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AV午夜在线观看不卡|自拍偷在线精品自拍偷|欧美激情综合在线三区|亚洲综合精品在线

  • <rp id="fsfwt"><strong id="fsfwt"><cite id="fsfwt"></cite></strong></rp>
    <track id="fsfwt"></track>

      <track id="fsfwt"></track>
      1. <rp id="fsfwt"><strong id="fsfwt"><pre id="fsfwt"></pre></strong></rp>

          歡迎來到一句話經(jīng)典語錄網(wǎng)
          我要投稿 投訴建議
          當(dāng)前位置:一句話經(jīng)典語錄 > 讀后感 > 鴻門宴的讀后感2000字

          鴻門宴的讀后感2000字

          時間:2020-06-08 20:52

          鬼谷子讀后感2000字

          參考:《鬼》讀后感:(自己再擴寫補充就行了)鬼谷子史上非常厲學(xué)術(shù)大家。

          他門下的弟子都是奇才異士。

          如戰(zhàn)國時期的縱橫家蘇秦;秦國有高超辯術(shù)的宰相張儀;魏國戰(zhàn)無不勝的龐涓;著有《孫臏兵法》的孫臏……數(shù)不勝數(shù),弟子都這么有才能,何況是師傅呢

          本書主要闡述了鬼谷子游說活動的各種謀略,是他畢生學(xué)術(shù)的精華之作。

          無論是古代還是現(xiàn)代,都有很高的借鑒和利用價值。

          全書共分十二章,分別為捭闔術(shù)、反應(yīng)術(shù)、處理人際關(guān)系的肉揵術(shù)、發(fā)現(xiàn)和消除裂痕的抵嚱術(shù)、說服人的飛鉗術(shù)、靈活應(yīng)變的忤合術(shù)、揣術(shù)、揣情的摩術(shù)、權(quán)衡術(shù)、謀術(shù)、決策術(shù)以及做事公平公正的符言術(shù)。

          書中詳細(xì)的原典再現(xiàn)、注釋和翻譯讓人很容易明白所說的戰(zhàn)術(shù)。

          鑒賞評議和深度解讀進(jìn)一步闡述了鬼谷子的謀略。

          文中的一大亮點就是把有趣的歷史故事與鬼谷子的捭闔策完美地結(jié)合在一起,讀起來十分有趣,一點兒也不枯燥。

          像司馬光砸缸就人的故事、空城計、草船借箭、明修棧道暗度陳倉、鴻門宴等。

          它是一本可以運用到現(xiàn)實的生活、工作、人際交往、為人處世的哲學(xué)好書。

          學(xué)習(xí)并借鑒這些謀略,會給我們帶來很大的益處。

          它教導(dǎo)我們要順應(yīng)事物的客觀發(fā)展規(guī)律,抓住事物的關(guān)鍵點加以分析,找到它的突破口,從而快速地解決問題,達(dá)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做事時要膽大心細(xì),膽大就是看準(zhǔn)機會,果斷出擊;心細(xì)就是在做事前要深思熟慮,把各個方面的因素都要考慮到,分析整個事情的利與弊,做好應(yīng)對之策,進(jìn)退有度,確保萬無一失。

          在工作中要善于傾聽他人的意見或建議,不能固執(zhí)己見,思維不要僵化,汲取他人的經(jīng)驗與教訓(xùn),才能少走彎路。

          同時要注重團隊合作,讓大家各抒己見,選出最合適的最好的方案執(zhí)行。

          畢竟個人的思維能力是有限的,眾人拾柴火焰高嘛

          做人方面,要有自知之明,要經(jīng)常自我反思,不斷學(xué)習(xí),以德服人。

          在指出別人的缺點錯誤時,要用婉轉(zhuǎn)柔和的態(tài)度,這樣更容易讓人接受并且不會讓人產(chǎn)生反感的情緒。

          做人不能鋒芒畢露,要低調(diào),要學(xué)會適時的隱藏,以免招致他人的嫉妒與小人的陷害。

          做人要和善,在別人困難時伸出援助之手。

          在夢想和目標(biāo)面前,要分析自己的優(yōu)勢和劣勢,符合實際,不能好高騖遠(yuǎn)。

          要有強大地行動力,不能紙上談兵,多實踐多探索。

          比如你要做銷售,首先要去深入地了解和認(rèn)識這個工作分析它的受眾,多做調(diào)查,細(xì)化目標(biāo),根據(jù)這些制定出相應(yīng)的計劃,更容易取得成就功。

          遇到困難時一定要堅持下去,敢于面對,積極尋找可行的解決辦法,而不是一味的逃避。

          在社會生活中,要掌握方圓之道,處要圓滑一些,保護好自己的同時又不傷害別人。

          總體來講,本書還是很不錯的,鬼谷子的謀術(shù)可以恰如其分地運用到現(xiàn)實生活中,還是有一定的意義的。

          項羽本紀(jì)讀后感,2000的左右的,急啊

          大風(fēng)起兮云飛揚,威加海內(nèi)兮歸故鄉(xiāng),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劉邦翻開一頁頁泛黃的歷史史冊,名垂千古之人何其多,背負(fù)千古罵名依舊不少。

          然而使我永遠(yuǎn)記于心中的人從來只有一個。

          他就是漢高祖--劉邦。

          劉邦,一個備受爭議的人物。

          有人說他小人,為了皇位不擇手段,逼死英雄。

          得天下后,殺死功臣;有人說他能正確認(rèn)識自己,識時務(wù),且知人善任;還有人說他有一顆仁心,是一個救萬民于水火之中的好皇帝。

          無論如何我最佩服的始終是劉邦,他最后活了下來,贏得天下,成為了一代名帝,不是嗎

          劉邦自稱赤帝的兒子,領(lǐng)導(dǎo)民眾舉起了反秦大旗。

          項羽決定和劉邦一起西進(jìn)關(guān)中。

          劉邦步步西進(jìn),大破秦兵。

          后來,劉邦先進(jìn)了關(guān)中。

          鴻門宴之后,項羽劉邦勢不兩立。

          楚漢之爭開始了。

          垓下一戰(zhàn)中劉邦重創(chuàng)楚軍,逼項籍自刎于烏江,終于結(jié)束了為期4年的楚漢戰(zhàn)爭。

          劉邦稱帝,建立漢朝。

          為鞏固王權(quán),劉邦殺死了眾多“功臣”。

          在政治上,廢除秦朝的苛法。

          與民約法三章,封存府庫,對百姓秋毫無犯,深得民心。

          在法律思想上,以教化為主,刑罰為輔,達(dá)到寬柔相濟,嚴(yán)松相當(dāng)?shù)慕y(tǒng)治效果。

          在經(jīng)濟上,劉邦廢除秦朝苛法、豁免其徭役減輕人民的負(fù)擔(dān),釋放奴婢,解放生產(chǎn)力,打壓唯利是圖的商人。

          劉邦使百姓得以生息,民心得以凝聚,國家得以鞏固。

          我心目中的劉邦,是一個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

          項羽之死,不是他所愿,是項羽的“骨氣”讓他自己自刎于烏江畔;“功臣”之死,不是他所愿,是“功臣”們過于囂張讓他們走上絕路;小人之名,亦不是他所愿,沒有他的謀略哪來我們今日的大好河山

          他以仁義治國,使迫于秦王朝苛政的人民走上了幸福的道路;他開創(chuàng)了文景之治,為之后的反匈奴戰(zhàn)役奠定了基礎(chǔ);他使四分五裂的中國統(tǒng)一起來,加強了民族凝聚力為中華名族精神的形成奠定了基礎(chǔ);他開創(chuàng)了中國歷史上最為強盛的漢室王朝,令各國人民敬仰和懷念,讓中國在世界史上留下了永不褪色的一筆。

          這就是劉邦,我最喜歡最敬佩的歷史人物,一個被人罵為小人的千古一帝。

          當(dāng)開創(chuàng)盛世的傳奇成為一頁頁歷史史冊時,他早已遠(yuǎn)去,但他那絕世的風(fēng)采依舊傲然于天地之間,依然留在了每一個被他的風(fēng)采所折服的人們心中

          漢武大帝讀后感200字15篇

          我眼中的英雄劉邦  楚漢之爭,英雄誰屬?  那垓下項羽便是英雄,他劉邦便不是?  英雄,不該只逞一時之勇,而應(yīng)心有全局,心有家國天下!——題記  【壹】  那年他偷眼瞧著嬴政所乘金輦,小小亭長,脫口便是驚人大志:“大丈夫當(dāng)如是!”  那年芒碭山中,他私放役徒,身后跟著僅僅十幾個人,開始了一場前路未知的豪賭。

            是的,他是個賭徒。

          恰逢亂世,這個血液里時時跳動著不安分因子的閑漢,終于有了大展宏圖的舞臺。

          他賭,但他從不下毫無勝算的賭注。

          一個成功的賭徒,就是一位博弈者。

          作為博弈者,揣摩他人內(nèi)心想法、審度情勢自應(yīng)無一不能。

          如今群雄并起,他也該放手一搏。

            【貳】  那年他還年少,身長八尺,力能扛鼎,氣壓萬夫。

            那年他目視始皇車仗,這位楚將項燕之后,對叔父傲然道:“彼可取而代也。

          ”  那年他獨斬吳中太守帳下衛(wèi)兵近百,萬夫不當(dāng)之勇可見一斑。

            他還不認(rèn)識沛縣的小亭長劉季,但他知道,自己是賭桌上的強者,只因手中兵八千,更有為楚滅秦這面大旗。

            【叁】  那年他們初次見面,不知道彼此將是未來最大的對手。

          一個有上萬兵馬,一個還需借兵,實力相差懸殊。

          暫時摒棄環(huán)境條件,他們其實只有些微不同——一個喜歡屠城,另一個則擅長安撫民眾。

            這個小小的不同,正悄悄地影響著兩個人之后的發(fā)展。

            【肆】  當(dāng)年語帶羨慕感嘆“大丈夫當(dāng)如是”的他,不曾想有一天會親身體會到雕欄玉砌的優(yōu)越感。

          他打心底里留戀這個富麗堂皇的好地方,普通人一輩子的追求,不過如此。

          但是——耳邊諫言將他拉了回來。

          關(guān)外還有一頭猛虎,身后是四十萬精兵。

            約法三章,廢除苛刻秦律,主動示弱,不露野心。

          這個人既能得了民心,得天下,亦不難。

            【伍】  鴻門宴,眼前之人近乎單木倉匹馬而來。

          計劃天衣無縫,只待刀起頭落。

            他一生最大敗筆,便是這一天沒能擒賊擒王。

          縱使有老謀深算的亞父范增又如何?縱使手握精兵又如何?縱使武藝高強可以一敵百又如何?傲是他頭上隱于暗處的命運之刃,這天,它殺了他。

            他的傲有道理。

          那個人曾經(jīng)的卑微與弱小,至今仍在他眼前。

          這樣的一個人,有什么理由與自己相比?有什么能力能威脅到自己?他不信。

          所以該被殺的人帶著冷汗強作鎮(zhèn)定逃出生天,他卻帶著輕蔑的笑毫不回頭墜入萬劫不復(fù)。

            什么“無心殺季真仁度”,他只是押錯了算好的注,從這一步,滿盤皆輸。

            燒殺搶掠,阿房一炬。

          沖天的火舌舔紅了半邊天的盛景,對這個徒具勇猛的莽夫,未嘗不是最有殺傷力的嘲諷。

            【陸】  彭城一戰(zhàn),他幾乎輸?shù)醚緹o歸。

          幸得楚軍糧盡,追擊兵力薄弱,又兼離間范項,才有了鴻溝和議。

            似乎形勢很是不利。

          然而之前的此消彼長,“漢有天下大半,楚兵罷食盡”已經(jīng)形成。

            撕毀合約,乘虛而入,這樣的舉動在很多人看來是小人之舉。

          可是,于戰(zhàn)爭而言,又怎能分得清誰對誰錯?論百姓,論心懷大局,論用人得當(dāng),高下已分,陰險狡詐,暗中出手,也只是智計過人的體現(xiàn)罷了。

            【柒】  漢王五路大軍困霸王于垓下,十萬楚軍被完全合圍,糧草斷絕。

          成敗已定,縱使霸王如何勇武,也殺不散層層烏云般的漢軍。

          四面楚歌中,霸王只有作歌哀嘆當(dāng)年勇,美人濺血斷香魂。

            最后一戰(zhàn),霸王以一人之力殺數(shù)百漢軍,因不愿回江東損失顏面,自刎于烏江邊,算的是個英雄之舉了。

            嘆只嘆,英雄本應(yīng)為大將,何苦逞能做帝王。

            【尾聲】  項羽,將門之后,力能舉鼎,然自刎烏江畔。

            劉邦,出身普通,年少無為。

          卻開創(chuàng)大漢朝。

            英雄不只是萬軍中取上將首級如探囊取物,不只是在意個人得失,還是用人得當(dāng)眼光長遠(yuǎn)。

          有勇有謀,進(jìn)退有度。

          如同下棋不只顧眼前廝殺,而是總比對手多想一步,顧及大局。

          這就是劉邦,這才是我欣賞的英雄。

          希望各位幫忙認(rèn)真修改下這篇作文,一定要有些建議啊

          如果能點出來要改那些地方,該怎樣改就更好了 《我的假期生活——讀項羽有感》 劍折沙盡血洗風(fēng), 七載成敗轉(zhuǎn)頭空。

          蕩恨笑飲蒼天淚, 段韌傲刻夕陽紅。

          死又怎樣,生又若何

          不過是劍刺喉嚨,血灑天下。

          “生當(dāng)作人杰,死亦為鬼雄”如此說來,生死又有何所區(qū)別。

          性命攸關(guān),而逞一時意氣。

          如此輕率妄為,怎奈其不敗于垓下

          然,死有輕重之分。

          即便江東父老憐憫,即便他日有東山再起之時,而人有信,知恥重義,更何況霸王,一世之霸

          唯有一死以謝天下,寶劍輕抹喉嚨,鮮血溶于江水,即便是死也是如此地感天動地,豪氣沖天

          似流星劃過夜空,似曇花一現(xiàn)天地,英雄氣短,而英雄氣概又有誰可與之爭鋒

          “破釜沉舟,百二秦關(guān)終屬楚。

          ” 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

          年少輕狂,勢必要決一死戰(zhàn)

          管他多少秦兵,破釜沉舟,三日時限,以一敵十,銳不可擋

          九戰(zhàn)九捷,大敗章邯。

          一戰(zhàn)可定勝負(fù),一賭可決天下,這場世紀(jì)豪賭,賭的是千萬條性命,贏的,卻是大秦的天下

          若無如此膽識,若無如此豪情,縱然手握百萬雄兵,亦不能勝得如此干凈利落。

          三日平定,霸王凱旋而還,眾諸侯皆膝行而前,莫敢仰視,思過往,又有誰能與之相比

          人皆道霸王冷血殘暴,而我卻要贊嘆他的有情有義,他的豪情蓋世。

          千百年來,人皆傳頌的“霸王別姬”莫非有假

          鴻門宴上義放劉邦,難道會是計謀

          十面埋伏,四面楚歌之時,人皆忙于奔命,而項羽卻歌虞姬,傷烏騅。

          東城被圍之時,其不圖安危而為諸騎快三戰(zhàn)。

          命懸一線之時,彼非但不肯過江東,還以人頭德故人。

          試問天下者,誰又能死的如此悲壯,活的如此英雄

          光陰飛逝,思緒總穿梭于那個時代與現(xiàn)實之間。

          人之一生若能如此活過,則無愧于天地間矣。

          若問英雄何在,2000年前西楚霸王,項羽也

          寫的挺好,基本不用修改,作文不是讓他人修改的 建議自己在修改修改

          六合一統(tǒng)怎么樣

          秦(221——206年) 公元前221年,厚中華帝國史翻開了嶄新的第一頁。

          這,秦王嬴政掃滅,建立秦,定都咸陽。

          秦朝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tǒng)一大帝國。

          秦王朝實際上就是秦始皇嬴政一個人的王朝。

          而嬴政在做始皇帝之前就是個有故事的人,我們有必要回顧一下他的歷史。

          歷史的偶然性往往比我們料想的要多得多。

          嬴政的發(fā)跡史就是最好的例子。

          他本人是一樁史上最大的政治投機活動的產(chǎn)物,他的崛起極具偶然性。

          秦昭王四十年,秦國發(fā)生了一件不大不小的事情——秦太子死了。

          秦昭王立其次子安國君為太子。

          安國君有一個兒子名叫“異人”,他在安國君這二十幾個兒子中,無足輕重,所以被送到邯鄲當(dāng)“質(zhì)子”——人質(zhì)。

          當(dāng)時,最受安國君寵愛的女人叫做“華陽夫人”。

          但她沒有能為安國君生出一個兒子來。

          對一個最受寵幸的嬪妃來說,這是個很大的問題。

          也在此時,陽翟大賈呂不韋突然對經(jīng)商失去了興趣,打算棄商從政。

          呂不韋問父親:耕田之利幾倍

          父親說十倍。

          他又問:珠寶之利幾倍

          父親說百倍。

          呂不韋又問:立國家之主幾倍

          他父親答不上來。

          這個打算做一本萬利的買賣的呂不韋來到趙都邯鄲,見了郁郁寡歡的異人,嘆為奇貨可居,于是就著手謀劃。

          他策略的第一步是,取悅?cè)A陽夫人,讓異人成為安國君的嫡嗣。

          虎落平陽的異人遇到大救星,當(dāng)然巴不得,他便與呂不韋訂下條約,說,事成之后,“當(dāng)與共秦國”。

          于是,呂不韋決定冒險做一筆大買賣。

          他不惜血本,慨出千金,一半送給異人,令結(jié)賓客;還有一半自己帶著,來到秦國,替異人打通關(guān)節(jié)。

          結(jié)果,有錢能使鬼推磨,收獲來得比他想象的還要快。

          具體的細(xì)節(jié)從略,我們只要知道結(jié)果就夠了:在呂不韋的運作之下,原為人質(zhì)的秦異人,后來一步一步成為秦太子、再成為莊襄王,他的兒子嬴政當(dāng)然就是秦太子,并很快繼位為王。

          如果那個獨具慧眼的投機家呂不韋,當(dāng)年在邯鄲街上閑逛時,沒有遇到落魄的秦異人,或者遇到了也不認(rèn)為奇貨可居,歷史就不是現(xiàn)在這個樣子。

          歷史當(dāng)然沒有如果,事實是,中國歷史上一段不尋常的歷史注定就這樣開場了。

          嬴政建立的秦是一個前所未有的大帝國。

          作為始皇帝的嬴政,雄才大略,開國之初就開疆辟土,北逐匈奴,南征百越。

          東南沿海一帶總稱“百越”,秦朝統(tǒng)一六國后,通過征伐、徙民,這些蠻荒之地全部納入帝國版圖。

          公元前215年,秦始皇派大將蒙恬率30萬大軍,把匈奴趕出陰山。

          為了一勞永逸,秦始皇還把原來燕趙秦的長城聯(lián)接起來,筑成一條西起臨洮、東至遼東的萬里長城。

          古代的統(tǒng)計數(shù)字,總是令人狐疑,動輒伏尸百萬、賞賜萬金,也不知是真是假;但萬里長城還真有萬里——考古考出來的結(jié)論是:秦長城約5000公里。

          這比現(xiàn)存的明長城更往北,距離也更長。

          從此,漢民族與塞外民族有了一條分界線。

          秦朝開拓的疆土比戰(zhàn)國七雄的國土加起來還要大,一些從來沒有進(jìn)入版圖的邊陲成為帝國的一部分,如河套、嶺南。

          據(jù)史書記載,秦朝的天下,東至大海,西至甘肅西部,北至鄂爾多斯草原,南則到了今天越南的中部。

          中國由此有了核心的地理概念。

          建立了地域遼闊的帝國,還不是秦始皇最大的功勛;更重要的是,這個“千古一帝”還親自為帝國創(chuàng)制了一系列制度。

          在這方面,秦始皇非常有創(chuàng)意。

          幾乎是在沒有先例借鑒、沒有理論指導(dǎo)的情況下,他一手創(chuàng)立了帝國所有的制度。

          之所以要加一個“幾乎是”,這是因為,秦始皇從商鞅,韓非子那里受益匪淺。

          但必須看到,無論商鞅,還是韓非子,他們都沒有提出過系統(tǒng)的專制理論,更不要說設(shè)計藍(lán)圖了。

          專制帝國的總設(shè)計師非秦始皇莫屬。

          秦始皇設(shè)計的這個全新制度最大的特色有兩個:大一統(tǒng)天下,皇帝專制。

          大一統(tǒng)倒不是秦始皇的獨家發(fā)明,它其實是儒、法、道共同的政治理想,孔子編《春秋》,第一句就是“王正月”,《公羊傳》從中看出微言大義,說“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統(tǒng)也。

          ”但說歸說,第一次把理想化為現(xiàn)實的是秦始皇。

          大一統(tǒng)最堅強的政治保證是,實行郡縣制。

          秦朝廢除分封制,把秦國原來實行的郡縣制推行全國。

          當(dāng)時,天下劃三十六郡(后來達(dá)到四十八郡),郡下設(shè)縣,一直到鄉(xiāng)、亭、里。

          郡縣以上的官吏由皇帝直接任免,必須絕對服從和執(zhí)行皇帝的命令。

          “六合之內(nèi),皇帝之土。

          人跡所至,無不臣者。

          ”拿現(xiàn)代的話說就是,由地域關(guān)系替代了血緣關(guān)系,以官僚政治替代了貴族政治。

          這個一統(tǒng)江山,很多東西都統(tǒng)一了。

          車同軌,書同文,錢同形,亂七八糟的度量衡也統(tǒng)一了,連行也要求同倫。

          其中行同倫做的最糟糕,書同文做的最好。

          丞相李斯創(chuàng)制的小篆替代了六國奇形怪狀的文字,后來獄吏程邈又把小篆園轉(zhuǎn)的筆畫拉平拉直,變成隸書。

          文字的統(tǒng)一使以后的中國人有了共同的文化基因,作用之大超過我們許多人的想象。

          發(fā)明小篆的李斯是楚國上蔡人,他生于貧寒之家,年輕時,曾在郡里當(dāng)過掌管文書小吏。

          李斯觀察到了一個現(xiàn)象:廁所中的老鼠又臟又臭,只能吃些臟東西,還時時受到驚嚇。

          而糧倉中的老鼠,吃的是囤積的糧食,住的是大屋子,不怕風(fēng)雨,也不用擔(dān)心驚擾,所以長得又肥又大。

          李斯于是得出一個結(jié)論:“人之賢與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處耳

          ”意思是說,一個人成功與否,就如同老鼠一樣,完全看他處在什么樣的環(huán)境里。

          這個著名的結(jié)論,其實是一種最早的“成功學(xué)”理論,李斯本人就是這個理論的實踐者。

          渴望成功的李斯先拜荀子為師,后又投到呂不韋的門下,最后如愿以償坐上了大秦宰相的高位,成了一只倉鼠中的碩鼠。

          后來李斯被趙高陷害,腰斬于市。

          臨死前,李斯對兒子說:“吾欲與若復(fù)牽黃犬俱出上蔡東門逐狡兔,豈可得乎

          ” 可惜,后來的人只記得他前面說的話,忘記了他最后的遺言。

          秦朝的經(jīng)濟政策也很有創(chuàng)意,叫做:“上農(nóng)除末”,這四個字被秦始皇東巡時,刻在瑯琊臺記功碑上,作為國策。

          上農(nóng),就是鼓勵農(nóng)業(yè)、手工業(yè),除末,就是排斥商業(yè)、以及與農(nóng)無關(guān)的行當(dāng)。

          在秦朝,商人有專門的戶籍——市籍,是入了另冊的人,受到官府的歧視,被經(jīng)常趕去戍邊。

          這個重農(nóng)抑商的國策,在當(dāng)時是非常管用的政策,它奠定了大一統(tǒng)王朝的經(jīng)濟基礎(chǔ)。

          但后世帝王不曉得與時俱進(jìn),依然奉行不渝,把秦朝的國策當(dāng)作我朝的國策,抑商抑了一兩千年,這就怪不得始作俑者的秦始皇了。

          還可以再多說兩句。

          秦始皇的“上農(nóng)除末”國策也不是憑空而來,可以說是源遠(yuǎn)流長。

          春秋時代,孔子就說過“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

          但最早明確提出“重農(nóng)抑商”政策的是商鞅,他認(rèn)為務(wù)農(nóng)的人和商人比最大的優(yōu)點是“樸”,“樸”就是安心務(wù)農(nóng)、不生奸心,更重要的是聽話,肯為國家出力。

          而商人則唯利是圖,而且不好管理。

          到戰(zhàn)國末期,韓非子更進(jìn)了一步,他把農(nóng)商明確分為為“本”與“末”。

          并把“商工之民”,作為禍國殃民的“五蠹”之一,奉勸君主除之而后快。

          法家的話,秦始皇是最容易聽進(jìn)去的。

          如果說,大一統(tǒng)還有些歷史源流,那么,皇帝專制的發(fā)明權(quán)必須完全記在秦始皇的名下。

          秦始皇為秦朝設(shè)計的架構(gòu)是,皇帝高高在上,獨斷朝綱,下設(shè)三公九卿,完全聽命于皇帝。

          當(dāng)時的三公是丞相、御史、太尉,三公之間相互制約,便于皇帝集權(quán)于一身。

          在三公之下設(shè)有九卿:奉常、郎中令、太仆、衛(wèi)尉、典客、廷尉、治粟內(nèi)史、宗正、少府。

          這些官僚都由皇帝任免,概不世襲。

          《史記61秦始皇本紀(jì)》說,“天下之事無大小皆決于上”,說到了要害處。

          秦朝這個架構(gòu)名稱、細(xì)節(jié)各朝雖有不同,比如唐朝把丞相改為宰相,明朝還撤掉宰相,但核心框架從來沒有變過,總是家天下,皇帝一個人說了算。

          為了突出皇帝的無比尊榮,秦始皇想出了一整套方法。

          包括怎么稱呼,都一一定下了規(guī)矩。

          過去一國之主,多稱為君、王,也有稱帝的,秦始皇別出心裁,把古代傳說中最尊貴的三皇五帝的稱號合二為一,發(fā)明了“皇帝”這個至高無上的尊稱。

          同時,皇帝自稱“朕”,皇帝的命稱“制”,令稱“詔”,印稱“璽”,并廢除子議父、臣議君的“謚法”等。

          文字中不準(zhǔn)提及皇帝的名字,寫到皇帝這樣的字句,要另起一行、頂頭書寫,不許亂來。

          可以想象,秦始皇為了專制制度考慮得有多么細(xì)致入微。

          秦始皇設(shè)計的這些制度幾乎都成了后世的范本,被幾千年的皇帝抄襲、沿用。

          連自稱“朕”,后世的皇帝們都沿用千年懶得再換。

          中國很多東西都“源遠(yuǎn)流長”,好東西也源遠(yuǎn)流長,壞東西也源遠(yuǎn)流長。

          歷史往往開玩笑,秦始皇無意留下來的,千年不易;想留下來的,卻轉(zhuǎn)眼即逝。

          他自稱始皇帝,企望二世、三世……“至于萬世,傳之無窮”;事實上,秦卻是倒數(shù)第二的最短命王朝,只比14年的王莽新朝多一年。

          以至于后世皇帝覺得晦氣,再也不用一世二世來命名。

          但也可以換個說法,后世的皇帝都是秦N世,包括袁世凱。

          他們都是中華帝國的獨裁者,衣缽一脈相承,沒有本質(zhì)區(qū)別。

          秦始皇的話雖不中亦不遠(yuǎn)矣。

          為什么秦始皇會創(chuàng)立如此集權(quán)的專制制度

          這個問題應(yīng)該好好研究,不能用一句“歷史的必然”輕輕帶過。

          統(tǒng)一天下也許可以勉強說是歷史的必然,但皇帝專制可不能說中國只能這樣、必然如此。

          讀過世界史的人知道,既然人家有其他的做法,我們當(dāng)然也有可能做別的選擇。

          但吊詭的是,事實上,在中國,自秦以降,以后皇帝治國就沒有考慮過專制以外的其他辦法。

          而且,好像也沒有聽說過其他人對此提出過什么別的建議。

          儒家也沒有不同意見,他們無非是建議皇帝要“仁慈”一點而已。

          總之,自秦以降,治國平天下就只有“家天下”這唯一正確的選擇。

          對此,稍微有一些歷史眼光的都不能不感到奇怪。

          專制這種制度如果遇到強人,作用十分了得。

          它可以讓統(tǒng)治者放開手腳、如虎添翼,幾乎沒有他干不成的事情。

          第一個秦始皇恰恰就是這樣一個強人。

          他精力充沛,極為勤政,他每天要批閱的文件有固定的重量……天下大事,莫不在他的股掌之間。

          但它的弊端和它的優(yōu)點一樣突出,當(dāng)然也多得多。

          無論專制歷史多么源遠(yuǎn)流長,家天下的致命缺陷在一開始就顯露出來了。

          這個致命缺陷就是,權(quán)力移交不能和平進(jìn)行,往往伴隨流血、陰謀。

          這是因為專制制度下的皇權(quán)至高無上,而且不可分割。

          秦一世剛死,二世就出了問題。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死在第五次巡游途中。

          但他的死訊被秘而不發(fā),他的遺詔也被篡改。

          在趙高、李斯的密謀之下,本當(dāng)繼位的長子扶蘇被勒令自殺,次子胡亥成為二世。

          史稱“沙丘政變”。

          這個二世有秦始皇的暴戾但沒有他的雄才大略。

          胡亥一當(dāng)皇帝就把自己的兄弟姐妹殺了個精光,還把后宮無子的宮女統(tǒng)統(tǒng)活埋為秦始皇殉葬。

          他最大的政績就是完成了秦始皇的未竟事業(yè)——修筑始皇陵。

          今天人們還記得胡亥,只是因為他是“指鹿為馬”這個故事的當(dāng)事人。

          據(jù)《史記》說,太監(jiān)出身的丞相趙高試圖要謀朝篡位,為了試驗朝廷中有哪些大臣順從他的意愿,想出了一個妙主意。

          他在上朝時命人牽來一只鹿獻(xiàn)給秦二世,并對皇帝說,臣恭獻(xiàn)一匹好馬給皇上。

          秦二世糊涂了,說,這不是鹿嗎

          趙高便轉(zhuǎn)身問各位大臣,你們說說這是馬還是鹿

          結(jié)果,有的人說是馬,有的人說是鹿。

          后來,那些膽敢說鹿的大臣都被趙高用各種手段害死了。

          這個故事給我們的啟示是:趙高指鹿為馬倒不是顛倒黑白,而是測試人的忠誠度,至于這試金石是一只鹿還是一種理論并沒有什么區(qū)別。

          秦的短命可能還不是因為秦二世太膿包。

          專制這種制度還有一個鮮為人知的優(yōu)點:它有時可以自行運轉(zhuǎn)。

          專制制度運行了兩千多年,才壽終正寢可不是毫無來由。

          因此,即使遇到膿包,王朝也不一定就立即完蛋。

          后世有許多皇帝比秦二世還要膿包得多,但并沒有二世而亡,例子后面我們將不時地看到。

          秦的短命,只因為它是“暴秦”。

          在專制王朝,皇帝的性格就是王朝的特點。

          嬴政“少恩而虎狼心”,因此秦朝也以殘暴聞名于后世。

          秦始皇還是秦王的時候,就對法家的那一套感興趣,他讀了韓非子的著作后,說“寡人得見此人,死不恨矣”,并把韓非子接到秦國,就近受教。

          雖然韓非子因為李斯的嫉恨,不得善終,但他的思想?yún)s在秦國開花結(jié)果。

          其中一朵惡之花就是:秦朝以嚴(yán)刑峻法著稱于世。

          《漢書》用了八個字來形容:“赭衣塞路,囹圄成市”。

          《秦律》早已佚失。

          1975年,在湖北云夢縣出土的秦代竹簡一千余支,內(nèi)容大部分是秦的法律及文書,不僅細(xì)致,而且嚴(yán)苛,光死刑就有十二種之多,如:棄市、腰斬、車裂、梟首、釜烹……不一而足。

          秦始皇好大喜功,勞民傷財。

          他修馳道,鑿靈渠,建阿房宮,筑長城。

          這里面有功在當(dāng)代利在千秋的偉業(yè),但代價極為慘重。

          據(jù)稱,秦當(dāng)時全國人口不過2000萬人,而每年征發(fā)的徭不下200萬人。

          “君不見長城下,古來白骨相撐柱”,恐怕不是詩人的夸張。

          秦始皇大約也相信“要致富、先修路”的道理,秦朝交通建設(shè)很有成就。

          馳道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國道”,始于秦朝。

          秦始皇統(tǒng)一全國后第二年,就下令修筑以咸陽為中心的、通往全國各地的馳道。

          著名的馳道有9條。

          從《漢書61賈山傳》中得知,秦馳道在平坦之處,道寬五十步,隔三丈栽一棵樹。

          直道從咸陽到九原郡(現(xiàn)包頭附近)。

          全部用黃土夯實,全長736公里。

          在淳化縣發(fā)現(xiàn)的道路遺址真的寬到60米。

          秦始皇晚年雖熱衷于尋找長生不老藥,但他還是知道,皇帝也是要死的。

          他活著的時候就著手在驪山建造陵墓。

          由于工程太浩大,他死的時候還沒有完工。

          驪山陵究竟如何美輪美奐

          目前我們只能從《史記》中間接聽說個大概(“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以人魚膏為燭……”),但陵墓的外圍——兵馬俑卻在村民修水利時意外見了天日。

          在行家看來,極為稀奇的倒不是兵馬俑陣勢的龐大,而是8000多個兵馬俑居然個個神態(tài)各異,衣服五顏六色、發(fā)型千姿百態(tài),沒有一個雷同。

          為什么如此不厭其煩

          似乎那些被迫建造它們的人知道自己在制作必將流芳百世的藝術(shù)品。

          那些藝術(shù)家沒有留下姓名,功勞都記在了暴君的頭上。

          秦始皇無意中為世界創(chuàng)造了第八大奇跡,也為中華民族留下了一筆巨大的旅游資源。

          在秦始皇的暴政中,沒有任何好處、只有壞處的是以下兩件事。

          始皇三十四年,秦始皇在咸陽宮與眾臣宴會,博士齊人淳于越提意見說,應(yīng)該學(xué)習(xí)古代搞“分封制”,“事不師古而能長久者,非所聞也”。

          李斯駁斥了“師古”之言,認(rèn)為這都是書讀多了的緣故,他建議秦始皇燒書。

          秦始皇從惡如流,遂下令焚書,“詩、書、百家語”都要燒掉,只準(zhǔn)留下秦史書、及醫(yī)、筮、種樹之書。

          而且規(guī)定,令下三十日不燒者,“黥為城旦”,官吏知情不報者同罪。

          焚書令里面最毛骨悚然的一句是:以古非今者,族滅。

          這一把秦火不知有多少書籍化為灰燼。

          在博士官府留下的唯一一套經(jīng)書百家語,后來還被項羽付之一炬,燒個精光。

          一年之后,公元前212年,一些方士和儒生對秦始皇進(jìn)行議論、誹謗。

          于是秦始皇下令追查,并親自圈定四百六十余人,在咸陽活埋。

          這兩件事,史稱“焚書坑儒”。

          百家爭鳴的局面從此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統(tǒng)江山、一統(tǒng)思想。

          禁止異端、懲罰思想犯罪自此謬種流傳,成了此后專制帝王的看家本領(lǐng)。

          焚書坑儒是一場文化浩劫,也是一個非常惡劣的先例。

          但不會馬上就看到副作用。

          燒掉書,埋掉幾百個書生,對秦帝國并無大礙;真正葬送秦王朝的是揭竿而起的兵卒。

          唐人章碣說得好,“坑灰未冷山東亂,劉項原來不讀書”。

          書燒掉沒什么用,鑄劍為犁也沒有用。

          當(dāng)年,秦始皇為了防止造反,收集天下兵器,熔化后鑄造成十二個金人,放在咸陽宮中,但他沒想到,造反的人可以“斬木為兵,揭竿為期”。

          前209年,漁陽守備軍的屯長陳勝、吳廣,帶領(lǐng)兵卒到漁陽戍邊,他們行至大澤鄉(xiāng),由于中途遇雨受阻,不可能按期到達(dá)——按秦律這是當(dāng)斬的死罪。

          當(dāng)此時也,陳勝登高一呼,“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九百個戍卒一呼百應(yīng)。

          他們推陳勝、吳廣為領(lǐng)袖,以張楚為號,豎起了武裝反抗暴秦的旗幟。

          張楚是歷史上第一個起義軍的國號。

          從此之后,幾乎所有的起義、革命、叛亂都是為了改朝換代,自己做皇帝,沒有例外。

          有時帝國王朝,看似龐然大物,但經(jīng)不起一點折騰。

          比如,秦末,一兩個好漢突然性起,打出幾點火星,一場燎原大火就這么點燃了。

          張楚大軍開始時勢如破竹,曾一度打到咸陽附近。

          秦二世從殺聲中驚醒過來,他把修驪山墓的數(shù)十萬刑徒武裝起來,派少府章邯為將,鎮(zhèn)壓造反隊伍。

          雖天下苦秦久矣,但章邯的秦軍還是把陳勝吳廣的隊伍打垮了。

          陳勝被自己的車夫所殺。

          首義者陳勝吳廣雖被撲滅,但此時的秦王朝就像一個干草垛,一旦有火苗,便不可收拾。

          此時,放眼天下,抗秦起義已成燎原之勢。

          在兵荒馬亂之中,項羽、劉邦成為最有可能問鼎中原的雙雄。

          楚國將門之后項羽和他叔叔項梁在江東率八千弟子,匯聚“張楚”旗幟下,舉兵反秦。

          早在項羽之前,沛縣亭長劉邦,也混進(jìn)革命隊伍,本來是渾水摸魚,誰也沒想到,強秦的天下被他摸入懷中——此是后話。

          當(dāng)秦朝大地狼煙四起的時候,秦宮更是烏煙瘴氣。

          胡亥殺李斯,趙高殺胡亥,子嬰殺趙高,弄得一塌糊涂。

          而在宮墻之外,巨鹿之戰(zhàn)正酣。

          項羽率領(lǐng)5萬楚軍同秦將章邯所率40余萬秦軍主力在巨鹿決戰(zhàn)。

          項羽軍破釜沉舟,以少勝多,重創(chuàng)秦軍,項羽一戰(zhàn)成名。

          巨鹿一戰(zhàn)后,章邯率二十萬秦軍向項羽投降,秦朝徹底沒指望了。

          當(dāng)劉邦攻入咸陽,已稱秦王的子嬰素車白馬出降。

          “鞭笞天下、威振四海”的秦王朝就這么說沒了就沒了,一聲嘆息都沒有。

          這是公元前206年的冬天,離秦始皇當(dāng)皇帝只有15年。

          但從此,一統(tǒng)江山、家天下成了歷代帝王夢。

          這個千秋大夢直到二十世紀(jì)初袁世凱還在做。

          秦失其鹿,但最終問鼎的人是誰還沒有定下來。

          當(dāng)年,看到秦始皇的不可一世,劉邦、項羽都說過大話。

          劉邦說的是,“大丈夫當(dāng)如此矣”,項羽說的是,“彼可取而代之也”。

          誰能夢想成真呢

          歷史翻到了楚漢相爭這一頁。

          歷史往往比戲劇還戲劇。

          鴻門宴就是精彩一出。

          當(dāng)時,項羽40萬大軍駐扎鴻門,與駐扎灞上的10萬劉邦大軍遙相對峙。

          這是大戲上演的大背景。

          拿張良的話說,一場“刀俎與魚肉的對話”即將開始。

          項羽擺開鴻門宴。

          去還是不去

          這是劉邦的問題;殺還是不殺

          這是項羽的問題。

          劉邦的問題回答得很好,處于下風(fēng)的劉邦聽從張良建議,冒死親赴鴻門宴。

          但項羽的問題回答得就莫名其妙了。

          讀過《史記61項羽本紀(jì)》的人可能都很奇怪:叱咤風(fēng)云的項羽怎么會如此婦人之仁

          連他尊為亞父的謀士范增的話也不聽。

          范增態(tài)度堅決,認(rèn)為“好酒及色”的劉邦進(jìn)入咸陽,居然不染后宮,秋毫無犯,說明此人有野心哪。

          他在宴會上三次舉起玉玦,還“項莊舞劍意在沛公”,但不知為什么,劍拔弩張之下,項羽就是沒有聽從范增的話,放了劉邦一馬。

          劉邦借上廁所之機,溜掉了。

          這一溜,等于放虎歸山,楚漢相爭就此正式拉開了序幕。

          鴻門宴之后的項羽并沒有感到任何危機,他一把火燒掉咸陽,殺掉秦王子嬰,就裂土剖疆封起王來,他自封西楚霸王——如果項羽真的得了江山,中國很可能又回到諸侯列國時代去了。

          他封劉邦為漢王,但要他入蜀為王。

          劉邦只得去,但時隔不久他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又折回來了;他可不想只當(dāng)漢王。

          暗度陳倉回來之后的劉邦就和項羽爭起天下來了。

          楚漢相爭的,大戰(zhàn)七十,小戰(zhàn)四十余,爭來爭去,爭到前204年,劉項議和,以鴻溝為界,劃溝而治,西為漢,東為楚。

          思鄉(xiāng)心切的項羽引兵東歸,一廂情愿地做他的西楚霸王去了。

          但劉邦還是不肯善罷甘休。

          前202年底,劉邦圍楚軍于垓下。

          在四面楚歌之中,西楚霸王率八百騎突圍,因無顏見江東父老,最后自刎烏江。

          至此,四年的楚漢相爭分出了勝負(fù)。

          項羽自刎時說了一句話,“此乃天之亡我,非戰(zhàn)之罪”,他至死也沒想明白這是怎么回事。

          項羽沒有想明白的事,后人一直替他在想。

          想來想去也沒想出個所以然。

          但對西楚霸王這個失敗者,后人一直給予很大的同情;更多的原因其實不是因為項羽多么豪杰,可能認(rèn)為贏了他的對手是個小人。

          項羽要煮劉邦的老子,劉邦說“幸分一杯羹”,典型的無賴嘴臉。

          “好酒及色”,身為漢代的司馬遷也不得不這么寫這個開國皇帝。

          這四個字,說明那時候的即使是御用的史官還堅持“秉筆直書”的傳統(tǒng),也說明漢朝的皇帝再壞也壞不到哪兒去。

          但不管怎么說,楚漢相爭這一頁翻過去之后,后來爭天下的故事就再也沒有這么可歌可泣了。

          2011-7-17 2011-9-23

          聲明 :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quán),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luò)傳播權(quán)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zhuǎn)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quán)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聯(lián)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話經(jīng)典語錄 jinzzs.com 版權(quán)所有

          友情鏈接

          心理測試 圖片大全 壁紙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