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潘故事讀后感300
這是一個與成長有關的童話。
人永遠拒絕不了長大。
當你不是一個孩子時,你就會失去了你的想象力,你的身軀會變得日益沉重,一些美好單純的東西會漸漸被忘卻,只剩下世俗的紛擾。
永遠不要長大,這是一個孩子童話般的夢想。
每一個孩提時擁抱過童話的人心底都曾存在過一個彼得潘,可是他最終會在你成長的過程中從你的心中淡去,小說體現(xiàn)了成長的無奈和一種人生的必然。
“這是最好的結局吧,就象溫蒂自己認為的。
畢竟,作者還是留下了新的希望,溫蒂的孩子們繼續(xù)跟著彼得潘飛到永無鄉(xiāng)去,盡管一個個孩子總要長大,孩子的夢想?yún)s世世代代,傳承不息。
也好吧。
早已長大的我們也只能這樣相信。
雖然還是忍不住有些惆悵。
”——————“邪惡的海盜船長胡克對他說,你可愛的溫蒂最終還是會離開你,他從天空墜落,無力抵抗,此時他的心中充滿憂傷。
彼得潘的形象仿佛是代表了人們心中的理想想法:如果可以的話,永遠都不要長大。
因為成人的世界有太多紛擾,意味著要失去換來成長。
”——我個人認為胡克船長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現(xiàn)實社會,他有著殘酷而現(xiàn)實的靈魂。
而這些和彼得潘所認為的一切都是矛盾的,所以他才會想要去對抗他。
所以無論是胡克船長還是文中的任何一處,無不在描述著童年的美好,還有成長和現(xiàn)實的沖突。
這種沖突我們無法去避免,只能無奈地去接受,所以我們還能感受到書中那種快樂里淡淡的惆悵。
————說胡克的真實身份并不是說他在小說外現(xiàn)實中的身份,而是他在小說中的真實身份。
可能在他成為海盜前,他是一所有著所謂良好風氣,并且極其著名的學校的學生。
作者通過描寫胡克的行為,來突出在他少年時所受的教育風氣。
作者把這種風氣以胡克船長這樣反面的人物表現(xiàn)出來,確實有否定作者當時所在年代教育形式的意思。
但從另一個方面來說,學校,社會,這些都是成長的一部分,胡克船長也曾是一個天真的孩子,但是在慢慢長大的過程中,他被現(xiàn)實(如學校,社會)逐漸改造成了一個這樣的人,可以說,這也是從側面突出了成長的悲哀。
所以,無論是作者怎樣寫,他還是離不開他想要表達的主題的,一切都是關于成長。
本書是英國著名作家詹姆斯·巴里的成名作,主要敘述了溫迪和彼得·潘等幾個小孩在夢幻島的奇遇,故事創(chuàng)造了一個讓孩子們十分憧憬的童話世界——永無島,島上無憂無慮的仙女、美人魚、丟失的孩子們以及那個用蘑菇當煙囪的“地下之家”,對孩子們來說,都是一種最純樸、最天然的境界,而主角彼得·潘那種“永遠不想長大”的思想與行為更是淋漓盡致地呼出了孩子們的心聲。
彼得·潘來自孩子們想象中的國度“永無國”,他具有所有小男孩共有的心思和特點:害怕上學,拒絕長大,熱衷冒險,行俠仗義,純潔無邪,勇敢無畏。
一天夜里他飛進達林家三個孩子的臥室,把溫迪、約翰和邁克爾帶到了“永無國”。
“永無國”里居住著孩子們心目中所有有趣的、刺激的、神秘的人物:印第安人、海盜、美人魚、鱷魚……彼得·潘和兇狠狡詐的海盜頭子胡克船長是勢不兩立的死對頭。
孩子們在這里過著無憂無慮而又冒險刺激的生活。
一天,孩子們被胡克船長抓走了,他要讓他們走跳板淹死……回到家中的孩子們漸漸長大了,所有發(fā)生過的這一切都逐漸被淡忘了,他們甚至不再相信這些都是真的。
不過這一切并沒有結束。
許多年以后,溫迪也成為了一個母親,一個春天的夜晚,那個長著一口乳牙的小男孩又飛回來了……《彼得·潘》原為一部童話劇,1904年在倫敦首演。
一百年以來,《彼得·潘》在各國舞臺上反復上演,多次被拍為電影,并被譯成各種文字。
“彼得·潘”——這個不肯長大的男孩,已經(jīng)成為西方世界無人不知的人物,象征著永恒的童年和永無止境的探險精神。
彼得潘讀后感老師要寫的
達林夫婦有三個孩子。
有一天,三個孩子隨著一個叫彼得·潘的孩子飛走了,家人十分驚恐。
而孩子們則飛呀飛呀,飛到了永無島。
在永無島上,他們有個很棒的家,還有許多孩子做朋友,生活得十分快樂。
他們還在永無島上經(jīng)歷了許多有趣的事情,這些都令他們樂不思蜀。
可惜的是,作為孩子們的“媽媽”——溫迪開始想家了,更糟糕的是其他孩子也響應著,經(jīng)過千辛萬苦,最終他們回到了家里。
我真羨慕彼得·潘,他那種快樂的生活讓我嫉妒得發(fā)瘋。
如果有一天我也能去永無島上該多好啊,我能無憂無慮地飛翔,穿著自己做的裙子快樂地跳舞。
我可以盡情地玩耍,沒有任何“掛念”。
我還有許多有趣的事情可以回味,那種滋味可真不錯
彼得·潘非常勇敢,他經(jīng)常獨身一人與海盜廝殺,敢戲弄威風凜凜的野獸。
象我這樣膽小的女生可辦不到,這也是我羨慕他的原因。
彼得·潘還是個任性的小男孩,他父母對他發(fā)了點脾氣他就受不了而離家出走,歲月的車輪漸漸地消失在遠方,一晃幾十年過去了,他自始自終都沒有回到他母親的身旁。
而且,無任如何彼得·潘都必須要穿得比別人漂亮,只要別人的衣著勝他那么一點兒,他就會把別人趕出他的居所。
要是我是彼得·潘的話絕對不會象他那樣任性。
其實在現(xiàn)實生活中這樣的例子并不少見。
比如說,如果我外婆阻止弟弟看電視的話,他就會對外婆拳打腳踢,直至外婆無可奈何地甘拜下風為止。
瞧,在這件事例中,弟弟的任性沒有得到有效的制止,導致他以后在泥潭中越陷越深,逐漸養(yǎng)成了他自私自利的不良品性。
該怎么解決呢
我有個好主意,我們可以不理他,如果他還囂張的話我們對他實行軟禁,相信他以后再也不會任性了。
總而言之,我們應對任性采取嚴格的手段和嚴厲的態(tài)度,這樣才能使他們“改邪為正”。
彼得·潘這個永遠長不大的小男孩,深深地烙印在我的記憶里,伴隨著我的成長,永遠永遠
在網(wǎng)上找到的,一個小朋友寫的,你可以參考。
不一定要和他想的一樣。
其實永遠長不大也是一種逃避,人是應該面對生老病死的,那是自然規(guī)律。
我們應該尊重自然,小說只不過是作者的一種理想罷了。
彼得潘讀后感五十字
彼得潘讀后感永遠不要長大,這是一個孩子童話般的夢想。
每一個孩提時擁抱過童話的人心底都曾存在過一個彼得潘,可是他最終會在你成長的過程中從你的心中淡去,小說體現(xiàn)了成長的無奈和一種人生的必然。
求一篇彼得潘的讀后感400字。
《彼得·潘》是英國劇作家杰姆·巴里最著名的一部童話劇,出版于1904年。
小說講述的是:一天晚上,彼得·潘來到小姑娘溫迪家,教會了溫迪和她的兩個弟弟約翰、邁克爾如何在空中飛行,并把他們帶到了“永無島”上。
他們一到島上,歷險就連連不斷,他們遇到了印第安人、海盜、美人魚。
海盜船長詹姆斯·胡克作惡多端,他兇惡無比。
因為彼得砍掉了他的右胳膊,所以,他用一個鐵鉤來殺人。
小說中寫道:一次,一個笨手笨腳的海盜不留意碰了一下他,就只聽一聲撕裂,一聲慘叫,那個海盜的尸體便被踢到了一邊。
胡克卻連嘴里的雪茄都沒拿掉過。
從那里我深刻地體會到海盜船長的殘酷,沒有人性。
“戰(zhàn)爭”在不斷地爆發(fā)著,海島已無寧靜之日。
但盡管不幸事件接踵而至,彼得·潘卻總能大顯身手,化險為夷,想出巧計搭救出伙伴們。
我覺得作者生動地描繪了一個活潑、可愛的小男孩。
有一次,他居然把自我的影子忘在了溫迪家,真是個粗心的小家伙哦
一天晚上,他準備來取走他的影子。
在他費盡力氣找到后,人們肯定會想:他和他的影子碰在一齊時,必須會像兩顆水珠碰到后那樣一下就匯成一體。
可事情卻不像人們想像的那樣理所當然。
應對這樣的狀況,誰都沒有料到的是:彼得·潘竟然會想到用肥皂把自我的影子粘到自我的腳上。
看到那里,我真是忍不住捧腹大笑,多可愛的小男孩呀
作者不但寫了彼得·潘的可愛之處,還主要描述了他的聰明、勇敢和機智。
當孩子們被海盜抓去時,他利用胡克害怕鱷魚的弱點,孤身一人闖過“鱷魚關”;悄悄潛入海盜船倉庫,搭救出伙伴們;又用計把胡克引入了鱷魚的口中……。
彼得·潘伸張正義,除去了“惡魔”,此次永無島上恢復了寧靜的日子。
看了這本書,我真期望我也能遇到彼得·潘,和他一齊飛到永無島去探險,那必須是最驚險、最刺激的游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