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喻見識狹小的成語
井底之蛙,呱呱呱
所謂美人者,以花為貌,以鳥為聲,為月為神…以詩詞為心。
出自清代張潮的《幽夢影》 ●幽夢影 卷上 讀經(jīng)宜冬,其神專也;讀史宜夏,其時久也;讀諸子宜秋,其致別也;讀諸 集宜春,其機(jī)暢也。
經(jīng)傳宜獨(dú)坐讀;史鑒宜與友共讀。
無善無惡是圣人;善多惡少是賢者;善少惡多是庸人;有惡無善是小人;有 善無惡是仙佛。
天下有一人知己,可以不恨。
不獨(dú)人也,物亦有之。
如菊以淵明為知己;梅 以和靖為知己;竹以子猷為知己;蓮以濂溪為知己;桃以避秦人為知己;杏以董 奉為知己;石以米顛為知己;荔枝以太真為知己;茶以盧仝、陸羽為知己;香草 以靈均為知己;莼鱸以季鷹為知己;瓜以邵平為知己;雞以宋宗為知己;鵝以右 軍為知己;鼓以禰衡為知己;琵琶以明妃為知己……一與之訂,千秋不移。
若松 之于秦始;鶴之于衛(wèi)懿;正所謂不可與作緣者也。
為月憂云;書憂蠹;為花憂風(fēng)雨;為才子佳人憂命??;真是菩薩心腸。
花不可以無蝶;山不可以無泉;石不可以無苔;水不可以無藻;喬木不可以無藤 蘿;人不可以無癖。
春聽鳥聲;夏聽蟬聲;秋聽蟲聲;冬聽雪聲;白晝聽棋聲;月下聽簫聲;山中聽松 風(fēng)聲;水際聽內(nèi)乃聲;方不虛生此耳。
若惡少斥辱;悍妻詬誶;真不若耳聾也。
上元須酌豪友;端午須酌麗友;七夕須酌韻友;中秋須酌淡友;重九須酌逸友。
鱗蟲中金魚;羽蟲中紫燕;可云物類神仙,正如東方曼倩避世金馬門,人不得而 害之。
入世須學(xué)東方曼倩;出世須學(xué)佛印了元。
賞花宜對佳人;醉月宜對韻人;映雪宜對高人。
對淵博友,如讀異書;對風(fēng)雅友,如讀名人詩文;對謹(jǐn)飭友,如讀圣賢經(jīng)傳;對滑 稽友,如閱傳奇小說。
楷書須如文人;草書須如名將。
行書介乎二者之間,如羊叔子緩帶輕裘,正是佳 處。
人須求可入詩;物須求可入畫。
少年人須有老成之識見;老成人須有少年之襟懷。
春者天之本懷,秋者天之別調(diào)。
昔人云:若無花、月、美人,不愿生此世界。
予益一語云:若無翰、墨、棋、酒, 不必定作人身。
愿作木而為樗;愿在草而為蓍;愿在鳥而為鷗;愿在獸而為鹿;愿在蟲而為蝶; 愿在魚而為鯤。
古人以冬為三余。
予謂當(dāng)以夏為三余——晨起者,夜之余;夜坐者,晝之余;午 睡者,應(yīng)酬人事之余。
古人詩云我愛夏日長。
洵不誣也。
莊周夢為蝴蝶,莊周之幸也;蝴蝶夢為莊周,蝴蝶之不幸也。
藝花可以邀蝶;壘石可以邀云;栽松可以邀風(fēng);貯水可以邀萍;筑臺可以邀月; 種蕉可以邀雨;植柳可以邀蟬。
景有言之極幽,而實(shí)蕭索者,煙雨也;境有言之極雅,而實(shí)難堪者,貧病也;聲有 言之極韻,而實(shí)粗鄙者,賣花聲也。
才子而富貴,定從福慧雙修得來。
新月恨其易沉,缺月恨其遲上。
躬耕吾所不能,學(xué)灌園而已矣;樵薪吾所不能,學(xué)草而已矣。
一恨書囊易蛀;二恨夏夜有蚊;三恨月臺易漏;四恨菊葉多焦;五恨松多大蟻; 六恨竹多落葉;七恨桂荷易謝;八恨薜蘿藏虺;九恨架花生刺;十恨河豚有毒。
樓上看山;城頭看雪;燈前看花;舟中看霞;月下看美人;另是一番情景。
山之光;水之聲;月之色;花之香;文人之韻致;美人之姿態(tài);皆無可名狀,無可 執(zhí)著。
真足以攝召魂夢,顛倒情思! 假使夢能自主,雖千里無難命駕,可不羨長房之縮地;死者可以晤對,可不需少 君之招魂;五岳可以臥游,可不俟婚嫁之盡畢。
以愛花之心愛美人,則領(lǐng)略自饒別趣;以愛美人之心愛花,則護(hù)惜倍有深情。
美人之勝于花者,解語也;花之勝于美人者,生香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香而 取解語者也。
窗內(nèi)人于紙窗上作字,吾于窗外觀之,極佳。
少年讀書如隙中窺月;中年讀書如庭中望月;老年讀書如臺上玩月;皆以閱歷 之淺深,為所得之淺深耳。
吾欲致書雨師:春雨,宜始于上元節(jié)后,至清明十日前之內(nèi),及谷雨節(jié)中;夏雨, 宜于每月上弦之前,及下弦之后;秋雨,宜于孟秋之上下二旬;至若三冬,正可不必 雨也。
為濁富不若為清貧,以憂生不若以樂死。
天下唯鬼最富,生前囊無一文,死后每饒楮鏹;天下唯鬼最尊,生前或受欺凌, 死后必多跪拜。
蝶為才子之化身,花乃美人之別號。
因雪想高士;因花想美人;因酒想俠客;因月想好友;因山水想得意詩文。
聞鵝聲如在白門;聞櫓聲如在三吳;聞灘聲如在浙江;聞羸馬項(xiàng)下鈴鐸聲,如在 長安道上。
雨之為物,能令晝短;能令夜長。
詩僧時復(fù)有之,若道士之能詩者,不啻空谷足音,何也? 當(dāng)為花中之萱草;毋為鳥中之杜鵑。
女子自十四五歲至二十四五歲,此十年中,無論燕、秦、吳、越,其音大都嬌 媚動人。
一睹其貌,則美惡判然矣。
耳聞不如目見,于此益信。
尋樂境乃學(xué)仙,避苦趣乃學(xué)佛。
佛家所謂極樂世界者,蓋謂眾苦之所不到也。
富貴而勞悴,不若安閑之貧賤;貧賤而驕傲,不若謙恭之富貴。
目不能自見;鼻不能自嗅;舌不能自舐;手不能自握,惟耳能自聞其聲。
目不能識字,其悶尤過于盲;手不能執(zhí)管,其苦更甚于啞。
并頭聯(lián)句,交頸論文,宮中應(yīng)制,歷使屬國,皆極人間樂事。
《水滸傳》武松詰蔣門神云:為何不姓李。
此語殊妙。
蓋姓實(shí)有佳有劣—— 如華、如柳、如云、如蘇、如喬,皆極風(fēng)韻;若夫毛也、賴也、焦也、牛也,則皆 塵于目而棘于耳也。
花之宜于目而復(fù)宜于鼻香,梅也、菊也、蘭也、水仙也、珠蘭也、蓮也;止宜 于鼻者,櫞也、桂也、瑞香也、*2子也、茉莉也、木香也、玫瑰也、臘梅也。
余則 皆宜于目者也。
花與葉俱可觀者,秋海棠為最,荷次之。
海棠、酴箝、虞美人、水仙, 又次之。
葉勝于花者,止雁來紅、美人蕉而已。
花與葉俱不足觀者紫薇也、辛夷也。
高語山林者,輒不喜談市朝事。
審若此,則當(dāng)并廢史漢諸書而不讀矣。
蓋諸書所 載者,皆古之市朝也。
云之為物,或崔巍如山;或?yàn)囦偃缢?或如人;或如獸;或如鳥毳;或如魚鱗;故 天下萬物皆可畫,惟云不能畫,世所畫云亦強(qiáng)名耳。
值太平世,生湖山郡,官長廉靜,家道優(yōu)裕,娶婦賢淑,生子聰慧。
人生如此,可 云全福。
養(yǎng)花膽瓶,其式之高低大小,須與花相稱。
而色之淺深濃淡,又須與花相反。
春雨如恩詔;夏雨如赦書;秋雨如挽歌。
十歲為神童;二十三十為才子;四十五十為名臣;六十為神仙,可謂全人矣。
武人不茍戰(zhàn),是為武中之文;文人不迂腐,是為文中之武。
文人講武事,大都紙上談兵;武將論文章,半屬道聽途說。
斗方止三種可存:佳詩文一也;新題目二也;精款式三也。
情必近于癡而始真;才必兼乎趣而始化。
凡花色之嬌媚者,多不甚香;瓣之千層者,多不結(jié)實(shí)。
甚矣全才之難也。
兼之者, 其惟蓮乎。
著得一部新書,便是千秋大業(yè);注得一部古書,允為萬世弘功。
延名師,訓(xùn)子弟;入名山,習(xí)舉業(yè);丐名士,代捉刀,三者都無是處。
積畫以成字,積字以成句,積句以成篇,謂之文。
文體日增,至八股而遂止。
如古 文、如詩、如賦、如詞、如曲、如說部、如傳奇小說,皆自無而有。
方其未有之時, 固不料后來之有此一體也。
逮既有此一體之后,又若天造地設(shè),為世所應(yīng)有之物。
然 自明以來,未見有創(chuàng)一體裁新人耳目者。
遙計(jì)百年之后,必有其人,惜乎不及見耳。
云映日而成霞,泉掛巖而成瀑。
所托者異,而名亦因之。
此友道之所以可貴也。
大家之文,吾愛之、慕之,吾愿學(xué)之;名家之文,吾愛之、慕之,吾不敢學(xué)之。
學(xué) 大家而不得,所謂刻鵠不成,尚類鶩也;學(xué)名家而不得,則是畫虎不成。
反類狗矣。
由戒得定,由定得慧,勉強(qiáng)漸近自然;煉精化氣,煉氣化神,清虛有何渣滓。
雖不善書,而筆硯不可不精;雖不業(yè)醫(yī),而驗(yàn)方不可不存;雖不工弈,而楸枰不 可不備。
方外不必戒酒, 但須戒俗; 紅裙不必通文, 但須得趣。
梅邊之石宜古;松下之石宜拙; 竹傍之石宜瘦; 盆內(nèi)之石宜巧。
律己宜帶秋氣;處世宜帶春氣。
厭催租之?dāng)∫?亟宜早早完糧;喜老衲之談禪,難免常常布施。
松下聽琴;月下聽簫;澗邊聽瀑布;山中聽梵唄,覺耳中別有不同。
月下談禪,旨趣益遠(yuǎn);月下說劍,肝膽益真;月下論詩,風(fēng)致益幽;月下對美人, 情意益篤。
有地上之山水,有畫上之山水,有夢中之山水,有胸中之山水。
地上者妙在丘 壑深邃;畫上者妙在筆墨淋漓;夢中者妙在景象變幻;胸中者妙在位置自如。
一日之計(jì)種蕉;一歲之計(jì)種竹;十年之計(jì)種柳;百年之計(jì)種松。
春雨宜讀書;夏雨宜弈棋;秋雨宜檢藏;冬雨宜飲酒。
詩文之體,得秋氣為佳;詞曲之體,得春氣為佳。
鈔寫之筆墨,不必過求其佳,若施之縑素,則不可不求其佳;誦讀之書籍,不必 過求其備,若以供稽考,則不可不求其備; 游歷之山水,不必過求其妙,若因之卜居,則不可不求其妙。
人非圣賢,安能無所不知。
只知其一,惟恐不止其一,復(fù)求知其二者,上也;止知 其一,因人言,始知有其二者,次也;止知其一,人言有其二而莫之信者,又其次也; 止知其一,惡人言有其二者,斯下之下矣。
藏書不難,能看為難;看書不難, 能讀為難;讀書不難,能用為難;能用不難,能 記為難。
有工夫讀書謂之福;有力量濟(jì)人謂之福;有學(xué)問著述謂之福;無是非到耳謂之福; 有多聞直諒之友謂之福。
人莫樂于閑,非無所事事之謂也。
閑則能讀書,閑則能游名勝,閑則能交益友, 閑則能飲酒,閑則能著書。
天下之樂,孰大于是。
文章是案頭之山水,山水是地上之文章。
《水滸傳》是一部怒書;《西游記》是一部悟書;《金瓶梅》是一部哀書。
讀書最樂,若讀史書,則喜少怒多,究之怒處亦樂處也。
發(fā)前人未發(fā)之論,方是奇書;言妻子難言之情,乃為密友。
●幽夢影 卷下 風(fēng)流自賞,只容花鳥趨陪;真率誰知,合受煙霞供養(yǎng)。
萬事可忘,難忘者名心一段;千般易淡,未淡者美酒三杯。
芰荷可食而亦可衣,金石可器而亦可服。
宜于耳復(fù)宜于目者,彈琴也,吹簫也。
宜于耳不宜于目者,吹笙也,汜管也。
看曉妝宜于傅粉之后。
我不知我之前生當(dāng)春秋之季,曾一識西施否;當(dāng)?shù)湮缰畷r,曾一看衛(wèi)玠否;當(dāng)義 熙之世,曾一醉淵明否;當(dāng)天寶之代,曾一睹太真否;當(dāng)元豐之朝,曾一晤東坡否。
千 古之上相思者,不止此數(shù)人,而此數(shù)人則其尤甚者,故姑舉之以概其余也。
花不可見其落,月不可見其沉,美人不可見其夭。
種花須見其開,待月須見其滿,著書須見其成,美人須見其暢適,方有實(shí)際。
否 則皆為虛設(shè)。
以松花為糧,以松實(shí)為香,以松枝為麈尾,以松陰為步障,以松濤為鼓吹。
山居 得喬松百余章,真乃受用不盡。
玩月之法:皎潔則宜仰觀,朦朧則宜俯視。
凡事不宜刻,若讀書則不可不刻;凡事不宜貪,若買書則不可不貪;凡事不宜癡, 若行善則不可不癡。
酒可好不可罵座,色可好不可傷生,財(cái)可好不可昧心,氣可好不可越理。
文名可以當(dāng)科第,儉德可以當(dāng)貨財(cái),清閑可以當(dāng)壽考。
不獨(dú)誦其詩,讀其書,是尚友古人,即觀其字畫,亦是尚友古人處。
無益之施舍,莫過于齋僧;無益之詩文,莫過于祝壽。
妾美不如妻賢,錢多不如境順。
創(chuàng)新庵不若修古廟,讀生書不若溫舊業(yè)。
字與畫同出一原。
觀六書始于象形,則可知已。
忙人園亭,宜與住宅相連;閑人園亭,不妨與住宅相遠(yuǎn)。
酒可以當(dāng)茶,茶不可以當(dāng)酒;詩可以當(dāng)文,文不可以當(dāng)詩;曲可以當(dāng)詞,詞不可 以當(dāng)曲;月可以當(dāng)燈,燈不可以當(dāng)月;筆可以當(dāng)口,口不可以當(dāng)筆;婢可以當(dāng)奴,奴不 可以當(dāng)婢。
胸中小不平,可以酒消之;世間大不平,非劍不能消也。
不得已而諛之者,寧以口,毋以筆;不可耐而罵之者,亦寧以口,毋以筆。
多情者必好色,而好色者未必盡屬多情;紅顏者必薄命,而薄命者未必盡屬紅顏; 能詩者必好酒,而好酒者未必盡屬能詩。
梅令人高,蘭令人幽,菊令人野,蓮令人淡,春海棠令人艷,牡丹令人豪,蕉與竹 令人韻,秋海棠令人媚,松令人逸,桐令人清,柳令人感。
物之能感人者,在天莫如月,在樂莫如琴,在動物莫如鳥,在植物莫如柳。
涉獵雖曰無用,猶勝于不通古今;清高固然可嘉,莫流于不識時務(wù)。
所謂美人者:以花為貌,以鳥為聲,以月為神,以柳為態(tài),以玉為骨,以冰雪為膚, 以秋水為姿,以詩詞為心。
吾無間然矣。
蠅集人面,蚊嘬人膚,不知以人為何物。
有山林隱逸之樂而不知享者,漁樵也,農(nóng)圃也,緇黃也;有園亭姬妾之樂,而不 能享、不善享者,富商也、大僚也。
黎舉云:欲令梅聘海棠,橙棖臣櫻桃,以芥嫁筍,但時不同耳。
予謂物各有偶, 擬必于倫。
今之嫁娶,殊覺未當(dāng)。
如梅之為物,品最清高;棠之為物,姿極妖艷。
即使 同時,亦不可為夫婦。
不若梅聘梨花,海棠嫁杏,櫞臣佛手,荔枝臣櫻桃,秋海棠嫁雁 來紅,庶幾相稱耳。
至若以芥嫁筍,筍如有知,必受河?xùn)|獅子之累矣。
五色有太過有不及,惟黑與白無太過。
閱《水滸傳》,至魯達(dá)打鎮(zhèn)關(guān)西,武松打虎,因思人生必有一樁快意事,方不枉 生一場。
即不能有其事,亦須著得一種得意之書,庶幾無憾耳。
春風(fēng)如酒,夏風(fēng)如茗,秋風(fēng)如煙,如姜芥。
鳥聲之最佳者,畫眉第一,黃鸝、百舌次之。
然黃鸝、百舌,世未有籠而畜之者, 其殆高士之儔,可聞而不可屈者耶。
不治生產(chǎn),其后必致累人;專務(wù)交游,其后必致累己。
昔人云:婦人識字,多致誨淫。
予謂此非識字之過也。
蓋識字則非無聞之人,其 淫也,人易得而知耳。
善讀書者無之而非書:山水亦書也,棋酒亦書也,花月亦書也;善游山水者,無 之而非山水,書史亦山水也,詩酒亦山水也, 花月亦山水也。
園亭之妙,在邱壑布置,不在雕繪瑣屑。
往往見人家園子屋脊墻頭,雕磚鏤瓦, 非不窮極工巧,然未久即壞,壞后極難修葺,是何如樸素之為佳乎。
清宵獨(dú)坐,邀月言愁;良夜孤眠,呼蛩語恨。
官聲陋于輿論。
豪右之口,與寒乞之口,俱不得其真;花案定于成心。
艷媚之評, 與寢陋之評,概恐失其實(shí)。
胸藏邱壑,城市不異山林;興寄煙霞,閻浮有如蓬島。
多情者不以生死易心,好飲者不以寒暑改量,喜讀書者不以忙閑作輟。
蛛為蝶之?dāng)硣?驢為馬之附庸。
立品須法乎宋人之道學(xué),涉世宜參以晉代之風(fēng)流。
古謂禽獸亦知人倫。
予謂匪獨(dú)禽獸也,即草木亦復(fù)有之。
牡丹為王,芍藥為相, 其君臣也;南山之喬 , 北山之梓 , 其父子也 ; 荊之聞分而枯 , 聞不分而活 , 其兄弟也 ; 蓮之并蒂 , 其夫婦也 ; 蘭之同心 , 其朋友也。
豪杰易于圣賢,文人多于才子。
牛與馬,一仕而一隱也;鹿與豕,一仙而一凡也。
古今至文,皆血淚所成。
情之一字,所以維持世界;才之一字,所以粉飾乾坤。
有青山方有綠水,水惟借色于山;有美酒便有佳詩,詩亦乞靈于酒。
嚴(yán)君平以卜講學(xué)者也;孫思邈以醫(yī)講學(xué)者也;諸葛武侯以出師講學(xué)者也。
鏡不幸而遇嫫母;硯不幸而遇俗子;劍不幸而遇庸將;皆無可奈何之事。
天下無書則已;有則必當(dāng)讀;無酒則已,有則必當(dāng)飲;無名山則已,有則必當(dāng)游; 無花月則已,有則必當(dāng)賞玩;無才子佳人則已,有則必當(dāng)愛慕憐惜。
秋蟲春鳥,尚能調(diào)聲弄舌,時吐好音。
我輩搦管拈毫,豈可甘作鴉鳴牛喘! 媸顏陋質(zhì),不與鏡為仇者,亦以鏡為無知之死物耳。
使鏡而有知,必遭撲破矣。
作文之法:意之曲折者,宜寫之以顯淺之詞;理之顯淺者,宜運(yùn)之以曲折之筆; 題之熟者,參之以新奇之想;題之庸者,深之以關(guān)系之論。
至于窘者舒之使長,縟者 刪之使簡,俚者文之使雅,鬧者攝之使靜,皆所謂裁制也。
筍為蔬中尤物;荔枝為果中尤物;蟹為水族中尤物;酒為飲食中尤物;月為天文 中尤物;西湖為山水中尤物;詞曲為文字中尤物。
買得一本好花,猶且愛憐而護(hù)惜之,矧其為解語花乎? 觀手中便面,足以知其人之雅俗,足以識其人之交游。
水為至污之所會歸,火為至污之所不到。
若變不潔而為至潔,則水火皆然。
貌有丑而可觀者,有雖不丑而不足觀者;文有不通而可愛者,有雖通而極可厭者。
此未易與淺人道也。
游玩山水,亦復(fù)有緣。
茍機(jī)緣未至,則雖近在數(shù)十里之內(nèi),亦無暇到也。
貧而無諂,富而無驕,古人之所賢也;貧而無驕,富而無諂,今人之所少也。
足以 知世風(fēng)之降矣。
昔人欲以十年讀書,十年游山,十年檢藏。
予謂檢藏盡可不必十年,只二三載足 矣。
若讀書與游山,雖或相倍蓰,恐亦不足以償所愿也。
必也如黃九煙前輩之所云 人生必三百歲,而后可乎。
寧為小人之所罵,毋為君子之所鄙;寧為盲主司之所擯棄,毋為諸名宿之所不知。
傲骨不可無,傲心不可有。
無傲骨則近于鄙夫,有傲心不得為君子。
蟬是蟲中之夷齊,蜂為蟲中之管晏。
鏡中之影,著色人物也;月下之影,寫意人物也。
鏡中之影,鉤邊畫也;月下之影, 沒骨畫也。
月中山河之影,天文中地理也;水中星月之象,地理中天文也。
能讀無字之書,方可得驚人妙句;能會難通之解,方可參最上禪機(jī)。
若無詩酒,則山水為具文;若無佳麗,則花月皆虛設(shè)。
才子而美姿容,佳人而工著作,斷不能永年者,匪獨(dú)為造物之所忌。
蓋此種原不 獨(dú)為一時之寶,乃古今萬世之寶,故不欲久留人世取褻耳。
閑人之硯固欲其佳,而忙人之硯尤不可不佳;娛情之妾固欲其美,而廣嗣之妾 亦不可不美。
才子遇才子,每有憐才之心;美人遇美人,必?zé)o惜美之意。
我愿來世托生為絕代 佳人,一反其局而后快。
予嘗欲建一無遮大會,一祭歷代才子,一祭歷代佳人。
俟遇有真正高僧,即當(dāng)為 之。
圣賢者,天地之替身。
擲升官圖,所重在德,所忌在贓。
何一登仕版,輒與之相反耶? 動物中有三教焉:蛟龍麟鳳之屬,近于儒者也;猿狐鶴鹿之屬,近于仙者也;獅 子牯牛之屬,近于釋者也。
植物中有三教焉;竹梧蘭蕙之屬,近于儒者也;蟠桃老桂 之屬,近于仙者也;蓮花葡萄之屬, 近于釋者也。
佛氏云:日月在須彌山腰。
果爾則日月必是繞山橫行而后可。
茍有升有降,必 為山巔所礙矣。
又云:地上有阿耨達(dá)池,其水四出,流入諸印度。
又云:地輪之下 為水輪,水輪之下為風(fēng)輪,風(fēng)輪之下為空輪。
余謂此皆喻言人身也:須彌山喻人首, 日月喻兩目,池水四出喻血脈流通,地輪喻此身,水為便溺,風(fēng)為泄氣。
此下則無物矣。
予嘗偶得句,亦殊可喜,惜無佳對,遂未成詩。
其一為枯葉帶蟲飛,其一為鄉(xiāng) 月大于城。
姑存之以俟異日。
空山無人,水流花開二句,極琴心之妙境:勝固欣然,敗亦可喜'二句,極手 談之妙境:帆隨湘轉(zhuǎn), 望衡九面二句,極泛舟之妙境。
胡然而天,胡然而帝二句,極美人之妙境。
鏡與水之影,所受者也;日與燈之影,所施者也,月之有影,則在天者為受而在 地者為施也。
水之為聲有四:有瀑布聲,有流泉聲,有灘聲,有溝澮聲;風(fēng)之為聲有三:有松濤 聲,有秋草聲,有波浪聲;雨之為聲有二:有梧蕉荷葉上聲,有承檐溜筒中聲。
文人每好鄙薄富人,然于詩文之佳者,又往往以金玉珠璣錦繡譽(yù)之,則又何也? 能閑世人之所忙者,方能忙世人之所閑。
居城市中,當(dāng)以畫幅當(dāng)山水,以盆景當(dāng)苑囿,以書籍當(dāng)友朋。
鄰居須得良朋始佳。
若田夫樵子,僅能辦五谷而測晴雨,久且數(shù),未免生厭矣。
而友之中,又當(dāng)以能詩為第一, 能談次之,能畫次之,能歌又次之,解觴政者又次之。
玉蘭,花中之伯夷也。
葵,花中之伊尹也。
蓮,花中柳下惠也。
鶴,鳥中之伯夷也。
雞,鳥中之伊尹也。
鶯,鳥中之柳下惠也。
無其罪而虛受惡名者,蠹魚也; 有其罪而恒逃清議者,蜘蛛也。
黑與白交,黑能污白,白不能掩黑;香與臭混,臭能勝香,香不能敵臭。
此君子小 人相攻之大勢也。
恥之一字,所以治君子;痛之一字,所以治小人。
鏡不能自照,衡不能自權(quán),劍不能自擊。
古人云:詩必窮而后工。
蓋窮則語多感慨,易于見長耳。
若富貴中人,既不可 憂貧嘆賤,所談?wù)卟贿^風(fēng)云月露而已,詩安得佳?茍思所變,計(jì)惟有出游一法,即以 所見之山川風(fēng)土物產(chǎn)人情,或當(dāng)瘡痍兵燹之余,或值旱澇災(zāi)聳之后,無一不可寓之 詩中,借他人之窮愁,以供我之詠嘆,則詩亦不必待窮而后工也。
文言文中之的用法
之⑴【】他,她,它(們)。
①人皆吊之。
(之:他,指善術(shù)者)②以刀劈狼首,數(shù)刀斃之。
(之,指狼。
)③媼之送燕后也,持其踵為之泣。
(本義項(xiàng)指后一個“之”:她,指燕后。
)④彼竭我盈,故克之。
(之:他們,指齊軍。
)⑤我見相如,必辱之。
(之:他,指相如。
)⑥以杜君言泛訊之。
(之:他們,旨獄中囚犯。
)⑦阿母得聞之,槌床便大怒。
(之:它,指上文府吏的話。
)⑧遽撲之,入石穴中。
(之:它,指蟋蟀。
)⑨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
(本義項(xiàng)指后一個“之”它指兵器。
)⑵翻譯為:的。
例:①近塞之人,死者十九。
(《塞翁失馬》)②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③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
④東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⑶【動詞】往,到......去。
例:①如欲之南海,何如
(《為學(xué)》)②去逾四十里,之虛所賣之。
(本義項(xiàng)指前一個“之”。
)③諸將請所之。
④輟耕之壟上,悵恨久之。
(本義項(xiàng)指前一個“之”。
)⑤又有剪發(fā)杜門,佯狂不知所之者。
⑥于是棄其家走之關(guān)中。
⑦有牽牛而過堂下者。
王見之,曰:“牛何之
”(本義項(xiàng)指后一個之“之”。
)⑧然后驅(qū)而之善,固民之從之也輕。
(本義項(xiàng)指第一個“之”)⑷這,此。
例:①以君之力,曾不能損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本義項(xiàng)指后一個“之”。
)②其上以構(gòu)脂、臘和氏灰之類昌之。
(本義項(xiàng)指前一個之。
)③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④公輸盤為楚造云梯之械。
⑤均之二策,寧許以負(fù)秦曲。
⑥郯子之,其賢不及孔子。
⑦于是六國之士,有寧越、徐尚、蘇秦、杜赫之為之謀。
(本義項(xiàng)指中間一個。
)⑸作賓語前置(倒裝句)的標(biāo)志。
例:①何陋之有
②宋何罪之有
③句讀之不知。
④何功之有哉
⑤詩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夫子之謂也。
(本義項(xiàng)指后一個之。
)⑹我。
例:①君將哀而生之乎
②不知將軍寬之至此也
③以是知公子恨之復(fù)返也。
④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親數(shù)存之。
⑤今單車來代之,何如哉
⑥寡君之以為戮,死且不朽。
(之以為戮:以之為戮。
之:指我們。
)⑺用在句末補(bǔ)足音節(jié),無實(shí)義。
例:輟耕之壟上,悵恨久之。
(本義項(xiàng)指后一個之。
)⑻用在主謂結(jié)構(gòu)中,表示了消句子獨(dú)立性。
例:①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
②樂郊樂郊,誰之永號
③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⑼作定語后置的標(biāo)志。
例:①云之崔嵬。
②人又誰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⑽用在句中(常用在主語和謂語之間),取消句子獨(dú)立性,不翻譯。
例:①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
②皮之不存,毛將安附焉
③屈平之作《離騷》,蓋自怨生也。
④人之為學(xué)有難易乎
⑤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jì)深遠(yuǎn)。
八年級上冊語文古詩和文言文,人教版,文言文要解釋
陋室銘》唐·劉禹錫山不在高,有仙則名。
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
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可以調(diào)素琴,閱金經(jīng)。
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
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2注釋譯文詞語注釋⑴.陋室:簡陋的屋子。
銘:古代刻在器物上用來警戒自己或稱述功德的文字,叫“銘”,后來就成為一種文體。
這種文體一般都是用韻的。
⑵.在(zài):在于,動詞。
⑶.名(míng):出名,著名,這里指因...而著名,名詞用作動詞。
⑷.靈(líng):形容詞用作動詞,有靈氣。
⑸.斯是陋室(lòu shì):這是簡陋的屋子。
斯:指示代詞,此,這。
是:表示判斷。
陋室:簡陋的屋子,這里指作者自己的屋子。
⑹.惟吾德馨(xīn):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簡陋了)。
惟:只。
吾:我,這里是指住屋的人自己。
德馨:德行高尚。
《尚書·君陳》:“黍稷非馨,明德惟馨。
”馨:香氣,這里指品德高尚。
⑺.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苔痕碧綠,長到階上;草色青蔥,映入簾里。
上:長到;入:映入。
⑻.鴻儒(hóng rú):指博學(xué)的人。
鴻:大。
儒,舊指讀書人。
⑼.白?。浩矫瘛?/p>
這里指沒有什么學(xué)問的人。
⑽.調(diào)(tiáo)素琴:彈奏不加裝飾的琴。
調(diào):調(diào)弄,這里指彈(琴)。
素琴:不加裝飾的琴。
⑾.金經(jīng):現(xiàn)今學(xué)術(shù)界仍存在爭議,有學(xué)者認(rèn)為是指佛經(jīng)(《金剛經(jīng)》),也有人認(rèn)為是裝飾精美的經(jīng)典(《四書五經(jīng)》),但就江蘇教育出版社的語文書則指的是佛經(jīng)(《金剛經(jīng)》)而安徽考察則是后者。
金:珍貴的。
金者貴義,是珍貴的意思,儒釋道的經(jīng)典都可以說是金經(jīng)。
⑿.絲竹:琴瑟、簫管等樂器的總稱,“絲”指弦樂器,“竹”指管樂器。
這里指奏樂的聲音。
⒀.之:助詞,不譯。
用在主謂間,取消句子的獨(dú)立性。
⒁.亂耳:擾亂雙耳。
亂: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亂,擾亂。
⒂.案牘(dú):(官府的)公文,文書。
⒃.勞形:使身體勞累(“使”動用法)。
勞: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勞累。
形:形體、身體。
⒄.南陽:地名,今河南省南陽市西。
諸葛亮在出山之前,曾在南陽臥龍崗中隱居躬耕。
⒅.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南陽有諸葛亮的草廬,西蜀有揚(yáng)子云的亭子。
這兩句是說,諸葛廬和子云亭都很簡陋,因?yàn)榫幼〉娜撕苡忻?,所以受到人們的景仰?/p>
諸葛亮,字孔明,三國時蜀漢丞相,著名的政治家和軍事家,出仕前曾隱居南陽臥龍崗中。
揚(yáng)雄,字子云,西漢時文學(xué)家,蜀郡成都人。
廬:簡陋的小屋子。
⒆.孔子云:孔子說,云在文言文中一般都指說。
選自《論語·子罕》篇:“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作者在此去掉君子居之,體現(xiàn)他謙虛的品格。
[1]⒇.何陋之有:即“有何之陋”,屬于賓語前置。
之,助詞,表示強(qiáng)烈的反問,賓語前置的標(biāo)志,不譯。
全句譯為:有什么簡陋的呢
孔子說的這句話見于《論語·子罕》篇:“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金經(jīng)白話譯文山不在于高,有仙人居住就成了名山;水不一定要深,有龍居住就成了靈異的(水)。
這是簡陋的房子,只是我(住屋的人)品德高尚(就不感到簡陋了)。
青苔的痕跡長到階上;碧綠的草色映入窗簾。
(與我)談笑的是學(xué)問淵博的人,和我交往的沒有平民。
可以彈奏沒有裝飾的古琴,閱讀佛經(jīng)。
沒有(嘈雜的)音樂使耳朵受到擾亂,沒有官府的公文使身體勞累。
就好比南陽諸葛亮的草廬,西蜀揚(yáng)子云的亭子。
孔子說:“(有君子住在里面,)有什么簡陋的呢
”文章主旨:通過對居室的描繪,極力形容陋室的不陋,“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這一中心,表達(dá)了作者保持高尚節(jié)操、安于清貧的人生態(tài)度和不愿與權(quán)貴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八年級上冊所有文言文
21 桃花源記晉】陶淵明 晉太元武陵人捕魚為業(yè)。
緣,忘路之遠(yuǎn)近。
忽逢桃花夾岸數(shù)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漁人甚異之。
復(fù)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從口入。
初極狹,才通人。
復(fù)行數(shù)十步,豁然開朗。
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
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
具答之。
便要還家,設(shè)酒殺雞作食。
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
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fù)出焉,遂與外人間隔。
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
余人各復(fù)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數(shù)日,辭去。
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
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
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fù)得路。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guī)往。
未果,尋病終。
后遂無問津者。
(譯文)東晉太元年間,有一個以捕魚為業(yè)的武陵人。
(有一天)他沿著小溪劃船,忘記了走了多遠(yuǎn)。
忽然見到(一片)桃花林,生長在溪水兩岸,長達(dá)幾百步,中間沒有其它的樹。
芳香的青草鮮艷美麗,飄落的花瓣繁多而紛亂。
漁人對此感到詫異。
又向前走,想要走到桃花林的盡頭。
桃花林消失在溪水的源頭,(緊接著)就看到一座山。
山上有個小洞口,洞里隱隱約約好像有光亮。
(漁人)便離開船,從洞口進(jìn)入。
開始(洞)非常狹窄,僅容一個人通過。
又向前走了幾十步,眼前一下子由狹隘幽暗一變而為開闊明亮。
(這里)土地平坦寬闊,房屋整齊,有肥沃的田地、美麗的池塘和桑樹竹林這類的景物。
田間小路交錯相通,(村落間)互相都能聽見雞鳴狗叫的聲音。
在其中人們來來往往耕種勞作,男女的穿戴,都和桃花源以外的人一樣。
老人和小孩,都悠閑愉快,自得其樂。
( 桃花源里面的人)見了漁人,于是非常吃驚,問(漁人)從哪里來,(漁人)詳細(xì)回答了他們。
(那人)便邀請(漁人)到自己家里去,擺酒殺雞做飯來款待他。
村里的人聽說有這樣一個人,都來拜訪詢問。
他們自己說他們的祖先為了躲避秦朝時的戰(zhàn)亂,帶領(lǐng)妻子和兒女及同鄉(xiāng)的人來到這與世隔絕的地方,不再從這里出去,于是就與外面的人斷絕了來往。
他們問現(xiàn)在是什么朝代,(桃源里的人)竟然不知道有過漢朝,更不用說魏朝和晉朝了。
漁人一一都詳細(xì)地告訴了他們,(他們聽了)都感嘆驚訝。
其余的人又各自邀請(漁人)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和食物來(款待他)。
漁人停留了幾天,就告別離開了。
桃花源里的人對他說:“(這里的情況)不值得對外面的人說。
” 他出桃花源后,找到他的船,就沿著之前的路(回去),(一路上)到處做標(biāo)記。
到了郡城下(武陵郡城),拜見了太守,說了在桃花源的所見所聞。
太守立即派人跟隨他前往,尋找先前所做的標(biāo)記,最終還是迷失了方向,再也沒找到(通往桃花源)路。
南陽的劉子驥,是一個品德高尚的名士。
聽說了這件事,高興地計(jì)劃要去(探訪)。
卻沒有找到,不久就病死了。
此后就(再也)沒有去尋找(桃花源)的人了。
22 短文兩篇(一)陋室銘【唐】劉禹錫山不在高,有仙則名。
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
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可以調(diào)素琴,閱金經(jīng)。
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
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譯文)山不在于多高,有神仙(居?。┚湍艹雒?/p>
水不在于多深,有龍(居住)就能顯得有靈氣。
這是間簡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高尚(就不覺得簡陋了)。
苔蘚痕跡碧綠蔓延到臺階上;草色青蔥,映入竹簾里。
到這里談笑的都是淵博的大學(xué)者,交往的沒有知識淺薄的人。
可以彈奏樸素的古琴,閱讀佛經(jīng)。
沒有(嘈雜的)音樂擾亂雙耳,沒有官府的公文使身體勞累。
(我的陋室就像那)南陽諸葛亮的茅廬,西蜀揚(yáng)子云的亭子。
孔子說:“有什么簡陋的呢
” (二)愛蓮說【北宋】周敦頤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
晉陶淵明獨(dú)愛菊。
自李唐來,世人盛愛牡丹。
予獨(dú)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yuǎn)益清,亭亭凈植,可遠(yuǎn)觀而不可褻玩焉。
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
噫
菊之愛,陶后鮮有聞。
蓮之愛,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譯文)水里陸地上各種草木的花,值得喜愛的有很多。
晉朝的陶淵明只愛菊花。
自從唐朝以來,世上的人都喜愛牡丹。
我只愛蓮花的從污泥里長出來卻不被沾染,在清水里洗滌過但是并不顯得妖艷,它中間貫通,外部筆直而不彎曲,不牽牽連連,不枝枝節(jié)節(jié),香氣散播到遠(yuǎn)處,更加清幽,筆直而潔凈地立在那里,人們可以在遠(yuǎn)處觀賞它,卻不可以靠近玩弄它呀。
我認(rèn)為菊花是花中隱居的人;牡丹,是花中富貴的花;蓮花,是花中的君子。
唉
愛菊花的人,陶淵明之后就很少有聽聞了。
愛蓮花的,像我一樣的還有什么人呢
喜愛牡丹的人,應(yīng)當(dāng)人很多了
23 核舟記 【明末】魏學(xué)洢明有奇巧人曰王叔遠(yuǎn),能以徑寸之木,為宮室、器皿、人物,以至鳥獸、木石,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tài)。
嘗貽余核舟一,蓋大蘇泛赤壁云。
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許。
中軒敞者為艙,箬篷覆之。
旁開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
啟窗而觀,雕欄相望焉。
閉之,則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風(fēng)徐來,水波不興”,石青糝之。
船頭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佛印居右,魯直居左。
蘇、黃共閱一手卷。
東坡右手執(zhí)卷端,左手撫魯直背。
魯直左手執(zhí)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語。
東坡現(xiàn)右足,魯直現(xiàn)左足,各微側(cè),其兩膝相比者,各隱卷底衣褶中。
佛印絕類彌勒,袒胸露乳,矯首昂視,神情與蘇、黃不屬。
臥右膝,詘右臂支船,而豎其左膝,左臂掛念珠倚之——珠可歷歷數(shù)也。
舟尾橫臥一楫。
楫左右舟子各一人。
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嘯呼狀。
居左者右手執(zhí)蒲葵扇,左手撫爐,爐上有壺,其人視端容寂,若聽茶聲然。
其船背稍夷,則題名其上,文曰“天啟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遠(yuǎn)甫刻”,細(xì)若蚊足,鉤畫了了,其色墨。
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計(jì)一舟,為人五;為窗八;為箬篷,為楫,為爐,為壺,為手卷,為念珠各一;對聯(lián)、題名并篆文,為字共三十有四。
而計(jì)其長曾不盈寸。
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
嘻,技亦靈怪矣哉
(譯文)明朝有個有特殊技藝的人叫王叔遠(yuǎn),他能夠用直徑一寸的細(xì)小圓形木頭,雕刻宮殿、杯、盤、碗、碟等生活用具,人物以及石頭。
沒有一件不是依據(jù)木頭原來的樣子模擬那些東西的形狀,各有各的神情姿態(tài)。
他曾經(jīng)贈送我一只用桃核雕成的小船,刻的原來是蘇軾泛游赤壁。
船從頭到尾大約有八分多長,大約有兩個黃米粒那么高。
中間高起而開敞的部分是船艙,用篛竹葉做成的船篷覆蓋著它。
船艙的兩旁開有小窗戶,左右各四扇,一共有八扇。
打開窗子來看,雕刻著花紋的欄桿左右相對。
關(guān)上窗子,就(看到)右邊(窗門)刻著“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八個字,左邊(窗門)刻著“清風(fēng)徐來,水波不興”八個字,用石青涂在刻著字的凹處。
船頭坐著三個人,中間戴著高高的帽子并且胡須濃密的人是蘇東坡,佛印位于他的右邊,黃魯直位于他的左邊。
蘇東坡和黃魯直共同看著一幅書畫長卷。
蘇東坡右手拿著畫卷的右端,左手輕按魯直的背上。
魯直左手拿著畫卷的左端,右手指著畫卷,好像在說什么話似的。
東坡露出右腳,魯直露出左腳,身子略微側(cè)斜,他們的互相靠近的兩膝(東坡的左膝,魯直的右膝),都被隱蔽在手卷子下邊的衣褶里。
佛印極像佛教的彌勒菩薩,袒露胸脯,露出乳頭,抬頭仰望,神態(tài)表情和蘇、黃二人不相類似。
他臥倒右膝,彎曲著右臂支撐在船上,豎著他的左膝,左臂掛著一串念珠靠在左膝──念珠子可以一粒粒清清楚楚地?cái)?shù)出來。
船尾橫放著一支船槳,船槳的左右兩邊各有一個撐船的人。
位于右邊的撐船的人,梳著椎形發(fā)髻,仰著面,左手靠著一根橫木,右手扳著右腳趾頭,好像大聲呼叫的樣子。
位于左邊的人右手拿著蒲葵扇,左手扶著火爐,火爐上有把茶壺,那個人眼光正視著茶爐,神色平靜,好像在聽茶水的聲音似的。
那只船的船底稍平,就在船背上面刻上名字,文字是“天啟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遠(yuǎn)甫刻”,(字跡)細(xì)得像蚊子腳,筆畫清清楚楚,字的顏色是黑的。
還刻著一枚篆字圖章,文字是“初平山人”,字的顏色是紅的。
總計(jì)一條船上,刻有五個人;八扇窗;篛篷、船槳、爐子、茶壺、手卷、念珠各一件;對聯(lián)、題名和圖章上的篆字,刻的字共有三十四個。
可是計(jì)算它的長度,還不滿一寸。
是挑選長而狹的桃核雕刻制的。
咦
技藝也真靈巧奇妙啊
24 大道之行也《禮記》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
故人不獨(dú)親其親,不獨(dú)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dú)、廢疾者皆有所養(yǎng),男有分,女有歸。
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
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譯文)大道在天下實(shí)行時,天下是大家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有才能的人選拔出來。
人們都講求誠信,培養(yǎng)和睦的氣氛。
因此人們不只是把自己的親人當(dāng)親人,不只把自己的孩子當(dāng)成兒女,讓老人能夠終其天年,成年人能夠?yàn)樯鐣Я?,年幼的人能夠順利地成長。
使老而無妻的人、老而無夫的人、幼而無父的人、老而無子的人、殘疾人都能得到供養(yǎng)。
男子有職務(wù),女子有歸宿。
對于財(cái)貨,人們都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為),卻不一定要自己私藏。
人們都愿意為公眾之事竭盡全力,而不一定為自己謀私利。
因此,奸邪之謀不會發(fā)生,盜竊、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發(fā)生,家家戶戶都不用關(guān)大門了。
這就是理想社會。
26 三峽【北魏】酈道元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
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絕。
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fā)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fēng),不以疾也。
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巘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zhuǎn)久絕。
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譯文)從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高山連綿不絕,沒有一點(diǎn)中斷的地方;重重的懸崖,層層的峭壁,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見太陽和月亮。
到了于夏天江水漫上丘陵的時候,下行和上行的航路都被阻絕了。
有時遇到皇帝有命令必須急速傳達(dá),早晨從白帝城出發(fā),傍晚就到了江陵,這兩地可是相距一千二百多里呀
即使騎上快馬,駕著風(fēng),也沒有這樣快。
到了春天和冬天的時候,雪白的急流,碧綠的潭水,回旋著清波,倒映著各種景物的影子。
高山上多生長著姿態(tài)怪異的柏樹,懸泉和瀑布在那里飛流沖蕩。
水清,樹榮,山高,草盛,真是妙趣橫生。
每逢初晴的日子或者結(jié)霜的早晨,樹林和山澗顯出一片清涼和寂靜,高處的猿猴放聲長叫,聲音持續(xù)不斷,異常凄涼,空蕩的山谷里傳來猿叫的回聲,悲哀婉轉(zhuǎn),很久才消失。
所以三峽中的漁民唱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 27.短文兩篇(一)答謝中書書【南朝】陶弘景山川之美,古來共談。
高峰入云,清流見底。
兩岸石壁,五色交輝。
青林翠竹,四時俱備。
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
實(shí)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樂以來,未復(fù)有能與其奇者。
(譯文)山川景色的美麗,自古以來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賞贊嘆的。
巍峨的山峰聳入云端,明凈的溪流清澈見底。
兩岸的石壁,色彩斑斕,交相輝映。
青蔥的林木,翠綠的竹叢,四季常存。
清晨的薄霧將要消散的時候,傳來猿、鳥此起彼伏的鳴叫聲;夕陽快要落下的時候,潛游在水中的魚兒爭相跳出水面。
這實(shí)在是人間仙境。
自從南朝的謝靈運(yùn)以來,再也沒有能夠欣賞這種奇麗景色的人了。
(二)記承天寺夜游【北宋】蘇軾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
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
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何夜無月
何處無竹柏
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譯文)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脫下衣服準(zhǔn)備睡覺時,看見月色照進(jìn)了門里,于是我欣然而起,走出門外。
想到?jīng)]有可以共同游樂的人,于是我就到承天寺尋找張懷民。
張懷民也還沒有睡,我們便一同在院子里散步。
庭院下的月光像積水一樣清澈透明,“水中”有像藻、荇那樣的水草交錯縱橫,原來是竹子和柏樹的影子。
哪一個夜晚沒有明月,哪一處沒有竹子和柏樹, 只是缺少像我們兩個這樣的閑人罷了。
28 觀潮【南宋】周密浙江之潮,天下之偉觀也。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為盛。
方其遠(yuǎn)出海門,僅如銀線;既而漸近,則玉城雪嶺際天而來,大聲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勢極雄豪。
楊誠齋詩云“海涌銀為郭,江橫玉系腰”者是也。
每歲京尹出浙江亭教閱水軍,艨艟數(shù)百,分列兩岸;既而盡奔騰分合五陣之勢,并有乘騎弄旗標(biāo)槍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
倏爾黃煙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轟震,聲如崩山。
煙消波靜,則一舸無跡,僅有“敵船”為火所焚,隨波而逝。
吳兒善泅者數(shù)百,皆披發(fā)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爭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沒于鯨波萬仞中,騰身百變,而旗尾略不沾濕,以此夸能。
江干上下十余里間,珠翠羅綺溢目,車馬塞途,飲食百物皆倍穹常時,而僦賃看幕,雖席地不容間也。
(譯文)錢塘江大潮是天下雄偉的奇觀。
從每年的農(nóng)歷(八月)十六至八月十八是最盛的時候。
當(dāng)潮遠(yuǎn)遠(yuǎn)地從??谟科鸬臅r候,幾乎像一條(橫畫的)銀白色的線,不久越來越近,就看見玉城雪嶺的潮水連天涌來,聲音大得像雷霆萬鈞。
震撼天地激揚(yáng)噴薄,好像吞沒了天空,沖蕩了太陽,其氣勢非常的雄偉豪壯。
楊萬里詩中說的:“海涌銀為郭,江橫玉系腰。
”就是指這樣的景象。
每年農(nóng)歷八月京都的長官來到浙江亭校閱水軍,幾百艘戰(zhàn)船,分別排列于江的兩岸;然后演習(xí)五陣的陣勢,忽而疾駛,忽而騰起,忽而分,忽而合,極盡種種變化,不久在水面上騎馬、舞旗、舉槍揮刀的人,就好像踩在平地一樣。
突然間黃色的煙霧四處竄起,人和物彼此一點(diǎn)也看不見,只聽見水爆的轟鳴聲,聲音像高山崩塌一般。
過一會兒煙霧消散水波平靜,一條船的蹤影也沒有了,只剩下被火焚燒的“敵船”,隨著水波流走了。
幾百個善于泅水的吳地健兒,披散著頭發(fā),身上畫著花紋,手里拿著十米長的大彩旗。
爭相奮力迎著潮水逆流而上,在萬仞高的巨浪中忽隱忽現(xiàn),翻騰著身子變換盡各種姿態(tài),但是旗尾一點(diǎn)也沒有被水沾濕,憑借這種表演來夸耀自己高超的本領(lǐng)。
在江岸十多里的區(qū)域之間,滿眼都是華麗的服飾,車馬擠滿了道路,所販賣的吃的和其他物品,都比平常的價(jià)格加倍的高,但租用看棚的人還是非常多,中間即使是僅容一個座位的空地也不容易擁有。
29 湖心亭看雪【元末明初】張岱崇禎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
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擁毳衣爐火,獨(dú)往湖心亭看雪。
霧凇沆碭,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diǎn)、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兩人鋪氈對坐,一童子燒酒爐正沸。
見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拉余同飲。
余強(qiáng)飲三大白而別。
問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說相公癡,更有癡似相公者
”(譯文)崇禎五年十二月,我住在杭州西湖。
大雪接連下了三天,湖中行人,飛鳥和各種聲音都消失了。
這一天打更以后,我撐著一葉扁舟,穿著細(xì)毛皮衣,帶著火爐,獨(dú)自前往湖心亭觀賞雪景。
(湖上)彌漫著水氣凝成的冰花,白茫茫一片,天與云與山與水,渾然一體,白茫茫一片。
湖上比較清晰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長堤痕跡,湖心亭的一點(diǎn)輪廓和我的一葉小舟,船上米粒大小的兩三個人罷了。
到了湖心亭上,有兩個人鋪著氈對坐,一個童子燒著酒,爐上的酒正在沸騰。
那兩個人看見我,十分驚喜地說:“湖中哪能還有這樣賞雪的癡情人
”拉著我一同喝酒。
我盡力的喝幾大杯后告辭。
(我)問他們姓氏,(他們回答我)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
等到下船的時候,船夫喃喃自語地說:“不要說先生您癡迷,還有像您一樣癡迷的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