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寫人物神態(tài)的段落
老北京的京味餛飩 餛飩,是我國古老的傳統(tǒng)風味小吃,南北均有,歷史上稱呼不一,四川人叫“”,廣東人稱“云吞”,北京多呼“餛飩”。
早在南北朝時期,中稱之為“渾屯”,作“餛飩”。
要這么說餛飩至今最少也有1500年以上的歷史了。
經查歷史資料,發(fā)現(xiàn)各個朝代的美食家把冬至節(jié)氣與餛飩聯(lián)系起來的著術頗多。
清初乾隆、嘉慶年間,伍宇澄便在其中記載:“京師前門有隙地,方丈許,俗稱‘耳朵洞’者,雍正間,忽來一美丈夫,服皂衣,不知何許人也,於隙地筑樓,市餛飩,味鮮美。
雖溽暑,經宿不敗,食者麇至,得金錢無算。
”這段有關北京餛飩鋪掌故的文字,說得神乎其神,生動而神秘。
確實,舊時的北京,有不少走街串巷叫賣的餛飩挑子,一般在每天下午走街叫賣,夜里、晚上則在固定的地點設攤。
他們那“餛飩開鍋喲……”的吆喝聲為老北京們所熟悉,那聲音在街巷中渾厚而致遠,幾進的四合院都可聽見。
鬧市區(qū)賣餛飩的生意也很興隆,京城人也特喜歡吃餛飩。
過去北京的餛飩挑子,前邊是小煤球爐子,上面有一塊晾盤,盤的四周邊沿可放碗、醬油壺等。
中心圓洞處坐鍋,后邊高方柜上層放肉餡大盤,可隨時包餛飩;中間幾個小抽屜,放餛飩皮子、湯匙碗、京冬菜末、蝦皮等;下層放一水桶,隨時加湯,邊包、邊煮、邊賣。
清人楊靜亭在他的一書中,對京師餛飩評價很高,贊曰:“包得餛飩味勝常,餡融春韭嚼來香。
湯清潤吻休嫌淡,咽后方知滋味長。
”把小小的餛飩形容得有滋有味兒。
冬至,在這一年中最長的一個夜晚,熱騰騰香噴噴的餛飩將成為老百姓桌上的主角。
侯氏餛飩上了國宴 凡以小吃品種冠名的人,都有一手絕活兒。
“餛飩侯”其人,姓侯名庭杰。
小時賣過報紙,青年時當過幾年鐵路巡警養(yǎng)家糊口。
后來偷學到制作餛飩的技藝,又博采眾長,1946年用平時積攢的錢,擺起了一個餛飩攤,幾經易地最后搬到了東安門大街16號門前擺攤賣餛飩。
攤位的后墻掛著一個布帳子,帳子底色是紫紅色,上面寫著醒目的“餛飩侯”三個大字。
帳子周圍是一圈和平鴿裝飾。
因當時正是抗美援朝時期,這群鴿子象征著和平,代表了個體商家盼望和平和社會安定的心情。
當年的東安門、王府井就是京城最繁華的商業(yè)區(qū),有人民藝術劇院、東安市場、吉祥戲院等。
要是晚上一散戲,街上的行人熙熙攘攘。
加上散戲后人們都愿意吃點夜宵,在這里挑燈賣餛飩的足有七八個攤兒,迎來北往的客人,有不少顧客專找餛飩侯的攤。
當時人們對餛飩侯的評價有四:一皮薄、二餡細、三湯鮮、四人緣。
就說他搟的餛飩皮吧,這個活十分辛苦,不用標準粉,而是特批定量供應的富強粉。
和面醒面之后,要用一米多長的搟面杖,搟成薄如紙、半透明的餛飩皮。
據(jù)說有一次同志路過餛飩侯的攤,在品嘗過餛飩后,豎起大拇指連贊其好。
郭老看到侯庭杰包餛飩的熟練程度不禁贊道:“包的這樣快,這么漂亮,可否告知這有個什么講頭兒。
”侯庭杰風趣地回答:“這可稱為‘魚兒蹦’。
”此后,不少文藝界的名角常來光顧。
“餛飩侯”的名聲也就不脛而走了。
雜志(1957年4月號)后來刊登金受申先生撰寫的一文由來毓繼明先生畫的鋼筆速寫插圖,畫面前景一排人坐在木凳上吃餛飩,后景布棚內掛一布帳,帳上書寫“餛飩侯”三個大字。
到了1956年合作化、公私合營時,散落在東華門、菜廠、大紗帽胡同口兒上的七家餛飩攤:侯家、梁家、王家、陳家、聞家和兩位張家的餛飩攤成立起一個合作小組。
大家推舉侯庭杰為組長。
到了1959年,這七位攤主覺得老在外頭擺攤并非長久之計,決定開個門臉,在區(qū)商管會幫助下,選重德勝祥燒餅鋪(即現(xiàn)在的餛飩老房),合到一起賣餛飩。
有了門臉得起個字號呀,大家一合計,侯庭杰精明能干又是組長,干脆字號就叫“餛飩侯”吧。
于是申請注冊,找了個牌子,涂上白漆,上寫北京風味“餛飩侯”。
從此,“餛飩侯”這個字號誕生了。
本來是街頭小吃走進了店堂,深受北京人喜歡,買賣十分紅火。
“餛飩侯”老職工陳寶增老人曾寫過一篇回憶文章。
那是在1960年年初,出訪印度,當時的印度總理尼赫魯邀請周總理品嘗了印度的餛飩。
尼赫魯回訪中國時,周總理在人民大會堂宴請,特意安排了一道地方風味小吃,即“餛飩侯”京味餛飩。
贊美特產的句子
王羲之從小喜愛寫字。
據(jù)說他平時走路的時候,也隨時用手指比劃著練字,日子一久,連衣服都劃破了。
經過勤學苦練,王羲之的書法就達到很高的水平。
因為他出身士族,加上他的才華出眾,朝廷中的公卿大臣都推薦他做官。
他做過刺史,也當過右軍將軍(人們也稱他王右軍)。
后來又在會稽郡做官。
他不愛住在繁華的京城,見到會稽的風景秀麗,非常喜愛,一有空,就和他的朋友們一起游覽山水。
有一次,王羲之和他的朋友在會稽郡山陰的蘭亭舉行宴會。
大家一面喝酒,一面寫詩。
最后由王羲之當場揮筆,寫了一篇文章紀念這次宴會,這就是有名的《蘭亭集序》。
那幅由王羲之親筆書寫的《蘭亭集序》,歷來被認為是我國書法藝術的珍品,可惜它的真跡已經失傳了。
王羲之的書法越來越有名。
當時的人都把他寫的字當寶貝看待。
據(jù)說有一次,他到他門生家里去,門生很熱情地接待他。
他坐在一個新的幾案旁,看到幾案的面又光滑又干凈,引起了他寫字的興趣,叫門生拿筆墨來。
那個門生高興得不得了,馬上把筆墨拿來給王羲之。
王羲之在幾案上寫了幾行字,留作紀念,就回去了。
過了幾天,那個門生有事出門去了。
他的父親進書房收拾,一看新幾案給墨跡弄臟了,就用刀把字刮掉。
等門生回來,幾案上的字跡已經不見了。
門生為這件事懊惱了好幾天。
又有一次,王羲之到一個村子去。
有個老婆婆拎了一籃子六角形的竹扇在集上叫賣。
那種竹扇很簡陋,沒有什么裝飾,引不起過路人的興趣,看樣子賣不出去了,老婆婆十分著急。
王羲之看到這情形,很同情那老婆婆,就上前跟她說:“你這竹扇上沒畫沒字,當然賣不出去。
我給你題上字,怎么樣
”老婆婆不認識王羲之,見他這樣熱心,也就把竹扇交給他寫了。
王羲之提起筆來,在每把扇面上龍飛鳳舞地寫了五個字,就還給老婆婆。
老婆婆不識字,覺得他寫得很潦草,很不高興。
王羲之安慰她說:“別急。
你只告訴買扇的人,說上面是王右軍寫的字。
”王羲之一離開,老婆婆就照他的話做了。
集上的人一看真是王右軍的書法,都搶著買。
一籮竹扇馬上就賣完了。
許多藝術家都有各自的愛好,有的愛種花,有的愛養(yǎng)鳥。
但是王羲之卻有他特殊的癖好。
不管哪里有好鵝,他都有興趣去看,或者把它買回來玩賞。
山陰地方有一個道士,他想要王羲之給他寫一卷《道德經》。
可是他知道王羲之是不肯輕易替人抄寫經書的。
后來,他打聽到王羲之喜歡白鵝,就特地養(yǎng)了一批品種好的鵝。
王羲之聽說道士家有好鵝,真的跑去看了。
當他走近那道士屋旁,正見到河里有一群鵝在水面上悠閑地浮游著,一身雪白的羽毛,映襯著高高的紅頂,實在逗人喜愛。
王羲之在河邊看著看看,簡直舍不得離開,就派人去找道士,要求把這群鵝賣給他。
那道士笑著說:“既然王公這樣喜愛,就用不到破費,我把這群鵝全部送您好了。
不過我有一個要求,就是請您替我寫一卷經。
”王羲之毫不猶豫地給道士抄寫了一卷經,那群鵝就被王羲之帶回去了。
王羲之與天鵝餃子王羲之從小就喜愛練字,他7歲時跟書法家衛(wèi)夫人習字。
他集中心力刻苦勤練,日有長進,不到三年已經是筆力沉勁,頓挫生姿。
在瑯琊太守舉辦的書法賽會上,一舉奪魁,震驚了方圓百里的書法名家。
一時間,贊聲不斷,賀客盈門。
剛滿10歲的王羲之,在這種情況下,也不禁飄飄然地驕傲起來了。
一天,王羲之路過一個小巷,見一家飯店門口人聲喧沸,熱鬧非常。
尤其是店門上那副對聯(lián)分外惹人注目。
上面寫著:味道美,有口皆碑,模樣俊,無人不愛。
橫匾上寫著“天鵝餃子”。
但是字卻寫得無生氣,缺功夫,呆呆板板。
王羲之看罷,小嘴一撇,心中暗想:這缺少功夫的字兒,也只有配在這陋巷小店門口獻丑罷了
但他又一琢磨:味道美,有口皆碑,模樣俊,無人不愛。
餃子有什么出奇
這是誰開的餃子店
竟敢如此狂傲
王羲之走進店內一瞧,見店內有四口開水大鐵鍋,并排設在一道屏風下邊。
包好的餃子,好似一只只白色飛鳥,一個接一個地飛過屏風,不偏不倚,降落在各個滾沸的鍋內。
餃子店內的伙計,則忙前忙后地招呼著食客,每個伙計管一口鍋,各自報著數(shù):一號鍋半斤,好,再來1斤。
”“二號鍋斤半。
”“三號鍋9兩……。
”王羲之好奇,順手掏出幾個銅錢,要了半斤餃子,然后坐下。
餃子不一會兒端上了桌。
他仔細觀看,這里的餃子果然與眾不同,一個個玲瓏精巧,好像浮水嬉戲的白天鵝,曲項向天歌,真是巧奪天工。
他用筷子夾起一個餃子,送到嘴邊輕輕咬了一口。
呀,頓時鮮香盈盈,味美絕倫,不知不覺間,把那一盤餃子全吞到了肚里,真是飽餐之后,回味深長。
王羲之不由自言自語:“這天鵝餃子,果然名不虛傳。
”心中暗想:只是門口那副對聯(lián)的拙筆劣跡,實難和這餃子相配。
我王羲之何不乘此機會,為飯店另寫一副對聯(lián),也好不辜負食此美味。
想到此,他便問伙計:“請問店主人在哪里
”店伙計用手指了指屏風說:“回相公,店主人就在屏風后。
”王羲之繞過屏風,見一白發(fā)老嫗端坐在案板前,一個人一邊搟面皮,一邊包餃子。
填好餡,飛快捏上幾下,轉瞬成了一只白天鵝,動作嫻熟。
更令他驚奇的是,餃子包好之后,白發(fā)老嫗隨手將餃子向屏風那邊甩去。
天鵝餃子便一個接一個越屏而過,降落在鍋內。
每兩5只,按伙計報的數(shù),每口鍋下多少,斤兩分毫不差。
白發(fā)老嫗的高超絕藝,使王羲之驚嘆不已。
忙走上前施禮問道:“老人家,像你這樣的功夫,多長時間才能練成
”白發(fā)老嫗答道:“不瞞你說,熟練需40年,深練需一生。
”一聽這話,王羲之不由沉默深思,仔細品嘗這番話的滋味。
然后又問:“您的手藝這樣高超,為什么門口對子不請人寫得好一點呢
它和這天鵝餃子很不般配
”王羲之不問還好,一問倒使白發(fā)老嫗生起氣來,只見她氣鼓鼓地說:“相公有所不知,并非老身不愿請,只是不好請啊
就拿那個剛露了點臉兒的王羲之來說吧,都讓人捧上天了
說句實話,他寫字所下的那點功夫,真不如我扔餃子的功夫深呢。
你可別學他,常言說得好:學海無涯苦作舟,勤奮當槳爭上游。
一次劃前就驕傲,終久要落人后頭。
”白發(fā)老嫗一席話,說得王羲之面紅過耳,羞愧難當。
他恭恭敬敬地給老嫗寫了一副對聯(lián)。
從此以后,這家天鵝餃子店,就掛上了王羲之寫的對聯(lián),生意越發(fā)興隆了。
此事也改變了王羲之的一生,使他終生與鵝結緣。
更虛心刻苦地練字,博采眾長,精研體勢,推陳出新,創(chuàng)出字勢雄強而多變化、妍美的新體,名揚天下。
成為中國歷史上的書法名家。
潛心苦學墨當飯王羲之大約五六歲的時候,就拜衛(wèi)夫人為老師學習書法。
他的書法進步很快,7歲的時候,便以寫字而在當?shù)匦∮忻麣饬?,很得前輩的喜愛和夸獎?/p>
王羲之在11歲的時候,就讀了大人才能讀懂的《筆說》。
他按照《筆說》中所講的方法,天天起早摸黑地寫呀,練呀,簡直都入了迷。
過了一段時間,看看自己寫的字,與以前寫的比較,果然有些變化。
一天他的老師衛(wèi)夫人看了后吃了一驚,對人說:“這孩子一定是看到書法秘訣了,我發(fā)現(xiàn)他近來的字,已達到成年人的水平了,照這樣發(fā)展下去,這孩子將來在書法方面的成就一定會淹沒我的名聲的。
”王羲之并沒有因老師稱贊而沾沾自喜,驕傲自滿,他臨帖更用心、更刻苦了,甚至達到了廢寢忘食的地步。
有一次吃午飯,書童送來了他最愛吃的蒜泥和饃饃,幾次催他快吃,他仍然連頭也不抬,像沒聽見一樣,專心致志地看帖、寫字。
飯都涼了,書童沒有辦法,只好去請王羲之的母親來勸他吃飯。
母親來到書房,只見羲之手里正拿著一塊沾了墨汁的饃饃往嘴里送呢,弄得滿嘴烏黑。
原來羲之在吃饃饃的時候,眼睛仍然看著字,腦子里也在想這個字怎么寫才好,結果錯把墨汁當蒜泥吃了。
母親看到這情景,憋不住放聲笑了起來。
王羲之還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呢
聽到母親的笑聲他還說:“今天的蒜泥可真香啊
”王羲之堅持數(shù)十年如一日,勤學苦練,臨帖不輟,練就了很扎實的功夫,這為他以后的發(fā)展奠定了基礎,鋪平了道路。
夜貼對聯(lián)有一年新年,王羲之連貼了三次對聯(lián)都被喜愛他的字的人偷著揭走了。
臨除夕,不得不又寫了一幅。
他怕再被人揭去,就上下剪開,各先貼上一半。
上聯(lián)是“福無雙至”,下聯(lián)是“禍不單行”。
這樣,果然奏效,人們見他寫的不是吉慶紅火的內容,也就不再揭了。
到了新年黎明之際,王羲之又各貼了下一半,對聯(lián)就成了:“福無雙至今日至,禍不單行昨夜行。
”路人聞之,皆擊掌嘆絕。
入木三分過去做生意的店家一般是有招牌的,總要將自家的店號起個吉利的名字,例如什么“廣源記”啦,“茂源記”啦,“康泰記”啦,等等,名目繁多。
單說有一家商店生意不錯,擴大了門面,增添了貨物,招牌也想換個新的。
可別小看這招牌,它對生意的好壞還挺有影響吶。
因此,招牌一般是用好的木板做的。
湊巧,有人給找來了一塊曾經用來祭神的木板,木板上寫滿了祭祝的文字。
開始,人們并不在意,商店老板叫人把木板上的毛筆字洗去,好寫新的內容,哪知擦洗了半夭,木板上的毛筆字不僅沒有擦掉,反而更清晰了。
洗不掉,就刨,木板刨了一層,筆跡依稀可見;木板刨了兩層,筆跡還能看見。
人們驚訝了:這是誰寫的字,這樣深刻有力,一位懂得書法的老先生來了一看,立即驚嘆得叫起來。
看著他一個勁地拍案叫絕的樣子,在場的人都很奇怪,紛紛圍攏來看。
老先生說:“這是大書法家王羲之的筆跡啊
這字如此深刻有力,真是入木三分啊
”作為一個書法家,王羲之不僅自己注意鍛煉腕力,增強書寫時的筆力,也嚴格要求后人。
他的兒子王獻之,很小就在父親的指導下學習書法。
有一次為了檢查獻之的筆力,王羲之悄悄地站在背后,趁獻之集中精力寫字時,他猛地用手指夾住兒子手中的毛筆往上拉,誰知獻之握筆很緊,毛筆沒有被奪下來。
王羲之對此很滿意,他高興地說;“這孩子將來能成為書法家。
”并當場寫了一幅字贈給獻之。
這件事說明,書法家的筆力是下苦功夫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