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紅茶只有中國有嗎
國外有沒有賣冰紅茶的
哪個國家有
Perseverance can sometimes equal genius in its results.
漢代有關長安的詩句或者文賦
漢代
【西都賦】 有西都賓問於東都主人曰:“蓋聞皇漢之初經營也,嘗有意乎都河洛矣。
輟而弗康,寔用西遷,作我上都。
主人聞其故而睹其制乎
”主人曰:“未也。
原賓攄懷舊之蓄念,發(fā)思古之幽情。
博我以皇道,弘我以漢京。
”賓曰:“唯唯。
漢之西都,在於雍州,寔曰長安。
左據函谷二崤之阻,表乙太華終南之山。
右界襃斜隴首之險,帶以洪河涇渭之川。
眾流之隈,汧涌其西。
華實之毛,則九州之上腴焉;防御之阻,則天地之隩區(qū)焉。
是故橫被六合,三成帝畿。
周以龍興,秦以虎視。
及至大漢受命而都之也,仰悟東井之精,俯協(xié)河圖之靈。
奉春建策,留侯演成。
天人合應,以發(fā)皇明。
乃眷西顧,寔惟作京。
於是睎秦嶺,睋北阜。
挾灃灞,據龍首。
圖皇基於億載,度宏規(guī)而大起。
肇自高而終平,世增飾以崇麗。
歷十二之延祚,故窮泰而極侈。
建金城而萬雉,呀周池而成淵。
披三條之廣路,立十二之通門。
內則街衢洞達,閭閻且千。
九市開場,貨別隧分。
人不得顧,車不得旋。
闐城溢郭,旁流百廛。
紅塵四合,煙云相連。
於是既庶且富,娛樂無疆。
都人士女,殊異乎五方。
游士擬於公侯,列肆侈於姬姜。
鄉(xiāng)曲豪舉,游俠之雄。
節(jié)慕原嘗,名亞春陵。
連交合眾,騁騖乎其中。
若乃觀其四郊,浮游近縣,則南望杜霸,北眺五陵。
名都對郭,邑居相承。
英俊之域,紱冕所興。
冠蓋如云,七相五公。
與乎州郡之豪杰,五都之貨殖。
三選七遷,充奉陵邑。
蓋以強干弱枝,隆上都而觀萬國也。
“封畿之內,厥土千里。
逴躒諸夏,兼其所有。
其陽則崇山隱天,幽林穹谷。
陸海珍藏,藍田美玉。
商洛緣其隈,鄠杜濱其足。
源泉灌注,陂池交屬。
竹林果園,芳草甘木。
郊野之富,號為近蜀。
其陰則冠古亂以九嵕子紅,陪以甘泉,乃有靈宮起乎其中。
秦漢之所極觀古亂,淵云之所頌嘆,於是乎存焉。
下有鄭白之沃,衣食之源。
提封五萬,疆埸綺分。
溝塍刻鏤,原隰龍鱗。
決渠降雨,荷插成云。
五谷垂穎,桑麻鋪棻。
東郊則有通溝大漕,潰渭洞河。
泛舟山東,控引淮湖,與海通波。
西郊則有上囿禁苑,林麓藪澤,陂池連乎蜀漢。
繚以周墻,四百余裏。
離宮別館,三十六所。
神池靈沼,往往而在。
其中乃有九真之麟,大宛之馬。
黃支之犀,條支之鳥。
逾昆侖,越巨海。
殊方異類,至於三萬里。
“其宮室也,體象乎天地,經緯乎陰陽。
據坤靈之正位,仿太紫之圓方。
樹中天之華闕,豐冠山之朱堂。
因瑰材而究奇,抗應龍之虹梁。
列棼橑以布翼,荷棟桴而高驤。
雕玉瑱以居楹,裁金璧以飾璫。
發(fā)五色之渥彩,光爓朗以景彰。
於是左墄右平,重軒三階。
閨房周通,門闥洞開。
列鐘虡於中庭,立金人於端闈。
仍增崖而衡閾,臨峻路而啟扉。
徇以離宮別寢,承以崇臺閑館。
煥若列宿,紫宮是環(huán)。
清涼宣溫,神仙長年。
金華玉堂,白虎麒麟。
區(qū)宇若茲,不可殫論。
增盤崔嵬,登降炤爛。
殊形詭制,每各異觀。
乘茵步輦,惟所息宴。
后宮則有掖庭椒房,后妃之室。
合歡增城,安處常寧。
茝若椒風,披香發(fā)越。
蘭林蕙草,鴛鸞飛翔之列。
昭陽特盛,隆乎孝成。
屋不呈材,墻不露形。
裛以藻繡,絡以綸連。
隨侯明月。
錯落其間。
金釭銜璧,是為列錢。
翡翠火齊,流耀含英。
懸黎垂棘,夜光在焉。
於是玄墀扣砌,玉階彤庭。
鶗磩采致,琳瑉青熒。
珊瑚碧樹,周阿而生。
紅羅颯纚,綺組繽紛。
精曜華燭,俯仰如神。
后宮之號,十有四位。
窈窕繁華,更盛迭貴。
處乎斯列者,蓋以百數。
左右庭中,朝堂百寮之位。
蕭曹魏邴,謀謨乎其上。
佐命則垂統(tǒng),輔翼則成化。
流大漢之愷悌,蕩亡秦之毒螫。
故令斯人揚樂和之聲,作畫一之歌。
功德著乎祖宗,膏澤洽乎黎庶。
又有天祿石渠,典籍之府。
命夫敦誨故老,名儒師傅。
講論乎六蓺,稽合乎同異又有承明金馬,著作之庭。
大雅宏達,於茲為群。
元元本本,殫見洽聞。
啟發(fā)篇章,校理秘文。
周以鉤陳之位,衛(wèi)以嚴更之署。
總禮官之甲科,群百郡之廉孝。
虎賁贅衣,閹尹閽寺。
陛戟百重,各有典司。
周廬千列,徼道綺錯。
輦路經營,修除飛閣。
自未央而連桂宮,北彌明光而亙長樂。
淩磴道而超西墉,掍建章而連外屬。
設璧門之鳳闕,上觚稜而棲金爵。
內則別風之嶕嶢,眇麗巧而聳擢。
張千門而立萬戶,順陰陽以開闔。
爾乃正殿崔嵬,層構厥高,臨乎未央。
經駘蕩而出馺娑,洞枍詣以與天梁。
上反宇以蓋戴,激日景而納光。
神明郁其特起,遂偃蹇而上躋。
軼云雨於太半,虹霓回帶於棼楣。
雖輕迅與僄狡,猶愕眙而不能階。
攀井干而未半,目眴轉而意迷。
舍欞檻而卻倚,若顛墜而復稽。
魂怳怳以失度,巡回涂而下低。
既懲懼於登望,降周流以旁徨。
步甬道以縈紆,又杳窱而不見陽。
排飛闥而上出,若游目於天表,似無依而洋洋。
前唐中而后太液,覽滄海之湯湯。
揚波濤於碣石,激神岳之嶈嶈。
濫瀛洲與方壺,蓬萊起乎中央。
於是靈草冬榮,神木叢生。
巖峻崷崒,金石崢嶸。
抗仙掌以承露,擢雙立之金莖。
軼埃堨之混濁,鮮顥氣之清英。
騁文成之丕誕,馳五利之所刑。
庶松喬之群類,時游從乎斯庭。
實列仙之攸館,非吾人之所寧。
“爾乃盛娛游之壯觀,奮泰武乎上囿。
因茲以威戎夸狄,耀威靈而講武事。
命荊州使起鳥,詔梁野而驅獸。
毛群內闐,飛羽上覆。
接翼側足,集禁林而屯聚。
水衡虞人,修其營表。
種別群分,部曲有署。
罘網連紘,籠山絡野。
列卒周匝,星羅云布。
於是乘鑾輿,備法駕,帥群臣。
披飛廉,入苑門。
遂繞酆鄗,歷上蘭。
六師發(fā)逐,百獸駭殫。
震震爚爚,雷奔電激。
草木涂地,山淵反覆。
蹂躪其十二三,乃拗怒而少息。
爾乃期門佽飛,列刃鉆鍭,要趹追蹤。
鳥驚觸絲,獸駭值鋒。
機不虛掎,弦不再控。
矢不單殺,中必疊雙。
颮颮紛紛,矰繳相纏。
風毛雨血,灑野蔽天。
平原赤,勇士厲,猿狖失木,豺狼懾竄。
爾乃移師趨險,并蹈潛穢。
窮虎奔突,狂兕觸蹶。
許少施巧,秦成力折。
掎僄狡,扼猛噬。
脫角挫脰,徒搏獨殺。
挾師豹,拖熊螭。
曳犀犛,頓象羆。
超洞壑,越峻崖。
蹶嶄巖,鉅石頹。
松柏仆,叢林摧。
草木無余,禽獸殄夷。
於是天子乃登屬玉之館,歷長楊之榭。
覽山川之體勢,觀三軍之殺獲。
原野蕭條,目極四裔。
禽相鎮(zhèn)壓,獸相枕藉。
然后收禽會眾,論功賜胙。
陳輕騎以行炰,騰酒車以斟酌。
割鮮野食,舉烽命釂。
饗賜畢,勞逸齊。
大路鳴鑾,容與徘徊。
集乎豫章之宇,臨乎昆明之池。
左牽牛而右織女,似云漢之無涯。
茂樹蔭蔚,芳草被堤。
蘭茝發(fā)色,曄曄猗猗。
若摛錦布繡,燭燿乎其陂。
鳥則玄鶴白鷺,黃鵠 鸛。
鶬鴰鴇鶂,鳧鷖鴻雁。
朝發(fā)河海,夕宿江漢。
沈浮往來,云集霧散。
於是后宮乘輚輅,登龍舟,張鳳蓋,建華旗。
祛黼帷,鏡清流。
靡微風,澹淡浮。
棹女謳,鼓吹震。
聲激越,謍厲天。
鳥群翔,魚窺淵。
招白鷴,下雙鵠。
揄文竿,出比目。
撫鴻罿,御繒繳。
方舟并騖,俯仰極樂。
遂乃風舉云搖,浮游溥覽。
前乘秦嶺,后越九嵕。
東薄河華,西涉岐雍。
宮館所歷,百有余區(qū),行所朝夕,儲不改供。
禮上下而接山川,究休佑之所用。
采游童之讙謠,第從臣之嘉頌。
于斯之時,都都相望,邑邑相屬。
國藉十世之基,家承百年之業(yè)。
士食舊德之名氏,農服先疇之畎畝。
商循族世之所鬻,工用高曾之規(guī)矩。
粲乎隱隱,各得其所。
“若臣者,徒觀跡於舊墟,聞之乎故老。
十分而未得其一端,故不能遍舉也。
”【賦甲】 【京都上】 【張平子西京賦一首】 有憑虛公子者,心侈體忲,雅好博古,學乎舊史氏,是以多識前代之載。
言於安處先生。
曰:“夫人在陽時則舒,在陰時則慘,此牽乎天者也。
處沃土則逸,處瘠土則勞,此繋乎地者也。
慘則鮮於驩,勞則褊於惠,能違之者寡矣。
小必有之,大亦宜然。
故帝者因天地以致化,兆人承上教以成俗。
化俗之本,有與推移。
何以核諸
秦據雍而強,周即豫而弱。
高祖都西而泰,光武處東而約。
政之興衰,恒由此作。
先生獨不見西京之事歟
請為吾子陳之。
“漢氏初都,在渭之涘。
秦裏其朔,寔為咸陽。
左有崤函重險,桃林之塞。
綴以二華,巨靈贔屭,高掌遠跖,以流河曲,厥跡猶存。
右有隴坻之隘,隔閡華戎。
岐梁汧雍,陳寶鳴雞在焉。
於前則終南太一,隆崛崔崒,隱轔郁律。
連岡乎嶓冢,抱杜含鄠。
欱灃吐鎬,爰有藍田珍玉,是之自出。
於后則高陵平原,據渭踞涇。
澶漫靡迤,作鎮(zhèn)於近。
其遠則九嵕甘泉,涸陰冱寒。
日北至而含凍,此焉清暑。
爾乃廣衍沃野,厥田上上,寔惟地之奧區(qū)神皋。
昔者大帝說秦繆公而覲之,饗以鈞天廣樂。
帝有醉焉,乃為金策。
錫用此土,而翦諸鶉首。
是時也,并為強國者有六,然而四海同宅西秦,豈不詭哉
“自我高祖之始入也,五緯相汁,以旅于東井。
婁敬委輅,干非其議。
天啟其心,人惎之謀。
及帝圖時,意亦有慮乎神只。
宜其可定,以為天邑。
豈伊不虔思於天衢
豈伊不懷歸於枌榆
天命不滔,疇敢以渝
於是量徑輪,考廣袤。
經城洫,營郭郛。
取殊裁於八都,豈啟度於往舊
乃覽秦制,跨周法。
狹百堵之側陋,增九筵之迫脅。
正紫宮於未央,表嶢闕於閶闔。
疏龍首以抗殿,狀巍瓘以岌嶪。
亙雄虹之長梁,結棼橑以相接。
蒂倒茄於藻井,披紅葩之狎獵。
飾華榱與璧璫,流景曜之韡曄。
雕楹玉磶,繡栭云楣。
三階重軒,鏤檻文媲(媲換木旁音皮)。
右平左墄,青瑣丹墀。
刊層平堂,設切厓隒。
坻崿鱗眴,棧齴巉嶮。
襄岸夷涂,修路鷟險。
重門襲固,奸宄是防。
仰福帝居,陽曜陰藏。
洪鐘萬鈞,猛虡趪趪。
負筍業(yè)而余怒,乃奮翅而騰驤。
朝堂承東,溫調延北。
西有玉臺,聯以昆德。
嵯峨崨嶫,罔識所則。
若夫長年神仙,宣室玉堂。
麒麟朱鳥,龍興含章。
譬眾星之環(huán)極,叛赫戯以煇煌。
正殿路寢,用朝群辟。
大夏耽耽,九戶開辟。
嘉木樹庭,芳草如積。
高門有閌,列坐金狄。
內有常侍謁者,奉命當御。
蘭臺金馬,遞宿迭居。
次有天祿石渠,校文之處。
重以虎威章溝,嚴更之署。
徼道外周,千廬內附。
衛(wèi)尉八屯,警夜巡晝。
植鎩懸犬,用戒不虞。
“后宮則昭陽飛翔,增成合驩。
蘭林披香,鳳皇鴛鸞。
群窈窕之華麗,嗟內顧之所觀。
故其館室次舍,采飾纖縟。
裛以藻繡,文以朱綠。
翡翠火齊,絡以美玉。
流懸黎之夜光,綴隨珠以為燭。
金戺玉階,彤庭煇煇。
珊瑚琳碧,瓀瑉璘彬。
珍物羅生,煥若昆侖。
雖厥裁之不廣,侈靡逾乎至尊。
於是鉤陳之外,閣道穹隆。
屬長樂與明光,徑北通乎桂宮。
命般爾之巧匠,盡變態(tài)乎其中。
后宮不移,樂不徙懸。
門衛(wèi)供帳,官以物辨。
恣意所幸,下輦成燕。
窮年忘歸,猶弗能徧。
瑰異日新,殫所未見。
“惟帝王之神麗,懼尊卑之不殊。
雖斯宇之既坦,心猶憑而未攄。
思比象於紫微,恨阿房之不可廬。
覛往昔之遺館,獲林光於秦余。
處甘泉之爽塏,乃隆崇而弘敷。
既新作於迎風,增露寒與儲胥。
讬喬基於山岡,直墆霓以高居。
通天訬以竦峙,徑百常而莖擢。
上辨華以交紛,下刻陗其若削。
翔鶤仰而不逮,況青鳥與黃雀。
伏欞檻而頫聽,聞雷霆之相激。
柏梁既災,越巫陳方。
建章是經,用厭火祥。
營宇之制,事兼未央。
圜闕竦以造天,若雙碣之相望。
鳳騫翥於甍標,咸溯風而欲翔。
閶闔之內,別風嶕嶢。
何工巧之瑰瑋,交綺豁以疏(左足右流右)寮。
干云霧而上達,狀亭亭以苕苕。
神明崛其特起,井干疊而百增。
跱游極於浮柱,結重欒以相承。
累層構而遂隮,望北辰而高興。
消雰埃於中宸,集重陽之清澄(左三點水右徴)。
瞰宛虹之長鬐,察云師之所憑。
上飛闥而仰眺,正睹瑤光與玉繩。
將乍往而未半,怵悼栗而慫兢。
非都盧之輕趫,孰能超而究升
馺娑駘蕩,燾奡桔桀。
枍詣承光,睽罛庨豁。
橧桴重棼,鍔鍔列列。
反宇業(yè)業(yè),飛檐驜驜。
流景內照,引曜日月。
天梁之宮,寔開高闈。
旗不脫扃,結駟方蘄。
轢輻輕騖,容於一扉。
長廊廣廡,途閣云蔓。
閈庭詭異,門千戶萬。
重閨幽闥,轉相逾延。
望窈(穴叫音叫)窕以徑廷,眇不知其所返。
既乃珍臺蹇產以極壯,墱道邐倚以正東。
似閬風之遐阪,橫西洫而絕金墉。
城尉不弛柝,而內外潛通。
“前開唐中,彌望廣潒。
顧臨太液,滄池漭沆。
漸臺立於中央,赫昈昈以弘敞。
清淵洋洋,神山峩峩。
列瀛洲與方丈,夾蓬萊而駢羅。
上林岑以壘嶵,下嶄巖以巖齬。
長風激於別隯,起洪濤而揚波。
浸石菌於重涯,濯靈芝以朱柯。
海若游於玄渚,鯨魚失流而蹉跎。
於是采少君之端信,庶欒大之貞固。
立修莖之仙掌,承云表之清露。
屑瓊蕊以朝飧,必性命之可度。
美往昔之松喬,要羨門乎天路。
想升龍於鼎湖,豈時俗之足慕
若歷世而長存,何遽營乎陵墓
“徒觀其城郭之制,則旁開三門,參途夷庭。
方軌十二,街衢相經。
廛裏端直,甍宇齊平。
北闕甲第,當道直啟。
程巧致功,期不阤陊。
木衣綈錦,土被朱紫。
武庫禁兵,設在蘭錡。
匪石匪董,疇能宅此
爾乃廓開九市,通闤帶闠。
旗亭五重,俯察百隧。
周制大胥,今也惟尉。
環(huán)貨方至,鳥集鱗萃。
鬻者兼贏,求者不匱。
爾乃商賈百族,裨販夫婦。
鬻良雜苦,蚩眩邊鄙。
何必昬於作勞,邪贏優(yōu)而足恃。
彼肆人之男女,麗美奢乎許史。
若夫翁伯濁質,張裏之家。
擊鐘鼎食,連騎相過。
東京公侯,壯何能加
都邑游俠,張趙之倫。
齊志無忌,擬跡田文。
輕死重氣,結黨連群。
寔蕃有徒,其從如云。
茂陵之原,陽陵之朱。
趫悍虓豁,如虎如貙。
睚眥蠆芥,尸僵路隅。
丞相欲以贖子罪,陽石污而公孫誅。
若其五縣游麗,辯論之士。
街談巷議,彈射臧否。
剖析毫厘,擘肌分理。
所好生毛羽,所惡成創(chuàng)痏。
郊甸之內,鄉(xiāng)邑殷賑。
五都貨殖,既遷既引。
商旅聯槅,隱隱展展。
冠帶交錯,方轅接軫。
封畿千里,統(tǒng)以京尹。
郡國宮館,百四十五。
右極盩厔,并卷酆鄠。
左暨河華,遂至虢土。
“上林禁苑,跨谷彌阜。
東至鼎湖,邪界細柳。
掩長楊而聯五柞,繞黃山而款牛首。
繚垣綿聯,四百余裏。
植物斯生,動物斯止。
眾鳥翩翻,群獸駓呆。
散似驚波,聚以京峙。
伯益不能名,隸首不能紀。
林麓之饒,於何不有
木則樅栝棕柟,梓棫楩楓。
嘉卉灌叢,蔚若鄧林。
郁蓊薆薱,橚爽櫹椮。
吐葩颺榮,布葉垂陰。
草則葴莎菅蒯,薇蕨荔苀。
王芻莔臺,戎葵懷羊。
苯尊蓬茸,彌皋被岡。
筱簜敷衍,編町成篁。
山谷原隰,泱漭無疆。
乃有昆明靈沼,黑水玄阯。
周以金堤,樹以柳杞。
豫章珍館,揭焉中峙。
牽牛立其左,織女處其右。
日月於是乎出入,象扶桑與蒙汜。
其中則有黿鼉巨鱉,鱣鯉鱮鮦。
鮪鯢鱨鯊,修額短項。
大口折鼻,詭類殊種。
鳥則鷫鸘鴰鴇,鴐鵝鴻鶤。
上春候來,季秋就溫。
南翔衡陽,北棲雁門。
奮隼歸鳧,沸卉軿訇。
眾形殊聲,不可勝論。
“於是孟冬作陰,寒風肅殺。
雨雪飄飄,冰霜慘烈。
百卉具零,剛蟲搏摯。
爾乃振天維,衍地絡。
蕩川瀆,簸林薄。
鳥畢駭,獸咸作。
草伏木棲,寓居穴讬。
起彼集此,霍繹紛泊。
在彼靈囿之中,前后無有垠鍔。
虞人掌焉,為之營域。
焚萊平場,柞木翦棘。
結罝百里,迒杜蹊塞。
麀鹿麌麌,駢田逼仄。
天子乃駕雕軫,六駿駁。
戴翠帽,倚金較。
璿弁玉纓,遺光儵爚。
建玄弋,樹招搖。
棲鳴鳶,曳云梢。
弧旌枉矢,虹旃霓旄。
華蓋承辰,天畢前驅。
千乘雷動,萬騎龍趨。
屬車之簉,載獫猲獢。
匪唯玩好,乃有秘書。
小說九百,本自虞初。
從容之求,寔俟寔儲。
於是蚩尤秉鉞,奮鬣被般。
禁御不若,以知神奸。
螭魅魍魎,莫能逢旃。
陳虎旅於飛廉,正壘壁乎上蘭。
結部曲,整行伍。
燎京薪,駴雷鼓。
縱獵徒,赴長莽。
迾卒清候,武士赫怒。
緹衣韎韐,睢盱拔扈。
光炎燭天庭,囂聲震海浦。
河渭為之波蕩,吳岳為之阤堵。
百禽倰(凌水換心)遽,騤瞿奔觸。
喪精亡魂,失歸忘趨。
投輪關輻,不邀自遇。
飛罕潚箾,流鏑潚(手雨包音普麥切)箾(手暴)。
矢不虛舍,鋋不茍躍。
當足見蹍,值輪被轢。
僵禽斃獸,爛若磧礫。
但觀罝羅之所罥結,竿殳之所揘畢。
叉蔟之所攙捔,徒搏之所撞斃(扌必音閉)。
白日未及移其晷,已獮其什七八。
“若夫游鷮高翬,絕阬逾斥。
毚兔聯猭,陵巒超壑。
比諸東郭,莫之能獲。
乃有迅羽輕足,尋景追括。
鳥不暇舉,獸不得發(fā)。
青骹摯於韝下,韓盧噬於攣末。
及其猛毅髬髵,隅目高匡。
威懾兕虎,莫之敢伉。
乃使中黃之士,育獲之儔,朱鬕(缺一字音作計切)髽,植發(fā)如竿。
袒裼戟手,奎踽盤桓。
鼻赤象,圈巨狿。
摣狒猬,(左扌右此音側以切)窳狻。
揩枳落,突棘藩。
梗林為之靡拉,樸叢為之摧殘。
輕銳僄狡趫捷之徒,赴洞穴,探封狐。
陵重巘,獵昆駼。
杪木末,擭獑猢。
超殊榛,摕飛鼯。
“是時后宮嬖人昭儀之倫,常亞於乘輿。
慕賈氏之如皋,樂北風之同車。
盤于游畋,其樂只且。
於是鳥獸殫,目觀窮。
遷延邪睨,集乎長楊之宮。
息行夫,展車馬。
收禽舉胔,數課眾寡。
置互擺牲,頒賜獲鹵。
割鮮野饗,犒勤賞功。
五軍六師,千列百重。
酒車酌醴,方駕授饔。
升觴舉燧,既釂鳴鐘。
膳夫馳騎,察貳廉空。
炙炰夥,清酤(左多右支音支)。
皇恩溥,洪德施。
徒御悅,士忘罷。
巾車命駕,回旆右移。
相羊乎五柞之館,旋憩乎昆明之池。
登豫章,簡矰紅。
蒲且發(fā),弋高鴻。
掛白鵠,聯飛龍。
磻不特絓,往必加雙。
“於是命舟牧,為水嬉。
浮鷁首,翳云芝。
垂翟葆,建羽旗。
齊栧女,縱棹歌。
發(fā)引和,校鳴葭。
奏淮南,度陽阿。
感河馮,懷湘娥。
驚魍魎,憚蛟蛇。
然后釣魴鱧,纚鰋鮋。
摭紫貝,搏耆龜。
搤水豹,馽潛牛。
澤虞是濫,何有春秋
擿漻澥,搜川瀆。
布九罭,設罜鹿(上罓下鹿)。
摷昆鮞,殄水族。
蘧藕拔,蜃蛤剝。
逞欲畋漁,效獲麑(上鹿下夭音烏老切)。
摎蓼浶浪,乾池滌藪。
上無逸飛,下無遺走。
擭胎拾卵,蚳蝝盡取。
取樂今日,遑恤我后。
既定且寧,焉知傾阤。
“大駕幸乎平樂,張甲乙而襲翠被。
攢珍寶之玩好,紛瑰麗以奓靡。
臨迥望之廣場,程角牴之妙戲。
烏獲扛鼎,都盧尋幢。
沖狹燕濯,胸突銛鋒。
跳丸劍之揮霍,走索上而相逢。
華岳峩峩,岡巒參差。
神木靈草,朱實離離。
總會仙倡,戲豹舞羆。
白虎鼓瑟,蒼龍吹篪。
女娥坐而長歌,聲清暢而蜲蛇。
洪涯立而指麾,被毛羽之襳襹。
度曲未終,云起雪飛。
初若飄飄,后遂霏霏。
復陸重閣,轉石成雷。
礔礪激而增響,磅(石蓋音蓋)象乎天威。
巨獸百尋,是為蔓延。
神山崔巍,欻從背見。
熊虎升而挐攫,猿狖超而高援。
怪獸陸梁,大雀踆踆。
白象行孕,垂鼻轔囷。
海鱗變而成龍,狀蜿蜿以蝹蝹。
含利颬颬,化為仙車。
驪駕四鹿,芝蓋九葩。
蟾蜍與龜,水人弄蛇。
奇幻儵忽,易貌分形。
吞刀吐火,云霧杳冥。
畫地成川,流渭通涇。
東海黃公,赤刀粵祝。
冀厭白虎,卒不能救。
挾邪作蠱,於是不售。
爾乃建戲車,樹修旃。
侲僮程材,上下翩翻。
突倒投而跟絓,譬隕絕而復聯。
百馬同轡,騁足并馳。
幢末之伎,態(tài)不可彌。
彎弓射乎西羌,又顧發(fā)乎鮮卑。
“於是眾變盡,心酲醉。
盤樂極,悵懷萃。
陰戒期門,微行要屈。
降尊就卑,懷璽藏紱。
便旋閭閻,周觀郊遂。
若神龍之變化,章后皇之為貴。
然后歷掖庭,適驩館。
捐衰色,從嬿婉。
促中堂之狹坐,羽觴行而無算。
秘舞更奏,妙材騁伎。
妖蠱艷夫夏姬,美聲暢於虞氏。
始徐進而羸形,似不任乎羅綺。
嚼清商而卻轉,增嬋蜎以此豸。
紛縱體而迅赴,若驚鶴之群罷。
振朱屣於盤樽,奮長袖之颯纚。
要紹修態(tài),麗服颺菁。
眳藐流眄,一顧傾城。
展季桑門,誰能不營
列爵十四,競媚取榮。
盛衰無常,唯愛所丁。
衛(wèi)后興於鬒發(fā),飛燕寵於體輕。
爾乃逞志究欲,窮身極娛。
鑒戒唐詩,他人是偷。
自君作故,何禮之拘
增昭儀於婕妤,賢既公而又侯。
許趙氏以無上,思致董於有虞。
王閎爭於坐側,漢載安而不渝。
“高祖創(chuàng)業(yè),繼體承基。
暫勞永逸,無為而治。
耽樂是從,何慮何思
多歷年所,二百余期。
徒以地沃野豐,百物殷阜。
巖險周固,衿帶易守。
得之者強,據之者久。
流長則難竭,柢深則難朽。
故奢泰肆情,馨烈彌茂。
鄙生生乎三百之外,傳聞於未聞之者。
曾仿佛其若夢,未一隅之能睹。
此何與於殷人屢遷,前八而后五
居相圮耿,不常厥土。
盤庚作誥,帥人以苦。
方今圣上,同天號於帝皇,掩四海而為家,富有之業(yè),莫我大也。
徒恨不能以靡麗為國華,獨儉嗇以齷齪,忘蟋蟀之謂何
豈欲之而不能,將能之而不欲歟
蒙竊惑焉,原聞所以辯之之說也。
”
中國古代詩詞50句
這都是名句,還有些沒弄完,百度打不下了。
·一片花飛減卻春,風飄萬點正愁人。
·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
·一生大笑能幾回,斗酒相逢須醉倒。
·一叢深色花,十戶中人賦。
·一年將盡夜,萬里未歸人。
·一行書信千行淚,寒到君邊衣到無
·一聲何滿子,雙淚落君前。
·一身去國六千里,萬死投荒十二年。
·一枝紅艷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斷腸。
·一臥東山三十春,豈知書劍老風塵。
·一春夢雨常飄瓦,盡日靈風不滿旗。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陽路八千。
·一樹春風千萬枝,嫩于金色軟于絲。
·一將功成萬骨枯。
·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
·一緘書札藏何事,會被東風暗拆看。
·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幸名。
·二十五弦彈夜月,不勝清怨卻飛回。
·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
·二月春風似剪刀。
·八尺龍須方錦褥,已涼天氣未寒時。
·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幾處吹笳吸月夜,何人倚劍白云天。
·幾時心緒渾無事,得及游絲百尺長
·人世幾回傷往事,山形依舊枕寒流。
·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商。
·人生只合揚州死,禪智山光好墓田。
·人生達命豈暇愁,且飲美酒登高樓。
·人生何處不離群,世路干戈惜暫分。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人生明鏡中,鳥度屏風里。
·人閑易有芳時恨,地迥難招自古魂。
·人事有代高血壓,往來成古今。
·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人面桃花相映紅。
·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晚旒。
·于今腐草無螢火,終古垂楊有幕鴉。
·下國臥龍空寤主,中原得鹿不由人。
·丈夫不作兒女別,臨岐涕淚沾衣巾。
·丈夫非無淚,不灑離別間。
·萬戶千門成野草,只緣一曲后庭花。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萬里寒光生積雪,三邊曙色動危旌。
·萬壑樹參天,千山響杜鵑。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鷺洲。
·三分割據紆籌策,萬古云霄一羽毛。
·三百年間同曉夢,鐘山何處有龍盤
·三年笛里關山月,萬國兵前草木風。
·三春白雪歸青冢,萬里黃河繞黑山。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
嘈嘈… ·大道如青天,我獨不得出。
·大漠風塵日色昏,紅旗半卷出轅門。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鉤。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上究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皆不見。
·山中一夜雨,樹抄百重泉。
·山從人面起,云傍馬頭生。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
·山花如鄉(xiāng)頰,江火似流螢。
·山圍攻故國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山雨欲來風滿樓。
·山空松子落,幽人應未眠。
·山城過雨百花盡,榕葉滿庭鶯亂啼。
·山回路轉不見君,雪山空留馬行處。
·山將落日去,水與睛空宜。
·山路元無雨,空翠濕人衣。
·小憐玉體橫陳夜,已報周師入晉陽。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千尋鐵鎖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頭。
·千村萬落如寒食,不見人影空見花。
·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
·千呼萬喚始出來,鋮抱琵琶半遮面。
·千秋萬歲名,寂寞身后事。
·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
·女媧煉石補天處,石破天驚逗秋雨。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鄉(xiāng)心正無限,一雁度南樓。
·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
·馬思邊草拳毛動,雕盼青云睡眼開。
·王母桃花千遍紅,彭祖巫咸幾回死
·開筵面場圃,把酒話桑麻。
·尤工遠勢古莫比,咫尺應須論萬里。
·五更鼓角聲悲壯,三峽星河影動搖。
·五岳尋仙不辭遠,一生好入名山游。
·云氣噓青壁,江聲走白沙。
·云邊雁斷胡天月,隴上羊尋塞草煙。
·云光侵履跡,山翠拂人衣。
·云里帝城雙鳳闕,雨中春樹萬人家。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
·云橫秦嶺家何在
雪擁藍關馬不前。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無風云出塞,不夜月臨關。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無物結同心,煙花不堪剪。
·無限旱苗枯欲盡,悠悠閑處作奇峰。
·無情有恨何人見
露壓煙啼千萬枝。
·無情有恨何人沉,月曉風清欲墮時。
·無情最是臺城柳,依舊煙籠十里堤。
·無數塞鴻飛不度,秋風卷入小單于。
·無端更渡桑乾水,卻望并州是故鄉(xiāng)。
·無端嫁得金龜婿,辜負香衾事早朝。
·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
·不見鄉(xiāng)書傳樅足,唯看新月吐蛾眉。
·不見年年遼海上,文章何處哭秋風
·不用憑欄苦回首,故鄉(xiāng)七十五長亭。
·不識農夫辛苦力,驕驄踏爛麥青青。
·不知何處吹芒管,一夜征人盡望鄉(xiāng)。
·不知近水花先發(fā),疑是經冬雪未消。
·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 竟未休。
·不須看盡魚龍戲,終遣君王怒偃師。
·不須浪飲丁都護,世上英雄本無主。
·不薄今人愛古人。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是揚州。
·天上幾回葬神仙,漏聲相將無斷絕。
·天上碧桃和露種,日邊紅杏倚云栽。
·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直北回。
·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
·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無心水自閑。
·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天階夜色涼如水,臥看牽牛織女星。
·天若有情天亦老。
·天河夜轉漂回星,銀浦流云學水聲。
·天荒地變心雖折,若比傷春意未多。
·天涯烈士空垂淚,地下強魂必噬臍。
·天涯靜處無征戰(zhàn),兵氣銷為日月光。
·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
·天意憐幽草,人間重晚晴。
·見買若耶溪水劍,明朝歸去事猿公。
·少小雖非投筆吏,論功還欲請長纓。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xiāng)音無改鬢毛衰。
·少年心事當拏云。
·少孤為客早,多難識君遲。
·日暮長亭正愁絕,哀笳一曲戍煙中。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日暮酒醒人已遠,滿天風雨下西樓。
·日暮數峰青似染,商人說是汝洲山。
·牛牛食草莫相觸,官家截爾頭上角。
·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
·升堂坐階新雨足,芭蕉葉大支子肥。
·從此靜窗聞細韻,琴聲長伴讀書人。
·月下沉吟久不尋,古來相接眼中稀。
·月是故鄉(xiāng)明。
·月兔空 藥,扶桑已成薪。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風塵荏苒音書絕,關塞蕭條行路難。
·風含翠筱娟娟凈,雨 紅蕖冉冉香。
·風鳴兩岸嚇,月照一孤舟。
·風急天高猿 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風暖鳥聲碎,日高花影重。
·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
·長風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長樂鐘聲花外盡,龍池柳色雨中深。
·長恨人心不如水,等閑平地起波瀾。
·長恨春尋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
·今人嗤點流傳賦,不覺前賢畏后生。
·今日山川對垂淚,傷心不獨為悲秋。
·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
·今為羌笛出塞聲,使我三軍淚如雨。
·今古一相接,長歌懷舊游。
·今來縣宰加朱紱,便是生靈血染成。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今夜偏知春氣暖,蟲聲新透綠窗紗。
·今春看又過,何日是尋年
·文章憎命達,魑魅喜人過。
·憶君遙在瀟湘月,愁聽清猿夢里長。
·為問謇沙新到雁,來時還下杜陵無
·心曲知萬端,悲來卻難說。
·心似百花開未得,年年爭發(fā)被春催。
·巴陵無限酒,醉殺洞庭秋。
·以色事他人,能得幾時好。
·水仙欲上鯉魚去,一夜芙蓉紅淚多。
·水聲東去市朝變,山勢北來宮殿高。
·水流心不競,云在意俱遲。
·勸君不用分明語,語得分明出轉難。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勸君終日酩酊醉,酒不到劉伶墳上土
·勸君莫惜金縷衣,勸君須惜少年時。
·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jié)又逢君。
·節(jié)手風光不相待,桑田碧海須臾改。
·石脈水流泉滴沙,鬼燈如漆點松花。
·未知歌舞能多少,虛減宮廚為細腰。
·未諳姑食性,先遣小姑嘗。
·功名祗向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功名富貴若長在,漢水亦應西北流。
·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
·平生不解藏人善,到處逢人說項斯。
·平生風義兼師友,不敢同君哭寢門。
·平陽歌舞新承寵,簾外春寒賜錦袍。
·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
些時… ·玉容寂寞淚闌干,梨花一枝春帶雨。
·玉顏不及寒鴉色,猶帶昭陽日影來。
·玉露凋傷楓樹林,巫山巫峽氣蕭森。
·去年花里逢君別,今日花開已一年。
·去來固無跡,動息如有情。
·去時里正與裹頭,尋來頭白還戍邊。
·古木無人徑,深山何處鐘。
·古來圣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
·古調雖自愛,今人多不彈。
·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東風不解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長。
·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睛還有晴。
·世人不識東方朔,大隱金門是謫仙。
·世人結交須黃金,黃金不多交不深。
·世無洗耳翁,誰知堯與跖
·世間行樂亦如此,古來萬事東流水。
·世事茫茫難自料,春愁黯黯獨成眠。
·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里人。
·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愿天寒
·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
·可憐閨里月,長在漢家營。
·盧桔子低山雨重, 棕櫚葉戰(zhàn)水風涼。
·北極朝遷終不改,西山冠盜莫相侵。
·且就洞庭賒月色,將船買酒白云邊。
·田園寥落干戈后,骨肉流離道路中。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歸目并隨回雁盡,愁腸正遇斷猿時。
·尋棹洛陽人,殘鐘廣陵樹。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
·乍見翻疑夢,相悲各問年。
·生女猶得嫁比鄰,生男埋沒隨百草。
·叢菊兩開他日淚,孤舟一系故園心。
·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
·仙掌月明孤影過,長門燈暗數聲來。
·他年我若為青帝,報與桃花一處開。
·他時不用逃姓名,世上如今半是君。
·鳥去鳥來山色里,人歌人哭水聲中。
·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
·鳥啼花落人何在,竹死桐枯鳳不來。
·白云回望合,青靄入看無。
·白云還自散,明月落誰家
·白云映水搖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
·白日不照吾精誠,杞國無事憂天傾。
·白日地中出,黃河天外來。
·白水暮東流,青山猶哭聲。
·白頭宮女在,閑坐說玄宗。
·白發(fā)三千丈,緣愁似個長。
·白首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xiāng)。
·白雪郤嫌春色晚,故穿庭樹作飛花。
·蘭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鯉魚來上灘。
·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寧為宇宙閑吟客,性作乾刊竊祿人。
·永憶江湖歸白發(fā),欲回天地入扁舟。
·永夜角聲悲自語,中天月色好誰看。
·永結無情游,相期邈云漢。
·圣朝無闕事,自覺諫書稀。
·地下若逢陳后主,豈宜重問后庭花。
·百年歌自苦,未見有知音。
·共看明月應垂淚,一夜鄉(xiāng)心五處同。
·達亦不足貴,窮亦不足悲。
·至竟息亡緣底事
可憐金谷墜樓人。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濁。
·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
·有花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
·老去不知花有態(tài),亂來唯覺酒多情。
·老妻畫紙為棋局,稚子敲針作釣鉤。
·西施若解傾吳國,越國亡來又是誰。
·西施宜笑復宜顰,丑女效之徒累身。
·早知潮有信,嫁與弄潮兒。
·春風一夜吹鄉(xiāng)夢,又逐春風到洛城。
·春風十里揚州路,卷上珠簾總不如。
·春風無限瀟湘意,欲采蘋花不自由。
·春風不相識,何事入羅帷
·春風知別苦,不遣柳條青。
·春風舉國裁宮錦,半作障泥半作帆。
·春風桃李花開日,秋雨梧桐葉落時。
·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春心莫共花爭發(fā),一寸相思一寸灰
·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霧中看。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 ·春來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處尋。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
·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
·戰(zhàn)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昵昵兒女語,恩怨相爾汝。
·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
·星臨萬戶動,月傍九霄多。
·思君如滿月,夜夜減速清輝。
·思牽今夜腸應直,雨冷香魂吊書客。
·看花滿眼淚,不共楚王言。
·鐘鼓饌玉不足貴,但愿長醉不復醒。
·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fā)又開封。
·重臨事異黃丞相,三黜名慚柳士師。
·重衾幽夢他年斷,別樹羈雌昨夜驚。
·泉聲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劍光照空天自碧。
·信有人間行路難。
·侯門一入深如海,從此蕭郎是路人。
·香銷南國美人盡,怨入東風芳草多。
·香霧云鬟濕,清輝玉臂寒。
·香稻啄余鸚鵡粒,碧梧棲老鳳凰枝。
·獨上江樓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
·獨有宦游人,偏驚物侯新。
·獨憐京國人南竄,不似湘江水北流。
·種桃道士歸何處
前度劉郎今又來。
·秋山春雨閑吟處,倚遍江南寺寺樓。
·秋風萬里芙蓉國,暮雨千家薜荔村。
·秋風不相待,先至洛陽城。
·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
·秋風吹渭水,落葉滿長安。
·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
·秋墳鬼唱鮑家詩,恨血千年土中碧。
·秋草獨尋人去后,寒林空見日斜時。
·彎弓征戰(zhàn)作男兒,夢里曾經與畫眉。
·庭樹不知人去盡,春來還發(fā)舊時花。
·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開。
·總為浮云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覺后不知明月上,滿身花影倩人扶。
·神女生涯原是夢,小姑居處本無郎。
·冠蓋滿京華,斯人獨憔悴。
·穿花蛺蝶深深見,點水蜻蜓款款飛。
·宦情羈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轉迷。
·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紅燭賞殘花。
·洛陽訪才子,江嶺作流人。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美人如花隔云端。
·美人道飾侯王印,盡是沙中浪底來。
·美酒成都堪送老,當壚仍是卓文君。
·舉手可近月,前行若無山。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嬌兒不離膝,畏我復卻去。
·驊騮拳局不能食,蹇驢得志鳴春風。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珠玉買歌笑,糟糠養(yǎng)賢才。
·都護行營太白西,角聲一動胡天曉。
·耿耿殘燈背壁影,蕭蕭暗雨打窗聲。
·挽弓當拘強,用箭當用長。
·賈氏窺簾韓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
·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
·鶯啼如有淚,為濕最高花。
·荷風送香氣,竹露滴清響。
·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
·莫向樽前奏《花落》,涼風只在殿西頭。
·莫聽聲聲催去棹,桃溪淺處不勝舟。
·莫笑關西將家子,只將詩思入涼州。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橋回行欲斷,堤遠意相隨。
·桐花萬里丹山路,雛鳳清于老鳳聲。
·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飄。
·桂嶺瘴來云似墨,洞庭春盡水如天。
·桃葉傳情竹枝怨,水流無限月明多。
·桃花盡日隨流水,洞在清溪何處邊
·桃花亂落如紅雨。
·桃花細逐楊花落,黃鳥時兼白鳥飛。
·桃花流水窅然去,別有天地非人間。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
·蚍蜉撼大樹,可笑不自量。
·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曉月暫飛高樹里,秋河隔在數峰西。
·曉角分殘漏,孤燈落碎花。
·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
·逢人不說人間事,便是人間無事人。
·鐵馬云雕共絕塵,柳營高壓漢宮春。
·鉛華不可棄,莫是藁砧歸。
·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
·借問漢宮誰得似
可憐飛燕倚新妝。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旅館難相問
寒燈獨可親。
·旁人錯比揚雄宅,懶惰無心作《解嘲》。
·閬苑有書皆附鶴,女床無樹不棲鸞。
·羞將短發(fā)還吹帽,笑倩旁人為正冠。
·座中亦有江南客,莫向東風唱鷓鴣。
·座中醉客延醒客,江上晴云雜雨云。
·涼月如眉掛柳灣,越中山色鏡中看。
·涼州七里十萬家,胡人半解彈琵琶。
·煙爐銷盡寒燈晦,童子開門雪滿松。
·煙銷日出不見人,唉乃一聲山水綠。
·濤聲夜入伍員廟,柳色春藏蘇小家。
·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
·浮云一別后,流水十年間。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浮世本來多聚散,紅蕖何事亦離披。
·流血涂野草,豺狼盡冠纓。
·流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
·流落人間者,太山一毫芒。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海外徒聞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海畔尖山似劍芒,秋來處處割愁腸。
·扇裁月魄羞難掩,車走雷聲語未通。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遺像肅清高。
·請君試問東流水,別意與之誰短長
·請君莫奏前朝曲,聽唱新翻《楊柳枝》。
·請君暫上凌煙閣,若個書生萬戶侯
·誰人得似張公子,千首詩輕萬戶侯。
·誰開湖寺西南路,草綠裙腰一道斜。
·誰謂含愁獨不見,更教明月照流黃。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誰揮鞭策驅四運
萬物興歇皆自然。
·誰將一女輕天下,欲換劉郎鼎峙心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
·誰愛風流高格調,共憐時世儉梳妝。
·娉娉裊裊十三余,豆蔻梢頭二月初。
·桑拓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歸。
·繡成安向春園里,引得黃鶯下柳條。
·焉得并州快剪刀,剪取吳淞半江水。
·赧郎明月夜,歌曲動寒川。
·夢為遠別啼難喚,書被催成墨未成。
·夢里分明見關塞,不知何路向金微。
·雪嶺未歸天外使,松州猶駐殿前軍。
·掩鼻計成終不覺,馮歡無路學鳴雞。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滿衣。
·黃葉仍風雨,青樓自管弦。
·黃塵清水三山下,更變千年如走馬。
·黃沙百戰(zhàn)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黃金白璧買歌笑,一醉累月輕王侯。
·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黃河捧土尚可塞,北風雨雪恨難裁
·黃陵別后春濤隔,湓浦書來秋雨翻。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
·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虛負凌云萬丈才,一生襟抱未曾開。
·懸燈千嶂夕,卷幔五湖秋。
·晚年惟好靜,萬事不關心。
·眼枯即見骨,天地終無情。
·蛇毒濃凝洞堂濕,江魚不食銜沙立。
·野云萬里無城郭,雨雪紛紛連大漠。
·野夫怒見不平處,磨損胸中萬古刀。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唯有門前鏡湖水,春風不改舊時波。
·唯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歸。
·唯有涼州歌舞曲,流傳天下樂閑人。
·唯將終夜長開眼,報答平生未展眉。
·銀燭樹前長似晝,露桃花里不知秋。
·秾麗最宜新著雨,嬌嬈全在欲開時。
·得成比目何辭死,愿作鴛鴦不羨仙。
·斜拔玉釵燈影畔,剔開紅焰救飛蛾。
·象床寶帳無言語,從此譙周是老臣。
·悠揚歸夢惟燈見,濩落生涯獨酒知。
·悠悠生死別經年,魂魄不曾來入夢。
·欲為圣明除弊政,敢將衰朽惜殘年。
·欲把一麾江海去,樂游原上望昭陵。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
·欲得周郎顧,時時誤拂弦。
·欲剪湘中一尺天,吳娥莫道吳刀澀。
·欲就麻姑買滄海,一杯春露冷如冰。
·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
·烹龍炮鳳玉脂泣,羅幃繡幕圍春風。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
·梁臺歌管三更罷,猶自風搖九子鈴。
·情多最恨花無語,愁破方知酒有權。
·驚風亂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墻。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描寫歷史人物的片段
茶樹林屬山茶科山茶屬,為多年生常綠木本植物。
一般為灌木,在熱帶地區(qū)也有喬木型茶樹15—30米,基部樹圍1.5米以上,樹齡可達數百年至上千年。
栽培茶樹往往通過修剪來抑制縱向生長,所以樹高多在0.8—1.2米間。
茶樹經濟學樹齡一般在50—60年間。
茶樹的葉子呈橢圓形,邊緣有鋸齒,葉間開五瓣白花,果實扁圓,呈三角形,果實開列后露出種子。
春、秋季時可采茶樹的嫩葉制茶,種子可以榨油,茶樹材質細密,其木可用于雕刻。
有許多茶樹的變種用于生產茶葉,主要有印度阿薩姆,中國,柬埔寨幾種。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茶、制茶、飲茶的國家,茶樹的栽培已有幾千年的歷史。
在云南普洱縣有棵“茶樹王”,高13米,樹冠32米,已有1700年的歷史,是現存最古老的人工栽培茶樹。
唐朝陸羽所著的《茶經》是世界第一部關于茶的科學專著,他被人們稱為世界第一位茶葉專家。
編輯本段樹型分類 茶樹 鐵觀音茶樹 是多年生常綠木本植物,我國茶樹品種主要性狀和特性的研究,并照顧到現行品種分類的習慣,我們將茶樹品種按樹型、葉片大小和發(fā)芽遲早三個主要性狀,分為三個分類等級,作為茶樹品種分類系統(tǒng)。
各級分類標準如下: 第一級分類系統(tǒng)稱為型。
分類性狀為樹型,主要以自然生長情況下植株的高度和分枝習性而定。
分為喬木型、小喬木型、灌木型。
1)喬木型 此類是較原始的茶樹類型。
分布于和茶樹原產地自然條件較接近的自然區(qū)域,即我國熱帶或亞熱帶地區(qū)。
植株高大,從植株基部到上部,均有明顯的主干,呈總狀分枝,分枝部位高,枝葉稀疏。
葉片大,葉片長度的變異范圍為10-26厘米,多數品種葉長在14厘米以上。
葉片概為一層。
?。?)小喬木型 此類屬進化類型。
抗逆性較喬木類強,分布于亞熱帶或熱帶茶區(qū)。
植株較高大,從植株基部至中部主干明顯,植株上部主干則不明顯。
分枝較稀,大多數品種葉片長度以10-14厘米之間,葉片多為兩層。
?。?)灌木型 此類亦屬進化類型。
包括的品種最多,主要分布于亞熱帶茶區(qū),我國大多數茶區(qū)均有分布。
植株低矮,無明顯主干,從植株基部分枝,分枝密,葉片較小,葉片長度變異范圍大。
為2.2-14厘米之間,大多數品種葉片長度 茶樹開花 在10厘米以下。
葉片2-3層。
編輯本段樹葉分類 第二級分類系統(tǒng)稱為類。
分類性狀為葉片大小,主要以成熟葉片長度,并兼顧其寬度而定。
分為特大大葉類、大葉類、中葉類和小葉類。
?。?)特大葉類 葉長在14厘米以上,葉寬5厘米以上。
?。?)大葉類 葉長10-14厘米,葉寬4-5厘米。
?。?)中葉類 葉長7-10厘米,葉寬3-4厘米 ?。?)小葉類 葉長7厘米以下,葉寬3厘米以下。
編輯本段樹種分類 第三級分類系統(tǒng)稱為種。
這里所謂的種,乃是指品種或品系,不同于植物分類學上的種,此處系借用習慣上的稱謂。
分類性狀為發(fā)芽時期,主要以頭輪營養(yǎng)芽,即越冬營養(yǎng)芽開采期(即一芽三葉開展盛期)所需的活動積溫而定。
分為早芽種、中芽種和遲芽種。
根據我們在杭州對全國主要茶樹品種營養(yǎng)芽物候學的觀察結果,將第三級分類系統(tǒng)作如下劃分: ?、僭缪糠N 發(fā)芽期早,頭茶開采期活動積溫在400℃以下。
?、谥醒糠N 發(fā)芽期中等,關茶開采期活動積溫400-500℃之間。
③遲芽種 發(fā)芽期遲,關茶開采期活動積溫在500℃以上。
生長環(huán)境 土壤:一般是土層厚達1米以上不含石灰石,排水良好的砂質壤土,有機質含量1%-2%以上,通氣性、透水性或蓄水性能好。
酸 大紅袍茶樹 堿度PH值4.5~6.5為宜。
雨量:雨量平均,且年雨量在1500公厘以上。
不足和過多都有影響。
陽光:光照是茶樹生存的首要條件,不能太強也不能太弱,對紫外線有特殊嗜好,因而高山出好茶。
溫度:一是氣溫,二是地溫,氣溫日平均需;最低不能低于-。
年平均溫度在攝氏十八度~二十五度。
地形:地形條件主要有海拔、坡地、坡向等。
隨著海拔的升高,氣溫和濕度都有明顯的變化,在一定高度的山區(qū),雨量充沛,云霧多,空氣濕度大,漫射光強,這對茶樹生育有利,但也不是愈高愈好,在1000米以上,會有凍害。
一般選擇偏南坡為好。
坡度不宜太大,一般要求30度以下。
歷史考證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fā)現茶樹和利用茶樹的國家。
瑞典科學家林奈(Carl von Linne)在 1753年出版的《植物種志》中,就將茶樹的最初學名定命為Thea sinensis.L,后又訂為Camellia sinensis L.,sinensis是拉丁文中國的意思。
在植物分類系統(tǒng)中,茶樹屬門(Angiospermae),雙子葉植物綱(Dicotyledoneae),原始花被亞綱(Archichlamydeae),山茶目(Theales),山茶科(Theaceae),山茶屬(Camellia)。
目前,大量栽培應用的茶樹的種名一般稱為Camellia sinensis,也有人稱為Thea sinensis,還有的稱Camellia theifera,1950年我國植物學家錢崇澍根據國際命名和茶樹特性研究,確定茶樹學名為[Camellia sinensis(L.)O.Kuntze],迄今未再更改。
茶樹起源問題雖然較難考證,但歷史上的一些痕跡和史料卻為茶樹起源提供了不少佐證,使人們能從多方面去了解和探索,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fā)展,逐漸取得了科學的結論和論證。
在古代史料中,茶的名稱很多。
在公元前2世紀,西漢的《凡將篇》中提到的荈詫就是茶,西漢末年,在揚雄的《方言》中,稱茶為蔎;在《神農本草經》(約成于漢朝)中,稱之為荼草或 選,東漢的《桐君錄》(撰人不詳)中謂之瓜蘆木;南朝宋山謙之的《吳興記》中稱為荈;唐陸 羽在《茶經》中,也提到其名,一曰茶,二曰槚,三曰 蔎,四曰茗,五曰荈。
總之,在陸羽撰寫《茶經》中,對茶的提法不下10余種,其中用得最多、最普遍的是荼。
由于茶事的發(fā)展,指茶的荼字使用越來越多,生有了區(qū)別的必要,于是從一字多義的茶字中,衍生出茶字。
陸羽在寫《茶經》(公元758年左右)時,將荼字減少一劃,改寫為茶。
從此,在古今茶學書中,茶字的形、音、義也就固定下來了。
在中國茶學史上,一般認為在唐代中期(約公元8世紀)以前,茶寫成荼,讀作tu。
據查,荼字最早見之于《詩經》,在《詩·邶風·谷風》中記有:誰謂荼苦
其甘如薺;《詩·豳風·七月》中記有:采荼、薪樗,食我農夫。
但對《詩經》中的荼,有人認為指的是茶,也有人認為指的是苦菜,至今看法不一,難以統(tǒng)一。
開始以荼字明確表示有茶字意義的,乃是我國最早的一部字書--《爾雅》(約公元前2世紀秦漢間成書),其中記有:槚,苦荼。
東晉郭璞在《爾雅注》中認為這指的就是常見的普通茶樹,它樹小如梔子。
冬生(意為常綠)葉,可煮作羹飲。
今呼早來者為荼,晚取者為茗。
而將荼字改寫成茶字的,按南宋魏了翁在《邛州先茶記》所述,乃是受了唐代陸羽《茶經》和盧仝《茶歌》的影響所致。
明代楊慎的《丹鉛雜錄》和清代的《唐韻正》也持相同看法。
但實際上更早,陸羽《茶經》提出:茶字,其字,或從草,或從木,或草木并。
注中指出:從草,當作茶,其字出《開元文字音義》;從木,當作搽,其字出《本草》;草木并,作荼,其字出《爾雅》。
明確表示,茶字出自唐玄宗(公元712~755年)撰的《開元文字音義》。
不過,從今人看來,一個新文字剛出現之際,免不了有一個新老交替使用的時期。
有鑒于此,清代學者考證后認為,茶字的形、音、義的確立,應在中唐以后。
他在《唐韻正》中寫道:愚游泰山岱岳,觀覽后碑題名,見大歷十四年(公元779年)刻荼藥字,貞元十四年(公元798年)刻荼宴字,皆作荼……其時字體尚未變。
至會昌元年(公元841年)柳公權書《玄秘塔碑鉆》大中九年(公元855年)裴休書《圭峰禪師碑》茶毗字,僅減此一劃,則此字變于中唐以下也。
而陸羽在撰寫世界上第一部茶著《茶經》時,在流傳著茶的眾多稱呼的情況下,統(tǒng)一改寫成茶字,這不能不說是陸羽的一個重大貢獻。
從此,茶字的字形、字音和字義一直沿用至今。
當然,這只是說,從先秦開始到唐代以前,茶字的字音、字形和字義尚未定型而已,其實,早在漢代就出現了茶字字形。
在有關漢代官私印章的分韻著錄《漢印分韻合編》中,有荼字七鈕,字形如下: 其中,最后兩個荼字的字形顯然已向荼字形演變了。
從讀音來看,也有將荼字讀成與茶字音相近似的。
如現在湖南省的,西漢時曾是荼陵侯劉沂的領地,俗稱荼王城,是當時長沙國十三個屬縣之一,稱荼陵縣。
在《漢書·地理志》中,荼陵的荼,顏師古注為:音弋奢反,又音丈加反。
所以,在《邛州先茶記》中說顏師古的注是:雖已傳人茶音,而未敢輒易字文。
也有人認為將荼改成茶字,并讀成現在的茶音,始于南朝梁代(公元502~557年)以后(見清《求古錄》)。
但從古代和現代專家學者的研究結果來看,大都認為中唐以前表示茶的是荼字,雖然,在那時已在個別場合,或見有茶字的字形,或讀有茶字的字音,但作為一個完整的茶字,字形、字音和字義三者同時被確定下來,乃是中唐以后的事。
通過茶字的演變與確立,它從一個側面告訴人們:茶字的形、音、義,最早是由中國確立的,至今已成了世界各國人民對茶的稱謂,只是按各國語種對茶的音譯而已.這表明:茶出自中國,源于中國,中國是茶的原產地。
在唐代陸羽撰寫《茶經》之前,中國的古代史料中,早已有關于茶事的記載了。
例如,在茶史研究上,每每要提到上古時代的神農:,日通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
是我國流傳很廣、影響很深的一個古代傳說,這在《史記·三皇本紀》、《淮南子·修務訓》、《本草衍義》等書中均有記載。
那么,神農是什么時代,何等樣人呢
據《莊子·盜跖篇》和《白虎通義》稱:神農時代是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母系氏族社會,當時人類已進入新石器的全盛時期,原始的畜牧業(yè)和農業(yè)已漸趨發(fā)達,這就是傳說中的神農時代。
神農則是這一時期先民的集中代表。
,日通七十二毒,……雖是傳說,但如果說它總結了人們長期生活斗爭的經驗,而把功勞集中于神化了的神農,也是無可非議的。
至于以茶解毒,既符合當時的社會實際,而且即使以今人的眼光看來,也有一定的科學根據。
若按此推論:在中國,茶的發(fā)現和利用始于原始母系氏族社會,迄今當有五六千年的歷史了。
不過,正式見諸文字記載的,是公元前200年左右秦漢年間的字書《爾雅》,稱茶為槚;漢代的《凡將篇》,稱茶為荈詫,將茶列為二十種藥物之一,是我國歷史上把茶作為藥物的最早文字記載。
東漢楊雄的《方言》談及蜀西南產茶,稱茶為蔎。
東晉常璩《華陽國志》,其中多處談到茶事。
其中,在《華陽國志·巴志》中談到:既克殷,以其宗姬于巴,爵之以子,古者遠國雖大,爵不過于,故吳楚及巴皆曰子……上植五谷,牲具六畜,桑、蠶、麻、纻、魚、鹽、銅、鐵,丹、漆、荼、蜜……皆納貢之。
這一史料把我國茶葉有文字記載的歷史推前到春秋戰(zhàn)國以前的周武王時期。
其實,同任何物種的起源一樣,茶的起源和存在,必然是在人類發(fā)現茶樹和利用茶樹之前,直到相隔很久很久以后,才為人們發(fā)現和利用。
人類的用茶經驗,也是經過代代相傳,從局部地區(qū)慢慢擴大開來,又隔了很久很久以后,才逐漸見諸于文字記載。
中國國土遼闊,民族眾多,導致了各地區(qū)的先民對茶的認識和對茶稱呼的不一致性,上文中提及的唐代以前茶的各種異名,就是佐證。
所以,文字記載表明,我們的祖先在3000多年前已開始栽培和利用茶樹了,但茶的起源肯定還要早得多。
茶起源于何時
按植物分類學的方法,可以追根溯源,先找到茶樹的親緣。
據研究,茶樹所屬的被子植物,起源于中生代的早期;雙手葉植物的繁盛時期,都是在中生代的中期;而山茶科植物化石的出現,又是在中生代末期白堊紀地層中;在山茶科里,山茶屬是比較原始的一個種群,它發(fā)生在中生代的末期至新生代的早期;而茶樹在山茶屆中又是比較原始的一個種。
所以,據植物學家分析,茶樹起源至今已有6000萬年至7000萬年歷史了。
編輯本段地域起源 大量的歷史資料和近代調查研究材料,不僅能確認中國是茶樹的原產地,而且已經明確中國的西南地區(qū),包括云南、貴州、四川是茶樹原產地的中心。
但對這個問題是有一個認識過程的。
茶樹原產于中國,自古以來,一向為世界所公認。
只是在1824年,駐印度的英國少校勃魯土(R·Bruce)在印度阿薩姆省沙地耶(Sadiya)地方發(fā)現有野生茶樹后,于是,國外有人以此為證,開始對中國是茶樹原產地提出了異議。
從此以后,在國際學術界開展了一場茶樹原產地之爭。
國外學者中有代表性的論點,主要是: ?。?)多數學者認為茶樹原產地在中國 1935年,印度茶業(yè)委員會組織了一個科學調查團,對印度沙地耶發(fā)現的野生茶樹進行了調查研究。
結果,植物學家瓦里茨(Wallich)博士和格里費(Griffich)博士都斷定,勃魯士發(fā)現的野生茶樹,與從中國傳入印度的茶樹同屬中國變種,至于茶樹的某些差異,那是野生已久的緣故。
1892年美國學者瓦爾茨(J·M·Walsh)的《茶的歷史及其秘訣》、威爾遜(A·Wilson)的《中國西南部游記》;1893年蘇聯學者勃列雪尼德(E·Brelschncder)的《植物科學入法國學者金奈爾(D·Genine)的《植物自然分類》,1960年蘇聯學者K·M·杰姆哈捷的《論野生茶樹的進化因素入以及近年來日本學者志村橋、橋本實等的有關研究報告中,都認為中國是茶樹的原產地。
這里,特別值得提出的是日本的志村橋和橋本實,他們結合多年茶樹育種研究工作,通過對茶樹細胞染色體的比較,指出中國種茶樹和印度種茶樹染色體數目都是相同的,即2n=30,表明在細胞遺傳學上兩者并無差異。
橋本實還進一步對茶樹外部形態(tài)作了分析和比較。
為此,他對中國東南部臺灣、海南到泰國、緬甸和印度阿薩姆茶樹的形態(tài)作了分析比較;1980年后,又三次到中國的云南、廣西、四川、湖南等產茶省(區(qū))作調查研究,發(fā)現印度那卡型茶和野生于臺灣山岳地帶的中國臺灣茶,以及緬甸的撣部種茶,形態(tài)上全部相似,并不存在區(qū)別中國種茶樹與印度種茶樹的界限。
所以,最后結論是茶樹的原產地在中國的云南、四川一帶。
(2)部分學者認為茶樹的原產地在印度 持這一觀點的代表人物是英軍少校勃魯土,他繼1824年聲稱發(fā)現印度野生茶樹后,1838年又印發(fā)了一本小冊子,列舉他在印度阿薩姆發(fā)現野生茶樹多處,其中沙地耶發(fā)現的一株野生茶樹高達43英尺,胸圍3英尺。
為此,勃魯士斷定,印度是茶樹原產地,理由是印度有野生茶樹。
1877年英人貝爾登(S·Baidond)步勃魯士后塵,在他寫的《阿薩姆之茶葉》中提出茶樹原產于印度持上述觀點的還有英國學者勒萊克(J·H·Blake,1903)、勃朗(E·A·Blown,1912)、易培遜(A ·Ibbetson)、林德萊(Lindley)和日本的加藤繁等。
他們的論據是:只有印度有野生茶樹,而沒有人提出中國有野生茶樹;印度阿薩姆種茶樹長得野,樹高葉大,而中國種茶樹材矮葉小。
其結論是:印度種是茶樹原種,印度是茶樹的原產地。
他們不知道中國在公元前200年左右的《爾雅》中就提到有野生大茶樹,他們亦不知中國不但有眾多的大葉茶,而且還有茶樹王。
(3)少數學者認為茶樹原產地在無名高地 主張這種觀點的有兩個代表人物:一是《茶葉全書》的作者、美國學者威廉·烏克斯(W·H·Ukers),他主張凡自然條件有利于茶樹生長的地區(qū)都是原產地的多源論說,認為茶樹原產地應包括緬甸東部、泰國北部、越南、中國云南和印度阿薩姆的森林中。
因為這個地區(qū)的生態(tài)條件極適宜于茶樹生長繁殖,所以這個地區(qū)的野生茶樹也比較多。
二是英國學者文登(T· Eden), 1958年在他所著的《茶》中寫道:茶樹原產依洛瓦底江發(fā)源處的某個中心地帶,或者更在這個中心地帶以北的無名高地。
前者指的是緬甸的江心坡,后者指的是中國的云南和西藏境內,即把依洛瓦底江發(fā)源處的緬甸江心坡和中國云南、西藏等地區(qū)說成是無名高地。
?。?)個別學者認為茶樹原產地有兩處 持這個觀點的代表人物,是爪哇茶葉試驗場的植物學家科恩斯徒(C·Stuart)博士。
1918年,當他考察中國邊境發(fā)現有野生茶樹后,認為在中國東部和東南部無大葉種茶樹的記載。
據此,他認為,茶樹因形態(tài)不同,可分為兩大原產地:一為大葉種茶樹,原產于中國西藏高原的東南部一帶,包括中國的四川、云南,以及緬甸、越南、泰國和印度阿薩姆等地;二為小葉種茶樹,原產于中國的東部和東南部,這就是二源論說。
以上四種觀點,除主張中國是茶樹原產地外,其他三種都是從1824年勃魯 士在印度發(fā)現野生大茶樹后才開始的,形成這些觀點的唯一依據,就是中國有沒有野生大茶樹。
中國茶樹資源 中國是世界茶樹的祖國,可以從中國古今很多地方發(fā)現的野生大茶樹得到進一步證明。
在中國彩的茶樹品種資源庫中,有一類非人工栽培也很少采制茶葉的大茶樹,俗稱野生大茶樹。
它通常是在一定的自然條件下經過長期的演化和自然選擇而生存下來的一個類群,不同于早先人工栽培后丟荒的野茶。
當然,這是相比較而言的。
在人類懂得栽培利用之前,茶樹都是野生的。
即使現今,也還有半野生的茶樹,如居住在云南省楚雄、南華等哀牢山上的彝族同胞都有去林中挖掘野茶苗栽種的習慣。
如今廣為栽培的景谷大白茶、勐庫大葉茶、凌云白毛茶、樂昌白毛茶、海南大葉茶、崇慶批把茶、桐梓大茶樹等早年均是野生茶樹。
可見,在野生茶和栽培茶之間并無絕對的界限,野生茶的含義應該是野生型茶樹。
我國是野生大茶樹發(fā)現最早最多的國家。
早在三國(公元220~280年)《吳普·本草》引《桐君錄》中就有南方有瓜蘆木(大茶樹)亦似茗,至苦澀,取為后茶飲,亦可通夜不眠之說。
陸羽在《茶經·一之源》中稱:其巴山峽川,有兩人合抱者,伐而掇之。
宋代沈括的《夢溪筆談》稱:建茶皆喬木,宋子安(1130~1200年)《記東溪茶樹》中說:柑葉茶樹高丈余,徑七八寸。
明代云南《大理府志》載:點蒼山(下關)……,產茶樹高一丈。
又據(廣西通志)載;白毛茶,……樹之大者高二丈,小者七、八尺。
嫩葉如銀針,老葉尖長,如龍眼樹葉而薄,背有白色茸毛,故名,概屬野生。
可見,我國早在1700多年前就發(fā)現野生大茶樹了。
據不完全統(tǒng)計,現在全國已有10個省區(qū)198處發(fā)現有野生大茶樹。
其中云南省樹干直徑在100厘米以上的就有十多株。
思茅地區(qū)鎮(zhèn)源縣九甲區(qū)和平鄉(xiāng)千家寨發(fā)現野生茶樹群落數千畝,其中龍?zhí)洞蟛铇涓?8.5米,樹幅16.4米,最低分枝10.0米,基部干徑143.5厘米,景東縣石門大茶樹高25.0米,基部干徑83.4厘米。
這些野生大茶樹可謂是當今世界茶樹之最了。
我國野生大茶樹有名個集中分布區(qū),一是滇南、滇西南,二是滇、桂、黔毗鄰區(qū),三是滇、川、黔毗鄰區(qū),四是粵、贛、湘毗鄰區(qū),少數散見于福建、臺灣和海南省。
主要集結在30°N線以南,其中尤以25°N線附近居多,并沿著北回歸線向兩側擴散,這與山茶屬植物的地理分布規(guī)律是一致的,它對研究山茶屬的演變途徑有著重要的價值。
在上述4個分布區(qū)中的野生大茶樹,以云南省的南部和西南部為最多;其次是四川省的南部和貴州省,這些地區(qū)的茶樹多屬高大喬木樹型,具有較典型的原始形態(tài)特征,且常見與山茶科植物如大頭茶(Polyspora atillaris(Roxb)Sweet)、木荷(Schima wallichii choisy)、拎木(Eurya acuminatissima Merr)、厚皮香(Ternstroemia gymnanthera(Wight et Arn.) Sprague)、石筆木(Tutcheria spectabilis Dunn)以及山茶屬植物瘤葉短蕊茶(C.muricatala Chang, sp.nov.)白毛紅山茶(C.albovillosa Hu, sp. nov.)、油茶(C.olifera Abel)、山茶(C.Japounica Linn.)、厚短蕊茶(C.pachyandra Hu)等混生,形成山茶科植物的分布區(qū)系。
此外,在粵、湘、贛毗鄰區(qū)是苦茶最集中的地區(qū),其中尤以南嶺山豚兩側最多,如江華苦茶、藍山苦茶、安遠苦茶、豐州苦茶、橫坑苦茶、思順苦茶、酃縣苦茶、賀縣苦茶等。
苦茶由于含有較多的酚酸物質,如黃酮類和花青素,再加構成茶葉苦澀味的重要成分如表一沒食子兒茶素沒食子酸酯(L一EGCG)、表--兒茶素沒食子酸酯(L-ECG)含量較高,使茶湯具有很濃的苦味,如乳源苦茶一杯中放葉數片,便苦似黃連,難以入口。
苦茶的生理機制雖需深入研究,但其有著重要的潛在利用價值,如可篩選出適制優(yōu)質紅茶品種,還可研制藥用茶等。
總之,自古至今,我國已發(fā)現的野生大茶樹,時間之早,樹體之大,數量之多,分布之廣,性狀之異,堪稱世界之最。
有無野生大茶樹,固然是確定茶樹原產地的重要依據之一,但發(fā)現有野生茶樹的地方,不一定就是茶樹的原產地。
中國和印度同是世界兩個文明古國,目前兩國都有野生大茶樹生存,但有一點是明確的,當印度人還不知種茶和飲茶,更不知道印度有茶樹'的時候,我國發(fā)現茶樹和利用茶樹卻已有數千年歷史了。
只是到了1780年,英國人和荷蘭人才開始從中國輸入茶籽在印度種茶。
有的學者說印度是茶樹原產地,乃是1824年英國軍人勃魯士在印度阿薩姆發(fā)現野生茶樹以后的事。
自那以后,許多植物學研究工作者從不同的角度出發(fā),對茶樹原產地問題作了比較深入細致的研究。
近幾十年來,我國的茶學工作者又從地質變遷和氣候變化出發(fā),結合茶樹的自然分布與演化,對茶樹原產地作了更加深入地分析與論證,進一步證明了我國的西南地區(qū)是茶樹的原產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