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過分的句子有哪些
凡事留一線,日后好相見做什么事都要適可而止,免得給自己帶來不必要的麻煩。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形容過分的句子
淮上即事寄廣陵親故 [唐]韋應物 前舟已眇眇,欲渡誰相待?秋山起暮鐘,楚雨連滄海. 風波離思滿,宿昔容鬢改.獨鳥下東南,廣陵何處在? “一切景語皆情語.”請從“山”、“雨”、“鳥”三個角度入手,簡要評析這首詩所表達的感情. 答:評分標準:由“山”、“雨”的角度評析出孤寂、凄愴等情感給3分;由“鳥”的角度評析出思鄉(xiāng)之情給3分.評析示例:秋日遠山傳來寺廟悠長的暮鐘,茫茫楚天掛上了霏霏雨幕,蒼涼黯淡的傍晚景色烘托出詩人思家念遠的孤寂、凄愴這情;最后,詩人運用反襯手法,寫一只失群的伶仃小鳥飛往家鄉(xiāng)廣陵方向,歸巢了.鳥飛東南,離巢愈近;而詩人前往西北,去親愈遠.這更引起了他滿腹思鄉(xiāng)的離思哀愁. 山房春事二首(其二) 岑 參梁園日暮亂飛鴉,極目蕭條三兩家.庭樹不知人去盡,春來還發(fā)舊時花.(1)這首詩從體裁上看是七言絕句(或絕句),押的韻是a.(2)三四兩句運用了什么寫法?有怎樣的表達效果?三四句用了反襯手法,以樂景寫哀情,襯托得梁園更加蕭條.(3)這首詩抒發(fā)了怎樣的感慨?(這首詩抒發(fā)了物是人非,盛衰無常的感慨.)反 襯 對立統(tǒng)一規(guī)律是辨證法的核心.現(xiàn)實生活中相互對立的事物,是互為依存,互相聯(lián)系的.在互相聯(lián)系中又互為表現(xiàn),互相襯托.在詩歌中,通過描寫與主要對相反的事物,借以襯托主要對象,作為一種藝木表現(xiàn)手法,稱為“反討”.要掌握這一表現(xiàn)手法,詩人的慧眼就要善于在各種相互聯(lián)系的事物中看出對立,在各種對立的事物中找出聯(lián)系.艾青說:“詩人愈能給事物以聯(lián)系的思考和觀察,愈能產(chǎn)生生活的形象,詩人使各種分離的事物尋找到形象的聯(lián)系”(《詩論》).文藝作品中情和景的關系,一般情況下應該是統(tǒng)一的.即所謂情借景生,景隨情活,達到情景交融.吳喬說:“景物無自生,惟情所化.情哀則景哀,情樂則景樂”(《圍爐詩話》).前人在這方面的成功的例子是不勝枚舉的.以“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的景來襯托“別是一番滋味在心頭”的亡國之痛,情景之間達到了統(tǒng)一.反討則是“反其道而行之”.王夫之《姜齋詩話》中說:“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一倍蠟其哀樂.”現(xiàn)在部頒的初中第四冊語文課本中同時選了兩首詩.一首是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灑,西出陽關無故人.”這是一首眾口爭傳的好詩,還被譜成琴曲,稱作《陽關三疊》.這首詩的妙處正是“以樂景寫哀”.被送者就要西出陽關,進入到一片陌生的荒漠中去了.從此,他再也看不到如此清新的景物,再也見不著如此深情的友人了,再飲一杯,流連片刻吧——惜別的心情也更加沉重,眼前的景物也更值得留戀.另一首是高適的《別董大》:“千里黃云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送別的景象是凄涼的,然而,作者卻給這位當時著名的音樂家董大鼓足了勇氣,增強了信念.前途是光明的,到處都會有親切的朋友接待你.用不著動心,去吧……這是“以哀景寫樂”,是一種“朋友遍天下”的歡樂.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社甫:《聞官軍收復河南河北》).在連年的戰(zhàn)禍和離亂生活中,聽到這樣的好消息,真是大喜過望,應該是“初聞全家笑開顏”才是,怎么反倒“涕淚滿農(nóng)裳”呢?杜甫這樣寫是否違背了感情的真實呢?沒有!原來這“涕淚滿衣棠”的舉動.正是“喜欲狂”的精神現(xiàn)象.前年我國女排在世界杯決賽中和日本隊對壘,經(jīng)過全力拼搏,終于奪得冠軍.比賽結(jié)束,隊員們卻抱頭痛哭.這一鏡頭使得許多在電視屏幕前的觀眾都感動得落淚了.她們痛苦嗎?當然不是,這正是“喜欲狂”的表現(xiàn).“夫人感極則悲,悲定而后喜”(范仲淹:《潛溪詩眼》).感情由于強烈的激動,喜極而悲,“初聞涕淚滿衣裳”是符合這一心理特征的.“強作笑語供主人,悲見生涯百優(yōu)集”(《杜甫:《百優(yōu)集行》.仇兆鰲注:“笑語供主人,說窮途作客之態(tài)最苦”.這里顯然是以喜襯悲,這是一種壓抑著無限痛苦的笑,一種令人辛酸的笑.深刻地揭示了特定環(huán)境下的思想感情.“嘻笑之怒,甚于裂眥;長歌之哀,過于慟哭”(柳宗元).唯其反常,才顯得深刻而強烈.在寫動和靜的關系上,古人的一些獨出心裁的名句更為歷代詩家所津津樂道.南朝梁代的王籍《入若耶溪》一詩中有這樣兩句:“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以動來反襯靜,震驚了詩壇,博得了“當時以為文外獨絕”(《梁書.文學傳》)的美譽.王安石無疑也是一位出色的詩人.早些時候,他也寫過“午鳩鳴春陰,獨臥林壑靜”這樣的詩句,和王籍是同一境界.但他對“幽”的理解卻有些偏頗,受到了后人的非議.他認為鳥鳴會破壞山林的幽靜.因此,在他寫的《鐘山即事》中就有“茅檐相對坐終日,一鳥不鳴山更幽”的句子.后人譏笑他這種修改是“點金成鐵”.因為王籍所著眼的是“幽靜”.幽,是一種動態(tài)中的安靜,給人一種清致、舒恬的感覺.所以蟬噪、鳥鳴反倒增進了山林的清幽感.王安石的錯誤是他把“靜”絕對化了,過份的寂靜,沒有生物的世界,只能喚起荒涼、孤寂乃至恐怖的感覺,決不是清幽安靜的環(huán)境.“一鳥不鳴翻舊案,前人應笑后人癡”(吳之振:《論詩偶成》).王安石遭到人們的責難,也就毋怪其然了.善用動靜反襯,在藝術(shù)上往往會造成異峰突起的藝術(shù)效果.請看元帥詩人陳毅寫的小詞《億江南》:“天放睛,對月設野營.拂拂清風催睡意,森森萬樹若云屯,夢中念敵情.”游擊隊在群山萬壑中轉(zhuǎn)戰(zhàn)奔波已十分疲乏,逢到這樣的好天良夜,面對拂拂清風,理應痛痛快抉地睡一覺.然而,作為革命戰(zhàn)士,還要保持高度的警惕,防止敵人的突然來襲,“夢中念敵情”一句,寫出了游擊健兒對敵人保持充分戒備的心理,和對待革命事業(yè)無限忠誠的崇高品質(zhì).拂拂清風的好天良夜,看似平靜,實際上卻是一個殺機四伏的險惡環(huán)境,“森森萬樹”在游擊隊員眼里都成了“云屯”般包圍著他們的敵軍.“夢中念敵情”正是革命戰(zhàn)士枕戈待旦、隨時準備迎敵的精神面貌.這里的靜是表象,動則是內(nèi)心世界,以外靜襯內(nèi)動,具有更強烈的藝術(shù)效果.總之,在許多互相對立的事物中,如貧與富,虛與實、美與丑、遠與近等,都可從中找出它們互相聯(lián)系的那一點來加以反襯.大家可以自加揣摩體會.這里舉一個例: 一個是那樣黑,\\\/黑得象紫檀木;\\\/一個是那樣白,\\\/白得象棉絮,\\\/一個多么舒服,\\\/卻在不住的哭;\\\/一個多么可憐,\\\/卻要唱歡樂的歌.(艾青:《一個黑人姑娘在歌唱》) 這是艾青在五十年代中出國在里約熱內(nèi)盧寫的.詩人從主人和奴仆,白與黑、舒適和可憐,哭泣和唱歌等一系列對立的事物中找到了內(nèi)在聯(lián)系,全詩運用反襯,深刻地刻劉了黑人小保姆的憂傷和痛苦.比白居易《賣炭翁》“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愿天寒”更有過而無不及. 反襯這種手法運用得好,確能出人意表,令人拍案叫絕.再看流沙河的一首詩: 鄰居臉上多春色,\\\/夜夜邀我作客.\\\/滿嘴巴的酒氣,\\\/一肚皮的牢騷,\\\/待我極親熱.\\\/最近造反當了官,\\\/臉上忽來秋色.\\\/猛揭我的“放毒”,\\\/狠批我的“復辟”,\\\/交情竟斷絕\\\/他家小狗太糊涂,\\\/依舊對我搖尾又舔舌,\\\/我說不要這樣他了,\\\/它卻聽不懂,\\\/語言有隔閡.(流沙河:《故園六首之四·芳鄰》).用語言不通的狗,來反襯語言相通的人,狗尚念舊情,人卻是“一闊臉就變”,趨炎附勢,連狗都不如,真是入木三分,妙不可言!還有一種“反說”,或叫做“拗說”,即句意不是直接地表達,而是正來反說,反來正說.后面的句意否定前面的句意,而詩人的本意卻在這種否定中更加得到強調(diào).如“抽刀斷水水更流,舉酒澆愁愁更愁”之類,也可以把它歸入“反襯”中去.子規(guī)啼徹四更時,起視蠶稠怕葉稀,不信摟頭楊柳月,玉人歌舞未曾歸.(宋·謝枋得:《蠶婦吟》) 這里,“不信”是反說,事實卻是不信也得信.以封建統(tǒng)治階級的荒淫無恥來反襯蠶婦育蠶的幸勞.而蠶掃的辛勞的結(jié)果,卻是為了供那些滿身綺羅的“玉人”去歌舞.這就使得詩人的本意突現(xiàn),詩的意境更加深化.詩人臧克家一九四五年寫的《消息》一詩,全詩只有兩句: 一聽到最后勝利的消息, 故鄉(xiāng),頓然離我遙遠了.八年抗戰(zhàn),千里流亡,無日不在懷念家鄉(xiāng).一旦聽到勝利的消息,心花怒放,安排歸計卻又砍歸未得.這種心情就寄寓在這反說的“遙遠”之中.他的另一首《有的人》,也是反說其辭: 有的人活著,\\\/他已經(jīng)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顯然,作者通過這種反說來點明生命的意義.再如詩人郭小川著名詩篇《團泊洼的秋天》中的句子: 戰(zhàn)士自有戰(zhàn)士的愛情:忠貞不渝,新美如畫; 一切額外的貪欲,只能使人感到厭煩,感到肉麻.戰(zhàn)士的歌聲;可以休止一時;卻永遠不會沙??; 戰(zhàn)士的明眼,可以關閉一時,卻永遠不會昏瞎.幾乎全是反說,卻正是吐露了對“四人幫”強壓的怒火,塑造了堅貞不屈的戰(zhàn)士的形象.作為一種藝術(shù)表現(xiàn)手法,反襯并不只是詩的“專利”.它廣泛應用在各種藝術(shù)形式中.雨果小說《巴黎圣母院》中的敲鐘人便是著名的一例.詩,除了繼承祖先的優(yōu)秀遺產(chǎn)外,也應向其他姊妹藝術(shù)學習,以觸類旁通.
有人說汪曾祺這篇散文情到深處不講理,你同意嗎,請結(jié)合文中例子說說你的看法
希望對你有幫助: 拉爾夫·沃爾多·愛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1803年-1882年),生于波士頓。
美國思想家、文學家,詩人。
愛默生是確立美國文化精神的代表人物。
美國前總統(tǒng)林肯稱他為“美國的孔子”、“美國文明之父”。
1803年5月6日出生于馬薩諸塞州波士頓附近的康考德村,1882年4月27日在波士頓逝世。
他的生命幾乎橫貫19世紀的美國,他出生時候的美國熱鬧卻混沌,一些人意識到它代表著某種新力量的崛起,卻無人能夠清晰的表達出來。
拉爾夫·瓦爾多·愛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 1803-1882)美國散文作家、思想家、文學家、詩人。
1803年5月6日出生于馬薩諸塞州波土頓附近的康考德村,1882年4月27日在波士頓逝世。
他的生命幾乎橫貫19世紀的美國,他出生時候的美國熱鬧卻混沌,一些人意識到它代表著某種新力量的崛起,卻無人能夠清晰的表達出來。
它此時缺乏統(tǒng)一的政體,更沒有相對一致的意識形態(tài)。
在他去世的時候美國不但因為南北戰(zhàn)爭而統(tǒng)一,而且它的個性逐漸鮮明起來,除了物質(zhì)力量引人注目,它的文化也正在竭力走出歐洲的陰影。
1837年愛默生以《美國學者》為題發(fā)表了一篇著名的演講辭,宣告美國文學已脫離英國文學而獨立,告誡美國學者不要讓學究習氣蔓延,不要盲目地追隨傳統(tǒng),不要進行純粹的摹仿。
另外這篇講辭還抨擊了美國社會的拜金主義,強調(diào)人的價值。
被譽為美國思想文化領域的“獨立宣言”。
一年之后,愛默生在《神學院獻辭》中批評了基督教唯一神教派氣沉沉的局面,竭力推崇人的至高無尚,提倡靠直覺認識真理。
“相信你自己的思想,相信你內(nèi)心深處認為對你合適的東西對一切人都適用……”文學批評家勞倫斯.布爾在《愛默生傳》所說,愛默生與他的學說,是美國最重要的世俗宗教。
愛默生出身牧師家庭,自幼喪父,由母親和姑母撫養(yǎng)他成人。
曾就讀于哈佛大學,在校期間,他閱讀了大量英國浪漫主義作家的作品,豐富了思想,開闊了視野。
畢業(yè)后曾執(zhí)教兩年,之后進入哈佛神學院,擔任基督教唯一的神教派牧師,并開始布道。
1832年以后,愛默生到歐洲各國游歷,結(jié)識了浪漫主義先驅(qū)華滋華斯和柯爾律治,接受了他們的先驗論思想,對他思想體系的形成具有很大影響。
愛默生回到波土頓后,在康考德一帶從事布道。
這時他的演說更接近于亞里士多德學派風格,重要講演稿有《歷史的哲學》、《人類文化》、《目前時代》等。
愛默生經(jīng)常和他的朋友梭羅、霍桑、阿爾柯、瑪格利特等人舉行小型聚會,探討神學、哲學和社會學問題。
這種聚會當時被稱為“超驗主義俱樂部”,愛默生也自然而然地成為超驗主義的領袖。
1840年愛默生任超驗主義刊物《日晷》的主編,進一步宣揚超驗主義思想。
后來他把自己的演講匯編成書,這就是著名的《論文集》。
《論文集》第一集于1841年發(fā)表,包括《論自助》、《論超靈》、《論補償》、《論愛》、《論友誼》等12篇論文。
三年后,《論文集》第二集也出版了。
這部著作為愛默贏得了巨大的聲譽,他的思想被稱為超驗主義的核心,他本人則被冠以“美國的文藝復興領袖”之美譽。
愛默生的《論文集》贊美了人要信賴自我的主張,這樣的人相信自己是所有人的代表,因為他感知到了普遍的真理。
愛默生以一個超驗主義名的口吻,平靜地敘說著他對世界的看法、超驗主義結(jié)合并滲透了新柏拉圖主義和類似加爾文教派的一種嚴肅道德觀和那種能在一切自然中發(fā)現(xiàn)上帝之愛的浪漫派樂觀主義。
愛默生喜歡演講,面對人群令他興奮不已,他說他感覺到一種偉大的情感在召喚,他的主要聲譽和成就建立于此。
他通過自己的論文和演說成為美國超驗主義的領袖,并且成為非正式哲學家中最重要的一個。
他的哲學精神表現(xiàn)在對邏輯學、經(jīng)驗論的卓越見解上,他輕視純理論的探索,信奉自然界,認為它體現(xiàn)了上帝和上帝的法則。
除《論文集》之外,愛默生的作品還行《代表人物》、《英國人的特性》、《詩集》、《五日節(jié)及其他詩》。
愛默生集散文作家、思想家、詩人于一身,他的詩歌、散文獨具特色,注重思想內(nèi)容而沒有過份注重詞藻的華麗,行文猶如格言,哲理深入淺出,說服力強,且有典型的“愛默生風格”。
有人這樣評價他的文字“愛默生似乎只寫警句”,他的文字所透出的氣質(zhì)難以形容:既充滿專制式的不容置疑,又具有開放式的民主精神;既有貴族式的傲慢,更具有平民式的直接;既清晰易懂,又常常夾雜著某種神秘主義......一個人能在一篇文章中塞入那么多的警句實在是了不起的,那些值得在清晨誦讀的句子為什么總能夠振奮人心,歲月不是為他蒙上灰塵,而是映襯得他熠熠閃光。
附愛默生一些言論: 關于人在宇宙中的地位,愛默生說:“人不是在自然里,而是在自身中看到—切都是美好而有價值的。
世界非??仗摚鼌s從這種虛飾的外觀中得到好處,使靈魂驕傲地得意揚揚。
” 愛默生贊美了人的偉大,他說:“每個真正的人都是—個事業(yè)、一個國家和—個時代;他們需要無限的空間、無數(shù)的人和無限的時間去完成自己的使命;子孫后代似乎象一排門客,跟隨在他的身后。
偉人凱撒,他是為后來時代而生的,我們從他那里得到了羅馬帝國。
基督出生了,成千上萬的人緊緊依附著他的才華成長起來,人們認為他就是美德,就是人存在的原因。
制度是一個人的身影的延長。
” 愛默生在《自信》一文中對自知與自愛作了較為詳細地論述:“相信你自己的思想,相信你內(nèi)心深處認為是正確的,對所有的人也是正確的——那就是天才。
說你潛在地有罪,是有普通意義的;因為最內(nèi)心的東西在適合的的候會成為最表面的東西,當末日審判來臨時,我們最初的思想復歸于我們。
正如心靈的呼聲屬于每個人,我們認為最高的功績屬于摩西、柏拉圖和彌爾頓,他們蔑視任何書籍和傳統(tǒng),講的不是人們的想法,而是他們自己的想法。
一個人應該學會發(fā)現(xiàn)和觀察自己內(nèi)心深處閃爍的微弱的光亮,而不僅僅是注意詩人和圣賢者輝耀天空的光彩。
他也不可忽視自己的思想,因為它是他自己的。
在天才的每個作品中,我們都會看到我們自己拋棄了的想法;但當它們回到我們這里時卻帶上了某種陌生的崇高感。
藝術(shù)的偉大作品并不會對我們有更多的教益。
它們教導我們,當所有喊聲都在另一方時,要心平氣和地、堅定不移地堅持我們自己的看法。
而明天一個外鄉(xiāng)客會非常高明地說出恰恰是我們一宜想到和感到的東西,我們會被迫為我們的意見來自他人而感羞赧。
” 對于經(jīng)驗,愛默生認為:“在我看來,沒有神圣的事實,也沒有不神圣的事災。
我只是試驗者,我是個永不停息追索者,在我身后永遠不存在‘過去’”。
關于所有權(quán)的問題,愛默生說;“當人人權(quán)利都平等的時候,從道德、理智上講,人們在財產(chǎn)方面則是非常不平等的,—個人擁有衣服,另一個擁有一片土地。
” 愛默生對法律的看法有一種近乎嘲諷的意味,他說;“法律只不過是—種備忘錄。
我們很迷信,并多少有點尊重法規(guī):它以活著的人的資格所具有的活力就是它的效力。
該法規(guī)一直在那里說,昨天我們同意如此這般,但你如今認為這一法規(guī)如何呢
我們的法規(guī)是印上我們自己的相片的通貨:它很快就變得無法辨認,經(jīng)過—段時間將返回造幣廠。
” 在《書籍》一文中,愛默生為讀者提供了三點可借鑒的原則:“我必須提供的三條實用準則是:第一,決不閱讀任何寫出來不到一年的書;第二,不是名著不讀;第三,只讀你喜歡的書。
”尹珍(公元79~162),字道真,東漢牂牁郡毋斂人。
貴州最早見諸文字,最先走出大山、叩問中原文化的著名學者、文學家、教育家和書法家。
有關這位名人的事跡,《華陽國志》、《后漢書》等史書均有記載,就連《中國人名大辭典》、《辭?!返葯?quán)威性辭典也有專條介紹。
尹珍是貴州漢文化的傳播人,西南漢文化教育的開拓者,數(shù)千年來一直受到人們的敬仰。
川滇黔三省皆留其辦校的遺跡,祭祀廟宇香火綿延。
作為貴州文化教育之拓荒人,尹珍那種不甘落后、奮發(fā)自強、熱愛家鄉(xiāng)、回報故土的精神便成為了貴州學人的楷模,受尹珍先生的影響,貴州各地尊師重教為風氣,因而推動了貴州文化、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