異族俯首臣稱為恥的!

          恥臣戎:指以投降敵人為恥辱的愛國志士。戎:指戎狄,這里就是指金人。如許:如此的意思。

          腥膻:代指金人。因金人膻肉酪漿,以充饑渴。

          千古英靈安在,磅礴幾時通:千古以來,英雄們所發(fā)揮的浩然正氣,幾時才有人能和他們的精神相通呢!磅礴:這里指的是浩然的氣勢。

          胡運:金國的命運。赫日自當中:宋王朝的國運如赤日之在中天,前途光明。赫,光明的樣子。

          創(chuàng)作背景

          公元1185年(淳熙十二年)十二月,宋孝宗命章森(字德茂)以大理少卿試戶部尚書銜為賀萬春節(jié)(金世宗完顏雍生辰)正使,陳亮作這首《水調(diào)歌頭》為章德茂送行。

          賞析

          以論入詞而又形象感人,是此篇又一重要特色。陳亮在《上孝宗皇帝第一書》中說:“南師之不出,于今幾年矣!河洛腥膻,而天地之正氣抑郁而不得泄,豈以堂堂中國,而五十年之間無一豪杰之能自奮哉?”在《與章德茂侍郎》信中說:“主上有北向爭天下之志,而群臣不足以望清光。使此恨磊磈而未釋,庸非天下士之恥乎!世之知此恥者少矣。愿侍郎為君父自厚,為四海自振!”這首《水調(diào)歌頭》便是他這些政治言論的藝術(shù)概括。葉適《書龍川集后》說陳亮填詞“每一章就,輒自嘆曰:‘平生經(jīng)濟之懷,略已陳矣!’”可見他以政論入詞,不是虛情造作或抽象說教,而是他“平生經(jīng)濟之懷”的自覺袒露,是他火一般政治熱情的自然噴發(fā)。梁啟超《中國韻文里頭所表現(xiàn)的情感》一文認為這類作品“都是情感突變,一燒燒到白熱度,便一毫不隱瞞,一毫不修飾,照那情感的原樣子,迸裂到字句上。我們既承認情感越發(fā)真,越發(fā)神圣;講真,沒有真得過這一類了。這類文學,真是和那作者的生命分劈不開!”這些話,可能有過甚其辭之處,但對理解和欣賞這首詞還是有啟發(fā)的。陳亮此詞正是他鮮明個性的化身,是他自我形象的一種表現(xiàn)。

          在抒發(fā)愛國豪情壯志、促進詞體發(fā)展的大合唱中,陳亮高亢雄壯的歌喉征服了千百年來的“聽眾”。在陳亮所有的愛國詞中,這首送章德茂的《水調(diào)歌頭》獨樹一幟,寫得頗具特色。整篇立意深遠,章法整飭,同時體現(xiàn)了南宋抗金派詞充滿強烈的民族自豪感和抗戰(zhàn)必勝的堅定信念的特點。這種詞使人振奮,使人鼓舞,帶有積極浪漫主義的氣息。

          譯文及注釋二

          譯文

          不見南方的軍隊去北伐已經(jīng)很久,金人就胡說中原的人才已一掃而空。當場大事,只手可了,畢竟我還是萬夫之雄。我們堂堂漢使必能完成使命,哪能像河水永遠東流那樣,年年向金廷求和?這次遣使往賀金主生辰,是因國勢積弱暫且再讓一步,終須發(fā)憤圖強,戰(zhàn)而勝之,獲彼王之頭懸于藁街。

          那本就是我漢族所有的國土,堯、舜、禹那些先祖都曾今生活在那片土地。那里總有幾個有骨頭,以向異族俯首臣稱為恥的!萬里河山充斥著金人游牧民族的腥膻之氣,千古以來,英雄們所發(fā)揮的浩然正氣,幾時才有人能和他們的精神相通呢!金國的命運用不著多問,宋王朝的國運如赤日之在中天,必將獲得最后勝利。

          注釋

          水調(diào)歌頭:詞牌名,又名“元會曲”“臺城游”“凱歌”“江南好”“花犯念奴”等。雙調(diào)九十五字,平韻(宋代也有用仄聲韻和平仄混用的)。相傳隋煬帝開汴河自制《水調(diào)歌》,唐人演為大曲, “歌頭”就是大曲中的開頭部分

          送章德茂大卿使虜:陳亮的友人章森,字德茂,當時是大理少卿,試戶部尚書,奉命使金,賀金主完顏雍生辰(萬春節(jié))。

          大卿:對章德茂官銜的尊稱。使虜:指出使到金國去。宋人仇恨金人的侵略,所以把金稱為“虜”。

          北群空:語出韓愈《送溫處士赴河陽軍序》“伯樂一過冀北之野而馬群遂空”,指沒有良馬,借喻沒有良才。

          當場只手:當場大事,只手可了。

          畢竟還我萬夫雄:畢竟我還是萬夫之雄。我,指章德茂。

          自笑堂堂漢使,得似洋洋河水,依舊只流東:我們漢使哪肯年年去朝見金廷。得似,哪得能像。

          且復穹廬拜,會像藁街逢:且去再拜你一拜,將來必將把你抓到我們的國家來。穹廬,北方少數(shù)民族居住的圓頂氈房,這里借指金廷。

          藁街:漢朝長安城南門內(nèi)給少數(shù)民族居住的地方。漢將陳湯曾斬匈奴郅支單于首懸之藁街。

          堯之都,舜之壤,禹之封:那本就是我漢族所有的國土,堯、舜、禹那些先祖都曾今生活在那片土地。都:定都。壤:土地。封:疆界。

          于中應(yīng)有,一個半個恥臣戎:那里總有幾個有骨頭,以向異族俯首臣稱為恥的!

          恥臣戎:指以投降敵人為恥辱的愛國志士。戎:指戎狄,這里就是指金人。

          如許:如此的意思。

          腥膻:代指金人。因金人膻肉酪漿,以充饑渴。

          千古英靈安在,磅礴幾時通:千古以來,英雄們所發(fā)揮的浩然正氣,幾時才有人能和他們的精神相通呢!

          磅礴:這里指的是浩然的氣勢。

          胡運:金國的命運。

          赫日自當中:宋王朝的國運如赤日之在中天,前途光明。赫:光明的樣子。

          鑒賞

          詞的上片緊扣“出使”的題目,下片的議論站得更高,觸及了整個時事。

          上片開頭概括了章德茂出使時的形勢。

          “不見南師久,謾說北群空”兩句,概括了章德茂出使時的形勢?!澳蠋煛敝改纤诬婈?,由于南宋朝廷對金國實行妥協(xié)投降政策,南宋軍隊已經(jīng)很久沒有向敵人發(fā)動進攻了,這就越發(fā)使金人感到南宋政府怯懦好欺?!爸櫿f”就是休說?!氨比嚎铡笔怯谩安畼芬贿^冀北之野,而馬群遂空”的典故。原意是說,伯樂善識馬。他一過,好馬都被選出,冀北的好馬就空了。這里以馬群中沒有良馬比喻朝廷上缺乏人材。這兩句的意思是說,主人由于好久沒有看到南宋軍隊的進攻,于是便胡說南宋整個朝廷都沒有人材了。

          在這種形勢下,章德茂出使金國,困難實在不小。在敵人面前要做得不卑不亢、恰到好處是不容易的。陳亮深知此點,于是便給朋友鼓勁。從“當場只手”到上片結(jié)束,都是作者鼓勵章德茂的話。“當場”指章德茂出使,會見金國統(tǒng)治者的場合?!爸皇帧?,古代有“只手擎天”的話,指章德茂象只手擎天那樣能夠獨立支撐危局。“畢竟還我萬夫雄”是說經(jīng)過較量,章德茂必能恢復我國使臣作為萬夫之雄的形象。當時出使金國的人有的在敵人的威脅下屈服了,這里是贊美章德茂是能夠恢復不屈服的英雄形象的。

          “自笑堂堂漢使”以下三句,是說章德茂心中充滿了做一個堂堂漢家使節(jié)的正氣,有著威武不能屈的崇高節(jié)操,就象那浩浩蕩蕩向東奔流的黃河流水,是任何力量也屈服不了的?!白孕Α?,自己會意的一笑,是樂觀主義的表現(xiàn)?!暗盟啤?,好象?!耙琅f”,依然、仍舊?!扒覐婉窂]拜,會向藁街逢”是說:你暫且到金人宮殿里去拜見一次吧,總有一天我們會制服他們,把金貴族統(tǒng)治者的腦袋掛在藁街示眾的?!榜穂qióng]廬”,北方少數(shù)民族用氈搭成的圓形帳篷,這里喻指金人的宮殿?!稗籟gǎo]街”,漢代長安城內(nèi)外國使臣集中居住的地方。漢將陳湯出使匈奴,曾把不服管理的郅支單于殺了,回來要求把單于的頭掛在藁街,作為對“犯漢”者的懲戒。

          下片沒有直接實寫章森,但處處以虛筆暗襯對他的勖勉之情。

          “堯之都,舜之壤,禹之封”三句,是指千百年來養(yǎng)育了華夏子孫的祖國大地,在這里主要是指北中國。堯、舜、禹是上古時代的帝王。都、壤、封就是國都、土地、疆域的意思。面對著大好河山,作者激憤痛心地問道:“于中應(yīng)有、一個半個恥臣戎”,意思是說,在這個堯、舜、禹圣圣相傳的國度里,在這片孕育著漢族文化的國土上生長著的偉大人民當中,總該有一個半個恥于向金人稱臣的志士吧!

          “萬里腥膻如許”三句,謂廣大的中原地區(qū),在金人統(tǒng)治之下成了這個樣子,古代杰出人物的英魂何在?偉大祖先的英靈何在?正氣、國運何時才能磅礴伸張?作者的這一連串責問,完全是針對朝廷上的主和派而發(fā),在他的心目中,這些主和派是不折不扣的千古罪人。“恥臣戎”指以投降敵人為恥辱的愛國志士?!叭帧敝溉值遥@里就是指金人。“如許”,如此的意思。

          詞的最后兩句表達了作者對抗金事業(yè)的信心?!昂\”,金國的氣運。

          “何須問”,即不必問的意思。“赫日”指中午光線耀眼的太陽。這兩句是說:金朝的氣運已經(jīng)快完了,它的.滅亡是肯定的,因此不必多問,而宋朝卻象太陽剛升到了中天,前景是很輝煌的。

          以論入詞而又形象感人,是此篇又一重要特色。陳亮在《上孝宗皇帝第一書》中說:“南師之不出,于今幾年矣!河洛腥膻,而天地之正氣抑郁而不得泄,豈以堂堂中國,而五十年之間無一豪杰之能自奮哉?”在《與章德茂侍郎》信中說:“主上有北向爭天下之志,而群臣不足以望清光。使此恨磊磈而未釋,庸非天下士之恥乎!世之知此恥者少矣。愿侍郎為君父自厚,為四海自振!”這首《水調(diào)歌頭》便是他這些政治言論的藝術(shù)概括。葉適《書龍川集后》說陳亮填詞“每一章就,輒自嘆曰:‘平生經(jīng)濟之懷,略已陳矣!’”可見他以政論入詞,不是虛情造作或抽象說教,而是他“平生經(jīng)濟之懷”的自覺袒露,是他火一般政治熱情的自然噴發(fā)。梁啟超《中國韻文里頭所表現(xiàn)的情感》一文認為:“(這類作品)都是情感突變,一燒燒到白熱度,便一毫不隱瞞,一毫不修飾,照那情感的原樣子,迸裂到字句上。我們既承認情感越發(fā)真,越發(fā)神圣;講真,沒有真得過這一類了。這類文學,真是和那作者的生命分劈不開!”這些話,可能有過甚其辭之處,但對理解和欣賞這首詞還是有啟發(fā)的。陳亮此詞正是他鮮明個性的化身,是他自我形象的一種表現(xiàn)。

          在抒發(fā)愛國豪情壯志、促進詞體發(fā)展的詩詞創(chuàng)作中,陳亮作品顯示出高亢雄壯的風格。在陳亮所有的愛國詞中,這首送章德茂的《水調(diào)歌頭》獨樹一幟,寫得頗具特色。整篇立意深遠,章法整飭,同時體現(xiàn)了南宋抗金派詞充滿強烈的民族自豪感和抗戰(zhàn)必勝的堅定信念的特點。這種詞使人振奮,使人鼓舞,帶有積極浪漫主義的氣息。

          《水調(diào)歌頭》原文及翻譯賞析4

          原文

          才飲長沙水,又食武昌魚。萬里長江橫渡,極目楚天舒。

          不管風吹浪打,勝似閑庭信步,今日得寬馀。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風檣動,龜蛇靜,起宏圖。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

          更立西江石壁,截斷巫山云雨,高峽出平湖。

          神女應(yīng)無恙,當驚世界殊。

          翻譯/譯文

          剛喝了長沙的水,又吃著武昌的魚。我在萬里長江上橫渡,舉目眺望舒展的長空。哪管得風吹浪涌,這一切猶如信步閑庭,今天我終于可以盡情流連??鬃釉诎哆厙@道:光陰如流水般遠去了!

          江面風帆飄蕩,龜蛇二山靜靜佇立,胸中宏圖升起。大橋飛跨溝通南北,長江天塹將會暢行無阻。我還要在長江西邊豎起大壩,斬斷巫山多雨的洪水,讓三峽出現(xiàn)平坦的水庫。神女(神女峰)想必很健康,但她會驚愕世界變了模樣。

          注釋

          ⑴游泳:1956年6月,作者曾由武昌游泳橫渡長江,到達漢口。

          ⑵長沙水:1958年12月21日作者自注:“民謠:常德德山山有德,長沙沙水水無沙。所謂無沙水,地在長沙城東,有一個有名的‘白沙井’。”

          ⑶武昌魚:據(jù)《三國志·吳書·陸凱傳》記載:吳主孫皓要把都城從建業(yè)(故城在今南京市南)遷到武昌,老百姓不愿意,有童謠說:“寧飲建業(yè)水,不食武昌魚。”這里化用。武昌魚,指古武昌(今鄂城)樊口的鳊魚,稱團頭鳊或團頭魴。

          ⑷極目楚天舒:極目,放眼遠望。武昌一帶在春秋戰(zhàn)國時屬于楚國的范圍,所以作者把這一帶的天空叫“楚天”。舒,舒展,開闊。柳永詞《雨霖鈴》:“暮靄沉沉楚天闊”。作者在一九五七年二月十一日給黃炎培的信中說:“游長江二小時飄三十多里才達彼岸,可見水流之急。都是仰游側(cè)游,故用‘極目楚天舒’為宜。”

          ⑸寬余:指神態(tài)舒緩,心情暢快。

          ⑹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論語·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币馑际?/p>

          ⑺孔子在河邊感嘆道:“時光像流水一樣消逝,日夜不停?!睍r光如流水,一去不復返;往者不可追,來者猶可惜。

          ⑻風檣:檣,桅桿。風檣,指帆船。

          ⑼龜蛇:見《菩薩蠻·黃鶴樓》“龜蛇鎖大江”注。實指龜山、蛇山。

          ⑽一橋飛架南北:指當時正在修建的武漢長江大橋。一九五八年版《毛主席詩詞十九首》和一九六三年版《毛主席詩詞》,作者曾將此句改為“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后經(jīng)作者同意恢復原句。

          ⑾天塹:塹,溝壕。古人把長江視為“天塹”。據(jù)《南史·孔范傳》記載,隋伐陳,孔范向陳后主說:“長江天塹,古來限隔,虜軍豈能飛渡?”

          ⑿更立西江石壁,截斷巫山云雨,高峽出平湖。神女應(yīng)無恙,當驚世界殊:將來還打算在鄂西川東長江三峽一帶建立巨型水壩(“西江石壁”)蓄水發(fā)電,水壩上游原來高峽間狹窄洶涌的江面將變?yōu)槠届o的大湖。到那時,巫山的雨水也都得流入這個“平湖”里來。巫山上的神女當然會健在如故,她看到這種意外的景象,該驚嘆世界真是大變樣了。巫山,在四川省巫山縣東南。巫山形成的峽谷巫峽和上游的瞿塘峽、下游的西陵峽合稱三峽。”巫山云雨“,傳楚宋玉《高唐賦·序》說,楚懷王在游云夢澤的高唐時曾夢與巫山神女遇,神女自稱“旦為朝云,暮為行雨”,這里只是借用這個故事中的字面和人物。

          賞析/鑒賞

          1956年,63歲的毛主席寫下《水調(diào)歌頭·游泳》一詩,詩依然壯志。他從上片對游泳的舒暢之感及時光流逝之感一直寫到下片對社會主義建設(shè)藍圖在胸的自由聯(lián)想。

          接著筆力一轉(zhuǎn),撥出雄音,“萬里長江橫渡,極目楚天舒?!秉c明此詩是“游泳”之主旨,同時又流露出詩人在江上所感到的舒展、空闊。詩人在1957年2月11日寫給民主人士黃炎培的信中注解了此句:“游長江二小時飄三十多里才達彼岸,可見水流之急。都是仰游、側(cè)游,故用‘極目楚天舒’為宜?!薄俺臁碑斎皇侵搁L江中游地區(qū)的天空,這兒指武漢上空。

          1954年中央人民政府決定修建武漢長江大橋。1955年視察了全部工程。1956年巡視南方,又視察了大橋的施工。6月1日、3日、4日三次暢游長江,寫下了此詞。

          宋玉《高唐賦》,稱楚襄王夢見神女,神女說她“旦為行云,暮為行雨?!?/p>

          《水調(diào)歌頭》原文及翻譯賞析5

          水調(diào)歌頭·焦山

          鐵甕古形勢,相對立金焦。長江萬里東注,曉吹卷驚濤。天際孤云來去,水際孤帆上下,天共水相邀。遠岫忽明晦,好景畫難描。

          混隋陳,分宋魏,戰(zhàn)孫曹?;仡^千載陳跡,癡絕倚亭皋。惟有汀邊鷗鷺,不管人間興廢,一抹度青霄。安得身飛去,舉手謝塵囂。

          翻譯

          鎮(zhèn)江城像鐵翁一樣,金山焦山隔江相對。萬里長江向東流去,風吹浪濤。天邊孤云來來去去,水邊孤帆來來往往,水天相接,一片浩然景象遠處峰巒忽明忽暗,如此美好的圖畫卻難以描繪。

          隋滅陳,宋與魏又隔江相望。在歷史長空中,回想歷史人物已神游物外了。只要水草邊的鷗鷺,不管人世變遷,都在天空中翻飛。還爭取什么呢,還是辭世歸隱為好。

          注釋

          鐵甕:鎮(zhèn)江古名鐵甕城,三國孫權(quán)建。

          金焦:金山和焦山。二山對峙,俱屹立大江中。

          曉吹:晨風。

          岫:峰巒。

          混隋陳:混:統(tǒng)一。

          分宋魏:南朝劉宋與鮮卑族拓跋氏的魏對峙。

          孫:孫權(quán)。

          曹:曹操。

          癡絕:指回想歷代史事時想得出神。

          一抹:形容輕微的痕跡。

          舉手:分別時的動作。

          謝:告辭。

          塵囂:指塵世。

          塵:塵世、人間。

          囂:市集,做買賣的地方。

          賞析

          這是一首登臨抒懷的詞作。上片詞人從“鐵甕”起筆,點出鎮(zhèn)江城古來形勝的特點,并交代詞人所在。次句聚焦“金焦”,寫出金山、焦山東西相對的壯觀之勢。首二句寫得概括、有力,渲染出一派磅礴之勢。接著兩句寫夾在金山、焦山之間的江水:萬里江流從東邊滾滾而來,伴著晨風,卷起驚濤駭浪。 “注” “卷”兩字用力極大,突顯江水浩大的聲勢,襯出山水相問的壯麗景致。 “天際孤云來去,水際孤帆上下,天共水相邀”三句中,“孤云”“孤帆”襯出江天、江水的浩渺;“來去”“上下”縱橫交錯,可知詞人在游目騁懷,頻頻俯仰,可以想見其跳蕩的神思;“天共水相邀”將水天相接的情境展現(xiàn)在人們眼前,這境界是非常開闊的。詞人還沒有看夠山和水,“遠岫忽明晦”的景致又映人眼簾,“忽”字體現(xiàn)出“明暗”的瞬間性,這剎那間的感官刺激又引起詞人多少興奮?!昂镁爱嬰y描”一句收束上片。詞人上片全在寫景,但仍覺自己未能將好景描畫出來,可見焦山景色之美好。

          下片首三句“混隋陳,分宋魏,戰(zhàn)孫曹”,詞人從歷史的角度,由近到遠,寫鎮(zhèn)江古城的攻守征戰(zhàn),突顯鎮(zhèn)江古城在歷史上的重要地位?!盎仡^干載陳跡,癡絕倚亭皋”兩句,詞人從追溯歷史中回到現(xiàn)實,他癡癡地倚立江邊,不禁感慨萬千。詞人對古來梟雄無限神往,期望自己也能像他們那樣一展宏圖,可現(xiàn)實中卻不是這樣。詞人滿腹詩書,卻官小權(quán)微,難受重用,大有懷才不遇之感,于是他不得不開解自己?!拔┯型∵咜t鷺,不管人間興廢,一抹度青霄?!痹~人艷羨江邊鷗鷺能夠無憂無慮、自由自在地飛翔,越飛越高,直飛到青霄之上,不管人間興廢。結(jié)尾兩句由艷羨鷗鷺更進一步,詞人想象自己能與鷗鷺同命,可以飛上天空,離開紛繁復雜的塵世,從側(cè)面表現(xiàn)出詞人對現(xiàn)實的不滿以及壯志難酬的憂悶。

          全詞融寫景、懷古、抒情三者為一體,層次分明,語言純熟,意境開闊,耐人尋味。

          創(chuàng)作背景

          該詞為宋理宗嘉熙二、三年間(1238-1239)吳潛任鎮(zhèn)江知府時所作。鎮(zhèn)江風景壯麗,地處吳頭楚尾、南北要沖,自古即兵家爭雄之所,也是文人墨客會聚之區(qū)。這里的古跡和流傳的佳話很多,形成了特殊的歷史文化氛圍,文人到此,無不受到強烈感發(fā)。該詞就是吳潛在此環(huán)境下創(chuàng)作的。

          《水調(diào)歌頭》原文及翻譯賞析6

          水調(diào)歌頭·舟次揚州和人韻原文

          作者:辛棄疾

          落日塞塵起,胡騎獵清秋。漢家組練十萬,列?監(jiān)聳高樓。誰道投鞭飛渡,憶昔鳴髇血污,風雨佛貍愁。季子正年少,匹馬黑貂裘。

          今老矣,搔白首,過揚州。倦游欲去江上,手種橘千頭。二客東南名勝,萬卷詩書事業(yè),嘗試與君謀。莫射南山虎,直覓富民侯。

          水調(diào)歌頭·舟次揚州和人韻譯文及注釋

          譯文落日雄渾,邊境上戰(zhàn)爭的煙塵涌起,秋高氣爽,金兵大舉進犯我領(lǐng)地??次倚蹓训氖f大軍奮勇迎敵,江面上排列的戰(zhàn)艦如高樓聳立。誰說苻堅的士兵投鞭就能截斷江流,想當年昌頓謀殺生父,響箭上染滿血跡,佛貍南侵在風雨中節(jié)節(jié)敗退,最終也死在他自己的親信手里。年輕時我像蘇秦一樣英姿颯爽,跨著戰(zhàn)馬身披貂裘為國奔走效力。

          如今我一事無成人已漸老,搔著白發(fā)又經(jīng)過這揚州舊地。我已經(jīng)厭倦了官宦生涯,真想到江湖間種桔游憩。你們二位都是東南的名流,胸藏萬卷詩書前程無比。讓我嘗試著為你們出謀劃策:不要學李廣在南山閑居射虎,去當個“富民侯”才最為相宜。

          注釋⑴水調(diào)歌頭:詞牌名,又名“元會曲”“臺城游”“凱歌”“江南好”“花犯念奴”等。雙調(diào)九十五字,平韻(宋代也有用仄聲韻和平仄混用的)。相傳隋煬帝開汴河自制《水調(diào)歌》,唐人演為大曲,“歌頭”就是大曲中的開頭部分。

          ⑵次:停泊。人:指楊濟翁(即楊炎正,詩人楊萬里的族弟)、周顯先,是東南一帶名士。下文“二客”即此意。

          ⑶塞塵起:邊疆發(fā)生了戰(zhàn)事。

          ⑷胡騎獵清秋:古代北方的敵人經(jīng)常于秋高馬肥之時南犯。胡騎:此指金兵。獵:借指發(fā)動戰(zhàn)爭。

          ⑸組練:組甲練袍,指裝備精良的軍隊。

          ⑹投鞭飛渡:用投鞭斷流事。前秦苻堅舉兵南侵東晉,號稱九十萬大軍,他曾自夸說:“以吾之眾旅,投鞭于江,足斷其流?!保ā稌x書·苻堅載記》)結(jié)果淝水一戰(zhàn),大敗而歸。此喻完顏亮南侵時的囂張氣焰,并暗示其最終敗績。

          ⑺“憶昔”二句:指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金主完顏亮南侵失敗為其部下所殺事。鳴髇(xiāo):即鳴鏑,是一種響箭,射時發(fā)聲。血污:指死于非命。《史記·匈奴傳》謂匈奴頭曼單于之太子冒頓作鳴鏑,令左右曰:“鳴鏑所射而不悉射者斬之?!焙髲钠涓割^曼獵,以鳴鏑射頭曼,其左右亦隨鳴鏑而射頭曼。佛(bì)貍:后魏太武帝拓跋燾小字佛貍,曾率師南侵,此借指金主完顏亮。

          ⑻“季子”二句:蘇秦字季子,戰(zhàn)國時的策士,以合縱策游說諸侯佩六國相印?!稇?zhàn)國策·趙策》:李兌送蘇秦明月之珠,和氏之璧,黑貂之裘,黃金百鎰。蘇秦得以為用,西入于秦。這里指自己如季子年少時一樣有一股銳氣,尋求建立功業(yè),到處奔跑貂裘積滿灰塵,顏色變黑。

          ⑼“今老”三句:謂今過揚州,人已中年,不堪回首當年。搔白首:暗用杜甫《夢李白》詩意:“出門搔白首,若負平生志?!?/p>

          ⑽“倦游”兩句:欲退隱江上,種橘消愁。倦游:倦于宦游,即厭于做官。橘千頭:(李)衡每欲治家,妻輒不聽,后密遣客十人于武陵龍陽汜洲上作宅,種甘橘千株。臨死,敕兒曰:“汝母惡我治家,故窮如是。然吾州里有千頭木奴,不責汝衣食,歲上一匹絹,亦可足用耳?!保ā断尻栮扰f傳》

          ⑾“二客”三句:稱頌友人學富志高,愿為之謀劃。名勝:名流。萬卷詩書事業(yè):化用杜甫詩意:“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戮龍蛩瓷?,再使風俗淳?!保ā斗钯涰f左丞丈二十二韻》)

          ⑿“莫射”二句:《史記·李將軍列傳》載:“天子乃召拜廣為右北平太守?!瓘V出獵,見草中石,以為虎而射之,中石沒鏃。視之,石也,因復更射之,終不能復入石矣。廣所居郡聞有虎,嘗自射之。及居右北平射虎,虎騰傷廣,廣亦竟殺之?!庇謸?jù)《漢書·食貨志》載:“武帝末年悔征戰(zhàn)之事,乃封丞相為富民侯,以明休息,恩養(yǎng)富民也?!边@二句是感嘆朝廷偃武修文,做軍事工作沒有出路。

          水調(diào)歌頭·舟次揚州和人韻賞析

          此詞上片是“追昔”。作者的抗金生涯開始于金主完顏亮發(fā)動南侵時期,詞亦從此寫起。古代北方少數(shù)民族貴族統(tǒng)治者常在秋高馬肥的時節(jié)南犯中原,“胡騎獵清秋”即指完顏亮1161年率軍南侵事。前一句“落日塞塵起”是先造氣氛。從意象看:戰(zhàn)塵遮天,本來無光的落日,便顯得更其慘淡。準確渲染出敵寇甚囂塵上的氣焰。緊接二句則寫宋方抗金部隊堅守大江。以“漢家”與“胡騎”對舉,自然造成兩軍對峙,一觸即發(fā)的戰(zhàn)爭氣氛。寫對方行動以“起”、“獵”等字,是屬于動態(tài)的;寫宋方部署以“列”、“聳”等字,偏于靜態(tài)的。相形之下,益見前者囂張,后者鎮(zhèn)定?!敖M練十萬”、“列艦”“層樓”,均極形宋軍陣容嚴整盛大,有一種必勢的信心與氣勢。前四句對比有力,烘托出兩軍對壘的緊張氣氛,同時也使人感覺正義戰(zhàn)爭前途光明,以下三句進一步回憶當年完顏亮南進潰敗被殺事。完顏亮南侵期間,金統(tǒng)治集團內(nèi)部分裂,軍事上屢受挫折,士氣動搖軍心離散。當完顏亮迫令金軍三日內(nèi)渡江南下時,被部下所殺,這場戰(zhàn)爭就此結(jié)束。

          “誰道投鞭飛渡”三句即書其事。句中隱含三個典故:《晉書·符堅載記》載前秦苻堅率大軍南侵東晉,曾不可一世地說“以吾之眾,投鞭于江,足斷其流”,結(jié)果一敗涂地,喪師北還。《史記·匈奴傳》載匈奴頭曼單于之太子冒頓作鳴鏑(即“鳴髇”,響箭),命令部下說:“鳴鏑所射而不悉射者斬之”,后在一次出獵時,冒頓以鳴鏑射頭曼,他的部下也跟著發(fā)箭,頭曼遂被射殺?!胺鹭偂?,為北魏太武帝拓跋燾的小名。他南侵中原受挫,被太監(jiān)所殺,作者融此三事以寫完顏亮發(fā)動南侵,但喪于內(nèi)亂,事與愿違的史實,不僅切貼,三事連用,更覺有化用自然之妙。宋朝軍民,軍容嚴整同仇敵愾而金國外強中干且有“離合之釁”可乘,這正是恢復河山的大好時機。當年,作者二十出頭以義軍掌書記策馬南來,使義軍與南宋政府取得聯(lián)系,希望協(xié)同作戰(zhàn),大舉反擊?!凹咀诱晟?,匹馬黑貂裘”,正是作者當年颯爽英姿的寫照。蘇秦字“季子”,乃戰(zhàn)國時著名策士,以合縱游說諸候佩而后佩六國相印。他年輕時曾穿黑貂裘“西入秦。作者以”季子“自擬乃是突出自己以天下為已任的少年銳進之氣。于是,在戰(zhàn)爭風云的時代背景上,這樣一個“錦襜突騎渡江初”(《鷓鴣天·有客慨然談功名因追念少年時事戲作》)的少年英雄,義氣風發(fā),虎虎有生氣,與下片搔白首而長吟的今“我”判若兩人。

          過片筆鋒所及轉(zhuǎn)為“撫今”。上片結(jié)句才說到“年少”,這里卻繼以“今老矣”一聲長嘆,其間掠過了近二十年的時間跨度。老少,對比強烈嘆中之愁悶頓顯突出。這里的嘆老又不同一般文人嘆老嗟卑的心理,而是類乎“時易失,心徒壯,歲將零”(張孝祥《六州歌頭·長淮望斷》),屬于深憂時不我待、老大無成的志士之愁苦。南渡以來,作者長期被投閑置敬,志不得伸,此時翹首西北,“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真有不勝今昔有別之感。

          過片三短句,情緒夠悲愴的,似乎就要言及政局國事,但是“欲說還休”。接下來只講對來日的安排,分兩層。第一層說自己,因為倦于宦游,想要歸隱田無,植橘置產(chǎn)。三國時吳丹陽太守李衡在龍陽縣汜洲種柑橘,臨死時對兒子說:“吾州里有千頭木奴,不責汝衣食,歲上一匹絹,亦可足用耳。”(見《三國志》)頗具風趣又故意模仿一種善治產(chǎn)業(yè)、謀衣食的精明人口吻。只要聯(lián)想作者“求田問舍,怕應(yīng)羞見,劉郎才氣”(《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的詞句,不難體味這里隱含的無奈、自嘲及悲憤的復雜情緒。作者一心為國,希望能效力沙場,而朝廷無能、力不能伸,想解甲而去但終心系祖國,說“欲去”而而又不忍去,正表現(xiàn)出作者內(nèi)心的矛盾。為將來打算第二層是勸友人。楊濟翁原唱云:“忽醒然,成感慨,望神州??蓱z報國無路,空白一分頭。都把平生意氣,只做如今憔悴,歲晚若為謀?”其彷徨無奈可謂與棄疾相通。作者故而勸道:“您們二位(二客)乃東南名流,腹藏萬卷,胸懷大志,自不應(yīng)打算像我一樣歸隱。但有一言還想與君等商議一下:且莫效李廣那樣南山習射,只可取‘富民侯’謀個安逸輕閑。”《史記·李將軍列傳》載,李廣曾“屏野居藍田南山中射獵”,“廣所居郡聞有虎,嘗自射之”。《漢書·食貨志》:“武帝末年悔征伐之事,乃封丞相為富民侯?!崩顝V生不逢高祖之世,空有一身武力,未得封侯,而“富民侯”卻能不以戰(zhàn)功而取。二句暗指朝廷“偃武修文”。放棄北伐,致使英雄無用武之地,其意不言自明。要之,無論說自己“倦游欲去江上,手種橘千頭”也好,勸友人“莫射南山虎”、“直覓富民侯”也好,都屬激憤語。如果說前一層講得較好平淡隱忍,后一層“莫射”“直覓”云云,語意則相當激烈。分兩步走,便把一腔憤懣不滿盡情發(fā)泄出來。

          此詞上闋頗類英雄史詩的開端,然而其雄壯氣勢到后半?yún)s陡然一轉(zhuǎn),反添落寞之感,通過這種跳躍性很強的分片,有力表現(xiàn)出作者失意和對時政不滿而更多無奈氣憤的心情。下片寫壯志銷磨,全推在“今老矣”三字上,行文騰挪,用意含蓄,個中酸楚憤激,耐人尋味,憤語、反語的運用,也有強化感情色彩的作用。

          《水調(diào)歌頭》原文及翻譯賞析7

          水調(diào)歌頭·江上春山遠

          宋朝 葛長庚

          江上春山遠,山下暮云長。相留相送,時見雙燕語風檣。滿目飛花萬點,回首故人千里,把酒沃愁腸?;匮惴迩奥?,煙樹正蒼蒼。

          漏聲殘,燈焰短,馬蹄香。浮云飛絮,一身將影向瀟湘。多少風前月下,迤邐天涯海角,魂夢亦凄涼。又是春將暮,無語對斜陽。

          《水調(diào)歌頭·江上春山遠》譯文

          江上春日的青山遠隔,山下晚霞鋪滿天際。相留相送時只見滿眼都是繽紛的落英,驀然回首,故人已在千里之外,而孤零零的我只能整日里借酒來澆灌我的愁腸?;匮惴迩暗牡缆飞?,輕煙籠罩,草木蔥籠,一片蒼茫。

          天色將明,滴漏,聽起來分外清晰,眼前的燈焰在一寸寸地逐漸縮短,一夜未眠,隱隱又聞到了馬蹄上野花的余香?;腥裟瞧〉脑贫?,飛舞的柳絮,我又將拖著孤獨疲憊的身子向瀟湘而去。這一生不知有多少風前月下的日子,是在漂泊流離、羈旅天涯中度過的,連夢境都是那樣的凄涼。又是暮春時節(jié),面對脈脈斜陽,我佇立無語。

          《水調(diào)歌頭·江上春山遠》注釋

          暮云:黃昏的云。

          沃:澆。

          回雁峰:在湖南衡陽市南,為衡山七十二峰之首,峰勢如雁之回旋,故名。相傳雁飛至此不再南飛,遇春而回。

          瀟湘:瀟水和湘水,亦作湘江的別稱,在湖南省南部。

          迤邐:一路曲折行去。

          《水調(diào)歌頭·江上春山遠》賞析

          這首詞開頭的“江上春山遠,山下暮云長”二句,選用江、山、云這些巨幅背景入詞,同時用“遠”字、“長”字預(yù)示行人遼遠的去向,用“春”字、“暮”字勾勒出最叫人傷神的時令。因此,起首十字在點明“相留相送”之前,就已飽含了惜別的全部情緒。這首詞的開頭純用景語,由于一二句意境高遠,所以詞篇剛一開始就將離別的愁緒,渲染得分外的濃烈,接著就有“相留相送”一句,似乎感情的即將洶涌而出了。誰知剛說完了這四個字,作者卻突然打住,來了句“時見雙燕語風檣”。“相留相送”的心情如何?作者反而欲說還休,這種寫法既寫出情之切,難以表達,同時又使文勢跌宕,于一張一弛之中顯出了作者煉句謀篇的功夫?!半p燕語風檣”是借物寫人,從側(cè)面補敘“相留相送”中的情意。“滿目”以下三句分別將別時所見、分手遠去、別后獨處三個環(huán)節(jié)寫了出來。

          詞篇寫別離,但離別情緒卻沒有用一個字來正面點染,只用當時所見的江、山、云、雙燕、飛花烘托離人的辛酸,這在古人詩詞中已屬少見;至于將別去的速度寫得那么迅疾,近乎是疊用由言別到分手到孤單的一個個鏡頭,則無疑又是抒寫離人凄苦最有效的手段。用“千里”明提兩地遙遠的距離,用“沃”反襯愁腸回繞的痛楚,都極有分量?!盎匮惴迩奥贰笔窃O(shè)想中的來日前程?;匮惴鍨楹馍狡呤逯?,相傳秋雁南飛,至此而返。但是作者到了那里,返得了還是返不了呢?“煙樹正蒼蒼”便暗示:那里渺茫難測,何從預(yù)料歸期!可知,前途中山、水正多,詞中獨寫“回雁峰”是有講究的。

          下半闋,作者用三個字的短句,選取漏、燈、馬三種事物表現(xiàn)行人單調(diào)的旅途生涯。其中,寫漏聲用“殘”,寫燈焰用“短”,是在暗示作者經(jīng)歷著一個不眠之夜。“馬蹄香”是用馬蹄尚有踏花余香,來說明主人公駐足不久。然而漏殘焰短,天亮在即,新的跋涉又將開始?!案≡骑w絮,一身將影向瀟湘”寫的是未來的旅程。詞用“浮云飛絮”比喻旅人,是古人詩文中較為常見的;而“一身將影”用上“將”字,把“形只影單”的意思予以翻新,就開始露出逋峭之勢;至“向瀟湘”三字雖只引入地名,但瀟湘為湘江的別稱,位置在衡山之,連系上半闋中“回雁峰前路”一句,將詞人心中的留連眷念之情刻畫了出來。

          “多少”以下三句寫“一身將影向瀟湘”時的情緒,其中“多少風前月下”即敘述自己的孤獨,又比照往日風前月下的幸福與團聚,在對比中寫盡思念,寫透凄切?!板七娞煅暮=恰睆幕匮惴?、瀟湘再往極遠推開,并從“多少風前月下”的美好回憶中驚醒,于是自然吐出了“魂夢亦凄涼”這一撕裂肝肺的呼聲。以“又是春將暮”結(jié)尾,既呼應(yīng)“江上春山遠”,又挽住不盡的跋涉:“無語對斜陽”既呼應(yīng)“山下暮云長”,又挽住無窮的凄涼。有了這兩句,就能總攬全篇大旨,使詞作首尾連貫,渾然一體。此外,結(jié)處出現(xiàn)“無語對斜陽”的人形象,將所有的情思全凝聚在他那深沉的眼神里,也極耐尋味。

          葛長庚有云游四方和道士生活的薰陶,因而他的作品清雋飄逸。這闋詞賦離愁,從“春山”、“暮云”以下,選用一連串最能叫人愁絕的景物,間用比興與直接抒寫之法,多方面渲染個人情緒,寫得愁腸百轉(zhuǎn),深沉郁結(jié)。然而詞篇從“相留相送”寫起,一氣經(jīng)過回雁峰、瀟湘,直至天涯海角,又似江河流注,雖千回百轉(zhuǎn),卻能一往直前。氣脈貫通,氣韻生動,實是詞中珍品。

          《水調(diào)歌頭·江上春山遠》創(chuàng)作背景

          葛長庚是個道土,常年四處游離,足跡遍布南宋山河,并且交友甚廣。這次遠去他鄉(xiāng),好友前來送別,彼此戀戀惜別,依依語語,再三地互相囑托。分別在即,有感而發(fā),故作此詞。

          《水調(diào)歌頭》原文及翻譯賞析8

          水調(diào)歌頭·秋色漸將晚 宋朝 葉夢得

          秋色漸將晚,霜信報黃花。小窗低戶深映,微路繞欹斜。為問山翁何事,坐看流年輕度,拚卻鬢雙華。徙倚望滄海,天凈水明霞。

          念平昔,空飄蕩,遍天涯。歸來三徑重掃,松竹本吾家。卻恨悲風時起,冉冉云間新雁,邊馬怨胡笳。誰似東山老,談笑靜胡沙。

          《水調(diào)歌頭·秋色漸將晚》譯文

          秋色日漸變濃,金黃的菊花傳報霜降的信息。小窗低戶深深掩映在菊花叢中,小路盤山而上,曲折傾斜。詢問山公到底有什么心事, (原來是不忍心)坐看時光輕易流逝而雙鬢花白。在太湖邊上徘徊凝望,天空澄澈,湖水映照著明麗的彩霞。

          追憶往日,漂泊不定,走遍天涯海角,卻毫無建樹。歸來后重新打掃庭院中的小路,松竹才是我的家。卻恨悲涼的秋風不時吹起,南歸的大雁緩緩地飛行在云間,哀怨的胡笳聲和邊馬的悲鳴聲交織在一起。誰能像東晉謝安那樣,談笑間就撲滅了胡人軍馬揚起的塵沙。

          《水調(diào)歌頭·秋色漸將晚》注釋

          秋色漸將晚,霜信報黃花。:暮秋景物漸呈蒼老深暗之色,菊花開時報來了將要降霜的信息。黃花,指菊花。

          小窗低戶:指簡陋的房屋。

          微路,小路。

          敧(qī)斜:傾斜,歪斜。

          山翁:《晉書·山簡傳》載山簡好酒易醉。作者借以自稱。

          何事:為什么。

          坐看:空看、徒歡。

          流年:指流逝的歲月。

          拚(pàn判) 卻:甘愿。

          華:同花,指在閑居中空白了鬢發(fā)。

          徙(xǐ)倚:徘徊,流連不去。

          滄海:此指臨近湖州的太湖。作者時居汴山,在太湖南岸。

          平昔:往日。

          遍:這里是“走遍”的意思。

          天涯,天邊,喻平生飄蕩之遠。

          歸來三徑重掃,松竹本吾家:寫辭官歸隱家園?;脮x代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三徑就荒,松菊猶存。”三徑,庭院間的小路。據(jù)晉代趙岐《三輔決錄-逃名》記載,西漢末,王莽專權(quán),兗州刺史蔣詡辭官歸里,院中辟有三徑,只與求仲、羊仲往來。后來遂以“三徑”作為隱士居所之稱。松竹,代指山林隱居處,含有貞節(jié)自持之意。三徑:王莽專權(quán)時,兗州刺史蔣詡辭宮回家,于園中辟三徑,惟與求仲、羊仲往來。后常用三徑喻隱居生活。

          卻恨悲風時起,冉冉云間新雁,邊馬怨胡笳。:這里化用三國時魏國蔡琰《悲憤詩》?!昂談淤膺咇R鳴,孤雁歸兮聲嚶嚶!”悲風,悲涼的秋風。冉冉,指大雁緩緩飛行的樣子。新雁,指最初南歸之雁。邊馬,指邊地的軍馬。胡笳,古代塞外民族的一種樂器。此處指軍中的號角。

          誰似東山老,談笑凈胡沙:化用李白《永王東巡歌》中的“但用東山謝安石,為君談笑凈胡沙”。胡沙。指代胡人發(fā)動的戰(zhàn)爭。

          《水調(diào)歌頭·秋色漸將晚》賞析

          老是作者告老,隱居湖州弁山后寫的作品。夢得隨再宗南渡,陳戰(zhàn)守之策,知擊金兵,深得再宗親重。紹興初,被起為江東安撫大使,曾兩度出任建康知府(府治在今南京市),兼總四路漕計,以給饋餉,軍用不乏,諸將得悉力以戰(zhàn),阻截金兵向江南進攻。再宗聽信奸相秦檜,向金屈膝求和,知金名將岳飛、張憲被冤殺,主戰(zhàn)派受到迫害,夢得被調(diào)福建安撫使,兼知福州府,使他遠離長江前線,無所作為,他于1144年被迫上疏告老,隱退山野。眼看強敵壓境,邊馬悲鳴,痛感流年輕度,白發(fā)徒增,很想東山再起,殲滅敵軍,但卻已經(jīng)力不從心,思欲效法前賢謝安而不可得了。因?qū)懘嗽~,抒發(fā)自己內(nèi)心的悲慨和對時局的憂慮。

          上片起首四句先寫晚年生活的環(huán)境和樂趣。秋色已深,菊花開放,霜降來臨,詞人所住的房子掩映在花木深處,小路盤山蜿蜒而上。老是一幅山居圖景,清麗而幽靜。下面用自問自答的方式寫自己生活的樂趣:若問我為什么就白白地看著那風月流逝,毫不顧及雙鬢已經(jīng)斑白?我會回答是因為留戀如滄海般遼闊美麗的太湖,它映出了青天云霞,明媚絢爛。

          下片寫自己的生活和老來的懷抱。飄泊了一生,足跡遍于天涯,現(xiàn)在回到家里,掃凈已荒蕪的道路,那松竹茂盛的地方就是我的家園。詞人回到家中感到喜悅和安慰,所以筆下的家園也顯得十分靜謐、優(yōu)美。但在那個國土淪喪,河山破碎的時代,一個胸懷抱國之心的知金南士,又怎能終老于隱居的山林呢?“卻恨”三句,筆鋒一轉(zhuǎn),在隱居之后,詞人卻時常聽到“悲風時起”,老悲風是自然界之風,更是人間悲風,南宋朝廷茍安求和,不愿力戰(zhàn)敵人,前線頻傳戰(zhàn)敗消息,對他來說,也就是“悲風”。再看到歸雁南飛,金兵南下,憤怒之火又在胸中燒起,所以句首著一“恨”字,力敵千鈞,傾注了詞人的滿腔憂憤。老種愛國激情,使他對自己不能像謝安那樣從容破敵感到有愧于國家,也對南宋將無良才感到深深的憂慮。雖然退居且愿一享隱居之樂,但他又掛念知金大計,時刻關(guān)注前線,所以一首抒寫晚年懷抱之詞就表現(xiàn)得感情激越、悲涼、慷慨,充滿了愛國憂民之情。

          《水調(diào)歌頭·秋色漸將晚》賞析二

          這首詞賞作者晚年退居卞山所作。它賞一首自敘平生、抒寫情懷的詞。表主了作者心中的悲憤之情和對國事?lián)鷳n。

          詞分上下兩片。上片以寫景為主,兼寓流年虛度的慨嘆。

          “秋色漸將晚,霜信報黃花?!痹~的第一個字“秋”,點明時序,賞泛指。然后再知體寫秋色?!巴怼弊仲p形象的說法,它既不賞“來得晚”的意思,也不賞確指“晚上”,而賞由“老”引伸出來的含意。意思賞說,暮秋的景物漸漸地呈現(xiàn)出蒼老深暗的顏色了。伴隨深秋而來的,自然賞凜冽的冰霜,以及那“顏色只從霜后好,不知人世有春風”性本高潔的菊花,即詞里所說的黃花。黃花開,霜降至。

          “小窗低戶深映,微路繞敧斜?!薄靶〈暗蛻簟毙稳莘课莺喡?,敧斜即傾斜的意思。這兩句賞說,簡陋的小屋掩映于秋色黃花之中,屋前賞曲折傾斜的小路。這里既寫出了環(huán)境的華清孤寂,也由門前的曲折小路折射出作者的九曲愁腸。

          “為間山翁何事,坐看流年輕度,拚卻鬢雙華。”“為”在這里作助詞用,沒有實在意義。山翁指晉代山簡,”這里作者以山簡自比。拚卻賞甘愿的意思。這里有反潔意,賞說“難道甘愿”。雙鬢華:指年事已高,兩鬢生霜。它與上邊的“霜信報黃花”有著巧妙的昔在聯(lián)系。前者寫秋色將晚,后者寫人近晚年。作者以山翁自比。前加“問”字,說明他不甘寂寞,時時在反躬自省。言外之意賞我每天干些什么呢?白白地看著年華輕易逝去,這賞何等痛心的事情!國難當頭,我能甘心服老嗎?

          “徙倚望滄海,天凈水明霞”。這一句真實地記錄了他經(jīng)過反復的思考后此刻的開闊心境。徙倚賞留連徘徊的意思。滄海即大海,作者以謝安自比,明顯地表主了他對謝安不甘示蕪的小路,觀賞觀賞自家的青松翠竹,看似悠弱、泛海東還的退隱之志的仰慕與追求?!疤靸羲飨肌眲t賞眼前美景的寫照,以此襯托出他一旦有了明確的人生追求之后的開闊心胸:如秋天長空那樣純凈,如霞映水中那樣明麗。這短短的幾個字,看似平平淡淡,昔容卻實實在在。既寫了體現(xiàn)詩詞形象的人,又寫了水天明凈的景;既寫了流連徘徊的貌,又寫了泛濫于昔心深處的情。情中見景,景中含情,可謂渾然一體了。

          下片直抒胸懷。寫雖然在家閑居,卻對國事深懷忡忡憂心,自恨不能為國建功立業(yè)。

          “念平昔,空飄蕩,遍天涯?!比忠痪?,短促有力,如響板敲來,鏗然有聲,抒發(fā)了作者回想往事,空在四方飄游而無所成就的自責自罪、自怨自艾的悵惘心情。“空飄蕩,遍天涯”既顯示了他的謙謹胸懷,又委婉地傳主出他企望重操舊業(yè)、再立新功的心聲。

          “歸來三徑重掃,松竹本吾家。”寫的賞閑居生活的無聊小事。作者寫自己:每天在庭院中掃掃荒蕪的小路,觀賞觀賞自家的青松翠竹,看似悠閑自在,實則這絕不賞他心甘情愿的。

          “卻恨悲風時起,冉冉云間新雁,邊馬怨胡茄?!北L指凄厲的寒風。卻恨賞更恨的意思?!氨L”之前加上“卻恨”,強化了詞人的情感波瀾,即由悵惘不安進而憤憤不平了。為什么?因為冉冉飛翔于白云之間的新雁帶來了敵人侵擾的消息,邊境很不安寧啊!胡茄賞漢代流行于塞北和西域一帶的管樂器,其音悲涼。作者用眼前悲風、新雁、戰(zhàn)地邊馬、胡茄組接的凄清圖景,烘托邊地悲涼的戰(zhàn)爭景象。而作者身在深山、心存國事,為敵人的入侵騷擾而憂心忡忡的心緒便于這“眼前景、身外事”的看似平淡的記敘中得到實實在在的展示。

          “誰似東山老,談笑凈胡沙?!边@一句大筆淋漓,一語見雄杰。東山在浙江上虞縣西南,謝安早年隱居在這里。又臨安、金陵均有東山,也賞謝安游憩之地。所以后人稱謝安為東山老。胡沙即胡人。因胡人多居風沙時起的塞外。靜胡沙賞使邊塞安寧的意思,這里指的賞消滅敵人。這里借用李白《永王東巡歌》里“但用東山謝安石,為君談笑靜胡沙”的詩意抒寫自己的報國情懷。“誰似東山老”兩句,既賞說,在當今時代,沒有人能像謝安那樣,指揮若定地殲滅敵人,也賞說自己不能像謝安那樣,“談笑靜胡沙”作者運用反潔語氣,長聲仰嘆,既賞精忠報國的宣言,也賞對腐朽朝廷的憤怒控告!讀來氣勢磅礴,聲情并壯,足可泣鬼神、撼日月、振山河。

          《水調(diào)歌頭·秋色漸將晚》創(chuàng)作背景

          這是作者告老,隱居湖州卞山后寫的作品高宗聽信奸相秦檜,向金屈膝求和,夢得被調(diào)福建安撫使,兼知福州府,使他遠離長江前線,無所作為,他于1144年被迫上疏告老,隱退山野。因?qū)懘嗽~,抒發(fā)自己內(nèi)心的悲慨和對時局的憂慮。

          《水調(diào)歌頭》原文及翻譯賞析9

          水調(diào)歌頭·題斗南樓和劉朔齋韻原文

          萬頃黃灣口,千仞白云頭。一亭收拾,便覺炎?;砬迩?。潮候朝昏來去,山色雨晴濃淡,天末送雙眸。絕域遠煙外,高浪舞連艘。

          風景別,勝滕閣,壓黃樓。胡床老子,醉揮珠玉落南州。穩(wěn)駕大鵬八極,叱起仙羊五石,飛佩過丹丘。一笑人間世,機動早驚鷗。

          翻譯

          站在斗南樓上,萬頃海濤,千仞云山,盡收眼底,使人視界大開,胸襟舒暢。潮水的早晚漲落,山色的隨著雨晴或濃或淡。萬頃煙波之外的遙遠地方,在那波浪中起伏的無數(shù)船只,是往來穿梭的商船。

          這里可以覽海觀山,遠勝于南昌的滕王閣和徐州的黃樓。劉朔齋醉中揮筆,在南國留下美好的詞章。我則要駕起大鵬,喚醒已化為石頭的五只仙羊,在仙境中遨游。只在這塵世中,若欲念一生,鷗鳥便驚飛遠避了。

          注釋

          黃灣:黃木灣,位于今天廣州東郊黃埔,是珠江口一個呈漏斗狀的深水港灣。唐宋時期,這一帶已成為廣州的外港,中外商船往來貿(mào)易均在此處停泊。

          白云:指廣州城北的白云山。

          一亭收拾:一樓覽盡之意。

          胡床老子:指庾亮,這時用典借指劉朔齋。

          珠玉:比喻優(yōu)美的詩文,這里指劉朔齋的原作。

          機:機心,指欲念。

          賞析

          劉朔齋名震孫,字長卿,蜀人。曾任禮部侍郎、中書舍人。斗南樓原址在廣州府治后城上,始建于宋徽宗建中靖國年間。其特色是在此地觀海山之景,別具情致。

          起筆二句:

          極有氣勢,站在斗南樓上,萬頃海濤,千仞云山,盡收眼底,使人視界大開,胸襟舒暢。

          “黃灣”,即韓愈《南海神廟碑》所謂“扶胥之口,黃木之灣”的黃木灣,位于今天廣州東郊黃埔,是珠江口一個呈漏斗狀的深水港灣。唐宋時期,這一帶已成為廣州的外港,中外商船往來貿(mào)易均在此處停泊。

          “白云”,指廣州城北的白云山。“萬頃”、“千仞”雖是詩詞中常見之語,但用于篇首,氣勢尤顯雄壯。

          “一亭收拾”,即一樓覽盡之意。據(jù)《廣東通志》載:于此可以“東瞰扶胥浴日之景,西望靈洲吞納之雄,南瞻珠海,北倚越臺。森列萬象,四望豁然”。

          “一亭”句與首二句相銜接呼應(yīng)。由于一亭覽盡勝景,詞人心神俱爽,暑熱頓消,達到清涼境界。該句中的一個“豁”字,將詞人暑熱頓消的情志、精與氣都表現(xiàn)出來。

          “潮候”句,分承“萬頃”、“千仞”句發(fā)揮。潮水的早晚漲落,山色的雨晴變化,這正是嶺海特有的景色。“天送雙眸”句,一個“送”字,便把天際的景色,輕輕移來眼底。此處上接前兩句,寫出景致的變化,豐富了景色的內(nèi)涵。

          詞人眺望天邊:在萬頃煙波之外的遙遠地方,在那波浪中起伏的無數(shù)船只,是往來穿梭的商船?!敖^域”二句,寫出了中外通商貿(mào)易的繁忙景象,為宋詞中絕無僅有。

          上闋:

          主要是寫眼前雄奇壯闊的景色,下闋則浮想聯(lián)翩,感慨萬千?!帮L景別”三句,寫出詞人對故鄉(xiāng)的自豪感。他認為,這里可以覽海觀山,遠勝于南昌的滕王閣和徐州的黃樓。滕王閣與黃樓是古時的兩座名樓,分別因詩人王勃與蘇轍、秦觀寫序作賦而名聲鶴起②。作者在題斗南樓時,比之以“滕閣”、“黃樓”,有不讓前賢之意。

          “胡床”句由斗南樓聯(lián)想到南樓,晉朝庾亮曾于秋夜登武昌南樓,坐胡床與諸人談詠,高興地說:“老子于此處興復不淺?!薄昂病笔钱敃r一種可折疊的躺椅?!昂怖献印?,指庾亮,這時用典借指劉朔齋?!爸橛瘛?,比喻優(yōu)美的詩文,這里指劉朔齋的原作。

          “胡床”句稱譽劉朔齋醉中揮筆,在南國留下美好的詞章,對題目作了呼應(yīng)。

          詞人寫到這里,感情奔放,大有飄飄欲仙之意。他放懷抒發(fā):“穩(wěn)駕大鵬八極,叱起仙羊五石,飛佩過丹丘,”他要駕起大鵬,喚醒已化為石頭的五只仙羊,在仙境中遨游?!鞍藰O”指八方之極遠處,指廣闊的空間?!芭濉?,指仙人的玉佩,傳說系上它便可在天上飛行?!暗で稹?,指仙境?!冻o。遠游》之“仍羽人于丹丘留不死之舊鄉(xiāng)”,即以“丹丘”指仙鄉(xiāng)。

          “叱起仙羊五石”一句:

          來自兩個典故。據(jù)《術(shù)平寰宇記》載:傳說周夷王時有五個仙人,分別騎著口銜六支谷穗的五只羊降臨楚庭(廣州古名),把谷穗贈給當?shù)厝?,祝他們永無饑荒。仙人言罷隱去,五羊化石。廣州因此又名羊城?!渡裣蓚鳌酚州d:有皇初平者牧羊,隨道士入金華山石室中學道。其兄尋來,只見白石,不見有羊。初平對石頭喝了一聲:“羊起!”周圍的石頭都變?yōu)檠?。這兩個典故,一為羊化石,一為石化羊,合用在一起,使人覺受到作者隨心所欲、指揮萬象的豪情!

          “一笑人間世,機動早驚鷗”一句:

          筆鋒一轉(zhuǎn),由天上回到人世?!皺C動”句反用“鷗鷺忘機”之典?!读凶印S帝》載:古時海上有好鷗鳥者,每從鷗鳥游,鷗鳥至者以百數(shù)。其父說:“吾聞鷗鳥皆從汝游,汝取來吾玩之?!贝稳罩梁I希t鳥舞而不下。“機”即機心,指欲念。意思是人無欲念,則鷗鳥可近。陸游《登擬峴臺》之“更喜機心無復在,沙邊鷗鷺亦相親”,便用此意。此處反用,即設(shè)若欲念一生,鷗鳥便驚飛遠避了。二句表明了作者的生活態(tài)度。

          《水調(diào)歌頭》原文及翻譯賞析10

          水調(diào)歌頭·秋色漸將晚 葉夢得

          秋色漸將晚,霜信報黃花。小窗低戶深映,微路繞敧斜。為問山翁何事?坐看流年輕度,拚卻鬢雙華。徙倚望滄海,天凈水明霞。

          念平昔,空飄蕩,遍天涯。歸來三徑重掃,松竹本吾家。卻恨悲風時起,冉冉云間新雁,邊馬怨胡笳。誰似東山老,談笑靜胡沙。

          【注釋】

          ⑴秋色漸將晚,霜信報黃花。:暮秋景物漸呈蒼老深暗之色,菊花開時報來了將要降霜的信息。黃花,指菊花。

          ⑵小窗低戶:指簡陋的房屋。

          ⑶微路,小路。

          ⑷敧(qī)斜:傾斜,歪斜。

          ⑸山翁:《晉書·山簡傳》載山簡好酒易醉。作者借以自稱。

          ⑹何事:為什么。

          ⑺坐看:空看、徒歡。

          ⑻流年:指流逝的歲月。

          ⑼拚(pàn判)卻:甘愿。

          ⑽華:同花,指在閑居中空白了鬢發(fā)。

          ⑾徙(xǐ)倚:徘徊,流連不去。

          ⑿滄海:此指臨近湖州的太湖。作者時居汴山,在太湖南岸。

          ⒀平昔:往日。

          ⒁遍:這里是“走遍”的意思。

          ⒂天涯,天邊,喻平生飄蕩之遠。

          ⒃歸來三徑重掃,松竹本吾家:寫辭官歸隱家園?;脮x代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三徑就荒,松菊猶存。”三徑,庭院間的小路。據(jù)晉代趙岐《三輔決錄-逃名》記載,西漢末,王莽專權(quán),兗州刺史蔣詡辭官歸里,院中辟有三徑,只與求仲、羊仲往來。后來遂以“三徑”作為隱士居所之稱。松竹,代指山林隱居處,含有貞節(jié)自持之意。三徑:王莽專權(quán)時,兗州刺史蔣詡辭宮回家,于園中辟三徑,惟與求仲、羊仲往來。后常用三徑喻隱居生活。

          ⒄卻恨悲風時起,冉冉云間新雁,邊馬怨胡笳。:這里化用三國時魏國蔡琰《悲憤詩》。“胡笳動兮邊馬鳴,孤雁歸兮聲嚶嚶!”悲風,悲涼的秋風。冉冉,指大雁緩緩飛行的樣子。新雁,指最初南歸之雁。邊馬,指邊地的軍馬。胡笳,古代塞外民族的一種樂器。此處指軍中的號角。

          ⒅誰似東山老,談笑凈胡沙:化用李白《永王東巡歌》中的“但用東山謝安石,為君談笑凈胡沙”。胡沙。指代胡人發(fā)動的戰(zhàn)爭。

          【譯文】

          秋色日漸變濃,金黃的菊花傳報霜降的信息。小窗低戶深深掩映在菊花叢中,小路盤山而上,曲折傾斜。詢問山公到底有什么心事,(原來是不忍心)坐看時光輕易流逝而雙鬢花白。在太湖邊上徘徊凝望,天空澄澈,湖水映照著明麗的彩霞。

          追憶往日,漂泊不定,走遍天涯海角,卻毫無建樹。歸來后重新打掃庭院中的小路,松竹才是我的家。卻恨悲涼的秋風不時吹起,南歸的大雁緩緩地飛行在云間,哀怨的胡笳聲和邊馬的悲鳴聲交織在一起。誰能像東晉謝安那樣,談笑間就撲滅了胡人軍馬揚起的塵沙。

          【寫作背景】

          《水調(diào)歌頭·秋色漸將晚》是詞人退隱山野之后寫下來。當時金兵南犯,朝廷動蕩,詞人雖歸隱田園,但仍心系家國的情懷。所以寫下此詞,借以抒發(fā)自己內(nèi)心的悲憤和對國事的憂慮之情。本詞詞意陡然曲折,情感再三轉(zhuǎn)折,造成了詞的峭骨和逸致,使其十分耐咀嚼。

          【鑒賞一】

          滄海林澤,云霞明滅,松竹蒼翠,曲徑幽寂----那里有身心的自由逍遙;一方面有聲聲入耳的邊塞風號,云間雁鳴,戰(zhàn)馬長嘶,胡笳哀唱--那里有抗敵復土的鏖戰(zhàn)……這是傳統(tǒng)士人常見的矛盾心態(tài),既有山林高高隱的向往,又有國家興亡的關(guān)懷。

          這是作者告老,隱居湖州弁山后寫的作品。夢得隨宋高宗南渡,陳戰(zhàn)守之策,抗擊金兵,深得高宗親重。紹興初,被起為江東安撫大使,曾兩度出任建康知府(府治在今南京市),兼總四路漕計,以給饋餉,軍用不乏,諸將得悉力以戰(zhàn),阻截金兵向江南進攻。高宗聽信奸相秦檜,向金屈膝求和,抗金名將岳飛、張憲被冤殺,主戰(zhàn)派受到迫害,夢得被調(diào)福建安撫使,兼知福州府,使他遠離長江前線,無所作為,他于1144年被迫上疏告老,隱退山野。眼看強敵壓境,邊馬悲鳴,痛感流年輕度,白發(fā)徒增,很想東山再起,殲滅敵軍,但卻已經(jīng)力不從心,思欲效法前賢謝安而不可得了。因?qū)懘嗽~,抒發(fā)自己內(nèi)心的悲慨和對時局的憂慮。

          上片開頭四句寫:秋色日漸加濃,秋意也逐步加深,金黃的菊花傳報了霜降的消息。小窗低戶深深掩映在菊花叢中,小路曲曲折折,繞著彎兒。這是描寫時令和自己隱居的環(huán)境。作者的生活環(huán)境看來還是安靜的,但他的內(nèi)心世界卻很不平靜。這是為下文反襯作鋪墊。接著提出問題:隱居山野的老人到底在想什么心事呢?回答是不忍心時光一年年地虛度,不甘心兩鬢的頭發(fā)一天天增白,這就隱晦地寫出了英雄報國無門而只好空老山林的苦惱,實即對國事的憂慮,對南宋朝廷的不滿?!搬阋小倍鋵懽髡邽榱伺徘残氖拢叱龅蛻粜∥荩刂坌÷?,來到太湖邊上,流連不舍地凝望湖上的碧波,只見得天空澄徹,湖水映照著明麗的彩霞,祖國的天光水色又是多么美好??!“徙倚”,徘徊,流連不去;“滄?!?,指太湖,古人多以海來形容大湖。

          作者面對空闊的太湖,不但排遣不了心頭的隱痛,反倒引發(fā)出新的感慨。下片“念平昔”三句,就是從這新感慨寫起的。作者望湖興嘆,想到往昔飄泊奔波,走遍天涯海角,希望做一番利國利民的事業(yè),到頭來落得一片空虛!“歸來”二句,從陶淵明《歸去來辭》“三徑就荒,松竹猶存”脫胎化用,說他從天涯飄泊歸來,重掃院內(nèi)小路,守護自家松竹。這是寫歸隱的心愿。

          入世落空,想到出世,然而他真能忘懷世情嗎?“卻恨悲風時起,冉冉云間新雁,邊馬怨胡笳?!眹?、民族在遭劫難,大環(huán)境不安定,隱居者的小環(huán)境又怎么能夠得到安定呢?隱居者的心情又怎么能夠不受影響而焦慮不安呢?作者怨恨悲涼的秋風時不時地吹卷起來,緩緩地飛行在云間的新雁,由北而南給人們帶來邊境的消息,胡笳的哀怨和邊馬的悲鳴交織在一起,戰(zhàn)爭頻仍,烽火不息,哪里有世外桃源,哪里有寧靜的環(huán)境和心境呢?人歸隱了,心卻歸隱不了,于是就想到了東晉的謝安(字安石),他隱居在浙江東山,出山后指揮淝水之戰(zhàn),擊潰前秦百萬雄師;激戰(zhàn)之時,他談笑自若,不動聲色。

          李白《永王東巡歌》:“但用東山謝安石,為君談笑靜胡沙。”這里化用李白的詩句,說:今天還有誰能象當年的謝安一樣,談笑之間就撲滅了胡人點起的戰(zhàn)火,使社會得到安定?他自己深感到愿為謝安而不可得的痛苦,因為朝廷不需要謝安這樣的人來指揮戰(zhàn)爭,抗擊異族侵略者!

          下片詞描寫作者出世與入世的矛盾心理,寫得很突出:“平昔飄蕩遍天涯”,入世,可是“空飄蕩”的一個“空”字,又轉(zhuǎn)向了出世;“歸來三徑重掃”,出世,歸隱;“卻恨悲風時起”,表明沒有一個世外桃源能使人靜心歸隱;“誰似東山老”,又揭示了要想用世濟人而不得的壓抑心情。濟世不能,歸隱難安,內(nèi)心充滿了矛盾和痛苦。

          【賞析二】

          這首詞是作者晚年退居卞山所作。它是一首自敘平生、抒寫情懷的詞。表達了作者心中的悲憤之情和對國事?lián)鷳n。

          詞分上下兩片。上片以寫景為主,兼寓流年虛度的慨嘆?!扒锷珴u將晚,霜信報黃花?!痹~的第一個字“秋”,點明時序,是泛指。然后再具體寫秋色?!巴怼弊质切蜗蟮恼f法,它既不是“來得晚”的意思,也不是確指“晚上”,而是由“老”引伸出來的含意。意思是說,暮秋的景物漸漸地呈現(xiàn)出蒼老深暗的顏色了。伴隨深秋而來的,自然是凜冽的冰霜,以及那“顏色只從霜后好,不知人世有春風”性本高潔的菊花,即詞里所說的黃花。黃花開,霜降至。

          “小窗低戶深映,微路繞敧斜。”“小窗低戶”形容房屋簡陋,敧斜即傾斜的意思。這兩句是說,簡陋的小屋掩映于秋色黃花之中,屋前是曲折傾斜的小路。這里既寫出了環(huán)境的幽清孤寂,也由門前的曲折小路折射出作者的九曲愁腸。

          “為間山翁何事,坐看流年輕度,拚卻鬢雙華?!薄盀椤痹谶@里作助詞用,沒有實在意義。山翁指晉代山簡,”這里作者以山簡自比。拚卻是甘愿的意思。這里有反潔意,是說“難道甘愿”。雙鬢華:指年事已高,兩鬢生霜。它與上邊的“霜信報黃花”有著巧妙的內(nèi)在聯(lián)系。前者寫秋色將晚,后者寫人近晚年。作者以山翁自比。前加“問”字,說明他不甘寂寞,時時在反躬自省。言外之意是我每天干些什么呢?白白地看著年華輕易逝去,這是何等痛心的事情!國難當頭,我能甘心服老嗎?

          “徙倚望滄海,天凈水明霞”。這一句真實地記錄了他經(jīng)過反復的思考后此刻的開闊心境。徙倚是留連徘徊的意思。滄海即大海,作者以謝安自比,明顯地表達了他對謝安不甘示蕪的小路,觀賞觀賞自家的青松翠竹,看似悠弱、泛海東還的退隱之志的仰慕與追求。“天凈水明霞”則是眼前美景的寫照,以此襯托出他一旦有了明確的人生追求之后的開闊心胸:如秋天長空那樣純凈,如霞映水中那樣明麗。這短短的幾個字,看似平平淡淡,內(nèi)容卻實實在在。既寫了體現(xiàn)詩詞形象的人,又寫了水天明凈的景;既寫了流連徘徊的貌,又寫了泛濫于內(nèi)心深處的情。情中見景,景中含情,可謂渾然一體了。

          下片直抒胸懷。寫雖然在家閑居,卻對國事深懷忡忡憂心,自恨不能為國建功立業(yè)。“念平昔,空飄蕩,遍天涯?!比忠痪?,短促有力,如響板敲來,鏗然有聲,抒發(fā)了作者回想往事,空在四方飄游而無所成就的自責自罪、自怨自艾的悵惘心情?!翱诊h蕩,遍天涯”既顯示了他的謙謹胸懷,又委婉地傳達出他企望重操舊業(yè)、再立新功的心聲。

          “歸來三徑重掃,松竹本吾家?!睂懙氖情e居生活的無聊小事。作者寫自己:每天在庭院中掃掃荒蕪的小路,觀賞觀賞自家的青松翠竹,看似悠閑自在,實則這絕不是他心甘情愿的。

          “卻恨悲風時起,冉冉云間新雁,邊馬怨胡茄?!北L指凄厲寒風。卻恨是更恨的意思。“悲風”之前加上“卻恨”,強化了詞人的情感波瀾,即由悵惘不安進而憤憤不平了。為什么?因為冉冉飛翔于白云之間的新雁帶來了敵人侵擾的消息,邊境很不安寧啊!胡茄是漢代流行于塞北和西域一帶的管樂器,其音悲涼。作者用眼前悲風、新雁、戰(zhàn)地邊馬、胡茄組接的凄清圖景,烘托邊地悲涼的戰(zhàn)爭景象。而作者身在深山、心存國事,為敵人的入侵騷擾而憂心忡忡的心緒便于這“眼前景、身外事”的看似平淡的記敘中得到實實在在的展示。

          “誰似東山老,談笑凈胡沙?!边@一句大筆淋漓,一語見雄杰。東山在浙江上虞縣西南,謝安早年隱居在這里。又臨安、金陵均有東山,也是謝安游憩之地。所以后人稱謝安為東山老。胡沙即胡人。因胡人多居風沙時起的塞外。靜胡沙是使邊塞安寧的意思,這里指的是消滅敵人。這里借用李白《永王東巡歌》里“但用東山謝安石,為君談笑靜胡沙”的詩意抒寫自己的報國情懷。“誰似東山老”兩句,既是說,在當今時代,沒有人能像謝安那樣,指揮若定地殲滅敵人,也是說自己不能像謝安那樣,“談笑靜胡沙”作者運用反潔語氣,長聲仰嘆,既是精忠報國的宣言,也是對腐朽朝廷的憤怒控告!讀來氣勢磅礴,聲情并壯,足可泣鬼神、撼日月、振山河。

          宋代關(guān)子東:“味其詞婉麗,綽有溫李之風。晚歲落其華而實之,能于簡淡時出雄杰,合處不減靖節(jié)、東坡之妙?!?/p>

          【作者簡介】

          葉夢得(1077~1148),字少蘊,號石林居士,吳縣(今江蘇蘇州市)人,宋哲宗紹圣四年(1097)進土?;兆跁r,曾任翰林學士、吏部尚書、龍圖閣直學士。南渡后,在高宗政府中任尚書右丞、江東安撫使,兼知建康府(今江蘇南京市)行宮留守。他深曉財賦,籌措了大量糧餉,保證沿江諸將的軍需供給,他們得以全力阻止金兵渡過長江。紹興十四年(1144),在福建安撫使兼福州知州任上,告老致仕,隱居于湖州(今浙江湖州市)太湖西南的卞山。,他一生著述很多,有《石林總集》100卷??偧械摹妒衷~》,主要是他南渡以后的作品。

          《水調(diào)歌頭》原文及翻譯賞析11

          水調(diào)歌頭·偶為共命鳥

          偶為共命鳥,都是可憐蟲。淚與秋河相似,點點注天東。十載樓中新婦,九載天涯夫婿,首已似飛蓬。年光愁病里,心緒別離中。

          詠春蠶,疑夏雁,泣秋蛩。幾見珠圍翠繞,含笑坐東風。聞道十分消瘦,為我兩番磨折,辛苦念梁鴻。誰知千里夜,各對一燈紅。

          翻譯

          有幸結(jié)為夫妻卻因長久分離難以相聚。傷心的淚水足以匯成那隔離牛郎織女的銀河。十年九別,妻子長久獨居,閨房猶如牢房。時光流逝,她的青春也被迅速無情地吞噬,而這正是因為自己外出奔波。

          蠶絲綿綿不斷,雁行比翼并肩,蛩鳴纏綿哀怨。本應(yīng)讓妻子過上無憂無慮、豐衣足食的生活,也未曾辦到。妻子已為我生了兩個孩子,平時舉案齊眉,相敬如賓,身體已十分消瘦。誰又能知道,今夜我們身在千里之外,各自面對孤燈。

          注釋

          共命鳥:佛經(jīng)中所載雪山神鳥名,又譯作命命鳥、生生鳥。

          秋蛩:指蟋蟀。

          梁鴻:東漢扶風平陵(今陜西省興平市)人。娶同縣孟光為妻,魚水相得,每逢進膳,孟光必“舉案齊眉”,后世遂奉二人為夫妻關(guān)系和諧的典范。

          賞析

          俄羅斯大文豪托爾斯泰曾言“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中國古代的婚姻亦復如是:既有焦仲卿和劉蘭芝、陸游和唐婉因客觀產(chǎn)生的不幸,也有蔣張這樣兼有主觀因素造成的不幸。蔣士銓婚后長期在外奔波,雖然是出于當時儒士難以擺脫的無奈,但其外出之頻繁、離家之長久,與其仕途之追求似亦不無關(guān)系。此首詞起首二句“偶為共命鳥,都是可憐蟲”是說合法有情卻難以相聚,既以之開篇,又以之定下悲劇性的基調(diào)。上片圍繞“十載”、“九載”句而設(shè),淚似“秋河(即銀河)”喻如牛郎織女天各一方,“首已似飛蓬”化用《詩經(jīng)·衛(wèi)風·伯兮》“首如飛蓬”一句,點出妻子張氏獨守閨中的憔悴,一切“愁病”皆因“別離”。其中“新婦”一語,尤其沉痛,絕非漫不經(jīng)心道出。結(jié)婚已然十載,妻子竟然長久獨居,閨房猶如牢房,時光流逝,她的青春也被迅速無情地吞噬,而這正是因為自己外出奔波(盡管多半出于無奈)。作者飽含沉痛寫下此句,出于真誠的內(nèi)疚和反思,非有情丈夫不能為。

          下片是作者內(nèi)疚的繼續(xù)與發(fā)展。與上片“新婦”相呼應(yīng)的是“幾見”兩句。照常理,讓自己的妻子“珠圍翠繞,含笑坐東風”是一位丈夫(特別是具備一定經(jīng)濟實力的丈夫)所應(yīng)盡的職責,事實卻不然。全篇僅有的一處歡樂情景,其實卻是沉痛的襯托,冠以“幾見”一語,沉重的內(nèi)疚立即凸顯,妻子的長期委屈凄苦亦不言自明。蠶絲綿綿不斷,雁行比翼并肩,蛩鳴纏綿哀怨,這些似乎都是與夫妻雙方有關(guān)的描寫,但只要稍加思考,即可知是側(cè)重于女方的,因為男子尚有事業(yè)的追求,女子只能以思念填補空虛,以幻想麻痹自己,最終陷入愁病之中。作者對妻子的“消瘦”只能“問道”,念及梁鴻,更加內(nèi)疚不已。“誰知千里夜,各對一燈紅”的別離思念愁苦畫面,正是“共命”、“可憐”的真實寫照,雖似信手白描,卻是力透紙背之結(jié)。

          創(chuàng)作背景

          此詞作于1754年(清乾隆十九年)十月南歸途中。蔣士銓于1745年二月聘張氏,同年十一月成婚,此后常年在外求學、游歷,與妻子相聚時日甚少,連1752年長子知廉出生的消息也是在旅途中才得知的。

          《水調(diào)歌頭》原文及翻譯賞析12

          水調(diào)歌頭·徐州中秋

          離別一何久,七度過中秋。去年東武今夕,明月不勝愁。豈意彭城山下,同泛清河古汴,船上載涼州。鼓吹助清賞,鴻雁起汀洲。

          坐中客,翠羽帔,紫綺裘。素娥無賴,西去曾不為人留。今夜清尊對客,明夜孤帆水驛,依舊照離憂。但恐同王粲,相對永登樓。

          翻譯

          我們離別的太久了,已經(jīng)是七次中秋。去年的今天在東武之地,我望著明月,愁緒萬千。沒想到在彭城山下,一起泛舟古汴河上,同去涼州。有鼓吹助興,驚起汀上的鴻雁。

          坐中的客人,穿著華麗。月亮無情,不肯為人留下而西沉。今天晚上有酒待客,明晚又要孤獨的的住在船上,離愁依舊。就怕像王粲那樣,不得返鄉(xiāng),只能登樓相望。

          注釋

          離別:比較長久地跟人或地方分開。

          七度:七次。

          今夕:今天。

          不勝:無法承擔;承受不了。

          彭城:彭城,鼓聲之城,即今江蘇徐州,是黃帝最初的都城。

          古汴:古汴河。

          涼州:曲名,唐開元中西涼州所獻。

          鼓吹:鼓吹樂。

          鴻雁:俗稱大雁。

          汀州:水中小洲。

          翠羽帔,紫綺裘:指豪華衣飾。

          素娥:即嫦娥,此處指月亮。

          無賴:無所倚靠;無可奈何。

          曾不:不曾。

          清尊:酒器。

          水驛:水路驛站。

          依舊:照舊。

          但恐:但害怕。

          王粲:王粲(177年—217年2月17日),字仲宣。山陽郡高平縣(今山東微山兩城鎮(zhèn))人。

          相對:相望。

          創(chuàng)作背景

          這首詞寫于宋神宗熙寧十年(1077年)。是年四月,蘇軾離京赴徐州任徐州知州,作者與之偕行。中秋節(jié)時,二人一起泛舟賞月,終于得過一個團圓的佳節(jié)。然中秋過后,蘇轍又要轉(zhuǎn)道赴南都(今河南淮陽)留守簽判任,于是在臨別前寫下此詞。

          賞析

          這首詞的上片,寫出值得珍惜的短暫手足之情的相聚?!半x別一何久?七度過中秋?!弊髡咭婚_始就點出與兄長分別時間之久,并用傳統(tǒng)的團圓佳節(jié)中秋來計算,其中包含著對兄弟聚少離多的深深怨艾和無奈?!巴呵搴庸陪辍北緛硎菤g樂的,然“船上載涼州”卻從聽覺里顯露出悲涼;“鼓吹助清賞” 讓人高興不已,“鴻雁起汀洲”,又從視覺中引發(fā)了大雁南歸的惆悵。唐人王翰、王之渙都寫過著名的七絕《涼州詞》,多為樂府歌詞,悲涼曲調(diào)、慷慨決別的邊塞曲:“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guān)”。此處所用,意味深長。

          下片則直接展現(xiàn)詩人內(nèi)心世界。前三句,只是從宴飲中主人、客人的穿戴里,聊表人們的歡愉心情,可下面卻寫出了急轉(zhuǎn)之下詩人的內(nèi)心感受。“素娥無賴西去,曾不為人留”,明月無情,不會為人而滯留?!敖褚骨遄饘停饕构路A,依舊照離憂”,直寫情事,明日即將分別;即便明月當頭,也是分明地傾瀉出兩地別愁,“依舊”二字非常好。最后兩句,用典卻直抒胸臆,“但恐同王粲,相對永登樓”,王粲滯留荊州十二年,不得施展才華,郁悶中他登樓遠眺,北望家鄉(xiāng),胸中翻滾著無限鄉(xiāng)思鄉(xiāng)愁,寫出了《登樓賦》。后以“王粲登樓”作為懷念故國鄉(xiāng)土的典故。這里,詞人以此句做結(jié),傾訴出未來的日月:宦游茫茫,前途未卜;親人相隔,幽幽愁緒的別樣的深沉。本來是百日逍遙堂歡樂的手足相聚,到頭來卻是迎來生離別的無奈,也許這就是人生的必然。

          《水調(diào)歌頭》原文及翻譯賞析13

          最樂賢王子,今歲好中秋。夜深珠履,舉杯相屬盡名流。宿雨乍開銀漢,洗出玉蟾秋色,人在廣寒游。浩蕩山河影,偏照岳陽樓。露華濃,君恩重,判扶頭。霓旌星節(jié),已隨絲管下皇州。滿座燭光花禮,笑罥烏巾同醉,誰問負薪裘。月轉(zhuǎn)檐牙曉,高枕更無憂。

          蘇軾《水調(diào)歌頭》翻譯賞析: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水調(diào)歌頭

          宋·蘇軾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zhuǎn)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yīng)有恨,何事偏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作者簡介]

          蘇軾(1037-1101年),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杰出文學家、書畫家,與父蘇洵、弟蘇轍并稱“三蘇”.蘇軾二十一歲中進士,神宗時期曾在鳳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職。元豐三年(1080年)因“烏臺詩案”受誣陷被貶黃州任團練副使,在黃州四年多曾于城東之東坡開荒種田,故自號“東坡居士”.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學士、侍讀學士、禮部尚書等職,并出知杭州、潁州、揚州、定州等地,晚年被貶惠州、儋州。大赦北還,途中病死在常州,葬于河南郟縣,追謚文忠公。

          在任地方長官期間,蘇軾關(guān)心民眾疾苦,做了許多利民的好事,深受民眾擁戴。蘇軾博學多才,是著名的散文家,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學作品標志著北宋文學創(chuàng)作的最高成就;蘇軾是著名詩人,他同宋代著名詩人黃庭堅并稱為“蘇黃”;蘇軾為杰出的詞人,開辟了豪放詞風,他同杰出詞人辛棄疾并稱為“蘇辛”,對后世產(chǎn)生了很大的影響;蘇軾是著名的書法家,他同黃庭堅、米芾、蔡襄并稱“宋四家”;蘇軾還是著名的畫家。此外,在農(nóng)田水利、教育、音樂、醫(yī)藥、數(shù)學、金石、美學、烹飪等方面也都取得了重要的成就。

          [注釋]

          水調(diào)歌頭:大曲《水調(diào)歌》的首段,故曰“歌頭”.雙調(diào),九十五字,平韻。

          丙辰:熙寧九年(1076)。

          子由:蘇軾弟,名轍,字子由。

          綺戶:雕花的門窗。

          嬋娟:美女。此處指月里嫦娥,用以代指月亮月色美好。

          [翻譯]

          丙辰年的中秋節(jié),高興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寫了這首(詞),同時懷念(弟弟)子由。

          明月什么時候出現(xiàn)的?(我)端著酒杯問青天。不知道天上的神仙宮闕里,現(xiàn)在是什么年代了。(傳說神仙世界里只過幾天,地下已是幾千年,故此設(shè)問。)我想乘著風回到天上(好象自己本來就是從天上下到人間來的,所以說“歸去”),只怕玉石砌成的美麗月宮,在高空中經(jīng)受不住寒冷(傳說月中宮殿叫廣寒宮)。在浮想聯(lián)翩中,對月起舞,清影隨人,仿佛乘云御風,置身天上,哪里象在人間!

          月亮轉(zhuǎn)動,照遍了華美的樓閣,夜深時,月光又低低地透進雕花的門窗里,照著心事重重不能安眠的人。月亮既圓,便不應(yīng)有恨了,但為什么常常要趁著人們離別的時候團圓呢?人的遭遇,有悲哀、有歡樂、有離別、也有團聚;月亮呢,也會遇到陰、睛、圓、缺;這種情況,自古以來如此,難得十全十美。只愿我們都健康和長在,雖然遠離千里,卻能共同欣賞這美麗的月色。

          [賞析]

          這首詞是蘇軾創(chuàng)作進入全盛時期的代表作,全詞酣暢淋漓,一氣呵成,讀起來朗朗上口,是詠月詩詞中不可多得的名篇。

          熙寧九年(1076),蘇軾知密州已有兩年。時蘇轍在齊州(今濟南)幕府掌書記,兄弟六七年未見。中秋之夜,蘇軾攜客人登超然臺飲酒賞月(見《和魯人孔周翰題詩二首》小引,《蘇軾詩集》卷十四),通宵歡飲,豪興大發(fā)。望月思親,賦詞放歌,淋漓盡致地表現(xiàn)了這位“坡仙”曠逸的情性和深邃博達的人生思考。

          詞前片寫“歡飲達旦,大醉”的情狀,后片寫佳節(jié)思親的惆悵,全詞充盈著奇特的想象和俊逸的浪漫氣息。牽人神魂,沁人心脾。詞的意境顯然受李白詩的影響,但又有所新發(fā)?!懊髟聨讜r有”兩句從李白《把酒問月》“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化出,同時又暗用此詩“皎如飛鏡臨丹厥,絕煙滅盡清輝發(fā)”的詩意。明月清輝逼人,美酒香醇醉人,東坡不禁奇想聯(lián)翩?!安恢焐蠈m闕,今夕是何年?”正是《詩經(jīng)》“今夕何夕,見此良人”之意,贊美、欣賞之情溢于言表,而詞人倜儻瀟灑之豐神亦盡在這一問之中。進而詞人以謫仙自居,意欲“乘風歸去”,詞境較李白《把酒問月》更為空靈蘊藉?!坝挚汁倶怯裼?,高處不勝寒。”反接上文,欲去又止,詞情一頓?!捌鹞枧逵埃嗡圃谌碎g?”融化李白《月下獨酌》“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詩句,借用李白詩中灑脫不羈的形象和清朗空明的意境,舍卻原詩孤獨迷惘的情緒,表達了蘇軾飄飄欲仙卻又腳踏人間泥土、熱愛人生的精神面貌。瓊樓玉宇,乘風奔月,月宮高寒,無一不是人們熟知的神話傳說,被詞人信手拈來表現(xiàn)其中秋月夜的“歡”情“醉”意,舒卷自如,既寫盡了“歡”,也寫活了“醉”.

          下片寫思親,仍扣“月”而行,情緒略轉(zhuǎn)低徊?!稗D(zhuǎn)朱閣,低綺戶,照無眠?!痹鹿饬鬓D(zhuǎn),斯人不眠。蘇軾與蘇轍手足情篤。蘇軾杭州通判任滿時,“請郡東方,實欲昆弟之相近”(《密州謝表》《東坡集》卷二十五)。但來到密州,兄弟相隔仍遙,晤面艱難。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今宵明月朗朗,思親之情襲來,不能自已?!盁o眠”者,與客長飲之蘇子也,然亦指今宵因月色而思親的普天下“無眠”之人。由己及人,月光下會有多少羈旅游子輾轉(zhuǎn)反側(cè)、憂思無眠呵!月圓而人未圓,不由蘇子不怨:“不應(yīng)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月亮對人間不該有什么怨恨吧?可是,何以總是在人們離別的時刻而常圓呢?倒像故意令人難堪似的。此一問,婉轉(zhuǎn)真摯,體驗獨到,足見懷人之深之切。“人有悲歡離合”三句又反,詞情再作跌宕。詞人運思入理,以他特有的曠達灑脫自我排解。既然天地間萬事萬物都不能十全十美,最后順理成章,以“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美好祝愿結(jié)束全詞。只要“人長久”,雖然相隔千里,總還能心心相印,共賞圓月;只要“人長久”,今雖不聚,總會有團圓之日。至此情緒一寬,圓月的光輝似乎也更為清朗可愛了。

          此詞想象奇拔浪漫,筆勢矯健回折,形象灑脫生動,“一洗綺羅香澤之態(tài),擺脫綢繆宛轉(zhuǎn)之度;使人登高望遠,舉首高歌”(胡寅《酒邊詞序》)。其清曠健朗之格調(diào)大異于花間、金奩之柔媚婉約,初露東坡豪放詞風范,讀來令人耳目一新。但更為啟人心智、雋永有味的還是蘇軾對人生、對物理的睿智的思考。宇宙里、自然界、人生中原本有無數(shù)的缺憾。鮮花嬌美,芳草茂綠,但枯榮有時,美景不永;親情系心,相依相戀,而悲歡離合,聚散無常;時光無限而人生短促;懷才有志而機緣難憑……大千世界竟是這樣美好而又缺憾地奇妙融合,詩歌賦吟因此才有那么多的惜春悲秋、傷離嘆老之作。古往今來,有多少志士哲人困于這種人生的缺憾而悲憤不平;有多少騷人墨客惑于這種人生的缺憾而頹唐憂傷。歲月悠悠,現(xiàn)在輪到東坡。他“奮勵有當世志”,但與王安石政見不合,只好自請外任,當有壯志難酬之恨。中秋佳節(jié),兄弟同在齊魯,相望而不能相晤,是有親人不得團聚之苦。年屆不惑,人生入秋,漸知人生短暫之緊促。時值中秋,霜風漸緊,將近萬物蕭殺之蕭條。洞悉事理的東坡此時此刻對人生、物理的缺憾該有多少深切的感受!所以,他的詞里才有那么多情感、思想的跌宕、回折。但是他絕不淪于憂傷頹唐。他站高一層,放開視野,以古今事理排解一己之郁悶?!叭擞斜瘹g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人雖因離別而苦,月也并非永遠團圓。萬事萬物之圓美、欠缺總在不容抗拒的循回輪轉(zhuǎn)之中。既然如此,又何必耿耿于月圓人散呢?繼而“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更是超越了時空、地理的局限。“隔千里兮共明月”(謝莊《月賦》),共賞明月意味著雙方健在并互相思念,這就足以令人慶幸和寬慰。

          蘇軾的這種自我慶幸和自我寬慰反映了他對人生哲理的思考。蘇軾的思想深博而復雜,以儒為根底,但并不排斥佛、老,而且善于將佛、老的某些妙理玄言與儒學理論融匯貫通,用以處理行藏、出處、進退之節(jié)。中國士大夫?qū)Υ松?、事業(yè)的挫折,大體遵循兩條道路:或放棄理想,與世浮沉;或堅持理想,知其不可而為之,哪怕碰得頭破血流,甚至以身相殉。蘇軾則以獨特的世界觀和人生觀走了第三條道路。他既不放棄理想,與世俗同流合污,又不走極端激烈抗爭,而是聽其自然,力求超脫。仕途受挫,他以“用舍由時,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閑處看。身長健,但憂游卒歲,且斗尊前”(《沁園春·赴密州早行馬上寄子由》)的態(tài)度來對待。天地無窮,人生短促,他以享有清風明月自矜,在寄情山水、物我交融中怡然自得。親人分離,他又以“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來寬解祝福……作為近千年前的古人,蘇軾的人生態(tài)度不無缺憾,但他一輩子處人處事坦蕩圓通,隨遇而安,因緣而適,有效地保持了內(nèi)心的平靜,一生樂觀、開朗,達到了多少人心向往之而苦求不得的人生境界。這就是蘇軾,這就是《水調(diào)歌頭》獨特藝術(shù)魅力之所在。

          《水調(diào)歌頭》原文及翻譯賞析14

          水調(diào)歌頭·定王臺

          雄跨洞庭野,楚望古湘州。何王臺殿,危基百尺自西劉。尚想霓旌千騎,依約入云歌吹,屈指幾經(jīng)秋。嘆息繁華地,興廢兩悠悠。

          登臨處,喬木老,大江流。書生報國無地,空白九分頭。一夜寒生關(guān)塞,萬里云埋陵闕,耿耿恨難休。徙倚霜風里,落日伴人愁。

          翻譯

          定王臺建在洞庭湖之濱,位于古湘州地界上。定王臺雖然在歷經(jīng)千年之后已經(jīng)堙沒,但是遺跡尚存,那殘存的臺基,依然高聳百尺,令我想到定王臺的修建者西漢的劉發(fā)。想當年定王到此游玩時,一定是華蓋如云,旌旗招展,如虹霓當空;千乘萬騎前呼后擁,聲勢浩大;急管高歌之聲似乎直抵云霄。然而,屈指已幾度春秋,昔日的繁華盛地變成了一派衰敗蒼涼,盛衰無常,興廢兩茫茫。

          登臺遠望,只見高大的樹木枝葉枯落,長江無止息地向東奔流。對此情景,想到國家的支離破碎,滿目瘡痍,而自己空懷一腔報國熱情卻無路請纓、壯志難酬,不由得發(fā)出了悲憤蒼涼的感慨:書生報國無門,空自白頭,而金兵猝然南下,侵占中原,猶如一夜北風生寒,導致萬里河山支離破碎、殘破不堪。京都淪陷,皇家陵闕黯然被埋沒在厚厚的云霧之中,令人愁恨不已。念及此,我耿耿于懷,悲憤難休,卻又無可奈何,只能徘徊往來在秋風寒霜中,夕陽將落,更增人恨愁。

          注釋

          楚望:楚地的望郡。唐、宋時,州、郡、縣按地勢、人口及經(jīng)濟狀況劃分為畿、赤、望、緊、上、中、下若干等級,形勝富庶的地區(qū)稱“望”。

          湘州:東晉永嘉時初置,唐初改潭州,詞中指長沙。

          危基:高大的臺基。

          自西劉:始建于西漢劉發(fā)。

          霓旌:旗幟如云霓,形容儀仗之盛。

          依約:連綿不斷。

          空白九分頭:徒然白首。

          一夜寒生關(guān)塞:比喻金人猝然南侵,攻破關(guān)塞。

          云埋陵闕:皇宮與陵寢都埋沒在遠方的云霧中,詞中指宋都汴京淪于敵手。

          陵闕:帝王陵墓、京都城闕,均為存亡的象征。

          耿耿:不安的樣子。

          徙倚:走走停停。

          創(chuàng)作背景

          《水調(diào)歌頭·定王臺》大約作于詞人擔任善化(在今長沙市內(nèi))縣令期間。詞人在一個深秋時節(jié)登上定王臺覽勝,感慨頓生,并將不勝今昔之感升華為感時傷事的愛國之情,于是寫下了這首詞。

          賞析

          詞的上闋“雄跨洞庭野,楚望古湘州。何王臺殿,?;俪咦晕鲃ⅰ彼木?,氣勢不凡,雄渾卓絕?!靶劭纭币辉~,表現(xiàn)了定王臺的雄奇地形。“?;俪摺眲t以夸張的手法寫出了定王臺的壯麗。接下來三句以想象的手法接入歷史的畫面。想當年西漢國力強盛,定王臺閣周圍遍布如云鐵騎,祭祀的音樂響徹云霄。然而,這些都已經(jīng)是歷史陳跡?!扒笌捉?jīng)秋”將作者的思緒從壯麗的歷史收回到嚴酷的現(xiàn)實?!皣@息繁華地,興廢兩悠悠”定王臺再壯麗,到作者登臨的時候,已經(jīng)殘破不堪?;叵胪舻姆比A,今日的頹墻敗瓦,作者不禁慨然,感嘆人事的興衰廢替。聯(lián)系到作者所處的時代,當時的南宋政府偏安一隅,面對金國的威脅無力反擊,將大好河山拱手相送,這也是引發(fā)作者喟嘆的一個情緒基點。所以詞中的興替之感超越了普通詩文中抽象的今昔之悲,具有深刻的現(xiàn)實意義。

          下闋“登臨處,喬木老,大江流”三句點題,敘說登臨之事。古人登高作賦,喜歡大肆鋪陳的居多,但在這里,作者僅以極其簡略的手法白描眼前所見:喬木老,大江流。作者并沒有放縱自己的情緒,但這種沉默中卻蘊涵著更加深沉的悲痛。作者跟同時代的復國志士一樣,滿懷報國之心,但讓人痛苦的是,“書生報國無地,空白九分頭”。歲月蹉跎,功業(yè)未就,空白了少年頭“,一夜寒生關(guān)塞,萬里云埋陵闕,耿耿恨難休”,其中“關(guān)塞”是征戰(zhàn)的偏遠地段,“陵闕”是北宋宗廟祖墳所在,從前都是作者心底事,但現(xiàn)在離他越來越遠了,“萬里”一詞,寫出了這種虛無遼遠的感覺。因為報國無門,作者永遠不能在關(guān)塞為國盡忠,永遠也無法收復北宋宗室的陵墓。這種無奈和遺憾,使他的“恨”意難休?!搬阋兴L里,落日伴人愁”,報國無門,年華蒼老,詞人無可奈何,只能以一副獨立寒秋、天涯孤影的悲涼畫面結(jié)束。其中的“伴”字寫盡詞人的落寞和孤獨,因為沒有志同道合的人和他并肩作戰(zhàn),只得和無情的夕陽相伴,在蒼茫暮色中自怨自艾。詞結(jié)尾仍收回到定王臺上,結(jié)構(gòu)十分緊湊,并以景寓情,饒有余韻。最后點出一個“愁”字,并不表示消沉、絕望,而是英雄灑淚??犊Вc全詞悲壯的格調(diào)完全統(tǒng)一。

          這首詞畫面壯闊雄渾,音調(diào)蒼涼激楚,充溢著強烈的愛國情感,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

          《水調(diào)歌頭》原文及翻譯賞析15

          湖海倦游客,江漢有歸舟。西風千里,送我今夜岳陽樓。日落君山云氣,春到沅湘草木,遠思渺難收。徒倚欄干久,缺月掛簾鉤。

          雄三楚,吞七澤,隘九州。人間好處,何處更似此樓頭?欲吊沉累無所,但有漁兒樵子,哀此寫離憂?;厥捉杏菟?,杜若滿芳洲。

          翻譯

          疲倦于湖海飄泊的生活,離開江陵乘舟沿江東歸。西風正盛,一日千里一般,今夜把我送到岳陽樓。那湖中君山的暮靄云霧,四周縈繞,沅水、湘水相匯處的兩岸草木,呈現(xiàn)出一片蔥綠的春色,思緒翻騰,頗難平靜。獨自倚欄凝思,天上的月亮好似簾鉤。

          三楚、七澤、九州雄偉險要。人間美景,哪里比得上岳陽樓上所見呢?想祭奠屈原而不得,只能借登山臨水,效漁兒樵子,抒發(fā)離憂之情。回過頭去呼喚一代英主虞舜大帝,只見杜若花開滿了水中沙洲。

          注釋

          水調(diào)歌頭:詞牌名,又名“元會曲”“臺城游”“凱歌”“江南好”“花犯念奴”等。雙調(diào)九十五字,平韻(宋代也有用仄聲韻和平仄混用的)。

          徙倚:猶低回,有留連不舍的意思。

          簾鉤:門窗上掛簾子所用的鉤子。

          三楚:指西楚、東楚、南楚,包括湖南、湖北、河南、江蘇、安徽、江西等地。

          七澤:古來相傳楚地有七澤(七個大湖泊)。

          九州:指整個中國。

          沉累:指屈原。

          虞舜:上古的一位帝王,相傳南巡時死于蒼梧之野,葬在九嶷山下(在今湖南寧遠縣)。

          賞析

          上片寫詞人登樓背景和樓上初見時的景致。開頭“湖?!倍?,從自身落筆。橫空而起,抒發(fā)詞人湖海飄泊和懷才不遇的感慨,詞人曾在《請說歸休好》詩中吐露過脫離官場的復雜心情:“請說歸休好,從今自在閑。”又說:“田間四時景,何處不開顏?”這種宦海浮沉而今欲歸休的感受,貫穿全篇,使這首境界闊大、宏麗的詞作中帶上沉郁的格調(diào)?!拔黠L千里,送我今夜岳陽樓?!背猩弦鈱懡?jīng)過長途的江面飄蕩,終于來到了游覽勝地岳陽樓上?!叭章洹比?,詞人縱筆直寫登樓遠眺的景色:蔚藍的天空,萬里無云,夕陽斜照在廣闊的洞庭湖面上,波光粼粼;沅水、湘水相匯處的兩岸草木,呈現(xiàn)出一片蔥綠的春色,再看那湖中君山的暮靄云霧,四周縈繞。這些自然景色,引起詞人內(nèi)心的深長感觸,思緒翻騰,頗難平靜?!巴揭袡诟删谩倍?,從傍晚到月夜的時空轉(zhuǎn)換,更深一層地刻畫詞人倚欄凝思的種種意緒,而含蓄的筆墨又為下片直抒胸臆積蓄了情勢。

          上片尾句承上啟下,既收住了上片的寫景,也開啟了下片的抒情,為后文直抒胸臆營造了一個富含情味的環(huán)境。

          下片首句描寫岳陽樓的雄偉景色?!巴獭币庠诒憩F(xiàn)岳陽樓視野的開闊?!鞍胖荨?,點明岳陽樓位居國內(nèi)險要的地方。見到如此壯景,詞人反問:“人間好處,何處更似此樓頭?”疑問中不掩贊譽,認為人世間的一切好處,都比不上此處的景色?!坝酢本鋵懺~人對曾流放此地的詩人、政治家屈原的憑吊。詞人欲要憑吊屈原,卻“無所”可吊,詞人不知道屈子沉水處,雖然心有遺憾、慚愧,但看到“漁兒樵子”不免慶幸,屈原死前與漁夫有過對話,便猜想他們可能懂得屈原離憂。詞人因屈原的“離憂”而聯(lián)想到自己懷才不遇的辛酸困苦,希望有賢明的君主可以發(fā)現(xiàn)并重用自己,所以有了“回首叫虞舜”。但是除了滿山開得正艷的杜若花外,沒有任何人回答他的苦苦呼喚。其中花開爛漫的美景反襯出詞人心境的悲涼。

          詞中上片寫登臨岳陽樓,并贊賞岳陽樓的美景。下片接著寫雄美之景,并由此聯(lián)想到屈原的離憂來抒發(fā)自己心中的哀愁。結(jié)尾他喊出了自己渴求被遇的心聲,最后卻以無聲的景語默默作結(jié),仿佛是給詞人的凄涼回答。整首詞在滿含豪氣的描寫中,夾雜欄桿拍遍卻無人會得的心酸,復雜的情感使詞情波瀾起伏。

          創(chuàng)作背景

          乾道五年(1169年)三月,張孝祥請祠侍親獲準,乘舟返鄉(xiāng)。中途因天氣原因,在岳陽樓附近停留多日。他借機登樓遠眺,俯瞰湖海壯景,吊古傷情。靈感被觸發(fā),寫下了這首抒發(fā)自己仕途不濟的愁悶和古今興亡之感的詞作。

          我們幸福生活是從偉大的勞動工作者手中創(chuàng)造而來的,因此我們要向勞動者們表示深深的敬意,下面是關(guān)于慶五一朗誦詩歌的內(nèi)容,歡迎閱讀!

          慶五一

          五一匆匆春來迎,

          姹紫嫣紅各不同。

          微風吹凈艷陽天,

          百靈喚起萬物榮。

          普天同慶勞動節(jié),

          月桂美酒敬工農(nóng)。

          燦爛文化誰創(chuàng)造,

          古來黑手造乾坤。

          五一

          五一來臨,

          正值春季,

          花紅柳綠,

          到處都是新鮮的空氣,

          醉人的香味。

          這一切的和諧溫馨,

          更是屬于勞動人民。

          世界因他們更美麗。

          五一,五一

          我們的五一

          這個屬于勞動者的節(jié)日

          在這一天應(yīng)當休息,停止操勞

          享受一下我們勞動的成果

          可放眼看去,我們怎會聽到

          東南西北,處處充斥生產(chǎn)的喧鬧

          同大地春深,眾鳥幸福的鳴啼

          我們的五一

          工人們依舊揮汗如雨

          打工仔們忙于日復一日的活計

          不干,一個個崗位誰來頂替

          我看到,深春的大地

          勤勞與烈焰騰空而起

          土地被深深翻犁

          勤勞純樸的父老鄉(xiāng)親

          深情種下的種子一粒又一粒

          我們的五一

          出行計劃早已刻在心里

          靜靜療養(yǎng),順便秀秀生活的'甜蜜

          一場變故橫生枝節(jié)

          大家丟了假期,千方百計

          繼續(xù)強化安全管理

          跨高山,過小溪

          風塵仆仆,馬不停蹄

          我們的五一

          未能跟家人相依

          休假的愿望流水花落去

          到底是什么讓我們?nèi)绱藞猿?/p>

          是什么讓我們不能歇息

          為什么跋涉風雨

          因為我們摯愛的這片大地

          風景如畫,山川秀麗

          多少人慕名前來,休養(yǎng)生息

          建設(shè)者們咸澀的汗滴

          滋養(yǎng)著這片溫潤的土地

          我們牽掛著千家萬戶

          幸福平安的團聚

          更忌憚壞事傳千里

          讓人們心有疑慮

          我們的五一

          雖然我們知道

          可以好好的休息

          這是屬于勞動者的節(jié)日

          國家也給了我們假期

          但是我們要攜手維護生產(chǎn)秩序

          為勤勞的人們遮風擋雨

          為勞動者保駕護航

          想想這些

          心里就變得美麗

          這就是我們的五一

          在這個驕傲的日子里

          我們過了一個特別的假期

          有我,有你

          與辛勞的人們在一起

          偶爾記起,山崗上與辦公空里

          我們曾有這樣一個五一

          為大眾的平安幸福

          留下奔忙的足跡

          我比較散漫,

          我喜歡……

          指向天邊的云,

          我不愛熱鬧,

          我愛偏僻。

          為此我愿意托缽。

          塵世間流浪,

          只為跟隨我

          閑云野鶴的心。

          美麗的麥積溫泉??!

          有個詩人曾來過

          你未曾迎接

          被雨淋了個透。

          有些時候,

          人們都想犯罪,

          不抽煙的人

          抽一支煙,

          便滿足了愿望。

          不放棄的人。

          要么快樂中結(jié)果,

          要么痛苦中開花。

          今日無詩

          會議冗長

          山野旅館,

          淫雨霏霏。

          雨濕透了綠色

          也打濕了游人,

          我遇到了一簇山野的花,

          這就是生活。

          墻角的花,

          你孤芳自賞時,

          天地也就小了。

          斷崖的孤松,

          你自我肯定時,

          生命就更奇絕偉岸了。

          一個人就是

          一個天涯海角

          走出你的房間

          天涯海角不是距離

          而是風景

          -------7月28日

          致青春

          夢中真真是詩

          一長一短的排列

          醒來已不復

          唯有悲悲切切

          我是一片風干

          的紅葉身上沒有夢

          我是一滴落下

          的淚湖內(nèi)里沒有心

          為了尋覓親蹤

          曾把無數(shù)的夜

          折換成白天

          熟料在夢中相遇

          一樣的眸子

          一樣的青春

          想和你辯解

          夢里只有自己

          夢中確確是你

          還是最初的模樣

          沒把你留住

          夢里夢外的遺恨

          丙申多難,二月小舅父不慎跌落于丘山,故去,七月慈父偶患急癥,八月岳父作業(yè)于田中,耙刺穿褪而過,九月祖父膝骨有疾,入院治療,十一月余亦災(zāi),十二月大舅父因舊疾復犯,不幸辭世。哀哉母之兄弟一載而逝者二,痛哉舅父驟然離去而生者何慟耶!丙申年臘月九日記

          臘月二十三日歸鄉(xiāng)前記

          夜半涼初透,清冷復寐難。

          國西多霜雪,明晨勿牽絆!

          賦詩一首

          臘月余壽暗夜長,無酒鮮伴孤心涼!

          閑手偶得舊時照,流觀步入冷廚堂!

          廊臺盆花夕日盛,而今添水葉亦僵!

          去也不覺身乃客,殘路悠悠更茫茫!

          臘月二十六日,晌午,與三叔、弟共赴旱溝上墳,來去九十里,歷時一半天。舊地復覽,滿目傷感,人去墻垣斷,不知幾時存?孤樹零星幾處,飛雀群流竄,一點人影驅(qū)股羊,借問人家,竟是同鄉(xiāng)親戚,沙河溝里,險山夾道,音容愜然。

          一、墳塋

          丘山南面,一處隆起的土堆

          靜靜的臥在山腰間,一年、兩年……

          任憑雨水沖刷

          嚴雪覆蓋,羊群欺身而過

          然而一陣俏冷的風

          軀體上一株瘦弱的白草在呼喚

          約定,和后人暗許的諾言

          今日在你的足下便要達成

          這里,是我幼小時的家鄉(xiāng)

          快三十年了,我每次都匍匐于

          你的膝下,在這山陰少陽

          的地方,焚上香,燃紙錢

          鳴炮,灑酒鞠躬,把你祭奠!

          二、老屋

          老屋,我生命的`根

          長在群山的懷里

          那時祖母還年輕,祖父依然硬朗

          離去時,我只有七歲

          懵懂的記憶,快樂的跑上屋后的山脊!

          沙河,幾條被洪水沖出的溝道

          還是和以前一樣,碎石亂充其中

          只是沒有了過往的小路

          一瘸一拐,我朝著老屋的方向張望

          搜尋,是否它們依然安好!

          溝道湮小路,人不在。

          莫道滄海桑田,只怕是桑田幾砂礫!

          時間流水不復,泥墻影跡不敵!

          故人尋訪,可曾別識!

          暗嘆光景難續(xù),斜陽橫山北!

          --------臘月二十七日記

          新年感賦一、年末回首

          昨夜孰人頻摔門?擾夢乍醒細聽風!

          拙荊鼻息已熟睡,不覺黯然又懷傷!

          肇始弗信時與命,瑕疵微小蠹窮生!

          若夫數(shù)次挖骨事,余殛抱怨何不同?

          新年感賦二、年首抒懷

          歲首寒雞伴風鳴,天凈余作爐火熄!

          院落昧暗蕭條意,高堂無光沉睡遲!

          少小懵懂喚阿母,老大多事各東西!

          拾柴徘徊門前路,吹沙入眼竟流涕?

          初一,哺食記之

          元日風漸烈,夕輝難浮塵?

          偶值驚寒鳥,不時擾夢人。

          院落有殘紅,巷道鮮聲音!

          躑躅廊沿下,天地一蕭然!

          正月初四,有感:

          夜闌犬吠驢鳴,門臺望銀鉤!

          思二世同堂,歲首庭院相聚。

          磚凈人矍鑠,揜離悠!

          廊沿乳墻橙窗,村道葬黃土

          憶板墻紅杏,孩提兄弟爭路。

          新舊皆窈窕,歸不去!

          這是一個普通話戰(zhàn)勝地方話的時代!

          這是一個城市文明戰(zhàn)勝鄉(xiāng)村文化的年代!

          父母守住了最后的習俗,而孩子們背離父母而去!

          這就預(yù)示著鄧老的家庭連產(chǎn)承包制即將終結(jié)!

          而毛主席的整合土地,重新利用,一個全新的內(nèi)地機械化大面積土地利用時代即將到來!

          鎮(zhèn)府將是土地的直接受益者:……

          而能夠終結(jié)鄧老這一措施的方法就是:讓孩子們繼續(xù)上學,開拓視野,學好技術(shù),讓大部分孩子住進樓房,讓少部分人向往城市,并脫離農(nóng)村!讓土地自動騰出……

          這樣做的最終目的就是減少收回土地時產(chǎn)生不必要的麻煩,防民變動!好處是優(yōu)化資源,土地利用更高效,鎮(zhèn)府管理更有效率!國力更強盛!

          起風了

          起風了,皎夜透涼

          巷道中的人,身形不明

          追逐在星空下的孩童

          不見了,周邊的一截矮土墻

          臃腫的模樣,做了最后的見證

          我明白,將來的也是過往的!

          我不信鬼,想乘著星光轉(zhuǎn)轉(zhuǎn)

          寂寂的巷道,一位熟人

          向不足百米的路口邁入

          可是我還是兒時的我

          忐忑、不安讓焦灼的心

          幻像出攝魂的魅影,阻我前行!

          已然沖淡的年味,你的故鄉(xiāng)還甜嗎?

          哦,長大了,即使是飛天大炮

          也驚不起熟睡中的游客!

          靚麗的姿容,任誰也猜不透

          你,究竟有多少潛藏的偽裝

          或著嫣然一笑的背后有多少不盡的憂傷!

          我的小屋,燈光正溫和地

          照顧伊怯懦的身軀,而我

          只能靜靜地為將來的,或是

          已逝的青春祈?!?/p>

          -----------正月初六

          正月十一下午之佛云寺

          烈風灌東川,攜父祈佛龕。

          亂發(fā)彩旗搖,入院銅鈴顫。

          清廟兩三座,信徒東西半。

          合掌語低眉,勸民唯向善!

          子時賦

          予于丙申年臘月廿三日喜填一歲,至今已半月有余。而立之年,本以震啟以續(xù)事,革舊怨,憤新日,一掃陰霾,立于朗天晴日之下,與拙荊共奔未來,剛強以處事,渴期:丕事既極矣,泰事定復來!

          濫觴已開,贅言繁復。人定之時,吠犬音稀,流云蒙月,院涌寒風,余悄然不眠,執(zhí)筆難舒,奈何情意突兀,值此別離之際,肺言抖出,不可不記,不可不明矣!

          予與拙荊伉儷情深,同窗五載,純凈之心,以世之姣好,憧憬良多,睽違許久,乃于葵巳年六月,肄業(yè)于大學,拎箱背親而去。邊陲之地,數(shù)千里之遙,謀業(yè)于天山北腳。玲瓏小鎮(zhèn),誠為其結(jié)連理,展才華之地也!驀然回首,又復一載,禍不單行,天實妒之,予之奈何!才子哀怨,佳人福?。『抟臃?!神明不憐,君為徒嘆!當是時,雪天寒地,唯有抱頭咽涕而已!厄運以來,淚水漣漣,男子即崩,女已焉哉!……諸事不議

          予東西奔走有二,前乃攜卿入院,兩旬復回疆內(nèi),予事已畢,復還口內(nèi),入桑梓,借休假之名探望拙荊,時為臘月廿四日。予未至之時,由定瑩,定娣顧看,心甚慰!至則皆去,予碌碌奉事,未曾曠離。隆冬和日,絲風未作,爐火奕朗。大年在即,顏色見好,氣韻微露,家人和樂。

          ”嫩草現(xiàn)春意,嚴霜惡意來”

          天變兮云流竄,夫人勿出門兮多颶風!

          元日忽惹疾,漸次日深重?;琶φ堥T醫(yī),消瘦何人痛?亦矣哉!軀體羸弱,流感肆虐!旬日漸愈,而予且去!殘云未散,候情測難!衣屢方厚,流毒浸孰!叨天念地:賢人知命,勿遣夫災(zāi);魑魅魍魎,四鬼歸位;良人敏事,撒酒以祭!

          ----------------------------------------------------------正月十二日記

          李君結(jié)秦晉前日值四同窗

          兄弟久際會,青澀不見容!

          之子媾佳期,終宵陪故朋。

          —————————正月12日,于向東家記

          西園北角藏瑞獸,聽音辨步出洞府!

          圈頸鐵鎖縛洪力,崩額睡眼雷動怒!

          四足騰撲學獵豹,病軀搖晃真猛虎!

          可憐身形極神似,錯落人間叼硬骨!

          ————————————于東彎紅柳村記

          尋故友

          客從家鄉(xiāng)來,三子做籌待!

          不識花燈路,桃閣有樂事!

          ——————————元宵蘭州逗留

          臨了抒懷

          昨宵君微醉,持盅鬧弗累!

          聽余覌黃河,攜手沐晨輝!

          穿亭話詩文,曲岸露春意!

          湖中泛空明,屆時將別離!

          ———————————正月十六日晨

          聲明 :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quán),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luò)傳播權(quán)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zhuǎn)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quán)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聯(lián)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話經(jīng)典語錄 jinzzs.com 版權(quán)所有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