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西北的詩句有美食的
西北的食物大多樸實無華,更多的是用來填飽肚子的。
這與西北地區(qū)比較艱苦的生活條件有關(guān)系,更與西北人憨厚樸實的性格有關(guān)系,西北食物面食居多,菜以肉為主崇尚肥厚濃烈,當然,近些年來人們的飲食習(xí)慣也有向清淡發(fā)展的趨勢,但大碗喝酒大塊吃肉的的豪爽氣概還是為人們所崇尚的 。
我雖然生長在西北,但也沒有機會走遍西北,更不敢說吃遍了西北的美食,我只是想把把西北比較著名的美食介紹出來和大家分享。
一, 牛肉面 牛肉面的發(fā)明權(quán)屬于一位叫馬保兒的回族廚師,清朝人。
在蘭州,牛肉面牛到什么程度你只要看看牛肉面館里攢動的人頭就知道了。
在蘭州,一些比較有名氣的牛肉面館都是定點供應(yīng),如果你錯過了飯點,對不起,請換別樣。
牛肉面講究一清二白三紅四綠。
清是湯清,白是面白,紅的是辣椒油,綠的是蔥花。
這是從觀感上說的。
從口感上說,面要筋道,湯要純厚。
拉面是一門手藝,雖然跟師父學(xué)個兩三天也能到外地去開個飯館蒙人,但一個好的拉面師,沒個兩三年是出不來的。
拉面要“三遍水,三遍灰,九九八十一遍揉”這是力氣活,后面就是手藝了,面拉出來講究粗細均勻,最細到頭發(fā)絲,最粗到筷子頭分成毛細,細,二細,三細。
還有寬面,韭葉。
就看你好那口了。
以前,為了讓面更加筋嚼就在揉面時往面里加一些蓬灰,后來不知道哪個聰明人發(fā)明了牛肉面專用的高筋面粉,于是大多數(shù)的面館都采用高筋粉來做牛肉面,省卻了加蓬灰的麻煩,因為加蓬灰也是手藝活,加少了不行加多了更不行。
這兩年時興返璞歸真好多牛肉面館的招牌上都添上“蓬灰”兩字以示里面賣的是正宗是傳統(tǒng)。
個人的感覺,其實兩者幾乎沒有差別,加蓬灰不是目的,目的是面怎么能筋道。
如果你在某家面館里真吃出蓬灰味兒來那我也只能道一聲同情了。
會吃牛肉面的人端過面來往往先喝一口湯,便知道這牛肉面地道不地道。
牛肉面的精華大部分在湯里。
牛肉面世家如果分家兄弟們最看重的往往就是那一鍋湯。
熬湯時常選用草原上出產(chǎn)的肥嫩牦牛肉或黃牛肉,加大塊牛頭骨和腿骨,再按比例加入牛肝湯和雞湯,在特大罐形鐵鍋內(nèi)熬成即可,則肉湯氣香味濃,清亮澄澈。
食用時只選用清湯,加入清煮蘿卜片和調(diào)味料。
到這里,一碗熱氣騰騰的牛肉面已經(jīng)做的差不多了,剩下的就是找張桌子坐下大快朵飴了。
一方水土滋養(yǎng)著一方的飲食,現(xiàn)在幾乎找不到?jīng)]有牛肉面館的城市了,但這些面館中真正稱得上正宗的,可謂寥寥。
我得家鄉(xiāng)離蘭州不過幾百里地,但總也吃不出蘭州牛肉面得味道來。
清代的張澍有一首詩中寫道“雨過金城關(guān),白馬激霤回。
幾度黃河水,臨流此路窮。
拉面千絲香,惟獨有一絕。
美味難再期,回首故鄉(xiāng)遠。
日出念真經(jīng),暮落白塔空。
焚香自嘆息,只盼牛肉面”。
二,羊肉泡饃 羊肉泡饃起源于陜西,濫觴于西北。
現(xiàn)在是秋季,羊肉性溫現(xiàn)在正是吃羊肉泡饃的好時候。
西北人在秋冬季節(jié)一般是將羊肉泡饃當早餐吃,早上吃一碗羊肉泡饃,渾身上下暖洋洋的,一整天都精力充沛。
早先羊肉泡饃都是秋冬季節(jié)賣,現(xiàn)在好像一年四季都有的賣,不過火旺的人最好夏季不要吃,容易上火。
羊肉泡饃的烹飪技術(shù)要求很嚴,煮肉的工藝也特別講究。
其制作方法是:先將優(yōu)質(zhì)的牛羊肉洗切干凈,煮時加蔥、姜、花椒、八角、茴香、桂皮等佐料煮爛,湯汁備用。
饃,是一種白面烤餅,吃時將其掰碎成黃豆般大小放入碗內(nèi),然后交廚師在碗里放一定量的熟肉、原湯,并配以叢末、白菜絲、料酒、粉絲、鹽、味精等調(diào)料,單勺制作而成。
牛羊肉泡饃的吃法也很獨特,有羊肉燴湯,即顧客自吃自泡:也有干泡的,即將湯汁完全滲入饃內(nèi)。
吃完饃、肉,碗里的湯也被喝完了。
還有一種吃法叫水圍城,即寬湯大煮,把煮熟的饃、肉放在碗中心,四周圍以湯汁。
這樣清湯味鮮,肉爛且香,饃韌入味。
有的人喜歡邊吃泡饃邊吃蒜,可能別有一番風(fēng)味吧,我個人是受不了那個蒜味。
以前,會吃羊肉泡饃的人到店里去往往高喊一聲“老板,肉肥湯肥啊。
”現(xiàn)在人們的生活質(zhì)量提高了講究健康飲食了進得店去往往喊一聲“老板,肉瘦湯肥啊”。
可見無論肉瘦肉肥,湯是一定要肥的。
所謂湯肥,就是湯里多加一些羊油。
熱氣騰騰的羊肉泡端上來,把鍋盔掰開方進去,甩開腮幫子就享受吧。
用西安人的話說“美地很”
關(guān)于西北美食的對聯(lián)
品西北佳肴面面俱到,宴新老賓客天天可來。
描寫陜西美食的詩句
【朝饑食齏面戲作】陸游一杯齏餺飥,手自芼油蔥。
天上蘇陀供,懸知未易同。
【賀陳述古弟章生子】蘇軾 郁蔥佳氣夜充始見徐卿第二雛。
甚欲去為客,惟愁錯寫弄獐書。
參軍新婦賢相敵,阿大中郎喜有馀。
我亦從來識英物,試教啼何如。
【餅賦】束皙 玄冬猛寒,清晨之會,涕凍鼻中,口外。
充虛解戰(zhàn),湯餅為最。
弱似春綿,強似秋練,氣勃郁以揚布,香氣散而遠遍。
行人垂液于下風(fēng),童仆空瞧而邪擎器者舔唇,立侍者干咽。
【過土山寨】黃庭堅南風(fēng)日日縱篙撐,時喜北風(fēng)將我行。
湯餅一杯銀線亂,蔞蒿如箸玉簪橫。
形容長沙的句子有哪些
【第1句】河西走廊烏鞘嶺,玉門關(guān),東西長約1,000公里要城市有武威、張酒泉、敦煌等歷史文化名城,以及石油工業(yè)的搖籃——玉門市。
它自古就是西北地區(qū)重要的交通要道。
漢唐時的“絲綢之路”經(jīng)這里通向中亞、西亞,是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一條黃金通道,不僅是昔日的古戰(zhàn)場,也是甘肅著名的糧倉。
【第2句】歷史上的敦煌,對于中原來說,是多么遙遠的地方。
有人說,敦煌不僅僅是一個地理名詞,更是一個精神坐標,一處文化高地。
因為銘刻了太多的民族文化記憶,敦煌幾乎成了一種代代相傳的文化基因。
【第3句】“很多人向往大海,但是我向往西域,那連綿的群山和流淌在絲綢之路上的文化血脈,經(jīng)由河西走廊這個中國政治、經(jīng)濟、文化的千年走廊,空谷回響。
”剛生完寶寶,在黑龍江滿洲里邊檢工作的劉曉,曾經(jīng)在甘肅蘭州上過大學(xué),“一直覺得甘肅除了敦煌,沒有什么特別的美景,這次在紀錄片《河西走廊》里,看到了不一樣的甘肅風(fēng)貌,很后悔大學(xué)里沒有去看看,今年計劃帶著老公和兒子,重回甘肅走走、看看。
”的確,對普通觀眾而言,最直觀的感受則是:“相約河西走廊吧,感受最純凈的美。
”【第4句】河西走廊,是古時內(nèi)地通往新疆的重要通道,也是絲綢之路的一部分。
河西走廊東起烏鞘嶺,西至玉門關(guān),東西長約1,000公里,主要城市有武威、張掖、嘉峪關(guān)、敦煌等歷史文化名城。
曾經(jīng),這一條線人聲鼎沸,繁極一時,留下了眾多故事等著被發(fā)現(xiàn)。
八九月,是去西部旅游的最佳時期,如果你對逝去的繁華,古老的歷史有興趣,那不妨來一次河西走廊的穿越之旅。
【第5句】河西走廊曾是古代中西方文明交流的重要通道,是中華民族重要的文化資源寶庫,厚厚的歷史典籍中記載了昔日的榮光。
大型歷史人文紀錄片《河西走廊》更是如春雷一般,將河西走廊厚重的歷史文化和美麗的風(fēng)光呈現(xiàn)給了觀眾。
隨著紀錄片的熱播,河西走廊再次成就了甘肅人內(nèi)心的驕傲和榮耀,勾起了游子的思鄉(xiāng)情懷,也成為國內(nèi)外游客們心目中極具誘惑的旅游熱點。
【第6句】關(guān)河冷落,大漠孤煙,千百年來,穿過歷史的走廊,敦煌在肆虐的狂沙中站出了自己獨有的姿態(tài),堅強,神秘,不嫵媚奔放,卻吸引著無數(shù)人想要靠近。
走近它,依稀能聽見輝煌與失落交織的文化音符,窺視到歷史與現(xiàn)實疊加的璀璨星空;循著它,便走進了一方靈魂與美學(xué)集結(jié)的心靈圣地,一處厚重與靈動交融的藝術(shù)殿堂,一個欲望與信仰輝映的精神家園,一場醉了千年也不愿醒來的大夢。
【第7句】河西走廊的起點并不在蘭州,而是在武威天祝。
不過,穿越河西走廊,蘭州是重要的出發(fā)地。
或許離中原太遠,蘭州總是很容易被人忽視。
黃河水穿蘭州城而過,讓這座城市有著富庶的綠蔭,軟軟的柔情。
蘭州拉面的美名確實遠播在外。
除了拉面,蘭州也有不少其他的美食,大眾巷匯聚了蘭州的美食精華,何不去大快朵頤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