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陽的名人有哪些,關(guān)於南陽的故事傳說也行,
西周時期政治家軍事家申伯 申伯(西周厲王至宣王時期人),西周著名政治家、軍事家,申國(今河南省南陽市)開國君主。
西周宣王(前827年~前782年)時,為了遏制“南土”楚國勢力的崛起,又能“封建親戚以蕃屏國”,宣王于公元前827年或稍后改封其舅申伯于南陽,建立申國。
南陽,原為西周謝國封地。
為了新建申城,宣王命召伯虎從淮夷前線調(diào)至南陽,“于邑(城垣)于謝”,“定申伯之宅(宮室)”,營建先王“寢廟”,劃定“申伯土田”。
申伯就國的時候,宣王為其舉行了盛大的歡送儀式,大臣尹吉甫作《崧高》一詩歌詠其事,此篇后收入《詩經(jīng)》。
申伯就國南陽后,改進石、陶生活用具,發(fā)展金屬生產(chǎn)工具,擴大黃牛飼養(yǎng),鼓勵國人墾荒。
同時調(diào)整防御思想,加強戰(zhàn)車與水軍建設(shè),有效地阻止了楚國勢力的北進,為南陽農(nóng)業(yè)、手工業(yè)的發(fā)展奠定了基礎(chǔ),同時也為“宣王中興”作出了貢獻。
西周末年,幽王廢申后所生之子宜臼,立褒姒之子伯服為太子,引起了申侯(申伯之子)的不滿。
申侯與繒、西戎聯(lián)合伐周,導(dǎo)致西周的滅亡。
公元前770年,申侯立太子宜臼為周王(周平王),遷都洛邑,再次充當(dāng)了扭轉(zhuǎn)乾坤、開辟新時代的角色。
春秋時期政治家思想家百里奚 百里奚(約公元前700年~公元前621年),姓百里,字子明,春秋時期楚國宛邑(今河南南陽)人,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秦統(tǒng)一天下的奠基丞相。
百里奚早年家境貧困,在妻子杜氏支持下出游列國求仕,歷經(jīng)宋國、齊國等諸侯國。
后在其好友蹇叔的舉薦下,做了虞國的大夫。
公元前655年,晉國(獻公)滅掉虞國。
百里奚拒絕在晉國做官,被充作媵人(奴隸),后逃回楚國牧牛。
秦穆公聞奚賢,后派人以五張黑公羊皮將百里奚換回,拜為上大夫,故世人稱之為“五(公羊)大夫”。
在主持秦國國政期間,百里奚“謀無不當(dāng),舉必有功”,輔佐秦穆公倡導(dǎo)文明教化,實行“重施于民”的政策,讓人民得到更多的好處,并內(nèi)修國政,外圖霸業(yè),開地千里,稱霸西戎,統(tǒng)一了今甘肅、寧夏等地,開始了秦國的崛起。
這一時期,秦孝公稱之為“甚光美”的時代。
史載百里奚“三置晉國之君”,“救荊州之禍”,“發(fā)教封內(nèi),而巴人致貢;施德諸侯,而八戎來服”,使秦國成為春秋五霸之一,為秦國最終統(tǒng)一中國奠定了牢固基礎(chǔ)。
百里奚身為秦國大夫,勤理政務(wù),平易近人,生活簡樸。
“勞不坐乘,暑不張蓋,行于國中,不從車乘,不操干戈”。
深受百姓愛戴,“及卒,秦國男女流涕,童子不歌謠,舂者不相杵”。
百里奚故宅及墓冢在今南陽市中心城區(qū)西百里奚村一帶。
《水經(jīng)注》記載:“梅溪水出(宛)縣北紫山,南經(jīng)百里奚故宅。
”《明嘉靖南陽府志校注》記載:“在百里奚村東,高約七米,稱百里大夫墓。
墓前擺放七塊巨石,俗呼七星冢。
唐開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鄭璉書五大夫碣銘,后佚。
”墓左側(cè)有碑,碑陰刻唐韓賞詩。
我國著名秦史學(xué)家馬非百先生所著《秦集史》否定“虞國說”,對百里奚為南陽人進行了詳盡的考證。
春秋時期政治家軍事家大商人范蠡 范蠡(約公元前518年~公元前445年),字少伯,楚宛三戶(今河南南陽)人,春秋末年政治家、軍事家、大商人,后世尊稱為“商圣”。
史載:“文種為宛令”,聞其賢“得蠡而悅”,后同至越國出仕,共同輔佐越王勾踐,俱為著名越國大夫。
公元前494年,吳越兩國發(fā)生戰(zhàn)爭。
吳王夫差大破越軍,勾踐偕妻入?yún)菫榕?,范蠡伴越王赴吳為人質(zhì)。
范蠡用計取得吳王信任,使勾踐得以順利歸國。
歸國后,輔佐勾踐臥薪嘗膽,以圖強雪恥。
經(jīng)過十余年努力,越國終于轉(zhuǎn)弱為強。
公元前479年,吳王夫差率精兵北赴黃池會盟諸侯,留太子與老弱守國。
在范蠡建議下,勾踐發(fā)奇兵伐吳,襲破吳都(今江蘇蘇州)。
公元前473年,終于滅吳興越。
在功成名就之后,范蠡激流勇退,乘舟浮海到達(dá)齊國海濱,改稱鴟夷子皮,在海濱耕作,圍海煮鹽,捕魚養(yǎng)殖。
經(jīng)過苦心經(jīng)營,終積資達(dá)數(shù)十萬,名聲遠(yuǎn)揚。
這時,齊人發(fā)現(xiàn)了他的才能,又請他出任齊相三年。
范蠡具有“富好行德”思想,曾對人說:“治家能置千金之產(chǎn),做官能至卿相之位,這已達(dá)到極限了,長期享受這樣的榮華,是不吉利的。
”于是,他歸還相印,散盡家財,贈送親友和鄉(xiāng)鄰,又悄悄離開了海濱,到陶地定居,重新經(jīng)商,又擁資產(chǎn)千萬,成了遠(yuǎn)近聞名的陶朱公。
范蠡在經(jīng)營上“夏則資皮,冬則資纟希(細(xì)葛布),旱則資舟,水則資車,以待乏也”等樸素的中國古典經(jīng)濟理論,千百年來被歷朝歷代的商賈所尊崇、效法,一直在影響著后人,被中外經(jīng)濟學(xué)家奉為圭臬。
張騫,字子文(
~公元前114年),西漢城固(今陜西省城固縣)人。
西漢杰出的外交家、“絲綢之路”的開辟者。
因軍功被封為博望侯,封地在今河南省南陽方城縣博望鎮(zhèn)。
漢初,匈奴屢犯中原,為聯(lián)合大月氏夾攻匈奴,漢武帝派張騫于公元前138年,率百余人前往西域。
西行途中,為匈奴人俘虜,拘禁達(dá)十年之久。
十年中,他為匈奴人牧羊、放馬、做苦工,并精心保管使者節(jié)杖,牢記著使命。
后擇機逃脫,西行數(shù)十日到達(dá)大月氏。
當(dāng)時,生活已獲安定的大月氏人,不愿東返與匈奴作戰(zhàn),張騫只好東返歸國。
歸途中又被匈奴俘虜,被禁一年多。
公元前126年,張騫回到長安,漢武帝封他為太中大夫。
張騫在出使西域過程中,將西域的山川地理,風(fēng)土民情記錄下來,使?jié)h朝廷第一次了解到西域的真實情況。
司馬遷稱此行為“鑿空”。
公元前123年,張騫以校尉之職隨衛(wèi)青出擊匈奴,因軍功被封為“博望侯”。
公元前119年,張騫受命為中郎將,率將士300人,攜牛羊萬頭,幣帛數(shù)千萬,第二次出使西域。
公元前115年偕同烏孫使者返抵長安,官拜太行。
公元前114年,張騫因病去世。
隨后,被張騫派到大宛、康居、大夏、大月氏、安息等國的副使,也陸續(xù)偕同各國使者來到長安。
從此,漢王朝與西域各國建立了長期的友好交往關(guān)系。
張衡(公元78~139年),字平子,東漢南陽郡西鄂(今臥龍區(qū)石橋鎮(zhèn))人。
中國歷史上偉大的科學(xué)家、發(fā)明家和文學(xué)家,后世尊其為“科圣”。
國際天文組織于1970年將月球上的一座環(huán)形山命名為“張衡山”,1977年又將太陽系中1802號小行星命名為“張衡星”。
2003年,為了彰顯生養(yǎng)他的家鄉(xiāng)南陽,又將國際永久編號為9092的小行星,命名為“南陽星”。
張衡自幼勤學(xué),十六七歲時游歷了峽西、洛陽,并入太學(xué)讀書。
公元100年,張衡出任南陽主簿。
公元111年,他應(yīng)召入京,先拜郎中,再遷為太史令。
公元136年出任河間相,后又拜尚書。
張衡是一位百科全書式的人物。
在天文學(xué)方面,張衡創(chuàng)造的“漏水轉(zhuǎn)渾天儀”,是世界上第一臺演示恒星和太陽周日運行的儀器。
是我國古代宇宙結(jié)構(gòu)學(xué)說之一———渾天說的代表人物。
在地震學(xué)方面,他發(fā)明的“候風(fēng)地動儀”,是世界上第一臺測定地震及其方位的儀器。
數(shù)學(xué)方面,他著有《算罔論》,并計算出圓周率的值在3.1466與3.1622之間,這一成果比歐洲早1300多年。
地理學(xué)方面,他繪制有完備的地形圖。
另外,他還研制出“記里鼓車”、“指南車”、“獨飛木鳶”、“瑞輪莢”等令人驚嘆的奇巧裝置。
文學(xué)方面,張衡所撰《二京賦》,為漢賦“長篇之極軌”。
《南都賦》以飽滿熱烈的感情,抒發(fā)了一個家鄉(xiāng)赤子熱愛南陽、贊美南陽的拳拳之心,時人爭相傳閱。
藝術(shù)方面,他曾被列為后漢六大名畫家之首。
為紀(jì)念張衡,南陽市在石橋鎮(zhèn)建有張衡紀(jì)念館。
杜姓的輩份排序
起源主要有三:①出自祁姓,帝堯后代。
據(jù)《通志·氏族略》載,杜氏亦曰唐杜氏,祁姓。
遠(yuǎn)古時人們以封地之名稱堯為陶唐氏,其后裔曾建國于劉。
西周時建唐國,稱唐杜氏。
后周成王滅唐,封弟弟虞于唐,而把唐國國君遷到杜,稱杜伯。
周宣王時杜國又被滅,作為周大夫的杜伯也無罪被殺。
杜伯的子孫大多投奔其他諸侯,而留在杜城的就用杜作為姓氏。
②上古杜康之后。
相傳杜康是上古黃帝時期的人,善于造酒。
如果杜康是杜姓始祖,那么這個姓至少也有四五千的歷史了。
③出自他族改姓。
如后魏時北人獨孤渾氏、金時女真人徒單氏、滿族都善氏、圖克坦氏、鄂倫春族杜寧肯氏、裕固族杜曼氏、達(dá)斡爾族德貢氏、達(dá)力德爾氏等均改姓杜,其它如滿、蒙、土家、京、回、俄羅斯、壯、藏、朝鮮等族也都有杜姓。
始祖:杜伯。
目前杜姓人口列全國第五十三位。
郡望: 京兆郡 漢太初元年改右內(nèi)史設(shè)置,執(zhí)掌相當(dāng)于郡太守,是三輔之一。
相當(dāng)于今秦嶺以北、西安以東、渭河以南的地方。
三國魏時改稱京兆郡。
襄陽郡 分南郡、南陽兩郡,相當(dāng)于今湖北襄陽、南漳、宜城、遠(yuǎn)安、當(dāng)陽等地。
濮陽郡 相當(dāng)于今河南渭縣、濮陽、范縣,山東郭城等地。
西晉末年改為郡。
漢陽郡 治所在今湖北漢陽。
南陽郡 治所在今河南南陽。
堂號: 詩圣堂、少陵堂 均來自唐代大詩人杜甫,自號“少陵野老”,而歷史上稱他為“詩中之圣”。
其它堂號:①郡望堂號:京兆、襄陽、濮陽、漢陽、南陽。
②自立堂號:永言、振德等。
字輩: 某支杜氏字輩:□□遠(yuǎn)世如,正大光宗德,安全少祖仁。
孝忠維保善,幸字作田耕。
霧云天開啟,興傳自逢遵。
承家能有道,富貴此□長。
金縣杜氏字輩:文成盛永秀,本齡正賢芳,詩書記世長。
廣東連南杜氏字輩:茂斐元秀榮,開明招日月。
江蘇邳州杜氏字輩:敬笑戶吉祥,萬年廣傳茂。
四川瀘縣杜氏字輩:道希桂紹,云從宗啟。
所天永登草,之文美元邦,玉明家必富,澤大世懷華,忠孝廉仁禮,誠信勤儉發(fā),展智承先德,秉宗慶家華。
湖北孝感杜氏字輩:奉先宜全孝,立功在秉中。
廉能今古重,節(jié)義本源同。
安徽合肥杜氏字輩:國正天心,仁愛紹先,忠正立業(yè)。
名人: 杜康,傳說用高粱釀酒的發(fā)明者。
《說文解字》稱:“古者少康初作秫酒。
少康,杜康也。
”秫是黏高梁。
可見自夏朝少康時起,即用高粱制酒。
杜子春(約前30-約后58),東漢經(jīng)學(xué)家。
河南緱氏(今河南偃師)人。
曾傳《周禮》,以授鄭眾、賈逵。
所注《周禮》,鄭玄曾采用,今佚。
清馬國翰《玉函山房輯佚書》輯有《周禮杜氏注》二卷。
杜詩(?-38),東漢臣。
字君公,河內(nèi)汲(河南汲縣)人。
少有才能,仕郡功曹。
建武元年(25),任侍御史,誅殺縱兵虐民的將軍蕭廣。
建武七年,遷南陽太守。
曾造作水排,鑄造農(nóng)具。
又征發(fā)民工廣修陂池,開拓田地,使郡內(nèi)富足。
世人稱頌“前有召父,后有杜母”(《后漢書》)。
杜林(?-47),東漢經(jīng)學(xué)家、文字學(xué)家。
扶風(fēng)茂林(今陜西興平東北,位咸陽西)人。
字伯山。
曾任侍御史、大司空。
治《古文尚書》,曾得漆書《古文尚書》一卷,引起學(xué)術(shù)界爭論。
他還長于文字之學(xué),曾撰《蒼頡訓(xùn)纂》、《蒼頡故》各一篇。
清馬國翰《玉函山房輯佚書》輯有《蒼頡訓(xùn)詁》一卷。
杜操,東漢書法家。
京兆杜陵(今陜西西安東南)人,字伯度(避曹操諱,魏晉人改稱為杜度)。
漢章帝時曾為齊相。
以善章草知名。
三國魏韋誕云:“杜氏杰有骨力,而字畫(劃)微瘦,……張芝喜而學(xué)焉。
”與崔瑗并稱崔杜。
杜密(?-169),東漢臣。
字周甫,潁川陽城(河南登封)人。
“為人沈質(zhì),少有厲俗志”(《后漢書》)。
初為司徒胡廣所辟,遷太山太守、北海相。
其地宦官子弟有奸惡者,輒捕殺之。
后去官還家。
桓帝時征拜尚書令,轉(zhuǎn)太仆。
黨錮禍起,自殺。
與李膺齊名,世稱“李杜”。
杜預(yù)(228-284),西晉將領(lǐng)、學(xué)者。
字元凱。
京兆杜陵(今陜西西安)人。
曾任鎮(zhèn)南大將軍、都督荊州諸軍事,因滅吳有大功,封當(dāng)陽縣侯。
多謀略,善處事,時人謂之“杜武庫”。
博通經(jīng)史,著有《春秋釋例》、《春秋長歷》、《春秋左氏經(jīng)傳集解》等。
其中《集解》流傳至今,被收入《十三經(jīng)注疏》中。
還發(fā)明了連機水碓。
杜弢(?-315),西晉流民起義領(lǐng)袖。
字景文,蜀郡成都(屬四川)人。
“初以才學(xué)著稱,州舉秀才”(《晉書》),為醴陵令。
永嘉五年(311)寄居荊湘之巴蜀流民數(shù)萬家起兵反晉,推他為首領(lǐng)。
乃自稱梁、益二州牧、平難將軍、湘州刺史,率部攻陷長沙,占據(jù)湘州大部。
后在陶侃鎮(zhèn)下,兵敗,死于逃亡途中。
杜伏威(?-624),隋末江淮地區(qū)農(nóng)民起義領(lǐng)袖。
齊郡章丘(山東章丘)人。
家貧。
與輔公祏起義反隋,自稱將軍。
轉(zhuǎn)戰(zhàn)于江淮,駐歷陽,自稱總管。
618年,受隋越王楊侗封爵,為楚王。
619年,降唐,拜太子太保。
輔公祏叛唐時,遭毒殺。
杜如晦(585-630),唐初將領(lǐng)、政治家。
字克明。
京兆杜陵(陜西西安東南)人。
隋末曾任滏陽尉。
唐兵入關(guān)中,助李世民籌謀,官至陜東道大行臺司勛郎中。
太宗即位后,累功至尚書右仆射,封榮國公,與政治家房玄齡共掌朝政,訂定各種典章制度。
如晦長于斷而玄齡善謀,二人相契,時人合稱”房杜”。
杜審言(約646-708),唐文學(xué)家。
襄陽(今屬湖北)人,遷居河南鞏縣。
字必簡。
杜甫祖父。
咸亨進士。
初任隰城尉,一度任職江南,旋為洛陽丞。
圣歷元年(698)貶吉州司戶參軍。
不久北返,被武則天任為膳部員外郎,遂與張易之兄弟交往。
中宗時,緣此被流放峰州。
后官修文館直學(xué)士。
少與李嶠、崔融、蘇味道齊名,稱“文章四友”。
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輯有《杜審言集》。
杜甫(712-770),唐詩人。
字子美。
祖籍襄陽(今屬湖北),生于河南鞏縣。
因曾居長安城南少陵,在成都被嚴(yán)武薦為節(jié)度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后世稱之為杜少陵、杜工部。
杜甫一生著作頗豐,晚年飄泊于荊、湘,以舟為家,居無常所,欲北返而不得。
唐代宗大歷五年(770)病死湘江之上。
杜詩一向以反映現(xiàn)實和憂國憂民備受推崇,有詩史之譽。
代表作有《望岳》、《兵車行》、《三吏》、《三別》等。
杜佑(735-812),唐史學(xué)家。
字君卿,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
門蔭入仕,補濟南郡參軍。
歷淮南節(jié)度使、揚州大都督府長史等職。
貞元十九年入拜檢校司空、同平章事。
元和七年辭相。
精于吏事,潔身守道。
勤于學(xué)問,曾擴充劉秩《政典》,撰成《通典》二百卷。
杜黃裳(738-808),唐節(jié)度使。
字遵素。
京兆萬年(陜西西安)人。
一說京兆杜陵人。
寶應(yīng)進士。
貞元末為太常卿,后遷至門下侍郎、同平章事。
公元806年,西川節(jié)度副使劉辟割據(jù)蜀地,他堅請討伐,被憲宗采納,后又力主削弱藩鎮(zhèn)勢力。
807年出任河中、晉、絳等州節(jié)度使。
封邠國公。
杜環(huán),唐地理學(xué)家。
京兆萬年(陜西長安)人。
杜佑族子。
公元751年,隨高仙芝西征,為大食所敗被俘。
至762年附商船還國。
撰《經(jīng)行記》。
原書已佚。
惟《通典》曾選載數(shù)則,所記當(dāng)時中亞、西亞情況,為研究亞洲史地和中西交通史的重要資料。
杜牧(803-852),唐萬年(今陜西西安)人。
杜佑之孫。
字牧之,號樊川。
文宗(李昂)太和間進士,武宗(李炎)會昌中累官中書舍人。
俊邁不羈,剛直有奇節(jié),有所論列,俱關(guān)大計。
其文奧衍,詩尤豪邁,與李商隱齊名,時號“李杜”;又別于杜甫,稱為“小杜”。
著有《樊川集》。
杜荀鶴(846-907),唐末詩人。
池州石埭(今安徽九華山東南)人,字彥之,號九華山人。
傳為杜牧出妾之子。
早有才名,而至四十六歲才登進士第。
為宣州節(jié)度使田頵幕僚,奉使至汴。
后梁建國,任為翰林學(xué)士,五日而卒。
詩工七律,語言通俗。
有《唐風(fēng)集》。
杜光庭(850-933),唐末五代道士。
處州縉云(今屬浙江)人,一作長安(今屬陜西)人字圣賓(一作賓圣)。
咸通中舉進士不第,入天臺山為道士,仕唐為內(nèi)供奉。
避亂入蜀,事王建父子,官諫議大夫,賜號廣成先生、傳真天師。
晚年隱居青城山,號東瀛子。
能詩文。
傳奇小說《虬髯客傳》,傳為他所作。
又有《道德真經(jīng)廣圣義》、《道門科范大全集》、《廣成集》等。
杜威(?-948),后晉將。
本名重威,避出帝諱改單名。
朔州(山西朔縣)人。
高祖妹婿。
“出于武卒,無行而不知將略”(《新五代史》)。
初典禁兵,以功累遷成德軍節(jié)度使。
在鎮(zhèn)重斂,稅外加賦。
契丹連年入侵,閉城自守,不救屬州。
后晉末為北面行營招討使,欲為兒皇帝,舉軍降契丹。
后漢初據(jù)鄴都抗命,食盡而降。
后被殺。
杜充(?-1141),南宋臣。
字公美,相州(河南安陽)人。
紹圣進士。
靖康初知滄州,盡殺郡寓燕人。
建炎中代宗澤留守東京,“短于撫御,人心疑阻,兩河忠義之士往往皆引去”(《宋史》)。
拜尚書右仆射、同平章事。
以江淮宣撫使守建康,失城退真州。
降金,仕至燕京行臺右丞相。
充“性殘忍好殺,而短于謀略”。
杜可用(?-1280),元初農(nóng)民起義首領(lǐng)。
又名杜萬一,都昌(江西都昌)人。
靠白蓮教起家。
世祖至元十七年(1280)四月,舉義旗反元,義軍達(dá)萬余。
自封號為杜圣人,稱天王,年號萬乘。
以譚麟為副天王,都昌西山寺僧為國師。
后被元江淮行省參知政事史弼鎮(zhèn)被俘殺。
杜瓊(1396-1474),明畫家。
字用嘉,號鹿冠道人。
江蘇吳縣人。
明經(jīng)博學(xué),翰墨書畫亦皆精。
終生不仕。
晚年家居?xùn)|原,自號東原耕者,人稱東原先生。
以賣畫為生。
卒后門人私謚淵孝。
擅畫山水,多用干筆皴擦,風(fēng)格蒼秀,開吳門派先河。
詩文沉著古雅。
有《耕余雜錄》、《東原齋集》等。
杜堇,明畫家。
丹徒(今江蘇鎮(zhèn)江)人。
居北京。
初姓陸,字懼南,號檉居、古狂、青霞亭長。
善詩文。
憲宗朱見深(1465-1487)成化中試進士不第。
其作畫取法于南宋院本,擅畫人物,其筆法細(xì)勁暢利,被當(dāng)時推為白描高手。
亦善畫山水、花卉、鳥獸;界畫樓臺,格局嚴(yán)謹(jǐn),為當(dāng)世論者所推重。
杜濬(1611-1687),清詩人。
湖北黃岡人,原名詔先,字于皇,號茶村。
明副貢生。
明亡后,寓居江寧(今江蘇南京)雞鳴山。
曾致書友人勿出仕清廷作“兩截人”。
晚年窮困而卒。
工詩,詩文豪健。
著有《變雅堂集》。
杜大珪南宋眉州(治今四川眉山)人。
第進士。
曾收集北宋建隆至南宋紹興間碑銘、行狀、傳記,編為《名臣碑傳琬琰集》。
杜文秀(1828-1872),清云南回民起義軍首領(lǐng)。
字云煥,號百香,云南永昌(云南保山)人。
回族。
廩生出身。
咸豐六年(1856)率眾起義,克大理,建“平南國”政權(quán),稱總統(tǒng)兵馬大元帥。
實行聯(lián)合漢族等各民族政策,采取輕賦稅、重生產(chǎn)措施,獲得各族擁護。
同治十一年(1872)清軍圍攻大理,城陷,服毒自殺。
其他杜姓名人有西漢大臣杜業(yè);三國魏臣杜畿;北周將領(lǐng)杜杲;隋大臣杜整;唐大臣杜顗,歌妓杜韋娘,文學(xué)故事人物杜秋娘;五代后梁大臣杜曉;南宋抗元將領(lǐng)杜杲等。
近當(dāng)代杜姓名人有東北抗日救亡總會發(fā)起人之一杜重遠(yuǎn),軍事家杜平、杜義德,戰(zhàn)斗英雄杜鳳瑞,愛國民主人士杜斌丞,國民黨將領(lǐng)杜聿明,上海青幫頭目杜月笙,哲學(xué)家杜國庠,圖書館學(xué)家杜定友,作曲家杜鳴心等。
寫菊花的外形、色彩、姿態(tài)優(yōu)美的句子,有那些
1“我重點觀察了‘白呼嘯’, ‘白呼嘯’潔白如雪,那一朵朵、一株株的‘白呼嘯’連在一起,仿佛是一片白云,又似一層層浪峰。
我仿佛坐在一只輕舟之中,凌駕浩蕩的秋風(fēng),撥動雙槳,濺起雪白的浪花,耳邊呼嘯著萬頃海浪……” “紅菊花圍成一簇,像一團熊熊燃燒的火焰。
我置身其中,輕輕撫摸,細(xì)細(xì)觀賞。
那些紅菊花的莖,呈墨綠色,微微彎曲,似乎很神氣。
當(dāng)然,最引人注目的還數(shù)它的花瓣了,在幾片手掌形綠葉的襯托下,一絲一絲,彎彎曲曲,美麗極了。
那花盤微微低垂的,更像一個害羞的姑娘,低垂著腦袋,泛紅了小臉,默默不語。
” “我發(fā)現(xiàn)了一棵深紅色的無名菊,它在姿態(tài)各異的菊花中是那樣矮小,那么不起眼。
它沒有“綠朝云”那樣迷人的華貴姿態(tài),但它美得自然、樸實,也在散發(fā)著誘人的芳香。
它那默默無聞的奉獻精神給我留下了難忘的印象。
” “最逗人喜愛的要算那‘黃龍戲珠渡金樓’了,它是叔叔、阿姨們用自己的巧手將一簇簇黃菊扎成。
只見兩條巨龍張牙舞爪,怒目圓睜,正在爭奪一顆龍珠,龍身上的朵朵黃菊,恰似片片龍鱗。
龍身后,那人工鑲成的裊裊的白云、霧靄,別有一番情趣……” “我們隨著熙熙攘攘的人流邊走邊看,在一股股濃郁的菊花香氣迎面撲來之時,我們已置身于花的海洋之中。
這時,我第一次感到目不暇接,只好摸一摸這一簇,聞一聞那一朵。
啊,這里的菊花顏色真多,金黃的、雪白的、粉紅的、玫瑰紫的……我流連在似錦的菊花中,誦讀著它們的名字,欣賞著它們的風(fēng)姿。
雍容華貴的‘白呼嘯’,亭亭玉立的‘綠朝云’,五彩繽紛的‘五彩鳳凰’……它們那嫵媚的笑臉,婆娑的舞姿,都充滿著詩情花意。
我完全陶醉在這花香馥郁的花海中。
”2菊花有很高的藥用價值,它的根及莖、葉都可入藥,花朵泡茶飲可以清肝明目,解氣消熱。
干菊花可以裝枕頭,做香包,制作成工藝花束。
并且,它一直是餐桌上人們喜愛的菜肴,屈原就曾經(jīng)“夕餐秋菊之落英”。
初春的菊花芽是和香椿芽、花椒芽齊名的鮮品,菊花菜系、菊花火鍋正日益受到人們的青睞。
這些功用,較之那些徒有嬌艷經(jīng)不得風(fēng)雨的嬌貴花兒,相去不知多遠(yuǎn)了。
菊花,除有一身傲骨以外,奉獻精神也是難得可貴的。
人們賞菊愛菊,情所難免。
牡丹雍容華貴,蓮荷出淤泥不染,幽蘭空谷吐芳,杜鵑高寒綻蕊,各有獨自的韻致,傾倒無數(shù)愛花人。
傲世也因同氣味,喜歡什么,還要看愛花人的主觀性情,看自身的氣質(zhì)稟賦,看個人的理想品位。
天下惜花愛花者甚眾,不過我想,喜愛菊花的人應(yīng)該不算少吧。
九月的天氣,秋風(fēng)已帶來了寒意,百花園中多種鮮花漸漸的凋落。
它們被無情的寒氣所驅(qū)趕,告別了暫短的青春期,慢慢走向衰老。
然而,只有少數(shù)花卻在這時大顯神威,昂首怒放了。
菊花就是這少數(shù)花中的佼佼者。
菊花,花中隱士者也。
她有松樹般的風(fēng)格,有著梅花似的品行。
古往今來,曾被世人所贊許。
它沒有過高的要求,只要扎根于土壤之中,它就能茁壯地成長著。
它的枝干挺拔直立,葉片郁郁蒼蒼,足能給人美的享受。
最使人欣賞不夠的是它那盛開著的鮮花。
爬上山坡,走進公園,邁進庭院,那盛開于凋謝的百花叢中的菊花,散發(fā)出沁人的香氣,置身于菊的海洋中,有誰的心不能被陶醉呢
你看它,五彩繽紛,落落大方,爭芳奇艷。
白的、紅的、紫的,那成百上千的花啊,足有碗口大。
片片彎曲的花瓣,團結(jié)緊密,顯得高雅純潔。
萬紫千紅的菊花啊,你羞羞噠噠地低著頭,顯示出你特有的文靜莊重,如火如荼的菊花啊,你不畏寒意,堅強不屈…… 菊花,你給九月帶來鮮艷,菊花,你給大自然帶來無限的生機、美感。
3菊花,別名菊華、秋菊、九華、黃花、帝女花等,是中國傳統(tǒng)名花。
菊花不僅有飄逸的清雅、華潤多姿的外觀,幽幽襲人的清香,而且具有“擢穎凌寒飆”、“秋霜不改條”的內(nèi)質(zhì),其風(fēng)姿神采,成為溫文爾雅的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征,菊花也被視為國粹,自古受人愛重。
“春蘭兮秋菊,傳葩兮代苞……”(屈原《九歌.禮魂》)春蘭高潔清雅,秋菊雋美多姿,是上古人民祭祀迎神的圣潔之花。
菊花不以嬌艷的姿色取媚于時,而是以素雅堅貞之品性見美于人。
屈原汲汲于修養(yǎng),“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離騷》),“秋菊之落英”為人格修養(yǎng)之佐餐。
餐菊落英還曾引來詩壇一場有趣的公案。
宋代王安石《殘菊》詩有“黃昏風(fēng)雨瞑園林,殘菊飄零滿地金”句,歐陽修笑曰:“百花盡落,獨菊枝上枯耳。
”因戲曰:“秋英不比春花落,為報詩人仔細(xì)看。
”向有“拗相公”之稱的王安石反唇相譏曰:“是豈不知楚辭‘餐秋菊之落英’,歐陽幾不學(xué)之過也。
”中國菊花品種之多,難倒了博學(xué)的歐陽修。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陶淵明《飲酒》其五),辭官歸田后的陶淵明,采菊東籬,在閑適與寧靜中偶然抬起頭見到南山,人與自然的和諧交融,達(dá)到了王國維所說的“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的無我之境。
這種自然、平和和超逸的境界,猶如千年陳酒,能讓人品味出無限韻味,人們從中獲得的文化快感涌動于心底千余年,這是中國文化人生存意義上的美學(xué)觀,一種生存哲學(xué)。
于是,陶淵明被戴上“隱逸之宗”的桂冠,菊花也被稱為“花之隱逸者”。
菊花的品性,已經(jīng)和陶淵明的人格交融為一,真如明俞大猷《秋日山行》所說:“一從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風(fēng)說到今。
”因此,菊花有“陶菊”之雅稱,“陶菊”象征著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的傲岸骨氣。
東籬,成為菊花圃的代稱。
“昔陶淵明種菊于東流縣治,后因而縣亦名菊。
”(《花鏡.菊花》)陶淵明與陶菊成為印在人們心里美的意象。
陶菊在歷代文人詩詞中都被人格化,或贊其品貌,或美其風(fēng)神,或借以言志:朱淑真“寧可抱香株上老,不隨黃葉舞秋風(fēng)”(《黃花》);南宋鄭思肖“花開不并百花叢,獨立疏籬趣未窮。
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墮北風(fēng)中
”(《寒菊》)她“不與百卉同其盛衰”(宋史正志《菊譜前序》),“寒花開已盡,菊蕊獨盈枝”,“冷霜留晚節(jié),殿歲奪春華”,一身傲骨,特別是“晚艷出荒籬”、“伴蛩石縫里”(唐王建《野菊》)的野菊花,生命力更為旺盛。
菊花在九九重陽應(yīng)節(jié)而開,所以有“節(jié)花”之名。
“九”與“久”、“酒”諧音,所以,重陽除了賞菊、登高外,必飲菊花酒,以求延年益壽。
宋李清照在佳節(jié)重陽日思念遠(yuǎn)在外地做官的丈夫趙明誠,填了一闋《醉花陰》詞函寄明誠,其中有“東籬把酒黃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fēng),人比黃花瘦”,因思念而消魂憔悴得比秋風(fēng)摧殘下的菊花還瘦,清麗高雅,文雅優(yōu)美,透出脫俗的人格襟懷。
重陽賞菊自唐宋以來成為風(fēng)俗,蘇州亦很盛。
清顧祿《清嘉錄.菊花山》記載蘇州賞菊之俗:“畦菊乍放,虎阜花農(nóng)已千盎百盂擔(dān)入城市。
居人買為瓶洗供賞者,或五器、七器為一抬……或于廣庭大廈,堆疊千百盆為玩者,縐紙為山,號為菊花山,而茶肆尤盛。
”明唐寅《賞菊圖》,畫面上二株長松,前后遙接,間以點點紅楓,寫出一片秋意。
長亭坡間石上,二翁并坐,一人揚手欲語,一人穆坐似聆聽然。
右側(cè)有石桌,羅列杯盤,一童生火,二童正料理品茗,另一童則捧瓶灌溉。
數(shù)叢秋菊散植岸邊,以朱黃二色點出滿園金黃。
塘邊巨巖用大斧劈,墨色上重下輕,墨氣蘊藉,以苔點攢簇石罅暗處,更顯蒼勁。
遠(yuǎn)處化去,僅在松顛微露峰頭,和色點出青峰三四,隱沒云際。
詩云:“滿地風(fēng)霜菊錠金,醉來還弄不弦琴。
南山多少悠然趣,千載無人會此心。
” 菊花在園林中不僅地栽、盆植,而且大量出現(xiàn)在建筑小品和雕刻圖案上。
菊花與蘭花、梅花和竹通稱為“四君子”。
成為歷代文人畫家不倦的創(chuàng)作母題。
宅園大廳里陳設(shè)的清式太師椅靠背上,往往是四把椅子一套,其中就有靠背上分別雕刻著“梅、蘭、竹、菊”圖案,象征著四君子,以映襯人物。
古代神話傳說中,菊花又被賦予吉祥、長壽的含義,常常成為組合圖案中的吉祥符號,如菊花與喜鵲組合表示“舉家歡樂”,菊花與松樹組合就成為“益壽延年”的象征等,園林漏窗也不乏菊花圖案。
菊花華麗、閑寂的風(fēng)度十分投合日本皇室貴族和文人墨客的情趣,長期成為日本皇室的象征,平安朝的宮廷貴族、文人墨客仿效中國重陽節(jié)飲菊花酒的習(xí)俗,賦詩探韻,酒為菊酒,杯為菊杯。
陶淵明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所抒發(fā)出的歸隱情趣,也引起不少古代日本人的共鳴,他們在園林中廣植菊花,以營造野趣。
在江戶初期畫家菱川師宣所畫的《余景作庭圖》中,有一園畫滿菊花,并注明:“此名為菊水之庭……池之周圍結(jié)菊籬以植菊,以陶淵明之詩心而作。
” 菊花能卻老延齡。
據(jù)東漢應(yīng)劭的《風(fēng)俗通》記載,“南陽酈縣有甘谷,谷水甘美。
其山有大菊,水從山上流下,得其滋液。
谷中有三十余家,不復(fù)穿井,悉飲此水,上壽百二、三十,中百余,下七八十者,名之大天。
菊花輕身益氣,令人堅強故也。
”成書于秦漢時期的《神農(nóng)百草經(jīng)》列菊花為百草上品,名醫(yī)陶弘景說菊花主治“風(fēng)眩,能令頭發(fā)不白”。
中醫(yī)把菊花看作為一種神經(jīng)強壯藥和清涼解熱藥,認(rèn)為它對防治冠心病、心絞痛、高血壓、動脈硬化、血清膽固醇過高癥等,有很好的療效,對胸悶、心悸、氣急、頭暈、頭痛、四肢麻木,以及感冒、喉嚨疼痛等緩解效果明顯。
《澄懷錄》載:“秋采甘菊花,貯以布囊,作枕用,能清頭目,去邪穢。
”菊花還是空氣“衛(wèi)士”呢
文人愛菊、種菊蔚為風(fēng)氣,歷史上藝菊專書近40種,宋劉蒙、史正志《菊譜》、范成大《范村菊譜》,明黃省曾《藝菊書》、陳繼儒的《種菊法》,清陸廷燦的《藝菊志》等。
我很喜歡花,尤其是菊花。
夏姐姐邁著輕盈的腳步悄悄的離開了,秋姑娘來到了我們的身邊,她用一支美麗的畫筆,把楓樹染紅了,把小草染黃了;她又施展她那神奇的法力,使菊花在秋風(fēng)中綻開了美麗的笑容。
平原公園每年的秋季都要舉辦菊花展覽,展覽期間儼然就是花的海洋。
瞧
那一朵粉紅色的菊花昂首挺胸,豆芽似的花瓣緊緊簇?fù)碓谝黄?,遠(yuǎn)遠(yuǎn)望去,既像一個小絨球,又像一個大家族圍坐在一起商議什么事情。
再瞧那兒,一簇簇菊花堆在一起,在聽秋風(fēng)老師為她們講故事呢
看她們一個個揚著腦袋,挺著胸脯,坐得端端正正的,大概都想得到秋風(fēng)老師的表揚吧
美麗的菊花散發(fā)出誘人的香味,每一個人到了這里都要彎下腰來聞一聞,仿佛吸足了氧氣,站起來就覺得心曠神怡,走起路來顯得那么精神。
登上鐘姿山,站在高處向下看,只見滿園的菊花,紅的像火,黃的像金,白的像雪,粉的像霞……在綠葉的襯托下,顯得更加嬌媚。
整體看來,就像一塊花地毯。
我不僅喜歡菊花的美麗,更喜歡它傲霜的精神。
到了秋天,別的花都凋謝了,惟獨菊花開的轟轟烈烈,在寒冷刺骨的秋風(fēng)里,昂首挺胸向秋風(fēng)挑戰(zhàn)。
陳毅爺爺曾這樣寫詩贊美秋菊: 秋菊能傲霜, 風(fēng)霜重重惡。
本性能耐寒, 風(fēng)霜其奈何。
的確,菊花雖然沒有牡丹雍容華貴,沒有月季嬌艷嫵媚,沒有百合高貴優(yōu)雅,但她那傲霜精神,確實令人喜愛。
我們做人,就要像菊花那樣,不怕困難,知難而進,努力攀登科學(xué)文化的高峰。
古時大將軍得勝歸來的詩詞
出塞 《出塞》唐-王昌齡 秦時明月漢時關(guān), 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 不教胡馬渡陰山。
涼州詞 (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飲琵琶馬上催。
醉臥沙場君莫笑, 古來征戰(zhàn)幾人回。
古 從 軍 行 李頎 白日登山望烽火,黃昏飲馬傍交河。
行人刁斗風(fēng)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營萬里無城郭,雨雪紛紛連大漠。
胡雁哀鳴夜夜飛,胡兒眼淚雙雙落。
聞道玉門猶被遮,應(yīng)將性命逐輕車。
年年戰(zhàn)骨埋荒外,空見蒲萄入漢家。
從 軍 行 王昌齡 青海長云暗雪山, 孤城遙望玉門關(guān)。
黃沙百戰(zhàn)穿金甲, 不破樓蘭終不還。
關(guān) 山 月 李 白 明月出天山,蒼茫云海間。
長風(fēng)幾萬里,吹度玉門關(guān)。
漢下白登道,胡窺青海灣。
由來征戰(zhàn)地,不見有人還。
戍客望邊邑,思?xì)w多苦顏。
高樓當(dāng)此夜,嘆息未應(yīng)閑。
塞下曲六首(選一) 李 白 五月天山雪,無花只有寒。
笛中聞?wù)哿荷丛础?/p>
曉戰(zhàn)隨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
望 薊 門 祖 詠 燕臺一望客心驚,笳鼓喧喧漢將營。
萬里寒光生積雪,三邊曙色動危旌。
沙場烽火連胡月,海畔云山擁薊城。
少小雖非投筆吏,論功還欲請長纓。
前出塞九首(選一) 杜 甫 挽弓當(dāng)挽強,用箭當(dāng)用長。
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
殺人亦有限,列國自有疆。
茍能制侵陵,豈在多殺傷。
軍 城 早 秋 嚴(yán) 武 昨夜秋風(fēng)入漢關(guān), 朔云邊月滿西山。
更催飛將追驕虜, 莫遣沙場匹馬還。
夜上受降城聞笛 李 益 回樂峰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處吹蘆管, 一夜征人盡望鄉(xiāng)。
塞 下 曲(二首) 盧 綸 林暗草驚風(fēng),將軍夜引弓。
平明尋白羽,沒在石稜中。
月黑雁飛高,單于夜遁逃。
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
征 人 怨 柳中庸 歲歲金河復(fù)玉關(guān), 朝朝馬策與刀環(huán)。
三春白雪歸青冢, 萬里黃河繞黑山。
雁門太守行 李 賀 黑云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
角聲滿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
半卷紅旗臨易水,霜重鼓寒聲不起。
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
隴 西 行 陳 陶 誓掃匈奴不顧身, 五千貂錦喪胡塵。
可憐無定河邊骨, 猶是春閨夢里人。
己 亥 歲 曹 松 澤國江山入戰(zhàn)圖, 生民何計樂樵蘇。
憑君莫話封侯事, 一將功成萬骨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