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時候的四季怎么說
轉貼供參考中國古代四季、十二個月份、十二時辰常見別稱 四季異名表春:陽春、青陽、艷陽、陽節(jié)、淑節(jié)、韶節(jié)、青春、蒼靈、三春、九春 夏:朱明、朱夏、炎序、炎節(jié)、炎夏、清夏、朱律、長嬴、三夏、九夏 秋:素商、高商、金天、白藏、素節(jié)、商節(jié)、蕭長、凄辰、三秋、九秋 冬:元冬、元英、元序、清冬、嚴節(jié)、寒辰、歲余、安寧、三冬、九冬中國農歷十二個月份的常見別稱一月月正、新正、孟春、首春、上春、寅孟春、始春、早春、元春、元月、新春、新正、初春、端春、肇春、獻春、春王、華歲、歲歲、肇歲、開歲、獻歲、芳歲、初歲、初月、初陽、孟陽、新陽、春陽、春王、太簇、歲始、歲首、王正月、初空月、霞初月、初春月、陬月、王月、端月、孟春、孟陬、泰月、謹月、建寅、寅月、楊月、孟春月、三微月、三正、三之日、睦月、上月、正月、正歲二月如月、梅見月、梅月、麗月、卯月、杏月、酣月、令月、跳月、小草生月、衣更著夾鐘、仲鐘、仲春、仲陽、中和月、四陽月、四之月、春中、婚月、媒月、大壯、竹秋、花朝 三月暮春、末春、季春、寎月、晚春、杪春、褉春、蠶月、花月、桐月、桃月、夬月、嘉月、辰月、稻月、櫻筍月、姑洗、桃浪、雩風、五陽月、桃季月、花飛月、小清明、竹秋四月乏月、荒月、陽月、梅月、農月、乾月、巳月、畏月、云月、槐月、麥月、朱月、余月、首夏、夏首、孟夏、初夏、維夏、始夏、槐夏、得鳥羽月、花殘月、仲侶、純陽、純乾、正陽月、和月、麥秋月、麥候、麥序、六陽、榎月、梅溽、清和月五月仲夏、超夏、中夏、始月、星月、皇月、一陽月、蒲月、蘭月、忙月、午月、榴月、毒月、惡月、橘月、月不見月、吹喜月、皋月、蕤賓、榴月、端陽月、暑月、鶉月、鳴蜩、夏五、賤男染月、小刑、天中、芒種、啟明、郁蒸六月且月、荷月、暑月、焦月、伏月、季月、未月、暮夏、杪夏、晚夏、季夏、長夏、極暑、組暑、溽暑、林鐘、精陽七月孟秋、首秋、上秋、瓜秋、早秋、新秋、肇秋、蘭秋、蘭月、申月、巧月、瓜月、涼月、相月、文月、七夕月、女郎花月、文披月、大慶月、三陰月、夷則、初商、孟商、瓜時、霜月八月仲秋、秋半、秋高、橘春、清秋、正秋、桂秋、獲月、壯月、桂月、葉月、秋風月、酉月、月見月、紅染月、南呂、仲商、柘月、雁來月、中律、四陰月、爽月、大清月、竹小春九月菊月、授衣月、青女月、小田月、玄月、剝月、貫月、霜月、長月、戌月、朽月、詠月、玄月、禰覺月、菊開月、紅葉月、季秋、暮秋、晚秋、菊秋、秋末、殘秋、涼秋、素秋、五陰月、窮秋、杪秋、秋商、暮商、季白、無射、霜序十月陽月、亥月、吉月、良月、陽月、坤月、正陽月、小陽春、小春、神無月、拾月、時雨月、初霜月、應鐘、初冬、孟冬、上冬、開冬、玄冬、玄英、小春、大章、始冰、極陽、陽止十一月仲冬、中冬、正冬、暢月、霜月、冬月、霜見月、子月、辜月、葭月、紙月、復月、天正月、一陽月、廣寒月、龍潛月、雪月、寒月、黃鐘、陽復、陽祭、冰壯、三至、亞歲、中寒十二月臘月、除月、丑月、嚴月、冰月、余月、極月、涂月、地正月、二陽月、嘉平月、三冬月、梅初月、春待月、季冬、暮冬、暮歲、晚冬、杪冬、窮冬、黃冬、臘冬、殘冬、末冬、嚴冬、師走、大呂、星回節(jié)、殷正、清祀、冬素十二時辰別稱古人把一晝夜劃分成十二個時段,每一個時段叫一個時辰。
十二時辰既可以指一天,也可以指任何一個時辰。
十二時辰是古人根據一日間太陽出沒的自然規(guī)律、天色的變化以及自己日常的生產活動、生活習慣而歸納總結、獨創(chuàng)于世的。
十二時由十二個特定的時間名詞構成。
人們可以從先秦的古籍中溯尋出這些詞語的淵源。
漢代之前,這些稱謂多有不同,直到漢代太初年間,我國實行了太初歷,“其以一日分十二時,而以干支為紀。
”(趙翼卷34)才基本定型定名。
十二時表時獨特、歷史悠久,是中華民族對人類天文歷法的一大杰出貢獻,也是我國燦爛的文化瑰寶之一。
下面對十二時的名稱逐一詮解溯源,以便大家了解它們的詞義、來源和用例。
一、夜半十二時的第一個時辰,就叫“夜半”。
人們最早把“夜半”作為時間名詞來使用的例子,見于:“醉而送之,夜半而遣之。
”“夜半”所指的時間是前日夜11時~當日凌晨1時(北京時間,24小時制,下同)。
這個時段用地支命名,稱作子時。
孔穎達在為中“夏四月辛卯夜,恒星不見”一句作疏云:“夜者,自昏至旦之總名。
”天色由黑到亮的這段,都稱為夜。
“夜半”是指天黑至天亮這一自然現象變化的中間時段,而人們平素所說的“半夜”則是籠統(tǒng)地指全部的天黑了的時間,其時間往往超出夜半的那兩個小時。
一年之始為正;一月之始為朔。
我國現在的農歷是以十一月為正,以夜半為朔的起點的。
盡管古代典籍中對于“朔之始”還有以“平旦”或“雞鳴”等為起點的多種不同說法,但是,人們總是用夜半子時合朔作為起始點來計算歷法的。
“夜半”一詞常被文人用于詩詞之中。
如:“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張繼)“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
”(李商隱)不勝枚舉。
二、雞鳴“雞鳴”,注為:“兵器名。
”則注道:“篇名。
樂府曲名。
戈的別稱。
”這兩部工具書都缺注了十二時中的“雞鳴”的詞義。
從字面上來看,“雞鳴”確有“雞叫”之意,但它在十二時中卻是特指夜半之后、平旦以前的那一時段,即深夜過后的1~3時,以地支來稱其名則為丑時。
雞被古人褒稱作“知時畜也”。
中贊頌雞云:“守夜不失時,信也。
”曙光初現,雄雞啼鳴,拂曉來臨,人們起身。
“雞鳴”一詞,源于《春秋左傳正義》中“雞鳴而食,唯命是聽”之句。
早于此例的句子里,即或有“雞鳴”,也均非特指時間,而僅僅是表示“雞叫了”這種情況。
如:“風雨如晦,雞鳴不已。
”(《詩經·風雨》)等。
三、平旦太陽露出地平線之前,天剛蒙蒙亮的一段時候稱“平旦”,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黎明之時。
用地支表示這個時段則為寅時,即每天清晨的3~5時。
《孟子,告子上》中的“平日之氣”,四是我們所見到的“平旦”一詞的最早用例。
這句里的“氣”,系指“天空的云氣”。
后來的《史記·李將軍傳》一文也用了“平旦”這個詞。
如:“平旦,李廣乃歸其大軍。
”至于后來的詩詞中就用得更多了。
四、日出這個詞最初見于《詩經·檜風·羔裘》:“日出有曜,羔裘如膏。
”“日出”是指太陽升出地平線之時。
用地支命名,為卯時。
這個時段指每天清早的5~7時。
此時,旭日東升,光耀大地,給人以勃勃生機之感。
在古代詩文中,人們使用“日出”這個時間名詞的例子很多。
例如:《史記·封禪書》載:“以遞日出。
”再如晉代皇甫謐《高士傳》卷上:“帝堯之世,天下大和,百姓無事,壤父年八十而擊壤于道中。
觀者曰:‘大哉帝之德也。
’壤父曰:‘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何德于我哉
’”五、食時食時就是古人“朝食”(吃早飯)之時,即每天的7~9時。
以地支命名,稱之為辰時。
“食時”一詞,早在《禮記》中就出現了。
例如:“故君子仕則不稼,田則不漁,食時不力珍,大夫不坐羊,士不坐犬。
”(《禮記·坊記》)另外,《管子· 弟子職》里也有運用“食時”的句子。
如:“至于食時,先生將食。
”還有,《文選》中任昉的《齊竟陵文宣王行狀》一文說:“淮南取貴于食時。
”劉良注:“漢淮南王安好書,天子為使《離騷傳》,朝受詔,至食時進之。
”六、隅中臨近中午的時候為隅中,即上午的9~11時,用地支表示為巳時。
《淮南子·天文訓》最早出現“隅中”一詞:“日出于旸谷,……至于桑野,是謂晏食;至于衡陽,是謂隅中;至于昆吾,是謂正中。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說“角為隅”,那么這個隅(即斜角)與時間有什么聯系呢
如果以《淮南子》的作者,西漢淮南王劉安及其門客蘇非等人的著書之地長安(今陜西西安)為觀測點,人們在巳時觀察,衡陽、昆吾兩山皆在南方,當太陽運行到衡陽上方,還沒有運轉到昆吾上空時,長安觀測點與衡陽上方的太陽的連線,同觀測點與昆吾上空的太陽的連線形成一個夾角。
這個夾角就是以長安為基準測位測得的巳時與午時這兩個時辰形成的交角。
這個交角就是太陽在隅中初臨時與其在正中時所形成的東傾斜角,因此,人們稱這個時段為“隅中”。
《春秋左傳·昭公五年》載:“‘日之數十,故有十時。
’(西晉杜預)注:‘日昳為臺,隅中日出,闕不在弟。
’”這條注釋也可作運用“隅中”一詞的古文例證。
七、日中太陽已經運行到中天,即為正午的時辰。
日中表示每天的11~13時。
這一時段用地支命名,稱作午時。
上古時期,人們把太陽行至正中天空時作為到集市去交易的時間標志,這樣的商品交換的初期活動,就在日中時辰進行。
有例為證:“日中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易·系辭下》)《列子·湯問》:“一兒曰:‘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
’”另外,《史記·司馬穰苴列傳》:“與莊賈約,旦日日中,會于軍門。
”“日中”在古籍中使用相當頻繁。
八、日昳“昳”,《說文》釋為“日昃也。
”“昃,日在西方時,側也。
”“日昳”,以地支命名,即未時,指每日的13~15時。
這個時間名詞,最初見于《史記·天官書》:“旦至食,為麥;食至日昳,為稷。
”又《漢書·游俠傳》:“諸客奔走市買,至日昳皆會。
”“日昳”的意義是,太陽過了中天偏斜向西邊。
以中天為界,這時的太陽與隅中之日相對。
九、晡時古人進餐習慣,吃第二頓飯是在晡時。
因此,“晡時”之義即“第二次進餐之時”。
這一時段以地支命名為申時,它指每天的15~17時。
古時“晡”與“馎”相通。
《說文段注》:“馎,申時食也。
……‘馎’,一作‘晡’引申之義。
凡食,皆曰馎。
又以食食人謂之晡。
”“晡”(馎)時”,始見于《淮南子·天文訓》篇:“(日)至于悲谷,是謂晡時。
”《資治通鑒·唐紀》里有使用“晡時”的例子:“晡時,門壞。
無濟于城上請罪,進誠梯而下之。
”古人還常常以“晡”這個字來代替“晡時”而寫入作品中,如杜甫的《徐步》:“整履步青蕪,荒庭日欲晡。
”白居易的《宿杜曲花下》:“但惜春將晚,寧愁日漸晡。
”十、日入顧名思義,“日入”即為太陽落山,這是夕陽西下的時候。
古人用地支稱這一時段為酉時。
它指每日的17~19時。
“日入”一詞似始見于《春秋左傳正義》:“日入而說,許偃御右廣。
養(yǎng)由基為右,彭名御左廣。
”在《莊子·讓王》中有這樣一段話:“善卷曰:‘余立于宇宙之中,冬日衣皮毛,夏日衣葛烯;春耕種,形足以勞動;秋收斂,身足以休食。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遙于天地之間,而心意自得,吾何以天下為哉
’”古時,人們又將“日出”和“日入”分別作為白天和黑夜到來的標志。
《元史·日歷志》云:“日出為晝,日入為夜。
”當時人們生產勞動、休養(yǎng)生息就是以“日出”、“日入”為基本的簡易時間表的。
十一、黃昏指太陽落去,天色欲黑而未黑之時,即19~21時。
用地支表示為戌時。
人們?yōu)槭裁匆谩包S昏”來表示這一時辰呢
《說文》曰:“黃,地之色也。
”又說:“昏,日冥也。
”夕陽沉沒,萬物朦朧,天地昏黃,“黃昏”一詞形象地反映出了這一時段典型的自然特色。
最早使用“黃昏”一詞的是大詩人屈原。
他在《離騷》中寫道:“昔君與我誠言兮,曰黃昏以為期,羌中道而改路。
”“黃昏”這個詞,在我國古代文學作品,尤其是詩詞里經常出現。
如:“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
”(歐陽修《生查子》)詞人在這詞句中把“黃昏”作為青年男女幽會的美好時刻來使用,是極確切的。
歷來膾炙人口的名句“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則流露了作者李商隱對自己年華遲暮的慨嘆。
十二、人定這是一晝夜中十二時的最末一個時辰,它指當夜的21~23時,地支命名是亥時。
“人定”的意思為:夜已很深,人們停止活動、安歇睡眠的時候。
“人定”最早見于《后漢書·來歙傳》:“臣夜人定后,為何人所賊傷,中臣要害。
”我國古代民歌中第一首長篇敘事詩《孔L雀東南飛》有“晻晻黃昏后,寂寂人定初”的詩句。
宋代吳曾的《能改齋漫錄》中有這樣一句話:“熙寧二年十一月,京師每夕有赤氣,見西南隅,如火,至人定乃滅。
”了解了“人定”的時間概念,就可以正確理解這句話的意思了。
王充《論衡》卷23《 時篇》說:“一日之中分為十二時,平旦寅,日出卯也。
”大約在公元一世紀初,十二支名與十二時名已配合運用,排定次序。
之后,在文學作品中,出現了各種類型的《十二時》歌。
在莫高窟發(fā)現的敦煌遺書中,大量地保存了這類作品,有興趣的朋友,不妨去翻翻最近出版的《敦煌歌辭總編》。
附:各個時辰的部分別稱夜半:子夜 夜分 中夜 未旦 宵分雞鳴:荒雞平旦:平明 旦明 黎明 早旦 日旦 昧旦 早晨 早夜 早朝 昧爽 旦日 旦時日出:日上 日生 日始 日晞 旭日 破曉食時:早食 宴食 蚤食隅中:日禺 禺中 日禺日中:日正 日午 日高 正午 亭午 日當午日昳:日昃 日仄 日側 日跌 日斜晡時:馎時 日馎 日稷 日夕 夕食日入:日沒 日沉 日西 日落 日逝 日晏 日旴 日晦 傍晚黃昏:日夕 日末 日暮 日晚 日暗 日墮 日曛 曛黃人定:定昏 夤夜
為什么農歷很準
農歷并不準,一年為354\\\/384±1,19年才平均365天,與節(jié)差大不得不用24節(jié)氣作為輔助,以指導農時24節(jié)氣是陽歷屬性,以回歸年為365.2422天為周期分成24份當節(jié)氣,當然很準。
準的是節(jié)氣,而不是歷法日期本身。
可見24節(jié)氣的農歷日期是不定的,但陽歷日期卻是固定的,清明總是陽歷4月5日正負一天。
農歷的名稱名不符實,是文靴狂熱時改的,實際歷法本身對農時并不準,陽歷才精準。
但是農歷在陰歷當中算是較完善的,主要不是純陰歷。
求大師幫忙解八字:男:1988年6月21日22點.
2011年58日不好,忌嫁娶 公元2011年5月8日時 農歷 辛卯年 屬兔 松柏木 癸巳月 屬蛇 水 癸亥日 屬豬 大海水 丙辰時 屬龍 沙中土 ◎ 今日之宜 ◎ 【日值四廢 大事勿用】 納財 藏寶 立券 求財 破屋 作灶 服藥 行舟 招贅 納婿 二零一一年 四月大 初六日 5月8日 公元 2011年 星期曰 金牛座 今天 老黃歷網需要您的幫助 宜忌要配合本日吉神兇煞查看 時辰吉兇要結合五行旺衰趨勢查看 ◎ 今日之忌 ◎ 【日值四廢 大事勿用】 齋醮 祈福 祭祀 動土 求醫(yī) 赴任 納采 嫁娶 入宅 安門 分居 修造 安床 合帳 冠笄 安葬 上梁 豎柱 蓋屋 置產 放水 納畜 開市 出行 移徙 2011年5月10日可以,農歷四月八日。
公元2011年5月10日庚辰時 點擊這里回到首頁查看更多的日期 點擊這里回到目錄查看更多的日期 農歷 辛卯年 屬兔 松柏木 癸巳月 屬蛇 長流水 乙丑日 屬牛 海中金 庚辰時 屬龍 白臘金 ◎ 今日之宜 ◎ 嫁娶 移徙 納財 入宅 開市 安床 作灶 納采 蓋屋 修造 動土 豎柱 上梁 安葬 赴任 求嗣 栽種 納畜 開倉 祭祀 入學 裁衣 立券 求財 置產 求醫(yī) 二零一一年 四月大 初八日 5月10日 公元 2011年 星期二 金牛座 今天 老黃歷網需要您的幫助 宜忌要配合本日吉神兇煞查看 時辰吉兇要結合五行旺衰趨勢查看 ◎ 今日之忌 ◎ 歸寧 出行 齋醮 祈福 行舟 詞訟 月名 孟夏 物候 蚯蚓出 月相 上弦月 日祿 卯命互祿 儒略 2455691.5 彭祖百忌 乙不栽植 丑不冠帶 相沖 牛日沖(己未)羊 歲煞 歲煞東 星宿 西方觜火猴-兇 本日吉神宜趨:月德合,六儀,三合,天恩,天喜,玉堂 本日兇煞宜忌:歸忌,臨日,神號,四擊,厭對,招搖 六耀 大安 十二神 成執(zhí)位 值日星神 玉堂(黃道日) 九星 五黃-天符星(土)-兇神 日數 2011年 農歷總共有 354 天 立春 2011年 02月 04日 12時 33分 噬嗑卦 laohuangli.net 本日胎神 碓磨廁外東南 本月胎神 占廚灶 日五行 海中金 耕田 一牛耕田 治水 四龍治水 得金 三日得金 分餅 八人分餅 喜神:西北 福神:東南 財神:東北 年空亡:午未 月空亡:午未 日空亡:戌亥 時空亡:申酉 陽貴神:西南 陰貴神:正北 立夏:2011年5月6日 星期五 04:22:25 小滿:2011年5月21日 星期六 17:20:38 今日時辰子時丑時寅時卯時辰時巳時 時刻23:00-1:001:00-03:003:00-5:005:00-7:007:00-9:009:00-11:00 干支丙子丁丑戊寅己卯庚辰辛巳 星神天刑朱雀金匱天德白虎玉堂 正沖庚午 1930 1990辛未 1931 1991壬申 1932 1992癸酉 1933 1993甲戌 1934 1994乙亥 1935 1995 吉兇兇 兇 吉 吉 兇 吉 生肖鼠?;⑼谬埳?吉神六合 貴人福星 金星進貴 帝旺 金匱日祿 大進 天德 寶光天福 五合三合 玉堂 少微 兇煞天兵 兵刑日建 朱雀六戊白虎 地兵不遇 時宜祈福 求嗣 納采 嫁娶 出行 求財 開市 交易 安床 祭祀祭祀 祈福 酬神 納采 嫁娶 出行 求財 入宅 安葬納采 嫁娶 修造 入宅 開市 交易 安葬赴任 出行 求財 見貴 納采 嫁娶 入宅 開市 安葬 祈福 求嗣 祭祀祭祀 祈福 嫁娶 出行 入宅 安葬祈福 求嗣 納采 嫁娶 求財 開市 交易 安床 修造 蓋屋 移徙 時忌上梁 蓋屋祈福 求嗣吉時良辰 百無禁忌修造 動土赴任 出行 五行澗下水澗下水城頭土城頭土白臘金白臘金 煞方煞南煞東煞北煞西煞南煞東 財喜喜神西南 財神正西喜神正南 財神正西喜神東南 財神正北喜神東北 財神正北喜神西北 財神正東喜神西南 財神正南 先取日之忌宜,再查時之忌宜,日時兩者各有所司,主從有序互不矛盾 今日時辰午時未時申時酉時戌時亥時 時刻11:00-13:0013:00-15:0015:00-17:0017:00-19:0019:00-21:0021:00-23:00 干支壬午癸未甲申乙酉丙戌丁亥 星神天牢玄武貴人司命勾陳青龍明堂 正沖丙子 1936 1996丁丑 1937 1997戊寅 1938 1998己卯 1939 1999庚辰 1940 2000辛巳 1941 2001 吉兇兇 兇 吉 兇 吉 旬空吉 旬空 生肖馬羊沖日猴雞沖年狗豬 吉神長生 貪狼羅紋 交貴 左輔三合 比肩青龍 喜神福神 天赦 明堂 驛馬 兇煞天牢 路空日破大退勾陳天兵 日刑旬空 時宜求嗣 嫁娶 入宅 開市 交易 安葬 求財日破大兇 諸事不宜祈福 求嗣 出行 求財 嫁娶 赴任 見貴祈福 求嗣 納采 嫁娶 求財 開市 交易 安床祈福 納采 嫁娶 安床 移徙 入宅 修造 安葬祭祀 祈福 求嗣 開市 納采 嫁娶 入宅 安葬 修造 赴任 出行 見貴 求財 時忌赴任 修造 移徙 出行 祭祀 祈福 齋醮 開光日破大兇 諸事不宜開光 修造 安葬赴任 出行 修造上梁 蓋屋 赴任 出行出行 求財 赴任 五行楊柳木楊柳木井泉水井泉水屋上土屋上土 煞方煞北煞西煞南煞東煞北煞西 財喜喜神正南 財神正南喜神東南 財神正南喜神東北 財神東南喜神西北 財神東南喜神西南 財神正西喜神正南 財神正西 【今日卦象解讀】 火雷噬嗑(噬嗑卦) 剛柔相濟 上上卦 【象曰】:運拙如同身受饑,幸得送飯又送食,適口充腹心歡喜,憂愁從此漸消移。
這個卦是異卦(下震上離)相疊。
離為陰卦;震為陽卦。
陰陽相交,咬碎硬物,喻恩威并施,寬嚴結合,剛柔相濟。
噬嗑為上下顎咬合,咀嚼。
【事業(yè)】:困難與阻力非常大,應以堅強的意志,果敢的行為,公正無私的態(tài)度去戰(zhàn)勝種種厄運,爭取事態(tài)好轉。
為了早日化險為夷,必要時可采取強硬手段,甚至訴諸法律。
【經商】:處于不利的時候,頭腦冷靜,明察形勢,尋求機遇,不為眼前小利所誘,不發(fā)非分之財。
認真聽取忠告,遵守法紀,秉公辦事,不得徇私情,更警惕不得觸犯刑律。
【求名】:自己的努力尚不為人所知,不可急于求成,受到挫折應看作是對自己的考驗,持之以恒,必能成功。
【外出】:另擇他日為佳。
若非出門不可,務必充分準備,小心為是。
【婚戀】:初不順利,須有頑強精神可以取得滿意的結果,不可以個的情緒左右家庭事務。
【決策】:一生不平坦,會遇到挫折和磨難,但應看作是對個人的考驗,應認真總結經驗教訓,以更為堅強的意志,不屈不撓,繼續(xù)前進。
經過鍛煉,各方面都會有較大的進展,終將進入光明境地,取得重大成就。
本日二十八 星宿之吉兇觜星造作有徒刑, 三年必定主伶丁, 埋葬卒死多因此, 取定寅年使殺人, 三喪不止皆由此, 一人藥毒二人身, 家門田地皆退敗, 倉庫金銀化作塵。
◎本日大殮吉時:宜用卯時、辰時 ◎本日的呼勿近:辛巳、乙未、丙子生人 本日河圖洛 書九星吉兇五鬼為天符,當門陰女謀,相克無好事,行路阻中途。
其位鎮(zhèn)中央 威揚于八面 走失難尋覓,道逢有尼姑,此星當門值,萬事有災除。
應廉貞之宿 號為正關煞 歲煞:東 月煞:東 月令:癸巳 年七煞:酉山 月七煞:亥山 日七煞:未山 時七煞:戌山 本年三煞:在西 占 申山、酉山、戌山 本月三煞:在東 占 寅山、卯山、辰山 今日三煞:在東 占 寅山、卯山、辰山 現時三煞:在南 占 巳山、午山、未山 天有五行 分時化育 庚辰時之五行旺衰趨勢 衰 - + 旺 順天勢為 以成萬事 金:1.719木:-5.293水:1.875火:-1.938土:-1 庚辰時 眼 跳:左遠客來右主損害 耳 嗚:左主遠行右主客至 耳 熱:主有財喜大通達吉 庚辰時 面 熱:主有遠客喜相逢吉 肉 顫:主有災惡臨身大兇 心 驚:主有成合喜事大吉 庚辰時 嚏 噴:主終日有飲食大吉 衣 留:主自身破財憂病事 釜 嗚:主田蠶收成大吉利 庚辰時 火 逸:憂心損男小口之兆 犬 吠:主有財喜大亨通吉 鵲 噪:主有行人回家大吉 值年太歲范寧 犯太歲 -- 肖兔 1951年 2011年生人 本命年 犯 沖 害 刑 合 破太歲化解法 沖太歲 -- 肖雞 1933年 1945年 1957年 1969年 1981年 1993年 2005年 2017年 2029年生 害太歲 -- 肖龍 1928年 1940年 1952年 1964年 1976年 1988年 2000年 2012年 2024年生 刑太歲 -- 肖鼠 1924年 1936年 1948年 1960年 1972年 1984年 1996年 2008年 2020年生 合太歲 -- 肖狗 1934年 1946年 1958年 1970年 1982年 1994年 2006年 2018年 2030年生 破太歲 -- 肖馬 1930年 1942年 1954年 1966年 1978年 1990年 2002年 2014年 2026年生 緣分速配 查看您跟她(他)的緣分指數有多高
今生可否長相守
免費在線結婚擇日 本年 忌娶親之男命:肖猴 1944年 1956年 1968年 1980年 1992年 2004年 2016年生人 禁娶親 本年 忌婚嫁之女命:肖鼠 1936年 1948年 1960年 1972年 1984年 1996年 2008年生人 禁婚嫁 本月 出嫁大利新娘:肖龍 1940年 1952年 1964年 1976年 1988年 2000年 2012年生人 大利月 本月 出嫁大利新娘:肖狗 1946年 1958年 1970年 1982年 1994年 2006年 2018年生人 大利月 本月 出嫁小利新娘:肖牛 1937年 1949年 1961年 1973年 1985年 1997年 2009年生人 小利月 本月 出嫁小利新娘:肖羊 1943年 1955年 1967年 1979年 1991年 2003年 2015年生人 小利月 本日 忌出嫁之新娘:肖龍 1940年 1952年 1964年 1976年 1988年 2000年 2012年生人 禁出嫁 本日 忌出嫁之新娘:肖狗 1946年 1958年 1970年 1982年 1994年 2006年 2018年生人 禁出嫁 公歷節(jié)日 [今日暫無] 農歷節(jié)日神佛誕日 六殿卞城王神誕 24番花信風 桐花 名人紀念日 [今日暫無] 梅雨 [今日暫無] 伏九 [今日暫無]
懇請真正的八卦預測大師幫助測算2009年4月5月結婚吉日
男方:農歷1980年二月二十六日卯時(猴) 女方:農歷1986年四月初五日丑時(虎) 2009年4月26日星期日農歷己丑火年 四月小 初二日戊辰木(孟夏)月 辛丑土房收日歲煞東 牛日沖(乙未)羊彭祖百忌:[辛不合醬 丑不冠帶] 宜:祭祀,求財,簽約,嫁娶,訂盟忌:開市.安床.安葬.入宅.破土 2009年5月4日星期一農歷己丑火年 四月小 初十日戊辰木(孟夏)月 己酉土危執(zhí)日歲煞東 雞日沖(癸卯)兔彭祖百忌:[己不破券 酉不會客] 宜:祈福,祭祀,求子,結婚,立約忌:開市,交易,搬家,遠行 2009年5月10日星期日農歷己丑火年 四月小 十六日己巳木(孟夏)月 乙卯水昴開日歲煞西 兔日沖(己酉)雞彭祖百忌:[乙不栽植 卯不穿井] 宜:療病,結婚,交易,入倉,求職忌:安葬,動土,針灸
要形容天日的詞語或成語
【早子】早晨、上午。
【前晌】上午。
【后晌】下午。
【上前兒】大前天 【前兒】前天 【今兒個】今天。
【營更】現在。
【明兒】明天。
【后兒】后天。
【老后兒】大后天的次一天。
【外后兒】大后天。
這個算嗎 おととい 昨日 今日 明日 あさって 毎日 おとといの朝 昨日の朝 今朝 明日の朝 あさっての朝 毎朝 おとといの晩 ゆうべ 今晩 明日の晩 あさっての晩 毎晩 先々周 先周 今周 來周 再來周 毎周 先々月 先月 今月 來月 再來月 毎月 おととし 去年 今年 來年 再來年 毎年 歲暮:表示年終、一年完。
累年:表示一年年 期年:表示周年整。
期月:表示一整月。
兼旬:則指二十日(天)。
一旬:指10日整。
旬余:指十多天。
既望:指農歷十六“既望”月團圓。
侵晨:指天正亮。
質明、拂曉、破曉:皆指剛剛天亮。
旦日:表示明天為旦日。
旦旦:連用表示天天。
旦暮:指早和晚。
夙夜:是指朝與夕。
中夜:指半夜時分。
夜闌:指深夜時分。
翌日:是指第二天或明天。
亭午:大約指中午十二點。
光陰、歲月:皆指時間。
少頃、俄頃、少間:皆指一會兒的短時間。
須臾、瞬間、剎那、隨即、尋、俄、旋、遽:皆指極短的一小會兒時間。
“朔”日:稱農歷初一。
“望”: 稱農歷十六為“望”月團圓。
晦:農歷每月尾日為晦。
日:稱每一天。
旦:稱每一天的早晨。
暝、暮:皆稱每一天的傍晚。
除此之外,象烏飛兔走、白駒過隙、日月如梭、光陰似箭也都是表示時間的詞,這里就不在一一列出。
另外,在我國古代沒有發(fā)明計時用的時鐘之前,白日計時用的是“日晷”,以日影的移動算時間;夜晚計時用的是“更漏”。
我國直到明代才有了時鐘的出現。
(二)一天內的時間表示詞 古人把一天分為十二個時辰,這十二個時辰又有特定的名稱與今天的二十四小時記時法相對應。
現試列表如下: 古名稱 時辰 現在記時 夜半 子時 相當于23——1時 雞鳴 丑時 1 —— 3時 平旦 寅時 3 —— 5時 日出 卯時 5 —— 7時 食時 辰時 7 —— 9時 隅中 巳時 9 ——11時 日中 午時 11 — 13時 日die 未時 13 — 15時 晡時 申時 15 — 17時 日入 酉時 17 — 19時 黃昏 戍時 19 — 21時 人定 亥時 21 — 23時 明確了古人的記時法,我們對古文中涉及到的時間名稱就容易理解了。
比如“雞鳴入機織,夜夜不得息”的“雞鳴”就是指晚上一時至三時。
(三)季節(jié)月份的時間表示詞 在我國,季節(jié)與月份常用的別名也很多。
現列舉如下: 1. 月份的代稱(異名) 一月:正月、孟春、寅月、首春、元陽、初月、開歲、初春、 二月:仲春、卯月、仲月、杏月、麗月、花朝 三月:季春、辰月、暮春、杪春、桃月、蠶月、 四月:孟夏、巳月、清和、槐序、槐月、麥月、麥秋、 五月:仲夏、午月、蒲月、榴月、中夏 六月:季夏、未月、暑月、荷月、暮夏、 七月:孟秋、申月、巧月、首秋、初秋、蘭月、瓜月、涼月 八月;仲月、酉月、中秋、正秋、桂月、爽月 九月:季秋、戍月、暮秋、菊序、霜序、菊月、詠月 十月:孟冬、亥月、初冬、良月、陽月、開冬 十一月:仲冬、中冬、子月、暢月、復月、龍潛、雪月、冬月、大呂、 十二月:季冬、丑月、嚴冬、嘉平、暮平、臨月、臘月、風杪、殘冬、冰月、歲暮 2 .四季的代稱 春季:初春、早春、陽春、芳春、暮春 夏季:初夏、中夏、暮夏、九夏、盛夏、炎夏、三夏 秋季:初秋、中秋、暮秋、三秋、金秋、九秋、清秋、高秋、霜秋、霜天 冬季:初冬、中冬、寒冬、九冬、暮冬、雪冬、冷冬、隆冬還有——【子時】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時辰的第一個時辰。
(北京時間23時至01時)。
【丑時】雞鳴,又名荒雞:十二時辰的第二個時辰。
(北京時間01時至03時)。
【寅時】平旦,又稱黎明、早晨、日旦等:時是夜與日的交替之際。
(北京時間03時至05時)。
【卯時】日出,又名日始、破曉、旭日等:指太陽剛剛露臉,冉冉初升的那段時間。
(北京時間05時至07時)。
【辰時】食時,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時也就是吃早飯時間,(北京時間07時至09時)。
【巳時】隅中,又名日禺等:臨近中午的時候稱為隅中。
(北京時間09 時至11時)。
【午時】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北京時間11時至13時)。
【未時】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陽偏西為日跌。
(北京時間13時至15時)。
【申時】哺時,又名日鋪、夕食等:(北京時間15食至17時)。
【酉時】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為太陽落山的時候。
(北京時間17是至19時)。
【戌時】黃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時太陽已經落山,天將黑未黑。
天地昏黃,萬物朦朧,故稱黃昏。
(北京時間19時至21時)。
【亥時】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時夜色已深,人們也已經停止活動,安歇睡眠了。
人定也就是人靜。
(北京時間21時至23時)。
求2009年5月16日結婚上頭吉時
2009年5月16日星期六農歷己丑火年 四月小 廿二日己巳木(孟夏)月 辛酉木柳定日本日物候:王瓜生歲煞東 雞日沖(乙卯)兔九星:一白-太乙星(水)-吉神宿名:南方柳土獐-兇 六曜:友引吉時:子時 寅時 卯時 午時 未時 酉時
中國歷法問題
一、 基本概念 a.日、月、年、歲 古人經常的觀察到的天象是太陽的出沒和月亮的盈虧,所以晝夜交替的周期為一“日”,以月相變化的周期為一“月”(現代叫做朔望月).。
年的概念和農業(yè)有關,《說文》:“年,熟谷也”。
谷物的成熟周期意味著寒暑往來的周期,也就是地球繞太陽一周的時間,稱為太陽年。
在遠古,年和歲是有區(qū)別的。
“歲”表示今年某一節(jié)氣到明年同一節(jié)氣之間的這段時間,而“年”指的是今年正月初一至明年正月初一這段時間。
b. 陰陽合歷 以朔望月為單位的歷法是陰歷,以太陽年為單位的歷法是陽歷,中國古代的歷法不是純陰歷,而是陰陽合歷。
平年12個月,有6個大月30天和6個小月29天。
有大小月之分,是因為月相的變化在29-30天之間(精確數值是29.53天)。
每年12個月一共354天,但這個數還不夠1個太陽年。
地球繞太陽一周的實際時間是365.2422日,比陰歷12個月的總和還多出11天多。
所以陰歷每過3年就和實際太陽年相差1個月的時間,所以每3年就要加1個月,稱為閏月。
這樣是為了使歷年的平均時間約等于1個太陽年,并且和自然季節(jié)大致符合。
置閏是古代歷法中的大事。
《左傳文公六年》:“閏以正時,時以作事,事以厚生,生世之道于是乎在矣”。
三年一閏還不夠,還要五年閏兩次,所以《說文》說“五年再閏”。
五年閏兩次要多了些,后來規(guī)定19年閏7個月。
關于閏月的安插問題,在殷周時代就有記載,閏月一般放在年終。
當時置閏尚無定制,有的年份甚至出現一年兩閏。
但到了春秋時代就再也沒有這種狀況了。
漢初在九月之后置閏,稱為“后九月”,上古還有年中置閏,如閏三月,閏六月。
當閏而不閏叫“失閏”。
如何安插,是古代歷法的重要問題。
c. 四季 一年分為春夏秋冬四時,后來又按夏歷正月、二月、三月等十二個月分為孟春、仲春、季春、孟夏、仲夏、季夏、孟秋、仲秋、季秋、孟冬、仲冬、季冬。
古書常把這些名稱作為月份的代名詞。
《楚辭?哀郢》:“民離散而相失兮,方仲春而東遷”。
這里的仲春指的就是夏歷二月。
在商代和西周前期,一年只分為春秋二時,所以后來春秋就意味著一年。
《莊子?逍遙游》:蟪蛄不知春秋,意思是蟪蛄的生命不到一年。
此外史官所記的史料在上古也稱為春秋,因為史料都是記年體的。
后來歷法日趨周密,春秋二時再分冬夏二時,有些古書所列的四時順序不是“春夏秋冬”,而是“春秋冬夏”。
如《墨子?天志中》“”制為四時春秋冬夏,以紀綱之“,《管子?幼官篇》:“修春秋冬夏之常祭”,《禮記?孔子閑居》:“天有四時,春秋冬夏”等。
二、 節(jié)氣 a.節(jié)氣名稱 古人根據季節(jié)更替和氣候變化的規(guī)律,把周歲太陽年365又1\\\/4日分為立春、雨水、驚蟄等24個節(jié)氣。
這些節(jié)氣先是平分的,平均每個節(jié)日是15.22日弱。
后代根據太陽移動的速度,有的規(guī)定為 14日(如冬至前后),有的規(guī)定為16 日多(夏至前后)。
24個節(jié)氣的名稱和順序如下: 正月:立春雨水 二月:驚蟄春分 三月:清明谷雨 四月:立夏小滿 五月:芒種夏至 六月:小暑大暑 七月:立秋處暑 八月:白露秋分 九月:寒露霜降 十月:立冬小雪 十一月:大雪冬至 十二月:小寒大寒 這套節(jié)氣名最早出現在《淮南子?天文訓》。
驚蟄古名“啟蟄”,漢朝避景帝名諱改。
24節(jié)氣是和月份的搭配不是絕對固定年年一致的。
因為節(jié)氣跟著太陽年走,和朔望月沒有關系。
上述說的是大致情況 古人最初還把24節(jié)氣細分為節(jié)氣和中氣兩種,例如立春是正月節(jié),雨水是正月中,驚蟄是二月節(jié),春分是二月中,余此類推。
節(jié)氣的細分和置閏產生過一些關系。
由于1人節(jié)氣加上1個中氣的時間大約是30.5天,要大于一個朔望月,所以每月的節(jié)月加中氣要經上月推遲1至2天,推遲到某月就只有節(jié)氣沒有中氣,后來就以這個月份置閏。
所以古人說“閏月無中氣”。
陽歷每月都有節(jié)氣和中氣,上半年每月6日和21日左右是交節(jié)日期,下半年每月8日和23日是交節(jié)日期。
b.節(jié)氣的確立 節(jié)氣的確立和天文有關。
古人把黃道附近一周天等分為星紀、玄枵等十二次,太陽運行到某次就交某節(jié)氣,實際上24節(jié)氣就是地球圍繞太陽公轉軌道上的24個不同的位置。
《漢書?歷律志》提到過節(jié)氣與星次的關系,如太陽運行星紀初點交大雪,運行星紀中央就交冬至,運行到玄枵初點交小寒,運行到玄枵中央就交大寒,《律歷志》所提到的星次和節(jié)氣對照如下: 1. 星紀:大雪冬至 2.玄枵:小寒大寒 3.諏訾:立春驚蟄 4.降婁:雨水春分 5.大梁:谷雨清明 6.實沈:立夏小滿 7.鶉首:芒種夏至 8.鶉火:小暑大暑 9.鶉尾:立秋處暑 10.壽星:白露秋分 11.大火:寒露霜降 12.析木:立冬小雪 太陽運行到某星次初點,就是前一個節(jié)氣,如果運行中央,就是后一個節(jié)氣 這個對照表是《漢書》提到的,驚蟄在雨水之前,清明在谷雨之后,和有所不同。
2000多年前的天象和現代不一樣,《律歷志》中提到了交某節(jié)氣時指太陽所在的星宿和度數,如冬至點在牽牛初度,在今天摩羯座β星附近,現代的冬至點在人馬座。
c. 節(jié)氣的演變 24節(jié)氣是逐步完善起來的。
古人很早就掌握了春秋分和夏冬至這四個最重要的節(jié)氣。
《尚書?堯典》把春分叫做日中,秋分叫宵中,國為這兩天晝夜長短相等,《呂氏春秋》都叫日夜分。
《堯典》把夏至叫日永,冬至叫日短,因為夏至白天最長,冬至白天最短,《呂氏春秋》分別叫做日長至,日短至。
《左傳僖公五年》說:“凡分至啟閉必書云物”,這里的分指春秋分,至指夏至夏冬,啟指立春立夏,閉指立秋立冬。
《呂氏春秋》里已經明確提到了立春、立夏、立秋、立冬4個節(jié)氣。
到了《淮南子》就出現了和現代名稱完全相同的24個節(jié)氣了。
三、 紀日法 古人用干支紀日,例如《左傳隱公元年》“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干是天干,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支是地支,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十干和十二支依次組合,形成“六十甲子”。
甲子 乙丑 丙寅 丁卯 戊辰 己巳 庚午 辛未 壬申 癸酉 甲戌 乙亥 丙子 丁丑 戊寅 己卯 庚辰 辛巳 壬午 癸未 甲申 乙酉 丙戌 丁亥 戊子 己丑 庚寅 辛卯 壬辰 癸巳 甲午 乙未 丙申 丁酉 戊戌 己亥 庚子 辛丑 壬寅 癸卯 甲辰 乙巳 丙午 丁未 戊申 己酉 庚戌 辛亥 壬子 癸丑 甲寅 乙卯 丙辰 丁巳 戊午 己未 庚申 辛酉 壬戌 癸亥 每個單位代表一天,假調戲某日為甲子日,則甲子以后的日子依次是乙丑、丙寅、丁卯等。
六十甲子周而復始。
這種紀日法在甲骨文時代就有了。
古人紀日時有時只記天干不記地支,《楚辭?哀郢》:“出國門而軫懷兮,甲之朝吾以行”。
這種情況在甲骨文已經有了。
有地支紀日比較后起,而且大多限定在特定的日子。
在一個月內的某行日子,在古代還有其它稱謂,如每月的第一日叫“朔”,最后一天叫“晦”,所以《莊子》說“朝菌不知晦朔”。
初三叫朏(fei3),大月十六、小月十五叫望,鮑照詩“三五二八日,千里與君同”,指的就是望日的明月說的。
近在望后的日子叫既望,蘇軾《前赤壁賦》說“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對朔晦兩天,古人常常既稱干支又稱朔晦。
如《左傳僖公五年》“冬十二月丙子朔,晉滅虢,虢公丑奔京師”,《左傳襄公十八年》“十月……丙寅晦,齊師夜遁”。
其它日子只記干支。
人們可以通月朔日的干支推算它是這個月的第幾天。
例如前面提到的“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根據后人推定,“辛丑”這一天是魯隱公元年五月二十三日。
有時候根據干支的順序,甚至可以推斷出古書中的錯誤來。
《春秋襄公二十八年》說:“十有二月甲寅,天王崩。
乙未,楚子昭卒”。
從甲寅到乙未共42天,不可能在同一月內,因此這個記載肯定有錯誤。
四、 記時法 古代主要根據天色把一晝夜分為若干時段,日出時叫旦早朝晨,日入時叫夕暮昏晚,所以古書上常常出現朝夕、旦暮、晨昏、昏旦并舉。
太陽正中時叫日中,將近日中的時間叫隅中,太陽西斜叫昃。
古人一日兩餐,朝食在日出之后,隅中之前,這段時間叫做食時或蚤食;夕食在日昃之后,日入之前,這段時間叫晡時。
日入以后黃昏,黃昏以后是人定。
《孔雀東南飛》有“奄奄黃昏后,寂寂人定初”的詩句,就是對段時間的確切描繪。
人定以后就是夜半了。
《詩經》上說“女曰雞鳴,士曰昧旦。
”雞鳴和昧旦是夜半以后相繼的兩個時段名稱。
昧旦是天將亮的時間,又叫“昧爽”。
古書還常提到平旦,平明,這是天亮的時間。
古人對一晝夜有等分的時辰概念之后,用十二地支表示十二個時辰,每個時辰恰好等于現代的兩小時。
小時的本意就是小時辰。
十二地支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和現代對照,夜半12點(24點)就是子時(所以又稱子夜),上午2點是丑時,4點是寅時,6點是卯時,以此類推。
近代又把每個時辰細分為初、正式成立。
晚上11 點(23點)是為子初,夜半12點為子正;上午1點為丑初,上午2點為丑正,等等。
這就等于把一晝夜等分為24小時了。
對照表如下: 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初 23 1 3 5 7 9 11 13 15 17 19 21 正 24 2 4 6 8 10 12 14 16 18 20 22 五、記月法 古人紀月通常以序數為記,如一月二月三月等,便作為歲首的月份叫正(zheng1)月。
先秦時代每個月似乎還有特殊的名稱。
例如正月為“孟陬”(楚辭)、四月為“除”(詩經)、九月為“玄”(國語)、十月為“陽”(詩經)。
古人又有所謂月建的概念,就是把十二地支和一年的十個月份相配。
以通常冬至所在的月份十一月(夏歷)配子,稱為建子之月,由此順推。
十二月為建丑之月,正月為建寅之月,直到十月為建亥之月,由此周而復始。
后世還有以天干配合著地支來紀月,這是后來的事。
六、紀年法 古代最早的紀年法是按照王公即位的年次紀年,例如公元前770年是周平王元年、秦襄公八年等。
以元、二、三年序數計算,直到在位者出位。
漢武帝時開始用年號紀元,例如建元元年、元光二年等,更換年號就重新紀元。
這兩種紀年法是古代學者所用的傳統(tǒng)紀年法。
戰(zhàn)國時代,占星家還根據天象紀年,有所謂歲星紀年法、太歲紀年法。
后世還有干支紀年法。
下面分別敘述。
a. 歲星紀年法 古人把黃道附近一周天分為十二等分,由西向東命名為星紀、玄枵等十二次。
古人認為歲星(木星)由西向東十二年繞天一周,每年行經一次星次。
假如某年歲運行到星紀范圍,這一年就記為“歲在星紀”,第二年歲運星運行到玄枵范圍,就紀為“歲在玄枵”,其余由此類推,十二年周而復始。
《左傳》襄公三十年里有“歲在降婁”,《國語?晉語四》有“君之行也,歲在大火”,就是用歲星紀年的例子。
事實上歲星并不是12年繞天一周,而是11.8622年,每年移動的范圍比一個星次稍微多一點,漸積至86年,便會多走一個星次,這種情況叫“超辰” b.太歲紀年法 古人有所謂十二辰的概念,就是把黃道附近一周天的十二等分由東向西配以子丑寅卯等十二辰,其安排的方向正好和十二次相反。
二者對照如下表: 十二次 十二辰 1.星紀 丑 2.玄枵 子 3.諏訾 亥 4.降婁 戌 5.大梁 酉 6.實沈 申 7.鶉首 未 8.鶉火 午 9.鶉尾 巳 10.壽星 辰 11.大火 卯 12.析木 寅 歲星由西向東的運行,和人們所熟悉的十二辰的方向正好相反,所以歲星紀年法在實際生活中應用起來很不方便。
為此,古代的天文學家便設想出一個假歲星叫“太歲”,讓它和真歲星“背道而馳,這樣就和十二辰的方向順序相一致,并用它來紀年。
太歲是《漢書?天文志》的叫法,《史記?天官書》叫歲陰,《淮南子?天文訓》叫太陰。
根據《漢書?天文志》記載的戰(zhàn)國時天象記錄,某年歲星在星紀,太歲便運行到析木(寅),這一年就是“太歲在寅”,第二年歲星運行到玄枵,太歲便運行到大火(卯),這一年就是“太歲在卯” 此外古人還為“太歲在寅”、“太歲在卯”等12個年份取了專門名稱,如攝提格、單閼等,對應如下表: 太歲年名 太歲位置 歲星位置 攝提格 寅(析木) 星紀(丑) 單閼 卯(大火) 玄枵(子) 執(zhí)徐 辰(壽星) 諏訾(亥) 大荒落 巳(鶉尾) 降婁(戌) 敦牂 午(鶉火) 大梁(酉) 協(xié)洽 未(鶉首) 實沈(申) 涒灘 申(實沈) 鶉首(未) 作噩 酉(大梁) 鶉火(午) 閹茂 戌(降婁) 鶉尾(巳) 大淵獻 亥(諏訾) 壽星(辰) 困敦 子(玄枵) 大火(卯) 赤奮若 丑(星紀) 析木(寅) 單閼音chan2 yan1, 執(zhí)徐音zhi2 chu2 牂音zang1 涒音tun1 屈原《離騷》中有“攝提貞于孟陬兮,唯庚寅吾以降”。
一般認為這里的攝提是太歲年名里的攝提格,孟陬指夏歷正月建寅之月;庚寅是生日的干支。
所以屈原正好生于“寅年寅月寅日”。
但要注意,這里的寅年不是干支紀年里的“寅”年,而是指太歲在寅(析木)之年。
大概在西漢年間,歷法家又取了閼逢、旃蒙等十外名稱,叫做歲陽,依次和上述十二個太歲年名相配,方法同六十甲子相同,組成六十個年名,以閼逢攝提格為第一年,旃蒙單閼為第二年。
六十年周而復始。
這種紀年法自西漢太初元年就開始使用了。
《爾雅》記載十個歲陽和十干對應,列表如下: 歲陽 十干 閼逢 甲 旃蒙 乙 柔兆 丙 強圉 丁 著雍 戊 屠維 己 上章 庚 重光 辛 玄黓 壬 昭陽 癸 旃音zhan1 黓音yi4 太歲與十二辰的對應如下: 太歲年名 十二辰 攝提格 寅 單閼 卯 執(zhí)徐 辰 大荒落 巳 敦牂 午 協(xié)洽 未 涒灘 申 作噩 酉 閹茂 戌 大淵獻 亥 困敦 子 赤奮若 丑 有時這些年名可用干支來表示,閼逢攝提格為甲寅年,旃蒙單閼為已卯年。
創(chuàng)制這些名字是為了表示歲星逐年所在方位的,但后來發(fā)現歲星并不是每年整走一個星次,所以就廢而不用,而改用干支紀年了。
但后人還有用這些古年名的,是根據當年的干支來對照的,已經失去了這些年名的本來意義了。
如司馬光《資治通鑒》176卷《陳紀》十下注:“起閼蒙執(zhí)徐,盡著雍涒灘,凡五年”,這是說從甲辰到戊申共五年。
c.干支紀年法 干支紀年以六十甲子周而復始,據說最早應用于西漢,到了東漢元和二年(85年),朝廷下令在全國范圍內推行干支紀年,一直到今天仍在使用。
有些史書記載西漢以前的干支紀年,是后人推算出來的。
七、三正 春秋戰(zhàn)國時代有所謂夏歷、殷歷和周歷,三者主要的區(qū)別在于歲首的不同,所以又稱“三正”。
周歷以通常冬至所在的建子之月(即夏歷的十一月)為歲首,殷歷以建丑之月(即夏歷的十二月),夏歷以建寅之月(即后世常說的陰歷正月)。
周歷比殷歷早一月,比夏歷早兩個月。
由于三正歲首的月建不同,四季也不同。
下表是三歷季節(jié)與月份的對應: 月建 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周歷 正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十一 十二 季節(jié) 春 春 春 夏 夏 夏 秋 秋 秋 冬 冬 冬 殷歷 十二 正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十一 季節(jié) 冬 春 春 春 夏 夏 夏 秋 秋 秋 冬 冬 夏歷 十一 十二 正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季節(jié) 冬 冬 春 春 春 夏 夏 夏 秋 秋 秋 冬 三正是春秋戰(zhàn)國時代不同地區(qū)所使用的不同的歷法制度。
了解三正是有必要的,先秦古籍里所以紀時的歷日制度并不統(tǒng)一。
《春秋》或《孟子》多用周歷,《楚辭》和《呂氏春秋》用夏歷。
《詩經》要看具體詩篇,如《小雅?四月》用夏歷,《豳風?七月》周歷和夏月并用。
《左傳成公八年》記載“二月無冰”,史官把這一罕見的天象載入史冊,很顯然這個二月指的是周歷二月即夏歷十二月而言。
如果是夏歷二月,則已經是“東風解凍”,用不著大書特書。
又如《莊公七年》說“秋,大水,無麥苗”,這也是指周歷,周歷秋季相當于夏歷的五六月,晚收的麥子和“五稼之苗”有可能被大水“沖殺”,如果是夏歷秋季,就不可解了。
同樣的理由《孟子?滕文公上》所說的“江漢以濯之,秋陽以暴之”的秋陽是指夏歷五六月的炎日。
同一史實,在《春秋》和《左傳》所記月的時月常有出入,同屬《左傳》的記時也有差異。
《春秋隱公六年》說“冬,宋人取長葛”, 《左傳》說“冬,宋人取長葛”; 《春秋父僖公五年》說“春,晉侯殺世子申生”,同一事件在《左傳》被記在僖公四年十二月,這說明《左傳》依據的史料有用夏歷的。
在戰(zhàn)國秦漢之際有所謂“三正論”,認為夏正建寅、殷正建丑、周正建子是夏商周三代輪流更改正朔,因“王者始起”要“改正朔”、“易服色”以表示受命于天。
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后,改以建亥之月(即夏歷的十月)為歲首,但夏正比較適合農事季節(jié),所以并不稱十月為正月(秦朝管正月叫“端月”),不改正月為四月,春夏秋冬的搭配仍和夏正相同。
漢初沿襲秦制。
《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載漢武帝元光五年(公元前130年)十月殺灌夫,十二月晦殺魏其,接著說“其春,武安侯病”司馬遷不說“明春”而說其春,就是因為以十月為歲首,當年的春天在當年的十二月之后的緣故。
漢武帝元封七年(公元前104年)改用太初歷,以建寅之月為歲首,此后大約二千年間,除了王莽和魏明帝時一度改用殷正,武則天和唐肅宗一度改用周正外,一般都用的是夏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