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鼓舞士氣的詩詞
1、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孔子《論語》
2、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其志?!鬃印墩撜Z》
3、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鬃印墩撜Z》
4、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献印睹献与墓隆?/p>
5、自反而縮(道之所在),雖千萬人吾往矣?!献印豆珜O丑上》
6、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献印睹献痈孀由稀?/p>
7、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合一?!f子《齊物論》
8、身既死兮神以靈,魂魄毅兮為鬼雄。——楚屈原《國殤》
9、匈奴未滅,何以家為?!鳚h霍去病
10、犯強漢者雖遠必誅?!獤|漢陳湯
11、愿乘長風破萬里浪。——南北朝宗愨《宋書宋愨傳》
12、疾風知勁草,板蕩識忠臣。——唐李世民
13、黃沙百戰(zhàn)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仆醪g《從軍行》
14、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贫鸥Α锻馈?/p>
15、雖長不滿七尺,而心雄萬夫?!评畎住杜c韓荊州書》
16、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假令風歇時下來,猶能顛卻滄溟水?!评畎住渡侠铉摺?/p>
17、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评畎住缎新冯y》
18、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黃沙始到金。——唐劉禹錫《浪淘沙》
19、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唐李賀《南園十三首》
20、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彼畏吨傺汀对狸枠怯洝?/p>
21、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彼翁K軾《江城子密州出獵》
22、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北宋李清照《夏日絕句》
23、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纤卧里w《滿江紅》
24、楚雖三戶能亡秦,豈有堂堂中國空無人?!纤侮懹巍督疱e刀行》
25、吾心即宇宙,宇宙即吾心?!纤侮懢艤Y
26、盡挹西江,細斟北斗,萬象為賓客?!纤螐埿⑾椤赌钆珛伞?/p>
27、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纤挝奶煜椤哆^零丁洋》
28、我是個蒸不爛、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響當當一粒銅豌豆。——元關漢卿《南呂一枝花不伏老》
29、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饔谥t《石灰吟》
30、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清譚嗣同《獄中題壁》
古代鼓舞的詩詞
滿江紅
宋-岳飛
怒發(fā)沖冠,憑欄處、瀟瀟雨歇。
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
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
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
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
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
岳飛此詞,激勵著中華民族的愛國心。抗戰(zhàn)期間這首詞曲以其低沉但卻雄壯的歌音,感染了中華兒女。岳飛工詩詞,雖留傳極少,但這首《滿江紅》英勇而悲壯,深為人們所喜愛,它真實、充分地反映了岳飛精忠報國、一腔熱血的英雄氣概。
過零丁洋
宋-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落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風拋絮,身世飄搖雨打萍。
皇恐灘頭說皇恐,零丁洋里嘆零丁。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過零丁洋》是宋代大臣文天祥在1279年經過零丁洋時所作的詩作。此詩前二句,詩人回顧平生;中間四句緊承“干戈寥落”,明確表達了作者對當前局勢的認識;末二句是作者對自身命運的一種毫不猶豫的選擇。全詩表現了慷慨激昂的愛國熱情和視死如歸的高風亮節(jié),以及舍生取義的人生觀,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的.崇高表現。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宋-辛棄疾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
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
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
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
可堪回首,佛貍祠下,一片神鴉社鼓!
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作者是懷著深重的憂慮和一腔悲憤寫這首詞的。該詞的抒發(fā)感慨連連用典,中間稍加幾句抒情性議論以見,不僅體現了辛棄疾詞好用典的特點,也可窺見“詞論”的風格。
全詞豪壯悲涼,義重情深,放射著愛國主義的思想光輝。詞中用典貼切自然,緊扣題旨,增強了作品的說服力和意境美。
賀新郎·別茂嘉十二弟
宋-辛棄疾
綠樹聽鵜鴂,更那堪、
鷓鴣聲住,杜鵑聲切!
啼到春歸無尋處,苦恨芳菲都歇。
算未抵、人間離別。
馬上琵琶關塞黑,
更長門、翠輦辭金闕。
看燕燕,送歸妾。
將軍百戰(zhàn)聲名裂。
向河梁、回頭萬里,故人長絕。
易水蕭蕭西風冷,滿座衣冠似雪。
正壯士、悲歌未徹。
啼鳥還知如許恨,料不啼清淚長啼血。
誰共我,醉明月?
此詞為送別抒懷之作。首尾以啼鳥相呼應,描寫暮春的凄厲暮色;中間引述歷史故事,鋪敘古代種種人間離情別恨,借送別族弟,抒發(fā)美人不遇、英雄名裂、壯士難酬的義憤。全詞筆力雄健,沉郁蒼涼。
蜀相(諸葛亮祠在昭烈廟西)
唐-杜甫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此詩借游覽古跡,表達了詩人對蜀漢丞相諸葛亮雄才大略、輔佐兩朝、忠心報國的稱頌以及對他出師未捷而身死的惋惜之情。詩中既有尊蜀正統(tǒng)的觀念,又有才困時艱的感慨,字里行間寄寓感物思人的情懷。這首七律章法曲折宛轉,自然緊湊。前兩聯記行寫景,灑灑脫脫;后兩聯議事論人,忽變沉郁。全篇由景到人,由尋找瞻仰到追述回顧,由感嘆緬懷到淚流滿襟,頓挫豪邁,幾度層折。全詩所懷者大,所感者深,雄渾悲壯,沉郁頓挫,具有震撼人心的巨大力量。
出塞二首
唐-王昌齡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騮馬新跨白玉鞍,戰(zhàn)罷沙場月色寒。
城頭鐵鼓聲猶震,匣里金刀血未干。
第一首詩以平凡的語言,唱出雄渾豁達的主旨,氣勢流暢,一氣呵成。詩人以雄勁的筆觸,對當時的邊塞戰(zhàn)爭生活作了高度的藝術概括,把寫景、敘事、抒情與議論緊密結合,在詩里熔鑄了豐富復雜的思想感情,使詩的意境雄渾深遠,既激動人心,又耐人尋味。對《出塞》的評價歷來很高。明代詩人李攀龍甚至推獎它是唐人七絕的壓卷之作,楊慎編選唐人絕句,也列它為第一。第二首詩描寫了一場驚心動魄的戰(zhàn)斗剛剛結束時的情景,寥寥數筆,生動地描繪了將士們的英雄氣概,勝利者的驕傲神態(tài)。全詩意境雄渾,格調昂揚,語言凝煉明快。
金錯刀行
宋-陸游
黃金錯刀白玉裝,夜穿窗扉出光芒。
丈夫五十功未立,提刀獨立顧八荒。
京華結交盡奇士,意氣相期共生死。
千年史冊恥無名,一片丹心報天子。
爾來從軍天漢濱,南山曉雪玉嶙峋。
嗚呼!楚雖三戶能亡秦,豈有堂堂中國空無人!
全詩詠物言志,借贊美金錯刀寓抗金報國之志。詩在用韻上是四句一轉,與詩人情感表達的流瀉起伏變化相適應,讀起來抑揚頓挫。
陸游生活在民族危機深重的時代。南宋國勢衰微,恢復大業(yè)屢屢受挫,抗金志士切齒扼腕。陸游年輕時就立下了報國志向,但無由請纓。他在年將五十時獲得供職抗金前線的機會,親自投身到火熱的軍旅生活中去,大大激發(fā)了心中蓄積已久的報國熱忱。于是他借金錯刀來述懷言志,抒發(fā)了誓死抗金、“中國”必勝的壯烈情懷。這種光鑒日月的愛國主義精神,是中華民族浩然正氣的體現,永遠具有鼓舞人心、催人奮起的巨大力量。
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
宋-陸游
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臺。
夜聞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
此詩表明陸游投身抗戰(zhàn)、為國雪恥的壯志至老不衰。但是,詩人空懷壯志,卻不為朝廷所重,只能“僵臥孤村”,把為國家恢復中原的理想寄托到夢境之中。感情深沉悲壯,凝聚了詩人的愛國主義激情。
輪臺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其一
唐-岑參
輪臺城頭夜吹角,輪臺城北旄頭落。
羽書昨夜過渠黎,單于已在金山西。
戍樓西望煙塵黑,漢兵屯在輪臺北。
上將擁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軍行。
四邊伐鼓雪海涌,三軍大呼陰山動。
虜塞兵氣連云屯,戰(zhàn)場白骨纏草根。
劍河風急雪片闊,沙口石凍馬蹄脫。
亞相勤王甘苦辛,誓將報主靜邊塵。
古來青史誰不見,今見功名勝古人。
《輪臺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是唐代詩人岑參送別封常清西征之作,是寫邊地戰(zhàn)爭的詩歌。此詩直寫軍情戰(zhàn)事,寫戰(zhàn)局之兇險與氣候之嚴酷,反襯出唐軍誓師出征之聲威與高昂士氣,表現出全軍將士堅韌不拔、雄視一切的豪邁氣概。起首六句先寫戰(zhàn)前兩軍對壘的緊張狀態(tài);緊接四句寫白晝出師接仗;然后寫奇寒與犧牲,謳歌將士抗敵奮不顧身;末四句照應題目,預祝凱旋,以頌揚作結。全詩有描寫,有烘托,有想象,有夸張,手法多樣,結構嚴謹,抑揚頓挫,情調激昂,充滿浪漫主義激情和邊塞生活的氣息,生動地反映了盛唐時期蓬勃向上的時代精神。
走馬川行奉送出師西征其二
唐-岑參
君不見走馬川行雪海邊,平沙莽莽黃入天。
輪臺九月風夜吼,一川 碎石大如斗,
隨風滿地石亂走。
匈奴草黃馬正肥,金山西見煙塵飛。
漢家大將西出師,將軍金甲夜不脫。
半夜軍行戈相撥,風頭如刀面 如割。
馬毛帶雪汗氣蒸,五花連錢旋作冰。
幕中草檄硯水凝,虜騎 聞之應膽懾。
料知短兵不敢接,車師西門佇獻捷。
雪夜風吼、飛沙走石,這邊疆大漠中令人生畏的惡劣氣候,在詩人眼中卻成了值得欣賞的奇?zhèn)ッ谰?,成了襯托英雄氣概的壯觀景象。這完全基于作者開朗的胸襟、積極進取的精神、好奇的個性和克服困難的勇氣,這正是構成'盛唐氣象'的主體精神。全詩句句用韻,三句一轉,節(jié)奏急切有力,激越豪壯,別具一格。
創(chuàng)作背景
《樂府詩集》卷六十六錄此四首于《結客少年場行》之后。根據陳鐵民《王維年譜》及組詩所反映的少年游戲精神面貌來看,這四首詩是王維早期的作品,當作于安史之亂發(fā)生之前。
少年行
【其一】
新豐美酒斗十千⑴,咸陽游俠多少年⑵。
相逢意氣為君飲,系馬高樓垂柳邊。
【其二】
出身仕漢羽林郎⑶,初隨驃騎戰(zhàn)漁陽⑷。
孰知不向邊庭苦⑸,縱死猶聞俠骨香。
【其三】
一身能擘兩雕?、剩旘T千重只似無⑺。
偏坐金鞍調白羽⑻,紛紛射殺五單于⑼。
【其四】
漢家君臣歡宴終⑽,高議云臺論戰(zhàn)功⑾。
天子臨軒賜侯?、?,將軍佩出明光宮⒀。
詞句注釋
⑴新豐:在今陜西省西安市臨潼區(qū)東北,盛產美酒。斗十千:指美酒名貴,價值萬貫。
⑵咸陽:本指戰(zhàn)國時秦國的都城咸陽,著名勇士荊軻、秦舞陽都到過此地。漢時曾徙豪俠于咸陽。這里用來代指唐朝都城長安。
⑶羽林郎:漢代禁衛(wèi)軍官名,無定員,掌宿衛(wèi)侍從,常以六郡世家大族子弟充任。后來一直沿用到隋唐時期。
⑷驃騎:指霍去病,曾任驃騎將軍。漁陽:古幽州,今河北薊縣一帶,漢時與匈奴經常接戰(zhàn)的地方。
⑸苦:一作“死”。
⑹擘:張,分開。一作“臂”。雕?。猴椨械癞嫷牧脊?。
⑺重:一作“群”。
⑻白羽:指箭,尾部飾有白色羽翎。
⑼五單于:原指漢宣帝時匈奴內亂爭立的五個首領。漢宣帝時,匈奴內亂,自相殘殺,諸王自立分而為五。這里比喻騷擾邊境的少數民族諸王。
⑽歡宴:指慶功大宴。
⑾云臺:東漢洛陽宮中的座臺,明帝時,曾將鄧禹等二十八個開國功臣的像畫在臺上,史稱“云臺二十八將”。
⑿軒:殿前欄檻。
⒀明光宮:漢宮名,公元前101年(漢武帝太初四年)秋建。
白話譯文
【其一】
新豐美酒一斗價值十千錢,出沒五陵的游俠多是少年。
相逢時意氣投合為君痛飲,駿馬就拴在酒樓下垂柳邊。
【其二】
才從軍便作漢朝的羽林郎,一開始就隨將軍鏖戰(zhàn)漁陽。
誰知道不能去邊關的痛苦,縱然戰(zhàn)死還留下俠骨芬芳。
【其三】
一個人就能拉開兩張雕弓,敵騎千重全都不放在眼中。
偏坐金鞍上從容調好羽箭,不停地射去敵酋無法逃生。
【其四】
朝廷君臣慶功大宴方告終,高高坐在云臺上談論戰(zhàn)功。
天子親臨殿欄賜予列侯印,將軍佩著印綬走出明光宮。
文學賞析
《少年行》是王維的七絕組詩,共四首,分詠長安少年游俠高樓縱飲的豪情,報國從軍的壯懷,勇猛殺敵的氣概和功成無賞的遭遇。各首均可獨立,合起來又是一個整體,好像人物故事銜接的四扇畫屏。
第一首詩
寫俠少的歡聚痛飲。詩開頭便以“美酒”領起,因為豪飲酣醉自來被認為是英雄本色,所謂“三杯吐然諾,五岳倒為輕。眼花耳熱后,意氣素霓生?!保ɡ畎住渡倌晷小罚╋嬀圃诋敃r因能激發(fā)意氣而被視作勝事?!岸肥А闭Z出曹植《名都篇》:“歸來宴平樂,美酒斗十千”,按李白也有《將進酒》詩云:“昔時陳王宴平樂,斗酒十千恣歡謔”,此詩意近李詩,不僅極言酒之珍美,而且還借前人的用語寫出慷慨好客、縱情歡樂的盛況。蓋游俠之飲原非獨酌遣悶,其倜儻意氣正在大會賓客之際才得以充分的表現。第二句言“咸陽游俠”,乃以京都俠少為其代表。游俠人物大多出身于都市的閭里市井之中,故司馬遷在《史記·游俠列傳》里徑直稱之為“閭里之俠”,咸陽為秦的國都,則京邑為游俠的淵藪也不言自明,這里不過是舉其佼佼者以概全體。詩的前兩句以“新豐美酒”烘染在前,“咸陽游俠”出場在后,而“多少年”則為全篇之綱。詩的后二句更進一層,寫出俠少重友情厚交誼的作風。即便是邂逅相逢的陌路人,杯酒之間便能成為意氣相傾的知己,所謂“論交從優(yōu)孟,買醉入新豐”(李白《結客少年場行》)、“一生大笑能幾回,斗酒相逢須醉倒”(岑參《涼州館中與諸判官夜集》),正表現了他們同聲相應的`熱情。因此,在他們開懷暢飲的豪爽風度中,還滲透著為朋友傾情倒意,肝膽相照的人情美。酒如一面鏡子,映照出他們率真坦蕩的人生態(tài)度。詩為人物寫照,最后卻宕開去以景語收束。詩人撇開樓里的場面,轉而從樓外的景象落筆,其實寫外景還是為內景服務的。末句中的“高樓”不僅和首句呼應,暗示了人物的豪縱氣派,而且以其卓然挺立的雄姿一掃鄙陋猥瑣之態(tài);“系馬垂柳”則以駿馬和楊柳的意象,襯托出少年游俠富有青春氣息的俊爽風致。有此一筆,使情景歷歷如繪,遂在表現人物豪宕氣概的同時,又顯得蘊藉有致。全詩用筆的跳蕩靈動,也是和少年奔放不羈的性格神采相吻合的。
第二首詩
寫游俠的出征邊塞。這首詩里所說的“仕漢”“驃騎”,以及下面兩首詩里出現的“五單于”“漢家君臣”等,都是借漢事喻唐,這在唐詩中幾乎是習聞熟見的慣例。這里說少年委身事君,入仕之初便擔任了羽林郎的職務。由于羽林郎宿仗衛(wèi)內、親近帷幄,地位十分重要,故非一般等閑之輩可以入選?!逗鬂h書·地理志》云:“漢興,六郡良家子選給羽林?!庇纱思纯梢娨话摺r婒T指武帝時的名將霍去病,曾多次統(tǒng)率大軍反擊匈奴侵擾,戰(zhàn)功顯赫。少年報國心切,一心想效功當世,一旦國家有事,便毫不猶豫地隨軍出征。邊關是遙遠荒寒的,沙場的搏殺更是出生入死,而主人公“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這種為國獻身的精神,和曹植的《白馬篇》里“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的少年英雄是一脈相承的。所不同的是,曹詩通篇是用第三人稱的視角來加以客觀的描述和贊頌,這里卻借少年自己的口吻直抒胸臆:第三句以自詰的口氣反挑,使文勢陡起波瀾,末句則以斬截之語收束,而“孰”“不”“縱”“猶”等虛詞的連用,又在接二連三的轉折中不斷加強語氣,活脫地傳達出少年從容朱毅的神情和義無返顧的決心。這種借頓挫的用筆展示人物內心世界的手法,不僅很有力度,而且進一步深化了游俠“意氣”的內涵。
第三首詩
寫少年的勇武殺敵。詩人將主人公置于孤危險惡的戰(zhàn)爭情勢之中?!疤旘T千重”指敵人大軍壓境,形成包圍之勢;“眾敵酋傾巢出動,來勢洶洶,企圖以優(yōu)勢兵力取勝。而少年以“一身”對“千重”之敵,竟能左右馳突于敵陣之中,如入無人之境,且能擒賊先擒王,將兇蠻剽悍的敵酋“紛紛射殺”,其過人的膽略和武藝已分明可見。這里把少年寫成孤膽英雄,意在突出他的勇冠三軍、戰(zhàn)功卓著。詩的一、三兩句,以特寫鏡頭為少年英武矯健的身姿寫照:“擘兩雕弧”言其多力善射,能左右開弓;“偏坐金鞍”言其鞍馬功夫嫻熟,能在疾馳的馬背上自如地變換各種姿勢;“調白羽”則是善于在運動中瞄準目標,箭無虛發(fā)。二、四兩句,從對方著筆來反襯少年的藝高膽大。敵我雙方的力量愈是懸殊,也就愈能表現主人公無所畏懼的英雄氣概,而這種氣概,又正來自于其置生死于度外的獻身精神。這樣,這首詩就和上一首彼此呼應,并為下一首寫功高不賞張本。詩中所出現的雕弧、金鞍和白羽,均是以著色之筆略加點染,本來是愛其人而及其物,這里的物又為人增色,人與物原不妨是互相輝映、相得益彰的。盛唐詩人每喜表現尚武精神,如李白自稱“彎弓綠弦開,滿月不憚堅。閑騎駿馬獵,一射兩虎穿?!保ā顿浶怯钗奶丶娉蚀奘逃罚┒鸥ψ允觥吧滹w曾縱鞚,引臂落鹙鸧。”(《壯游》)王維則稱贊他的一位族弟說:“讀書復騎射,帶劍游淮陰……席帆聊問罪,卉服盡成擒。”(《送從弟蕃游淮南》)等等。這些都可看作是詩中理想形象的現實依據。
第四首詩
寫游俠的功成無賞。上一首詩既已寫到少年游俠的勇卻群敵,那么這一首寫朝廷論功行賞,他也理應是受獎的主角了。詩的前三句,極寫慶功儀式的隆重和氣氛的熱烈:君臣歡宴、云臺論功、天子臨軒、封侯賜爵,正當期待中的主角出場時,領賞者卻突然變成了“將軍”。這里的“將軍”和第二首“初隨驃騎戰(zhàn)漁陽”里的“驃騎”當是一人,指軍中的主帥?!皩④娭S出明光宮”,也即李白《塞下曲》其三所云:“功成畫麟閣,獨有霍嫖姚?!币庵^受皇帝寵信的權貴坐享其成而血戰(zhàn)的勇士反遭冷落。詩以烘云托月的手法反復渲染,到頭來卻翻作他人;而活躍在前三首詩里的主角被悄無聲息地推到了局外。這種欲抑故揚的藝術處理,使詩中的不平之鳴得以強有力的表現,這里再加申說反而是多余的了。
王維的《少年行》四首,以浪漫的筆調謳歌了豪蕩使氣、舍身報國、崇尚事功和功成不居的任俠精神,表現出強烈的英雄主義色彩。他筆下的少年游俠形象,和盛唐其他詩人創(chuàng)造的形象一樣,實際上是時代理想的人格化寫照。這四首絕句獨自成篇,各有側重,但又蟬聯而下,互相補充和照應。用筆或實或虛,或顯或隱,舒卷自如,不拘一格,成功地譜寫了一支朝氣蓬勃、富有青春旋律的進行曲。
名家點評
劉學鍇:《少年行》是王維的七絕組詩,共四首。分詠長安少年游俠高樓縱飲的豪情,報國從軍的壯懷,勇猛殺敵的氣概和功成無賞的遭遇。各首均可獨立,合起來又是一個整體,好像人物故事銜接的四扇畫屏。
作者介紹
王維,唐代詩人。字摩詰。原籍祁(今屬山西),其父遷居蒲州(治今山西永濟西),遂為河東人。開元(唐玄宗年號,公元713—741年)進士。累官至給事中。安祿山叛軍陷長安時曾受職,亂平后,降為太子中允。后官至尚書右丞,故亦稱王右丞。晚年居藍田輞川,過著亦官亦隱的優(yōu)游生活。詩與孟浩然齊名,并稱“王孟”。前期寫過一些以邊塞題材的詩篇,但其作品最主要的則為山水詩,通過田園山水的描繪,宣揚隱士生活和佛教禪理;體物精細,狀寫傳神,有獨特成就。兼通音樂,工書畫。有《王右丞集》。
征和二年(公元前91年),漢武帝的太子劉據被奸臣江充害死,使?jié)h武帝的后嗣出了問題。這個時候,漢武帝已是垂暮之年,長子衛(wèi)太子出事,次子齊懷王劉劇六歲夭折,三兒子燕刺王劉旦和四兒子廣陵厲王劉胥又不爭氣,不斷犯有過失,很難為太子。只有寵姬鉤弋夫人趙婕妤生的小兒子劉弗陵聰明伶俐,因此,漢武帝從內心里想讓弗陵繼承帝業(yè)。但是,當時弗陵才三歲,漢武帝又不放心,他死后弗陵能否保住江山,漢武帝便打算在大臣中找一位值得信賴、可以托孤的人。選擇誰呢?又用什么樣的方式托付幼子呢?
漢武帝想來想去,覺得只有霍光堪當重任,能夠輔佐兒子支撐劉氏社稷。霍光是個什么樣的人呢?霍光,字子孟,河東平陽(今山西臨汾西南)人,是驃騎大將軍霍去病的異母弟弟。霍光的父親叫霍仲儒,他當年在河東郡平陽縣縣衙里做小官時,曾被派到平陽侯家里臨時當差,與平陽侯家的侍女衛(wèi)少兒私通,生了霍去病?;糁偃逶谄疥柡罴依锓燮跐M回家后,娶妻生下霍光,便和衛(wèi)少兒斷絕來往,不通音信了。過了很久,衛(wèi)少兒的妹妹衛(wèi)子夫得到漢武帝的寵愛,被立為皇后?;羧ゲ∫驗槭腔屎蠼憬愕膬鹤?,也很受漢武帝寵愛。霍去病成年之后,才知道自己的父親是霍仲儒?;羧ゲ∵€沒有來得及去尋訪探問,正巧就被任命為驃騎將軍出征匈奴,路過河東郡。河東太守親自到郡界迎接,替霍去病背著弓和箭在前面引路。到了平陽后,霍去病便派屬官去接霍仲儒?;羧ゲ楦赣H購置了許多田產、房屋及奴婢,然后就離去了?;羧ゲ〕稣餍倥貋?,又從平陽經過,就帶了弟弟霍光到長安?;艄膺@時才十幾歲,漢武帝任命他為郎官,后慢慢地升為侍中,負責掌管尚書下設各部的事務。霍去病去世后,霍光做了奉車都尉兼光祿大夫,漢武帝出行時侍奉車輦,回宮后就在身邊侍奉,出入宮廷二十多年,小心謹慎,從無差錯,深得漢武帝的信任。
漢武帝選定了霍光后,就命令畫師畫了一幅周公背著成王接受諸侯朝見的畫,把它賜給霍光。后元二年(前87年)春天,漢武帝到五柞宮游玩,病情突然加重,霍光流著眼淚問:“陛下如有不測,誰應是帝位的繼承人呢?”漢武帝說道:“你沒有明白我前次送你那幅畫的用意嗎?立我的小兒子,你就像周公那樣輔助幼主。”于是,漢武帝任命霍光為大司馬大將軍。第二天,漢武帝去世。隨后,太子即位,這就是孝昭皇帝。漢昭帝這時年僅八歲,國家大事一概由霍光決定。
霍光為人忠厚信實,辦事沉著精細,嚴謹不茍,每次進出殿門,停和走都有一定的方位。郎仆射暗中記下,每次都不差寸分?;艄獠回摑h武帝之托,盡忠盡責地輔助漢昭帝。剛輔佐漢昭帝時,一切政令都由霍光親自頒發(fā)。
霍光和左將軍上官桀是兒女親家,關系親近?;艄獾拇笈畠杭藿o上官桀的兒子上官安,生了一個女兒,和漢昭帝年紀相近,上官桀就托漢昭帝的姐姐鄂邑公主把自己的孫女納入后宮為婕妤,幾個月后就立為皇后。上官桀因此做了驃騎將軍,封為桑樂侯。每逢霍光休假出宮,上官桀就代他處理政事。上官桀父子得到高官厚爵,很感激鄂邑公主的恩德。公主的私生活不檢點,寵愛丁外人,并為其求取封爵,希望按照娶公主為妻者封為列侯的國家舊例,也封丁外人為列侯,霍光不同意。公主又請求任命丁外人為光祿大夫,想讓他有更多的機會得到召見,霍光又沒有允許。鄂邑公主因此對霍光非常不滿。上官桀父子也因一再為丁外人求封不成而感到臉上無光。
本來在漢武帝時,上官桀已經做到九卿的要職,地位比霍光高。到后來,父子兩人都做了將軍,宮中又有皇后可以借重——皇后是上官桀的親孫女、上官安的親女兒,霍光只不過是她的外祖父,反而獨攬了朝政。因此上官桀心里很不服氣,便與霍光開始爭權。燕王劉旦自以為是漢昭帝的哥哥,卻未能繼承皇位,常常心懷怨恨。還有御史大夫桑弘羊因為創(chuàng)立了酒類專賣、鹽鐵國營的制度,為國家開辟了財源,夸耀自己有功,想為子弟謀求官職沒能如愿,也怨恨霍光。
于是,鄂邑公主、上官桀父子及桑弘羊與燕王劉旦串通,就以燕王的.名義給漢昭帝上一奏章,說:“霍光出外總領郎官演習,沿途超越本分地下令戒嚴,并預先派皇上的膳食官到目的地為他準備飲食?!边€說:“霍光持權營私,把自己府上沒有什么功勞的人都封了官,最近又擅自選調增加大將軍府的校尉。他專斷朝政,為所欲為,必有陰謀。我劉旦愿意交還封國的玉璽,回京到宮中做侍衛(wèi),以監(jiān)視奸臣的行跡?!鄙瞎勹畹鹊交艄獬鰧m休假的日子,就把奏章呈奏上去,并打算趁機將奏章發(fā)給主管官員審理。那時,桑弘羊則同其他大臣把這作為把柄,想以此迫使霍光辭職。不料奏章呈上后,漢昭帝不批。這使他們沒有了主意。
第二天,霍光知道了此事,就停留在西閣畫室里不去上殿。漢昭帝問:“大將軍在哪里?”左將軍上官桀回答道:“因為燕王告發(fā)了他的罪行,所以他不敢上殿了!”漢昭帝心知肚明。于是下詔宣霍光上殿?;艄膺M來,脫下帽子叩頭謝罪。漢昭帝說:“請大將軍戴上帽子,我知道,這封奏書是假的,漢將軍沒有罪。”霍光問:“陛下怎知是假?”漢昭帝說:“將軍去廣明總領郎官演習,是最近的事,我知道。至于選調校尉一事,又能說明什么問題呢?因為即使將軍要作亂,也不需要增加校尉啊!”當時漢昭帝才十四歲,在場的尚書和左右朝臣都敬佩他見英明。
后來上官桀的同黨又有進言毀謗霍光的,漢昭帝就發(fā)怒說:“大將軍是忠臣,是先帝特意囑托輔佐我的人。他忠心耿耿,天地可鑒。再有敢說大將軍壞話的就治罪?!睆拇耍瞎勹畹热瞬桓以僬f什么,就謀劃讓鄂邑公主出面宴請霍光,埋下伏兵殺他,想就此廢掉昭帝,迎接燕王回京為帝。不料這個陰謀被發(fā)覺,霍光在漢昭帝的支持下殺了上官桀父子、桑弘羊、丁外人等,燕王劉旦、鄂邑公主也都自殺了。
霍光忠心耿耿輔佐漢昭帝,漢昭帝始終將政事委托給霍光,直到去世,共十三年。這期間,社會安定,百姓富裕,四方外族都歸附漢朝,俯首稱臣。
誠信是君主用人的首要條件,霍光出入宮廷二十多年,小心謹慎,從無差錯,贏得了漢武帝的信任,因而贈圖托孤。漢昭帝不聽讒言,充分信任霍光;霍光不負武帝之托,盡忠盡責地輔助昭帝。從一定意義上說,正是因為有了這種君臣之間的誠信,才有了霍光理政期間西漢的民富國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