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晨曦初照,而山像含羞的少女,若隱若現(xiàn),日落西山,余光橫照。
2. 站在這里一看,真怪,山簡直變了樣,它們的形狀與在平原或半山望上來大不相同,它們變得十分層疊、雜亂,雄偉而奇特。往上仰望,山就是天,天也是山,前后左右盡是山,好像你的鼻子都可隨時觸到山。
3. 古老的黃河彎彎曲曲,富饒的河套偎依在母親黃河那寬闊溫暖的懷抱里,這里孕育了燦爛的河套文化,這里養(yǎng)育了世世代代質(zhì)樸勤勞的河套人。
4. 水中倒映著藏青色的山,仿佛給白色的帶子繡上了美麗的花紋。
5. 山腰盤旋的那曲折險峻的實木棧道,如縷縷飄帶纏繞在綠水青山之中,成為一道獨特的亮麗風景;幽深的峽谷之中,升騰著神鬼莫測的氤氳山氣,如一副神奇的輕紗帷幔,精致而婉約地繪成了一副山水畫卷;粗曠的山巒,敦厚的棧道,別樣的情趣,萬般風情,不知是人在景中走,還是景隨人流動。
6. 這兒的巖石,有的嬌小玲瓏,宛如破土而出的春筍;有的精巧雅致,好似含苞待放的睡蓮;有的氣勢磅礴,仿佛飛流直下的瀑布。
7. 孤山東邊的白堤和西南的蘇堤,就像兩條綠色的綢帶,輕柔地飄浮在碧水之上。
8. 爬上山坡后,另外一邊不再是誘人的蘆柑,而是亭亭玉立的杉木。它們俏生生地屹立著。杉木無拘無束地立在無垠的天空下,微風過處,它們仿佛在對我淺吟低唱,盡量溫柔起來。尖尖的葉子也在我欣賞的眼睛里變得柔嫩而嫵媚,風情萬種。
9. 山溝,其實很普通,也很土氣,只是正因滿溝氤氳著槐花的芬芳之氣,一串串潔白素雅的槐花迎風搖曳在溝里,如此這般,才令我等驢友們著迷,猶如貌不驚人的山姑被精心梳妝打扮一番,自有一番別樣的韻致。
10. 小河真美?。∏宄?、碧綠、恬靜,令人神往。遠看它是那樣的綠,綠得像一條翡翠色的綢帶;近看它是那樣的清,清得可以看見河底游動的魚蝦。夜晚,那彎彎的月牙倒映在清澈透明的小河上,是那樣的美麗,又是那樣的溫柔。此時的小河更顯得迷人。
11. 最快樂的就是這河水,簡直像一位活潑的少女,唱著、跳著,撥動著老樹伸過來的根須,拍打著黃褐色的山崖,踏著河灘上那些石子,無憂無慮地奔跑著。河水中不時跳出一條魚兒,使河流顯得更富有情趣,更天真可愛了。
12. 這堵石壁似摩天大廈仰面壓來,高得像就要坍塌下來咄咄逼人。山巔上,密匝匝的樹林好像扣在絕壁上的'一頂巨大的黑毯帽,黑綠從中,巖壁里蹦躥出一簇簇不知名的野花。
13. 再沒有比春雨洗浴后的青山更迷人了,整個山坡,都是蒼翠欲滴的濃綠,沒來得散盡的霧氣像淡雅絲綢,一縷縷地纏在它的腰間,陽光把每片葉子上的雨滴,都變成了五彩的珍珠。
14. 情系江南山水間,無盡相思最永遠。真情本美麗,來自水云間,天若有情夢明月,甘為做月老。夢里愛江南,竹船湖水邊,一支情歌兩人唱,笑的是玉蓮。湖水情悠悠,竹筏俏連連。湖中魚兒悄悄游,醉人的是遠山一片。
15. 山溝被雪填平了,和山背一樣高,成了一片片平平的雪鋪的大廣場。
16. 露出云層的群山似島嶼般一簇簇一抹抹的懸浮著。
17. 朦朧的遠山,籠罩著一層輕紗,影影綽綽,在飄渺的云煙中忽遠忽近,若即若離。就像是幾筆淡墨,抹在藍色的天邊。
18. 山和水的融合,是靜和動的搭配,單調(diào)與精彩的結(jié)合,也就組成了最美的風景。在青山間探索,在綠水間泛舟……多么美妙!
19. 江水穿山破壁,氣勢洶洶奔騰而下;奔騰叫囂的江水,如瀑懸空,砰然萬里。
20. 峰巒疊嶂,碧水如鏡,青山浮水,倒影翩翩,兩岸景色猶如百里畫廊。
21. 尖刀似的小山,挑著幾縷乳白色的霧,霧靄里,隱約可見一根細長的線。
22. 水,那么靈動清麗,令人神往遐思;水,那么雄渾澎湃,充滿了無限激情。有時人稱柔情似水,有時又說咆哮奔騰,這就是水的個性。瀑布的壯麗,波濤的洶涌,泉水的叮咚,小河的潺潺,全都日夜永恒。
23. 沿河兩岸連山皆深碧一色,山頭常戴了點白雪,河水則清明如玉。
24. 水的漣漪長大,在水的清甜中成熟。水鄉(xiāng)的孩子,躺在水的懷抱中,聆聽涓涓水流聲,和著母親河的輕濤,做者荷花般的夢。是水賦予了生命,是水創(chuàng)造了新景。家鄉(xiāng)的小河水清澈而透明,一代代人被融化在這水中,失去的是短暫的生命,永恒的是這歷經(jīng)曠世的生命之源——水。
25. 在這種環(huán)境中,每一處都是歡聲笑語,每一處都充滿陽光,沒有霧時,千山一碧,有霧時,則云霧迷蒙,山連山,水接水……
氣韻沉郁 魄力雄杰
——“清初六大家”之吳歷山水畫作品賞析
安徽 李暉
清朝初期,畫界出了個頗具盛名的“六大家”。此“六大家”,有人解釋為“四王吳惲”。所謂“四王”,即王時敏、王鑒、王翚、王原祁;“吳”,乃吳歷;“惲”,是惲壽平。在此,我們與讀者一起來賞讀“清初六大家”之一吳歷的畫作。
吳歷,原名啟歷,字漁山,因其所居之地,傳為孔子弟子言子游故宅,有一井,水黑如墨,故自號墨井道人,又號桃溪居士,江蘇常熟人。生于明崇禎五年(1632年),卒于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乃身跨明清兩朝的高齡畫家。自幼勤奮讀書,少年時父死,全靠寡母維持生活,苦難更激勵其學習的意志,詩、文、書、畫、琴各樣都精心去學,以致形成了廣博的文化素養(yǎng)。他的書法,直追王羲之、蘇東坡一體;他的詩,由明末著名詩人錢謙益?zhèn)魇?;他的繪畫,先從王鑒為學,后又在王時敏門下作徒。十三歲上,明朝滅亡。作為“國破山河在”之明朝遺民,唱出“到處荒涼新第宅,幾人惆悵舊衣冠”的悲慟詩句,過著“隱居只在一舟間,與世無求獨往還”的隱居讀書生涯。三十一歲上,寡母與妻子又相繼病逝,促使他思想上更加消沉,興起脫塵出世的念頭。一般隱士的“脫塵出世”,不是皈依佛門,就是入道為徒,而吳歷加入的則是天主教。因言子游故宅地的一部分,曾辟為天主教堂,與吳歷所居為鄰。平時耳濡目染,尤其與傳教士們經(jīng)常接觸,特別與比利時籍傳教士魯日滿交往密切。其四十五歲上,專門以抒情筆調(diào)繪制了一幅江南湖濱小景——《湖天春色圖》,贈送給魯日滿。五十歲左右,吳歷正式加入天主教,隨之去澳門修道,并學拉丁文。五十七歲時,吳歷成為天主教的傳教士,在上海等地傳教三十年,過著清苦的生活,八十七歲病逝于上海。這一時期,由于致力于宗教活動,故留下的畫作甚少。有《墨井畫跋》《墨井詩抄》傳世。
吳歷在繪畫上,宗法宋、元、明各大家,但他能摹古卻不泥古,融諸家之長,獨創(chuàng)新意;又能遵從自己“不將粉本為規(guī)矩,造化隨他筆底來”,師法大自然的觀念,富有真實感;加之在一定程度上汲取了西洋畫法,以致他迥異于他的老師王鑒、王時敏,迥異于整個“四王”的摹古之路,成就為頗具特色的清初畫壇大家。
我們先賞吳歷的《松亭垂釣圖》(圖1),紙本,縱148.7厘米,橫30.2厘米。整個畫面平遠鋪設(shè),用筆沉著謹嚴,近、中、遠的青松漸遠漸小,給人以深邃深潤之覺,山石富有立體感。山間溪水,奔流而下,溪水之上,筑有一連接溪水兩岸的闊大平板式建筑,既是供人歇息的山中之亭,又充當橋梁之用,因在松蔭之下,故名“松亭”。這種又亭又橋的建筑,至今有些江南地區(qū)依然存在,俗稱“廊橋”;幽靜的松亭一角,一束發(fā)系髻的男子,在持竿垂釣,垂釣者目不斜視地凝注著釣竿的動靜;山林間的小徑,彎彎繞繞、曲曲折折,如蛇行般地通往主峰的峰巔,呈現(xiàn)出一種無限之極境。是幅清雅、明快、幽靜的江南山水景色,令人深思,給人遐想,讓人陶醉。
畫面右上角,有畫家行書題寫跋語與落署。語曰“讀書有得,與后見山見水。觸物生趣胸中,寫寫自能筆合古人。請以質(zhì)之,青嶼先生”。落款“甲寅六月十日 吳歷”。鈐“吳歷”方印,后又有許之漸款署“乙卯小春,弟許之漸奉寄良老門年兄清鑒”。于“乙卯”和“許之漸”字上、字下,均鈐一印?!凹滓?,當是康熙十三年(1674年),可知此畫乃吳歷四十四歲力作。題語中的“青嶼先生”與“許之漸”,同為一人。許之漸,字儀吉,號青嶼,清順治年間進士,官至御史,因彈劾不避權(quán)貴,遭嚴重打擊,被削籍歸里。其為清武進(今江蘇常熟市轄域)人,清時的常熟縣與武進縣毗鄰,與吳歷為同鄉(xiāng),又同是身跨明、清兩朝的.文化人,故“被削籍歸里”后,二人常有交往?!耙颐保瑒t是康熙十四年(1675年)?!靶〈骸?,又稱小陽春,即農(nóng)歷十月,意謂十月不寒,有如初春?!傲祭祥T年兄”,“良老”為主考那年的同榜進士。由此可知,吳歷與康熙十三年(1674年)的農(nóng)歷六月十日將畫交許之漸“質(zhì)之”,次年的農(nóng)歷“小春”,許之漸又將畫寄給與他同年登第進士以“清鑒”。此為吳歷繪畫處于成熟階段的中年之作,故此畫呈現(xiàn)出景色郁茂、布局深遠、勾皴精密、清潤綺麗的風格。
再讀吳歷的《靜深秋曉圖》(圖2)。紙本設(shè)色,縱95.3厘米,橫24厘米。以近、中、遠三段鋪設(shè),有條不紊,布局合理,展現(xiàn)出金秋時節(jié)江南山水的秀麗景色。近景,蒼秀的松柏,長滿青草的山石,彎曲的古松,枝葉均“彎”在溪水之上;溪水是彎彎曲曲地自上而來;右岸深入溪水的巨石坪上,有一老者席地而坐,在觀賞著深山之中的秋景,幽然安泰,注目凝視,表現(xiàn)出老者對山間秋景的眷戀之情。中景,在彎曲的溪流兩岸,極為稀疏地散落著四木撐起的草亭、低矮的茅屋、顯得莊嚴雄偉的佛寺以及高崇的寶塔。溪水之上,有木、石構(gòu)結(jié)架起的碩大橋梁,連結(jié)著兩岸。巨崖下的沙灘上,有人在持竿垂釣,茅屋內(nèi)有人透過窗口往外觀覽景色。呈現(xiàn)出人類與大自然協(xié)調(diào)一致、和諧相宜的境界。遠景,群峰聳立,主峰則是奇石壘疊,以渾厚、雄健無窮的生動形象,奠定其成為眾山的中心地位。整個畫面展現(xiàn)出無比深遠、雅靜與寥廓的自然形象,給人真山真水的立體感悟。
畫的右上角,有畫家的行書題跋“王叔明靜深秋曉,往予京郊所見,寤寐不忘,乙亥春在上洋追憶其著色之法,攜來練川,民譽見而噓好之,今值其花甲,是圖有松柏之茂,恰當以壽”。下署“壬午年秋 墨井道人”。鈐“墨井”朱印。畫的右下角,鈐有“虛齋至精之品”鑒藏印。“至精之品”四字,代表著吳歷之畫作的珍貴藝術(shù)價值。
從題跋語中可知,此畫乃因“王叔明”的“靜深秋曉”圖引發(fā)而來。“王叔明”,乃元代繪畫“四大家”中的王蒙,“叔明”,是王氏的字。王蒙是位具有創(chuàng)造性的山水畫大家。明代大家董其昌曾評其畫為“天下第一”,吳歷見其畫能“寤寐不忘”,說明吳歷對王蒙的崇慕。是畫作于“乙亥春”的“上洋”,“乙亥”,即康熙三十四年(1697年),時年吳歷六十六歲。“上洋”,乃上海的別稱;后將畫“攜來練川”。“練川”,乃寓為上海嘉定。因“民譽”見此畫而“噓好之”,又因時年為“民譽”之“花甲”(六十歲)年,再加上畫中有“松柏之茂”,即將此畫當作賀歲之禮品,贈送給了“民譽”這個人。題跋的落款是“壬午年秋”,“壬午”,則是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是年吳歷七十一歲??芍?,此畫由吳歷六十六歲作于上海,于七十一歲時,又將畫作為賀歲之禮,在嘉定贈于人。
縱觀之,吳歷此畫中,既含有王蒙層面分明、氣勢充沛、焦墨破筆點擦的用筆,又有王蒙山水畫的蒼渾秀逸的格調(diào),著色上也仿王蒙,但畫中又有吳歷的創(chuàng)新之韻。吳歷五十歲至七十歲這個年齡段,由于致力于宗教活動,作畫甚少,更說明此畫藏世之珍稀。
再覽吳歷的《泉聲松色圖》(圖3),紙本,縱64.6厘米,橫38厘米。同樣是分遠、中、近鋪設(shè),層次分明。山巒層層疊嶂;溪水,曲行貫穿;樹木,更加蒼勁。整個畫面,以凝練的筆法,展現(xiàn)出山水間、自然界的渾重拙樸、深醇沉郁的氣韻。皴法繁密,明暗分明。較之前面兩幅,筆力顯得更加雄渾,墨色更加酣暢,色彩對比更加強烈。整個畫面,上上下下,有眾多房屋,而不見人影;有橋梁,卻無人來渡;除水聲外,不見人聲,不聞鳥鳴,一切處在自然界的凝靜之中;遠山近壑之上,鋪設(shè)著一層雪的白色,雖有蒼勁的“松色”似有增色,但同時告知我們,此時節(jié)尚處在寒冷之中。
畫面的右上角,有畫家的行書五言詩,題為《泉聲松色》。詩曰:碧嶂峙西東,泉飛認白虹。游人不可及,松翠暗蒙籠。癡翁筆下意,見不凡游戲。中直極造化,生動雪窗擬。
下署“此念漢昭道詞宗篤好輒以贈之”。落款為“康熙甲申年正月 墨井道人并題”。鈐“墨井”二字印。從畫家的題詩與署款之中,可探測出:此畫是吳歷于初春的農(nóng)歷“正月”,在“雪窗”之下,“擬”繪“癡翁筆下意”,畫出此“碧嶂”、“泉飛”、“松翠”等“生動”景象,并此“中直極造化”之作,贈給宗教界天主教的“篤好輒”?!翱滴跫咨昴辍?,即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可知此畫乃吳歷七十三歲的作品,可謂是其晚年傳世的代表作之一。此畫乃仿擬“元季四大家之冠”的黃公望筆意所成。因黃公望號大癡道人,故后人尊稱“癡翁”。細細觀覽,可揣摩出此畫中深蘊著黃公望“精湛凝練,疏秀清潤中含蒼茫渾厚的韻味”的筆法,以及主張師法自然,“借山川之形,通過筆墨以抒情”的境界,但“擬”中并不泥古,含有自己的創(chuàng)意。此畫的畫面,層層加皴,焦墨點擦,造化出陰陽分明、蒼渾滋潤的意韻,表現(xiàn)出吳歷七十歲以后渾厚凝重的藝術(shù)特色,也汲取的西洋某些畫法。
縱觀上述三幅山水畫作,足可揣摩出:正是吳歷堅持師法大自然的理念,在實踐中創(chuàng)作,總給人立體感、真實感的感悟;他的山水畫總顯得層次分明、境界幽邃,給人以沉郁情緒;吳歷青中年山水畫以秀潤雅淡為特色,而老年之作,讓人更感到蒼勁雄健,功力醇厚;每幅畫,均在右上角自題詩或自題語,闡發(fā)出作畫的原由或畫的創(chuàng)造歷程,類似一把打開謎徑的“鑰匙”,幫助賞讀者對這幅畫的理解與認識,詩、書、畫往往融合于一體,更增添了畫作的神韻與感染力;每幅畫,均交代其幅畫是宗法何家古人的筆法,令人將其畫與宗法的古人畫作比較,看出他法古而不泥古,能融諸家之長,又有新的創(chuàng)意;并在一定程度上汲取西洋畫法,終成就為頗具風格的一大名家。真是難得也!難怪清代書畫評論家秦祖永,在《桐陰論畫》中,這樣評述吳歷:“此老高懷絕俗,獨來獨往,不肯一筆寄人籬下,觀其氣韻沉郁,魄力雄杰,自足俯視諸家,另樹一幟。”并將其列入董其昌、“四王”等著名書畫家的“書畫大家”一類,將其畫作標為“神品”也!
中國傳統(tǒng)文化之國畫作文(一)
中國傳統(tǒng)文化歷史悠久、淵源流長,有剪紙、刺繡、戲劇、陶瓷、皮影戲、國畫等等,其中我最喜歡的就是國畫了。
今天我來為大家介紹介紹國畫。國畫就是用顏料在宣紙或是宣絹上繪畫,是東方藝術(shù)的主要形式。國畫又稱為“中國畫”,古時稱為“丹青”,我國傳統(tǒng)繪畫主要是指以毛筆、墨、國畫顏料等畫在絹、宣紙、帛上并加以裝裱的卷軸畫。題材可分為人物、山水花鳥等,技法可分工筆和寫意,它的精神內(nèi)核是“筆墨”。國畫強調(diào)“外師造化,中得心源”,要求“意存筆先,畫盡意在”。
中國的國畫大師的作品中我最欣賞齊白石畫的蝦、徐悲鴻畫的馬。我的畫畫老師張老師在二年級暑期開始教我學國畫,張老師說:“國畫,是我們中國的國寶,你要努力學習國畫,把國畫這種傳統(tǒng)文化傳承下去?!?/p>
我暗下決心,一定要把國畫練好!
中國傳統(tǒng)文化之國畫作文(二)
我們收集了我國的文化——國畫。有的收集關(guān)于國畫的圖片、有的收集國畫的資料、有的收集國畫的內(nèi)容和工具。我知道畫國畫的工具和材料有:毛筆、墨水、宣紙、顏料、絹。題材可分為:人物、山水、花鳥。技法可分為:工筆和寫意。國畫,歷史悠久,其中,內(nèi)容豐富多彩。大多的國畫反映了當時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和風土人情,我們目前保留最完整的人物畫最多,畫面內(nèi)容最豐富的就是北宋畫家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它已有八百多年的歷史了,人物之多,千姿百態(tài)。這幅畫給后人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間,展現(xiàn)了作者精湛的繪畫技藝,這也是這幅畫的永久價值歷史所在。國畫除人物畫之外,還有山水畫、水墨畫、工筆畫等。像著名的畫家齊白石創(chuàng)作的花鳥魚蟲,活靈活現(xiàn),給人們逼真的感覺,而他所畫的蝦,仿佛輕輕一碰就會游走一樣。大師用他那高超的技藝給我們展示了生活之外的另類世界。國畫,中國傳統(tǒng)文化,它把中國的藝術(shù)展現(xiàn)給世人,是祖先留下的寶貴財富。
中國傳統(tǒng)文化之國畫作文(三)
亦濃亦淡的色彩;變化多端的線條;古色古香的書法;構(gòu)成了一幅古典的國畫。在漫長的國畫之路上,我幸而有了“四君子”的陪伴,是它們帶我走進了藝術(shù)的殿堂;是他們賜予我勇氣和力量,是它們讓我對國畫一見傾心……
那是一次平常而又神秘的畫展,是它,讓我邁出了人生中重要的第一步。走進大廳,大大小小的作品爭先恐后的映入了我的眼簾,也充實著我的腦海。我就像走進了一片無邊的森林,迷失在千篇一律的彩色中,就在這時,我仿佛找到了出口,不,是我看見了一幅國畫。那是一副傲梅圖。剛勁有力的墨綠色之感,淡雅卻不失高傲的梅花一枝獨秀,嫻熟的筆法,高超的畫技,仿佛賜予了畫生命,堅強,高傲的意境顯現(xiàn)的淋漓盡致。頓時,我對國畫的喜愛之情油然而生,那天,我就做了一個決定,我要學國畫。
確定信念很簡單,可學習的路途卻不是一帆風順。它坎坷,它崎嶇,它處處都布滿了荊棘。當時,我并沒有學過國畫,初學乍練,根本不知道從哪下手,明明心里早已經(jīng)想好了,握著毛筆卻怎么也畫不出來,真是“心有與而力不足”啊!老師看了,就過來指導我可不知怎地,一點用也沒有,畫出來的線還是歪歪扭扭的,這可讓我受盡了同學們的嘲笑。漸漸地,我就對國畫失去了興趣,剩下的只有麻木和不知所措。當我?guī)锥认敕艞墪r,那副傲梅圖便浮現(xiàn)在我眼前,在那段艱苦的日子里,它就是我的精神支柱。連梅花都能挺著風雪,屹立在冰冷的雪地里,我卻因為別人的嘲笑就輕易放棄,不,我要堅持下去,讓嘲笑我的人看到我的努力!就這樣,我再次踏上了學習之路。
在不懈的努力下,我的畫技漸漸提高了,畫什么都有模有樣,當別人在冥思苦想時,我總在埋頭苦畫,似乎有說不完的心思要注入在筆尖之上。隨著大家的夸獎越來越多,我便有點“飄飄然”起來,時不時的嘲笑一些新來的小同學,對同學們的畫指手畫腳,連聽老師講話也不如從前認真了。老師似乎也看出了我的不認真,便指著我畫的大大小小,隨手涂鴉的蘭花,語重心長的教導我:“看那蘭花,是那么淡雅,那么高貴,可它從來不會炫耀本身的美麗,而選擇用沉默度過一生。做人就要像蘭花一樣無論取得了多大的成就,無論自身條件有多好,都不能驕傲自大。老師”一語點醒夢中人“,想想這幾天本身的所作所為,我頓時覺得自愧不如。
在老師的耐心指導下,我對國畫是越來越”癡迷“了。在寒假里,大家難免要放松一下,開開心心地度過假期,而我最大的放生就是畫國畫。一天,兩天,一張,兩張,畫畫早已成為了我每天必做的事。時間長了,家里的畫紙也變得越來越少。媽媽不明白其中的原因,還以為家里遭賊了呢!我的寒假就在畫紙的包圍下結(jié)束了。我驚異地發(fā)現(xiàn),過了寒假,一些同學似乎退步了,連基本的筆法也忘得一干二凈。頓時,我恍然大悟,原來畫畫的過程就像竹子的生命,只有多多練習,打好基本功,讓本身的根基穩(wěn)固,才能牢牢記住技巧,長青不衰,屹立不倒!
就這樣,我的畫技突飛猛進。在一次比賽中,我遇見了許多強大的對手,讓我措手不及,連動一筆也要猶豫半天。就在我最躊躇的時候,我想起了秋菊,它是那樣美麗,那樣自信,不管別人怎樣凋謝,不管人們怎樣評價,都用盡全部努力釋放本身的光彩和魅力。頓時,我覺得本身又重新充滿了自信,我也要像秋菊一樣,我用盡本身的全力來參加比賽,讓別人看到我的自信與勇氣!雖然那天我并沒有勝出,可那次比賽卻讓我受益終生。
梅代表著堅強和毅力,蘭代表著淡雅與謙虛,竹代表著勤奮和實力,菊代表著自信與勇氣。它們是國畫中的四君子,也是我人生道路上的四君子,在他們的陪伴下,我克服了種種困難,重新勇敢上路!
中國傳統(tǒng)文化之國畫作文(四)
中國畫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一顆光彩奪目的明珠,是中華民族偉大的智慧結(jié)晶。國畫是筆墨造化的藝術(shù),雖無西方油畫色彩的絢爛多姿,但是她以筆墨的變化萬千、意境的深遠并富于歷史悠久的藝術(shù)而屹立于繪畫藝術(shù)之林。她重意和神,而非形,并以意取勝。就意而言,國畫中蘊含著人們理性的思考,所謂中國畫的理性。
一、 筆墨造化的藝術(shù),自然的理性美:
國畫注重用筆用墨,以毛筆落墨的輕重徐疾,造成線色的剛直、柔和、飄逸等的不同變化,同時水墨的濃淡隨畫家的情感變化而出現(xiàn)微妙的變化。強調(diào)物我一體的境界,需通變,且有法可依,但求變化。法,即法則是前人的完整的
《易經(jīng)》中說“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碧拼尼寔啑馈帮L書通則變… …若執(zhí)法不變,縱能入木三分,亦被稱為書奴,終非自立之體?!本褪且髸嬕笞儭?/p>
王羲之善于博采眾長,學別人的而能求變,故而創(chuàng)立了千變?nèi)f化的書法。王寅的《梅蘭竹譜》云“凡繪畫之初作工巧,… …久則熟,熟則精,精則變,變則一片化機,皆從無中出,是為超脫極致?!碧K軾也說過“山石竹木水波煙云無常,故而有常理”。提醒人們:自然界中萬物的狀態(tài)有變化,中國畫也一樣講求變化。但萬物有本來的規(guī)律,必須不悖常理??傊ㄟ^筆墨之變化來表現(xiàn)出追求自然、效法自然的哲理。正如老子所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其中蘊含的哲理,體現(xiàn)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理性之美。
二、寫意重神,虛無的理性美:神本虛無,意本虛無,而國畫體系中卻蘊含神與意之論,賦物以神。這正是與西方注重色彩的明暗,追求散點透視的寫實主義迥然不同之處。該論斷,可追溯到魏晉時期。‘神’反映的是人們追求的風度,魏晉時的謝赫倡導“氣韻生動”,顧愷之的在實踐中的“以形寫神”,“傳神寫物正在阿堵之中”,點明了繪畫中的風神、風骨、風度,反映了魏晉玄學中的哲理。
莊子的《庖丁解?!返脑⒀赃M一步展現(xiàn)了對神的關(guān)注。庖丁為文惠王解牛,“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最終達到“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游刃必有余地”的地步。強調(diào)的是神,從而很容易地引導了中國畫從寫實走向?qū)懸?,寫意由此萌芽?/p>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國畫的.寫意重神必有所發(fā)展,但總體上是與中國傳統(tǒng)的哲學思想而發(fā)展的,寫神國畫中人物畫有尤重視而寫意畫無處不在,也無處不美。實際上神,意,虛無的哲學思想似乎含有唯心主義的哲理,并不是完全的虛無,也不乏對宇宙的探討與對人生意義的探討,故而神、虛無是充滿理性的,畫中有大美而不言,意、神在也,理性之美常駐。
三、藝術(shù)的融合,統(tǒng)一的理性美:
國畫不僅僅是繪畫的藝術(shù),而且還包含了書法、文學、篆刻藝術(shù),是多藝術(shù)共同發(fā)展融合的藝術(shù),并十分講求各藝術(shù)的協(xié)調(diào)統(tǒng)一。如畫中之題款,須講究“畫上題款,各有定位非可冒昧,蓋補畫之他處也,如左有高山,右邊空虛,款印在右;右邊亦然,不可侵畫”。一幅好的作品不僅僅表現(xiàn)在它的技法上,而且也包含在其它藝術(shù)的協(xié)調(diào)統(tǒng)一。如果款題的不當,而國畫注重空間的伸展與氣勢的恢宏時,無疑對畫本身而言是一大惋惜。各藝術(shù)對立統(tǒng)一的特性,始終貫穿著國畫創(chuàng)作的始末,蘊含著儒家和而不同的哲理,這是中國畫也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特質(zhì)。
四、詩文并茂,哲思的理性美:
詩文并茂始盛與唐朝。在宋朝,時人稱贊王維“詩中有畫,畫中有詩”,體現(xiàn)的是文學美與詩的繪畫美,表現(xiàn)出畫美的主題。詩言簡練,即能反映繪畫的主題,也能流露出畫家內(nèi)心的情感與哲思。梅、蘭、竹、菊歷來作為畫家廣泛創(chuàng)作的題材,是國畫家對中國傳統(tǒng)的君子典范的追求。如趙孟頫的《歲寒三友圖》、張無咎的《四梅圖》。而題畫詩更豐富了其內(nèi)涵,反映出理性的光輝。鄭板橋的一幅《蘭竹圖》題詞曰:掀天揭地之文,震地驚雷之字,呵神罵鬼之談,無古無今之畫,故不再尋常蹊徑也。表達了畫家的大無畏的精神,是畫家反封建傳統(tǒng)啟蒙思想的反映。
同時,題畫詩對于意境的構(gòu)造也功不可沒??傊袊嫵錆M著理性,并繼承著中國傳統(tǒng)的穿越時空的哲理思想,絢爛致極,有大美而不言。雖然國畫中充滿著理性美,同時也保留著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某些糟粕部分。如明清時期,“揚州八怪”的畫作,有些偏于怪誕,不說常人無法理解,甚至連畫家也琢磨不透其中的真正含義,意境過于玄妙,寓情于畫卻遠于畫外。面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糟粕部分,我們當以理性的頭腦去加以判別、并果斷地摒棄,進而將國畫發(fā)揚光大,并繼承國畫純真的理性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