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清風(fēng)兩袖朝天去,免得閭閻話短長。——明·于謙《入京》
2、貪利者害己,縱欲者戕生。——清·金纓《格言聯(lián)璧·悖兇》
3、自非祿賜,一毫不受于人。——《南史·王曇首傳》
4、正以處心,廉心律己,忠以事君,恭以事長,信以接物,寬以待下,敬了處事,此居官之七要也。——明·薛瑄《薛文清公從政錄》
5、辭金者,取其廉慎也。昔子罕辭玉,以不貪贓枉法為寶;楊震辭金,以四知為慎。列前古之清潔,為將來之龜鏡。——唐·姚崇《辭金誡》
6、在官惟明,蒞事惟平,立身惟清。——漢·馬融《忠經(jīng)·守宰章》
7、眾人皆以奢靡為榮,吾心獨以簡素為美。——宋·司馬光《訓(xùn)簡示康》
8、在世一日,要做一日好人;為官一日,要行一日好事。——清·金蘭生《格言聯(lián)璧·從政》
9、寧可清貧自樂,不作濁富多憂。——宋·釋道元《景德傳燈錄》
10、防微杜漸而禁于未然。——《元史·張楨傳》
11、節(jié)用養(yǎng)廉。——宋·陳襄《州縣提綱》卷一
12、天網(wǎng)恢恢,疏而不漏。——《老子·七十三章》
13、清慎勤,居官三字符也。——《明史·梁寅傳》
14、貪污者,必以廉潔者為不是;超超者,必以恬退者為不是。——《朱子語類輯略》
15、惟廉而后能平,平則公矣。不廉必有所私,私則法廢,民無所措手足矣。——明·楊士奇《歷代名臣奏議》卷一百七二三《考課》
16、利在一身勿謀也,利在天下者謀之;利在一時勿謀也,利在萬世者謀之。——清·金纓《格言聯(lián)壁》
17、為官長當(dāng)清、當(dāng)慎、當(dāng)勤。修此三者,何患不治乎。——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
18、政以得賢為本,治以去穢為務(wù)。——《資治通鑒》卷四十九
19、官能清則冤抑漸消,吏能廉則風(fēng)俗自厚。——清·錢泳《履園叢話·不可少》
20、不廉則無所不取,不恥而無所不為。人而如此,則禍敗亂亡亦無所不至。——《五代史·馮道論》
21、善惡之殊,如火與水,不能相容。——《歐陽修全集·祭丁學(xué)士文》
22、因民之所善以勸善,因民之所憎以禁奸。——《文子·上義》
23、傷風(fēng)害理,莫甚于私。暴物殘民,莫大于賄。——唐·陸贄《全唐文》卷四七三
24、有功必賞,有罪必罰,則為善者日進,為惡者日少。——宋·司馬光《資治通鑒·陳紀》
25、智者不為非其事,廉者不為非其有。——漢·韓嬰《韓詩外傳》卷一
26、徇國家之急,赴公家之難。——《漢書·司馬遷傳》
27、居官人清,而不自以為清,始為真清。——宋·朱熹語
28、天下興亡,匹夫有責(zé)。——清·吳研人《痛史》第十會
29、言不茍出,行為茍為;擇善而后從事。——漢·劉向《淮南子·主術(shù)訓(xùn)》
30、一念之欲不能制,而禍流于滔天。——明·薛宣《讀書錄》卷七
31、知足而不貪,知節(jié)而不淫。——宋·林逋《省心錄》
32、清者蒞職之本,儉者持身之基。——《周書》卷三五《鄭孝穆列傳》
33、公則生明,廉則生威。——清·朱舜水《伯養(yǎng)說》
34、非其路而行之,雖勞不至;非其有而求之,雖強不得。知者不為非其事,廉者不求非其有。是以遠害而名彰也。故君子行廉以全其身,守清以保其身。——東漢·馬融《忠經(jīng)》
35、居官以清,士君子分內(nèi)事。清非難,不見其清為難。不恃其清而操切凌轢人為尤難。——清·陳弘謀《從政遺規(guī)》卷下《居官格言》
36、誅惡及本,本誅則惡消;振裘持領(lǐng),領(lǐng)正則毛理。——《后漢書》卷七九上《儒林列傳》
37、義動君子,利動貪人。——《后漢書·班固列傳》
38、見小利,則大事不成。——《論語·子路》
39、官若忠廉,則賢才向用,功績獲彰,庶務(wù)皆得其理,天下何患不治。——《清世祖實錄·卷九》
40、惟敬可以勝怠,惟勤可以補拙,惟儉可以養(yǎng)廉。——清·汪汲《座右銘類編·政治》
41、知足則樂,務(wù)貪必憂。——宋·林逋《省心錄》
42、小善雖無大益,而不可忘也;細惡雖無近禍,而不可不去。——晉·葛洪《抱樸子外篇·君道》
43、上清而無欲,則下正而民樸。——漢·劉向《說苑·說叢》
44、從官重恭慎,立身貴廉明。——唐·陳子昂《座右銘》
45、不廉,則無所不??;不恥,則無所不為。清·顧炎武《日知錄》卷十三
46、因其材以取之,審其能以任之,用其所長,掩其所短。——唐·吳兢《貞觀政要·擇官》
47、身不正,不足以服;言不誠,不足以動。——宋·徐禎稷《恥言》
48、自律不嚴,何以服眾?——元·張養(yǎng)浩《風(fēng)憲忠告》
49、流水不腐,戶樞不螻。——《呂氏春秋·盡數(shù)》
50、身處膏脂,不能以自潤。——《后漢書·孔奮列傳》
51、貪者自貪,廉者自廉,關(guān)鍵在于人,與錢本身無涉。——梁實秋《錢》
52、平生正直無偏向,止留下四海一空囊。——元·王實甫《西廂記》
53、欲影正者端其表,欲下廉者先之身。——漢·桓寬《鹽鐵論·疾貪》
54、一絲一粒,我之名節(jié);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寬一分,民受賜不止一分;取一文,我為不值一文。誰言交際之常?廉恥實傷!倘非不義之財,此物何來!——清·張伯行《禁饋送檄》
55、廉潔愛人者厚其祿。——《文韜·盈虛》
56、存心光明正大,言論光明正大,行事光明正大,斯之謂君子。——清·汪汲《座右銘類編·品藻》
57、知足者,貧賤亦樂;不知足者,富貴亦憂。——宋·林逋《省心錄》
58、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宋·蘇軾《赤壁賦》
59、臨陣勇,臨財廉,臨事勤,臨民仁。——《宋朝事實類苑·德量智識》
60、廉者士之美節(jié),污者士之丑行。士之不廉,猶女之不潔。不潔之女,雖功容絕人,不足自贖。不廉之士,縱有他美,何足道哉!——宋·真德秀《西山政訓(xùn)》《叢書集成初編》
61、見利不貪,見美不淫。——三國·蜀·諸葛亮《將苑將志》
62、公生明,偏生暗,端愨生通,詐偽生塞。——《荀子·不茍》
63、氣之清者為精,人之清者為賢。治身者以積精為寶,治國者以積賢為道。——漢·董仲舒《春秋繁露·通國身》
64、勤有功,戲無益,戒之哉,宜勉力。——宋·王應(yīng)麟《三字經(jīng)》
65、眾人重利,廉士重名。——《莊子·刻意》
66、位已高而意益下,官益大而心益小,祿已厚而慎不敢取。——漢·劉向《說苑·敬慎》
67、任天下之大,立心不可不公;守天下之重,持心不可不敬。——《宋史》卷四三八《儒林列傳》
68、公家之利,知無不為,忠也。——《左傳·僖公九年》
69、鋤一害而眾苗成,刑一惡而萬民悅。——漢·桓寬《鹽鐵論·后刑》
70、勤、廉二字看似平淺,實則獲上在此,信友在此,服民亦在此,舍此二字,上司即偶然表盼,亦不能久;欲求寅僚之敬佩,百姓之愛戴,即襲取于偶然,亦不可得矣!——清·曾國藩《曾文正公全集》
71、淡然自守(next88),不汲濟于榮利。——《魏書·劉芳傳》
72、非吾義錙銖勿視,義之得千駟無愧。——《遜志齋集》
73、知而不言,是不忠之臣;不知而言,乃不智之臣。——《南齊書·崔慧景附崔偃》
74、居官者廉不言貧,勤不言勞,愛民不言惠,鋤強不言威,事上盡禮不言屈己,欽賢下士不言忘勢。庶乎官箴無忝。——明·錢琦《錢公良測語·治本》
75、致理必在懲貪,懲貪莫先旌廉。——清·王命岳《懲貪議》
76、廉者常樂無求,貪者常憂不足。——隋·王通《中說·王道篇》
77、貪廉者,治理之大關(guān)。奢儉者,貪廉之根柢。欲教以廉,先使之儉。——蔡冠洛《清代七百名人傳》載陣廷敬疏
78、愛半文不值半文,莫謂世無知者;作一事須精一事,庶幾心乃安然。——清·錢南園灃聯(lián)
79、但得官清吏不橫,即是村中歌舞時。——宋·陸游《春日雜興》
80、上邪下難正,從枉不可驕。——南朝·宋·何承天《上邪篇》
81、廉隅貞潔者,德之令也;流逸奔隨者,行之污也。——唐·魏徽《群書治要·昌言》
82、潔己是心毫。——唐·劉禹錫《浙西李大夫示述夢四十韻并浙東元相公酬和,斐然繼聲》
83、動則三思,虛而后行。——《三國志·魏書·楊阜傳》
84、心如規(guī)矩,志如尺衡,平靜如正直如繩。——漢·嚴遵《道德指歸論》
85、清正儉約,是居官之良法。——清·陳弘謀《從政遺規(guī)》卷下《寒松堂集》
86、至清廉平。路遺不受,請謁不聽,據(jù)法聽訟,無有所阿。——漢·董仲舒《春秋繁露·五行相生》
87、與民共其樂者,人必憂其憂;與民同其安者,人必拯其危。——《三國志·魏書·曹昂等傳》注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