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也許覺得很奇怪,一位正常的女大學生不看著名不看小說不看電影,而去研究風水這離我們很遠和虛無的東西。我先解釋一下我看這本書的原因吧,是因為我這學期選的一門選修課“人居環(huán)境概論”,通過老師的簡單介紹,我突然對風水這門課程來了很大的興趣,興趣就是一時興起的,所以我特意去圖書館借了一本有關風水的書,就是這一本。
對于“風水”一詞,我先談談我之前的一些愚見吧。之前從未認真關注過它,凡是在電視上看到或者聽身邊的人談起我都是會給予一臉嫌棄的`面孔,那些算命大師、風水先生手拿羅盤、五指一掐的形象在我腦海中浮現(xiàn)時,我會諷刺它,譏笑它,全盤否定它,它就是“糟粕”,“迷信”,我們必須摒棄它。
但是,當我對此有小小了解時,我反而會被它吸引過去了,“精華”還是“糟粕”,是科學、是技術、是文化、還是迷信呢?我們確實需要明辨清楚,認真對待。其實,風水所涉及的領域是方方面面的,有以建筑學界為主的生態(tài)景觀建筑學派,有以文獻整理為主的文獻學派,有以闡述人與自然關系為主的環(huán)境學派,有以研究房屋對人的健康影響的生命學派,與健康、旅游、室內(nèi)設計、建筑選址、歷史、藝術、哲學等等都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若是真的要學習它,真是要多少個日日夜夜、年年月月才能學好,學精啊。
那到底“風水”是什么?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意見,不同的專家對此都是有的別樣的解釋,英國著名科技史專家李約瑟曾經(jīng)說過,“風水是準科學?!边@樣的解釋也是有一定的合理性的,而我個人比較偏向于這種解釋,風水是指導人們?nèi)绾未_定建筑的位置、朝向、布局、營建等一系列主張和方法并以此獲得好運或心理滿足的一種術數(shù)和技巧,核心內(nèi)容是人們對建筑環(huán)境的選擇與處理。為什么我比較喜歡這個解釋呢?因為這個定義有抓住了一個重點,就是把人與風水緊密結(jié)合起來的:天人合一。這種觀念非常重要,因為我們所造出來的的東西都是為了人類服務的,風水也是不例外。
《現(xiàn)代建筑與古代風水》這本書主要講了風水的基本理論,如:風水的起源、發(fā)展、流派、“八字”、“河圖”、“洛書”、“陰陽”、“五行”……規(guī)劃選址與風水,室內(nèi)裝修與風水等等這些主要章節(jié)。
聊到我學到了什么東西,真的很難直接用簡單的。言語來表達,而且,看書學了一些知識,我也迫不及待的想要去實踐實踐,那我下面就大概的通過一些例子來說明一下吧。
一般,我們?nèi)粼诠糯ㄖ箝T前看到擺放著一缸水,是否知道是何原因呢?。水缸,在此不僅僅有干燥救火、美化環(huán)境、濕潤空氣的作用,還有一個是聚財?shù)脑?,風,隨風而行,遇水則止。大概就是這個道理了。
另外,在我們的右手位的位置,有沒有知道是有很多禁忌的。右手位屬于白虎位置,它忌陷,就如我們的地下車庫入口就是這個道理了,如何破解了,這時候就可以放一缸水在門口側(cè)部。它忌高,原因很簡單,因為白虎不能抬頭。
還有我們神奇的八卦圖,我真的是十分的佩服。不要看它僅僅是那么幾筆幾畫,它代表的含義就數(shù)不勝數(shù)了,例如金木水火土、赤白紫黃碧黑、春夏秋冬常夏、肝胃脾腎心,等等。天干地支、陰陽五行,都是蘊含著豐富的含義,它們可能看上去并不真實,似乎并沒有那么科學,但是它確確實實存在著,千百年被保存下來,并被應用著,被相信著,它確實有自己的解釋和用意。
“風水”一學科,正在以自己的形式傳播著,繼承著,發(fā)展著,擴充著,創(chuàng)新著,我相信,只要我能以合理的方式認識它,學習它,應用它,改進它,它會是我們的世界更加和諧,更加的天人合一。
漢寶德先生是臺灣著名建筑師和世界宗教博物館館長,是一位報讀中國古典典籍,卻用極為淺顯易懂的語言向我們展示中國建筑文化的魅力以及博大精深。
他說:建筑不應該是是社會理性的產(chǎn)物,建筑是文化。從中我們能看出漢先生極為推崇感性在建筑中的作用,而不僅僅是我們所崇尚的理性。建筑與文化的關系是,建筑是一種行為。是人們要達到某種目的或者用途所建構(gòu)的構(gòu)筑物。他還別有心裁的解釋了“上天有好生之德”。他說,一方面是我們應該注意要愛惜萬物的生命,以仁慈對待生命,同時對于自己要注意生命的延長與延續(xù)。是啊,我們生活的世界變得越來越不適合人類居住,但是我們大部分的地球人還在肆無忌憚的消耗或者毀壞著我們賴以生存的家園。我們要讀古書,但是我們要從古書中應用中現(xiàn)代社會中來,而不是照本宣書。那樣只會成為我們的負擔,而不是讓我們引以為傲的精神食糧。
他對中國建筑是土木建筑的解釋是:中國的建筑是有生命的建筑。在中國文化里,建筑并沒有客觀存在的價值;它的存在,完全是為了完成主人的使命。除了居住的功能外,建筑是一些符號,代表了生命的期望。這是困惑很久的一個有關中國建筑為什么是土木建筑的很好的解釋。中華民族是一個聲聲不息的民族,自然建筑也就會隨著主人的興衰而不斷的變化和創(chuàng)新,這是中國文化本質(zhì)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中國的建筑生長理論。人在建筑才能真正的有他存在的價值,沒有人的建筑,只能是建筑的悲哀。紅樓夢中提到的大觀園就是很好的見證了人世的興衰與跌宕起伏,他們是我們的生老病死以及榮辱興衰的'見證。
其中也提到了風水理論。他認為風水理論的作用是求生的機制,其目的不過是接納生氣,排除煞氣而已,建筑在此幾乎成為求生的工具。個中道理,我有些含糊,因為我對風水理論沒有深入地了解,我也不能肯定他的觀點就是對的,但是我認為他的觀點在某種程度上是由他實際的意義的,而不是空穴來潮或是無中生有,是他經(jīng)過自己的研習以及實踐得出的自己對風水的理解。
中國的建筑文化:他在書中提到人本主義的精神同時也呈現(xiàn)在宗教建筑。我們不得不承認中國的建筑在某種程度上是對人性的壓抑和摧殘,但是他的這個體系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我國建筑的博大精深。特別是皇家建筑以及宗教建筑,宗教是古時統(tǒng)治者統(tǒng)治人們的一種精神控制,當然宗教建筑也與人性有著極為緊密地聯(lián)系。這在我們這次調(diào)研和做ppt中有深刻的體會,我們不能一味的否定或者肯定古代的東西,要辯證的對待先前的事物,因為他的出現(xiàn)是建立在當時的各種條件的基礎之上的,我們必須對他們有一個全面地了解才能下定義或者作出判斷。
樂是和諧的聲音,禮是和諧的動作,禮樂合起來是古典詩人的理想生活。這在我們這個基本上算是禮崩樂壞的年代,這是我們應該深刻反省的問題。我們真的需要難么多錢嗎?我們真的要為了利益不惜犧牲自己和家人嗎?我們真的有了錢就能很好的生活嗎?答案,很明顯,不是那么個狀況。
漢寶德先生還把我們的文化界定為單純的文化、棒棒文化、平面文化等等一些鮮有人提到的文化解釋。當然漢先生能比較好的闡述他自己的觀點。我認為這樣界定也存在一定的問題,就顯得中國博大精深的文化有那么點俗氣或者是不雅的成分。他是從一些實例上解釋他的定義,我只能說是不反對。
他還講到了,古典中國的空間課題:單與雙、方與圓、簡與繁。這部分是古典建筑的很重要的部分,也就是禮制的一些作用。一般的建筑開間都是單數(shù),而很少是雙數(shù)。這也符合《易經(jīng)》里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理論。當然這只是我的一家之言,不能成為什么定義性的東西。天圓地方說在中國可謂是源遠流長,天壇的形制明顯就是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之下建造的。簡與繁,這在某種程度上也是我們界定現(xiàn)代設計與古典設計的一個重要的標準,現(xiàn)代設計崇尚簡約,古典設計享受復雜、奢華。當然現(xiàn)時代也存在很多不同的建筑設計是在這個規(guī)則之外。
中國的建筑文化不是一本書能解釋很清晰的,我們也會看到漢寶德先生言語中也有不妥的地方,但是這本書引起了我對中國古典建筑的興趣和對中國古代文化的深思。他還在建筑的空間、形式、結(jié)構(gòu)等等方面探討他對建筑的認識。當漢先生更多的談的是他對建筑、宗教以及文化等方面的界定和總結(jié)。隨著社會的發(fā)展,我們的意識形態(tài)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宗教情緒淡薄。人們在信仰方面有著極大的不同。
總而言之,中國的建筑文化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就能研究清晰地。我們必須不遺余力的深刻研究而不是似是而非,要不會造成很大的誤解。我們還要以發(fā)展的眼光對待古代的建筑設計,而不是復制以前的建筑。
《故宮》觀后感(一)
談到《故宮》這么一部紀錄片,除了膜拜我想不到更好的詞來表達我的觀后感!
說實話,看《故宮》之前,我在想是怎樣的勇氣讓導演敢去拍這么一部紀錄片。故宮,紫荊城,古時的皇家圣地,這樣一座幾乎能代表中國的建筑,在國人心中是神圣的,在西方人眼中是神秘的。要想記錄他的獨特之處,展現(xiàn)他的魅力。這著實不是一項簡單的任務!與其說是藝術創(chuàng)作,我想整個攝制組更多的是自己的使命,一個文化傳播者,一個傳媒人的使命。
看完這不紀錄片,我被震撼到了,長鏡頭,延時拍攝的運用令人敬佩!這么一部紀錄片展現(xiàn)故宮的魅力,我覺得足夠了!片中皇家圣地的莊嚴和神秘完全展現(xiàn)在觀眾面前。
由于故宮的特殊性,紀錄片的拍攝只能故宮閉館的時候進行拍攝,很難想象這么一部紀錄片要耗時多久。更有一點要說的是,故宮中的藏品巨大多數(shù)均為絕世珍品,在進行特寫鏡頭拍攝的時候,考慮到藝術創(chuàng)作的美感的同時,還要考慮到文物的保護。僅僅就打光這一環(huán)節(jié)來說,部分書畫作品顯然不能承受高溫,所以,這對整個攝制組又是一大挑戰(zhàn)!
我覺得,《故宮》這部紀錄片對我的影響,精神上的影響圓圓打過藝術創(chuàng)作發(fā)面的影響。拍攝一部優(yōu)秀的紀錄片除了過硬的專業(yè)能力,更重要的是要有一顆藝術創(chuàng)作的心,能夠耐下心,認認真真,踏踏實實完成每一個細小的工作嗎,更重要的是不能被貌似繁重的任務所擊垮。
《故宮》觀后感(二)
《故宮》,這部大型紀錄片是老師在課上給我們看的紀錄片代表作,是一部非常優(yōu)秀的紀錄片??偣?2集,片名分別是:肇建紫禁城,盛世的脊梁,禮儀天下,指點江山,家國之間,故宮藏瓷,故宮書畫,故宮藏玉,宮廷西洋風,從皇宮到博物院,國寶大遷移,永遠的故宮。老師給我們課上看的是第三,第四集:禮儀天下和指點江山。第三集側(cè)重于描寫明清時期發(fā)生在故宮之中的禮儀大事,第四集則著重講述明清時期政治權力的中心及其重心的轉(zhuǎn)移。
第三集:禮儀天下。
中國如此泱泱大國從古至今都是禮儀之幫。紫禁城是個封建等級極度森嚴的象征,在里面發(fā)生禮儀之爭在所難免。明嘉靖帝朱厚璁,是正德皇帝的堂弟,因為正德帝膝下無子,就由興獻王朱佑沅之子繼承。禮儀之爭的焦點在于是否從正門入進行登基大典。原本讓其從東華門入,可東華門是太子平常出入的門,遂不愿。片中以此東華門事件開始引入敘述紫禁城中的`禮儀大事。包括紫禁城中三個最重要的節(jié)日,農(nóng)歷新年,萬壽節(jié),冬至。
冬至,是紫禁城另一個大節(jié)日。這一天,北半球太陽角度最低,因而是陽光照射進太和殿最深的一天。在2004年冬至日,攝制組采用特殊的攝影方法,記錄了一年中太和殿最難得一見的景觀。在冬至這一天,陽光可以反射到大殿正中的匾額上。利用3D制作結(jié)合實景拍攝,延時攝影,定點拍攝給人以真實震撼的視覺效果。
第四集:指點江山。
本集以慈禧太后“垂簾聽政”,惠親王綿愉受到上喻,免去禮儀開始,講述了紫禁城中權力的中心以及重心的轉(zhuǎn)移。明朝到清朝皇帝上朝的路程,從最初的500米到后來的50米,政治中心從前朝移到后宮,體現(xiàn)封建中央集權不斷的加強。明朝朱元璋的廢丞相設六部,到明成祖設內(nèi)閣,再到康熙帝的南書房,雍正帝的軍機處,雖然時間推移,朝代更替,但是封建中央集權并沒有停止,皇權在不斷的加強,到達了頂峰。
直到后來戰(zhàn)爭爆發(fā),慈禧太后掌握大權,到最后溥儀退位,中國的封建王朝才真正成為了歷史。紀錄片在這之間穿插宮廷建筑以及云層的移動,宮墻上光影的變幻以及從暗到明的光線變化,表現(xiàn)了故宮歲月變遷和時空的交換,巧妙運用了構(gòu)圖及色調(diào)的配合。多云的天空凸現(xiàn)了歷史的厚重感,翻滾的烏云和季節(jié)瞬時變化,展現(xiàn)了歷史的變遷。畫面整體色調(diào)呈暗黃和黑色,顯得莊重而深刻。
本片的聲畫結(jié)合也非常的相得益彰。無論是恢弘大氣的樂曲伴隨著宏偉的宮殿,還是故宮修葺時急切的鼓點,亦或是制造懸念時那空靈飄渺的中國古典樂曲,無一不是是的影片的整體價值得到了進一步的提升。在《故宮》中,電腦特技給我們展示了這樣一幅故宮的場景:從前門外,快速地向北移動,經(jīng)過天安門,沿著故宮的軸心穿過了整個紫禁城,然后鏡頭上移,展現(xiàn)了故宮的全景,或者倒過來走位。這樣的空間感的突破無疑更加立體和真實地展現(xiàn)了故宮的全貌。
在看紀錄片之前,我對故宮的印象只不過是從那些講述清朝故事的戲劇中獲得,什么養(yǎng)心殿,太和殿的只知道其名不知道其來歷?,F(xiàn)在通過《故宮》,讓我看到了近五百多年中國政治歷史的變遷。也知道了明清兩代社會大致是個什么樣子的,我驚嘆于這世界第八大奇跡的故宮的宏偉壯麗,當然,我也為戰(zhàn)爭后中國的衰落給紫禁城帶來的災難而感到痛心。中國是禮儀之邦,中國人民又是世界上最勤勞的人民,故宮這樣雄偉的建筑就是勞動的結(jié)晶。
《故宮》觀后感(三)
故宮是世界上現(xiàn)存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宮殿建筑群,是明清24位皇帝臨朝為政和日常生活的地方。紀錄片《故宮》將這座集合了無數(shù)工匠心血的建筑群展現(xiàn)的我們面前。直到紀錄片結(jié)束,我的心情依舊久久不能平靜。從中也獲得了頗多感悟。
相比于之前看的《新中國》,《故宮》中形象生動的人物扮演讓人眼前一亮。影片靈活將劇情片的多種敘事方式與紀錄片進行“聯(lián)姻”。采用演員演繹故宮修筑的歷史,采用數(shù)字技術以虛擬的方式再現(xiàn)歷史上的故宮,再配以展示繪畫、檔案文獻和故宮實景的紀實手法拍攝,講訴了故宮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過程。
紀錄片中形象而又生動的再現(xiàn)了歷史的情境。這不僅使我們更加形象的了解了幾百年前所發(fā)生的事情同時也為厚重的歷史增加了幾分生活的情趣,讓我能夠更愿意的觀看下去。這種現(xiàn)實與虛擬、歷史與演繹多種表現(xiàn)手法的交叉運用,是對歷史紀錄片的一種大膽嘗試,發(fā)展了紀錄片的表現(xiàn)方式。
此外,不得不提的片中大量出現(xiàn)三維立體動畫。沒有什么能比3D復原更能帶給觀眾視覺上的沖擊、心靈上的震動。當這一幕幕動態(tài)的美輪美奐的景觀出現(xiàn)在我面前時,我仿佛置身其中充分感受到那被世人稱道的故宮的魅力。這部紀錄片為我們重現(xiàn)了輝煌的建筑,也使我們更加了解中國歷史上甚至是世界偉大的建筑。
紀錄片為世人留下了珍貴的歷史資料,《故宮》作為現(xiàn)代文獻片的典范,其意義更為重要,強烈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