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何不寫一篇
賽德克巴萊讀后感1000字1
12月11日下午電影沙龍《賽德克·巴萊》如期而至,在看完影片,聽了同學們的分享體會以及和老師一起討論之后,我收獲了很多。
影片主要講述了1895年中國割讓臺灣,日軍侵占臺灣35年后,當?shù)赝林柯潇F社的頭目莫那魯?shù)兰燮渌柯涞娜藗児餐纯谷哲?,最終被鎮(zhèn)壓戰(zhàn)死的故事。
影片開頭的一幕便是莫那魯?shù)溃谝淮潍C殺后成為英雄,紋上了象征他身份的圖騰,這意味著他將承擔遵守祖約,守護祖靈之家的責任。這是賽德克人自己的信仰文化,圖騰是他們成為真正男人的象征,而祖靈之家是他們的獵場,在他們的信仰體系逐漸瓦解之時,年輕一代臉上逐漸不再紋有圖騰時,想要為驕傲而戰(zhàn),而圖騰是他們的驕傲。獵場,是一個部落狩獵的獨立場所,一個部落是絕不會允許其它族人踏足他的獵場的,因為這里是他們族群生活的空間,就像莫那魯?shù)篮丸F木瓦力斯的仇恨就是在爭奪獵場之后結下的那樣,可知獵場對他們的重要性,所以當日本人不斷伐木然后導致他們獵場縮小時,沖突就產生了。
另一方面,文明與野蠻的沖突在影片里也是表現(xiàn)得也很明顯。花崗一郎和花崗二郎便是夾在這組矛盾中生活著,日本人阻斷了他們的歷史和文化,可也帶來了先進的文明,學校、郵局、鐵路讓他們不想退回野蠻的狀態(tài),因而他們在自己是日本人還是賽德克人中痛苦掙扎,雖然戰(zhàn)爭的爆發(fā)讓他們被迫站在了祖靈一家,然而二郎卻以穿著和服切腹的方式結束了自己的生命。不可否置的是,入日本神社還是進祖靈之家,這種身份認同的危機,依舊發(fā)生在他們身上,如何選擇依舊困擾著他們。
影片的有那么一句話讓我印象深刻:如果文明是叫我們卑躬屈膝,那就要讓他們看看野蠻的驕傲!我們不能區(qū)分出相對而言的什么是文明,什么是驕傲,但我們可以學會的是可以如何去發(fā)現(xiàn)和理解這個世界,我們的視角應該放在如何去關注和發(fā)現(xiàn)賽德克的文化以及他們的生活方式,去理解是什么讓賽德克人有了共同維系生活與身份的紐帶,而不是使用我們自己的視角并把我們自己的想法賦予這部影片中,以旁觀者的角度看待這段歷史和這種文化,也許能讓我們學會更多的東西。
賽德克巴萊讀后感1000字2
《賽德克巴萊(太陽旗)》以甲午戰(zhàn)爭時期中國戰(zhàn)敗后臺灣被割讓給日本為大背景,主要講述了在此背景下臺灣原住民賽德克族對抗日本、屈從日本、并在莫那·魯?shù)朗最I的帶領下反抗日本的歷程。
影片開篇的場景為屯巴拉社人狩獵時正逢馬赫坡社人出草,雙方展開了激烈的戰(zhàn)斗,展現(xiàn)了賽德克族人的勇猛好斗。當時還是馬赫坡社頭目兒子的莫那·魯?shù)啦徽撛讷C物搶奪過程中還是兩個部落的沖突過程中都表現(xiàn)得尤為出色,因此他臉上被紋上賽德克族象征英雄的圖騰。影片刻畫的青年莫那·魯?shù)篱_始是驕傲自信又張揚,甚至是有點沖動的,直至日本官兵來犯,父親戰(zhàn)死、莫那見識到敵我力量懸殊后才將自己所有的驕傲收斂起來。成為首領的莫那為保存族群向日本“卑躬屈膝”。但是,青年莫那有多驕傲,就有多不甘。電影中莫那在馬赫坡社投降后毆打日本警察,被制服時他卻哭得無助而茫然,自己與族人的尊嚴和自由都將被異族人摧毀,但他無能為力。
轉眼日本統(tǒng)治臺灣二十年,中年莫那終日以酒精麻醉自己。族內的一個少年從長輩口中聽聞莫那頭目年輕時是位英雄??扇缃褡鍍壬倌暝趯W校受辱,族人處處被日本壓迫,少年問莫那是否真的不能如青年時期做出英雄之舉?英雄還是那個英雄,只是英雄學會了隱忍妥協(xié),學會了等待時機。中年莫那是沉穩(wěn)睿智的,他清楚他身上背負著部落存亡的責任,所以他盡一切努力化解族人與日本人的沖突,而暗地里他一直在收集火藥準備起義。在這里我印象比較深刻的是,莫那頭目帶領族人狩獵時遇上帶著山地巡警打獵的屯巴拉社人,莫那因屯巴拉社人闖入本社獵場而暴怒。莫那,或者說是賽德克族人,是十分在意獵場和獵場范圍的。日本小孩的話語卻否認了賽德克人對獵場的.所有權:什么你的我的,這些都是我們日本人的!日本強求原住民砍伐、徒手運輸巨木,只向他們發(fā)放少量工錢,也即原住民不但受到壓迫,獵場范圍還不斷縮減,甚至失去獵場的所有權。賽德克族人與日本人的矛盾重重,而莫那在未等到時機時選擇了隱忍。
在影片中,文明與野蠻的沖突比較明顯。當時的日本無疑代表文明,而賽德克族較為原始的生活方式、文化習俗等則彰顯著他們的野蠻。日本在接管霧社后對當?shù)剡M行改造,被日本化的年輕賽德克族人也就出現(xiàn)了。花崗一郎、二郎一面接受著日本文化的洗禮,一面拋棄不下對賽德克族人的身份認同感,但在兩種文明的沖突中他們選擇了被馴化。盡管他們內心的矛盾不少,可他們愿意相信再過二十年,他們的子孫能徹底改變野蠻的面貌。但是根本不愿意接受日本文明的其他年輕族人向往的仍然是山林,是獵場,是他們舊有的生活。他們信仰祖靈,但他們不能守護獵場,不能自由狩獵,不能出草,干干凈凈的臉上沒有屬于英雄的印記,他們卑躬屈膝,他們忍辱偷生。起義的爆發(fā)是必然,巡山警察一事是一個偶然的導火索。馬赫坡社與日本之間的矛盾已經激化,既然已處于必死之局,不如主動出擊,血祭祖靈,讓年輕男兒面刺圖騰從容赴死。
“如果文明是要我們卑躬屈膝,那我們就讓你們看見野蠻的驕傲!”
“那用什么換回這些年輕的生命?” “用驕傲!”
即使他們的一切被踐踏,他們對祖靈的信仰不會被磨滅,他們仍然有屬于他們的驕傲與尊嚴。莫那頭目即使知道起義斗爭會是一場必敗之戰(zhàn),他還是義無顧地放手一搏,企圖換回野蠻的尊嚴。
在賽德克族進攻霧社時,身穿和服的花崗二郎的妻子高山初子也成為攻擊目標,后來被父親和丈夫救出后,她問:“為什么要出草?”為什么要破壞現(xiàn)有秩序?為什么濫殺婦孺?為什么不顧整族存亡反抗?為了所謂的驕傲值得嗎?這是導演的發(fā)問,唯有參與反抗的人才能有一個清晰肯定的回答,值得。
《賽德克巴萊(太陽旗)》還原了霧社事件,還原了賽德克族的`生活和習性,不乏對賽德克人野蠻血腥一面的刻畫,這種處理大膽又新穎,也使得影片更真實了。影片中出現(xiàn)多個矛盾沖突,激發(fā)觀眾情緒,也引導著觀眾思考文明的沖突、野蠻與文明等問題。總之,這是一部值得一看的電影。
賽德克巴萊讀后感1000字3
期待了很久的電影沙龍在12月11日如期而至,帶著新的想法我又看了一次影片,這次的收獲頗豐。
觀看完電影后,我關注到了原始部落他們的生活方式的改變、他們的生存空間以及他們的圖騰。也通過同學們的提問和探討,了解到了影片體現(xiàn)出的交易場所的改變以及建立關系的方式,更認識到了產權概念的名詞和文明與野蠻的相對性。
在影片中,除了緊緊跟隨自己信仰的莫那魯?shù)乐猓疫€有達奇斯。他是一個充滿矛盾的人,他的矛盾源于他是夾在兩種不同文化之間的人。這個人物充滿了對兩種文化身份的困惑,承受了由文化混亂帶來的種種痛苦。兩種文化沖突對立的標志性體現(xiàn)在了這個人物上,最終他也因此“切開了自己充滿矛盾的肝腸”。
除此之外,從影片中我們可以了解到,賽德克人的生活方式是打獵,而他們的生存空間就是獵場,因而他們經常為了爭奪獵場而展開種族斗爭。他們用打到的獵物與漢人換鹽,這就涉及到了他們與外部關系的建立。土著部落通過交換鹽的方式成為了所謂的“納稅人”,即受到了當時“政府”的管制。在日本人殖民之前,土著部落的交易場所是山下的漢人居住地;而在日本人統(tǒng)治了這片區(qū)域之后,他們建立起了類似社區(qū)的交易處,改變了當?shù)厝说慕灰追绞胶徒灰讏鏊?。那么,這時候我們又會疑惑:日本人是如何在土著部落不接受異族人的情況下成功的進入這片區(qū)域,并且建立了某些統(tǒng)治他們的機制呢?對于這個問題,影片中也有所體現(xiàn)。除去一開始的暴力進駐,接下來長久的統(tǒng)治就有賴于日本人與原住民雙方之間的妥協(xié)了。
從當?shù)厝嗽诖颢C時去日本派出所借槍的情節(jié)我們就能看出,日本人尊重了他們的打獵傳統(tǒng),他們承認了賽德克人的獵場。日本人不與賽德克人爭奪他們所信仰的獵場,而只要木材。在賽德克人的產權概念之中,他們的獵場指的是林子中的會跑的動物,活的就是他們的,至于不會動的,樹木等,他們不在乎。簡單來說,就是日本人所需要的與賽德克人信仰的獵場沒有沖突,因而他們能夠和平共處一段時間。那么,為何賽德克人又反抗了呢?問題還是出現(xiàn)在了獵場的沖突和信仰的消亡之上。樹木沒了,自然林子里的獵物也少了,那么他們的獵場也不存在了。至于信仰,在這些“生番”被日本人進行殖民教化之后,很多年輕人的臉上已經失去了他們應有的圖騰,即日本人影響了他們的信仰的傳承,于是賽德克人為了獵場、為了圖騰,進行了一場“不是求生,而是向死”的反抗。
最后,通過麥思杰老師的講解,我意識到,我們不能通過我們的視角和眼光去評判他們原本的生活方式,不能居高臨下的去俯視別人的文明。我們需要關注的是他們如何看待自己的文明,如何評判他們所處的“社會”。就像麥老師說的,最重要的事情不是評價文明,而是理解文明。同時,麥老師所舉出的馬林洛夫斯基的例子讓我更清楚地知道,野蠻和文明的概念不是絕對的,而我們卻由于自己不同的生活經歷而界定了我們所處的社會,也主觀的界定了野蠻與文明的概念,所以野蠻與文明應該是相對的。
以上,就是我觀看了這部影片以及與同學們的探討所理解到的和學習到的東西。期待下一次的學習機會。
好的編導,就是這樣和自己所拍的電影,在靈魂上合二為一。
上海首映式在衡山電影院,影片結束,低調的魏和兩名主要演員和觀眾現(xiàn)場交流,一個光頭憤青大喊這電影好,要有這樣精神,不愁黃巖島收不回來,臺下也一片叫好,臺上主持更是不斷顯擺民族主義優(yōu)越感,什么這電影是拍給中國人看的,也是拍給日本人看的,顯然,魏所有在電影里面的努力在他們面前基本是屬于白費。他不得不耐心解釋他拍這電影的內心沖動,是覺得活著比什么都好,雖然悲壯去死也很感動。
相比《賽德克巴萊》,我認為《與狼共舞》、《勇敢的心》更接近于偽史詩,因為它們給你一面倒的崇高感,讓你在電影院里為了那一聲freedom繃緊渾身唯一一個膀胱而不愿動彈,其敘事策略非常明確,就是直搗你最愿意看到聽到的地方,所有勾勒主人公缺陷的地方,都屬于調味的羅勒草,有點清新有點澀,但絕不敢敗你的胃口,至于《阿凡達》,更是這方面做到了登峰造極,為了票房,好萊塢的劇本永遠牽著觀眾的鼻子走,他們說,這個叫專業(yè),是很專業(yè),在電影院里大家意淫到高潮,花了錢買快樂,天經又地義。
《賽德克巴萊》一方面以磅礴氣勢主推抗日主線,但卻不斷以各種濃重筆墨在消解這個行動的'正義性,后者絕對是影響票房的,因為善良的觀眾不愿意看到英雄有兇殘殺戮未成年人的動機,也不愿看到太太們?yōu)榱四腥说淖饑啦坏貌贿x擇自盡,更不愿意看到還在啼哭的孩子被扔進山崖,魏已經收斂了,在國際版里我沒看到賽德克們如何砍下日本兒童和婦女的頭顱,但是,尸橫遍野的場景還是暗示了這一點。
只有真正的原始的史詩才敢這么寫,寫下英雄或神靈身上種種不可思議的殘暴與邪惡,而現(xiàn)代人能接受的,卻只能是被改裝過的玩意兒,超人多好,善良成了他唯一的缺點。
魏挑戰(zhàn)公眾神經,他不斷在影片里拋出同樣一個話題:為了祖靈崇拜心理格式,付出幾乎滅族的代價是不是符合正義?這是對票房的一個冒險挑戰(zhàn),沒有什么觀眾喜歡這來自政治倫理學的挑戰(zhàn),因為這挑戰(zhàn)讓人不舒服,它沒有固定答案,到處是倫理陷阱和計算困境,就算你和你的同伴爭論到面紅耳赤,仍舊找不到可以一勞永逸的解決方案。所以那些看客立即將這個話題消解為單純的抗日,似乎在趕走殖民者這樣俗不可耐的革命口號下,一切反思就可以終結。我甚至懷疑,那些愚蠢的提問者,都是官方早就安排好的五毛,因為這樣降低大陸觀眾智商的提問,也只有五毛干得出。
也是由于這對不斷糾纏的主題和副主題,導致電影在節(jié)奏上無法做到和好萊塢史詩電影一樣流暢,因為流暢的前提就是讓觀眾不假思索覺得自己特別爽,但這是一部需要你不斷停下來思考的電影,雖然魏頭腦里商業(yè)的那部分不允許他這么做,但這幾年,顯然他在藝術上的個人意志戰(zhàn)勝了票房上的商業(yè)邏輯。
不過也許以上這些評論,對中國抗日題材來說實在有些高渺,熒屏上經年累月的那些混帳抗日影視,真不知是哪些龜孫子帶領著哪些灰孫子來演的,還個個演得義憤填膺的,還個個演得智勇雙全的,還個個演得勝利凱旋的。
品味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吧,是時候寫一篇
賽德克巴萊的觀后感1
最近,老師讓我們看了一部電影,那就是“賽德克巴萊”,主要是在說在日本統(tǒng)治下的原住民族,因文化、種族的沖突,而引發(fā)的“霧社事件”。從他們的奮戰(zhàn)過程中,我心中有了許多感觸。
電影一開始,賽德克族住在一個美麗的世外桃源,過著生態(tài)平衡的生活。但是隨著日治時代的來臨,他們被強迫改變原本的生活,讓頭目莫那魯?shù)婪浅M葱摹Y惖驴四贻p人要求莫那魯?shù)缼ьI他們反擊日本人,于是他們的戰(zhàn)爭必就此展開。
莫那魯?shù)烂髦肋@是場必定會輸?shù)膽?zhàn)役,但還是拼命的反擊,為什么呢?因為他們相信,只有這么做才能成為真正的賽德克人,死后才能走上讓祖靈認同的彩虹橋。
“如果文明是要我們卑躬屈膝,那我就讓你們看見野蠻的驕傲。”他們不愿意讓他們的獵場就這樣被文明給吞沒,他們寧愿光榮地死去,也不要羞恥的活著。他們靠著這種意念,前往公學校的運動會血祭祖靈,他們的勇氣和精神令人敬佩,他們的民族意識值得我們學習。
我覺得不只原住民,就連漢人在以前的作為也跟現(xiàn)在差很多,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生活方式,如果說打打殺殺是不對的,這種用現(xiàn)代角度來批評,是不公平 的。我們應該要反過來思考他們有什么地方是值得敬佩的。他們即使遇上連自己都心知肚明敵不過的敵人,他們還是沒有選擇逃避,而是勇往直前。換作是你,你辦 得到嗎?他們把他們的不甘心用實體行動表現(xiàn)了出來,而你又如何呢?
賽德克巴萊的觀后感2
上海首映式在衡山電影院,影片結束,低調的魏和兩名主要演員和觀眾現(xiàn)場交流,一個光頭憤青大喊這電影好,要有這樣精神,不愁黃巖島收不回來,臺下也一片叫好,臺上主持更是不斷顯擺民族主義優(yōu)越感,什么這電影是拍給中國人看的,也是拍給日本人看的,顯然,魏所有在電影里面的努力在他們面前基本是屬于白費。他不得不耐心解釋他拍這電影的內心沖動,是覺得活著比什么都好,雖然悲壯去死也很感動。
相比《賽德克巴萊》,我認為《與狼共舞》、《勇敢的心》更接近于偽史詩,因為它們給你一面倒的崇高感,讓你在電影院里為了那一聲freedom繃緊渾身唯一一個膀胱而不愿動彈,其敘事策略非常明確,就是直搗你最愿意看到聽到的地方,所有勾勒主人公缺陷的地方,都屬于調味的羅勒草,有點清新有點澀,但絕不敢敗你的胃口,至于《阿凡達》,更是這方面做到了登峰造極,為了票房,好萊塢的劇本永遠牽著觀眾的鼻子走,他們說,這個叫專業(yè),是很專業(yè),在電影院里大家意淫到高潮,花了錢買快樂,天經又地義。
《賽德克巴萊》一方面以磅礴氣勢主推抗日主線,但卻不斷以各種濃重筆墨在消解這個行動的正義性,后者絕對是影響票房的,因為善良的觀眾不愿意看到英雄有兇殘殺戮未成年人的動機,也不愿看到太太們?yōu)榱四腥说淖饑啦坏貌贿x擇自盡,更不愿意看到還在啼哭的孩子被扔進山崖,魏已經收斂了,在國際版里我沒看到賽德克們如何砍下日本兒童和婦女的頭顱,但是,尸橫遍野的場景還是暗示了這一點。
只有真正的原始的史詩才敢這么寫,寫下英雄或神靈身上種種不可思議的殘暴與邪惡,而現(xiàn)代人能接受的,卻只能是被改裝過的玩意兒,超人多好,善良成了他唯一的缺點。
賽德克巴萊的觀后感3
前幾天看了一部電影《賽德克巴萊》,講述了臺灣經馬關條約被割舍后,臺灣霧社與日本人對抗的事跡,這一事件在歷史上也有講述。
這部電影從兩個視角入手,土著人和日本人,主要是以霧社土著的視角演繹了全片,土著人各個部落之間的對弈,是為了追求榮譽與食物;土著與日本人之間的對抗,為了自尊與救贖,為了在死后可以抵達“彩虹橋”(一個可以讓土著人死后心靈得以凈化的圣地)。
在土著人自己的博弈中,每個部落的人都會高喊“血祭祖靈”這深深的體現(xiàn)了土著人自己的文化,他們部落之間的對抗并非是仇恨,而是一種生活的態(tài)度和競爭,輸了的就是死亡,靈魂的超脫。當然,每個人都是自私的,就像電影中道澤部落的鐵木瓦利斯頭目,在年幼時被莫納頭目一次的威脅,成為其心理陰影,直到與日本人作戰(zhàn)時,為一己之私協(xié)部落戰(zhàn)士與日本人聯(lián)手擊殺土著聯(lián)軍。看到這里,我不禁想起了現(xiàn)在工作的事來,好多電影里都有演繹出這種為一己之私不顧團體利益的人,他們結局都是很凄慘的。果然,鐵木最終在對抗中死在了莫納兒子的刀下,也是在死的瞬間,或許吧,在我的理解中,我覺得他明悟了。
土著人自己的對抗只是被電影導演化作了一個精細的片面,而主要演繹的還是與日本人之間的對抗。電影中,日本人后用的是同化的辦法,力求用最小的代價徹底征服臺灣,讓臺灣人成為日本人,著相對是成功的,在電影中也表現(xiàn)出了土著人與日本人的和諧,少數(shù)人與日本人通婚、學習日語等。但是,就像土著有鐵木這樣的頭領一樣,日本人也不乏類似的人。一個日本小軍官,從其本性中瞧不起土著,欺負土著。在莫納兒子結婚的時候,跑出來挑釁被土著毆打,最終成了兩方對抗的導火索,接著戰(zhàn)斗就開始了。
戰(zhàn)爭很慘烈,土著女人為了男人可以無后顧之憂,除孕婦外(電影中日本人不殺孕婦)全部自縊。莫納首領說“謝謝你們女人和孩子,是你們成就了男人的靈魂”。土著三百戰(zhàn)士全部死亡,戰(zhàn)死或者自縊,沒有俘虜。一位日本軍部的軍官說了這樣的話“為什么我會在臺灣看到消失了幾百年的武士道精神?是這里的櫻花更加燦爛嗎?”
電影即將結束的時候,在那彩虹橋上出現(xiàn)了莫納和他的300戰(zhàn)士,靈魂的超脫用一種意會的感覺在這一刻完美的演繹出來。心存信念,死并不可怕。
賽德克巴萊的觀后感4
與其他電影不同,《賽德克·巴萊》最先感動我的,不是其自身的電影劇情,而是它背后的故事。
《賽德克·巴萊》的導演魏德圣,因為拍出《海角七號》而聲名鵲起,本來,他可以借著這部口碑與票房俱大獲成功的電影再拍幾部不痛不癢的'商業(yè)片賺足熱錢,但他為了十二年前的一個夢想,選擇了另外一條艱難的道路。
為了拍《賽德克·巴萊》他先是于2003年自掏200萬臺幣拍攝5分鐘的短片,雖然受到各方稱贊,但因商業(yè)因素,無人看好此片的票房前景,遂陷入資金籌措困難的尷尬境地?!逗=瞧咛枴分螅Τ擅偷奈旱率ソK于獲得了5億臺幣的巨額投資,但試拍時每天100萬臺幣的花費仍讓導演捉襟見肘,為完成此片,魏德圣不僅把自己《海角七號》賺的5000萬臺幣全部搭了進去,就連辦公室也抵押給了銀行,但即便這樣,資金缺口依然很大,逼不得已的他只好四處借錢,危急時刻,好在臺灣的演藝同仁紛紛仗義相助,周杰倫借出2000萬臺幣,只象征性的收了1塊錢利息,主演徐若瑄想要賣房子但被導演拒絕,最后拿出了1000萬臺幣,其他像言承旭、戴立忍等也紛紛資助,電影結束后字幕中有一個名為“天使·巴萊”的名單,上面都是曾經為這部影片出錢的人,一行一行,密密麻麻,有很多現(xiàn)在活躍在歌壇影壇的明星,也有很多默默無名的人,或許有人指責說這是影片的噱頭,但即便這真的是噱頭,我也希望今后我們大陸的電影,可以少一些借緋聞八卦等搏出位博眼球的噱頭,而多一些“賽德克·巴萊”式的噱頭。
這部電影的主角幾乎全部都是素人(無表演
近來又看到一則新聞,是《賽德克·巴萊》引進大陸后首周票房不利,和很多導演不同的是,魏德圣并沒有把責任推到觀眾身上(似乎觀眾不識貨已經成為很多票房不好的最好推辭),而是認真的反思了自己,他坦言說:“我們私下也
賽德克巴萊的觀后感5
今天,爸爸向我推薦了一部超好看的電影,片名叫《賽德克·巴萊》(意即“真正的人”)。電影講述了臺灣賽德克族人民反抗日本殖民統(tǒng)治的故事。我被激昂而震撼的情節(jié)深深吸引,在不知不覺中度過了四個半小時——這是我看過最長的電影。
在日本人來之前,賽德克人世世代代生活在山高林密的原始大山中。那里山清水秀,風景優(yōu)美。男人們負責打獵,女人們負責農耕和織布。賽德克人成年后,以臉上刻有圖騰為榮。男人必須善于打獵和取敵人首級,女人必須會織彩布,才有資格獲得圖騰。
但是隨著日本人的占領,賽德克人的好日子一去不復返。男人只能做苦役,不準打獵。女人只能做女傭,不能織彩布。在祖先留下的獵場,賽德克人被迫砍伐大樹。他們備受煎熬,心里愧對祖先。年輕一代的臉上再也無法印上那令人驕傲的圖騰。
終于有一天,賽德克人心中的怒火爆發(fā)了。他們在頭領莫那的帶領下,奮起反抗,與日本軍隊展開了殊死拼搏,最后慘遭滅族。賽德克人帶著尊嚴和驕傲跨過了“彩虹橋”,與祖先相會。
在這部片子中,我印象最深的是主人翁莫那——他剛強堅毅,雖然平時他話很少,但他雙目炯炯有神,身材矯健,讓人感到一種無形的威嚴,神圣不容侵犯。在莫那的指揮下,賽德克族的戰(zhàn)士們數(shù)次把強大的日本軍隊殺得人仰馬翻,真了不起!
賽德克人在起義之前心里就很清楚自己注定失敗,因為他們的實力遠遠不能跟日本人比。但為了尊嚴,為了臉上自豪的圖騰,他們視死如歸。當我看到婦女們?yōu)榱斯?jié)省糧食,不拖男人們的后腿而集體上吊自殺時,我哭了。那是多么悲壯的場面??!
電影看完,我心里久久不能平靜,眼前浮現(xiàn)的依舊是那些血腥殘酷的場面,耳邊回響著莫那的話:“真正的人,可以輸?shù)羯眢w,但一定要贏得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