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jīng)中描寫秋景的句子
詩經(jīng)·蒹葭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
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從之,道阻且長。
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謂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從之,道阻且躋。
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謂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從之,道阻且右。
溯游從之,宛在水中沚。
【注釋】 [編輯本段] 蒹葭(jiān ji?。?蒹,荻,像蘆葦。
葭,蘆葦。
蒼蒼:茂盛的樣子。
為:凝結(jié)成。
所謂:所念. 伊人:這個人或那個人.指詩人所思念追尋的人。
在水一方:在河的另一邊。
溯洄(sù huí)從之:意思是沿著河道走向上游去尋找她。
溯洄,逆流而上。
從,追,追求。
阻:險阻,難走。
溯游從之:沿著直流的河道走向上游尋找她。
游,流,指直流的水道。
宛在水中央:(那個人)仿佛在河的中間。
宛,仿佛,好像。
凄凄:茂盛的樣子。
現(xiàn)在寫作“萋萋”。
晞(xī):干。
湄(méi):水和草交接的地方,指岸邊。
躋(jī):登,上升。
坻(chí):水中的小洲或高地。
采采:茂盛鮮明的樣子。
已:止,這里的意思是“干,變干”。
涘(sì):水邊。
右:向右拐彎,這里是(道路)彎曲的意思。
沚(zhǐ):水中的小塊陸地。
《蒹葭》是秦國的民歌,這是一首愛情詩,寫在戀愛中一個癡情人的心理和感受,十分真實、曲折、動人。
“蒹葭”是荻葦、蘆葦?shù)暮戏Q,皆水邊所生。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描寫了一幅秋葦蒼蒼、白露茫茫、寒霜濃重的清涼景色,暗襯出主人公身當此時此景的心情。
“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朱熹《詩集傳》:“伊人,猶彼人也。
”在此處指主人公朝思暮想的意中人。
眼前本來是秋景寂寂,秋水漫漫,什么也沒有,可由于牽腸掛肚的思念,他似乎遙遙望見意中人就在水的那一邊,于是想去追尋她,以期歡聚。
“遡洄從之,道阻且長”,主人公沿著河岸向上游走,去尋求意中人的蹤跡,但道路上障礙很多,很難走,且又迂曲遙遠。
“遡游從之,宛在水中央”那就從水路游著去尋找她嗎,但不論主人公怎么游,總到不了她的身邊,她仿佛就永遠在水中央,可望而不可即。
這幾句寫的是主人公的幻覺,眼前總是浮動著一個迷離的人影,似真不真,似假不假,不管是陸行,還是水游,總無法接近她,仿佛在繞著圓心轉(zhuǎn)圈子。
因而他兀自在水邊徘徊往復(fù),神魂不安。
這顯然勾勒的是一幅朦朧的意境,描寫的是一種癡迷的心情,使整個詩篇蒙上了一片迷惘與感傷的情調(diào)。
下面兩章只換少許字詞,反復(fù)詠唱。
“未晞”,未干。
“湄”水草交接之處,也就是岸邊。
“躋”,升高。
“右”,迂曲。
“坻”和“沚”是指水中的高地和小渚。
蒹葭中描寫戀人間艱辛與漫長的詩句是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
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從之,道阻且長。
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謂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從之,道阻且躋。
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謂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從之,道阻且右。
溯游從之,宛在水中沚。
第一重,詩人追尋戀人如夢如幻、如醉如癡、神情恍惚的主觀情愫,與秋晨霧靄、煙水迷離的景致渾然為一。
仿佛這迷茫的煙水晨霧就是此時詩人癡醉的夢幻化生而成,情景相生,難分難解。
第二重,詩人追求戀人的綿綿情意與“伊人宛在,覓之無蹤”,若隱若現(xiàn)的境界渾然為一。
如果不是“宛在”,則詩人不復(fù)追求,正因為若隱若現(xiàn),總有一個縹緲的影子在眼前閃爍,才不斷牽引著詩人熱烈的情思,不肯作罷。
第三重,詩人左右求索的迫切焦急心情與“可望而不可即”的境界渾然為一。
“溯洄”、“溯游”的匆忙連續(xù)相從,全出于追求者心情的焦急。
而此種焦急之情與可望而不可即,可見而不可求的境況相輔相成,情由境生,境帶情韻。
頗有“河邊織女星,河畔牽牛郎,未得渡清淺,相對遙相望”(孟郊《古別離》)的味道。
第四重,主人公追求無著的惆悵失意心情與深秋一派蕭瑟的景象渾然為一。
自古以來,“秋景肅殺,令人傷悲”,詩人追求不獲的失意、煩惱和痛苦與秋霜、秋風、秋景的悲涼之境相交融,此時蕭索的秋境正是此時詩人凄苦心緒的流露與外化。
第五重,“伊人”高潔而富有魅力的精神氣質(zhì),被蒹蒼露白、秋水澄明的景致烘托出來,又和烘托他(她)的外部環(huán)境融為一體。
正是這種多重意境交相疊合的開放型結(jié)構(gòu),使這首言情之作成為極富張力、意蘊宏深、多姿多彩的詩的極品,給予讀者以更豐富的想像、開拓和創(chuàng)造的空間。
《蒹葭》詩中蕭瑟冷落的秋景起興,渲染凄清氣氛,烘托惆悵心情的詩句是什么
蒹葭蒼蒼 白露為霜
《蒹葭》中能夠表明詩歌寫的是秋季的語句是
蒹葭蒼蒼 白露為霜 特別是白露為霜最能體現(xiàn)秋
蒹葭中描寫蒹葭和白露的用意是什么?
1、《蒹是一首思慕情人的戀歌。
本用重章復(fù)沓的方式,借助對深秋景描寫染出一種凄清的氛圍,同時烘托出詩人無限惆悵的情思。
詩中蒹葭、霜露、秋水等景物描寫,渲染出清秋的氣氛,為人物的情感和活動提供了特定的背景,烘托了人物凄婉惆悵的情感。
2、“白露”這一意象在詩中被反復(fù)詠嘆:“白露為霜”、“白露未晞”、“白露未已”;白露從凝結(jié)為霜到消融為水進而逐漸干涸,這三種狀態(tài)暗示了時間的推移,而詩人則在這時間中徘徊瞻望,進行著無盡的求索與探尋。
意象的設(shè)置不僅提供了詩人活動的背景,構(gòu)成情景交融的優(yōu)美意境,而且隨著意象的變化,詩人因可望不可及產(chǎn)生的情感逐層加深,愈加惆悵而無法自抑,懷人之情表達得愈發(fā)飄渺,耐人遐想。
3、 文章中由秋景起興,“蒹葭”、“白露”、“秋水”的意象既點明了節(jié)令,表現(xiàn)出秋意的蕭瑟,又渲染出全詩朦朧迷離的情感氛圍,這種具有飛躍性與呼喚性的起興正是民謠語言詩化的早期形態(tài),是中國文學借景抒情傳統(tǒng)的萌芽。
4、此詩采取重章疊句的形式,一唱三嘆。
詩人情感豐富,非反復(fù)詠嘆不能盡其志意。
由于在重復(fù)中變換個別詞語,寫出了白露從凝結(jié)為霜到融化為水而逐漸干涸的過程,表現(xiàn)了時間的推移。
而詩人又在這時間的推移之中,上下求索,排徊瞻望,章法的重疊也顯示了情感的逐層加深。
希望能幫到您
~~O(∩_∩)O~~
蒹葭中展現(xiàn)一幅蕭瑟冷落的秋景,給全詩籠罩了一層凄清落寞情調(diào)的句子是
蒹葭,白露為霜。
此二句以蒹葭起興,展現(xiàn)一幅河上秋色深秋清晨,秋水森森,蘆葦蒼蒼,露水盈盈,晶瑩似霜。
這境界,是在清虛寂寥之中略帶凄涼哀婉色彩,因而對詩中所抒寫的執(zhí)著追求、可望難即的愛情,起到了很好的氣氛渲染和心境烘托作用。
詩經(jīng)蒹葭一章中哪兩句寫了秋天水邊的景色烘托主人公的心境
這首詩先以寫景起興,通過寫蒹葭、白露兩種最能渲染深秋悲涼氣氛的自然景物,造成一種縹緲空靈的抒情意境,從而襯托出詩人凄清、惆悵、寂寥的心境。
供參考。
閱讀《蒹葭》一詩,想想詩中描寫了哪些景物,簡要分析這些景物有什么作用
這首詩描寫了深秋清晨,河邊的蒼蒼蘆葦上沾滿碌碌的景象,這一景象給人以蕭瑟冷落之感,它既營造了凄清的氣氛,又烘托了主人公凄婉的感情,這首詩還描寫了河邊道路漫長險阻,地勢越來越高,迂回盤曲的景象,突出了主人公對意中人真摯和執(zhí)著的追求。
《詩經(jīng) 蒹葭》中于濃濃秋涼之中折射人物淡淡凄婉之情的句子
《詩經(jīng) 蒹葭》中蒹葭蒼蒼,白露為霜。
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于濃濃秋涼之中折射人物淡淡凄婉之情的句子。
請采納,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