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雅舍小品讀后感】
我最近剛閱讀了《雅舍小品》。這本書是梁實秋先生1939年在北碚雅舍所寫的小品文的結(jié)集。當時,劉英士在重慶辦《星期評論》,邀請作者寫稿,作者用筆名一連寫了10篇,即名為“雅舍小品”。刊物停辦后,他又寫了10篇。戰(zhàn)事結(jié)束后,作者又應(yīng)張純明之邀,繼續(xù)以“雅舍小品”的名義在《世紀評論》上陸續(xù)發(fā)表了14篇小品文。本書全部收錄了這些文章。
“雅舍”雖然是一棟陋居,但在梁實秋先生的筆下寫來,卻是如此的美麗而優(yōu)雅。一個人有許多方面可以表現(xiàn)他的才華。畫家拉斐爾不是也寫過詩嗎?詩人但丁不是也想畫嗎?“雅舍小品”不過是梁實秋先生的一面。許多人喜歡他這一面,雖然這并不是他的全貌。梁實秋先生還是中國迄今為止唯一一個獨立完成莎劇莎詩漢譯工程的翻譯家。
從《雅舍小品》中,我讀到了梁實秋先生積極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
【篇二:雅舍小品讀后感】
梁實秋老人是個懂得品味生活的人。作為一個北平人,他所著的作品多帶有老北京的影子關(guān)于生活,老先生寫得很廣,上至國事民生,下至衣食住行,所有關(guān)于生活之事,盡皆有之。
在《雅舍小品》之中,談得最多的是吃的?!独削衣P》之中,講了數(shù)十種吃食,還有十數(shù)家館子飯莊,其中亦不乏故事。三言兩語,將讀者作食客又將之數(shù)十年前,恰又合時宜地早早跳出。但無論多短小精悍的文字,不是思故,就是思鄉(xiāng),追憶故人。在如此垂涎欲滴、興奮不已的話題中道出己愁,卻又并不讓人知覺真是令人稱奇除了一個“愁”字,當然更是些哲理,卻全無大哲之架,似只是在講故事之余講講奧妙。
《雅舍小品》中,上首既是關(guān)于說話的,且竟有一篇是講如何罵人的!的確,罵人,尤其在盛怒之下,實乃人之常情,不發(fā)泄卻也不可能。但在盛怒之下冷靜罵人,恐怕只有那些“傻子”天才才會在罵人時這么做。不過此篇也并不止講如何罵人,還說算揭了張黑幕給人瞧瞧;抑或是說例“焦躁時罵人都罵不了還能干什么”之類的話題。這些個罵人的法兒,用了些個成語取了幾個小標題,讓人發(fā)現(xiàn)再小之事都可用計,不是隨便玩兒玩兒就好的,著實給人清風而令人一驚而醒。
余亦曾怨世之不公,怨時間何必其速?尚不能輕松度日。倘非作業(yè)頭疼吾必日夜行吾所欲,不必似此般浮躁,但因有作業(yè)為工作,卻時常看不順眼許多事物。自從看了《雅舍小品》之后對其中許多篇章中坦露出之平淡的生活態(tài)度及令人深思的哲理十分感到內(nèi)心的共鳴與渴望。是啊,切不可把世上萬物皆灌以主觀情緒,應(yīng)以平和之心面對,不急不躁,方為正策。
在有所悟后,我覺著,看事應(yīng)多一份思考,多一份淡定,少一份憂慮,不必想不開;惋惜之至亦應(yīng)將心放下。待人接物不妨寬厚,不必斤斤計較,指不定人有所難。把紅塵看得太破不好,但裝得太糊涂以至于真糊涂也不行。凡事不可至極,至極則至不極,然折其中,看破、糊涂亦有度,方為全策。
【篇三:雅舍小品讀后感】
《雅舍小品》是梁實秋先生的隨筆錄。分為《雅舍品人》《雅舍品世》《雅舍談吃》《海外擷英》四個部分。
寫《雅舍小品》的時候,梁實秋已近不惑之年,各方面修養(yǎng)較為深厚。小時親炙故都風情,身經(jīng)兵亂之災(zāi);年輕時幸逢“五四”新潮,眼界大開,個性張揚,又漂洋過海,游學美國,領(lǐng)略異域風物,飽嘗離愁別緒;回國后涉足社會,南來北往,看夠了世事變幻,嘗遍了人生五味,見識日增,年事漸長,不知不覺間,就到了中年,春華消退,秋思老成,委實能夠“相當?shù)恼J識人生,認識自己”了。梁實秋不僅有豐富的人生閱歷,又有真才實學。清華8年的正規(guī)教育打下了他國文、英文堅實的基礎(chǔ),清華文學社的活動培養(yǎng)了他的文學愛好和寫作才能;留學3年又主修英美文學,師從新人文主義批評家白璧德教授,青春的浪漫才情受到古典理性的洗禮而獲得升華;學成歸國后,歷任南北數(shù)所大學教授,編過《新月》等報刊,卷入文壇風波,從事文學批評,講授英美文學,譯介莎翁戲劇,堪稱才學過人,詩書滿腹。因而,中年時代的梁實秋,可說是才學識兼?zhèn)?,積累豐富,修煉到家,不鳴則已,一鳴自能驚人。其學養(yǎng)、閱歷、性情、氣度,就充分體現(xiàn)在《雅舍小品》之中,他在20世紀中國散文史上大家的位置,就是從這里開始奠基的。
“雅舍”最宜月夜——地勢較高,得月較先??瓷筋^吐月,紅盤乍涌,一霎間,清光四射,天空皎潔,四野無聲,微聞犬吠,坐客無不悄然!舍前有兩株梨樹,等到月升中天,清光從樹間篩灑而下,地上陰影斑斕,此時尤為幽絕。直到興闌人散,歸房就寢,月光仍然逼進窗來,助我凄涼。細雨蒙蒙之際,“雅舍”亦復(fù)有趣。推窗展望,儼然米氏章法,若云若霧,一片彌漫……
他在描寫“雅舍”“得月較先”這番賞心悅目的情景時,作者的情趣之雅,飄飄然有出塵欲仙之感。不禁插敘一段遇有暴雨則滿室狼藉的.鏡頭,回到雅舍之陋,對比如此之鮮明,令人忍俊不禁。
在談感受時作者寫下了這樣的句子:“雅舍所能給予之苦辣酸甜,我實躬受親嘗?!逼溟g自然存在著作者對所處戰(zhàn)爭年代的無奈,但更多地表現(xiàn)了作者隨遇而安、豁達樂觀、苦中作樂的生活態(tài)度。
孔子云:“質(zhì)勝文則野,文勝質(zhì)則史,文質(zhì)彬彬,然后君子。”《雅舍小品》一文在內(nèi)容與形式上取得了和諧的統(tǒng)一,集中體現(xiàn)了一個“雅”字,即在思想感情上的高雅的志趣和恢宏的雅量,在語言風格上的典雅的文氣和蘊藉的辭采,可謂“文質(zhì)彬彬”的典范。
【篇四:雅舍小品讀后感】
最近在讀梁實秋的《雅舍小品》一書,感覺到很有風趣。
初看書之目錄,感覺都是很平常的題目,如:《孩子》、《衣裳》、《男人》、《女人》、《理發(fā)》、《下棋》等。待讀上一兩篇,就會從心中發(fā)出感嘆:作者確實具有獨特的智慧、過人的洞察力和超強的表達力。
《雅舍小品》中的作品是名副其實的小品,所取的題材都屬于隨手拈來的生活瑣事,初看題目時給人的感覺是平凡,但細看內(nèi)容后,卻令人感到別具風趣,讀來一點也不乏味。書之內(nèi)容涉及的題材都是平凡不過,普通人不大注意的,但就是這樣平凡的題目,作者竟然能寫出這么豐富的內(nèi)容,而且別饒趣味,平凡中蘊含哲理,令人在作者那機智閃爍、諧趣橫生、幽默和趣味的文字上體會人生,感悟“生活點滴都可入文”之真諦。
《雅舍小品》是梁實秋1939年在四川北碚雅舍所寫的小品文的結(jié)集。雖然事隔七十多年,今日讀來依然倍感親切,絲毫沒有時過境遷昨日黃花之感。
作者在《雅舍》一篇中說,他的作品是“長日無俚,寫作自遣,隨想隨寫,不拘篇章”的,至于書名用“雅舍”二字,只在點明寫作的所在地而已。
引導語:本篇雅舍小品
(一)雅舍小品讀后感
讀過此書,我第一次驚奇的發(fā)現(xiàn),語言的魅力竟能如此之大,吸引著我一遍又一遍地品讀與理解。
他操著樸實無華而略帶一些小幽默的輕松筆吻,向我娓娓敘說著一樁樁一件件同樣舉無輕重、低頭不見抬頭見的家常小事,就像喝著幾杯小酒和一個熟悉無比的街坊鄰居聊天。無論是花瓶還是痰盂,是衣服還是頭發(fā),是香檳還是啤酒,他都能侃侃而談,就這話題無限發(fā)散開來,憑借著他數(shù)十年的閱歷,作出洋洋灑灑數(shù)千字的言而有物的文章。不需深思熟慮,不需故弄玄虛,每一篇卻都是那么的飽滿與真實。這么一個慈眉善目的老人,就這么突兀地坐在了我的面前,他戴著眼鏡,圓臉,頭頂光溜溜,咧著嘴,笑得很自在。他的笑容那么平易近人,那么有感染力,仿佛把空中的陰霾也染成了陽光,仿佛流云也為他停滯不前;他的怒斥激昂澎湃,那么激動人心,仿佛把干燥的煤炭也激出了火花,仿佛胸中滾滾的熱血都是為他而流淌的。
他給了我莫大的幫助和啟發(fā)。首先是文章干練簡結(jié),能用一個字拎清,不用兩個字磨嘰,就是稍加模仿,也使我文章增色不少。其次是對事例的引用,在我書架上它是首屈一指的,從五千年前的堯舜禹湯,到昨天打的領(lǐng)帶,一篇雜文可以引用七八個恰到好處的事例,再者,與當今社會的浮華風正反,他的文風非常平實,從這篇文章的題目就可以豹窺一斑,在其他作家焦慮的思考如何給文章取一個華麗的主題目來嘩眾取寵吸引讀者時,“雅舍小品”這四個簡潔干練、清新淡雅的文字已經(jīng)概括了一切。除了文章,還有做人,上善若水,厚德載物。
雨果說書籍是造就靈魂的工具。莎士比亞說書籍是全世界的營養(yǎng)品,生活里沒有書籍就好像沒有陽光;智慧里沒有書籍就好像鳥兒沒有翅膀。是的,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朋友們,愛書吧,讀書吧,而且試著寫作吧,相信她會讓我們更加快樂,咱們都不妨一試!
(二)雅舍小品讀后感
今年暑假,我讀了梁實秋的《雅舍小品》,雖說是讀,其實就是聽,因為我的眼睛散瞳了,看不清,但就是這樣,我才有機會用耳朵聽到了這么美的'散文?!堆派嵝∑贰访恳黄己苊?,里面有描寫臺北故居、寫雅舍、時間即生命……但最讓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雅舍》。雅舍,是作者的故居。它修建在山上,從房子到山下的大路有二十幾公里,如果有客人來,要爬七八十層土臺階,再走過一段上坡路才到雅舍。雅舍不大,共六間,作者只占了兩間。因為房子是依著山勢修的,就形成了一個超好玩的現(xiàn)象。早晨起來從書房到廚房是上坡,吃完飯從廚房到客廳是下坡。房子是用來擋風避雨的,可雅舍既不能遮風,也不能擋雨。不能遮風是因為窗上沒有糊紙,不能擋雨是因為房頂上的瓦片有許多小細縫。雖然雅舍盡不到房屋的責任,但作者認為“雅舍”還是自有它的個性,有個性就可愛。雅舍給了作者靈感和快樂,雅舍前面是金燦燦的稻田。再遠望過去是幾抹蔥翠的遠山,旁邊有高粱地,有竹林,有水池,有糞坑,后面是荒僻的土山坡。這么美好的景色,作者怎么會不喜歡呢?讀了《雅舍小品》,我真正認識到了語言的美。當我讀到一些詞句的時候就感覺深處作者描寫的那個地方,比如有一篇叫《鳥》的散文,里面描寫了各式各樣的鳥,當作者在描寫這些鳥的時候我都有一種身臨其景的感覺。我不僅體會到了語言的美還懂得了要珍惜時間。我在《時間即生命》學到“不要浪費時間,浪費時間等于浪費生命,年輕的時候要學習,不然到了老就會有所遺憾。”這本書用它獨特的方法讓我受益終身。
(三)雅舍小品讀后感
拿起了《雅舍小品》,它分為若干小篇,每篇都記錄了作者的一些感受,或是一些世相百態(tài),各地美食。當我捧起它的時候,一切都淡忘了,也算是正式打響了我寫作甚至人生,極其重要一課的上課鈴。
這節(jié)課的第一講是真實樸素。作者盡取材于真實生活,例如說“擁擠”、“講價”。他沒有天馬行空、天花亂墜的浮夸,也沒有為了生動而添油加醋。平平淡淡間,自有些許幽默詼諧。關(guān)于講價“童叟根本也不見得好欺侮,而且買賣大半是流動的,無所謂主顧,不講價還是不過癮,不七折八扣顯得買賣不和氣,交易一成買者就又會覺得上當?!边@可謂是真實揭露了做買賣的的現(xiàn)況,所謂“言不二價”、“童叟無欺”的確不符現(xiàn)世,讓他一語道破,不由得令人莞爾。這樣的文章字里行間自會有一股親和力,大家身邊的人和事,當然強于胡編亂造。與其以詞匯的堆積羅列嘩眾取寵,不如以親身所歷的實事打動人心。與其說:我此題是否夠吸引人,是否有的寫;不如說:我此題是否真實,是否是我曾經(jīng)歷過的。(.)這是我常犯的錯誤,我想它很有可能也是年輕一代人的通病。沒有親身經(jīng)歷,是做不出好的文章的,正如人生,待人多份真實,少份虛假,豈不是好?
這節(jié)課的第二講是細致觀察。例如他講擁擠:“既上車之后,不消說可以聽到下列
各種的呼聲:‘哎呦!你看看我的腳’‘別擠喲!’‘喂,你趴在我的身子上了!’‘沒得辦法!’‘你倒是拉住上面的把手啊’”這般細致的描寫,光憑想象可是達不到的,“汽車尚未停穩(wěn),一群人蜂擁而上,結(jié)果是車上的人不得下來,下面的人也不得上去,一陣混戰(zhàn)之后,上面的人倒是下來了,下面的人除了儒弱文雅的之外到也都上去了。然而費掉‘民力’不少?!奔氈碌赜^察品味會讓生活更加豐富,寫作更有素材,而不是亂七八糟地瞎想。當你致力于觀察生活的一點一滴時,你會發(fā)現(xiàn)很多很多平時未注意到的有趣的事情。就比如擁擠,我從來沒有認真觀察甚至從來沒有注意到它,可它確確實實地存在著,當梁實秋娓娓道來之時,方是“噢,原來如此!”下次坐公交、擠地鐵,再觀察觀察印證印證,豈不有趣?
雅舍小品讀后感1
今年暑假,我讀了梁實秋的《雅舍小品》,雖說是讀,其實就是聽,因為我的眼睛散瞳了,看不清,但就是這樣,我才有機會用耳朵聽到了這么美的散文?!堆派嵝∑贰访恳黄己苊溃锩嬗忻鑼懪_北故居、寫雅舍、時間即生命。但最讓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雅舍》。雅舍,是作者的故居。它修建在山上,從房子到山下的大路有二十幾公里,如果有客人來,要爬七八十層土臺階,再走過一段上坡路才到雅舍。雅舍不大,共六間,作者只占了兩間。因為房子是依著山勢修的,就形成了一個超好玩的現(xiàn)象。早晨起來從書房到廚房是上坡,吃完飯從廚房到客廳是下坡。房子是用來擋風避雨的,可雅舍既不能遮風,也不能擋雨。不能遮風是因為窗上沒有糊紙,不能擋雨是因為房頂上的瓦片有許多小細縫。雖然雅舍盡不到房屋的責任,但作者認為“雅舍”還是自有它的個性,有個性就可愛。
雅舍給了作者靈感和快樂,雅舍前面是金燦燦的稻田。再遠望過去是幾抹蔥翠的遠山,旁邊有高粱地,有竹林,有水池,有糞坑,后面是荒僻的土山坡。這么美好的景色,作者怎么會不喜歡呢?讀了《雅舍小品》,我真正認識到了語言的美。當我讀到一些詞句的時候就感覺深處作者描寫的那個地方,比如有一篇叫《鳥》的散文,里面描寫了各式各樣的鳥,當作者在描寫這些鳥的時候我都有一種身臨其景的感覺。我不僅體會到了語言的美還懂得了要珍惜時間。我在《時間即生命》學到“不要浪費時間,浪費時間等于浪費生命,年輕的時候要學習,不然到了老就會有所遺憾?!边@本書用它獨特的方法讓我受益終身。
雅舍小品讀后感2
近來,有幸拜讀了梁實秋先生的散文集《雅舍小品》,其中有一篇散文是《談話的藝術(shù)》,讀了這篇散文后,我深深地覺得談話的禮貌。我認為,人與人之間本來就要保持一定的距離,何況談話,如果距離進了就會不小心把唾沫噴到別人臉上,使自己處于尷尬的境地。有一次,我看到有兩個人因為一—些瑣碎的小事而發(fā)生口角,一個人因為三言兩語之后嘴角上堆積有唾沫,于是發(fā)出重唇音的時候不免星沫四濺,使矛盾更加激烈。“談話和作文一樣,有主題,有腹稿,有層次,有頭尾,不可語無倫次。”這句話使我感觸很深,寫作同說話—樣,要言簡意賅,想好了再說,不要語無倫次。總之,說話要處處注意,如果稍不慎,就會引來別人的厭惡。
在對談話的理解里,梁先生寫得特別幽默深刻,讓人忍俊不住,也讓人笑過之后會反思。他說談的腔調(diào)與嗓音因人而異。有的如破鑼,有的如公雞,有的行腔使氣有板有眼,有的回腸蕩氣如怨如訴,有的于每一句尾加上一串格格的笑,有的說完一段話之后像鯨魚一般噴一口氣。更要緊的是說話聲大小需要一點兒控制。一開口便血脈噴張,聲震屋瓦,不久便要聲嘶力竭,氣急敗壞,似可不必,有變成耳語,令聽者頗為吃力,讀來令人捧腹,但確實受益匪淺哦。
雅舍小品讀后感3
暮色四合,月色朦朧。我在書香與花香的纏綿中輕輕合上《雅舍小品》,回味著書中的點點滴滴。
《雅舍小品》是梁實秋的作品。講述的都是生活瑣事,有人間煙火,世情百態(tài),故都風物,但卻被他描繪得別具風趣。他的散文似乎信手拈來,時而流連于衣食住行,時而沉醉于琴棋書畫,有時天文地理,有時人情世故。沒有大悲大喜,而是在簡潔的文字中透出高雅、平和,以及一種積極溫暖的情味。冰心這樣評價他:“一個人應(yīng)當像一朵花,花有色香味,人有才情趣,我的朋友,男人中只有梁實秋最像一朵花?!?/p>
我最欣賞的文章是《爆竹》,過年放爆竹是我國的傳統(tǒng)文化,文中描寫了爆竹的來歷,用的范圍,怎樣放,樣子,種類及外國放爆竹?!芭槿灰宦暎饛楋w升,繼之以無數(shù)小燈紛紛騰射,狀至美觀”講的即是煙花,記得跨年夜我也曾領(lǐng)略過煙花的壯美。爸爸把煙花搬到遠處,然后點燃引火線,跑回來,這時只見一個個光束沖向夜空,在夜空中劃出一道道優(yōu)美的弧線。我緊緊地捂住耳朵,“彭!”那光束一下子綻開,頓時整個夜空都被點亮,煙花宛如一朵鮮花點綴著夜空,占據(jù)了半邊天?;ㄟ€未謝,一位亭亭玉立的仙女便展現(xiàn)出她的身姿……有的如天女散花,臂挎花籃,鮮花亂綴;有的賽金龍騰飛,氣勢磅礴,雄偉壯觀;有的似鮮花綻放,搖曳身姿,絢麗奪目;有的若星光四濺,秋雨瀟瀟,賞心悅目;還有的像仙女下凡,亭亭玉立,婀娜多姿……絢爛多姿,令人贊嘆不已。第二天早上還要放爆竹,預(yù)示著新年的到來,迎接美好的明天。
這篇文章令我感慨萬千,現(xiàn)在的年輕人對傳統(tǒng)文化,傳統(tǒng)節(jié)日的熱愛已漸漸被抹淡,我們應(yīng)當傳承這些文化,熱愛它們,這樣才能擁有更美好的新時代。正如《爆竹》一文,讓我們以煙花爆竹迎接新年,迎接更燦爛的明天!
雅舍小品讀后感4
拿起了《雅舍小品》,它分為若干小篇,每篇都記錄了作者的一些感受,或是一些世相百態(tài),各地美食。當我捧起它的時候,一切都淡忘了,也算是正式打響了我寫作甚至人生,極其重要一課的上課鈴。
這節(jié)課的第一講是真實樸素。作者盡取材于真實生活,例如說“擁擠”、“講價”。他沒有天馬行空、天花亂墜的浮夸,也沒有為了生動而添油加醋。平平淡淡間,自有些許幽默詼諧。關(guān)于講價“童叟根本也不見得好欺侮,而且買賣大半是流動的,無所謂主顧,不講價還是不過癮,不七折八扣顯得買賣不和氣,交易一成買者就又會覺得上當。”這可謂是真實揭露了做買賣的的現(xiàn)況,所謂“言不二價”、“童叟無欺”的確不符現(xiàn)世,讓他一語道破,不由得令人莞爾。這樣的文章字里行間自會有一股親和力,大家身邊的人和事,當然強于胡編亂造。與其以詞匯的堆積羅列嘩眾取寵,不如以親身所歷的實事打動人心。與其說:我此題是否夠吸引人,是否有的寫;不如說:我此題是否真實,是否是我曾經(jīng)歷過的。這是我常犯的錯誤,我想它很有可能也是年輕一代人的通病。沒有親身經(jīng)歷,是做不出好的文章的,正如人生,待人多份真實,少份虛假,豈不是好?
這節(jié)課的第二講是細致觀察。例如他講擁擠:“既上車之后,不消說可以聽到下列各種的呼聲:‘哎呦!你看看我的腳’‘別擠喲!’‘喂,你趴在我的身子上了!’‘沒得辦法!’‘你倒是拉住上面的把手啊’”這般細致的描寫,光憑想象可是達不到的.,“汽車尚未停穩(wěn),一群人蜂擁而上,結(jié)果是車上的人不得下來,下面的人也不得上去,一陣混戰(zhàn)之后,上面的人倒是下來了,下面的人除了儒弱文雅的之外到也都上去了。然而費掉‘民力’不少?!奔氈碌赜^察品味會讓生活更加豐富,寫作更有素材,而不是亂七八糟地瞎想。當你致力于觀察生活的一點一滴時,你會發(fā)現(xiàn)很多很多平時未注意到的有趣的事情。就比如擁擠,我從來沒有認真觀察甚至從來沒有注意到它,可它確確實實地存在著,當梁實秋娓娓道來之時,方是“噢,原來如此!”下次坐公交、擠地鐵,再觀察觀察印證印證,豈不有趣?
雅舍小品讀后感5
最近在讀梁實秋的《雅舍小品》一書,感覺到很有風趣。
初看書之目錄,感覺都是很平常的題目,如:《孩子》、《衣裳》、《男人》、《女人》、《理發(fā)》、《下棋》等。待讀上一兩篇,就會從心中發(fā)出感嘆:作者確實具有獨特的智慧、過人的洞察力和超強的表達力。
《雅舍小品》中的作品是名副其實的小品,所取的題材都屬于隨手拈來的生活瑣事,初看題目時給人的感覺是平凡,但細看內(nèi)容后,卻令人感到別具風趣,讀來一點也不乏味。書之內(nèi)容涉及的題材都是平凡不過,普通人不大注意的,但就是這樣平凡的題目,作者竟然能寫出這么豐富的內(nèi)容,而且別饒趣味,平凡中蘊含哲理,令人在作者那機智閃爍、諧趣橫生、幽默和趣味的文字上體會人生,感悟“生活點滴都可入文”之真諦。
《雅舍小品》是梁實秋1939年在四川北碚雅舍所寫的小品文的結(jié)集。雖然事隔七十多年,今日讀來依然倍感親切,絲毫沒有時過境遷昨日黃花之感。
作者在《雅舍》一篇中說,他的作品是“長日無俚,寫作自遣,隨想隨寫,不拘篇章”的,至于書名用“雅舍”二字,只在點明寫作的所在地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