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我無為,而民自化;我無心,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
3、自然而生有,造化以成形,故天無精氣,無以制月之明,地?zé)o精氣無以制山巔鎮(zhèn)焉,人無精氣無以制身形之存焉,故曰月稟陰陽之所運行,故知道之無情,隨機而所化。又云天何言哉,四時行焉,地何言哉,萬物生焉。經(jīng)云用之不可既,無情而運行月也,月者大道之用也。
4、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于郊
5、道者開口動舌發(fā)言之詞也。又云道者,虛無之無也,混沌之宗,乾坤之祖,能有能無,包羅天地,道本無形,莫之能名,無形之形,是謂真形,無象之象,是謂真象。先天地而不為長,后天地而不為老,無形而自障,無象而自立,無為而自化,故曰大道。經(jīng)云視之不見,故曰無形。杳杳冥冥,其中有精,混混沌沌,分為陰陽,故為天地也。育者養(yǎng)也,長養(yǎng)陰陽故為生育也。陽者清也,上騰為天,陰者濁也,下潛為地,天地者乃大道之子也。
6、太者大也,上者尊也,高尊莫先,眾圣共尊,故曰太上。老君,老者壽也,明老君修天修地,自然長壽,故曰老也。君者尊號也,道清德極故曰君也。以明老君為眾圣之祖,真神之宗,一切萬物莫不皆因老君所制,故為宗祖也。
7、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8、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無為而有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yīng),則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
9、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上德若谷;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zhì)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
10、道可道,十分道。名可名,十分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11、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
12、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能夠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
13、神者妙而不測謂之神,心者神也,神者心也,心擾則神動,神動則心浮,心浮則欲生,欲生則傷神,傷神則失道,人能調(diào)伏其心,內(nèi)安其神,外除其欲,則自然清靜,
14、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見而明,不為而成。
15、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
16、慎終如始,終無敗事
17、吾者我也,此明太上自言,吾不知其名,強名曰道,此故亦明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之意也。老君匠成天地,開辟乾坤,變化萬物,不言我為,緣道法自然,不能名號,一則從有入無或從無入有,隱顯無方,存亡自在。豈有常名之稱焉。故經(jīng)云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又云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18、本者元也,元者道也,道本包于元無,元無分為二儀,二儀分為三才,三才分為五行,五行化為萬物,萬物者末也。人能抱元守一歸于至道,復(fù)于根元,非返于末,末者化也,本者生也。人能歸于根本,是謂調(diào)復(fù)性命之道者也,南華真經(jīng)云:生者神凝也,死者物化也,人能歸真神,歸真神是謂返本還源不可逐物也。
19、絕圣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fù)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思寡欲,絕學(xué)無憂。
20、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為而不爭。
21、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22、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23、圣人常無心,以百姓心為心。
24、道生一,生命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
25、曲則全,枉則直,洼則盈,敝則新,少則多,多則惑。
26、人為貴,還需行天道。(勵志名人名言)
27、者道之動: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知其雄,守其雌。
28、道德經(jīng)》五千字,字字千金,實難取舍。
29、不自見,故明;不自足,故彰。()
30、是以圣人抱一為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31、吉事尚左,兇事尚右。偏將軍居左,上將軍居右,言以喪禮處之。殺人之眾,以悲哀泣之,戰(zhàn)勝以喪禮處之。
32、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33、滌初玄覽:視其因此,觀其所由,察其所安
34、清者天之無也,濁者地之無也,皆因清濁之無生育萬物,世人若求長生之道,煉陰為陽,煉凡成圣,皆因清自濁之所生。動因靜之所起,清濁者道之別名也,學(xué)仙之人,能堅守于至道,一切萬物自然歸之。故西升經(jīng)云:江河淮海,非欲于魚龜蛟龍,魚龜蛟龍自來歸之,人能清虛寡欲,無為非欲于至道,至道自來歸之于人,但能守太和,元無體道合真,萬物悉皆歸耳。
35、知仁者智,自知者明。
36、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故為天下貴。
37、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成之熟之;養(yǎng)之覆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38、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39、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40、上天生了人,暢行于世,人,至尊。
41、天長地久。天地因此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42、清者天之無也,濁者地之無也,皆因清濁之無生育萬物,世人若求長生之道,煉陰為陽,煉凡成圣,皆因清自濁之所生。動因靜之所起,清濁者道之別名也,學(xué)仙之人,能堅守于至道,一切萬物自然歸之。故西升經(jīng)云:江河淮海,非欲于魚龜蛟龍,魚龜蛟龍自來歸之,人能清虛寡欲,無為非欲于至道,至道自來歸之于人,但能守太和,元無體道合真,萬物悉皆歸耳。
43、清者天也,正陽之無上騰為天,濁者地也,正陰之無下結(jié)為地。夫者發(fā)語之詞也,夫道能清能濁,能動能靜,以至大道無測,常名清濁,動靜皆為至道之用。凡學(xué)道之士,若能明動靜之無,安其位,則至道自來歸之,動靜合宜故為正色也。
44、道生一,生命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45、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后相隨。恒也
46、治大國,若烹小鮮。
47、天網(wǎng)恢恢,疏而不失。
48、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49、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50、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51、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
52、神者妙而不測謂之神,心者神也,神者心也,心擾則神動,神動則心浮,心浮則欲生,欲生則傷神,傷神則失道,人能調(diào)伏其心,內(nèi)安其神,外除其欲,則自然清靜,
53、故元氣無形不可名也,經(jīng)云道隱無名,乃生于天地,故曰道生一,生命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者五行之子孫也。三才者萬物之父母也,道者三才之宗祖也。故元氣清靜不可常名也。凡學(xué)道之人,且在觀宗察行,若能智性無凝能夠登涉大道之徑,游于三才之外,常人無所能知也。
54、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55、本者元也,元者道也,道本包于元無,元無分為二儀,二儀分為三才,三才分為五行,五行化為萬物,萬物者末也。人能抱元守一歸于至道,復(fù)于根元,非返于末,末者化也,本者生也。人能歸于根本,是謂調(diào)復(fù)性命之道者也,南華真經(jīng)云:生者神凝也,死者物化也,人能歸真神,歸真神是謂返本還源不可逐物也。
2、一切藥物對治病來說都是治標(biāo),不是治本,不管是中醫(yī)還是西醫(yī).因為一切的病都是錯誤的因產(chǎn)生錯誤的果.健康的根本在心.心凈則身凈.自身的修復(fù)系統(tǒng)來修復(fù)自己的疾病.其實人和動物是一樣的,動物的病都是靠自己。
3、正確的觀念遠比昂貴的藥物和危險的手術(shù)更能幫助患者消除疾病。
5、人是一切生物中構(gòu)造最完美的靈體,健康的身體是人生來就具足的;人的健康狀況的調(diào)節(jié)是靠人體本身所具有的調(diào)節(jié)修復(fù)系統(tǒng)來完成的,而不是靠外部因素,外部因素只能起輔助作用。
6、人的大部分生病現(xiàn)象是人體在調(diào)節(jié)、清理身體垃圾時所表現(xiàn)的現(xiàn)象,是人體自動調(diào)節(jié)平衡所表現(xiàn)出的狀態(tài),所以應(yīng)該把它們當(dāng)成正常的生理現(xiàn)象,而不應(yīng)該去把它當(dāng)成病因來消滅。所以當(dāng)人在生病的時候,一定不要有怨恨嗔
7、人的健康離不開兩大要素:1)足夠的氣血;2)暢通的經(jīng)絡(luò)(包括血管和排泄垃圾的通道)。
8、足夠的氣血靠:足夠的食物+膽汁+必要時間內(nèi)(晚天黑后~午夜1點40)優(yōu)質(zhì)的睡眠(這個時候大腦完全不工作,由植物神經(jīng)主導(dǎo))+良好的生活習(xí)慣。
9、暢通的經(jīng)絡(luò)需要:清凈心。一切七情六欲都會破壞清凈心,從而破壞經(jīng)絡(luò)的正常運行。
10、維持健康的身體不僅需要“增收(增加氣血)”,也需要“節(jié)支(減少血氣的損耗)”。
11、過度地增加食物不僅不會增加血氣,而且會成為身體中的垃圾負擔(dān),反過來還得靠消耗血氣來把他們清理掉。五臟六腑是一個血氣加工廠,食物是原材料,加工能力是有限的,而食物是無限的,所以食物的數(shù)量必須得到控制。
12、適當(dāng)運動可以幫助人的氣血運行,但同時也在消耗人的氣血。人體的微循環(huán)主要應(yīng)該靠松靜來達到的,這也是健康必不可少的。
13、人體中的垃圾越多,就越需要更多的血氣來清除它們,但人的血氣因為垃圾的增多和血脈的阻塞而減少,這就形成了惡性循環(huán),這也正是人衰老的機理。所以,人要想健康不老,就要:1)減少體內(nèi)的垃圾;2)增加血脈經(jīng)絡(luò)的暢通;3)增加體內(nèi)的氣血。
16、對于一個有宿疾的人來說,只有氣血充足了,病情才會顯現(xiàn)出來。所以練功的人在功夫達到一定水平后都會出現(xiàn)一些“有病”的現(xiàn)象。這個時候要沉住氣,定下心來多做些靜功來增加自己的氣血,以盡快度過這個時期。
17、人違背了養(yǎng)生法則,雖不一定會立即得病,但一旦形成習(xí)慣,就會大大增加得病的機會。這就和交通規(guī)則一樣,你違背了交通規(guī)則,不一定會出事故,但其危險性是顯而易見的。 18、人為什么必須保持一定的饑渴才是對養(yǎng)生有利呢?其實這就是“虛”的妙用。道家講,虛則靈。這和謙虛使人進步,自滿使人落后一樣,所以人必須經(jīng)常保持“虛靈”的狀態(tài),才能時時保持清醒,保持健康。
19、人要想健康,就必須使體內(nèi)有足夠的"氣"來"氣化"所進的食物.只有這樣,你的體內(nèi)才不會積累垃圾,不會有多余的食物來釋放游離的"虛火"損害你體內(nèi)的臟器.這個"虛火"反過來會損耗你的"氣".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講,現(xiàn)代人生病,大多數(shù)是飲食不節(jié)的緣故.
23、人生最忌是個亂字,心亂了,對外可以紊事,對內(nèi)可以打擾血氣,使失正常。凡惱怒恐怖喜憂昏疑,都是亂,為多病短壽的根源,不但養(yǎng)病時不應(yīng)亂,即平居時亦忌心亂。
24、多嗔傷肝,多淫傷腎,多食又傷脾胃。憂思傷脾,憤怒傷肝,勞慮傷神。25、身病之起,無不由心虛弱,外邪乘入。而心虛氣弱,每由心魂惱亂,真體不充,發(fā)現(xiàn)種種不安。貪食貪勝貪得貪樂逸,皆足以致病。以貪之不得,于是乎嗔。貪嗔可使心蕩氣促,膽驚肝旺,六脈震動,五臟沸騰,外邪同時乘入,此病之起因。
26、凡人欲求長壽,應(yīng)先除病。欲求除病,當(dāng)明用氣。欲明用氣,當(dāng)先養(yǎng)性。養(yǎng)性之法,當(dāng)先調(diào)心。
27、人受五行之氣而治生,故肉身以氣為主。氣虧則病,氣滯則病。欲治其病,先治其氣。
28、氣以行血,血以補氣,二而一也。凡人久視則傷血、久臥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七情六欲之過則傷元氣、傷心腎。相火旺,真陽耗,
29、治五臟之病,莫先于補氣。腎猶亟焉。補氣在勿動心,心動則肝旺,各脈震驚,真水耗損。心為扇,主引風(fēng)。風(fēng)動則火旺,火旺則水干,水干則地損。
30、心定神一,受治者信堅心專,兩心相合,可以統(tǒng)治百病,無不神效。
31、人病可分兩種:一是經(jīng)絡(luò)基本暢通但氣不足。表現(xiàn)是經(jīng)常這疼那疼,這是因為他氣不足以氣化食物,而產(chǎn)生了相火(也叫虛火),隨著經(jīng)絡(luò)在體內(nèi)亂穿,哪兒通走哪兒,遇到一個地方堵塞了,這個地方就疼了。這樣的人吃一點藥物就會立即見效。二是經(jīng)絡(luò)不通,氣也就無處存身。表現(xiàn)在外表看不出有什么毛病,但一旦發(fā)現(xiàn)就是大病,而且這種人經(jīng)常是吃什么藥都見效慢,或根本不起作用。
主發(fā)謂之機。箭在弦上要發(fā)出去,必須撥動這個機。其他任何事情都是這樣,都有一個機,只有觸動這個機,事情才會發(fā)生,不觸動這個機,其他的條件再多,也沒辦法引發(fā)事件。機就是這么一個東西,它是事情發(fā)生的最關(guān)鍵因素。它是點,不是面。可是觸動這個點,就能帶動面。所以,病機就是疾病發(fā)生、發(fā)展、變化的最關(guān)鍵因素,(也可以講,病機一開,人的病狀就會顯現(xiàn)出來,人就進入了“病”的惡性循環(huán)當(dāng)中。和病機相對的就是“生機”。生機一開,人就會進入康復(fù)這個良性循環(huán)當(dāng)中。實際上病機和生機是一個東西的兩個方面,是一對陰陽。病機開了,生機就關(guān)了,而生機開了,病機也就自然開始關(guān)閉了。這個就是辯證法。)
32、中醫(yī)的最高境界是養(yǎng)生,養(yǎng)生的最高境界是養(yǎng)心。所以,就養(yǎng)生而言,下士養(yǎng)身,中士養(yǎng)氣,上士養(yǎng)心??匆粋€人也是一樣,觀相不如觀氣,觀氣不如觀心。
33、心神不安,情性燥急,為致病致死之總因。故安心法,為衛(wèi)生第一要訣。心可以主動一切。心定則氣和,氣和則血順,血順則精足而神旺,精足神旺者,內(nèi)部抵抗力強,病自除矣。故治病當(dāng)以攝心為主。
34、風(fēng)寒陰陽暑濕,在在皆可使人致病。萬一抵抗力薄弱,即可乘虛而入。身弱者多病,即是此理。富人有保衛(wèi)力,如衣食住等等。貧人有抵抗力,如氣足神旺,毛孔厚密,不易侵入等等。富人多食肥甘,傷胃傷齒。貧人多餓,所食不雜,故無腸病。富人多逸,故多氣惱。貧人多勞,故少疾病。富人不造福而享福,只是消福,消盡則窮。窮人能勤儉,即是造福,果熟即富。凡衣食住之保衛(wèi)力富,則精氣神之抵抗力弱。保衛(wèi)力弱,則抵抗力強。
35、大病初愈,切忌理發(fā)洗足沐浴
37、能靜則仁,有仁則壽,有壽是真幸福。
39、心過勞的人,心疲肝旺,心過勞就是心太滿,不虛。心滿,則不納肝(木)生之火,心不納肝生之火,則肝氣必積而盛。肝木克土,脾胃受病,消化不良,營養(yǎng)不足,夜眠不安。土又克水,于是腎水大虧,水不足則火更旺,心腎相聯(lián),心氣更弱,肺病即成。內(nèi)部相互關(guān)聯(lián),一動全動,一病全病。而擾之者,乃在妄心,所以治病在安其心,安心在息妄,息妄在明心,明心即自覺,而健康的功效在乎靜坐。40、靜坐是息心法,心息則神安,神安則氣足,氣足則血旺,血氣流暢,則有病可以去病,不足可以補充,已足可以增長?,F(xiàn)在病可去,未來病可防,此其小者也。又心息則神明,神明則機靈,靜者心多妙,觀機辨證,格外敏捷,見理既正,料事益遠,遇亂不驚,見境不惑,能一切通達,自無主觀偏執(zhí)之弊,而大機大用,由此開啟矣。
41、人在生病的時候最忌諱是嗔
心有兩種,一是真心,一是妄心。真心是水,妄心是波,波因風(fēng)動,風(fēng)止波息,而水不動。寂然無念,是無心心也。
42、子時失眠,腎水必虧,心腎相連,水虧則火旺,最易傷神。
43、睡時如有思想,不能安著,切勿在枕上轉(zhuǎn)側(cè)思慮,此最耗神。
44、午時屬心,此時可靜坐一刻鐘,閉目養(yǎng)神,則心氣強。
45、早起如在寅時三點至五點,此時切忌郁怒,不然必損肺傷肝,萬望注意。
47、人生以血氣流通為主,氣滯可以阻血,血阻可以結(jié)毒為癤為
《道家養(yǎng)生
1.
2.
3.
4.
5.
6.
7.
8.
9.
10.
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2、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3、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后相隨。恒也。
4、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圣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5、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6、多言數(shù)窮,不如守中。
7、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8、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9、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
10、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11、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12、三十輻,共一轂,當(dāng)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dāng)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dāng)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13、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fā)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圣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14、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
15、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16、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17、絕圣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fù)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思寡欲,絕學(xué)無憂。
18、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19、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
20、曲則全,枉則直,洼則盈,敝則新,少則多,多則惑。
21、是以圣人抱一為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22、希言自然。故飄風(fēng)不終朝,驟雨不終日。
23、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
24、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
25、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26、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27、重為輕根,靜為躁君。輕則失根,躁則失君。
28、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
29、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30、吉事尚左,兇事尚右。偏將軍居左,上將軍居右,言以喪禮處之。殺人之眾,以悲哀泣之,戰(zhàn)勝以喪禮處之。
31、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32、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33、譬道之在天下,猶川谷之于江海。
34、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
35、將欲歙之,必故張之;將欲弱之,必故強之;將欲廢之,必故興之;將欲取之,必故與之。是謂微明。
36、柔弱勝剛強。魚不可脫于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37、道常無為而無不為。
38、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無為而有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yīng),則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
39、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
40、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生;侯得一以為天下正。
41、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
42、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上德若谷;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zhì)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
43、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
44、人之所惡,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為稱。
45、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
46、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
47、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
48、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
49、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50、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沖,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
51、靜勝躁,寒勝熱。清靜為天下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