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嬌昆侖這首詩詞怎么寫怎么念
《念奴嬌·昆侖》作于1935年冬天。
中央紅軍走完了長征最后一段行程,即將到達陜北,登上岷山峰頂,遠望青海一帶蒼茫的昆侖山脈有感而作。
[1] 這首詩成功地表達了他的思想,好使“太平世界,環(huán)球同此涼熱”。
讀者立即知道這是大同理想;聯(lián)系到他的事業(yè),這大同理想還不是《禮記》里幻想的那種,而是馬克思設計的那種。
念奴嬌·昆侖 橫空出世,莽昆侖,閱盡人間春色。
飛起玉龍三百萬,攪得周天寒徹。
夏日消溶,江河橫溢,人或為魚鱉。
千秋功罪,誰人曾與評說
而今我謂昆侖,不要這高,不要這多雪。
安得倚天抽寶劍,把汝裁為三截
一截遺歐,一截贈美,一截還東國。
太平世界,環(huán)球同此涼熱。
白話譯文 破空而出了,莽莽昆侖山,你已看遍人世間的春秋風云。
你雪山般的身軀飛舞起千百萬冰棱,滿天被你攪得寒入骨髓。
夏天你的冰雪在溶化,江河縱橫流淌,有些人或許葬于魚腹。
你的千年功過是非,究竟何人曾予以評說
今天我要來談一談昆侖:不要你如此高峻,也不要你這么多的雪花。
怎樣才能背靠青天抽出寶劍,把你斬為三片呢
一片送給歐洲,一片贈予美洲,一片留給中國。
在這和平世界里,整個地球將像這樣感受到熱烈與涼爽。
《談柳永》讀后感200~300字
讀柳永 讀后感之一讀后感也叫做讀書筆記,是一種常用的應用文體,也是作文的一種形式。
精品學習網(wǎng)為大家搜集了蘇東坡傳讀后感800字,希望提高大家的寫作水平!初三蘇東坡傳讀后感800字20世紀四大傳記(梁啟超的《李鴻章傳》,朱東潤的《張居正大傳》,吳晗的《朱元璋傳》以及林語堂的《蘇東坡傳》),讀來風格各異,但最酣暢淋漓的莫過于《蘇東坡傳》。
我一直覺得,雖然遠隔千年,在文人氣質上,林語堂與蘇東坡的同聲相求,卻絲毫不因時光的阻隔而淡去。
中華文化傳承的穿透力,由此可見一斑。
我對蘇東坡的偏愛,是從讀他的作品開始的,豪放如《念奴嬌 赤壁懷古》,深情如《江城子 十年生死兩茫?!罚磉_如《赤壁賦》,閑雅如《記承天寺夜游》 從文字而想見其為人,敬仰之情,油然而生。
蘇東坡的文學造詣固然是驚采絕艷,但在泱泱五千年的歷史里,才華洋溢的不知其幾。
司馬遷的史書為無韻之離騷,曹操的詩古直悲涼,江淹的賦文錯彩鏤金,柳永的詞纏綿綣繾 然而蘇東坡,唯有蘇東坡,才讓我在欣賞其才華之外,產(chǎn)生感情上的依附。
蘇東坡的一生,起伏跌宕,幾經(jīng)沉浮。
他少年得志,鮮衣怒馬,文章遍行天下,上至九五之尊宋仁宗,朝堂領袖歐陽修,下至庶民,對他無一不欣賞推崇,愛護有加;他為政一方,造福一地,千年之后,杭州的蘇堤,仍在見證和訴說著對蘇東坡的留戀。
向太后當政期間,他得到重用,位居龍圖閣大學士,奔走于四方,紓解新政給百姓帶來的疾苦。
然而政壇多風雨,如果說王安石的改革派與蘇東坡之間的分歧,僅僅是政見之不同,那么王安石之后,所謂 改革派 的章停之流,對待異己者的迫害,已經(jīng)遠遠超出王安石的 流放 ,他們捏造莫須有的罪名,制造 烏臺詩案 ,更甚者,將元祐年間復被啟用的以蘇東坡為首的一批官員,污蔑為國之妖孽,將他們的姓名,鐫刻在碑石上,欲將他們生生世世,釘在 恥辱 柱上,是為 元祐黨人碑 也。
其后蘇東坡被一貶再貶,從嶺南的惠州,到化外之地的海南,都留下了他年邁而疲憊的身軀。
無論是榮居高位,還是落魄南荒,蘇東坡給后人的印象,或瀟灑出塵,或安靜自守,或童趣未泯。
即使是低潮期,當他冥想過去,也就是 回首向來蕭瑟處,也無風雨也無晴 。
甚至在海南時,居無安身之處,病無可醫(yī)之藥,他仍保持著 九死南荒吾不恨,茲游奇絕冠平生 的氣魄。
短短的六十多年,榮耀時不盛氣凌人,艱辛時沒有卑躬屈膝,怨天尤人。
我對他的情感上的依附,正是來自于精神上的擊節(jié)和共鳴。
總結而言,蘇東坡的氣質,有儒家的 知其不可為而為之 的勇者無懼,有道家任真自然、騁目游懷的順從天道,還有佛家 和光同塵,與俗俯仰 的自得。
這是文人的理想狀態(tài),然而能夠真正身體力行者,幾千年來,又能有幾人?書的作者林語堂,也是我一直非常喜愛的作家之一。
他在《京華煙云》里塑造的姚思安和姚木蘭這對父女,也是中華文化中道家思想的踐行者。
在傳記中,林語堂對蘇東坡給予了無上的贊譽。
作為一個喜歡蘇東坡的讀者,讀到這樣的書,自然如遇知己。
不過也正是由于他對蘇東坡的欣賞,所以對當時另一位政治名人王安石,書中散發(fā)出強烈的厭惡感。
甚至將一篇攻擊王安石的偽作《辯奸論》算在蘇東坡的父親蘇轍身上,連王安石的怪癖性格,也都成了他做作以博取名聲的罪名。
我對王安石的認識是模糊不清的。
但對于改革者,無論其最終結果如何,我都認為,至少他是時代的勇者。
通過我們提供的蘇東坡傳讀后感800字,大家一定會對讀后感有新的認識,從而養(yǎng)成寫讀后感的好習慣! 讀柳永 讀后感之二讀柳永 讀后感起魏晉風骨,我就不禁聯(lián)想起那一長串放蕩文人的名字,盡管那是一個的自暴自棄的時代——嵇康猖獗,身死猶彈廣陵散;阮籍猖狂,窮途末路空流淚。
他們太輕狂,太高傲,太灑脫;以至于后世人以為,那時的文人美得是不食人間煙火的。
盡管他們所處的時代本身是一個又一個戰(zhàn)火紛亂的時代。
可幾百年過去了,當歷史的年輪碾轉來到北宋之時,我們不禁驚奇的發(fā)現(xiàn),居然也有一位宋朝的詞人,風骨如魏晉;只不過多了份魏晉文人本有的清高與自傲,少了份魏晉文人天然的陰霾與矜持。
他叫柳永,原名三變,自稱“奉旨填詞柳三變”。
他自傲,卻灑脫;他不羈,卻輕狂;時常往返于秦樓楚館之間,好作淫冶謳歌之曲傳播四方。
他低吟,“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仁宗大怒,“且去淺斟低唱,何要浮名”。
御筆一揮“且去填詞”斷送了他一生一世的富貴功名,也截斷了他入居廟堂的凌云之志。
他再輕狂,也絕不是一個沒有抱負的男人;他再灑脫,也終擺脫不了傳統(tǒng)儒學的束縛。
他不是儒學的推崇者,可也絕不是禮教的叛逆者。
命運總是喜歡和人開玩笑,人生本就如此。
他不是不想作官,只是仕途之路始終沒有親睞過他而已。
從此以后任由他改頭換面,任由他往返奔波,他終歸也只能與那條仕途之路越走越遠。
到最后,他的心暗淡了,冷卻了,荒蕪了;且去填詞,好,那就我就去奉旨填詞,奉旨填詞柳三變。
他的確不是一位循規(guī)蹈矩的君子,但絕對算得上是一位家喻戶曉的詞人。
薄情寡義如何,有才無德又如何,他突然如自我般我行我素,及時行樂于娼館酒樓之間,喝自己的酒,填自己的詞,悠也閑哉,好不快活!寒蟬凄切。
對長亭晚,驟初歇。
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fā)。
執(zhí)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
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jié)!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
此去經(jīng)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
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柳永《雨霖鈴》他的確是有才,堪稱絕代詞人。
短短一句“多情自古傷離別“,千百年來勾起了多少人的遐想,也勾起了多少人的惆悵。
風流才子,笑看豐韻神采;煙花巷陌,依約丹青屏障。
他是同情那些妓-女的,雖然這些女子與他終究只是一場鏡花水月;盡管他們出生低賤,盡管他們受盡歧視,他還是用盡他真摯的感情和畢生的才華為她們寫下了一篇篇純正的詞章,氤氳了無數(shù)永載青史的千秋佳作。
也正是如此,他的詩歌才會如此婉轉動人,如此用情至深,如此催人淚下。
人生自是有情癡,此恨不關風與月。
他為妓-女寫詞,而妓-女也為他婉轉唱詞;而他的詞也自然迅速傳揚于天下。
“凡有井水處,皆能歌柳詞”,天下之人無不知柳永之詞,盡管其中既有追隨者也有厭惡者。
他的粉絲數(shù)量之多無論是在古代還是在現(xiàn)代都是令人吶嘆的。
說實話,以前的我是不大喜歡柳永的,總以他的詞作俗氣為因而不屑一顧。
可如今我還是不得不臣服于柳永的詞作之下。
因為不管是何時我的身旁都會有無數(shù)在向我感嘆他有多么多么的喜歡柳永,甚至連我的國學老師也如此而已。
人云亦云,一開始我還刻當作沒聽見;可時間一長,久而久之我也不得不屈服于柳永的詞作之下,終于能靜下心來品味柳詞所謂的好,好到極端的好。
此刻翻開宋詞三百首時我依舊是我,只不過腦海中無意鍵多了柳三變的痕跡。
對瀟瀟暮雨灑江天,一番洗清秋。
漸霜雨凄緊,關河冷落,殘照當樓。
是處紅衰翠減,苒苒物華休。
唯有長江水,無語東流。
不忍登高臨遠,望故鄉(xiāng)渺邈,歸思難收。
嘆年來蹤跡,何事苦淹流?想佳人,妝樓颙望,誤幾回,天際識歸舟。
爭知我,倚闌干處,正恁凝愁!——柳永《八聲甘州》東坡云:人皆言柳耆卿詞俗,然如“霜風凄緊,關河冷落,殘照當樓”,唐人佳處,不過如此。
這是我最喜歡的一首柳詞。
氣概山河的弘闊氣象,催人淚下的惆悵感懷、余音繚繞的完美旋律……誠然,不得不讓人折服。
柳永在詞史上的地位是顯而易見的。
他上承李煜余韻,下啟蘇軾豪情,開創(chuàng)了婉約詞中的柳詞一派;大量創(chuàng)作慢詞,改變改變了小令一統(tǒng)天下的局面,為后來長調詞家周邦彥的誕生奠定了基礎;開始面向民間創(chuàng)作,將文學由士大夫領域引向了市民領域,促進了文化傳播。
世俗文學發(fā)源于北宋,柳永功不可沒。
唯有長江水,無語東流。
滾滾長江東逝水,柳詞雖在,而人卻早已不在。
這位落魄一生的絕代詞人,最終也如那默默聳立的柳七墳一般,靜靜的躺立在樂游原上,一去不復返。
但歷史卻會銘記柳永。
盡管他的身影已隨歲月遠去,但他的靈魂卻永遠的印在了人們的。
念奴嬌?赤壁懷古的感想200字
人生如夢乎——讀《念奴嬌·赤壁懷古》有感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這東去的江水沖盡了往昔的風流故事,卻化不開詞人心頭的一片苦悶。
一切隨波而逝,惟有今人懷古思念時的惆悵與無奈。
“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
”月光下的江水似乎憤怒了,這滔滔江水擊打的何只是水中亂石,何只是綿延江岸;卷起的又何只是層層江浪,陣陣風波
遙想三國赤壁之戰(zhàn),決戰(zhàn)決勝的少帥周瑜,何等瀟灑、睿智、意氣風發(fā)
再想今日的自己,空有一腔報國熱血,卻壯志難酬。
于是這奔流不息的江水卷起的是心中難平的心緒,拍打的是仰慕英雄卻悲嘆一事無成的心靈,穿空的是此時慨嘆人生失意的精魂
“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
”這,就是蘇軾:一個永遠屹立不倒的人,終將心緒撫平,笑看世間潮起潮落。
一杯酒祭奠英雄豪杰,仍不便愿與英雄豪杰為伍的壯志雄心,也祭奠自己逝去的年華,實現(xiàn)這未殆盡雄心壯志。
蘇軾這個一生沉浮在進退榮辱,悲歡離合的人,自然會慨嘆“人生如夢”。
蘇軾一生雖未能“定風波”,卻未隨波逐流,泯然眾人,終是一生坦蕩,無怨無悔。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
也無風雨也無晴。
” 這便是蘇軾的如夢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