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角掛書
牛角掛書 發(fā)音 niú jiǎo guà shū 用法 作定語;指勤奮讀書。
釋義 比喻讀書勤奮。
出處 《新唐書·李密傳》原文及解釋 原文 密以蒲韉乘牛,掛《漢書》一帙角上,行且讀。
越國公楊素適見于道,按轡躡其后,曰:“何書生勤如此
”密識素,下拜。
問所讀,曰:“《項羽傳》。
”因與語,奇之。
歸謂子玄感曰:“吾觀密識度,非若等輩。
”玄感遂傾心結(jié)納。
大業(yè)九年,玄感舉兵黎陽,遣人入關(guān)迎密。
翻譯 (李密)用蒲草作的鞍韉騎牛,在牛角上掛一卷《漢書》,一邊走一邊看書。
越國公楊素正巧在路上看見,慢慢地跟在他后面,問:“哪來的書生這般勤奮
”李密認(rèn)識楊素,從牛背上下來參拜。
楊素問他讀的是什么,他回答說:“《項羽傳》。
”楊素于是和他交談,覺得很驚奇。
回家后對兒子楊玄感說:“我看李密的見識氣度,不是你們能比的。
”玄感因此就傾心結(jié)交李密 。
大業(yè)九年,玄感在黎陽舉兵,派人入函谷關(guān)迎接李密。
李密牛角掛書評價
李密在少年時發(fā)奮學(xué)習(xí),上進(jìn)心很強(qiáng),他打聽到緱山有一位名士包愷,就前去向他求學(xué)。
李密騎上一頭牛出發(fā)了,牛背上鋪著用蒲草編的墊子,牛角上掛著一部。
李密一邊趕路一邊讀中的,正巧越國公楊素騎著快馬從后面趕上來,勒住馬贊揚他:“這么勤奮的書生真是少見呵
”少年書生回過頭來,一見是越國公,趕緊從牛背上跳下來行禮。
一老一少在路邊上交談起來,李密談吐不俗,楊素深深感到他不同尋常。
果然,李密后來成了隊伍瓦崗軍的首領(lǐng)。
出處 :“聞包愷在緱山,往從之。
以蒲韉乘牛,掛一帙角上,行且讀。
牛角掛書是什么意思
密以薄韉乘牛,掛《漢書》一帙角上,行且讀。
越國公楊素適見于道,按轡躡其后,曰:“何書生勤如此
”密識素,下拜。
問所讀,曰:“《項羽傳》。
”因與語,奇之。
歸謂子玄感曰:“吾觀密識度,非若等輩。
”玄感遂傾心結(jié)納。
大業(yè)九年,玄感舉兵黎陽,遣人入關(guān)迎密。
李密用薄草做的鞍韉騎牛,在牛角上掛一卷《漢書》,一邊走一邊看書。
越國公楊素正巧在路上看見,慢慢地跟在他后面,問:“哪來的書生這般勤奮
”李密認(rèn)識楊素,從牛背上下來參拜。
楊素問他讀的是什么,他回答說:“《項羽傳》。
”楊素于是和他交談,覺得很驚奇。
回家后對兒子楊玄感說:“我看李密的見識風(fēng)度,不是你們能比的。
”玄感因此就傾心結(jié)交李密 。
隋煬帝九年,玄感在黎陽起兵,派人入函谷關(guān)迎接李密。
牛角掛書的故事說明的道理
原文 密以薄韉乘牛,掛《漢書》一帙角上,行且讀。
越國公楊素適見于道,按轡躡其后,曰:“何書生勤如此
”密識素,下拜。
問所讀,曰:“《項羽傳》。
”因與語,奇之。
歸謂子玄感曰:“吾觀密識度,非若等輩。
”玄感遂傾心結(jié)納。
大業(yè)九年,玄感舉兵黎陽,遣人入關(guān)迎密。
翻譯 李密用薄草做的鞍韉騎牛,在牛角上掛一卷《漢書》,一邊走一邊看書。
越國公楊素正巧在路上看見,慢慢地跟在他后面,問:“哪來的書生這般勤奮
”李密認(rèn)識楊素,從牛背上下來參拜。
楊素問他讀的是什么,他回答說:“《項羽傳》。
”楊素于是和他交談,覺得很驚奇。
回家后對兒子楊玄感說:“我看李密的見識氣度,不是你們能比的。
”玄感因此就傾心結(jié)交李密 。
隋煬帝九年,玄感在黎陽起兵,派人入函谷關(guān)迎接李密
牛角掛書的故事
出自《新唐書·李密傳》隋朝有個讀書人名叫李密,原是貴身,后來家境破落。
但他喜歡讀書,從不浪費能夠用來讀書的點滴時間。
一次,李密騎著牛出外辦事,就把一套《漢書》掛在牛角上,從中抽出一本,坐在牛背邊趕路,一邊讀,十分專注。
這一情形恰巧讓大臣楊素看到,楊素問道:“你是哪兒的書生
”“我叫李密,遼東襄平人。
”“你讀的是什么書
”“《漢書》中的《項羽本紀(jì)》。
”楊親切地跟李密詳談了一陣,覺得這個少年前途無量,便鼓勵他:“你這么好學(xué),將來一定成就的。
”楊素回家后,把情況講給兒子楊玄感聽,楊玄感便和李密結(jié)交,成了好朋友。
公元613年,楊玄感看到隋朝大勢已去,便乘機(jī)起兵反隋,李密為他出謀劃策,但楊玄感沒有采納李密的妙計,兵敗身亡。
后來李密投奔了瓦崗寨的農(nóng)民起義軍,成為瓦的首領(lǐng)。
后來,人們用“牛角掛書”來形容讀書非??炭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