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中描寫曹操的語句,越多越好
曹操,是小說《演義》中個重要人物,被稱奸絕”。
他在《三國演義》中第出現(xiàn),作者就通過許邵的口吻評論他為“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
”《三國演義》通過一系列事實,即從政治、處世、用人以及軍事斗爭等多個層面出色地塑造了曹操的奸雄形象和本質(zhì)。
關(guān)鍵詞: 曹操 《三國演義》 奸 雄 一、 曹操其人 曹操(公元155-220年),又名吉利,字孟德,小字阿瞞,沛國譙(今安徽豪縣)人,封魏王。
其子曹丕稱帝后,追尊為魏武帝。
《三國演義》第一回就寫道:“操幼時,好游獵,喜歌舞,有權(quán)謀,多機變。
”接著又寫了許邵對他的評價:“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
”由此可見,幼年的曹操就已表現(xiàn)出了不凡的才能。
公元174年(東漢熹平六年),二十歲的曹操被舉為孝廉,入洛陽為郎,始入仕途。
后又被任為洛陽北部尉。
當時的東漢王朝在黃巾起義的打擊下?lián)u搖欲墜,董卓入朝作亂,豪強擁兵割據(jù)。
曹操“散家財,合義兵”①,加入了反董大軍,并在收編農(nóng)民起義軍中壯大自己,然后挾持漢獻帝到許昌,“挾天子以令諸侯”,占了政治上的優(yōu)勢。
于是在徐州滅呂布,官渡敗袁紹,牢牢控制了北方。
后來因用兵失當,在赤壁之戰(zhàn)中為孫劉聯(lián)軍所敗。
在三國鼎立的前提下,曹操積極發(fā)展自己的實力,力圖統(tǒng)一國家。
建安十五年,曹操下令求賢,大宴銅雀臺,收羅了一大批人才。
他實施了正確的農(nóng)業(yè)政策,廣泛開展軍屯民屯,這些都有利于安定民生和發(fā)展經(jīng)濟。
在此基礎(chǔ)上,向蜀漢和東吳步步緊逼。
1、《三國演義》第五回 建安二十四年,曹操聯(lián)合孫權(quán)擊敗關(guān)羽。
第二年正月(公元220年),曹操還軍洛陽。
當月就病死于洛陽,終年六十六歲。
陳壽《三國志》高度評價曹操為“非常之人。
超世之杰。
”①白壽彝在《中國通史》中稱其為“中國歷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還是一位杰出的文學(xué)家。
”② 2、 曹操的“奸” 讀過“三國”的人,一提起“奸雄”,誰都知道是指曹操。
在作品的第一回,曹操就出現(xiàn)并一開始就表現(xiàn)出其“奸”的一面。
許邵因此稱他為“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③可謂一語中的。
曹操的奸惡,最為顯著的表現(xiàn)是他在誤殺呂伯奢一家八口后,竟仍昧著良心將呂伯奢也殺了。
而呂伯奢乃曹操父親的結(jié)義兄弟,可嘆他尚未明白發(fā)生了什么事,他的靈魂就歸那世去了。
此時的曹操非但沒有悔意,還大言不慚道“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
”④這句話,也最能體現(xiàn)曹操的奸惡。
一、獻帝被董卓劫持,后回到洛陽。
但到洛陽后卻發(fā)現(xiàn)“宮室燒盡,街市荒蕪,滿目皆是蒿草。
”獻帝進退兩難。
這時,曹操的謀士荀彧出了個主意:“今天子蒙塵,將軍誠因此時,首倡義兵,奉天子以眾望,不世之略也。
若不早圖,人將先我而為之矣。
”曹操大喜,從其計,將漢獻帝接入許昌,“蓋宮室殿宇,立宗廟、社稷、省臺、司院、衙門,修城郭、府庫。
”這樣,漢獻帝算是有了安身之地。
但是,“自此,大權(quán)皆歸于曹操。
朝廷大務(wù),先稟曹操,然后封奏天子。
二、曹操好色,《三國演義》中多有描寫:197年,43歲的曹操率領(lǐng)十五萬大軍討伐張繡。
張繡不戰(zhàn)而降,而且連日宴請曹操。
這讓曹操感到很高興。
有一天,曹操多喝了二兩,有些醉意,乘著酒性,想娛樂一下,放松一下。
他的侄子曹安民心領(lǐng)神會,向他說起張繡的嬸娘鄒氏“生的十分美麗”,不知道有沒有興趣
曹操便讓曹安民派人把鄒氏帶了過來,“當夜共宿于帳中”。
之后,“每日與鄒氏取樂,不想歸期”。
三國演義中描寫曹操特點的句子
以下選自《三國演義》 曰:非笑別事,笑眾位無一計殺董卓操雖不才,愿即斷董卓頭,懸之都門,以謝天下。
” 曹操曰:“近日操屈身以事卓者,實欲乘間圖之耳。
今卓頗信操,操因得時近卓。
聞司徒有七寶刀一口,愿借與操入相府刺殺之,雖死不恨
” 曹操曰:“燕雀安知鴻鵠志哉
汝既拿住我,便當解去請賞。
何必多問
” 曹操曰:“汝休小覷我。
我非俗吏,奈未遇其主耳。
” 曹操曰:“吾祖宗世食漢祿,若不思報國,與禽獸何異
吾屈身事卓者,欲乘間圖之,為國除害耳。
今事不成,乃天意也
” 曹操曰:“吾將歸鄉(xiāng)里,發(fā)矯詔,召天下諸侯興兵共誅董卓:吾之愿也。
” 曹操曰:“得功者賞,何計貴賤乎
” 曹操大怒曰:“豎子不足與謀
” 曹操曰:“吾死于此矣,賢弟可速去
” 曹洪曰:“公急上馬
洪愿步行。
” 曹操曰:“賊兵趕上,汝將奈何
” 曹洪曰:“天下可無洪,不可無公。
” 曹操曰:“吾若再生,汝之力也。
” 曹操曰:“命已至此,不得復(fù)活矣
” 曹操曰:“龍能大能小,能升能隱;大則興云吐霧,小則隱介藏形;升則飛騰于宇宙之間,隱則潛伏于波濤之內(nèi)。
方今春深,龍乘時變化,猶人得志而縱橫四海。
龍之為物,可比世之英雄。
” 曹操曰:“夫英雄者,胸懷大志,腹有良謀,有包藏宇宙之機,吞吐天地之志者也。
” 曹操以手指玄德,后自指,曰:“今天下英雄,惟使君與操耳
” 以下選自《三國志》 太祖(曹操)而異之,曰:“吾見天下名士多矣,未有若君者也
君善自持。
吾老矣
愿以妻子為托。
” 太祖(曹操)聞而笑之曰:“閹豎之官,古今宜有,但世主不當假之權(quán)寵, 使至于此。
太祖(曹操)聞其食器聲,以為圖己,遂夜殺之。
既而凄愴曰:“寧我負人,毋人負我
” 太祖(曹操)大笑曰:“吾不聽汝也。
” 太祖(曹操)曰:“今袁公勢盛兵強,二子已長,天下髃英,孰逾于此
”
《三國演義》就是一部曹操傳,里面描寫曹操的成分最多。
我認為《三國》把曹操和劉備寫反了現(xiàn)實中的曹操是一位心胸寬闊、胸懷大志的人物。
而劉備卻是一個見風(fēng)使舵的投機分子。
對他們的評價如下: 劉備: “劉備何如人也”? 操曰: “沛郡小輩, 妄稱 ’皇叔’, 全無信義, 所謂外君子而內(nèi)小人也” 瑁曰: ”劉備先從呂布, 后事曹操, 近投袁紹, 皆不克終, 足見其為人”; 布大罵曰: “是兒最無信者”. 這是劉備的對手曹操, 蔡瑁和呂布對劉備的評價, 當然不足為據(jù). 但稱劉備為三國中最大的奸雄則不為過. 何謂奸雄? 奸雄就是用狡詐手段謀取大權(quán)的野心家。
劉備能從 ”織席販履” 的一介布衣, 最終成為蜀國的皇帝, 靠的就是他的奸雄手段. 生逢亂世, 運用奸雄手段達到目的, 本無可厚非, 但后人對歷史人物應(yīng)有全面的評價. 在三國的人物中,真正的奸雄不是曹操, 而是劉備。
由于三國一書的作者從內(nèi)心深處的抑曹仰劉觀點,自然就把曹操描寫成奸雄。
但三國讀的次數(shù)越多,就越覺得劉備才是真正的奸雄。
曹操本來也夠奸雄的資格了, 但有劉備在, 他實在不應(yīng)該 ’榮膺’ 奸雄這一稱號. 看看劉備的一生: 吞劉璋, 迫劉表, 坑呂布, 騙曹操, 懵袁紹, 伐孫權(quán), 摔阿斗, 囑孔明, 迎張松, 欺袁 劉備每逢遇到生人做自我介紹的時候, 都不忘說一句, “我乃漢室宗親”. 要知道, 在那時侯, 人們的頭腦中正統(tǒng)思想還是根深蒂固的. 外姓都可以紛紛割地稱王, 擁兵自重. “漢室宗親” 當然應(yīng)該得到承認和更多人的支持了. 這用今天的話說就是善于自我包裝. 還別說, 這種包裝有時還真管用, 當初劉備在第一次見到張飛的時候, 只這一句就把張飛給鎮(zhèn)得服服帖帖, 張飛一說, 關(guān)羽也老老實實跟著干起了革命事業(yè). 后來劉備在進位漢中王和進一步升為蜀漢皇帝時, 這一條果然派上了大用場. 三讓徐州. 徐州的陶謙本想巴結(jié)一下曹操, 讓手下保護路過的曹操的家屬, 護送一程, 誰知手下不配合, 半路上殺了曹操的老爹和全家, 你想曹操能就此罷休? 發(fā)誓殺盡徐州所有的百姓. 這時候接手徐州, 曹操豈不遷怒于他? 那不是代人當靶子? 以劉備當時的千把人手, 他絕對不想也不敢和曹操的幾十萬大軍作對. 再說了, 徐州乃四面受敵之地, 對于急于找塊根據(jù)地壯大力量的劉備來說, 徐州并不是理想之地. 于是就發(fā)生了陶公祖三讓徐州的故事. 劉備受到呂布的攻擊, 投靠曹操. 劉備胸懷大志, 又怕曹操看出來, 就每天在后園澆水種菜, 以為韜晦之計. 可曹操還是看出了他的 ”胸懷大志, 腹有良謀, 有包藏宇宙之機, 吞吐天地之志”. 有一次同劉備煮酒論英雄, 曹操竟說出天下英雄 ”唯使君與曹耳” 的話來. 以曹操的英雄, 尚不敢居劉備之先, 野心一下被識破, 劉備竟嚇得筷子都脫手掉到了地上, 就在這時, 外面正好響了個炸雷, 好一個劉備, 從容地拾起掉在地上的筷子, 并說: “一震之威, 乃至于此”. 曹操聽了, 一笑了之, 竟再不疑劉備. 詩曰: “勉從虎穴暫趨身, 說破英雄驚殺人. 巧借聞雷來掩飾, 隨機應(yīng)變信如神”. 發(fā)生了這件事后, 劉備就整天尋機脫身. 曹操擒了呂布, 是用是殺, 還在猶豫. 這時候最著急的是劉備, 劉備深知, 以曹操駕馭手下的本領(lǐng), 完全可以控制住呂布, 如果二人聯(lián)手, 他的野心也許根本就不可能實現(xiàn)了. 于是就出現(xiàn)了下面精彩的一幕: 呂布被綁縛在地, 趁曹操出去的一會功夫, 呂布向當時曹操的座上客劉備求情, 劉備點頭答應(yīng). 一會兒, 曹操回來, 問劉備呂布怎么處理, 是用還是殺? 劉備說: “公不見丁建陽, 董卓之事乎?” 這二人都是呂布先認作干爹而后又親手殺之, 曹操當然知道. 那呂布聽了劉備的回答, 氣得破口大罵: “是兒最無信者”. 而曹操上了一當, 還以為劉備是為他好呢. 劉備和曹操打仗, 趙云在長坂坡于百萬軍中舍命救得阿斗, 血染征袍, 精疲力盡的趙云將正在懷中熟睡的阿斗雙手遞給劉備, 劉備接過阿斗, 卻一下摔在了地上, 并說: “為汝這孺子, 幾損我一員大將”. 趙云一見, 忙跪在了地上, 哭著說: “云雖肝腦涂地, 不能報也”. 劉備為什么要用這種方法來撫慰趙云呢? 實在是沒有辦法, 當時的劉備不像曹操, 他沒權(quán)沒勢也沒錢, 除了摔阿斗, 還真想不出什么辦法來對趙云進行感激和獎勵. 其實, 劉備這一著的用意, 就是后來的普通百姓也都瞧出來了, 不是有句歇后語叫做 ”劉備摔孩子 ------買人心” 的嗎? 劉備被曹操擊潰后, 要到荊州依附劉表, 劉表不顧手下將領(lǐng)的極力反對, 接納了劉備.劉備初到劉表處時, 還規(guī)規(guī)矩矩, 小心翼翼, 劉表也一度認為劉備是個至誠君子. 后來有一次劉表請劉備喝酒, 劉備喝得差不多的時候, 失口說出了劉表的碌碌無能, 言外之意, 他要是有劉表的荊州九郡之地, 將會大展雄才. 根本就沒把劉表放在眼里. 劉表聽了, 不僅非常不滿, 而且也開始提防劉備了. 最后只得把劉備派到外地去駐守 正當劉備棲身袁紹處時, 關(guān)羽卻在袁紹的對頭曹操處大開殺戒, 殺的不是別人, 正是袁紹以為資本的愛將顏良和文丑. 顏良在戰(zhàn)場上被殺, 敗軍回報說是被一個赤面長須大漢殺的, 這時袁紹的謀士沮授說是劉備的拜把兄弟關(guān)羽殺的, 袁紹急喚刀斧手推出玄德斬之, 劉備忙說:”天下同貌者不少, 你怎么知道赤面長須的人就是關(guān)某呢?”. 袁紹一聽, 馬上放了劉備, 還責備沮授說: “誤聽汝言, 險殺好人”. 于是袁紹又派大將文丑進攻曹操, 文丑又被關(guān)羽斬了, 這一次, 已經(jīng)弄清了, 殺人者就是關(guān)羽. 袁紹又令把劉備推出斬之, 劉備不慌不忙, 又說: “曹操素忌備, 今知備在明公處, 恐備助公, 故特使云長誅殺二將, 知公必怒, 此借公之手以殺劉備也”. 袁紹一聽, 有理. 反而責怪部下幾乎使他受害賢之名. 劉備又說要寫封信給云長讓他來投袁紹, 袁紹聽了, 心里很高興, 說: “吾得云長, 勝顏良文丑十倍也”. 其實劉備此時最想做的就是自己如何從袁紹處脫身, 怎會還把關(guān)羽往這里拉呢. 可憐的袁紹. 脫身的技巧. 劉備脫身的技巧就是能看準要害, 一說就準. 劉備胸懷大志, 自然不肯久居人下. 先是曹操, 后是袁紹, 都一一上了他的當. 劉備自從被曹操說破雄心之后, 一直惴惴不安, 尋機脫身. 正好袁術(shù)在淮南混不下去了, 想投袁紹, 曹操最怕的就是二袁聯(lián)合, 劉備當然也清楚這一點. 于是, 在劉備就對曹操說: “術(shù)若投紹, 必從徐州過, 備請一軍就半路截擊, 術(shù)可擒矣”. 曹操正愁這件事呢, 一聽馬上同意. 劉備急急忙忙帶軍離開了許都, 關(guān)羽和張飛還不明白劉備為什么這么匆忙, 劉備告訴他們, 他現(xiàn)在是籠中鳥, 網(wǎng)中魚, 如何不急? 劉備走后, 曹操聽了謀士的話反應(yīng)過來, 馬上派人追回劉備, 劉備對派去的人說, 將在外, 君命有所不受, 何況我已和皇帝說過了. 就這樣輕松地逃離了樊籠. 劉備在袁紹處時, 對關(guān)羽殺顏良文丑的事算是蒙過去了. 下一步就是如何脫身, 劉備看準袁紹敗于曹操以后, 正想的是天下有誰能和他聯(lián)合抗曹, 于是就對袁紹說: “劉景升鎮(zhèn)守荊襄九郡, 兵精糧足, 宜與相約, 共攻曹操”. 袁紹說派人去過, 但他不同意. 劉備忙說: “此人是備同宗, 備往說之, 必無推阻”. “紹大喜從之”. 就這樣輕易地蒙過袁紹脫身了. 劉備在迎張松的過程中充分顯示他的奸雄性格. 張松何許人也? 乃蜀中劉璋手下一謀士, 是個賣主求榮的主. 卻說那張松看透劉璋的暗懦無能, 決定將西蜀出賣, 他的首選是當時勢力最大的曹操, 可惜張松去的時機不好, 那時曹操剛剛打敗了幾個勁敵, 正在躊躇滿志, 目中無人的時候, 根本沒把張松當回事. 于是乎, 張松的熱臉貼在了曹操的冷屁股上, 偏偏這買主求榮的張松也是個吃軟不吃硬的主, 雙方鬧僵, 曹操要殺張松, 多虧眾謀士相勸才沒有被殺, 弄得張松灰頭土臉地逃回. 故事就發(fā)生在這時, 張松受辱于曹操, 因為出發(fā)前說了大話, 沒法回川交待, 聽說劉備在荊州, 便想取道荊州看看劉備的為人. 剛到郢州界口, 就見劉備派大將趙云帶五百來人的隊伍迎接他來了, 用現(xiàn)在的話說, 就到外省的地界去迎接. 來到荊州界首, 關(guān)羽又領(lǐng)人馬來迎接, 上馬前行了三五里, 劉備領(lǐng)著諸葛亮和龐統(tǒng), 親自來迎接 (量一張松在劉備眼里真的那么重要嗎? 意在西川也. 在曹操處劉備豈無細作?). 和曹操一對比, 張松好不感動! 張松在荊州, 一連三天, 全是宴請, 劉備絕口不提川中之事, 張松臨走, 劉備依依不舍, 甚至潸然淚下, 張松終于被感動得不行了, 親口將西川交給了劉備并答應(yīng)做內(nèi)應(yīng). 事后的局勢發(fā)展證明, 這是劉備后來能夠成功取得西川的重要開端. 這也說明, 劉備早在荊州時, 就已把在西川的 ”宗親” 劉璋視為獵物了. 入川后滿口的 ”宗親” 自然也是欺騙路人的了. 益州的劉璋受到張魯?shù)倪M攻, 請劉備進川幫助對付張魯, 哪知引狼入室, 劉備比張魯還很, 干脆奪了劉璋的全部基業(yè), 把 ”宗親” 劉璋發(fā)配到荊州. 劉備剛一進川的時候, 左右的謀臣武將們都勸劉備在劉璋迎接他的時候除掉劉璋, 劉備堅決不同意, 說劉璋是他的宗親, 怎么忍心殺劉璋呢. 后來在宴會上龐統(tǒng)等不聽劉備的命令, 硬是想殺掉劉璋, 這下劉備讓龐統(tǒng)等逼極了, 才說了真話: “初到蜀中, 恩信未立; 若行此事, 上天不容, 下民亦怨.” 龐統(tǒng)等這時候才明白, 劉備不是不想殺掉劉璋, 而是時機未到, 殺掉以后也很可能失去人心, 很難站得住腳. 可謂深謀遠慮, 連 ”鳳雛” 龐通也甘拜下風(fēng). ? 曹操: 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瞞,一名吉利,沛國譙郡人也。
身長七尺,細眼長髯。
其父嵩,本姓夏侯氏,為中常侍曹騰之養(yǎng)子,故冒名姓曹。
操幼時,好游獵,喜歌舞,有權(quán)謀,多機變。
以上為《三國演義》中對曹操的介紹。
后人給與他的評價是,東漢詩人,政治家,軍事家。
由此,我不禁聯(lián)想起另外的一位人物,。
他們均為文學(xué),政治,軍事的風(fēng)流人物。
然而,只要看過《三國演義》的人,均知道,曹操奸雄也。
而另一位三國人物,劉備世之梟雄也。
其實事實并非如此。
首先,曹操有著”挾天子以令諸侯“的罵名,因此,我想先正其名。
觀當時之事,東漢末年,黃巾起義,天下大亂。
先者董卓盡起西涼之兵,得詔入京,平定十常侍之亂,取得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有利優(yōu)勢。
彼時之董卓,權(quán)傾朝野,意氣風(fēng)發(fā),然終死于三姓家奴之手。
本以呂布之勇,兵戈之利,是可以一統(tǒng)天下的。
卻終中王允之美女連環(huán)計,然為一貂禪而身首兩異,為天下笑
再看曹公,下邳城下擒呂布,白門樓呂布殞命。
而當時獻計殺呂布者,劉備也。
誠然,呂布貪財好色,毫無信義可言,但轅門射戟解其兵血之災(zāi)亦有恩于其。
而劉備反制其于死地,可能與呂布奪徐州有密切關(guān)系,可見此人心胸之狹窄,趁他人之威。
據(jù)本人推斷,當時曹操很想留呂布之性命,正如后來留關(guān)云長,由此觀之,曹操很惜才。
正如當時曹操不殺張遼,接受“千軍易得,一將難求”之諫相吻合。
曹操為何得“挾天子以令諸侯”的罵名,實與中國的儒家文化不謀而合的。
無論是中國的古代還是現(xiàn)代,在中國的民眾心靈的深處總是存有正統(tǒng)的觀念。
漢高祖斬蛇起義,滅秦而立西漢,不也是”造反“嗎
對于愚昧的平民百姓是不會去想的。
社會要發(fā)展,都是有道滅無道,這是顛仆不破的歷史規(guī)律。
當然,我現(xiàn)在的觀點是現(xiàn)代人的觀點,古人是有時代局限性的,羅貫中當然也擺脫不了,我們是不能強求他們,但是,生于現(xiàn)代的人們就不能人云亦云了。
因此,每當我聽到現(xiàn)在的人們在談?wù)摬懿贂r總是將羅貫中的觀點直接搬用過來,真是可悲。
人之為人,主要的原因是人有自己健全的大腦,能夠有自己的為人處世的準則,能夠明辨是非,否則和牲畜無異
其次,曹操移駕幸許都之時,雖位居諸侯之列,但并沒有取得霸主之地位,當時的局勢,西涼仍有董卓的余黨郭汜,河北有袁氏兄弟,江東有孫策,荊州有劉表,西蜀有劉漳,漢中有張魯。
充其量曹操只是一個小小的軍閥。
但是他能先滅呂布,再滅袁氏兄弟,平劉表,定遼東,一舉平定北方,建立一統(tǒng)天下的基礎(chǔ)。
此為曹操能撲捉機會,相時而動也。
深明亂世造英雄之理也。
再看劉備,雖被漢獻帝尊稱為皇叔,實為販履織席之村夫,雖有劉氏之血統(tǒng)卻無韜略,東投西靠,是為暗中取利也;曹有上將千員,其雖有關(guān)張趙馬諸猛將,然較之于曹公實在太少,究其原因個人之魅力所致也。
劉備雖有三顧茅廬之故事,曹公卻有跣足迎許攸之美談。
“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只有胸懷坦蕩,立志高遠之人方能明白其中之道理。
曹操能以七萬之兵破袁紹之七十萬之眾,足以顯示其軍事才能,同時也強烈的對比了袁紹和曹操的人格魅力。
袁紹,優(yōu)柔寡斷,剛愎自用,不能接受許攸等人的建議,終致身首兩異;曹操,既有自己的主見,劫烏巢堅決而果斷,善與把握時機,也廣開言路,有當世之名士郭嘉等鼎力相助。
官渡之戰(zhàn),雖為軍閥之間的混戰(zhàn),但曹公能以少勝多,以弱勝強,實為有運籌帷幄之能也。
本初雖世列三公,然兄弟不和,謀略不足,魅力有限而滅族。
因此,曹操可以稱為三國時與諸葛亮并駕齊驅(qū)的戰(zhàn)略家和軍事家。
再說赤壁之戰(zhàn),曹操雖然80萬大軍葬身魚腹,然此為當時錯綜復(fù)雜的行使所逼也。
吳蜀兼有天時,地利,人和。
既有隆冬之際之東南風(fēng),又有長江之天險,更有周瑜打黃蓋。
人無完人,曹操雖有經(jīng)天緯地之才也難于勝也,然很多民眾認為當時之東南風(fēng)為諸葛亮所借。
其實不然,只是碰巧罷了。
一個羅貫中,歪曲事實,使《三國演義》蒙上神話色彩,盡管它不是歷史書,但很多民眾《三國志》,《三國演義》不分。
以至將諸葛亮神化,對起盲目崇拜,導(dǎo)致蜀國后期的將領(lǐng)總是活在諸葛亮的陰影之下,而坐失諸多良機。
當然,我并不否認諸葛亮之能,隆中定三分,隆中定三分,做為一個戰(zhàn)略家是很優(yōu)秀的,但作為一個軍事家就不怎么樣了。
雖有七擒孟獲之美名,然孟獲終究為蠻荒之人,怎明《孫子兵法》
此為勝之不武也。
諸葛亮六出祁山,無功而返。
魏延之抄小路直取長安實為妙計也,然諸葛亮棄之不用,此為其墨守成規(guī)之故也。
由此觀之,劉備所識之千里馬實為駑馬也。
劉備亦非伯樂也,三顧茅廬的意義猶在乎
再看劉備作為軍中主帥指揮的一場重大戰(zhàn)役,此為蜀國由盛轉(zhuǎn)衰的轉(zhuǎn)折點。
魯肅奇襲荊州,關(guān)云長敗走麥城,劉備急報關(guān)張之仇,一意孤行,不諳行軍布陣之道,陸遜火燒七百里連營,終致身死白帝城,為天下笑
由此可見此人,行軍打仗一竅不通。
較之曹公,實不可相提并論。
咱們再看看曹操和劉備的性格。
曹操性格開朗,作詩氣沖云霄,慷慨激昂,令人激奮向前
其詩《觀蒼?!?,《嵩里行》為千古之絕唱
今天我們讀之猶能看到一個高大的英雄形象。
讀《三國演義》,感觸最多的是,諸葛亮怎么那么多的錦囊妙計,劉備怎么有那么多的眼淚。
我看劉備是“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哭喪者。
這時有人可能認為劉備生性善良,其實不然,此為起陰險狡詐之故也。
他深明什么時候該哭,什么時候哭能夠得到最大的回報。
第一次哭泣是在桃園結(jié)義之時,由此他得了兩員愿意替其出生入死的兄弟。
第二次哭泣是在張飛失徐州之時,其道出了“兄弟是手足,妻子如衣服”的感慨。
他哭泣原因有二:一為失去了徐州就失去了立足之地;二為他明白失了徐州現(xiàn)在已無法挽回,還不如趁機再拉近和關(guān)張之間的關(guān)系。
第三次哭泣是在關(guān)云長斬顏良文丑袁紹欲遷怒于其,此為保住小命也。
以后還有就是在漢中,奪人城池。
最后就是在白帝城,其道出了當今最經(jīng)典的遺囑之一。
當時情景如下孔明等泣拜于地曰:“愿陛下將息龍體
臣等盡效犬馬之勞,以報陛下知遇之恩也。
”先主命內(nèi)侍扶起孔明,一手掩淚,一手執(zhí)其手,曰:“朕今死矣,有心腹之言相告
”孔明曰:“有何圣渝
”先主泣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國,終定大事。
吾嗣子可輔,則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為成都之主。
”(節(jié)選〈三國演義〉)由該節(jié)可以看出,劉備此次哭泣,是為給諸葛亮加上金箍圈也,名為諸葛亮可以自立為主,實為令其不能簪越。
原因何在呢
如果大家細心一定看到了這么一個細節(jié),劉備向諸葛亮說起馬謖不可以重用之時,令馬謖且退。
由此觀之,劉備此時完全清醒,然而劉備對諸葛亮有心腹之鹽述說之時,卻沒有揮退左右,明理人不難看出劉備的用意。
當然,諸葛亮也不是傻瓜,因此,后來盡管劉禪很是無能,諸葛亮仍無二心。
談?wù)撏炅藙涞目奁记芍?,我們就不難看出劉備的為人了。
總之,曹操是應(yīng)該給其一個公正的地位的時候了,就象文革以后,咱們也給劉少奇等人平反一樣,咱們應(yīng)該要有自己的看法,用事實說話。
不能人云亦云。
這樣,咱們的社會才會更有發(fā)展。
最后,我得出結(jié)論,三國鼎立初期的英雄人物中,唯操爾。
曹操是三國歷史上最偉大的人物。
雖然一部《三國演義》將曹操寫成奸詐小人,可縱觀歷史其他文獻,如:《三國志》《后漢史記》《資治通鑒》等對曹操的評價均是正面大于負面。
《三國志》中說曹操:曹公“明略最優(yōu)”,成事則“攬申、商之法術(shù),該韓、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矯情任算,不念舊惡,御軍十余年,但手不釋卷,登高必賦,長于詩文、草書、圍棋。
生活節(jié)儉,不好華服。
與人議論,談笑風(fēng)生。
勛勞宜賞,不吝千金;無功望施,分毫不與。
此正是第一流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xué)家所特有的豐采。
作者遙想在那金戈鐵馬的年代,一個并非出身于名門望族大家(孫武之后的孫堅),也無皇室血統(tǒng)(所謂天子皇叔的劉備),也非有三公四卿資歷的家族(袁家兄弟),僅僅是宦官的過繼之子的后人,本家也不過是有些錢財而已,于亂世之中,挺身而出,刺董卓,(《魏武略》還說他去刺殺過張讓)聚義眾,發(fā)矯詔。
靠個人魅力自立于亂世,進而戰(zhàn)略明確,進京城,挾天子以令諸侯,一統(tǒng)北方,成就大業(yè)。
三國演義中如何描寫曹操
狠毒、多疑、奸詐、玩弄權(quán)術(shù)等反面形象。
實則歷史上的曹操評價很高:軍事家、政治家、文學(xué)家這幾個大頭銜就可以看出曹操的歷史地位
三國演義中描寫曹操的對聯(lián)
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
三國演義中1,10,12,30,72章回對曹操描寫的句子及評價 鑒賞等
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
漢賊。
銅雀春深鎖二喬。
吾好夢中殺人——多疑。
《三國演義》第1、10、12、30、72回,描寫曹操動作,神態(tài),語言的句子都有哪些
無語,誰會記那些,一般都記經(jīng)典的。
'寧叫我負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負我
' '馬超大喊:穿紅袍的是曹操
曹操一聽,忙將長袍丟棄。
馬超大喊:有長胡子的是曹操
曹操一聽,巨駭,急忙抓出配劍將長須割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