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大學》三綱八目的人生追求
三綱:《大學》開頭就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
”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即為三綱。
(加上自己對三綱的解釋)八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三綱八目的現(xiàn)實意義
三綱領八條目,中國宋明理學家對《禮記·大學》的中心論點所作的概括。
朱熹在他所著的《大學章句》中,把《大學》提出的“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三者稱為“大學之綱領”,把“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八項稱為“大學之條目”。
后人稱之為“三綱領八條目”,簡稱“三綱八目”。
三綱領八條目成為后世封建政治倫理哲學的重要內(nèi)容。
《大學》本身對“格物”、“致知”未作解釋,朱熹認為這是原文有闕佚,于是補撰《格物致知傳》一章,簡括地表述了他自己的客觀唯心主義認識論觀點,給《大學》增添了原來沒有的哲學內(nèi)容。
此后,在理學內(nèi)部的不同派別之間,以及理學家和反理學的思想家之間,圍繞“格物致知”問題展開了爭論,在客觀上促進了理論思維的發(fā)展,豐富了中國封建社會后期的哲學史。
這兩條道德修養(yǎng)原則在中國文化發(fā)展史上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怎樣理解《大學之道》中的三綱八目
三綱八目學說體現(xiàn)了古代思想家中儒家學對人的教育的根本思想,其充分肯定了人的社會,強調(diào)人在社會中的作用和對人的教育,總結(jié)出了一個人的修養(yǎng)(也就是今天我們所綜合素質(zhì))是成就事業(yè)大小的衡量標準,并且對一個人要成就如何的事業(yè),走樣的方向提供崇高的指導。
正是這種思想造就國后世知識分子“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光輝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