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各地的習俗
浙江省 烏程縣元旦以長竿束草于上,點火燃燒,并敲鑼打鼓,稱為“慶田蠶”。
又點天燈于竿上,直至三月三日止。
寧波元旦祭祖后要吃豆粥,晚上要關門前,再點一次“關門炮”。
紹興新年以“茶碗茶”待客,里面還要加上橄欖和金桔,同時用茶葉蛋待客,稱為“捧元寶”。
山西省 山西現(xiàn)在拜天祭祖的規(guī)矩不多見了,但年三十兒的晚飯上不能說話的規(guī)矩被保留了下來。
春節(jié)的第一頓飯都是吃餃子。
煮餃子時,要鳴放鞭炮。
為驅(qū)邪惡、求吉利,有的地區(qū)燒火煮餃子要用芝麻秸,意味著新的一年像芝麻開花節(jié)節(jié)高,日子越過越好。
餃子要煮得多,必須有余,意在有余頭。
就餐時,除每人一碗外,還要多盛一兩碗,意在希望人丁興旺。
福建省 廈門人元旦出門前,都得當空拜禱玉皇大帝,稱為“祭神”。
清晨祭神用鮮花素果,中午祭神則用牲醴,及一碗春飯。
春飯就是在白飯上插上紅紙做的春花。
閩音“春”與“?!敝C音,春飯是取其“年年有余”的好口彩。
漳州初四稱為“接尪”,除了進廟燒香外,還要預備一個糖果糕餅盒,叫做“薦盒”,供在廳上迎神下降。
遼寧省 很多遼寧人在大年三十要點長壽燈,徹夜通明。
大年三十直到正月十五元宵節(jié),家家都要掛紅燈籠,大年三十晚上要點亮燈籠,而且要點一宿,不能關燈,意味著益壽延年。
嫁出去的閨女不可以在娘家過年的,否則這一年會對娘家兄弟不利。
所謂年三十晚上“不許看娘家燈”說的其實也就是這個意思。
當然,這種帶有封建迷信色彩的風俗目前已經(jīng)隨著社會的進步和時代的變遷而慢慢被人遺忘了。
廣東省 海豐一帶,小輩向長輩賀年時,長輩會以紅包或柑橘賞給晚輩。
潮州春節(jié)節(jié)食有菜粿、腐圓、酵包、管煎、五果湯。
初四夜里,家家要點一盞燈,準備一缸水,叫做“等神水”。
東莞正月初一祭神,要供上糖上煮芋頭,叫做“富貴有緣”。
江蘇省 江寧縣元旦貴家于房門口貼畫雄雞。
吳縣多于元旦至通元寺禮拜觀音大士。
蘇州人元旦一早開門要于三爆竹,叫做“高升三級”。
清晨出門,要遵循黃歷上所指定的方向,叫做“喜神方”,并到城隍、土地等廟去燒香,必歷經(jīng)十廟乃止,稱為“燒十廟香”。
自元旦至元宵,火爐中燒巨煤墼,稱為“歡喜團”。
黑龍江 過年吃餃子是北方人的習俗。
大年三十晚上辭舊迎新,一定要吃餃子,但黑龍江人還要在餃子中包上幾個帶有硬幣的(現(xiàn)在常用花生或其他果仁來代替),誰吃到了這樣的餃子就預示著在新的一年里會交好運,有吉祥之意。
此外,黑龍江在初五這天一定要吃餃子,也稱“破五”,就是把餃子咬破,寓意將不吉利的事都破壞,有驅(qū)災避邪之意。
四川省 成都人元旦不吃飯,因為“飯”與“犯”同音,為了避諱,則吃湯圓或掛面以祈求合家團圓,福壽綿長。
劉閣等地于正月初七“人日”還要“過小年”,除了敬神、祭祖外,也吃團年飯。
成都人則于人日游西郊的杜甫草堂。
長壽縣元旦于門外燃九支蠟燭,稱為“九品燭”,以敬天地。
陜西省 富平縣各宗族皆為祖先畫像,元日聚集子孫禮拜,祭后更醵金飲宴,稱為“節(jié)坐”。
初二各戚友間則以面食、豬肉相贈,稱為“拜節(jié)”。
高陵縣元旦,一等到天亮即懸掛黃紙于竹竿上以祀天,稱為“接天神”。
又以木炭懸于門首,據(jù)說可以去瘟疫。
石泉縣以黃紙作錢,元旦結彩懸于門,名為“寶蓋錢”。
臨潼縣以初五為“送窮節(jié)”,家家剪紙人后,拿到門扔掉。
當日每人必定飽食,稱為“填五窮”。
吉林省 由于東北天氣寒冷,一些水果凍過之后,就另有一番滋味。
最常見的是冰梨和凍柿子。
據(jù)了解,最純正的是凍秋梨,在吉林有一種梨叫秋梨,這種梨剛摘下來的時候又酸又澀,于是人們就把這種梨采摘下來直接放在樹下,蓋上一層樹葉,經(jīng)過冰凍之后的秋梨酸甜可口,果汁充足。
凍梨在吃之前要放在水里解凍,年夜飯后吃這種梨能解酒、解油膩。
山東省 寧陽縣元旦吃餛飩,稱為“填倉“,黃縣、蓬萊一帶,元旦早起要照虛耗。
由女主人手持紅燭,把家中各個角落照一遍,意思是以光明驅(qū)逐黑暗,然后將年前以面粉做成的各種窗花放在窗臺上。
小孩子起床后,要攀著門拴打三個秋千,據(jù)說可以長得快。
有些地區(qū)煮餃子時要用芝麻秸燒火,意味新的一年像芝麻開花一樣,節(jié)節(jié)高升,飯后在鍋內(nèi)要放上饅頭,意味有“余頭“。
膠東的新媳婦第一年要到丈夫的外祖家拜年,稱為“札根“。
據(jù)說到了外祖家,就可以把根札下,不會有離婚和早年喪偶之事。
北京 自進入臘月以后,就有文人墨客在市肆檐下書寫春聯(lián),以圖掙些銀子過年。
祭灶之后,新春聯(lián)漸次粘掛,千家萬戶煥然一新。
有的人家用朱箋,有的用紅紙,只有內(nèi)廷及宗室王公等按例用白紙,鑲以紅邊藍邊,不是宗室者不得擅用。
臘月將梅束起放在一個腹大口小的器具中,放置于地下五尺左右的地方,燃火,讓地微微有些溫暖,梅花就會漸漸放白,用紙籠之,到市上去賣,小桃、郁李、迎春都可如此。
繁盛之區(qū),支搭席棚,售賣畫片,婦女兒童爭相購買,以為樂。
[有的你自己選】
收集春聯(lián),各地過年風俗習慣
春節(jié)作為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中最重要的節(jié)日,歷來為千家萬戶所重視。
廣 東 年宵花市 桔言花語祝新年 金燦燦的年桔擺上街頭的時候,也是春節(jié)到來的時候。
過年期間,廣州的街邊悄悄擺上了一盆盆金黃的年桔,小到可以放上桌面的小盆栽,大到需要一輛小貨車才能運回家的二三米高的“巨盆”年桔,碩果累累、金光燦燦,青枝綠葉相扶,逗人喜愛。
沒有買一盆黃澄澄的年桔,沒有扛回去一棵粉嘟嘟的桃樹,仿佛就沒有過年氣氛。
每逢春節(jié),家門里外擺上一盆年桔,是珠三角地區(qū)老百姓的傳統(tǒng)習俗。
金桔的發(fā)音,在粵語里頗近“吉祥”,除夕夜把桔子放在家中,有“大吉大利、吉到運到”的寓意,新年里給人們帶來好運氣。
這些“大吉大利”的盆栽被小心培植好幾個月,就是為了在年宵花市上一展風采。
“十里長街花成海,春色滿園關不住”,說的就是廣東的年宵花市(見右圖)。
每年春節(jié),主要街道就會搭建起牌樓、花棚,花農(nóng)、商販沿街設攤展賣,十里長廊,燈火輝煌、游人如織、鮮花如海。
“逛花街、行大運”的民俗已經(jīng)有幾百年的歷史,家家買年桔成為古今一景。
據(jù)說是因為年桔成熟期正值春節(jié),故得名“年桔”。
花市一般是在春節(jié)前3天舉行,除夕夜是花市的高潮,祈求來年鴻運當頭的愿景。
大街小巷擺滿了鮮花、盆桔,各大公園都舉辦迎春花展。
各地花市搭起彩樓,支起花架,四鄉(xiāng)花農(nóng)紛紛涌來,擺開陣勢售花賣桔,直到正月初一凌晨,花市人潮才逐漸散去。
有意思的是,因為這個習慣,使得年桔年花價格一夜之間可以充滿起伏,除夕傍晚逛花街高峰時段只能買一枝百合花的錢,到了初一凌晨花市散場的時候,可以買上一大束。
與金桔一同上市的還有四季桔、金蛋果、朱砂桔多個品種;百合、水仙、康乃馨也是年宵花市上的搶手花卉;象征世代同堂的代代果,吉祥虔誠的佛手果,粉白靚麗的桃樹,從尋常百姓家,到酒樓食肆,“一樹桃花滿庭春”,簡直是嶺南年節(jié)的“圣誕樹”。
南國暖洋洋的冬天,年宵花市是最熱鬧喜慶的“廟會”,桔言花語成為最好的新年祝福。
河 南 熬年守歲 舉家圍坐夜長明 河南延續(xù)中原根脈,過年頗有講究。
過臘月二十三就進了小年,民謠里唱詞分明: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打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殺只雞;二十八,貼花花(對聯(lián));二十九,去灌酒;三十兒,捏鼻兒(餃子);初一兒,撅著屁股亂作揖兒。
這方天地里,歲歲年年遵循著這段章程,綿延無窮。
臘月底幾天,主婦上陣,忙不過來時,男主人也得掌勺,和面蒸饃、包餡過油、殺魚燉肉……個個不亦樂乎。
面食,不同以往。
花卷、油卷、棗花饃,上面都要用胭脂點上紅點,以示吉慶。
更有別致者,做成壽桃、刺猬等等,不一而足。
年三十兒除夕,年味兒最足。
河南鄉(xiāng)下管餃子叫扁食,扁食里興包枚銅錢硬幣,使之成為“幸運果”。
這是傳統(tǒng)的“抽獎”活動,誰吃到硬幣,象征新的一年必有福氣。
河南人講究守歲,又名“熬年兒”,大門外點燈,長明一夜,全家圍坐,閑話一年。
過了子時,鞭炮燃放既畢,依長幼為序祭祖跪拜,孩子們再向長輩叩頭,討取壓歲錢。
河南俗語“三天戲,五天年”。
唱大戲要三天整,年要過五天。
大年初一正式過大年,既有樂趣,也頗多規(guī)矩,嘴上多說吉利話,忌觸霉頭。
五天內(nèi)不準吃面條,不攪面湯稀飯,吃饅頭不準剩。
新年開門頭件事,放掛萬字頭鞭炮,爆竹聲中驅(qū)邪迎新。
隨后,便要出門,逢人作揖拜年。
走親戚是過年主要內(nèi)容,規(guī)矩多,歷時長,貫穿年節(jié)。
一些地方講“初一叔、初二舅、初三初四拜岳父”。
晚輩帶禮,要到長輩家“走親戚”,長輩則要安排酒菜,等客到來。
大年初五,俗稱“破五”,這天還要吃餃子,取意捏住“小人嘴”。
大年初六,生意便要開業(yè)了,這叫“初六大開市”。
除夕之前,叫做拜早年,正月十六之后,叫做拜晚年,過了二月二,這年才算最后過完。
安 徽 龍船起舞 祝福送到家門口 安徽地跨長江、淮河南北,南北地區(qū)過年習俗也有著較大的差異。
黃山人在小年夜的前一天深夜,有祭灶的習俗,也稱“送灶”,目的是祈求和保佑平安。
從小年開始,家家戶戶清洗家具,拆洗被褥,掃除塵埃,干干凈凈迎接新年。
在滁州市全椒縣,則流行著“走太平”的傳統(tǒng)民俗(見左圖),并已延續(xù)了近2000年。
“走太平”時,全椒人都扶老攜幼、傾家出動、從清晨到深夜,數(shù)十萬人到太平橋上走一走。
“群眾自發(fā)地進行健身走、看花燈、放煙花、游縣城、燒香燭等活動,以此祝福風調(diào)雨順、平平安安。
節(jié)日的氛圍非常濃厚。
”王慶霞大姐說。
每到新春時節(jié),在池州市許多山村和田間地頭,都能觀賞到古老而又神奇的儺祭及表演。
村莊家族祠堂中,鞭炮、鑼鼓喧天,村民們戴上彩繪面具,舉行莊重的儺儀,跳起粗獷的儺舞,演著精彩的儺戲,蘊有驅(qū)邪納福之意。
池州儺戲有“儺儀”“儺舞”和“儺戲”等表現(xiàn)形式。
鑼鼓伴奏,節(jié)奏明快,這種東方古典雕塑藝術的自然美吸引了不少游客慕名而來。
舞龍船是宣城春節(jié)期間常見的民俗項目,又叫舞旱船。
龍船用竹子做成船的形狀,帶有船蓋,重量不重;上面畫著五顏六色的圖案,很漂亮。
撐船人一般是皮膚白凈的男生裝扮成女生的模樣,穿著花花綠綠的服裝,化裝成戲曲里的女旦一般。
每到一戶人家門口,首先將鑼鼓敲起來,龍船前面有一個人拿著彎彎的細竹,引導著龍船跟他轉,鑼鼓敲得越響,龍船就舞得越快,然后有人敲快板,眾人跟著唱,歌詞似皖南花鼓戲。
吉林伊通 白山黑水 年息花枝滿屋香 “小孩小孩你別哭,過了臘八就殺豬;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
”在吉林省滿族聚居的村屯,進入臘月,年味就一天天變濃,這樣的歌謠又會被家里的老人反復念叨起來。
東北地區(qū)的“白山黑水”是滿族的故鄉(xiāng),吉林省長春、四平、吉林和通化等地就有許多滿族聚居的鄉(xiāng)鎮(zhèn)村落。
在吉林省伊通縣,滿族仍較多地保留本民族的風俗習慣。
伊通滿族男子仍普遍穿坎肩,姑娘嫻于刺繡,在衣邊、門簾、幔帳上繡制優(yōu)美的圖案和“喜慶話”字樣。
這些地方的春節(jié)習俗,保持著不少滿族特色。
一到臘月初七,滿族的姑娘們會上山撅“年息花”枝,回家插入裝滿水的瓶子里。
20多天后適逢過年,枝上的花苞正好開花,冰雪覆蓋的滿族人家,伴隨著新年的鞭炮聲,滿屋飄香。
傳統(tǒng)的滿族婦女在臘月里“忙年”,要淘黃米、磨黃面、做餑餑等,凍好放入大缸里,留著正月里吃。
姑娘和老太太則開始剪窗花、棚花,什么龍鳳呈祥、喜鵲登梅、吉慶有余、人壽年豐等主題都可以通過剪紙表現(xiàn)出來,成為春節(jié)的傳統(tǒng)習俗。
關云德的滿族剪紙是當?shù)氐闹放疲梢园褲M族傳說中的300多位女神作為題材,用剪紙表現(xiàn)出來。
祭祖是滿族人大年三十的重要活動。
“在祭祀中,滿族人用優(yōu)美的神歌,惟妙惟肖的薩滿舞蹈,表達對祖先的懷念。
”長春師范大學滿族文化研究所副所長呂萍說。
滿族人的祭祀可以分為家祭和族祭,特別是當家族中遇到金榜題名、續(xù)家譜等重大事項的年份,祭祖儀式會非常盛大隆重。
滿族人的傳統(tǒng)在發(fā)展過程中,也形成了一些“衍生品”。
比如,為了準備祭祀,要殺年豬。
如今,這在東北農(nóng)村成了過年的普遍習俗。
年夜飯,滿族人的飯桌上往往會多擺放一副碗筷,紀念“姑姑媽媽”。
姑姑媽媽’是滿族傳說中一位美麗善良的姑娘,為了傳播醫(yī)術救死扶傷,終身未嫁”,呂萍說。
而在大年初一煮餃子時,男主人還要吆喝:“起來了嗎
”女主人回答:“起來了
”連續(xù)三遍。
據(jù)說,滿族人把餃子從鍋底浮起來比作日子“起來了”,反復吆喝只為求得一年的好兆頭。
滿族春節(jié)民俗非常重視祈福、講究禮節(jié),從大年三十的“抱柴火”、“踩芝麻稈”,到初一拜年的“碰肩禮”、“抱腰禮”等等,都透露出喜慶和對新年的期盼。
春節(jié),在“白山黑水”的滿鄉(xiāng),處處都有濃濃的年味和傳承已久的滿族風情。
全球各地的新年習俗
印度: 印度從每年10月31日起為新年,共5天,第4天為元旦。
新年第一天,誰也不許對人生氣,更不準發(fā)脾氣。
印度一些地方,過年不但不慶祝,反而相抱大哭。
這真可謂天下奇事,但他們的人生哲理,使人聽起來也頗有感觸。
他們認為,元旦一開始,歲月易逝——人生短暫,用哭聲來表示自己的感嘆。
有些地區(qū)的人們以禁食一天一夜來迎接新的一年,由元旦淩晨開始直到午夜為止。
由於這種怪異的習俗,印度的元旦被人稱為“痛哭元旦”、“禁食元旦”。
日本: 日本人特別重視新年,每年的12月29日——1月3日為全國休假日。
日本人把12月31日稱為“大晦日”,也就是除夕日。
除夕晚上,日本人稱之為“除夜”,除夜時他們祈求神靈托福,送走煩惱的舊年,迎來美好的新年,稱之為“初詣”。
除夕午夜,各處城鄉(xiāng)廟宇分別敲鐘108下,以此驅(qū)除邪惡,日本人則靜坐聆聽“除夜之鐘”,鐘聲停歇就意味著新年的來到。
日本人稱元旦初一為“正日”。
1—3日為“三賀日”。
在正日,小輩須先去父母那裏拜年,向父母問安,然後到親友家拜年。
新年還是個“吃”的節(jié)日,日本人在“正日”這一天,早餐是很豐盛的,吃砂糖竽艿、蕎麥面等,喝屠蘇酒。
此後一連3天則吃素食,以示虔誠,祈求來年大吉大利。
泰國: 泰國傳統(tǒng)的新年,即“宋干節(jié)”(“宋干”是梵語的譯音),也叫“潑水節(jié)”,是公歷的每年4月13日到16日。
節(jié)日裏,人們抬著或用車載著巨大的佛像出游,佛像後面跟著一輛輛花車,車上站著化了粧的“宋乾女神”,成群結隊的男女青年,身著色彩鮮艷的民族服裝,敲著長鼓,載歌載舞。
在游行隊伍經(jīng)過的道路兩旁,善男信女夾道而行,用銀缽裏盛著用貝葉浸泡過的、滲有香料的水,潑灑到佛像和“宋乾女神”身上,祈求新年如意,風調(diào)雨順。
然後人們相互灑水,喜笑顏開地祝長輩健康長壽,祝親朋新年幸運。
未婚的青年男女,則用潑水來表示彼此之間的愛慕之情。
泰國人在新年第一天都在窗臺、門口端放一盆清水,家家戶戶都要到郊外江河中去進行新年沐浴。
德國: 德國的新年,慶祝時間前後有一周。
這期間,家家戶戶都要擺上一棵樅樹和橫樹,樹葉間系滿絹花,表示繁花如錦,春滿人間。
德國人在除夕午夜新年光臨前一刻,爬到椅子上,鐘聲一響,他們就跳下椅子,并將一重物拋向椅背後,以示甩去禍患,跳入新年。
孩子們組成樂隊,穿上新衣服,拿著口琴和手風琴,列隊在街上吹奏。
成年人則手持彩旗,跟在後面吶喊唱歌,歡慶新年。
德國的婦女在新年裏要即興表演家庭題材的喜劇小品。
在德國的農(nóng)村流傳著一種過新年的風俗——“爬樹比賽”,小夥子們順著光禿禿的樹比賽爬高,第一名被譽為“新年英雄”,以示步步高升。
埃及: 埃及是文明古國,西元前40年,埃及人就能觀察星相了,他們發(fā)現(xiàn)天狼星和太陽一同升起,尼羅河水立時上漲。
埃及把尼羅河漲水的這一天作為新年的開始,稱為“漲水新年”。
埃及的克魯特人迎接新年,在門口放一張桌子,七八只碟子供著大豆、扁豆、紫苜蓿和小麥的顆粒,還有好些綠色植物的小芽,這象徵豐裕。
獻給神的東西越多,新年的收成就越多。
埃及的新年在秋天,因埃及的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是從秋季開始的。
北韓: 北韓和我國一樣,在新年也有貼窗花、桃符的習俗。
北韓人在新年時,家家戶戶貼對聯(lián)和年畫。
有的人家在門上貼上壽星或仙女的畫像,祈求上天保祐,驅(qū)走鬼怪,賜給幸福。
元旦黎明,人們把一些鈔票塞進預先扎好的稻草人中,扔到十字路口,表示送走邪惡,迎接吉祥福星。
黃昏,人們又將全家人一年中脫落的頭發(fā)燒掉,祝愿家人四季平安。
,北韓的婦女穿戴一新。
元旦當天少女們頭戴一種麻制的帽子,稱為“福巾”,身穿帶花紋的五色彩衣,進行湯秋千比賽。
她們以一處樹花為目標,看誰先踢到或咬到為勝。
也有在高處掛上銅鈴的,以先碰響者為冠軍。
新加坡: 農(nóng)歷除夕時,孩子們有守歲的習慣,直到午夜待家長祭祀神靈和祖先的活動結束後方能就寢。
過年時,城市裏有社團組成的舞龍、舞獅隊沿街表演,男女老少的臉上都洋溢著一種節(jié)日的氣氛。
英國: 在英國,公歷元旦雖沒有耶誕節(jié)那樣隆重,但在除夕夜和元旦,還是根據(jù)當?shù)氐娘L俗習慣開展種種慶?;顒?,以示送舊迎新。
除夕這天,家家戶戶必須做到瓶中有酒,櫥中有肉。
英國人認為,如果沒有馀下的酒肉,來年便會貧窮。
除此之外,英國還流行新年“打井水”的風俗,人們都爭取第一個去打水,認為第一個打水人為幸福之人,打來的水是吉祥之水。
義大利: 在義大利除夕是一個狂歡之夜,人們涌向街頭,燃放爆竹和焰火,甚至鳴放真槍實彈。
男男女女翩翩起舞,午夜時,家家戶戶將屋子裏一些可打碎的東西,摔個粉碎。
這是他們辭舊歲迎新年的傳統(tǒng)方式。
伊朗: 伊朗實行的是伊斯蘭歷,它的季節(jié)和月份是不固定的。
在伊朗,慶賀新年就是慶祝春天到來,往往是在公歷3月下旬,過新年要隆重慶祝一周。
人們涌上街頭生起“篝火”——“夜火”,然後全家人依次從夜火上跳來跳去,表示燒掉“晦氣”,迎來光明,驅(qū)邪滅病,幸福永存。
除夕夜要吃“七道菜”,每道菜的名稱都要以字母“S”開頭的,以示吉祥。
初一到初三,人們走親訪友,互祝春節(jié)快樂。
新年最後一天,全家出游踏青,以避邪惡。
法國: 以酒來慶祝新年,人們從除夕起開始狂歡痛飲,直到1月3日才終止。
法國人認為元旦這一天的天氣預示著新的一年的年景。
元旦清晨他們就上街看風向來占卜:刮南風,預兆風調(diào)雨順,這一年會是平安而炎熱;刮西風,有一個捕魚和擠奶的豐收年;刮東風,水果將高產(chǎn);刮北風,則是歉收年。
以各地過年風俗寫一篇日記
俗話說的好:“中國文化,博大精神”
確實是這樣的。
從中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里就可以看出那種精神
“春節(jié)”是每年都會過的節(jié)日,也是大家喜歡過的節(jié)日。
因為每年春節(jié)大家都會聚集在一起,熱熱鬧鬧的吃上一頓年夜飯。
這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晚上還有更好的春節(jié)晚會。
春節(jié)也是有許多習俗的,下面我給大家簡單的介紹幾種。
第一種:貼春聯(lián)。
這是春節(jié)必定要做的事。
春聯(lián)由上聯(lián)、下聯(lián)、橫批三部分組成,對聯(lián)上、下字數(shù)相同,橫批均為四個字。
如果你的腦袋夠豐富,自己也可以創(chuàng)造噢
第二種:貼福字。
這就是個十分有趣的字。
一般貼福字都是正這貼,而許多家都是倒這貼,據(jù)說這里隱藏的意思是“福倒了(福到了)”就這樣,它也是重要的環(huán)節(jié)。
第三種,也是最重要的一種:吃餃子。
這就是全家人都喜歡的事,光包餃子可不行,還要在餃子里放入特殊的東西,例如:硬幣、花生、棗等。
每種食材都蘊含不同的意思,也讓家人在吃餃子的時候分享自己的喜悅
全國各地的過年習俗簡短一些
北京過年有段諺語:“(農(nóng)歷十二月,即臘月)廿三(日)糖瓜兒粘;廿四(日)掃房日;廿五(日)糊窗戶;廿六(日)燉大肉;廿七(日)殺公雞;廿八(日)把面發(fā);廿九(日)蒸饅頭;三十(日)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 農(nóng)歷正月初五這一天叫“破五”,不到“破五”不能用生米做飯。
正月初七日稱“人日”、“人勝節(jié)”,或曰“七元”。
春節(jié)期間,北京人愛逛廟會,大鐘寺廟可以敲永樂大鐘,白云觀廟會可以摸石猴、打金錢眼,廠甸廟會可飽覽古玩、字畫、字帖、珠寶、翡翠等稀奇玩意兒和高蹺、太平鼓、小車會、五虎棍等花會表演。
上海 臘月廿四為“灶神”上天奏事之日,故廿三之夜,家家戶戶要“送灶”、“祭灶”,慶新年由此拉開序幕。
臘月廿五為諸神下界之日。
按傳統(tǒng),各家各戶里里外外撣塵掃除。
廿六至廿九,家家戶戶開始磨粉、包湯圓、制年糕,準備新的衣帽鞋,并且買春聯(lián)、年畫和“門神”。
除夕之夜,各家長幼齊集戶內(nèi),在燈火下團坐一起同吃年夜飯,故名“合家歡”。
年夜飯后,圍爐守歲。
至天微明,男女老少皆穿上新衣新帽新鞋,在堂上拜天祭祖。
然后少幼齊向家長拜年,家長向小孩散給年前已準備好的壓歲錢。
臺灣 稱除夕為“二九暝”、“三十暝”,依農(nóng)歷十二月的大小而別。
“暝”即歲暮之意。
天色未晚之前,家家準備供品,像甜橘、甜米果(年糕)、“春飯(盛得尖尖的米飯上插上剪紙的春字)”、“壓歲錢”等。
還在大門后面豎放兩根連須帶葉的甘蔗,叫“長年蔗”。
吃年夜飯“圍爐”時,八仙桌下安放新炭爐和一把新葵扇,扇上和爐上貼有紅紙書寫的“春”和“?!弊帧?/p>
年夜飯過后便是守歲。
進入初一,人們就集合老少,用紅白米糕來敬祀神明,祭拜公媽(即祖公祖婆),然后燃放鞭炮,以迎春接福。
香港 除夕,家家戶戶在一起吃團年飯。
團年飯的多數(shù)菜名都含有吉利的意思。
吃過團年飯后,人們通常會到年宵市場去逛花市。
大年初一,人們開始正式慶祝新年,貼春聯(lián)(揮春)、年畫,舞龍,舞獅等,還會走親友拜年。
澳門年俗別有風情。
“謝灶”是澳門保存下來最傳統(tǒng)的中國年俗之一。
臘月二十三日送灶神,澳門人謂之“謝灶”。
澳門人過年從臘月二十八開始。
除夕夜,守歲和逛花市是澳門人辭舊迎新的兩件大事。
守歲是打麻將,看電視,敘舊聊天;澳門在年宵興辦花市,多是桃花,水仙、盆竹、盆橘,花開富貴,兆示著新年的美好前程。
春節(jié)(大年初一)這天,澳門人講究“利市”,以示吉利。
“利市”就是紅包,這天老板見到員工,長輩見到晚輩,甚至已婚人見到未婚人都得“利市”。
澳門人把大年初二叫作“開年”,要吃“開年”飯,必備發(fā)菜、生菜、鯉魚,意在取其生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