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鸛雀樓描寫優(yōu)美景色詩句是什么?
答案:《登鸛雀樓》中描寫優(yōu)美景色的詩句是“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
原詩:登鸛雀樓 王之渙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登鸛雀樓描寫的是什么時間的景色
描寫的是寫了夕陽西下,黃河朝大海奔流而去的美景前兩句寫的是自然景色,但開筆就有縮萬里于咫尺,使咫尺有萬里之勢;后兩句寫意,寫的出人意料,把哲理與景物、情勢溶化得天衣無縫,成為鸛雀樓上一首不朽的絕唱。
是盛唐詩人的一首,此詩雖然只有二十字,卻以千均巨椽,繪下北國河山的磅礴氣勢和壯麗景象,令人襟懷豪放。
詩人受大自然震撼的心靈,悟出的是樸素而深刻的哲理,能夠催人拋棄固步自封的淺見陋識,登高放眼,不斷拓出愈益美好的嶄。
清代詩評家也認為:“王詩短短二十字,前十字大意已盡,后十字有尺幅千里之勢。
” 這首詩是唐代的壓卷之作,因這首而名垂千古,鸛雀樓也因此詩而名揚中華。
登鸛雀樓中寫詩人看到的景色的句子是那一句話
白日依山近,黃河入海流。
登鸛雀樓詩中描寫景物的有了兩句話
白日②依③山盡④,黃河入海流。
《登鸛雀樓》是盛唐詩人王之渙的一首五言絕句,前兩句寫的是自然景色,但開筆就有縮萬里于咫尺,使咫尺有萬里之勢;后兩句寫意,寫的出人意料,把哲理與景物、情勢溶化得天衣無縫,成為鸛雀樓上一首不朽的絕唱。
此詩雖然只有二十字,卻以千均巨椽,繪下北國河山的磅礴氣勢和壯麗景象,令人襟懷豪放。
詩人受大自然震撼的心靈,悟出的是樸素而深刻的哲理,能夠催人拋棄固步自封的淺見陋識,登高放眼,不斷拓出愈益美好的嶄新境界。
清代詩評家也認為:“王詩短短二十字,前十字大意已盡,后十字有尺幅千里之勢。
”[1-2] 這首詩是唐代五言詩的壓卷之作,王之渙因這首五言絕句而名垂千古,鸛雀樓也因此詩而名揚中華。
《登鸛雀樓》、《宿建德江》、《村居》哪一首是描寫春天景色的
迥臨飛鳥上,高出世塵間。
天勢圍平野,河流入斷山。
鸛雀樓早已不存,故址在蒲州(今山西永濟縣西)西面,黃河中的一個小島上,高三層,前瞻中條山,下瞰黃河水,為唐代登覽勝地。
許多詩人都曾登臨賦詩。
暢當這首詩在宋代曾獲很高評價,與王之渙同題名作并舉。
前二句寫樓高以寄胸懷。
詩人站在鸛雀樓上,望遠空飛鳥仿佛低在樓下,覺得自己高瞻遠矚,眼界超出了人世塵俗。
從藝術表現看,這里把視覺反差運用到景物描寫中,以遠處物體似低小的感覺來反襯近處物體的高大,饒有意趣。
從思想境界看,則詩人自有一種清高、俊逸的情懷,志氣凌云,而飄飄欲仙,大有出世之想。
第二句一作“高謝世人間”,則高蹈的情懷更明確。
后二句寫四圍景象以抒激情。
中條山脈西接華山。
從鸛雀樓四望,天然形勢似乎本來要以連綿山巒圍住平原田野,但奔騰咆哮的黃河卻使山脈中開,流入斷山,浩蕩奔去。
這概括的描寫,勾勒出山河的形勢和氣勢,同時也顯示出詩人開闊的胸襟和奔放的激情,目光遠大,志向無羈。
這二句與前二句一氣相貫,既以顯出樓高望遠,更以見出詩人志高氣逸的情懷。
宋人沈括稱贊這詩和王之渙詩都“能狀其景”(《夢溪筆談》)。
但景以情見,物由志顯,能狀壯闊山河,正因詩人胸懷高尚。
這詩和王詩都是這樣的情景交融的好詩。
由于時代、遭遇、處境的不同,因而兩詩的意境不同。
王之渙是盛唐詩人,而暢當則是經歷戰(zhàn)亂的中唐詩人。
他在唐代宗大歷七年(772)進士擢第后,仕途淹滯,有志不騁,也曾隱游,“拙昧難容世,貧閑別有情”(《天柱隱所重答韋江州》)。
他自視清高,志不茍俗,又不甘困頓,有一股沖決樊籬的激情。
因而登臨賦詩,抒懷勵志,矚目高遠,激情迸發(fā)。
從當時歷史條件看,應當說,這詩的思想內容是進步的。
而這種勵進的精神,在今天也是可取的。
(倪其心) 詩因樓出,樓因詩名,唐代兩位詩人王之渙和暢當分別寫過一首《登鸛雀樓》,由于王詩在前,名聲較大,幾乎掩沒了暢詩的影響,后世論詩常把兩首同題詩比較而談,囿于成見,沿襲舊說,褒王抑暢者居多,論者認為暢詩不如王詩是因為暢當的《登鸛雀樓》純粹寫景(或者說景中少人),無理無情,無勢無志;而王詩則是情景交融,虛實相生,理入景勢,志由物出。
果真如此嗎
筆者經過反復再三的涵泳玩味,的確不敢茍同這種觀點,試申述理由如下: 暢當的《登鸛雀樓》是這樣寫的:“迥臨飛鳥上,高出塵世間。
天勢圍平野,河流入斷山。
”前二句寫樓高以寄懷。
鸛雀樓拔地而起,直插云霄,高空飛鳥似乎也只能望“高”興嘆,低棲其下。
站在鸛雀樓上的詩人居高臨下,縱目遠眺,仿佛覺得萬丈高樓,頂天立地,橫空出世。
這兩句以飛鳥難以飛臨反襯鸛雀樓高及云天,以塵世景物的低矮渺小反襯鸛雀樓的高高在上,夸張和想象相結合,靜態(tài)和動感相交融,營構了一幅高遠遼闊、雄渾蒼茫的壯觀圖景。
寫樓,有遠離飛鳥,出世超塵之想,寫人有高蹈塵外,遺世獨立之思,化靜樓為動感,寓情勢于景物。
詩人孤高傲世、獨步青云的風姿,詩人豪情滿懷、壯志凌云的胸襟,詩人高瞻遠矚、超群脫俗的情志,全在這精心營構的雄渾圖景之中展露無遺。
后二句寫四圍景象以抒激情。
崇山峻嶺,連綿起伏,如銅墻鐵壁鎖住平原田野,似萬千雄兵圍抄高樓曠野;南來東向的黃河奔騰咆哮,如驚龍騰空,似銀蛇起舞,排山倒海,呼嘯而來,洶涌而去,以雷霆萬鈞之勢,憑鬼斧神工之力,把橫梗在前的山脈攔腰斬斷。
這兩句概括描寫,勾勒山河的形貌氣勢。
以“圍”寫山,凸現山巒起伏,連綿不斷的地理形貌;以“入”寫河,彰顯黃河萬里奔騰,滔滔向前的強勁力量。
“斷”字入詩,耐人尋味。
李白有詩“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望天山門》),“斷”字氣貫長虹:長江洶涌澎湃,虎吼雷鳴,似倚天長劍把天門山一分為二。
同樣,暢當用“斷”字也傳神地表現出黃河驚天動地、摧枯拉朽的巨大力量,任何艱難險阻,任何崇山峻嶺,都阻擋不了黃河一瀉千里,滾滾向前的潮流。
如此恢宏壯闊的場面,如此壯浪奇絕的氣勢,如此震天動地的偉力,活脫脫地烘托出詩人開闊高遠的胸襟和激越奔放的豪情,這兩句與前兩句一氣相貫,既以顯出樓高望遠,更能見出詩人志高氣逸的情懷。
宋人沈括稱贊這首詩和王之渙的《登鸛雀樓》都“能狀其景”(《夢溪筆談》),但景以情見,物由志顯,能狀壯闊山河,正因詩人胸懷高尚。
暢當才情卓異,自視清高,不茍流俗,不甘困頓,有一股沖決樊籬,大展宏圖的激情。
因而登臨賦詩,抒懷勵志,矚目高遠,激情迸發(fā)。
這種志存高遠,積極進取,挑戰(zhàn)困難,向往自由的精神,不是通過王詩“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這樣的句子傳達出來,而是作為一種情操氣度滲透在山川景物當中,不可目遇只可神會,涵詠品味,自然能夠體察出來。
可見暢詩寫景狀物,圖形繪貌之中亦暗含情志理勢,決非一般論者所言的“純粹寫景”。
登鸛雀樓描繪了作者什么的景象表達了詩人的什么?
這首詩寫詩人在登高望遠現出來的不凡的胸襟抱反映了盛唐時期人們積極向上的進取精神中,前兩句寫所見“白日依山盡”寫遠景,寫山,寫的是登樓望見的景色,“黃河入海流”寫近景,寫水寫得景象壯觀,氣勢磅礴。
這里,詩人運用極其樸素、極其淺顯的語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進入廣大視野的萬里河山,收入短短十個字中;而我們在千載之下讀到這十個字時,也如臨其地,如見其景,感到胸襟為之一開。
首句寫遙望一輪落日向著樓前一望無際、連綿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視野的盡頭冉冉而沒。
這是天空景、遠方景、西望景。
次句寫目送流經樓前下方的黃河奔騰咆哮、滾滾南來,又在遠處折而東向,流歸大海。
這是由地面望到天邊,由近望到遠,由西望到東。
這兩句詩合起來,就把上下、遠近、東西的景物,全都容納進詩筆之下,使畫面顯得特別寬廣,特別遼遠。
就次句詩而言,詩人身在鸛雀樓上,不可能望見黃河入海,句中寫的是詩人目送黃河遠去天邊而產生的意中景,是把當前景與意中景溶合為一的寫法。
這樣寫,更增加了畫面的廣度和深度。
而稱太陽為“白日”,這是寫實的筆調。
落日銜山,云遮霧障,那本已減弱的太陽的光輝,此時顯得更加暗淡,所以詩人直接觀察到“白日”的奇景。
至于“黃河”,當然也是寫實。
它宛若一條金色的飄帶,飛舞于層巒疊嶂之間。
詩人眼前所呈現的,是一幅溢光流彩、金碧交輝的壯麗圖畫,這幅圖畫還處于瞬息多變的動態(tài)之中。
白日依山而盡,這僅僅是一個極短暫的過程;黃河向海而流,卻是一種永恒的運動。
如果說,這種景色很美,那么,它便是一種動態(tài)的美,充滿了無限生機的活潑的美。
這不是所謂“定格”,不是被珍藏的化石或標本。
我們深深地為詩人的大手筆所折服。
后兩句寫所想“欲窮千里目”,寫詩人一種無止境探求的愿望,還想看得更遠,看到目力所能達到的地方,唯一的辦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層樓”,“千里”“一層”,都是虛數,是詩人想象中縱橫兩方面的空間。
“欲窮”、“更上”詞語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
這兩句詩,是千古傳誦的名句,既別翻新意,出人意表,又與前兩句詩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緊密;同時,在收尾處用一“樓”字,也起了點題作用,說明這是一首登樓詩。
從這后半首詩,可推知前半首寫的可能是在第二層樓所見,而詩人還想進一步窮目力所及看盡遠方景物,更登上了樓的頂層。
詩句看來只是平鋪直敘地寫出了這一登樓的過程,而含意深遠,耐人探索。
這里有詩人的向上進取的精神、高瞻遠矚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遠的哲理。
登鸛雀樓和望廬山瀑布這兩首詩主要描寫什么,表達作者什么樣的心情
《登鸛雀樓》是盛唐詩人王之渙創(chuàng)作的一。
這首詩人在登高望遠中表現出來的不凡的胸襟,反映了盛唐時期人們積極向上的進取精神。
《望廬山瀑布》是唐代偉大詩人李白出游金陵途中初游廬山時所作,描繪了廬山瀑布壯麗的景色,抒發(fā)了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贊美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