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貢問:‘師與商也熟賢?’子曰:‘師也過,商也不及?!唬骸粍t師愈與?’子曰:‘過猶不及。’”我正在搖頭晃腦地背著儒家學派的精華《論語》。
古人云:“半部論語治天下?!薄墩撜Z》共有二十章,有些涉及學習與禮儀,有些闡述了做人之道。比如上文所說的“過猶不及”,就是大人們經(jīng)常掛在口中的至理
這段對話的意思是這樣的。有一天,子貢請教老師:“子張和子夏,誰比較杰出?”孔子說:“子張的言行過于急進,而子夏則稍顯不足?!弊迂曊f:“那么子張就是更好一些嗎?”孔子笑著回答道:“過度和不足是一樣的'?!币簿褪钦f,如果一件事你做過頭了,就和沒有達到的一樣。此刻,你是否覺得驚訝?難道做過了和沒達到的是一樣的嗎?
“過猶不及”這樣的道理很多人都懂,可是,一旦與生活相遇,不少人成了迷途的羔羊。
明朝時,有一個人被稱為“永樂第一才子”,他就是解縉。因為他編成了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鴻篇巨制《永樂大典》,皇帝便對他贊賞有加,并把他視為“第一寵臣”??墒腔实蹌偨o了他幾分顏色,他便準備開染坊了。有一天,他向皇帝報告:“有一位皇子越禮了?!庇谑撬捅换实墼谛闹新裣铝瞬豢旄缮娴谝患彝サ膬?nèi)務。但他還是沒有意識到,不過什么事兒他都要插兩腳。終于忍無可忍的皇帝發(fā)怒了,讓他到邊疆去扶貧。于是這位大寵臣就這么覆滅了。解縉啊解縉!你也管得太寬了!你不去安心編書也就罷了,居然敢到太歲爺?shù)念^上動土。難道你沒有讀過《論語》嗎?“過猶不及”?。?/p>
如今的校園中,“豆芽菜”和“漢堡包”越來越多。他們有的為了減肥,少吃甚至不吃,造成營養(yǎng)不良,成了一棵棵“豆芽菜”;而另一些人呢,經(jīng)常禁不住美食的誘惑,大快朵頤,成了一個個“漢堡包”。這兩種不健康的人群不都是“過猶不及”最好的例證嗎?
做任何事情都要有一個尺度,要拿捏好分寸,不然就會“過猶不及”?!墩撜Z》中像這樣淺顯而又深刻的道理還有許多,快來和我一起學習吧!
一提起《論語》大家肯定不陌生,都知道它是部儒學經(jīng)典名著,記載了我國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但《論語》以電視節(jié)目的形式展示出來又是怎樣的呢?
暑假里我就觀看了由濟寧電視臺和濟寧學院主辦的一檔以圍繞《論語》為主題的大型文化競技類節(jié)目——《論語大會》,主持人是濟寧電視臺的`李乾先生,評委是濟寧學院的專家老師,參賽的八支部隊伍都來自濟寧學院的在校大學生,分別是:博文隊、篤行隊、格致隊、輔仁隊、學思隊、求索隊、致遠隊和明禮隊?!墩撜Z大會》采用兩組對抗的方式進行,每組三人,分為“了如指掌、當仁不讓、智者不惑、勇者不懼”四個環(huán)節(jié),比賽過程緊張激烈、精彩紛呈,選手們也是棋逢對手、不相上下,表現(xiàn)的非常優(yōu)異。 比賽有一對一的PK,有搶答,但最有趣的要數(shù)“智者不惑”這個環(huán)節(jié)了,按照比賽規(guī)則,兩位選手面對大屏幕通過語言和動作解釋成語,另外一名選手背對大屏幕來猜成語。比賽時,那些大哥哥、大姐姐們都手舞足蹈的用一些奇怪的動作和暗號來比畫著猜成語,不時引的場上的觀眾哈哈大笑,真是妙趣橫生。還有“勇者不懼”環(huán)節(jié),當搶答到最后關頭,兩隊平分,一題定勝負時,看的真是扣人心弦,激動人心。
通過觀看《論語大會》不僅使我在節(jié)目中快樂學習了《論語》的經(jīng)典,品味了《論語》的魅力,還讓我懂得了許多做人、做事的道理,同時也為自己樹立了一個信念,那就是:“愿承仁、義、禮、智、信之訓,做溫、良、恭、儉、讓之人”。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題目。(12分)
①子曰:躬自厚而薄責于人,則遠怨矣?。ā墩撜Z·衛(wèi)靈公》)
②子曰:伯夷、叔齊不念舊惡,怨是用希① 。(《論語· 公冶長》 )
③孟子曰:愛人不親,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禮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孟子· 離婁上》)
【注】①是用:因此。希:同稀少,少。
(1)結合語段①②,請用自己的話簡要概括孔子遠怨的方法。(3分)
(2)請簡要分析儒家反求諸己的修養(yǎng)觀。并聯(lián)系現(xiàn)實談談你的.體會。(9分)
參考答案:
19、【參考答案】
(1)嚴以律己(2)寬以待人(3)不計教過去的仇怨(每點1分)
(2) 反求諸己就是自我反省的意思,(1分)孔子強調(diào)自我反省,他認為多責備自己就可以大大減少別人對自己的怨恨。(2分)孟子也強調(diào)自我反省,他認為凡是行為得不到預期的效果,都應該反過來從自身找原因。(2分)聯(lián)系現(xiàn)實(4分):遇到挫折時,切莫責怪他人,而應反過來從自己身上找出問題的癥結,并努力加以改正。每個人都應加強自我反思,多問問自己的良心。
(它與反躬自問(省)、嚴于律己、閉門思過等含義相近。)
【譯文】①孔子說:多責備自己而少責備別人,就可以遠離怨恨了!
②孔子說:伯夷、叔齊不計較過去的仇怨,(人們對他的)怨恨因此就少了。
③孟子說:愛別人而別人不來親近,就要反問自己仁的程度,治理別人卻治理不好,就要反問自己智的程度,禮貌待人,別人卻不理睬,就要反問自己恭敬的程度,行為得不到預期效果的,都要反過來從自身找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