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寫美女彈琵琶的詩句
1、賀新郎·賦宋代:辛棄疾 鳳尾撥。
自開元霓裳曲罷,幾番風(fēng)月
最苦潯頭客,畫舸亭亭待發(fā)。
記出塞、黃云堆雪。
馬上離愁三萬里,望昭陽宮殿孤鴻沒。
弦解語,恨難說。
遼陽驛使音塵絕。
瑣窗寒、輕攏慢捻,淚珠盈睫。
推手含情還卻手,一抹《梁州》哀徹。
千古事,云飛煙滅。
賀老定場無消息,想沉香亭北繁華歇,彈到此,為嗚咽。
2、琵琶唐代:李嶠 朱弦聞岱谷,鑠質(zhì)本多端。
半月分弦出,叢花拂面安。
將軍曾制曲,司馬屢陪觀。
本是胡中樂,希君馬上彈。
3、涼州詞二首之一唐代: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
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zhàn)幾人回。
4、琵琶亭宋代:張于湖 江州司馬舊知音,流落江湖感更深。
萬里故人明月夜,琵琶不作亦沾襟。
潯陽江上琵琶月,彭澤門前楊柳風(fēng)。
兩賢抵許不相似,哀樂雖殊吾意同。
5、從軍行七首之一唐代:王昌齡 琵琶起舞換新聲,總是關(guān)山離別情。
撩亂邊愁聽不盡,高高秋月照長城。
描寫彈琵琶動作的句子
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馬客在船,舉酒欲飲無管弦。
醉不成歡慘將別,別時茫茫江浸月。
忽聞水上琵琶聲,主人忘歸客不發(fā)
求描寫琵琶彈的好的和女子有才華的詩詞句!
唐·杜甫《送樊二十三侍御赴漢中判官》詩:“冰雪凈聰明,雷霆走精銳。
彈琵琶的詩句1.木蘭花慢 贈彈琵琶者 作者:張伯淳 朝代:元 愛當(dāng)壚年少,將雅調(diào),寄幽情。
盡百喙春和,群喧夜寂,老鳳孤鳴。
都來四條弦里,有無窮、舊譜與新聲。
寫出天然律呂,掃空眼底*箏。
落紅。
天氣暖猶輕。
洗耳為渠聽。
想關(guān)塞風(fēng)寒,潯陽月色,似醉還醒。
軒窗靜來偏好,到曲終、懷抱轉(zhuǎn)分明。
相見今朝何處,語溪乍雨初晴。
2.菩薩蠻 作者:韋莊 朝代:唐 紅樓別夜堪惆悵,香燈半卷流蘇帳。
殘月出門時,美人和淚辭。
琵琶金翠羽,弦上黃鶯語。
勸我早歸家,綠窗人似花。
3. 王昌齡琵琶起舞換新聲,總是關(guān)山舊別情。
撩亂邊愁聽不盡,高高秋月照長城。
桃花馬上石榴裙詩意
這是一首詩中的一個句子,表示的是對于美女的贊美,有關(guān)解釋如下: 1、原詩如下: 紅粉青娥映楚云,桃花馬上石榴裙。
羅敷獨向東方去,謾學(xué)他家作使君 2、解釋題目中的這一句: 人面桃花相互映襯,很是美麗,尤其是端坐在馬背上的美女穿著美麗的裙子。
描寫一位古典美女彈古箏和跳舞的句子,越文雅越好
琴藝:【微微福婉婉落座。
玉揚,露出纖細(xì)白皙的玉指,撫上琴面,凝思,琴聲徒然在殿上響起,琴聲委婉卻又剛毅,券券而來,又似高尚流水,汩汩韻味……】【琴音漸響,拖著綺麗的舞裙,一躍而起,向后一揚,長長的水袖在空中劃出完美的弧度,迷醉了眼,也迷醉了心。
遮在臉上的面紗被風(fēng)挑起,在空中打了個旋,悠悠然飄落而下,掃過屏住呼吸的宮人,看著她他的眼睛熠熠生輝,掩住了那絲淘氣,百轉(zhuǎn)千長】古箏:【柔柔淺笑,發(fā)辮輕揚,緩緩抬起螓首,淡淡一笑,右手輕抬,微轉(zhuǎn)螓首,甩出水袖,水袖恰好遮去臉龐,頗有些尤抱琵琶半遮面的感覺。
玉手纖長,一撥,如緩流的溪水,清清靜靜,溪水潺潺,鳥語花香,綠草野花競相開放,似風(fēng)起云涌,波濤拍岸……一曲動天下】琵琶:【輕盈的抱出一把琵琶,纖纖細(xì)指在琵琶上面劃弄了起來,一陣清音傳來,宛如一只夜鶯傍晚時分的疲憊,昏昏欲睡,聲音柔而委婉,半晌,節(jié)奏輕快了起來,仿佛月亮升上了天空,夜鶯在月光的迷幻中淪陷,發(fā)出婉轉(zhuǎn)的歌喉,漸漸的,音律有一種感染力,傳遍了四周,夜鶯的歌聲停留在了月光中,它刪翅而去,踏碎了滿園的月色,聲音戛然而止,但橫梁中仿佛還環(huán)繞這這曲子】
石榴裙的傳說
在唐代,石榴裙是年輕女子極為青睞的一種服飾款式。
這種裙子色如石榴之紅,不染其它顏色,往往使穿著它的女子俏麗動人。
唐人萬楚在《五月觀妓》中說:“眉黛奪將萱草色,紅裙妒殺石榴花。
”韋莊也唱道:“莫恨紅裙破,休嫌白屋低”(《贈姬人》)。
在唐代,石榴裙是年輕女子極為青睞的一種服飾款式。
這種裙子色如石榴之紅,不染其它顏色,往往使穿著它的女子俏麗動人。
唐人萬楚在《五月觀妓》中說:“眉黛奪將萱草色,紅裙妒殺石榴花。
”韋莊也唱道:“莫恨紅裙破,休嫌白屋低”(《贈姬人》)。
白居易在《琵琶行》中,曾描寫了那位彈琵琶的女子色藝驚人:“曲罷曾教善才服,妝成每被秋娘妒……鈿頭銀篦擊節(jié)碎,血色羅裙翻酒污。
”這“血色羅裙”即是石榴裙。
石榴裙流傳的時間很久遠(yuǎn),明代唐寅在《梅妃嗅香》一詩中寫道:“梅花香滿石榴裙”。
雖寫的是唐朝之事,即可看出當(dāng)時現(xiàn)實生活中,此種款式的裙子仍為年輕女子所珍愛。
由于石榴裙經(jīng)久不衰,于是俗語中說男人被美色所征服,稱之為“拜倒在石榴裙下”,至今仍在鮮活地用著。
唐代的婦女,對裙子特別鐘情。
除石榴裙外,還有許多別致的款式。
初時,裙子窄而瘦長,穿者將裙子提得很靠上,甚至齊到胸乳,故唐詩中有“慢束羅裙半露胸”的句子。
到盛唐時,裙子的制作精美華麗,有的價格昂貴,主要式樣有間裙、百鳥裙、花籠裙等。
間裙,即用兩種或兩種以上的顏色的材料互相間隔和排列而做成的裙子,每一間隔叫作一“破”,有“六破”、“七破”和“十二破”之分,顏色有紅綠、紅黃、黃白諸種。
百鳥裙,用多種飛禽的羽毛捻成線織成的裙子,因做工考究,故立體感強,“正視為一色,旁視為一色,目中為一色,影中為一色”,穿上它“百鳥之狀皆見”(《新唐書》)。
花籠裙,是用輕軟細(xì)薄而又半透明的“單絲羅”織繡而成,上面用各種顏色的絲線繡出花鳥等圖案。
百鳥裙和花籠裙,都是穿在一般裙子外的套裙。
此外,還有百疊裙、畫裙(在裙子上直接作畫)等。
編輯本段相關(guān)詩詞 南北朝詩人何思徵在他的《南苑逢美人》詩中就寫過兩句:“風(fēng)卷葡萄帶,日照石榴裙”,用石榴來暗比心中美女。
元代的劉鉉《烏夜啼》中就把石榴直指女子的裙裾了:“垂楊影里殘,甚 匆匆,只有榴花全不怨東風(fēng),暮雨急,曉霞濕,綠玲瓏,比似茜裙初染一般同”。
到了明代,石榴裙的說話就固定下來,如蔣一葵的《燕京五月歌》:“石榴花發(fā)街欲焚,蟠枝屈朵皆崩云。
千門萬戶買不盡,剩將女兒染紅裙”。
紅裙。
梁元帝《烏棲曲》:“芙蓉這帶石榴裙。
” 石榴裙在唐時,是一種流行服飾,尤其中青年婦女,特別喜歡穿著。
如唐人小說中的李娃、霍小玉等,就穿這樣的裙子。
唐詩中亦有許多描寫,如李白詩:“移舟木蘭棹,行酒石榴裙”;白居易詩:“眉欺楊柳葉,裙妒石榴花”;杜審言詩:“桃花馬上石榴裙”;萬楚五詩:“紅裙妒殺石榴花”武則天詩:“不信比來長下淚,開箱驗取石榴裙”等。
石榴裙一直流傳至明清,仍然受到婦女歡迎。
《紅樓夢》里亦有大段描寫,可相印證。
編輯本段傳說故事 在我國,有關(guān)石榴裙的傳說,比石榴果還要豐富生動,紅得似火的石榴花,易于想到男子對異性的熱烈追求和向往。
“拜倒在石榴裙下”的來歷 <\\\/B> “拜倒在石榴裙下”是一句比喻男子對風(fēng)流女性崇拜傾倒的俗語。
這句俗語的產(chǎn)生與唐明皇和楊貴妃有關(guān)。
傳說楊貴妃非常喜愛石榴花。
唐天寶年間,唐明皇投其所好,在華清池西繡嶺、王母祠等地廣泛栽種石榴,每當(dāng)榴花競放之際,這位風(fēng)流天子即設(shè)酒宴于“熾紅火熱”的石榴花叢中。
楊貴妃飲酒后,雙腮緋紅,唐明皇愛欣賞寵妃的嫵媚醉態(tài),常將貴妃被酒染之粉頸紅云與石榴花相比,誰紅得艷麗
因唐明皇過分寵愛楊貴妃,不理朝政,大臣們不敢指責(zé)皇上,則遷怒于楊貴妃,對她拒不使禮。
楊玉環(huán)無奈,依然愛賞榴花,愛吃石榴,特別愛穿繡滿石榴花的彩裙。
一天唐明皇設(shè)宴召群臣共飲,并邀楊玉環(huán)獻舞助興。
可貴妃端起酒杯送到明皇唇邊,向皇上耳語道:“這些臣子大多對臣妾側(cè)目而視,不使禮,不恭敬,我不愿為他們獻舞。
”唐明皇聞之,感到寵妃受了委屈,立即下令,所有文官武將,見了貴妃一律使禮,拒不跪拜者,以欺君之罪嚴(yán)懲。
眾臣無奈,凡見到楊玉環(huán)身著石榴裙走來,無不紛紛下跪使禮。
于是“拜倒在石榴裙下”的典故流傳千年,至今成了崇拜女性的俗語。
編輯本段關(guān)于石榴 石榴在百果之中,不算是最香最甜的,但造型別致、口味獨特逗人喜愛。
石榴是百子同包,金房玉隔,果皮一旦綻開,里面通常分為六個子室,每一子室都藏有許多種子,所以在吃時就會生出聯(lián)想,想到子孫后代繁衍興旺,想到自己的事業(yè)后繼有人,石榴自古稱為吉祥之果。
描寫女子彈琵琶的姿態(tài)的語段,5句話左右,言辭柔美古典
云鬢高挽,玉釵橫簪。
指若青蔥潤澤,歌如畫眉宛轉(zhuǎn)。
半抱弦琴,弦冷錚錚,珠落玉盤,不如其聲脆萬之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