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唐人街探案2》中,唐人街教父懸賞500萬巨額美金尋找案犯,引來全世界名偵探齊聚紐約,展開一場巔峰對決。下面是唐人街探案2
唐人街探案2觀后感范文篇一:
首先表明我的態(tài)度,我不是推薦這部影片,也不是徹底否定這部片子,只是這部片子讓我想起了一些事情,覺得有些地方可以寫一寫。
坦白的說,《唐人街探案》第一部我沒有看過,只是在王寶強的離婚事件中得知有這么一部片子,所以在看第二部的時候,偶然會冒出一個念頭,寶強演得還是蠻拼的。
至于片子的質(zhì)量,我個人的打分是在6.5-7.0之間,(如果要橫向?qū)Ρ?,同天上映的捉妖?的豆瓣得分是5.4),今天是第一天上映,但是查看豆瓣已經(jīng)有萬人評價了??梢娦Ч€可以。
在這方面,IMDb的打分我認為更中性,或者說毫不留情,因為它很可能會去掉一些大家潛意識中的一些額外的因素,它的打分是6.4,當然這個決定不了什么,僅僅作為參考。
如果讓我來評價這部片子,其實整部片子的風格是走的一種搞笑,夸張,嚴謹?shù)穆纷?。寶強在這部片子里繼續(xù)沿襲了《泰囧》里的路子,一路搞怪耍寶。
在看了10多分鐘后,我哥跟我說,好像不怎么搞笑啊。所以我一邊看一邊陷入了思考。
這部片子的背景是唐人街,我覺得還是有必要說說一些地理背景信息,片子的地點選在了紐約,其實紐約舊金山都有唐人街,而且舊金山的唐人街應該是最大的,在下圖中分別是左邊(舊金山)和右邊(紐約)的黑圈。
但是這里選在了這個繁華的大都市-紐約,我也想也是紐約特定的地理意義有關(guān),比如時代廣場,比如自由女神,帝國大廈,對于絕大多數(shù)人來說還是有著根深蒂固哦的意義。
下圖在2017年去紐約的時候在帝國大廈頂拍的一張紐約的鳥瞰圖。整體來說紐約和其他的城市風格大不同,絕對的一個水泥森林,高樓林立,生活節(jié)奏極快。
既然選在了紐約,那么唐人街是怎么樣的一個地理位置呢。可以從下圖看到一個很明顯的標記。
坐落于美國紐約曼哈頓區(qū)的唐人街,已有100多年歷史。自形成規(guī)模以來,紐約唐人街一直是紐約華人最重要的商業(yè)活動中心,唐人街離最北角的華爾街也不遠。紐約的唐人街被美國政府列入國家史跡名錄。
更多美國之行的細節(jié),可以參考之前的游記。
美國之行第一天(r12筆記第51天)
美國之行第二天(r12筆記第52天)
美國之行第三天(r12筆記第53天)
美國之行第四天(r12筆記第54天)
美國之行第五天(r12筆記第5天)
美國之行第六天(r12筆記第6天)
美國之行的一點補充(r12筆記第57天)
說說對于片子的一些意見:
其實我覺得這部片子的一個比較比較大的問題在于劇情的結(jié)構(gòu)上,對于中國風水和道文化應該算是一種曲解,或者被完全解讀為了迷信。從各路的外國片子中,普遍外國人對于東方文化都有一種神秘感,在這里糅合進來我覺得不是很妥當。一個而是風水,一個是道術(shù)。我覺得很難讓人信服的一點就是一個醫(yī)院的`總負責人,救死扶傷無數(shù),會為了治好自己的病,按照時辰,按照沒被擺對位置的風水,道術(shù)去殺人,然后在醫(yī)院還給自己修了一個超級大的神秘祭壇。片子里面比較讓人尷尬的就是NYPD用洛卡德物質(zhì)交換原理研究幾個犯罪現(xiàn)場的時候,片中的秦風正在和唐仁正在分析陰陽五行生辰八字,在看起來東方的陰陽學即將吊打科學原理的時候,化學實驗室居然真的分析出了下一步的線索。而且對于墳墓,美國人似乎沒有那么大的忌諱,我在華爾街附近走的時候,就看過一排擺放的整整齊齊的墓碑在馬路邊的一個貌似教堂的地方,隔著欄桿就可以很明顯看到。
第二個是里面的一個情節(jié)還是蠻新穎的,為了盡快破案,唐人街的主事人不惜動用各路神探來破案。本來以為會是一場有力有型的較量,但是從后面來看,除了黑客女孩和日本神探(剛開始就退出),其他偵探全程都不在線,角色有些雞肋。
第三個是里面的劇情有些牽強或者夸張。探案片一般劇情都會跌宕起伏,還是需要有緩和氣氛的角色,有些情節(jié)處夸張還是可以有更好的效果,里面說的不錯,探案都是會把一些有用的細節(jié)無限放大。但是亮點應該是縝密的思路和探案手法。從各種蛛絲馬跡中找到把細節(jié)連接起來的證據(jù),讓人覺得邏輯縝密,滴水不漏。片子里面有些細節(jié)比較牽強,讓人感覺主角有些超水平發(fā)揮。唐仁秦風逃出監(jiān)獄的情節(jié),各路神探出手相助,使用的手法都是特異功能相關(guān)的。唐仁的師傅莫友乾也是從天而降(片子里面真是從天而降),然后召喚各路徒弟保護他們,為了增加喜劇效果,特意設置了莫友乾對于秦風的異常喜愛。美國硬漢伴著歌曲《粉紅色的回憶》和唐仁跳舞算是舒緩氣氛的橋段,
但是最后這些美國硬漢從天而降解救他們的時候,還是感覺有些突兀。比如最后解救女警官的時候,唐仁通過一根頭發(fā)就能夠判斷出手術(shù)室的方向來,簡直不可想象。這種感覺就好像,一個人告訴你:別問為什么,你只管信就可以了,沒有任何的解釋。片子末尾的時候,秦風對于宋義的處置,道德牌還是不錯的。如果按照劇情都是得抓走,但是這里留下了懸念,這讓我想起了《天下無賊》里面最后對于兩個賊的感情處理。
格林童話里如是說:
個體生命不同,但這世界善惡總量不變。每個人從出生就注定扮演各自的角色,有的是善,有的是惡。
所以我們看到的真相是我們希望自己看到的真相。探案片的高明之處就在于讓你默默接受自己的錯誤理解,轉(zhuǎn)而默默支持影片中的分析。
總體來說,這是一部商業(yè)電影,作為賀歲電影來說是很應景的,里面有大鍋亂燉的效果,也有大家在時代廣場的聯(lián)歡,配上一些高校的橋段,還是很襯托氣氛的。
從劇情來說,也有可圈可點的地方,也有改進的空間。提出一些自己的想法,還是希望國產(chǎn)電影能夠繼續(xù)努力,畢竟我們和優(yōu)秀電影的差距,不只是票房上面。
唐人街探案2觀后感范文篇二:
今天晚上我們?nèi)タ戳穗娪啊短迫私痔桨?》。
兇手身份令人瞠目結(jié)舌。兇手是一位救死扶傷的醫(yī)生,溫文爾雅、風度翩翩,一位標準的高技術(shù)知識分子的形象。這樣的人竟然是連環(huán)殺人案的兇手?!
更讓人意外的是,兇手這位地道的美國人,竟然將中國的道教研究得如此透徹!五行八卦、天干地支無不精深!真也是醉了!
笑點頻頻。簽證官標準的中國方言、同性戀酒吧老大與王寶強十分曖昧、New York街頭的裸奔、莫家拳傳人的言行、唐老鴨裝束的打斗、馬車和汽車的追逐、唐人的中國式英語…. …
人才??!這部電影讓我強烈地感受到什么是“天外有天,人外有人。”秦風近乎天才的偵破推理能力,似乎在宋義面前略遜一籌。唐仁這個瘋瘋癲癲的人居然對五行八卦頗有研究。香港的Kino,身著二次元少女的扮相,一副傻白甜的模樣,卻是可以隨便侵入任何國家警局內(nèi)部網(wǎng)站的高級黑客。還有隔空取物的Arab人,有催眠術(shù)的吉普賽大媽。
《唐人街探案2》,值得一看。
伊豆的舞女讀后感1
拾起《伊豆的舞女》這本書,櫻花一樣純美的封面就如同它的介紹一般——“世界上最美麗的初戀”。這是川端康成的短篇合集,前半本是他自傳性的經(jīng)歷,后半本則寫了許多生活化的故事,其中包括這篇《伊豆的舞女》。
作者在里面描寫的每個人物好像都是善良的,那山間駐留時遇見的老婦,那南伊豆溫泉時碰到的紙商人,那一路陪伴主人公的榮吉、千代子、百代子以及與主人公互吐情愫的熏子,那在最后臨行時遇見的礦工們和在船上鄰座的準備去東京趕考的少年。當然還有主人公自己。作者在篇幅不多的文章中,有詳有略的敘述了自己在這一短途旅行中遇見的各色人。他們經(jīng)歷著各自的生活,從事著各自的職業(yè)。但總是能看到的共性:他們都是那么平易近人,古樸的民風伴著溫厚的民俗。讓人從始至終心里都是溫暖的。
川端康成的文字影像感極強,筆觸尤為細膩,我有種錯覺是在看紙上的電影,閱讀中腦海里總是不停浮現(xiàn)出一幀幀的圖畫。最美麗的事物往往充滿著遺憾,少年與舞女這段初戀之所以美麗,也是因為它的透明與破碎。黑暗的隧道,冰冷的雨滴,通往伊豆的出口微微透出了亮光……流淌在這些字里行間的曖昧,然而愛就在唇邊,卻沒有人能夠說出口,甚至連眼角眉梢的歡欣也要妥善隱藏。少年的愛情,帶著沒來由的恐懼與躊躇,沒有錢,即便舍不下那誠摯的舞女,終究輕言離開了。舞女的愛情,赤誠而純粹,但她只是居無定所的賣藝人,也許就要在生活的逼迫之下失去貞潔,永遠也不敢奢望那個少年的愛。
合上書頁,淡淡的哀愁縈繞心間,沉浸在故事帶來的無力感之中。川端康成的文字如同一杯香茗,讀后唇齒之間留有淡淡的香氣。那美的感覺正像書中的少年所言:“我的頭腦恍如變成了一池清水,一滴滴溢了出來,后來什么都沒有留下,頓時覺得舒暢了?!?/p>
伊豆的舞女讀后感2
川端康成:“無論《伊豆的舞女》還是《雪國》,我都是懷著對愛情的感謝之情來寫的?!睂ξ襾碚f,無論《伊豆的舞女》還是《雪國》我都是懷對愛情的感謝之情來讀的。這句話貌似不適合我,是的,不適合我。
舞女名薰子,豆蔻年華。豆蔻年華的女子,最為可愛,美麗。對作者而言,她懷有對愛情的憧憬,而她,也讓人愛不釋手。就像作者見到舞女時的呆若木雞,而舞女的害羞與矜持也更讓作者傾心。
其實作者對舞女的喜愛從頭至尾從來斷過,一開始,他本是來旅行,但看到藝人中的舞女后就再無心思,開始一心跟著他們。其中有一個奇妙的心理:舞女走后,作者并未立刻跟上,而是算好了時間再去,對老太婆的交談可看出作者的心急,一心系著舞女;而追上舞女之后也并未立刻停下,而是走在了前頭。這與《湯姆索亞歷險記》中湯姆遇到漂亮女孩做了一套難度很大的體操一樣,雖然喜歡的方式不一,但性質(zhì)一樣。
作者喜歡舞女的矜持:在下棋時,先是很有禮貌,保持著很大的距離,而后竟爬在了棋盤上。這樣的表現(xiàn)是大多女孩都有的。再比如說,舞女想讓作者朗誦,卻不直說,這種純粹誰不喜歡呢?作者喜歡舞女的天真爛漫:洗浴時一絲不掛地跑步外面,看到作者滿心喜悅。這樣表現(xiàn),女孩極少有,當然了,舞女還是個孩子。作者還喜歡舞女的害羞:在談到有學生哥游泳時,想說不敢說的害羞讓作者怦然心動。作者更喜歡舞女喜歡自己而不語:離別之際,舞女蹲在岸邊卻一言不發(fā),直到臨走時才揮手告別,讓人看了不禁憐憫起來。
伊豆的舞女讀后感3
《伊豆舞女》是川端康成的早期代表作。小說的情節(jié)很簡單,在一段寂寞的旅途中發(fā)生了一場美麗的邂逅,就如同秋風輕輕吹起了一片樹葉。主人公和舞女之間有著淡淡的愛慕之情,但故事并沒有像一些愛情故事那樣落入俗套。舞女薰子純潔天真的性情帶給主人公的不只有愛情的美感,更多的是心靈上的凈化的洗滌。小說中所描寫的環(huán)境點滴,也在襯托著主人公的心境。重疊的山峰,秋日的木葉,流浪藝人輕敲的鼓點,舞女可愛的裙裾,一切都帶有很濃郁的日本特色。
川端先生的作品,能夠感染人的不只是優(yōu)美的情節(jié)和細致的語言,文章中給人們所表現(xiàn)的人物或景致,都有一種真實的美感,淡淡的一點一點浮現(xiàn)在人們的眼前,叫人領(lǐng)悟。
在共同的旅行中,流浪藝人們對主人公越來越表現(xiàn)出信任、感激的情感。主人公也“既不獵奇又不含輕蔑之意,我完全忘了他們是屬于流浪藝人那一種類的人。我這一尋常的好意似乎滲透進他們的心田里”。于是他無意中聽到了舞女薰子的贊揚:“是個好人?。 闭鎿炊孤实馁潛P,是舞女純潔情感的流露,同時也使得主人公的心境變得明亮起來。
在與舞女分別后,主人公踏上新的旅途。在船上,當一個中學生看到他流淚,向他詢問時,他很自然的回答了提問。“‘不,剛剛和人告別?!曳浅L孤实卣f。讓人家見到自己在流淚,我也滿不在乎。”“我什么都不想,只想在安逸的滿足中靜睡。我的頭腦變成一泓清水,滴滴答答地流出來,以后什么都沒有留下,只感覺甜蜜的愉快?!钡们橛腿欢?,在悲涼寂寞中,我能體會到憂傷的心靈已經(jīng)變得平靜自然。
伊豆的舞女讀后感4
《伊豆的舞女》是川端康成先生的著作之一,以前是知道有這本書的,只是未曾拜讀。近日忽聽得山口百惠所唱的電影主題曲才曉電影早已有存,歌中典雅古樸的韻味,懷舊的叁弦琴,讓我對電影有著莫名的期待。
小說是我在電影后讀的,也許是自己不善于形象思維吧,覺得電影是要比塬著好多了,并進這也是川端康成先生早期的作品,電影的拍攝他也參與了其中,多年的積累和歷練,自然會多出一份歲月的厚重與成熟。
“誰知道那些賣藝的會在哪裡歇腳呢,哪有客人就會到哪兒去,在那兒歇腳。誰叫她們是賣藝的.呢,只有四海爲家。”
舞女們是一群走江湖賣藝的女人,在伊豆的相遇只是應為川島——一個高等學校的學生,離開孤獨的生活一次獨自旅行。小舞女該有十七八歲吧,這樣一個猜想?yún)s是川島學生式懵懂愛戀的開始。小舞女呢?“我眺望著她雪白的身子,它象一棵小桐樹似的,伸長了雙腿,我感到有一股清泉洗凈了身心,深深地嘆了一口氣,嗤嗤笑出聲來。她還是個孩子呢。 ” 只是身份的差異,舞女像候鳥一樣四處瓢潑,川島卻鐘要回東京的。
我是不懂日文的,在讀小說時才明白為什麼榮吉要饒了而行,也只是身份的差異:
“乞丐、巡迴表演的藝人禁止入村!”
身份的差異讓我懷疑,這是怎樣的戀情呢?
川島因薰子的緣故與藝人們相識相知相交,可處處都存在著歧視,她們向路人彎腰致歉,只能住在擁擠的小酒店,每當川島請她們?nèi)プ约核诘穆灭^玩時,榮吉的岳母總會一打擾川島學習為由,而其他人也只有默默地離開。唯有的一次卻也要付出不小代價??粗棺油娴娜绱说拈_心,也只有純真的幼稚才會那樣的無憂無慮。當川島讀書給薰子聽時,卻又是該走的時刻了。
薰子還是個孩子,可她卻注定是個舞女,就像她撿起給川島的手杖一般脆弱,在榮吉的孩子九九之日時川島選擇了離開,塬本是要和薰子出去玩的,但仍發(fā)生了變故,這是無法改變的,因為她們是四處賣藝的女人。那一晚十四歲的薰子看到自己與川島間不知從何而來深淵般的距離,哭泣的淚水也無法洗凈的黑暗。當駛往東京的號角響起時,那揮動的白色手帕再也聽不到學生帽的唿喊。
可愛的小舞女手提大鼓,還會走在雨過天晴的旅途上嗎?
伊豆的舞女讀后感5
看了川端康成伊豆的舞女,我深深的被作者與舞女之間淡淡的愛所打動了,讀罷全文,發(fā)現(xiàn)文中有很多細節(jié)進行著對比如世人對舞女的看法:那種人誰知道會住哪呢;乞丐,巡回演出藝人禁止進村……但這些世俗的語言并不影響舞女善良的本性,自尊自愛的靈魂:鳥商輕輕的拍了舞女的肩膀,阿媽板起可怕的面孔說:“喂,別碰這孩子,人家還是個姑娘呢”;急匆匆的跟上我,她走在我身后,保持不道兩米的距離她不想縮短距離也不愿意拉長距離我回頭與她攀談她吃驚似的嫣然一笑,停步回答我,我等她趕上來,她卻依然住步不前,非等我起步她才邁腳;以及后來阿媽不讓“我”和舞女一起去看電影等等,這些情節(jié)充分的表現(xiàn)了藝人高潔的品格與人性。
而作者與舞女之間深深的友誼與淡淡的情感,雖不加太多的心里描寫,但誰都能感覺到他們之間真摯的情感,如果說先前彼此在一起只是出于原因?qū)Ψ降淖鹬?,只是做為朋友彼此交流的前提,而之后動身回去,本認為昨晚睡的太遲,今早起不來,大家都不能來送行時……到了岸邊,舞女蹲在岸邊的靚影赫然映入我心中,此時雖不加任何心里描寫但卻能看得出這是一種怎樣的情感啊,彼此之間相互喜歡有不得在碼頭離別,舞女無精打彩的語氣表現(xiàn)了對作者離開的不舍,作者上船之后與少年之間交流:“我剛剛和她離別了”即使讓人瞧見我在哭泣我也毫不在乎了。這些也充分表現(xiàn)了作者對舞女深深的留戀,我佩服川端康成高超的敘事藝術(shù)同時也喜歡他與人相處彼此尊重的情感。
全文充滿了川端康成獨特的敘事氣息,這種敘事更讓人感到一個二十歲的學生單身來到伊豆旅行的這種氣氛。一個初生的少年對這個世界簡單的認識;還是個孩子的舞女對這個世界簡單的看法,正是由于這兩顆簡單的心,所以整篇文掌顯的更加純樸感人。
伊豆的舞女讀后感 篇1
唯美的日本文學,唯美的川瑞康成,唯美的《伊豆的舞女》。
《伊豆的舞女》是川瑞康成早期的一個短篇,那淡紫色的哀愁風格鮮明地瘋狂滋長著。它講述了作者與歌女的一段刻骨銘心的愛情經(jīng)歷,整個故事像一本水墨連環(huán)畫,輕松而凝重,又像一壺清茶雋秀而清新淡雅。
作為學生的“我”,為了派遣窒息的憂郁,獨自去伊豆旅行。在旅途中,與一伙巡回賣藝的人邂逅,她們是舞女薰子,舞女的哥哥、嫂子等。于是,在四天的旅程中“我們”結(jié)伴而行,并漸漸建立起了純真的友誼和信任。特別是“我”和舞女之間產(chǎn)生了純潔而朦朧的愛情。旅行結(jié)束了,“我”站在返航的船頭,心中無限惆悵……
川瑞康成的藝術(shù)感敏銳細膩,但《伊豆的舞女》卻沒有連貫的故事情節(jié),似乎他的創(chuàng)作全是憑興致進行的,獨特的藝術(shù)構(gòu)想,感人的美的藝術(shù)形象和悲哀的意境,使他的小說形成了鮮明的特色,而那純潔舞女也成為他作品中純潔無暇的象征。
同時,文中那種連貫首尾的傷感凄清和帶有印象主義的唯美意境,總能抓住讀者。如小說的末尾:“我任淚泉涌動……”,使那與舞女別離的無限惆悵和與舞女交往的往事的甜蜜,被作者用感覺上的清泉含蓄曲折地表現(xiàn)出來,生動新穎。
《伊豆的舞女》是一個忘情的故事,邂逅與告別,告別也就是永別,在這整個過程中,什么都未開始卻已經(jīng)結(jié)束了,整個故事就像一朵蓓蕾,叫人不忍心又不甘心。不忍心看著這兩個年輕人有愛不能表達,有愛不能開放,不甘心眼睜睜地見他們那樣分開,剛剛見面就要永別,這個愛情故事跟日本人心愛的櫻花一樣,蓬勃而短暫,鮮艷的悲壯,也許就因為這樣,深受人喜愛。
《伊豆的舞女》人物塑造的成功也增加了小說的魅力。作者成功地塑造了舞女的形象,因而在小說中,你可以看見一個活生生的女人,她就是為“我”端茶而羞澀的舞女。
伊豆的舞女讀后感 篇2
最近又想看日本文學了,于是就在網(wǎng)上找川端康成的小說來看。看回《伊豆的舞女》后,發(fā)現(xiàn)自己仍然喜歡這部作品?!兑炼沟奈枧肥谴ǘ丝党稍缙诘拇碜?,短短幾十頁,卻牽引了多少讀者的心!
作品寫了作為高中生的“我”到伊豆去旅行,途中偶遇到一家流浪的藝人,便結(jié)伴而行。故事中的女主人公舞女就是這家流浪的藝人中一員。舞女名叫薰子,一個十四歲的藝妓,天真爛漫,純真可愛。她樸真、憨厚而嬌美,歌聲婉轉(zhuǎn)動聽,舞步輕盈而優(yōu)美,對男主人公“我”更是表現(xiàn)出一種溫馨的情意,使男主人公內(nèi)心萌發(fā)了一縷縷的真情,以至于主人公“我”對她感到驚奇,并漸漸地產(chǎn)生了邪念,進而由迷惑她的肉體美,到感覺她的心靈美。
日本作品感情很是細膩,簡簡單單的幾句,讀來卻韻味無窮,川端康成在這方面運用的如魚得水,不得不讓人佩服。在整個創(chuàng)作過程中,作品的基調(diào)始終處于一種淡淡的憂傷美,飄渺的虛幻美之中。無論是對旅途景物的描寫,還是對主人公和舞女之間的感情的描寫,甚至是生活美、人情美的描寫,都是處于一種經(jīng)驗之中。小說中所描寫出來的環(huán)境,也在襯托著主人公的心境。川端康成的作品,能夠感染讀者的不只是優(yōu)美的情節(jié)和唯美的言語,而且文章中所表現(xiàn)的人物或景物,都有一種真實的美感,淡淡地浮現(xiàn)在讀者眼前,叫人回味。就好像川端康成先生把主人公們的第一次見面,少男和少女朦朧而惆悵的情懷寫到了極致,把少年人的情竇初開寫的曖昧、灼熱而煎迫,這種日系唯美意境的冷抒情,澄澈如水的詩意語言平添了淡淡的回味。主人公“我”對于舞女薰子似戀非戀的朦朧之情,不可以用成年男子的粗俗情欲來形容,那是一種甜蜜而又煩憂的感覺,既不知道該怎樣把握,也不想眼睜睜地讓幸福溜走,于是幸福著,也煩憂著。
準確地說這是一篇忘情的故事。邂逅和告別,而告別也就是永別,這中間是一個情竇初開和自持自省的過程,什么都木有開始就結(jié)束了,就像一個含苞待放的蓓蕾。這個愛情故事就像日本人心愛的櫻花一樣,蓬勃而短暫,鮮艷而凄美,正如文章中所說的一樣,“輪船開出下田的海面,伊豆半島南端漸漸在后方消失,我一直憑倚著欄桿,一心一意地眺望著海面上的大島。我覺得跟舞女的離別仿佛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事了。船艙的燈光熄滅了。船上載運的生魚和潮水的氣味越來越濃。在黑暗中,少年的體溫暖著我,我聽任淚水向下流。我的頭腦變成一泓清水,滴滴答答地流出來,以后什么都沒有留下,只感覺甜蜜的愉快?!彼查g相識,瞬間離別,我們知道萍聚沒有結(jié)局,于是哭過、傷心過,還是要笑著回憶,回憶那短暫的幸福。
伊豆的舞女讀后感 篇3
川端康成:“無論《伊豆的舞女》還是《雪國》,我都是懷著對愛情的感謝之情來寫的?!睂ξ襾碚f,無論《伊豆的舞女》還是《雪國》我都是懷對愛情的感謝之情來讀的。這句話貌似不適合我,是的,不適合我。
舞女名薰子,豆蔻年華。豆蔻年華的女子,最為可愛,美麗。對作者而言,她懷有對愛情的憧憬,而她,也讓人愛不釋手。就像作者見到舞女時的呆若木雞,而舞女的害羞與矜持也更讓作者傾心。
其實作者對舞女的喜愛從頭至尾從來斷過,一開始,他本是來旅行,但看到藝人中的舞女后就再無心思,開始一心跟著他們。其中有一個奇妙的心理:舞女走后,作者并未立刻跟上,而是算好了時間再去,對老太婆的交談可看出作者的心急,一心系著舞女;而追上舞女之后也并未立刻停下,而是走在了前頭。這與《湯姆索亞歷險記》中湯姆遇到漂亮女孩做了一套難度很大的體操一樣,雖然喜歡的方式不一,但性質(zhì)一樣。
作者喜歡舞女的矜持:在下棋時,先是很有禮貌,保持著很大的距離,而后竟爬在了棋盤上。這樣的表現(xiàn)是大多女孩都有的。再比如說,舞女想讓作者朗誦,卻不直說,這種純粹誰不喜歡呢?作者喜歡舞女的天真爛漫:洗浴時一絲不掛地跑步外面,看到作者滿心喜悅。這樣表現(xiàn),女孩極少有,當然了,舞女還是個孩子。作者還喜歡舞女的害羞:在談到有學生哥游泳時,想說不敢說的害羞讓作者怦然心動。作者更喜歡舞女喜歡自己而不語:離別之際,舞女蹲在岸邊卻一言不發(fā),直到臨走時才揮手告別,讓人看了不禁憐憫起來。
評論結(jié)束了,有人可能心生疑惑:不是評論嗎,關(guān)于我本人的觀點怎么如此少?讀者不妨將文中些許“人”和“作者”換成“我”。
伊豆的舞女讀后感 篇4
不知該如何評價這篇小說。少男少女朦朧的初戀,這怕是人間最美的風景之一了。描述這種情感的文藝作品有很多。但如《伊豆的舞女》這樣,將這種情愫描述的如此動人的作品,卻是極少的。如果想懷念一下純真的少年時光,回憶一下某段遺憾錯過的情感,就來讀這篇小說吧!
其實這篇小說的故事很簡單,人物也不多。描述的人物在現(xiàn)實生活中都很普通。但是每個人物都是栩栩如生,就像在讀者眼前一樣。這正是作者的厲害之處。不愧是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作者并沒有描寫太多內(nèi)容,只抓住了旅途中少年少女純真朦朧的情愫這一點,巧妙再現(xiàn)了這一絲情感,于細微處打動了讀者的內(nèi)心。作品不一定要寫的波瀾壯闊、結(jié)構(gòu)宏大,細微之處寫到極致,一樣可成為永恒的作品。
伊豆的舞女讀后感 篇5
有種愛情注定不能在真實生活中被尋得,就像川端康成筆下的這個空靈、靜謐、卻又彌漫著淡淡哀傷的故事。在這段故事里,沒有轟轟烈烈的海誓山盟、沒有纏綿悱惻的長相廝守,甚至于沒有一點點的世俗脂粉。
故事的情節(jié)很簡單:在一個煙雨迷蒙的季節(jié),一個就讀于大學預科的少年,在一次本該孤獨的旅行中邂逅了一位美麗的舞女。到這里,如果按照世俗人的想法,那么接下來便是花前月下、卿卿我我。但在這個故事里,少年與舞女卻僅僅只是通過幾眼凝眸、幾句片語來演繹這段青澀而又朦朧的戀情。不能怪他們年少無知,不能怪他們懵懂青澀,這樣的悲傷就像是那美麗的相遇,是注定好了的。一個是身世孤苦的少年,一個是輾轉(zhuǎn)漂泊的舞女,或許對他們而言,能夠在這樣一個美麗的季節(jié)相遇便已是最大的緣分。當旅途結(jié)束時,來送他的舞女雖然心中有說不出的難受,但卻始終沉默。船開了,舞女的身姿漸漸遠去,消隱。少年沮喪地躺在床上,眼淚撲簌撲簌地往下淌。而那個關(guān)于冬天里的約定,我們無從知道是否能夠?qū)崿F(xiàn),或許也只有這樣一個無果的結(jié)局才能讓人感到雋永,才能讓人細細回味。
故事讀完,突然想起了一段對于伊豆的`評價:伊豆不同于東京,東京的繁華它沒有;伊豆不同于奈良,奈良的睿智它沒有;伊豆更不同于京都,京都的古風古韻它也沒有。它所擁有的,只是那淡季的憂郁與純真的自然吧,而這份憂郁與自然又恰恰適合這朦朧的初戀,因此這段故事只有發(fā)生在伊豆這種地方才讓人覺得合情合理。
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家如同日本這般狹長而美麗:春有櫻花樹海;夏有野芳佳木;秋有楓葉素潭;冬有雪山溫泉。四時不同的美景幾乎都可以在這個小島國里尋得。然而,正是島國的特性又使得日本人骨子里透露著一絲淡淡的絕望:村上春樹如此,山島由紀夫如此,川端康成自然也不例外。他用濃郁的日本情調(diào)將這牽掛人心的初戀渲染得極具東方美感,那種日本人特有的哀愁、頹廢,也讓整篇文章充斥著說不出的情調(diào),時而甜蜜,時而哀傷。
川端康成曾寫過:“‘平安朝’的物哀成為日本美學的源流”;“美與悲是相通的”。物哀,是日本的美學觀點,是日本人的人生觀、價值觀、宇宙觀,其含義簡單說便是觸物傷懷,真性流露。大概正是源自于這種觀點,日本人遂養(yǎng)成了重生輕死、追求瞬間美的精神內(nèi)涵。這種內(nèi)涵其實不僅僅體現(xiàn)在文學方面,像東山魁夷的畫,日本民俗樂器中的尺八,以及多有重復疊唱的日本民謠,這些但凡帶有日本特色的東西都有著這種內(nèi)涵,仿佛天生帶來一般。
其實從書中,我們也可以看到自己的影子,那種維特式的煩惱我們每個人也都經(jīng)歷過。就設想故事是真實的,少年在和舞女分離后或許便會永不相見,更或許,有那么一天,舞女的聲音、笑容、甚至名字都會消失在少年的記憶中,但對少年來說,這段朦朧的初戀是絕不會忘記的。因而對于我們而言,如果遇到過,不管是人還是物,那么就別錯過,或許就因為那一瞬間的轉(zhuǎn)身便會留下一輩子的遺憾。
讀完這個故事,突然想起一句古語:“知君情深意也厚,憶人全在不言中。”或許這便是這個故事結(jié)局的最好詮釋,沒有結(jié)局的結(jié)局,一切盡在不言中……
伊豆的舞女讀后感 篇6
《伊豆的舞女》是川端康成先生的著作之一,以前是知道有這本書的,只是未曾拜讀。近日忽聽得山口百惠所唱的電影主題曲才曉電影早已有存,歌中典雅古樸的韻味,懷舊的叁弦琴,讓我對電影有著莫名的期待。
小說是我在電影后讀的,也許是自己不善于形象思維吧,覺得電影是要比塬著好多了,并進這也是川端康成先生早期的作品,電影的拍攝他也參與了其中,多年的積累和歷練,自然會多出一份歲月的厚重與成熟。
“誰知道那些賣藝的會在哪裡歇腳呢,哪有客人就會到哪兒去,在那兒歇腳。誰叫她們是賣藝的呢,只有四海爲家?!?/p>
舞女們是一群走江湖賣藝的女人,在伊豆的相遇只是應為川島——一個高等學校的學生,離開孤獨的生活一次獨自旅行。小舞女該有十七八歲吧,這樣一個猜想?yún)s是川島學生式懵懂愛戀的開始。小舞女呢?“我眺望著她雪白的身子,它象一棵小桐樹似的,伸長了雙腿,我感到有一股清泉洗凈了身心,深深地嘆了一口氣,嗤嗤笑出聲來。她還是個孩子呢。 ” 只是身份的差異,舞女像候鳥一樣四處瓢潑,川島卻鐘要回東京的。
我是不懂日文的,在讀小說時才明白為什麼榮吉要饒了而行,也只是身份的差異:“乞丐、巡迴表演的藝人禁止入村!”身份的差異讓我懷疑,這是怎樣的戀情呢?
川島因薰子的緣故與藝人們相識相知相交,可處處都存在著歧視,她們向路人彎腰致歉,只能住在擁擠的小酒店,每當川島請她們?nèi)プ约核诘穆灭^玩時,榮吉的岳母總會一打擾川島學習為由,而其他人也只有默默地離開。唯有的一次卻也要付出不小代價??粗棺油娴娜绱说拈_心,也只有純真的幼稚才會那樣的無憂無慮。當川島讀書給薰子聽時,卻又是該走的時刻了。
薰子還是個孩子,可她卻注定是個舞女,就像她撿起給川島的手杖一般脆弱,在榮吉的孩子九九之日時川島選擇了離開,塬本是要和薰子出去玩的,但仍發(fā)生了變故,這是無法改變的,因為她們是四處賣藝的女人。那一晚十四歲的薰子看到自己與川島間不知從何而來深淵般的距離,哭泣的淚水也無法洗凈的黑暗。當駛往東京的號角響起時,那揮動的白色手帕再也聽不到學生帽的唿喊。
可愛的小舞女手提大鼓,還會走在雨過天晴的旅途上嗎?
伊豆的舞女讀后感 篇7
看了川端康成伊豆的舞女,我深深的被作者與舞女之間淡淡的愛所打動了,讀罷全文,發(fā)現(xiàn)文中有很多細節(jié)進行著對比如世人對舞女的看法:那種人誰知道會住哪呢;乞丐,巡回演出藝人禁止進村……但這些世俗的語言并不影響舞女善良的本性,自尊自愛的靈魂:鳥商輕輕的拍了舞女的肩膀,阿媽板起可怕的面孔說:“喂,別碰這孩子,人家還是個姑娘呢”;急匆匆的跟上我,她走在我身后,保持不道兩米的距離她不想縮短距離也不愿意拉長距離我回頭與她攀談她吃驚似的嫣然一笑,停步回答我,我等她趕上來,她卻依然住步不前,非等我起步她才邁腳;以及后來阿媽不讓“我”和舞女一起去看電影等等,這些情節(jié)充分的表現(xiàn)了藝人高潔的品格與人性。
而作者與舞女之間深深的友誼與淡淡的情感,雖不加太多的心里描寫,但誰都能感覺到他們之間真摯的情感,如果說先前彼此在一起只是出于原因?qū)Ψ降淖鹬?,只是做為朋友彼此交流的前提,而之后動身回去,本認為昨晚睡的太遲,今早起不來,大家都不能來送行時……到了岸邊,舞女蹲在岸邊的靚影赫然映入我心中,此時雖不加任何心里描寫但卻能看得出這是一種怎樣的情感啊,彼此之間相互喜歡有不得在碼頭離別,舞女無精打彩的語氣表現(xiàn)了對作者離開的不舍,作者上船之后與少年之間交流:“我剛剛和她離別了”即使讓人瞧見我在哭泣我也毫不在乎了。這些也充分表現(xiàn)了作者對舞女深深的留戀,我佩服川端康成高超的敘事藝術(shù)同時也喜歡他與人相處彼此尊重的情感。
全文充滿了川端康成獨特的敘事氣息,這種敘事更讓人感到一個二十歲的學生單身來到伊豆旅行的這種氣氛。一個初生的少年對這個世界簡單的認識;還是個孩子的舞女對這個世界簡單的看法,正是由于這兩顆簡單的心,所以整篇文掌顯的更加純樸感人。
伊豆的舞女讀后感 篇8
拾起《伊豆的舞女》這本書,櫻花一樣純美的封面就如同它的介紹一般——“世界上最美麗的初戀”。這是川端康成的短篇合集,前半本是他自傳性的經(jīng)歷,后半本則寫了許多生活化的故事,其中包括這篇《伊豆的舞女》。
作者在里面描寫的每個人物好像都是善良的,那山間駐留時遇見的老婦,那南伊豆溫泉時碰到的紙商人,那一路陪伴主人公的榮吉、千代子、百代子以及與主人公互吐情愫的熏子,那在最后臨行時遇見的礦工們和在船上鄰座的準備去東京趕考的少年。當然還有主人公自己。作者在篇幅不多的文章中,有詳有略的敘述了自己在這一短途旅行中遇見的各色人。他們經(jīng)歷著各自的生活,從事著各自的職業(yè)。但總是能看到的共性:他們都是那么平易近人,古樸的民風伴著溫厚的民俗。讓人從始至終心里都是溫暖的。
川端康成的文字影像感極強,筆觸尤為細膩,我有種錯覺是在看紙上的電影,閱讀中腦海里總是不停浮現(xiàn)出一幀幀的圖畫。最美麗的事物往往充滿著遺憾,少年與舞女這段初戀之所以美麗,也是因為它的透明與破碎。黑暗的隧道,冰冷的雨滴,通往伊豆的出口微微透出了亮光……流淌在這些字里行間的曖昧,然而愛就在唇邊,卻沒有人能夠說出口,甚至連眼角眉梢的歡欣也要妥善隱藏。少年的愛情,帶著沒來由的恐懼與躊躇,沒有錢,即便舍不下那誠摯的舞女,終究輕言離開了。舞女的愛情,赤誠而純粹,但她只是居無定所的賣藝人,也許就要在生活的逼迫之下失去貞潔,永遠也不敢奢望那個少年的愛。
合上書頁,淡淡的哀愁縈繞心間,沉浸在故事帶來的無力感之中。川端康成的文字如同一杯香茗,讀后唇齒之間留有淡淡的香氣。那美的感覺正像書中的少年所言:“我的頭腦恍如變成了一池清水,一滴滴溢了出來,后來什么都沒有留下,頓時覺得舒暢了?!?/p>
伊豆的舞女讀后感 篇9
縱觀整篇小說,不難發(fā)現(xiàn),這部小說一如川端康成其它作品,具有憂郁和哀怨的情緒,但在這其中卻又浮現(xiàn)出一股暖人心扉的溫馨。這份暖意不因身份的懸殊而淡漠,正是這種身份上的差距讓彼此的相伴和信任顯得彌足珍貴。旅途雖短暫但卻足以讓“我”銘記,溫暖了“我”今后的人生之路。小說的動人之處還在于對“我”和年少舞女之間微妙的情感波瀾的細膩刻畫,舞女的清純與天真如一股清泉凈化了“我”抑郁陰沉的心靈,讓這場原本孤寂的伊豆之旅充滿了青春的悸動和初戀的浪漫。通過文本細讀的研究方法,旨在闡明籠罩《伊豆的舞女》的憂郁氣氛突顯的是這段與巡回演出藝人的旅程給具有“孤兒根性”的“我”所帶來的溫馨與浪漫。
一系列的細節(jié)描寫都暗示了兩位主人公之間的不平等。也為兩人沒有結(jié)果的愛情故事埋下了伏筆。作為社會精英的“我”不顧等級差別,與身為江湖藝人的舞女互相愛慕,當甜蜜的愛情一步步發(fā)展到頂端時,卻不得不分開?!拔摇蓖檫@些處于社會底層的受人歧視的藝人,包括窮困潦倒的“榮吉”,因流浪奔波而孩子早產(chǎn)夭折在路途中的“千代子”,為生計所迫做舞女的“薰子”。這也是小說在另一方面上所能反映的。
伊豆的舞女讀后感 篇10
《伊豆的舞女》是日本作家川端康成寫的一部小說,這部小說寫于1926年,也是川端康成的成名作,我今天又翻看了川端先生的作品,這部小說曾經(jīng)被拍成電影,也獲得過諾貝爾文學獎。令我感到驚奇的是這部小說是關(guān)于愛情的小說,卻沒有一個愛字。
暮秋的伊豆。20歲的川端康成穿著高齒木屐,在落英繽紛的山谷中獨行,“我”其實是高中時代的川端康成。在途中他遇到了十四歲的小舞娘,并對她產(chǎn)生了難以言說的情愫。作者的描寫對象是上世紀二三十年代中下層賣藝人的凄苦生活。少女薰子一家人的經(jīng)歷也是當時日本下層賣藝人生活的真實寫照:四處奔波,無依無靠。同名電影(1974年西河克己導演)中有這么一個橋段——男主和舞女一家人在驛站避雨的時候,他問驛站的老婆婆:那幾個人今天會上哪兒歇腳?老婆婆說:誰知道那些賣藝的會在哪兒歇腳?哪里有客人他們就在哪里歇腳,誰讓他們是賣藝的呢?只有四海為家了。我勸你呀,別和他們在一起,這樣對你不好。從反映社會現(xiàn)實這一角度來說,《伊豆的舞女》的結(jié)局不會是大團圓的喜劇。
“山間的路氤氳著霧氣,衣服被蒙蒙的雨打濕,胸前和雙腳本該覺得冷,背后卻因為疾步而行被汗?jié)?,更因為難耐的情緒而焦躁。初識愛情在這樣年輕的年紀,在這樣如夢似幻的山里,就注定這是一場足以銘記但是卻不可能結(jié)果的感情。"
在這篇小說里面做做沒有灌輸任何一種自己觀點給讀者,主角也不是完人,甚至他一開始也像一般人一樣對舞女有邪念,想讓舞女在當天夜里留在自己的房間里。
讀完這部作品我感受到了文學大師的功力深厚,《伊豆的舞女》在結(jié)構(gòu),情節(jié),文筆等方面,涵蓋了藝術(shù),自然美和愉悅美。
伊豆的舞女讀后感 篇11
知君情深意也厚,憶人全在不言中。
“我任憑淚泉涌流。我的頭腦恍如變成了一池清水,一滴滴溢了出來,后來什么也沒有留下,頓時覺得舒暢了。”“我”最終還是離開了,一場宛若櫻花般美麗的旅途,一場純潔而美麗的愛情,還未完就待續(xù)……朦朦朧朧的情愫,隔著薄薄的一張紙,卻沒有捅破,微微透著遺憾和感傷。
你,一個20歲的學生哥,第一次見到舞女熏子,便“慌張地從衣袖里掏出一支香煙”,羞澀的樣子浮然在我眼前。第一次,便被舞女的樣子所迷心,這就是所謂的一見鐘情[注: 鐘:集中;鐘情:愛情專注。舊指男女之間一見面就產(chǎn)生愛情。]么。當他們這些巡回藝人啟程,可想你內(nèi)心焦躁不安,很想趕上去吧。老太婆的好心送程,卻好像成了你的絆腳石,你焦急地走著,在前方望著送你的老太婆吃力地在后面跑著,很郁悶吧。當那漢子要你一同行走時,你“如釋重負[注: 釋:放下;重負:重擔子。象放下重擔那樣輕松。形容緊張心情過去以后的的輕松愉快。]”。宴會的那晚,聽到鼓聲,你心胸豁然開朗[注: 豁然:形容開闊;開朗:開闊明亮。從黑暗狹窄變得寬敞明亮。比喻突然領(lǐng)悟了一個道理。];聽到紊亂的腳步聲,你又心煩意亂[注: 意:心思。心思煩亂,不知怎樣才好。]……總之,你的心情牽連著熏子一顰一簇……
熏子,在那個學生哥心中你“簡直美麗極了”。在浴場,你一絲不掛地跑出來,伸張雙臂,叫喊著什么??吹綄W生哥,你反而踮起足尖,興奮愉悅。難以相象,你是有多開心。的確,你更像一個什么都不懂的小孩子呢,沒有所謂的害羞。和這個你佩服的學生哥在一起,你的臉總是緋紅。聽到他可以和你同行,你的微笑瞬間綻放;離別之際,你緊閉雙唇,想說什么吧,想表達留念之意。我難過你望著船兒離開,始終緊閉雙唇。誓[注: 盟:盟約;誓:誓言。指男女相愛時立下的誓言,表示愛情要象山和海一樣永恒不變。]。他們只是通過幾次回眸,幾滴清淚來詮釋這若有似無的情愫,于是眼波流轉(zhuǎn)之間,上演了一出青澀而憂郁的如煙似霧的少年情懷。
舞女熏子不但愛好唱歌跳舞,還擅長下棋,棋藝非凡,還熱衷詩詞文章,縱使藝人在老太婆乃至當時人們眼中是卑微的,是“哪兒有客人就住在哪兒”的低賤之人,但在“我”眼中并不這么認為,她下棋時和聽文章時的專注給“我”留了深刻的印象。動身前一天晚上,熏子本想和我一起去看的電影,卻得不到阿媽的同意,她顯得很淡漠,可以想象她心中有多遺憾,會不會甚至有怨恨。川端康成塑造了一個清純,可愛的舞女,豐富的內(nèi)心,細致的人物刻畫描寫是這篇文章的精彩之處。
伊豆的舞女讀后感 篇12
《伊豆的舞女》講述了一個日本高中生獨自在伊豆旅行時與舞女薰子之間朦朧與青澀的初戀故事。在伊豆的優(yōu)美景色的襯托下,高中生這段旅行的偶遇到了幾位江湖藝人,而且對其中那個妙齡少女的姿色十分迷戀。后來通過與他們些許時日的接觸,舞女解開了他的郁結(jié),兩人之間也日生情愫??墒且驗槁觅M耗盡,或說是因為這本就是一段沒有結(jié)果的感情,所以這一切就這樣平息下來,凄涼與悲傷不舍之情仍充斥在二者之間,揮之不去。
薰子是個溫柔可愛的女孩,她有著難得的直率。為“我”端茶而羞澀的薰子,聽故事時天真專注的薰子,在浴場童心未泯的薰子……作者成功的塑造了這個生動鮮明、具體可感的薰子形象,也給整篇文章的憂傷、唯美的格調(diào)埋下了伏筆。如此完美的女孩,試問有誰不會為之傾心呢?
全文還是平靜的收尾結(jié)束,只給人留下淡淡的憂傷與憐惜之情。但我們都明白,任何事物都有它的特定牽絆與行駛的時令軌道,或許只是一層極薄的屏障,但也早已注定不可能被逾越。
或許在每一個人青澀的蔥蘢歲月里都曾有過一段溫暖卻愈發(fā)遙遠的故事,它或許沒有轟轟烈烈,沒有刻骨銘心,沒有念念不忘。抑或僅僅只是一次回眸與邂逅,只是一句簡單的問候,但它卻是那樣溫暖沁人?;叵肫饋?,也會像這篇故事的結(jié)尾一樣——“我的頭腦變成一泓清水,滴滴答答地流出來,以后什么都沒有留下,只感覺甜蜜的愉快。”
伊豆的舞女讀后感 篇13
川端康成描述的這段短短的故事,發(fā)生在涼涼的山中清秋,細雨空蒙,一個大學預科生邂逅了一個漂亮的十四歲舞女薰子。其實那舞女叫什么名字、那少年是什么身份,都沒什么所謂。這就是最合適的時間、最雅致的地點了,連主角都是美好的少年年紀。
宛如一卷緩緩流動的畫。而這幅畫在我心里竟顯不出什么濃重的墨色來。在卷首尋不到起因,卷尾找不到結(jié)果,仿佛作畫的緣由就是個偶然,讓我恍惚覺得描繪的只是小小的一段情節(jié),興許是湯島秀麗的山光,或者是巡回藝人們閑逸的步途,又或許,只是舞女為少年擺好的一雙木屐……長長的一卷畫,沒有情節(jié)顛簸,淡淡的水墨如同要融進紙里去。
我試圖從那一番淺淡的風景中想象舞女與少年的初次相遇。那時少年正在去湯島的途上。途中恰逢舞女一行人,舞女提著鼓和鼓架。那個鼓在她身上卻顯得輕盈,她每一步都輕踮著腳踏過青灰的石板路,有時候也踏過濕茸茸的青翠草地,或許還騰出一只手來提著衣擺。川端如此描寫:一股旅行的情趣油然而生。我猜倘若我是那個少年郎,也會揪了心房想隨行她們?nèi)ァ?/p>
少年在茶館避雨,趕上第三次相遇,順勢結(jié)伴同行。茶館的老婆婆談起巡回藝人們時的語氣提醒我舞女的地位并不與少年相近(后文“乞丐、巡回藝人禁止進村”又再次提醒),語氣不很輕蔑,卻好像正點住什么穴,微微發(fā)癢,叫人不好忘記。
可是正值豆蔻的舞女仿佛一點沒在乎。她好像把那小小的心思都織成了柔軟的情愫,化到溫和的山風里,融到她的一顰一笑頷首俯身中。她端茶來一個不小心撒了茶水,眼睫垂下一片緋紅,好像山麓邊遺落的霞光。她羞澀地答少年的話,拘謹而天真。她快活地泡了溫泉,擁入日光。她請少年為她讀書,眼眸里光彩四溢,嬌媚而明亮。她自言自語似的柔聲向少年說道:“請帶我去看電影吧?!薄鞘嵌嗝疵篮枚鴨渭兊幕幽耆A啊。那些蜜糖般的情絲就那樣從兩心間萌生,毫無預兆,可又是那么合情合理。
山間的雨落了又停,歇了又落,迷迷蒙蒙,似乎把舞女的笑顏模糊了,似乎把她緊隨少年卻又堅持保持的距離縮短了,似乎把阿媽嚴苛的表情融化了,似乎把各自心間的憂郁稀釋了,似乎……那短暫的旅途要無限延長了,直到時間盡頭。
可總歸是有分別的。少年還有他的學業(yè),而舞女要繼續(xù)提著鼓巡演在山野鄉(xiāng)間,那不過是一段短短的交集,就像火車上相識結(jié)伴的陌生乘客中途下車話別一樣簡單,可聽上去為什么有一種不甘心的寂寞呢。少年好像習慣了每個夜晚傾聽黑暗中隱約的鼓聲,好像心里有個聲音在催促他隨那剪倩影往下一個村莊行去。川端寫:“我自己則不得不乘明早的船回東京,因為我的旅費已全花光?!蔽覠o法猜測川端如何在此放下這樣一筆。山里的月光明明還是銀亮銀亮的,舞女的笑聲明明還是清脆好聽的,川端明明可以讓這兩個小人兒再往另一個村莊去,下一下棋,說一說書。川端明明可以讓少年領(lǐng)了舞女去看電影,別讓他們的眼淚撲簌簌地滾落到心里去。是啊我如此迫切地假設著另一個似乎不那么令人神傷的結(jié)局,但為何從腦海里浮現(xiàn)出的話是:“阿媽決不會應允舞女一人隨了少年看電影去?!卑尣粫剩孟衲乔槟蔷耙膊粫?,他們之間永恒的距離都不會應允川端就仿佛落下了一個注定好的結(jié)局:“我抓住繩梯,回過頭去,舞女想說聲再見,可話到嘴邊又咽了回去,然后再次深深地點了點頭?!?/p>
就這樣告別了。少年從頭至尾沒有叫過舞女的名字,舞女的名字實是好聽的,但他們仿佛并不需要,眼波流轉(zhuǎn)間就明了:他在同我說話呢。少年臨走的那日,舞女只蹲在岸邊,凝視著一個方向,一言不發(fā)川端的描寫讓人止不住憐惜她。
就這樣告別了。少年已經(jīng)躺在了船艙里,枕著書包,兩行清淚好像融進了咸濕的海風。只知道自己已踏上回程,只知道剛剛經(jīng)歷一場閑逸美好的旅途,關(guān)于那個旅程,只知道,舞女還是那個漂亮的十四歲姑娘,時間、地點,一切都美得讓人心醉。只知道,自己旅行的初因令人窒息的憂郁,仿佛全部被洗凈了,在那場旅行中,少年將特殊的好意付給了別人,也自然地接受了別人親切的對待。這樣說來,川端又像不經(jīng)意地描繪了少年的一段成長。
川端只寫:“我的頭腦恍如變成了一池清水,一滴滴溢了出來,后來什么都沒有留下,頓時覺得舒暢了。”我猜不到少年是想記得還是想忘記,或許他是愿意就把它當做一場山雨,淅瀝瀝地落在身后,或許是我固執(zhí)而真誠地希望,希望那少年愿意記得,這是多么美好純凈的一程啊。
現(xiàn)在我已不再懷揣那些看似順當甜美的假設,不再假設他們之間的距離有任何消融,也不再為了舞女未出口的“再見”而感到遺憾。
畢竟,結(jié)局那個細小溫潤的不全之憾,成全了故事完完整整的美,填滿了少年舞女落空的心房。這個故事讓我感覺那么真實,就像從伊豆老舊的日記中撕出的一頁一樣,又像……川端腦海深處一段美好的少年回憶。
伊豆的舞女讀后感 篇14
一縷晚風拂面而過,也或只是片面的幽涼,卻莫名地撩出半襲凄清,久縈于心,揮之不去。川端康成的文字亦是如此,淡且輕若浮塵,卻隱了不盡的遐思。透明的灰暗氛圍,蘊涵著絕望之美,仿佛給一切都蒙上一簾沙幕,敏感而纖弱,一觸即破?!兑炼沟奈枧肥侨绱说母杏X化,朦朧,亦真亦幻,也或者正是關(guān)于川端康成內(nèi)心的那個銀灰色世界的寫照。
關(guān)于文學的詮釋是無盡的。川端康成的文字是尤為特別的、異乎尋常的平靜,淡得幾乎不算故事,文字的發(fā)展自然,徐緩,散漫,慵懶得不攙半點熱情。所謂情節(jié),也是在模糊的不確定的情緒中悄然徘徊著。字里行間的憂郁,如同鉛絲劃破手背的痕跡,傷痕細而悠長,但沒有辦法忽視,因為疼痛的感覺會蔓延到整個手背?!兑炼沟奈枧肪褪沁@樣,在一種淡淡的愁緒里勾出全篇的輪廓,輪廓若隱若現(xiàn),而愁緒倒是真正延到讀者的每根神經(jīng)了。
其實并不是特別喜歡日本人的文字的,太陰,太靜,似乎不見陽光,柔弱敏感得很,缺少明朗??慈毡疚膶W就好比把心浸泡在水里,是要沉著氣的。有一個成語叫哀而不傷,而日本文學是不哀而傷,纖細平緩中不時溢露出的壓抑和凝重,不是一兩句話就可以說得明白的。也或,這與他們的民族性格是相關(guān)聯(lián)的。表面的無謂和漠然與內(nèi)心的極端相沖突,便造就了這樣特殊的文字風格。
每一句話都很精致,而心靈也便往來于這般精致的意境之中。娓娓道來的行文方式,更讓人覺著作者是用感覺和情緒在寫作,筆法也愈見從容不迫。作者的直覺細致入微,所有的感觸都茫然地隱在雅致景色的背后,一笑、一回首、一黯然,都透著深深的不可明言的意味。作者放縱自己的情緒行文,把所有的味道都裝進這個清麗文字編織的袋子里,讓讀者也聽憑自己的情緒去感受去觸及,這或許就是文學上所謂的“共鳴”吧。
小說并沒有刻意去營造什么,卻也很自然地產(chǎn)生了鏡頭般的效果,很自然地引出了讀者腦海中的畫面,舞女的純真、清靈亦或傷懷都用準確的文字輕描出來,那種“梨花一枝春帶雨”的味道被作者引向了極致,而作者憐惜愛慕的情感也順理成章地流露出來,不曾袒露的少年情懷也因為自然而顯得干凈、純美。
川端康成的作品多是感覺文學,至于感覺文學與一般文藝的高下,沒有必要去評論。不可否認的是,感覺文學細致深入,意味無窮,可謂文學中的解剖學,把直覺原汁原味地用文字表達出來,零而不散。
記得最初看的是川端康成的《古都》,也是這樣幽淡而陰涼的味道:紫花地丁,濃郁的秋草,甚至于悄落的細雪,似乎所有最潔凈最美的意象都為這位美學學者所囊括了。他的主角在這種傳統(tǒng)的、蒙了意識色彩的自然美中活動,使得他的小說都合了散文的情調(diào)和詩的韻味。不是悲劇,卻滿含了悲劇美的味道。
川端是極少用浮華的字眼的,但他會用平靜的不曾粉飾過的詞句巧妙地組織語言,所以他的東西表面上是和諧的,不露鋒芒的。含蓄與哀艷,共閼于一爐,讀著未嘗不是一種享受。
也或,日人的小說總是含了一種暗暗的頹傷?!对词衔镎Z》、《細雪》即便不是這樣的感覺化,也有著相似的藝術(shù)傾向。
日本與中國的文化在某些方面是極為相似的。然而中國的文化更趨于雄渾和偉美。日文化是低吟,回轉(zhuǎn)不絕的沉吟,吟,深至骨髓,何其沉重?
一片冷艷中顯露一抹暖,這便是川端的味道,就宛若深藍的夜海中偶升一座燈塔;迷霧的山林間忽點一支細燭——寂寞,寧靜且堅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