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駝祥子讀后感 《我眼中的虎妞》 引用文章內(nèi)容,寫出我眼中的虎妞。
字數(shù)不少于600
悲劇的造成總是多方因素作用的結(jié)果,與祥子的婚姻悲劇既是現(xiàn)代感情的悲劇,也是封建思想作祟的悲劇。
以致造成劉四喜歡祥子勤力干活的勁頭而極力反對祥子成為自己的女婿;雖然有對祥子愛護關(guān)心的一面,但那都是為了她自己的感情。
終于祥子在酒精的作用和引誘下和虎妞發(fā)生了關(guān)系。
結(jié)果使祥子在家中存在強烈的失重感、壓迫感以及無時無刻不在的自卑感,以至于不幸同樣不可避免。
祥子迫于無奈,只得忍氣吞聲。
虎妞走進了祥子的生活,從而嚴重地干涉了他的生活理想。
祥子因為還要倚著她一點,所以只好壓抑著自己的生活理想。
使得祥子愈加的苦悶,生活似乎沒有了希望
為了能順利的和祥子結(jié)婚,虎妞想出了什么計策
她假裝懷孕
讀《駱駝祥子》有感 500字
最近,我讀了的名著——,從而令我感觸良多。
小說通過一個舊的辛酸故事,描繪了舊社會如何把一個正直、好強、善良、自食其力的洋車夫從肉體到靈魂加以毀滅的過程。
祥子老實、健壯、純樸,對生活有駱駝般的積極和堅韌精神,他的唯一愿望就是買一輛自己的車來拉,做一個獨立的勞動者。
后來,經(jīng)過3年的省吃儉用,他用自己的血汗錢換來了一輛車,但沒過多久,卻被大兵搶走。
第二次他又攢夠了錢,卻又被那可惡的孫偵探給怍了去。
第三次,他娶了,還用的錢買了車子,本來日子過得已經(jīng)很不錯了,可是卻難產(chǎn)死了,祥子傷心欲絕,沒法了,只好把車子賣了來安葬虎妞。
他的這一愿望在經(jīng)過多次挫折后,終于完全破滅。
他所喜愛的自殺,熄滅了他心中最后一朵希望的火花,它喪失了對于生活的任何乞求和信心,從上進好強而淪為自甘墮落。
他成了一個麻木、潦倒、狡猾、好占便宜、吃喝嫖賭的行尸走肉。
這本書讓我認識到舊社會是多么的黑暗,多么令人畏懼,竟然有把人變成鬼的罪行。
祥子僅僅是北京一個普通得不能再普通,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在社會上是不顯眼的,但命運還是不能放過他,折磨好強的他,毀了他的夢想,后來淪為自甘墮落的人。
悲劇總是令人毛骨悚然,膽戰(zhàn)心驚。
人們常說“一分耕耘,一分收獲”。
祥子胸懷大志,勤勞節(jié)儉,為什么最終還是走投無路
為什么非把他逼上梁山不可
難道那是個不讓好人有活路的社會嗎
其實祥子只是當時社會的一個典型,他的下場就是當時社會所有無權(quán)無勢的人們的下場。
從中可以了解到,在當時混亂的社會里,人們是過著怎樣的生活。
我們現(xiàn)在的社會就是美好的,幸福的。
沒有自私,不幸和殘酷了嗎
回答是肯定的。
現(xiàn)在社會,有許多人進步了,也有許多人退步了,這個退步是指人們的心靈變得敗壞了,丑惡了,他們?nèi)ベ€、嫖、搶劫……無惡不作。
然而社會總是要進步的,我們只能用強制手段去制裁這些人 。
跪求名著讀后感,越多越好,字數(shù)在400字左右,有內(nèi)容概括有感受和聯(lián)系實際的感悟
為什么不自己讀呢
讀喜歡的名著是一種享受,寫讀后感是在抒發(fā)自己的感情,不過一本書寫10篇讀后感太神了吧,不過我想讀《紅樓夢》應(yīng)該感觸很深吧,不過你要讀10遍
初一讀書筆記,只有好段就行,但必須含題目,字數(shù)在100至200 左右 要14篇,我懸賞金真不多了如好必有重謝!
有幾篇: 《駱駝祥子》講述的是舊中國北平城里一個人力車夫祥子的悲劇故事。
祥子來到城市,渴望以自己誠實的勞動,創(chuàng)造生活。
他懷著買車的信念,拼命的賺錢,就像是一個旋轉(zhuǎn)的小陀螺。
終于,祥子得到了夢寐以求的車,那輛車對于祥子來說,不知道是他磨破了多少雙鞋換來的。
可是命運捉弄人,車接二連三的被人奪走,祥子的夢想之火一次次的熄滅。
但祥子仍然不肯放棄,不斷的振作起來,再度奮斗。
在此,我不由地感動和憐憫了,對祥子那堅持不懈,為夢想而拼搏的那股韌勁而感動;對祥子被悲慘的命運所折磨,而只能無奈地沮喪和失望感到憐憫。
這教育了我:要堅強的面對困難,失敗了靠自己站起。
之后在從與虎妞的結(jié)合到虎妞最終死去的期間,使祥子的心靈深受打擊。
最終車賣了,虎妞死了,一切都化為了烏有,又如同剛開始般。
一切的一切像用橡皮擦擦筆痕般,將一切都揮發(fā)了,只留下幾條深深的印痕。
而在祥子心中,深深的印痕卻永遠烙下了。
祥子從此對世界充滿了敵意,開始報復身邊的所有人。
從前講義氣的祥子,如今卻開始欺騙自己的朋友、利用他們,把他們的一切都騙搶過來。
他變得奸詐,甚至無恥。
簡直變了一個人,偷搶拐騙,只要能拿到錢,他什么都做得出。
看了這些,我心頭不禁得發(fā)酸、失望,還帶著絲絲怒火。
失望的是祥子沒有堅持下去,最終被黑暗吞噬;憤怒的是以前那個老實憨厚的祥子如今卻做盡了一切傷天害理的事, 他自己卻還是毫無悔意。
祥子的悲劇,是他所置身的社會生活環(huán)境的產(chǎn)物。
在黑暗的社會中,人類的力量實在太渺小了。
祥子多次想要憑自己來打敗命運,可是最后呢,卻使身心又一次的傷痕累累。
祥子在一次次的痛苦中掙扎,越陷越深,他漸漸的被黑暗所扭曲、吞噬。
以前有抱負且滿是骨氣的祥子,現(xiàn)在只有對錢的貪念而已。
在社會的黑暗與金錢的誘惑下, 祥子沒有了骨氣。
“錢會把人引進惡劣的社會中去,把高尚的理想撇開,而甘心走入地獄中去。
”的確,祥子為了“生命”來爭取錢,而“生命”和“理想”中他選擇了“生命”,因為只有“生命”才是窮人唯一可以選擇的東西。
那時窮人的命也許就像是棗核兒兩尖頭——幼小的時候能不餓死,萬幸;到老了能不餓死,很難。
這時,才真正體會到:人的命運不完全由自己掌控。
故事主人公祥子以堅韌的性格和執(zhí)著的態(tài)度與生活展開搏斗,可最終,命運仍不費吹灰之力的摧殘了祥子。
黑暗社會中,人性變得扭曲,人與人之間充滿著仇恨…… 大家都讀過水滸傳.有沒有人發(fā)現(xiàn)這是一本英俠小說,而三國演義則是一本歷史演義. 而且,施耐庵對水滸的改編也非常多,本來以梁山泊記事本末為中心來寫,但是施耐庵更注重英雄們的個人命運,其中幾個重要人物都有個人傳記,作者用“列傳”的形式來將他們串聯(lián)在一起。
但是施耐庵也并沒有完全忘記歷史事件。
在“梁山泊英雄排座次”事件之前,就有了“三打祝家莊”這一歷史事件。
在“梁山泊英雄排座次”事件之后,又寫了招安等事件,而且再也沒有出現(xiàn)相對獨立的個人傳記。
再看水滸的人物中,我認為宋江被推為老大是不對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1.他自己不會武功.你看當時哪個英雄不會一點武功.但是宋江呢?只是一個手無縛雞之力的書生. 2.他無勇也無謀.平日打仗時,大部分計謀都是軍師吳用想的,自己也沒出多少力. 3.他做了一件很不對的事,那就是招安.被招安后,與自己的弟兄分開,自己也很難過.被朝廷賜死后,還帶了幾個人一起去死. 水滸傳與三國演義有諸多不同,可從依據(jù)的史料中看出. 三國演義主要是從陳壽的《三國志》和裴松之的《三國志》注所引的。
而水滸傳中所描寫的宋江起義,在記載宋史的書中都有記載,但都很簡略。
可以說明,作者是將許多短篇有關(guān)水滸的小說匯在了一起,就成了水滸傳。
愛的教育》讀后感 《愛的教育》是流傳世界各國的一本兒童名著,意大利作家亞米契斯寫于1886年,書的原名是《Hou re》,翻譯是“心”。
它的英譯本是《Hea r t》,譯意也是“心”。
兒童文學翻譯家葉君健在《愛的教育》代序中說:“心”這個字又可以作“感情”解釋,在中外文都是如此。
夏尊先生說原來就想譯成《感情教育》。
序言中他還說,在1920年,他得到這本書的日譯本后,一邊讀一邊流淚。
他許愿要譯成中文,不光是給孩子們讀,讓父母和教師都跟他一樣,流一些感動的眼淚、慚愧的眼淚。
夏先生終于在1923年將書譯成中文,并首先在當時一本有影響的成人綜合月刊《東方雜志》上連載。
后由開明書店作為《世界少年文學叢刊》出版單行本。
五四期間,《愛的教育》就被匡互生、朱光潛、豐子愷、陳望道、黎錦熙、茅盾、夏衍等知名學者作為當時“立達學園”學生們的重點讀物,幾乎人手一冊。
當時不少學校教師,也把這本書定為中小學生的必讀課外書。
為了教育孩子們念書,我在書店買了一本《愛的教育》。
沒想到,讀著讀著,我也被書中的故事所感動了。
這才明白,這本17萬多字的書,不僅是給孩子讀的,也是寫給父母的啊
《愛的教育》,我是一口氣讀完的,雖然我沒有流淚,可是我的心已經(jīng)承認這是一本洗滌心靈的書籍.吸引我的,似乎并不是其文學價值有多高,而在于那平凡而細膩的筆觸中體現(xiàn)出來的近乎完美的親子之愛,師生之情,朋友之誼,鄉(xiāng)國之戀…… 《愛的教育》書中那些平凡的人物:小石匠、賣炭人、父親的老師、我的老師、鐵匠的兒子、盲童等等,依然浮現(xiàn)在我眼前。
《愛的教育》是以最樸實的語言,講述著100個與孩子有關(guān)的故事:《掃煙囪的孩子》、《班長》、《窮人》、《虛榮心》、《感恩》、《嫉妒》、《爭吵》、《告別》等等,歌頌了兒童應(yīng)該具備的純真感情。
同時書中也表露了從家庭、學校到整個社會,都在營造一種良好的環(huán)境,潛移默化地培養(yǎng)塑造著兒童愛祖國、愛人民的感情。
從《愛的教育》中,我體會到曾經(jīng)經(jīng)歷過的那些類似的情感,可我們對此的態(tài)度行為可能不同.它讓我感動的同時也引發(fā)了我對于愛的一些思索. 愛,像空氣,每天在我們身邊,因其無影無形常常會被我們所忽略,可是我們的生活不能缺少它,其實他的意義已經(jīng)融入生命.就如父母的愛,恩里科有本與父母共同讀寫的日記,而現(xiàn)在很多學生的日記上還掛著一把小鎖.最簡單的東西卻最容易忽略,正如這博大的愛中深沉的親子之愛,很多人都無法感受到.愛之所以偉大,是因為它不僅僅對個人而言,更是以整個民族為榮的尊嚴與情緒. 《愛的教育》一書中描寫了一群充滿活力,積極要求上進,如陽光般燦爛的少年.他們有的家庭貧困,有的身有殘疾,當然也有一些是沐浴在幸福中的.他們從出身到性格都有迥異之外,但他們身上卻都有著一種共同的東西—對自己的祖國意大利的深深的愛,對親友的真摯之情.這里面不能忽視的是每個月老師讀給那群少年聽的精神講話.這一個個小故事,不僅使書中的人物受到熏陶,同樣讓我這個外國讀者也被其中所體現(xiàn)出的強烈的情感所震撼.而面對我們的教育,愛應(yīng)該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礎(chǔ) 《愛的教育》中,把愛比成很多東西,確是這樣又不僅僅是這些.我想,愛是什么不會有明確的答案,但我知道愛是沒有限制的,小到同學之間的友好交談,老師對學生的鼓勵,父母對孩子無微不至的關(guān)愛,甚至萍水相逢的人們的一個微笑……大到捐獻骨髓,獻血,幫助希望工程…… 雖然如同空氣般的愛有時會被污染,稀釋,甚至消失,所以希望更多的人去感受一下樸實語言中深厚的愛,我想這部好小說將會把這種美好的感受帶給更多更多的人. 讀《永別了武器》有感 一個告別了武器的人,不是敵人的俘虜,就是愛的俘虜.我不是不善于自我保護,實在是一個放棄自我保護的人.就如同生命的數(shù)據(jù)庫,已經(jīng)不需要進入的密碼,隨時都可以打開全部程序,可以讀出全部的文件.我說的俘虜,就是這個意義上的俘虜.當我把自我放到陽光下的時侯,我明白從此不能有所偽裝,隱蔽的日子一想起就令人不安.當我意識到抗拒的無奈,有多少時間無可挽回,有多少記憶漸漸從內(nèi)心淡出.說到底,俘虜就是一個不能抵擋傷害的人,就是要有足夠的勇氣放棄希望,必須承受生存的全部壓力.本來,在屬于個人的空間,可以沉浸于獨自的幻想,可以從塵埃里開出虛擬的花朵.而一個放棄自我保護的人是連欺騙自己都不能,只有不斷地凈化內(nèi)心世界. 《哈姆雷特》讀后感 莎翁的《哈姆雷特》是一部經(jīng)典的代表作.這本書在表面情節(jié)上與歷史的傳說并沒有多大的區(qū)別,講的還是丹麥王子為父報仇的故事,其中充滿了血腥暴力和死亡.正如 劇中人霍拉旭所說: 你們可以聽到奸淫殘殺,反常修理的行為,冥冥中的判決,意外的屠戮,借手殺人的狡計,以及陷入自害的結(jié)局. 曲折選宕的情節(jié),緊緊圍繞著復仇 而展開.哈姆雷特從德國的威登堡匆匆趕回國內(nèi),是來參加他父親的葬禮的,使他不能接受的是,他未趕上父親的葬禮,卻目睹了母親與叔叔克勞迪斯的婚禮,這已使哈姆萊特疑竇在心,加之夜晚在王宮城堡的露臺上與父親的亡魂相見,亡魂哀訴,這樁暴行是哈姆雷特的叔叔所為,并要他為父報仇.至此,他開始了艱難的復仇歷程,與克勞迪斯展開了你死我活的較量.最終,向克勞迪斯發(fā)出了復仇之劍. 《基督山伯爵》讀后感 愛也徹底,恨也徹底.報恩也徹底,復仇也徹底.這就是在我讀完《基督山復仇記》后最大的感受.中國有句俗語叫做君子報仇,十年不晚,報仇也是需要養(yǎng)精蓄銳的,并不是憑著一時的心緒就可輕舉妄動的.而基督山伯爵,則是最具體的用自己的行動闡釋了這句俗語的.在經(jīng)歷十四年的地牢生涯后,他的人生要義就是找尋曾經(jīng)的親人,曾經(jīng)的恩人和曾經(jīng)的仇人.在確認了所要尋找的人以后,他并沒有如我們在武俠小說里所見的那樣,于恩人抱拳云赴湯蹈火,再所不惜,于仇人一劍刺死.他選擇了他自己的方式.對曾經(jīng)有恩于自己的船主一家,他竭其所能,默默地支持著,以各種各樣的方式,卻從來不讓他們知道其實自己就是為了報恩而來.如果說他的報恩令人感動,那他的復仇則是如此的淋漓盡致,在我們也有幾度的叫好后不免有點心驚. 《釋夢》讀后感 弗洛伊德(1856--l939)是奧地利著名的精神病學家,精神分析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他的著作橫跨半個世紀,對文學,哲學,神學,倫理學,美學,政治科學,社會學和大眾心理產(chǎn)生了廣泛而深入的影響,如果以影響的范圍作為衡量偉大的標準,那么弗洛伊德無疑是最偉大的心理學家.弗洛伊德發(fā)動了人類思想史上又一次哥白尼式革命,他指出人類的無意識是無法被意識所控制,人類的潛意識中蘊含了巨大的心理內(nèi)容,他以最理性的聲音訴說了人類的無理性.《釋夢》是弗洛伊德支柱性的學術(shù)著作.通過對夢的研究極大地拓展了人類對自身的探究的幅度,對我們的生活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 《紅與黑》讀后感 作家筆下展現(xiàn)的,首先是整個法蘭西社會的一個典型的窗口——小小的維里埃爾城的政治格局.貴族出生的德瑞那市長是復辟王朝在這里的最高代表,把維護復辟政權(quán),防止資產(chǎn)階級自由黨人在政治上得勢視為天職.貧民收容所所長瓦爾諾原是小市民,由于投靠天主教會的秘密組織圣會而獲得現(xiàn)在的肥差,從而把自己同復辟政權(quán)栓在一起.副本堂神父瑪斯隆是教會派來的間諜,一切人的言行皆在他的監(jiān)視之下,在這王座與祭壇互相支撐的時代,是個炙手可熱的人.這三個人構(gòu)成的三頭政治,反映了復辟勢力在維里埃爾城獨攬大權(quán)的局面.而他們的對立面,是為數(shù)甚重,擁有巨大經(jīng)濟實力的咄咄逼人的資產(chǎn)階級自由黨人.司湯達一方面向人們描述了保王黨人的橫行霸道,一方面又讓人們得出這樣的結(jié)論:握有經(jīng)濟實力的資產(chǎn)階級,在政治上也定將是最后的勝者.《紅與黑》成書于一八三零年七月革命以前,司湯達竟像是洞悉了歷史運動的這一必然趨向. 讀書筆記是人們在讀書時為幫助記憶而寫的一種應(yīng)用文體。
自古以來,我國的文人、學者都很重視做讀書筆記。
做讀書筆記既是消化書本知識的有效手段,又可以積累有用的材料,訓練思維的邏輯性和條理性,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結(jié)合前人寫的讀書筆記,想談三種寫法。
一種叫“提要鉤玄”,一種叫“采花釀蜜”,一種叫“開山鑄銅”。
先說提要鉤玄。
唐朝的著名文學家韓愈,在《進學解》里講他寫讀書筆記,說:“記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鉤其玄。
”他讀記事的歷史書,把重要的事件摘記下來。
他讀哲理書,把主要論點摘出來。
韓愈的讀書筆記,有幾篇還保留在他的集子里。
有一篇《讀,<鹖(he)冠子>》,。
引在下面,看他是怎樣寫提要鉤玄的讀書筆記的。
《鹖冠子》十有九篇,其詞雜黃老刑名。
其《博選篇》,“四稽”“五至”之說當矣。
使其人遇時,援其道而施于國家,功德豈少哉
稱“賤生于無所用,中流失舟,一壺千金”者,余三讀其辭而悲之。
文字脫謬,為之正三十有五字,乙者三,滅者二十有二,注十有二字云。
他先寫明這部書有多少篇,沒有寫作者是誰,什么地方人,因為無從查考,作者沒有寫出自己的姓名和籍貫。
其次指出這部書的內(nèi)容是講什么的。
這部書屬于先秦諸子,先秦諸子分好多流派,所以指出“其詞雜黃老刑名。
”黃老就是道家,講黃帝,老子的學說的;刑名就是法家。
指出這本書的內(nèi)容是道家兼法家。
再指出這本書中的要點,有篇叫《博選篇》,里面提出“四稽”“五至”的學說,“四稽”指出從四個方面來考察,“五至”要達到五個要求,都是為治理國家打算的。
韓愈認為他的學說很恰當,假使他被國君任用,用他的辦法來治理國家,功效是不少的。
又引了書中的話,說有的東西被看輕,由于沒有利用它。
比方一個大葫蘆,大家看不起它。
要是在大河中船翻了,抱了大葫蘆就可以救命,這時候一個大葫蘆就價值千金了。
韓愈反復讀這些話,引起了悲哀。
書里用大葫蘆來比人才,人才棄而不用,所以被看輕,韓愈因此悲哀。
韓愈又改正書中的文字脫誤,改正三十五個字,把顛倒的字勾過來的有三處,涂去的錯字二十二個,旁邊注明改正的字的有十二個。
從這篇里我們看摘要的讀書筆記是怎樣寫的。
不是把一本書的要點記下來就算。
先記下這本書有多少篇,內(nèi)容主要講什么的。
再記下其中的要點是什么,還要寫出自己對這些要點的看法,寫出自己的意見。
還摘出其中精彩的話,說出自己的看法,最后提到改正書中文字的脫誤。
從“三讀其辭而悲之”看,“三”字虛數(shù),表示反復讀。
可見韓愈碰到其中精彩的話,不是看過就算,是要反復讀的。
這就是韓愈寫的摘要的讀書筆記。
里面確實摘記了要點,但還要寫出自己對這些要點的看法,包括表達出自己的感情。
還要對全書的內(nèi)容作概括的說明。
那就不光把一本書讀過就算,讀后還要思考,從全書的內(nèi)容到精彩的篇章,到精彩的話都要考慮,直到對書中的錯字都不放過。
從這里,我們既可以學習怎樣寫摘要的讀書筆記,還可以學習他是怎樣讀書的。
再談“采花釀蜜”的讀書筆記。
蜜蜂采花中甘液釀成蜜,不是采一棵花的甘液所能釀成的,是從多種花中采集來的。
有的讀書筆記,是作者讀了好多書,通過比較研究才得出的一種看法,好比蜜蜂釀蜜,這樣的讀書筆記寫得比較精彩,不同于一般的看法。
象樂熹的《朱子語類》: 淵明詩,人家說是平談,據(jù)某看他的自豪放,但豪放得來不自覺耳。
其露出本相者是《詠荊軻》一篇,平談的人如何說得這樣言語出來。
又龔自珍《已亥雜詩》: 陶潛酷擬臥龍豪,萬古潯陽松菊高。
莫信詩人竟平談,二分梁甫一分騷。
讀書筆記有各種形式,前面舉的摘記是一種;這里舉的是別的兩種,一是隨筆式的,一是詩。
隨筆式的只寫出自己的意見,不必記下書名卷數(shù)等,主要把自己對書的意見寫下來,用詩的形式來寫更不必記書名卷數(shù)等了。
上面舉的樂熹的一段話,龔自珍的一首詩,實際是寫出了對陶淵明詩的讀后感,所以也作為讀書筆記來談。
“淵明詩,人家說平談”,說明他看了別人講陶淵明的話,都說淵明詩是平談的。
“據(jù)某看他自豪放”,他讀了淵明的詩,跟別人的看法不同,認為平談是表面,骨子里是豪放。
“但豪放得來不自覺耳”,他也讀了許多豪放的詩,經(jīng)過比較,他認為淵明詩的豪放跟別人的豪放不同,他的詩的豪放不顯露。
也有外露的是《詠荊軻》一篇。
他這個論點,是讀了別人論淵明的詩,用淵明的詩來檢驗;讀了別的豪放的詩,用來跟淵明的詩作比較;才能得出來的。
他不光看到淵明詩表面上的平談,還看到了從《詠荊軻》詩里看出了他的豪放。
再來看他寫的別的詩,才看出透過表面的平談,骨子里是豪放的,即從詩里看到淵明這個人的性格來。
這正象蜜蜂采花釀蜜那樣,是讀了很多書,通過比較研究才得出來的。
龔自珍的詩主要是采用了樂熹的論點,但又補充了新的論點:一是用諸葛亮的豪放來同陶淵明的為人作比,二是贊美淵明的品格的高超,三是用諸葛亮的《梁甫吟》和屈原的《離騷》來同淵明的詩作比。
在這里,說明龔自珍不光讀了陶淵明的詩,還讀了陶淵明和諸葛亮的傳記,了解了兩個人的性格,還讀了諸葛亮的《梁甫吟》;還研究了歷史上品格高超的人,經(jīng)過比較,才寫出這首詩來。
說“萬古潯陽松菊高”,那是因為陶淵明是潯陽人,是愛松菊的。
他在《歸去來兮辭》說“撫孤松而盤桓”,他在《飲酒》里說“采菊東籬下”,菊和松又是用來象征高潔的品格的。
說這句話,說明他把陶淵明跟歷代的高人作過比較。
他又用屈原的《離騷》來同陶淵明的詩比,看出陶淵明的豪放,跟諸葛亮比較接近,占有的成分多些;跟屈原有距離,占有的成分少些,那因為屈原投江自殺,淵明沒有那樣忿激,比較達觀。
他跟諸葛亮也有不同,那因為淵明不象諸葛亮那樣能建功立業(yè)。
不論他的衡量是否恰當,總之是象采花釀蜜那樣,讀了很多書,通過比較研究得出來的。
三說開山鑄銅的讀書筆記。
清初顧炎武的《日知錄》,是讀書筆記的巨著。
他在《與人書十》里,談到有兩種書:一種是收舊錢稱做廢銅來鑄新錢,既是粗制濫造,又毀壞了好的舊錢。
一種是開山采銅礦來煉銅。
他的《日知錄》,一年來“早夜誦讀,反復尋究,僅得十余條,然庶幾采山之銅也。
”毀舊錢來鑄新錢,大概指把舊書剪剪貼貼編成新書,開山鑄銅,大概指從許多材料中發(fā)掘出新的問題,提出新的見解。
假使說,采花釀蜜主要指文藝方面的研究說的,那末開山鑄銅主要是指學術(shù)方面的研究說的。
這里引《日知錄》中的《正始》條。
……有亡國,有亡天下。
亡國與亡天下奚辨
日:易姓改號,謂之亡國。
仁義充塞,而至于率獸食人,人將相食,謂之亡天下。
……保國者其君臣,肉食者謀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貴焉耳矣。
…… 《日知錄》寫的讀書筆記,稱為開山鑄銅,往往引了不少書,從中取得一個結(jié)論。
要是把所引的書都抄上,太多,不合適,只好節(jié)引一個結(jié)論。
顧炎武從不少材料中得出這個結(jié)論。
他說的“亡國”,是指改朝換代,所以只是那個朝代的君臣的事,是那個朝代的官號要考慮的,“肉食者”指官吏。
“亡天下”指邪說橫行阻塞了正義,整個國家的教化都被破壞,弄到“率獸食人,人將相食”,引起大混亂,整個社會要陷于崩潰說的。
他這個論點,是從不少歷史上材料中發(fā)掘出來的,所以稱為開山鑄銅。
不論他這個論點是否正確,這里從他取得這個論點的方法來說,是屬于開山鑄銅這一類. 只有時間知道愛有多偉大...... 從前有一個小島,上面住著快樂、悲哀、知識和愛,還有其他各種情感。
一天,情感們得知小島快要下沉了,于是,大家都準備船只,離開小島。
只有愛留了下來,她想堅持到最后一刻。
過了幾天,小島真的要下沉了,愛想請人幫忙。
這時,富裕乘著一艘大船經(jīng)過。
愛說:“富裕,你能帶我走嗎
”富裕答道:“不,我的船上有許多金銀財寶,沒有你的位置。
” 愛看見虛榮在一艘華麗小船上,“虛榮,幫幫我吧
”“我?guī)筒涣四恪?/p>
你全身都濕透了,會弄壞我這漂亮的小船。
” 悲哀過來了,愛向她求助:“悲哀,讓我跟你走吧
”“哦……愛,我實在太悲哀了,想自己一個人呆一會兒
”悲哀答道。
快樂走過愛的身邊,但是她太快樂了,竟然沒有聽見愛在叫她
突然,一個聲音傳來:“過來,愛,我?guī)阕摺?/p>
” 這是一位長者。
愛大喜過望,竟忘了問他的名字。
登上陸地以后,長者獨自走開了。
愛對長者感恩不盡,問另一位長者知識:“幫我的那個人是誰
” “他是時間。
”知識老人答道。
“時間
”愛問道:“為什么時間要幫我
” 知識老人笑道:“因為只有時間才能理解愛有多偉大。
” 純手工,不信看我的個人中心
~很費力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