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寫暴雨的詩句1
傾盆暴雨引災(zāi)魔,滿目瘡痍話疾疴。
故宮千年寡水路,新城一夜曠塘河。
石獅泄水澇洪瘦,橋路汪洋噬血多。
悲淚風(fēng)云科學(xué)固,警鐘真理泣蹉跎。
——七律.京城暴雨
描寫暴雨的詩句2
烏云在天空聚集著,
翻滾著,
將內(nèi)心的燈火
一顆一顆湮滅
樹木滋生出,
一種倉惶,
在山頂上大手筆地寫意,
舞出一團(tuán)團(tuán)勁風(fēng),
一萬匹駿馬,
受到神諭破空而來,
又絕塵而去......
各路神仙,屏息斂神,
進(jìn)入了一種虛空狀態(tài),
仿佛世界,
即將進(jìn)入,
下一個輪回
少卿,
一億朵白蓮,
帶著神秘的使命,
從天上傾瀉下來,
所到之處,
百花凋落,
梵音裊繞,
慢慢地,
形成巨大的水霧,
再也看不清,
世界真實的模樣
我們仿佛是,
經(jīng)歷了一場洗禮,
將內(nèi)心的荒涼,
變成了,
真正的空茫。
描寫暴雨的詩句3
咔嚓……
轟隆隆……
雷公電母開始了,
自己的音樂會。
一道電光,
劃破了長空,
亮得刺眼,
亮得,
讓人毛骨悚然!
艷陽高照的天空,
瞬間變得烏云密布,
好似一口大黑鍋,
罩在人們的頭上,
天地間一片朦朧。
咔嚓……
轟隆隆……
一道閃電像怪獸,
那可怕猙獰般的笑臉。
一聲清脆的霹靂之后,
下起了瓢潑大雨,
宛如天神收到信號,
把天河之水傾注于人間,
“啪—啪—啪—”
清脆的雨聲,
打落在窗戶的玻璃上,
猶如一支,
亂了手腳的`樂隊,
在瘋狂的演繹著,
他們那驚動人心的樂章。
描寫暴雨的詩句4
柳何故而停拂,蟬因誰而禁嘶?
忽晝午成昏夜,見空天布黑帷。
有兔蛇之潛跡,無燕雀之高飛。
螻蟻惶惶,擇巢穴以避命,
沙塵滾滾,漫天際而肆為。
有殷雷之乍起,有紫電之豁輝。
四海風(fēng)狂,慌鯨拱生脊浪,
九霄雨驟,盲矢勁刺荷衣。
罡風(fēng)不息,卷三重茅廬之草,
奔雷難住,挾九曲黃河之濤。
止田父之勞作,懾牧童之遁逃。
尋犢老牛,健蹄怕陷泥澤,
呼兒少婦,焦心尤被川刀。
拔酒肆之簾旌,折江河之舟楫。
山林搖而鬼號,花葉掃而狼籍。
淫雨浮城,不辨湖海江河,
惡風(fēng)塞野,難披棕蓑竹笠。
雷公咆吼山柱折,電母猙獰天幕撕,
忿雷隱隱,似怒者之未消氣,
涼風(fēng)嗖嗖,類病人而猶喘噓。
聽濕柳傳鶯語,觀濃云透薄曦。
雨突止,云常飄。
獨溪澗泛濁浪,聞田疇涌蛙潮。
有村雞之喔喔,無野卉之夭夭。
堵胸塊壘尤在,解愁杯酒常澆。
恐風(fēng)云之將再,狀溽暑之難描!
俄兒見一龍之躍空,分五爪之?dāng)囁?/p>
盤尾梢于天庭,張盆口在澗底。
須飄飄而帶風(fēng),鱗閃閃而戽雨。
滑云風(fēng)兮花葉零,飲江海兮漁蝦斃。
揭屋瓦之紛紛,傾蓬廬之比比。
戊己園中瓜蔬絕。壬癸天下龍涎起。
易有所云:乾元坤次。
孔圣無妄,敬天畏地。
故耳塞垢則常掏,心積塵而欲洗。
冬寒極而思春,夏晴久而盼雨。
況乃觀禍福于無常,興風(fēng)云于旦夕。
陽極而陰,泰盛而否,
往復(fù)循環(huán),人天共理!
描寫暴雨的詩句5
閃電滿空競舞,
雷聲此起彼伏,
烏云翻滾,
暴雨傾盆,
看不出停的跡象。
大地瞬間一片汪洋,
不敢想象,
是誰拉倒了江河,
碰翻了湖泊。
烏云裹著狂風(fēng),
飛奔著,
向更遠(yuǎn)的東方?jīng)_去,
西方漸漸地發(fā)亮了,
壓在大地上的烏云,
漸漸地飄了起來,
雨也開始稀疏,
房前屋后的樹木,
一片狼藉,
仍然站立的,
也顯得有點垂頭喪氣,
倒下的、
折斷的在那呻吟。
在白居易的詩集中,有一類詩歌長期未得重視,這就是他的以自然災(zāi)害為題材的詩作。其災(zāi)害詩共5首,收錄在諷諭詩中。
一、 證史和補史
元和三年(808)冬至四年春,中國南方發(fā)生嚴(yán)重旱災(zāi),波及到今天的蘇、浙、皖、鄂、湘、贛、閩等地。直到四年閏三月才開始降雨,旱情有所緩解。這次旱災(zāi),史籍多有載錄?!杜f唐書》卷十四《憲宗紀(jì)》:元和三年,“是歲,淮南、江南、江西、湖南、山南東道旱”?!缎绿茣肪砥摺稇椬诩o(jì)》:“(元和)四年正月壬午,免山南東道、淮南、江西、浙東、湖南、荊南今歲稅?!c月己酉,以旱降京師死罪非殺人者,禁刺史境內(nèi)榷率、諸道旨條外進(jìn)獻(xiàn)、嶺南黔中福建掠良民為奴婢者,省飛龍廄馬。己未,雨。”《資治通鑒》卷二三七“元和四年”條下載錄尤為詳細(xì):“南方旱饑。庚寅,命左司郎中鄭敬等為江、淮、二浙、荊、湖、襄、鄂等道宣慰使,賑恤之,將行,上戒之曰:‘朕宮中用帛一匹,皆籍其數(shù),惟赒救百姓,則不計費,卿輩宜識此意,勿效潘孟陽飲酒游山而已。’”白居易的《賀雨》詩,即作于本年閏三月,詳細(xì)地記錄了災(zāi)害發(fā)生的經(jīng)過。詩云:
皇帝嗣寶歷,元和三年冬。自冬及春暮,不雨旱爞爞。上心念下民,懼歲成災(zāi)兇。遂下罪己詔,殷勤告萬邦。帝曰予一人,繼天承祖宗。憂勤不遑寧,夙夜心忡忡。元年誅劉辟,一舉靖巴邛。二年戮李锜,不戰(zhàn)安江東。顧惟眇眇德,遽有巍巍功?;蛘咛旖禌l,無乃儆予躬。上思答天戒,下思致時邕。莫如率其身,慈和與儉恭。乃命罷進(jìn)獻(xiàn),乃命賑饑窮。宥死降五刑,責(zé)己寬三農(nóng)。宮女出宣徽,廄馬減飛龍。庶政靡不舉,皆出自宸衷。奔騰道路人,傴僂田野翁。歡呼相告報,感泣涕沾胸。順人人心悅,先天天意從。詔下才七日,和氣生沖融。凝為油油云,散作習(xí)習(xí)風(fēng)。晝夜三日雨,凄凄復(fù)濛濛。萬心春熙熙,百谷青芃芃。人變愁為喜,歲易儉為豐。乃知王者心,憂樂與眾同。皇天與后土,所感無不通。冠珮何鏘鏘,將相及王公。蹈舞呼萬歲,列賀明庭中。小臣誠愚陋,職忝金鑾宮。稽首再三拜,一言獻(xiàn)天聰。君以明為圣,臣以直為忠。敢賀有其始,亦愿有其終。(《白居易集》卷一)
詩歌甫出,影響甚巨。白居易《與元九書》備載當(dāng)時情狀說:“聞仆《賀雨詩》,眾口籍籍,以為非宜矣。”(《白居易集》卷四十五)今天來看,此詩并沒有什么“非宜”之處。事實上,詩歌對唐憲宗的反躬自省,下罪己詔,發(fā)布賑災(zāi)制文等舉措,是持頌揚立場的。其受人批評的原因,可能與該詩“卒章顯其志”的后四句,也就是希望皇帝能體察民情,蠲免賦稅應(yīng)善始善終的話,過于直露有關(guān)。
元和四年,白居易還作有《捕蝗》詩,系《新樂府》五十首之一。詩云:“捕蝗捕蝗誰家子,天熱日長饑欲死。興元兵后傷陰陽,和氣蠱蠹化為蝗。始自兩河及三輔,薦食如蠶飛似雨。雨飛蠶食千里間,不見青苗空赤土。河南長吏言憂農(nóng),課人晝夜捕蝗蟲。是時粟斗錢三百,蝗蟲之價與粟同。捕蝗捕蝗竟何利,徒使饑人重勞費。一蟲雖死百蟲來,豈將人力定天災(zāi)。我聞古之良吏有善政,以政驅(qū)蝗蝗出境。又聞貞觀之初道欲昌,文皇仰天吞一蝗。一人有慶兆民賴,是歲雖蝗不為害。”(《白居易集》卷三)本詩是對德宗興元、貞元初期蝗災(zāi)的追憶?!杜f唐書》卷十二《德宗紀(jì)》:興元元年(784),“是秋,螟蝗蔽野,草木無遺”。又貞元元年(785),“正月……去秋螟蝗,冬旱,至是雪,寒甚,民饑凍死者踣于路?!卤?,遣工部尚書賈耽、侍郎劉太真分往東都、兩河宣慰。河南、河北饑,米斗千錢。……夏四月……時關(guān)東大饑,賦調(diào)不入,由是國用益窘。關(guān)中饑民蒸蝗蟲而食之?!逶鹿锩?,分命朝臣禱群神以祈雨?;茸院6粒w蔽天,每下則草木及畜毛無復(fù)孑遺。谷價騰踴。……秋七月……關(guān)中蝗食草木都盡,旱甚,灞水將竭,井多無水。有司計度支錢谷,才可支七旬”。白居易此詩可與正史互證,陳寅恪先生說:“夫兵亂歲饑,乃貞元當(dāng)時人民最怵目驚心之事。樂天于此,既余悸尚存,故追述時下筆猶有隱痛?!?《元白詩箋證稿》第五章)
元和六年(811)春二月,白居易在長安作《春雪》。詩云:“元和歲在卯,六年春二月。月晦寒食天,天陰夜飛雪。連宵復(fù)竟日,浩浩殊未歇。大似落鵝毛,密如飄玉屑。寒銷春茫蒼,氣變風(fēng)凜冽。上林草盡沒,曲江水復(fù)結(jié)。紅干杏花死,綠凍楊枝折。所憐物性傷,非惜年芳絕。上天有時令,四序平分別。寒燠茍反常,物生皆夭閼。我觀圣人意,魯史有其說?;蛴浰槐?,或書霜不殺。上將儆政教,下以防災(zāi)孽。茲雪今如何,信美非時節(jié)。”(《白居易集》卷一)這次大雪,史書并無記載,但韓愈有詩記錄。其《辛卯年雪》云:“元和六年春,寒氣不肯歸。河南二月末,雪花一尺圍。崩騰相排拶,龍鳳交橫飛。波濤何飄揚,天風(fēng)吹幡旂。白帝盛羽衛(wèi),髿振裳衣。白霓先啟途,從以萬玉妃。翕翕陵厚載,嘩嘩弄陰機(jī)。生平未曾見,何暇議是非?;蛟曝S年祥,飽食可庶幾。善禱吾所慕,誰言寸誠微?!?《韓昌黎詩系年集釋》卷七)該詩作于元和六年二月,韓愈時任河南縣令。韓、白二詩,主旨不同。白居易認(rèn)為雪在臘中為瑞,入春則多為災(zāi)沴,所以說“茲雪今如何,信美非時節(jié)”。韓愈則認(rèn)為大雪或許是豐年的祥兆,所以說“或云豐年祥,飽食可庶幾”。據(jù)此二詩,知元和六年二月大雪,此可補正史記載之不足。
元和九年(814)五月,白居易在下邽渭村,作《夏旱》。詩云:“太陰不離畢,太歲仍在午。旱日與炎風(fēng),枯焦我田畝。金石欲銷鑠,況茲禾與黍。嗷嗷萬族中,唯農(nóng)最辛苦。憫然望歲者,出門何所睹。但見棘與茨,羅生遍場圃。惡苗承沴氣,欣然得其所。感此因問天,可能長不雨?!?《白居易集》卷一)此次旱災(zāi),正史有記載?!杜f唐書》卷十五《憲宗紀(jì)》:元和九年五月,“是月旱,谷貴,出太倉粟七十萬石,開六場糶以惠饑民?!院?,免京畿夏稅十三萬石、青苗錢五萬貫”。 元和十一年(816),白居易在潯陽(今江西九江)作《大水》。詩云:“潯陽郊郭間,大水歲一至。閭閻半飄蕩,城堞多傾墜。蒼茫生海色,渺漫連空翠。風(fēng)卷白波翻,日煎紅浪沸。工商徹屋去,牛馬登山避。況當(dāng)率稅時,頗害農(nóng)桑事。獨有傭舟子,鼓枻生意氣。不知萬人災(zāi),自覓錐刀利。吾無奈爾何,爾非久得志。九月霜降后,水涸為平地。”(《白居易集》卷一)朱金城先生認(rèn)為此詩約作于元和十一年(816)至十三年(818)之間。(《白居易集箋?!肪硪?據(jù)《舊唐書》卷十五《憲宗紀(jì)》,元和十一年至十三年,其中有兩年發(fā)生嚴(yán)重水患。元和十一年南方水災(zāi),“潤、常、湖、衢、陳、許大水”。距離江州較近的浮梁和樂平災(zāi)情尤為嚴(yán)重:“九月丁卯,饒州奏浮梁、樂平二縣,五月內(nèi)暴雨水溢,失四千七百戶,溺死者一百七十人?!痹褪甑乃疄?zāi)主要發(fā)生在河南和河北:“是歲,河南、河北水。”“河北水災(zāi),邢、洺尤甚,平地或深二丈?!睋?jù)此,可以確定本詩的作年應(yīng)在元和十一年。
二、 災(zāi)異思想
白居易的災(zāi)異思想,反映在上述詩歌以及《策林》等相關(guān)論述中??偟膩碚f,其思想是對漢代陰陽五行、天人感應(yīng)災(zāi)異觀念的繼承。但他又將災(zāi)害詩作為勸誡進(jìn)諫的工具,體現(xiàn)為繼承與革新的結(jié)合。
烏云混在微風(fēng)中悄悄集結(jié)
逐漸侵蝕了整個天空
還使出了計策包圍
讓你由遠(yuǎn)及近喪失視覺
高樓大廈,綠樹青草
統(tǒng)統(tǒng)瞬間混為一體
看不清,也許是灰色的
真的,當(dāng)反應(yīng)過來的時候,眼前已雨簾一片
無數(shù)的.雨滴像箭一樣砸向地面
就像在報復(fù),毫無緩釋
用力的時候還伴著怒吼
地面不一會就受不了了,一片狼藉
這下終于高興了,全是自己的地盤
很多嘗試沖出去都退縮了
哪怕是一步都馬上派遣淹沒
肆無忌憚,為所欲為
讓你無計可施
好不容易放松緊惕,休歇片刻
原來只是個幌子
無奈,只好認(rèn)輸
關(guān)上窗戶,任其擺布
索性不理
這時,反倒急了
咆哮聲,打砸聲,甚至最后夾雜的哭泣聲
聽得些許酸楚在心底,忍不住回頭
傾聽、撫慰與感激
方知大雨的不期而至是有原因的
燥熱在年輕的季節(jié)中太早得心應(yīng)手了
需要去壓制讓其收斂
慢慢地,雨聲小了
好像完成了任務(wù),消失在擁擠的高樓大廈與綠樹青草中
一股股清澈的風(fēng)竄入鼻孔
依舊留有你熟悉的味道
期待你再次到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