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AV午夜在线观看不卡|自拍偷在线精品自拍偷|欧美激情综合在线三区|亚洲综合精品在线

  • <rp id="fsfwt"><strong id="fsfwt"><cite id="fsfwt"></cite></strong></rp>
    <track id="fsfwt"></track>

      <track id="fsfwt"></track>
      1. <rp id="fsfwt"><strong id="fsfwt"><pre id="fsfwt"></pre></strong></rp>

          歡迎來到一句話經(jīng)典語錄網(wǎng)
          我要投稿 投訴建議
          當前位置:一句話經(jīng)典語錄 > 話語 > 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話細選86句

          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話細選86句

          時間:2018-05-28 23:11

          沁園春

          孤館燈青,野店雞號,旅枕夢殘。漸月華收練,晨霜耿耿;云山摛錦,朝露漙漙。世路無窮,勞生有限,似此區(qū)區(qū)長鮮歡。微吟罷,憑征鞍無語,往事千端。

          當時共客長安,似二陸初來俱少年。有筆頭千字,胸中萬卷;致君堯舜,此事何難?用舍由時,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閑處看。身長健,但優(yōu)游卒歲,且斗尊前。

          注釋

          1、沁園春:詞牌名,又名《壽星明》、《洞庭春色》等。雙調(diào)一百十四字,平韻。

          2、孤館:寓居客舍住的人很少。燈青:點著燈起床,燈發(fā)著青光。

          3、野店雞號:說明走得早。溫庭筠《商山早行》:“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币埃迓?。

          4、旅枕:喻旅店的睡眠。

          5、月華收練:月光像白色的絹,漸漸收起來了。

          6、耿耿:明亮的樣子。

          7、摛(chī)錦:似錦緞?wù)归_。形容云霧繚繞的山巒色彩不一。

          8、溥溥(tuán):露多的樣子。一說為露珠圓的樣子。

          9、世路:人世的經(jīng)歷。

          10、勞生:辛苦、勞碌的人生。

          11、區(qū)區(qū):渺小,這里形容自己的處境不順利。鮮,少。

          12、微吟:小聲吟哦。

          13、憑征鞍:站在馬身邊。詞題小序說“馬上”,詩人騎著馬行進。

          14、千端:千頭萬緒,猶言多。

          15、共客長安:兄弟二人嘉佑間客居沐京應(yīng)試。長安,代指汁京。

          16、二陸:指西晉文學家陸機、陸云兄弟?!稌x書·陸云傳》:“少與兄機齊名,雖文章不及機,而持論過之,號日‘二陸’?!蔽鲿x初同至洛陽。此以“二陸”比自己及弟轍。少年,年紀輕。

          17、筆頭千字:即下筆千言之意。

          18、胸中萬卷:胸中藏有萬卷書。形容讀書很多,學識淵博。

          19、致君:謂輔佐國君,使其成為圣明之主。

          20、“用舍”二句:《論語·述而》:“用之則行,舍之則藏?!币鉃槿斡门c否在朝廷,抱負施展與否在自己。行藏(cáng),意為被任用就出仕,不被任用就退隱。

          21、袖手:不過問。

          22、優(yōu)游卒歲:悠閑地度過一生。

          23、且斗尊前:猶且樂尊前。唐牛僧孺《席上贈劉夢得》:“休論世上升沉事,且斗尊前見在身?!倍?,喜樂戲耍之詞。尊,酒杯。

          譯文

          孤零零旅舍燈光青冷,厭聽這荒野雞鳴,收拾起旅枕殘夢。曉月漸漸淡去了白絹似的皎潔,微亮的晨霜一片晶瑩;山上云白如展開的錦緞,朝露點點與晨光輝映。人世間的行程沒個盡頭,有限的是這勞頓的人生。似這般無足稱道的平庸,難得有歡愉的心境。我這里獨自低吟罷,征鞍上,悄無聲,許多往事涌心中。

          當年我們風華正茂,同時客居在汴京,如同陸機、陸云兄弟,初到京城還年輕。幸有妙筆在手文思敏捷,詩書萬卷在胸,自以為輔佐圣上使其成為堯舜,該是星月同輝,事業(yè)必成。其實重用與否在于時勢,入世出世須由自己權(quán)衡。不妨閑處袖手看風云,少不得那分明哲與淡定。好在你我身體康健,只須終年悠閑游樂,姑且杯中尋醉慰平生。

          賞析

          這是一首詞由景入情,由今入昔,直抒胸臆,表達了詩人人生遭遇的不幸和壯志難酬的苦悶。

          上闋一開篇,詩人便以“孤館燈青,野店雞號,旅枕夢殘”以及“月華收練,晨霜耿耿;云山摛朝露漙漙”數(shù)句,繪聲繪色地畫出了一幅旅途早行圖。早行中,眼前月光、山色、晨霜、朝露,別具一番景象,但行人為了早日與弟弟聯(lián)床夜話,暢敘別情,他對于眼前一切,已無心觀賞。此時,詩人“憑征鞍無語”,進入沉思,感嘆“世路無窮,勞生有限”。為此,便引出了一大通議論來。詩人追憶:他們兄弟倆,“當時共客長安,似二陸初來俱少年?!痹~里的“二陸”用來比自己和弟弟蘇轍。當年,他們兄弟倆俱有遠大抱負,決心象伊尹那樣,“使是君為堯舜之君”(《孟子》中語);像杜甫那樣,“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以實現(xiàn)其“結(jié)人心、厚風俗、存紀綱”(《上神宗皇帝書》)的政治理想。而且,他們兄弟倆“筆頭千字,胸中萬卷”,對于“致君堯舜”這一偉大功業(yè),充滿著信心和希望。撫今追昔,詩人深感他們兄弟倆現(xiàn)實社會中都碰了壁。為了相互寬慰,詩人將《論語》“用之則行,舍之則藏,惟我與爾有是夫”,《孔子家語》“優(yōu)哉游哉,可以卒歲”,以及牛僧孺“休論世上升沉事,且斗尊前見在身”詩句,化入詞中,并加以改造、發(fā)揮,以自開解。結(jié)尾數(shù)句,詩人表示自己懷才不遇的境況下,要避開政治斗爭的漩渦,以從容不迫的態(tài)度,姑且保全身體,飲酒作樂,悠閑度日。整首詞,除了開頭幾句形象描述之外,其余大多是議論、成為一篇直抒胸臆的言志抒情之作。

          這一首詞的議論、抒懷部分,遣詞命意無拘無束,經(jīng)史子集信拈來,汪洋恣肆,顯示出詩人橫放杰出的才華。詞中多處用典:“有筆頭千字,胸中萬卷,致君堯舜,此事何難”四句,化用杜甫《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中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詩句?!鄙黹L健,但優(yōu)游卒歲,且斗尊前“三句,”優(yōu)游卒歲“語出《左傳·襄公二十一年》中魯國大夫叔向被囚后”優(yōu)哉游哉,聊以卒歲“的話:”且斗尊前“,化用杜甫《漫興》中”莫思身外無窮事,且盡生前有限杯“的詩句。詩人將上述典故靈活運用,推陳出新,生動地傳達出自已的志向與情懷。

          這一首詞的脈絡(luò)清晰,層次井然,回環(huán)往復(fù),波瀾起伏,上闋的早行圖與下闋的議論渾然一體,貫穿一氣,構(gòu)成一個統(tǒng)一、和諧的整體:頭幾句寫景,以“孤”、“青”、“野”、“殘”等字眼傳神地渲染出早行途中孤寂、凄清的環(huán)境和心境?!笆缆窡o窮,勞生有限”一句,由自然景色轉(zhuǎn)入現(xiàn)實人生。其后,詞作由景物描寫而轉(zhuǎn)入追憶往事。“用舍由時,行藏我”,由往事回到現(xiàn)實。結(jié)拍數(shù)句表明詩人已從壯志難酬的苦悶中擺脫出來,獲得了內(nèi)心的平靜和慰安。全詞集寫景、抒情、議論為一體,融詩、文、經(jīng)、史于一爐,有形象的景象描寫,有抽象地論說政治,又在議論中發(fā)表了自己的人生觀和人生態(tài)度,抒寫了沉郁惆悵的.心境,文思連貫,一氣呵成,體現(xiàn)了卓絕的才情。

          這一詞調(diào),上闋十一個四言句,下闋八個四言句,多處用對仗,句法比較工整,而且,在許多整齊的句子之間,還穿插了幾個長短句,如三言句、六言句、七言句和八言句,長短相間,參差錯落。這個詞調(diào)適合于以賦體入詞,但又最忌板滯,它不同于短篇令詞,也不同于一般長調(diào),是個較難駕馭的詞調(diào)。兩宋詞人當中,辛棄疾填了九首,劉克莊填了二十五首,陳人杰填了三十一首,這算是較為罕見的。許多名家,比如柳永、李清照、周邦彥、姜夔、史達祖、張炎等,都不見填制。但是,此調(diào)格局開張,掌握得好,卻可造成排山倒海之勢,收到良好的藝術(shù)效果。

          蘇軾這一首《沁園春》詞,上闋寫景,一下子羅列了七個四言句。前三個四言句,“孤館燈青,野店雞號,旅枕夢殘”,句式相同,三腳并立。后四個四言句,“月華收練,晨霜耿耿;云山摛錦,朝露”,組成“扇面對”,由“漸”字構(gòu)成領(lǐng)頭格,貫穿到底。七個四言句組織綿密,構(gòu)成了一幅整體的畫面。緊接著,“世路無窮,勞生有限”,仍用四言對句,“征鞍無語,往事千端”,也是四言句。這十一個整齊的四言句,除了靠“漸”、“憑”兩個領(lǐng)格字提攜,還由兩個長短句“似此區(qū)區(qū)長鮮歡”及“微吟罷”,在當中輾轉(zhuǎn)運氣。于是,十一個四言句,就不至于像是拆開來的七寶樓臺,不成片段。下闋八個四言句略有變化。前四個四言句,不再用“扇面對”,其中,“筆頭千字,胸中萬卷”,自成對仗,“致君堯舜,此事何難”二句不對。其余與上闋大致相同。這段議論,先由換頭“當時共客長安,似二陸初來俱少年”兩個長短句敘事,承接上結(jié)所提“往事”,然后鋪排議論。領(lǐng)格字“有”,從字面上看,僅管領(lǐng)“筆頭”“胸中”二句,但“有”字下面的六個四言句,詞意還是相貫通的,六個四言句之下,直接“袖手何妨閑處看”,還是具有一定氣勢的。最后,由一個三言短句“身長健”停頓蓄勢,“但”字提攜、轉(zhuǎn)折,帶上兩個四言句“優(yōu)游卒歲,且斗尊前”,為全詞作結(jié)。

          總之,《沁園春》詞是蘇軾以詩人句法入詞的嘗試,已稍露東坡本色。但這一首詞在藝術(shù)上仍有某些不足之處,如與《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等詞作比較,就覺得《沁園春》以抽象的說理議論代替具體的形象描述,不如以情動人之作,具有那么大的感人力量。比如“身長健,但優(yōu)游卒歲,且斗尊前”與“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意思相近,但前者總不及后者那樣有意境,那樣耐人尋味。

          菩薩蠻·金陵賞心亭為葉丞相賦

          宋朝 辛棄疾

          青山欲共高人語。聯(lián)翩萬馬來無數(shù)。煙雨卻低回。望來終不來。

          人言頭上發(fā)??傁虺钪邪?。拍手笑沙鷗。一身都是愁。

          《菩薩蠻·金陵賞心亭為葉丞相賦》譯文

          青山有意要同高雅之人交談,像萬馬奔騰一樣接連而來。卻在如雨中徘徊,遲遲不能到達。

          人們都說頭上的白發(fā)是因為愁苦所致。如果真是這樣的話,我不禁要拍手嘲笑那些渾身白色的沙鷗,它們豈非渾身都充滿了愁緒啊。

          《菩薩蠻·金陵賞心亭為葉丞相賦》注釋

          葉丞相:聯(lián)葉衡,字夢錫,婺州金華人。葉衡于淳熙元年(1174)冬始入京拜相。此稱丞相,應(yīng)該是后來追加的。

          青山欲共高人語:蘇軾《越州張中舍壽樂堂》:“青山偃蹇如高人,常時不肯入官府。高人自與山有素,不待招邀滿庭戶。”高人:高雅的人。聯(lián)翩:接連不斷的樣子。

          低回:徘徊不進的樣子。

          愁中白:白居易《白鷺》:“人生四十未全衰,我為愁多白發(fā)垂。何故水邊雙白鷺,無愁頭上亦垂絲?”

          《菩薩蠻·金陵賞心亭為葉丞相賦》賞析

          上闋寫賞心亭的所見所感。賞心亭,據(jù)《景定建康志》,“在(城西)下水門之城上,下臨秦淮,盡觀覽之勝?!遍_頭兩句由寫山到寫人,緊緊扣住了題目。蒼翠的群山仿佛有意要同高雅的人交談,他們聯(lián)翩而來絡(luò)繹不絕,有似萬馬奔騰.它們在茫茫的煙雨中迷了路,徘徊起來,眼看著臨近了,卻終于沒能到達跟前.暗示著自己雖有才卻不得施展,懷才不遇,壯志難酬,報國無門。高人即葉衡。青山有情,高人難遇。而今斯人一登上賞心亭,那逶迤的青山有不知有多少心里話要向他傾訴呵。其勢如萬馬奔騰,接連不斷。不說人之眺山,而說山之就人,這就把靜景寫活了。不僅如此,而且對突出人物也有很好的映襯作用。詞里葉衡的高大形象進行了,描繪因為葉衡是一位很有才干的主戰(zhàn)派官員?!端问贰と~衡傳》說他“得治兵之要”。葉衡對作者極為賞識,任江東安撫司參議官,即是對葉衡推薦的 ,以后又向朝廷極力推薦他“ 慷慨有大略”。對于這樣一位“經(jīng)綸手”,加之有知遇之恩,詞人對此十分感激。三、四兩句借煙雨之景,轉(zhuǎn)突兀奇崛之筆而為低徊宛轉(zhuǎn)之波,充分表現(xiàn)了無限的悵惘,無窮的感慨,可以說是寄托遙深。葉衡主戰(zhàn),因而不能不受到主和派的反對,他收復(fù)失地的大計遇到了極大的阻力,詞人也就由希望變成了失望。那逶迤的青山既然象萬馬奔騰而來,象沖鋒陷陣的鐵騎。詞人渴望能揮戈躍馬馳騁疆場,可是轉(zhuǎn)眼之間又煙雨迷蒙,遮住了青山,而無數(shù)青山也只象是萬馬在煙雨中低徊不前 ?!巴麃斫K不來”寫盼望之切而失望之深 。不說愁,而愁極深;雖極感慨,仍以蘊藉出之。

          下闋,由眺望青山之悵惘陡轉(zhuǎn)而為揶揄沙鷗之詼諧,但曲斷意不斷,其脈絡(luò)仍清晰可見。雖著筆輕快,實則發(fā)自積郁。人們都說頭發(fā)總是由此愁悶變白的?!芭氖中ι锄t,一身都是愁?!比绻沁@樣的話,那么水上的沙鷗通體皆白,豈不是一身都是愁嗎 ?詞人故意發(fā)此狂想,而且拍手笑之,似乎把上闋歇拍低徊沉郁的氣氛一掃而光了;然而仔細體味,就會察覺到那貫穿全詞的'“愁 ”字并消失,或者說詞人極力排遣這如煙雨一般的無盡的愁思,是感情上的掙扎,而非心靈上的解脫。人之發(fā)白并不完全由于人心之愁;而沙鷗通體皆白 ,是其自然特征,與愁沒有關(guān)系。詞人故意造成邏輯上的錯誤,說得越幽默灑脫 ,反而越使人感到強自解愁而又不能解的痛苦,借說鳥與愁無關(guān),實說愁與人甚切。人愁是實,鳥愁是虛 ,“一身都是愁”的是鳥還是人,不必拘泥于字句的解釋而自曉。故“拍手笑沙鷗 ”,一縱即逝;而“一身都是愁 ”,卻如電影上的“慢鏡頭”在觀眾視野里由快放慢了。實際上“一身都是愁”是與“煙雨卻低徊,望來終不來”暗中息息相關(guān)的。盡管詞筆回蕩曲折,然而透過層瀾,仍可以看清。白居易《白鷺詩》云 :“人生四十未全衰,我為愁多白發(fā)垂。何故水邊雙白鷺,無愁頭上也垂絲 ?!毙猎~蓋本于此。白詩言愁顯 ,辛詞言愁晦 ,其言愁一也。但辛詞多了“拍手笑”一層意思。不過就其形象來看,辛詞較之白詩更加繪聲繪色;就其感情來說,則更加摯濃深切。參閱作者同年在建康所作的《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充滿了激憤憂愁。以至于“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揾英雄淚 ”!胸中積郁如此,則登賞心亭之所見所感都無非“獻愁供恨”而已。由此可見,在《菩薩蠻》之中亦飽含著詞人之愁,英雄之淚。某些喜劇會使有心的觀眾在笑聲中情不自禁地掉下熱淚。笑和眼淚,就是似乎矛盾卻又融合無間的。

          《菩薩蠻·金陵賞心亭為葉丞相賦》創(chuàng)作背景

          菩薩蠻·金陵賞心亭為葉丞相賦,這首詞是辛棄疾在公元1174年(南宋淳熙元年)初春作的。當時葉衡在建康任江東安撫使,作者任江東安撫司參議官。葉衡于淳熙元年正月帥建康,此后不久即入京城臨安,后拜右丞相兼樞密使。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原文: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可堪回首,佛貍祠下,一片神鴉社鼓。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注釋:

          1、京口:古城名,即今江蘇鎮(zhèn)江。因臨京峴山、長江口而得名。

          2、孫仲謀:三國時的吳王孫權(quán),字仲謀,曾建都京口。孫權(quán)(182年——252年),字仲謀。東吳大帝,三國時期吳國的開國皇帝。吳郡富春縣(今浙江富陽)人。生于公元182年(光和五年),卒于公元252年(太元二年)。長沙太守孫堅次子,幼年跟隨兄長吳侯孫策平定江東,公元200年孫策早逝。孫權(quán)繼位為江東之主。

          3、寄奴:南朝宋武帝劉裕小名。劉裕(363年4月——422年6月),字德輿,小名寄奴,漢族,先祖是彭城人(今江蘇徐州市),后來遷居到京口(江蘇鎮(zhèn)江市),南北朝時期宋朝的建立者,史稱宋武帝。中國歷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卓越的軍事家、統(tǒng)帥。

          4、“想當年”三句:劉裕曾兩次領(lǐng)兵北伐,收復(fù)洛陽、長安等地。

          5、“元嘉草草”句:元嘉是劉裕子劉義隆年號。草草:輕率。南朝宋(不是南宋)劉義隆好大喜功,倉促北伐,卻反而讓北魏主拓跋燾抓住機會,以騎兵集團南下,兵抵長江北岸而返,遭到對手的重創(chuàng)。封狼居胥:公元前119年(漢武帝元狩四年)霍去病遠征匈奴,殲敵七萬余,封狼居胥山而還。狼居胥山,在今蒙古境內(nèi)。詞中用“元嘉北伐”失利事,以影射南宋“隆興北伐”。

          6、贏得:剩得,落得。

          7、烽火揚州路:指當年揚州路上,到處是金兵南侵的戰(zhàn)火烽煙。

          8、“四十三年”句:作者于1162年(宋高宗紹興三十二年)南歸,到寫該詞時正好為四十三年。

          9、佛(bì)貍祠: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小名佛貍。公元450年,他曾反擊劉宋,兩個月的時間里,兵鋒南下,五路遠征軍分道并進,從黃河北岸一路穿插到長江北岸。在長江北岸瓜步山建立行宮,即后來的佛貍祠。

          神鴉:指在廟里吃祭品的烏鴉。社鼓:祭祀時的鼓聲。整句話的意思是,到了南宋時期,當?shù)乩习傩罩话逊鹭傡舢斪饕晃簧竦o來奉祀供奉,而不知道它過去曾是一個皇帝的行宮。

          10、廉頗:戰(zhàn)國時趙國名將。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譯文:

          江山千古依舊,割據(jù)的英雄孫仲謀,卻已無處尋覓。無論繁華的舞榭歌臺,還是英雄的流風余韻,總被無情風雨吹打而去。那斜陽中望見的草樹,那普通百姓的街巷,人們說寄奴曾經(jīng)居住。遙想當年,他指揮著強勁精良的兵馬,氣吞驕虜一如猛虎。

          元嘉帝多么輕率魯莽,想建立不朽戰(zhàn)功,卻落得倉皇逃命,北望追兵淚下無數(shù)。還記得四十三年前,我戰(zhàn)斗在硝煙彌漫的揚州路。真是不堪回首,拓跋燾的行宮下,神鴉叫聲應(yīng)和著喧鬧的社鼓。有誰會來尋問,廉頗將軍年紀已老,他的身體是否強健如故?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創(chuàng)作背景: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寫于宋寧宗開禧元年,時辛棄疾六十六歲。當時韓侂胄執(zhí)政,正積極籌劃北伐,閑置已久的辛棄疾于前一年被起用為浙東安撫使,這年春初,又受命擔任鎮(zhèn)江知府,戍守江防要地京口。從表面看來,朝廷對他似乎很重視,然而實際上只不過是利用他那主戰(zhàn)派元老的招牌作為號召而已。辛棄疾到任后,一方面積極布置軍事進攻的準備工作;但另一方面,他又清楚地意識到政治斗爭的險惡,自身處境的孤危,深感很難有所作為。辛棄疾支持北伐抗金的決策,但是對獨攬朝政的韓侂胄輕敵冒進的作法,又感到憂心忡忡,他認為應(yīng)當做好充分準備,絕不能草率從事,否則難免重蹈覆轍,使北伐再次遭到失敗。辛棄疾的意見沒有引起南宋當權(quán)者的重視,他來到京口北固亭,登高眺望,懷古憶昔,心潮澎湃,感慨萬千,于是寫下了這篇詞中佳作。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評點:

          本詞為詞人名篇,為登臨懷古感時抒憤之作。全詞通過對一連串的歷史人物如孫權(quán)、劉裕、劉義隆、廉頗的追懷褒貶,抒發(fā)了詞人堅持復(fù)國的雄心壯志和年紀老大卻壯志難酬的悲憤。全詞多用典故,詞格蒼勁沉郁、凄婉悲涼。

          上片追憶在京口建功立業(yè)的歷史人物──孫權(quán)和劉裕。這首詞的前三句寫三國時期的孫權(quán)?!扒Ч沤健笔侵妇┛谶@個千古繁盛之地,孫權(quán)遷都建業(yè)(南京)之前曾在京口建都。詞人在此地登高望遠,所以首先就想到了孫權(quán)。詞人敬佩孫權(quán),才直接稱他為“英雄”。從表面上看,詞人是在歌頌古時英雄人物,其實也是在暗諷南宋統(tǒng)治集團盡是庸碌之輩,沒有孫權(quán)這樣的人物。所以詞人接下來說:“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舞榭歌臺”,一般用來指繁華的生活,這里借指東吳強大的政治和軍事。強盛的東吳,雄踞江左的孫權(quán),在經(jīng)歷了無數(shù)風雨后,都隨時間消逝了,只留下京口供后人觀賞憑吊。

          寫完孫權(quán)后,詞人又寫了與京口有關(guān)的另一個歷史人物——劉裕。劉裕從小生活在貧窮之中,憑借個人努力一步步發(fā)展壯大。他以京口為根據(jù)地,內(nèi)壓叛亂,外抵侵略,最后稱帝建國取代東晉政權(quán)。他曾經(jīng)兩次北伐,收復(fù)了黃河以南的大片領(lǐng)土。詞人把這些振奮人心的歷史事實,用“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三句話概括出來。人們對于英雄人物總是念念不忘,因而“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也就是傳說中劉裕的`故居遺跡,還能引起人們的緬懷之情。在此處,詞人發(fā)出了思古幽情,也寫出了對現(xiàn)實的感慨。孫權(quán)和劉裕,都是在戰(zhàn)爭中開創(chuàng)基業(yè),在東南建立國家。而南宋統(tǒng)治者卻偏安一隅,茍且于江左。兩相對比,南宋統(tǒng)治者的怯懦更加突出。如果說,詞人在詞的上片借古意抒今情,還比較明顯外露,那么在詞的下片里,詞人運用典故揭示出的歷史意義和抒發(fā)的現(xiàn)實感慨就比較含蓄了。

          下片前三句,詞人諷刺了劉裕之子劉義隆,即宋文帝,北伐大敗的歷史事實,以此告誡南宋統(tǒng)治者,貿(mào)然討伐金國必然會導(dǎo)致不可設(shè)想的后果。而事實證實了詞人的預(yù)見,宰相韓侂胄沒有聽從告誡,輕率出兵,結(jié)果北伐戰(zhàn)敗,韓侂胄被誅。

          “元嘉草草”之后,詞人開始描寫現(xiàn)實。他先描寫了自己南歸時的情景,“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痹~人在四十三年前,也就是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率領(lǐng)眾人南歸。那激情的戰(zhàn)斗歲月,是他英雄事業(yè)的發(fā)端。當時,宋朝軍隊在采石磯打敗南犯的金兵,金兵首領(lǐng)完顏亮也被部下殺死。此戰(zhàn)后,北方義軍紛起,四處打擊金人,致使金人在中原的統(tǒng)治發(fā)生危機。此時的形勢對南宋非常有利。剛剛即位的宋孝宗也有志收復(fù)故土,于是重用主戰(zhàn)派首領(lǐng)張浚,積極進行北伐??墒欠x一敗動搖了宋孝宗抗敵的決心,朝中主和派重新得勢,南宋再次與金國議和。之后,南北分裂進入了一個相對穩(wěn)定的時期。而詞人空有抗敵之志,卻無從實現(xiàn)。經(jīng)過四十三年的漫長時間,百姓逐漸淡忘了失敗,也忘卻了分裂,對現(xiàn)實已經(jīng)習以為常了。所以,想要恢復(fù)中原故土,困難重重。“烽火揚州”和下面的“佛貍祠下”兩幅昔日和今朝對照的歷史圖景,反映了詞人不堪回首憶當年的悲痛心情。

          “可堪回首”三句,是用劉宋的舊事來喻指南宋的現(xiàn)實。元嘉北伐,劉宋軍隊慘敗。北魏太武帝趁勢命令軍隊反攻,一路追擊劉宋軍隊至建康北面的瓜步山,并在山上修建了一座行宮。行宮后來成為一座廟宇,民間把它叫做佛貍祠。這所寺廟本是失敗的象征,可是百姓們忘記了失敗,竟在佛貍祠下迎神祭祀。這所廟宇,在南宋時依然存在。詞人在這里用歷史影射現(xiàn)實,隱隱表達了自己的擔憂:如果朝廷不迅速收復(fù)失地,恐怕百姓都會安于異族的統(tǒng)治,忘了自己是大宋的臣民了。

          篇末,詞人把自己比喻成廉頗,一心重振“烽火揚州路”的威勢,改變百姓安于異族統(tǒng)治的局面,取得北伐的勝利,表達了自己雖然已入暮年,但抗敵的雄心壯志依然存在的情懷。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賞析:

          辛棄疾之詞,風格豪放,氣勢雄渾,境界開闊,已成為不刊之論,是學者所共識的,但論及最能代表其風格的作品時,眾人皆推舉《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這殊不妥。這首詞,雖有豪放之因素,但細究可發(fā)現(xiàn),此詞風格非“豪放”一詞所能全面概括。從整體上來看,此詞并非一首激情澎湃、斗志昂揚的豪放之文,而是一首沉郁頓挫、悲壯蒼涼之作。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弊髡咭浴扒Ч沤健逼鸸P,噴薄而出,力沉勢雄,顯示出作者非凡的英雄氣魄和無比寬廣的胸襟,也說明了作者寫詩為文的起因不是囿于一已私利,而是不忍見大好江山淪落異族之手。這就為本詞定下了較高的格調(diào)。仲謀,即指三國時代吳國國主孫權(quán),他繼承父兄基業(yè),西拒黃祖,北抗曹操,戰(zhàn)功赫赫,先建都京口,后遷都建康,稱霸江東,為世人公認的一代英雄豪杰。辛棄疾對孫權(quán)很是佩服。在其另一首詞作《南鄉(xiāng)子》中,他就以萬分欽佩的口吻贊揚孫權(quán):“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zhàn)未休。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钡缑鞔鷹钌魉裕骸皾L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zhuǎn)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江河不改,青山依舊,但歷史卻是風云變換、物是人非了。

          “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奔呐茨铣挝涞蹌⒃?,劉裕先祖隨晉室南渡,世居京口,當年北伐南在上半闋中,作者由京口這一歷史名城聯(lián)想到與京口有關(guān)的歷史英雄孫權(quán)與劉裕,以此順勢寫來,自然流暢,含蓄蘊藉,共蘊含了三層意思:一、表達了時光流逝、歲月不居給作者帶來的無限悵惘的感受:時間一如滔滔長逝的流水,不禁抺去了歷史英雄的豐功偉績,也卷走了風流人物的風采神韻,當年的英雄所留下的也只有荒蕪的“尋常草樹”而已。二、由于世無英雄,奸臣當?shù)溃实刍栌?,致使曾?jīng)英雄輩出的錦繡江山痛落敵手,中原人民淪為異國之奴,而又看不到收復(fù)故國的希望。此情此景,無不激起作者心中翻江倒海般的喪權(quán)辱國之痛。三、把自己的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困頓與歷史英雄人物功成名就、名留青史作對比,表達了對英雄們的追慕與緬懷,羨慕他們都能夠大展才華、建功立業(yè),而自己卻屢被貶謫,遭遇坎坷,抒發(fā)了自己懷才而不能施展、有壯志難以實現(xiàn)的無奈心境。悲涼之感、悵惘之情,溢于言表,為全篇奠定了沉郁蒼涼的情感基調(diào)。這三層意思,層層遞進,步步深入,感情飽滿而真摯,情緒熱烈而低沉,完美地勾畫了一個憂國憂民、急于收復(fù)故地卻又屢遭排擠的愛國志士的形象。燕、后秦時,所向披靡,威震四方,有氣吞萬里之勢。而如今,英雄了得的劉裕的居所,也淪落為毫不起眼的“斜陽草樹”與“尋常巷陌”,再也不復(fù)當年的輝煌與氣勢了。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薄霸巍睘樗挝牡蹌⒘x隆的年號。元嘉二十七年,宋文帝命王玄謨北伐拓拔氏,由于準備不足,又貪功冒進,大敗而歸,被北魏太武帝拓拔燾乘勝追至長江邊,揚言欲渡長江。宋文帝登樓北望,深悔不已。此三句在于借古喻今,警告主戰(zhàn)權(quán)臣韓侂冑不要草率出兵,但韓并未聽從辛棄疾的建議,倉促出戰(zhàn),直接導(dǎo)致了開禧二年的北伐敗績和開禧三年的宋金議和。

          “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痹诖耍髡邔⒐P鋒從沉寂遠去的歷史拉向切近的自身,開始追憶住事,回顧自己一生。辛棄疾于紹興三十二年(1162)奉表南渡,至開禧元年至京口上任,正是四十三年。這四十三年中,金國與宋朝戰(zhàn)事不斷,連年不絕。而作者雖一直極力主戰(zhàn),并為收復(fù)故國不畏艱難,戎馬一生,但眼看英雄老去,機會不來,于是心中自有一腔無從說起的悲憤。

          下三句中的“回首”應(yīng)接上句,由回憶往昔轉(zhuǎn)入寫眼前實景。這里值得探討的是,佛貍是北魏的皇帝,距南宋已有七八百年之久,北方的百姓把他當作神來供奉,辛棄疾看到這個情景,不忍回首當年的“烽火揚州路”。辛棄疾是用“佛貍”代指金主完顏亮。四十三年前,完顏亮發(fā)兵南侵,曾以揚州作為渡江基地,而且也曾駐扎在佛貍祠所在的瓜步山上,嚴督金兵搶渡長江。以古喻今,佛貍很自然地就成了完顏亮的影子。如今“佛貍祠下,一片神鴉社鼓”與“四十三年,烽火揚州路”形成鮮明的對比,當年淪陷區(qū)的人民與異族統(tǒng)治者進行不屈不撓的斗爭,烽煙四起,但如今的中原早已風平浪靜,淪陷區(qū)的人民已經(jīng)安于異族的統(tǒng)治,竟至于對異族君主頂禮膜拜,這是痛心的事。不忍回首往事,實際就是不忍目睹眼前的事實。以此正告南宋統(tǒng)治者,收復(fù)失土,刻不容緩,如果繼續(xù)拖延,民心日去,中原就收不回了。

          最后作者以廉頗自比,這個典用得很貼切,內(nèi)蘊非常豐富,一是表白決心,和廉頗當年服事趙國一樣,自己對朝廷忠心耿耿,只要起用,當仁不讓,奮勇爭先,隨時奔赴疆場,抗金殺敵。二是顯示能力,自己雖然年老,但仍然和當年廉頗一樣,老當益壯,勇武不減當年,可以充任北伐主帥;三是抒寫憂慮。廉頗曾為趙國立下赫赫戰(zhàn)功,可為奸人所害,落得離鄉(xiāng)背井,雖愿為國效勞,卻是報國無門,詞人以廉頗自況,憂心自己有可能重蹈覆轍,朝廷棄而不用,用而不信,才能無法施展,壯志不能實現(xiàn)。辛棄疾的憂慮是有道理的,果然韓侂胄一伙人不采納他的意見,對他疑忌不滿,在北伐前夕,以“用人不當”為名免去了他的官職。辛棄疾渴盼為恢復(fù)大業(yè)出力的愿望又一次落空。

          在這首詞中用典雖多,然而這些典故卻用得天衣無縫,恰到好處,它們所起的作用,在語言藝術(shù)上的能量,不是直接敘述和描寫。所以就這首詞而論,用典多并非是辛棄疾的缺點,這首詞正體現(xiàn)了他在語言藝術(shù)上的特殊成就。

          作者簡介:

          辛棄疾(1140-1207年),南宋詞人。字幼安,號稼軒,歷城(今山東濟南)人。二十一歲參加抗金義軍,曾任耿京軍的掌書記,不久投歸南宋。歷任江陰簽判,建康通判,江西提點刑獄,湖南、湖北轉(zhuǎn)運使,湖南、江西安撫使等職。四十二歲遭讒落職,退居江西信州,長達二十年之久,其間一度起為福建提點刑獄、福建安撫使。六十四歲再起為浙東安撫使、鎮(zhèn)江知府,不久罷歸。一生力主抗金北伐,并提出有關(guān)方略,均未被采納。其詞熱情洋溢、慷慨激昂,富有愛國感情。有《稼軒長短句》以及今人輯本《辛稼軒詩文鈔存》。

          聲明 :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quán),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luò)傳播權(quán)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zhuǎn)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quán)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聯(lián)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話經(jīng)典語錄 jinzzs.com 版權(quán)所有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