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寫貴州的句子有哪些
吊腳樓是苗族傳統(tǒng)建筑,是中國南方特有的古老建筑形式,樓上住人,樓下架空,被現(xiàn)代建筑學家認為是最佳的生態(tài)建筑形式。
吊腳樓是苗鄉(xiāng)的建筑一絕,它依山傍水,鱗次櫛比,層疊而上。
吊腳樓也叫“吊樓”為苗族、壯族、布依族、侗族、水族、土家族等族傳統(tǒng)民居,在湘西、鄂西、貴州地區(qū)的吊腳樓也很多。
吊腳樓多依山就勢而建,呈虎坐形,以“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為最佳屋場,后來講究朝向,或坐西向東,或坐東向西。
吊腳樓屬于干欄式建筑,但與一般所指干欄有所不同。
干欄應該全部都懸空的,所以稱吊腳樓為半干欄式建筑。
吊腳樓一般以三間四立帖或三間兩偏廈為基礎,一般分為三層,底層都用作家畜和家禽的欄圈,以及用來擱置農具雜物等東西。
中層住人,正中間為堂屋,堂屋兩側的立帖要加柱,樓板加厚;因為這是家庭的主要活動空間,也是宴會賓客笙歌舞蹈的場所。
有少數(shù)人家在正對大門的板壁上安放有祖宗圣靈的神龕。
神圣的家庭祭祖活動就在堂屋進行,一般情況下,左右側房作為臥室和客房。
三樓多用半存放糧食和種子,是一家人的倉庫;如果人口多,也裝隔出住人的臥室。
廚房安置在偏廈里。
建筑的空間分割組合,以祖宗圣靈神龕所在的房間為核心,再向外延伸輻射。
家庭成員在這樣的空間組合下生活,無形中便被祖宗圣靈所在的堂屋的空間引力所凝聚,從而為家庭的團結增強了親和力。
祖先崇拜的苗族傳統(tǒng)宗教,在吊腳樓的民居建筑上被充分完美的體現(xiàn)出來了。
寫一篇描寫苗族的作文要寫出風俗習慣 傳統(tǒng)節(jié)日 服裝特色 等等
苗族民風民俗 苗族有自己民族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如苗拉鼓節(jié)、蘆笙節(jié)但其中最隆重和內容最 豐富是苗年。
過苗年的時間,各地并不相同。
融水、三江、龍勝一帶的苗年一般在農歷十一月的 亥日。
苗年隆重熱烈,除祭祖、飲宴之外,還舉行各種活動。
新年來臨,全家守歲。
吃 了“過地餐”(這是苗家人與在陰間的祖先共進的團圓餐),拜過年,人們就開展各種活動。
祭龍?zhí)?、祭田神、吹笙伴舞,熱鬧非凡,是苗年最隆重的場面。
祈神求豐收,是苗年活動的一個大主題。
苗族過年,食品也多種多樣,有米飯、糯米粑、肉(酸肉)、魚(酸魚)等,還有一種特殊的食品叫“辣椒骨”,它味香而辣,可增進食欲,驅風御寒,防治感冒,是苗家常備的食品,也是待客的佳品。
回答者:茶墨軒主 - 同進士出身 六級 7-26 18:43反映苗族經(jīng)濟生活和生產活動的風俗習慣。
這類風俗如黔東南的吃新節(jié)等等。
這些具有濃厚的民族風格的盛大節(jié)日,生動地反映了苗族內部以及苗族與各族人民的物資交流、經(jīng)濟聯(lián)系和農業(yè)耕作,富于生活氣息,對農、牧、漁業(yè)的生產都起著積極作用。
在飲食居住方面,苗族由于所處的自然環(huán)境和經(jīng)濟生活的不同,也有著不同的風俗習慣,例如,苗族習慣吃糯米,為了幫助消化,又喜歡吃酸品等。
苗族大多聚居在西南山區(qū),由于氣候炎熱,多雨,潮濕,因而喜歡居住干欄建筑,等等。
苗族喜歡聚族而居,且多數(shù)分布在遠離城市的偏僻山區(qū),以村辦單位聚族而居,與其官民族合村共寨的極少。
苗族有很多節(jié)日,但各地區(qū)叫法和過法不盡相同。
一跋都過春節(jié)(亦即客家年),有的苗族過年時要用糯米飯喂牛,并將紅紙貼于牛角上,趕到水井邊給?!罢甄R子”。
此外,還過清明節(jié)、端午節(jié)、七月半、趕秋節(jié)(立秋)、八月十五、吃新節(jié)(稻谷、玉米成熟時)等節(jié)日。
篙明等地部分苗族七月立秋和八月十五要舉行熱鬧的斗牛。
每年正月的“踩花山”,是全省苗族最盛大的傳統(tǒng)節(jié)日。
“青苗”稱“踩花山”為“奧道”,“紅苗”稱為“厚道”,意即“睬坡”。
節(jié)日活動由兩三戶人家聯(lián)合主辦;主辦人稱為“尤厚道”,通常由無子嗣而為祈求子嗣者充當。
舉行節(jié)日之前,主辦人家負責栽插一棵高約兩三文的五彩花桿(多用大龍竹)于選定的乎緩壩坡上,并陳設好酒于花山場內。
屆時,遠近各村男女皆來參加。
節(jié)日期間內容極其豐富,小伙子和小姑娘對唱山歌選擇情侶是花山節(jié)的主要內容。
此外,青年小伙子要跳蘆篷舞,還有斗牛、跳獅子等活動,持續(xù)數(shù)日,熱鬧異常。
苗族還有很多傳統(tǒng)購宗教節(jié)日。
部分苗族正月初二、四、六三天要殺豬祭門,謂之“祭門主”,或稱為祭“火龍豬”,麗江有的苗族稱“殺中柱豬”,祭時殺小豬一日,門外懸掛斗整一個,外人和女子不得參加,漢族不得偷看,這部分苗族習損認為,祭了門主才能得到祖先保佑。
河口一帶有的苗族二月初二要舉行全寨性的“祭龍”。
祭時各家派一男子參加,嚴禁女子參加,以祈求來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
文山“偏苗”六月二十四要祭土地神;正月或二三月全寨要在寨旁山坡上祭火星(火神)。
祭時由魔公主持,并由魔公牽一只羊或一條狗念咒,念畢,眾人以石擊殺羊或狗,煮而食之,以此儀式祈求寨內不發(fā)生火災。
苗族對人真誠,講究信義,爽直,好客,年節(jié)間盛行“盤根古”——串親戚,每有遠客到來,必以好酒招待,若是親戚,來時要送禮物,定時主人照樣要以禮答謝。
回答者:№孤云出岫┉ - 魔法學徒 一級 7-29 18:55苗族是一個古老而又多姿多彩的民族,自稱“木”、 “蒙”、“達木”、“達吉”。
他稱有幾種情況,一是以服飾顏色而稱“紅苗”、“花苗”、“白苗”、“黑苗”等;二是以住地或種植的作物而稱“高地苗”、“八寨苗”、“栽姜苗”等;三是舊時代統(tǒng)治者對他們的侮稱,如“生苗”、“熟苗”、“麻布苗”等。
新中國成立后統(tǒng)稱“苗族”。
廣西的苗族占全國苗族人口5.5%,占廣西人口1%,在廣西各族人口中排在漢、壯、瑤族之后位居第四。
全國苗族的主要分布地在貴州和湖南,廣西的苗族主要居住在與湖南、貴州、云南接界的廣西北部、西北部和西部的山區(qū)。
苗族最大的特點是盛產各種木材和土特產,保持燦爛古樸的民族傳統(tǒng)文化。
苗族有自族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如苗年、拉鼓節(jié)、蘆笙節(jié)等,但其中最隆重和內容最 豐富的就是苗年。
過苗年的時間,各地并不相同。
融水、三江、龍勝一帶的苗年一般在農歷十一月的亥日。
苗年隆重熱烈,除祭祖、飲宴之外,還舉行各種活動。
新年來臨,全家守歲。
吃了“過地餐”(這是苗家人與在陰間的祖先共進的團圓餐),拜過年,人們就開展各種活動。
祭龍?zhí)丁⒓捞锷?、吹笙伴舞,熱鬧非凡,是苗年最隆重的場面。
祈神求豐收,是苗年活動的一個大主題。
苗族過年,食品也多種多樣,有米飯、糯米粑、肉(酸肉)、魚(酸魚)等,還有一種特殊的食品叫“辣椒骨”,它味香而辣,可增進食欲,驅風御寒,防治感冒,是苗家必備的食品,也是待客的佳品。
貴州等地的苗家人住的是( ),它通常依山而建。
一般最上層很矮,只放(
苗族是一個古老而又多姿多彩的民族,自稱“木”“蒙”、“達木”、“達吉”。
他稱有幾種情況,一是以服飾顏色而稱“紅苗”、“花苗”、“白苗”、“黑苗”等;二是以住地或種植的作物而稱“高地苗”、“八寨苗”、“栽姜苗”等;三是舊時代統(tǒng)治者對他們的侮稱,如“生苗”、“熟苗”、“麻布苗”等。
新中國成立后統(tǒng)稱“苗族”。
廣西的苗族占全國苗族人口5.5%,占廣西人口1%,在廣西各族人口中排在漢、壯、瑤族之后位居第四。
全國苗族的主要分布地在貴州和湖南,廣西的苗族主要居住在與湖南、貴州、云南接界的廣西北部、西北部和西部的山區(qū)。
苗族最大的特點是盛產各種木材和土特產,保持燦爛古樸的民族傳統(tǒng)文化。
湘西苗族多居山區(qū),山高林密,就地取材建造民居及為普遍。
木屋房、青石墻、黃土墻、黑瓦房和古色古香的吊腳樓是湘西苗族民居的主要風格;這里的苗族一些上層人物和富裕人家也修筑磚石木結構的風火墻壁的四合院落,舒適、寬敞而幽深;也有苗族一些貧寒人家建起簡陋的石板屋和樹皮或茅草蓋頂?shù)拿┪荨?/p>
湘西苗族住房方位有一定的習俗規(guī)定。
跨門進堂屋,正中埋有“龍寶”,后邊用木板裝為房間,為主人房間,其它為客房或收藏東西。
中間叫“dab nzhongb”。
即堂屋。
堂屋的左右,有一間多鋪以地板,稱為“hangdghaot”,即祖先的方位,是房屋中最神圣的部位,是主人家祖先神靈的集中地。
因此,這個方向是長輩和老人的座位,年青人不允許坐這個地方。
苗家的堂屋與火塘屋,是苗家住宅室內的中心空間,它充分顯示了苗家的民族意念和虔誠的信仰。
苗家對于火塘有著特殊的感情。
據(jù)《風凰廳志》記載:“當時苗民被迫,遷徒深山老林,無房居住,只好棲身巖穴,或者搭棚為屋,避風躲雨,因為窮的沒有鋪蓋。
所以借助火塘燒火御寒”。
因此,各地苗居不論那種樣式的住宅,都設有火塘,而且是不分晝夜、季節(jié)、長年不熄。
以象征苗家興旺不熄,它培育了苗家親切、溫愛、安全的特殊感情和群體精神空間的共識心理特征。
火塘上懸有坑桿,掛滿了薰黑的臘肉、野味。
火塘中間立有生鐵鑄的三角架。
供勞作歸來的苗家人圍著火塘煮飯炒菜。
如有親朋好友來訪,大家圍在火塘邊飲酒放歌,唱一曲曲古歌,情動遠古;唱一曲曲生活,情趣無限。
火塘內放的三角鐵架象征祖先,故不能踏腳;一家人圍坐在它的周圍。
在祖先的庇護下,充分體現(xiàn)出家的溫暖。
實際上苗家人對三腳架的崇拜,應看成是一種原始的圖騰,即對“天地人”象形模式的崇拜。
上面圓形的鐵圈象征著天,下邊的方形火坑象征著地,有“天圓地方”之意。
三只著地的鐵架象征地柱,三根連接鐵圈支撐鍋鼎的鐵柱象征天柱。
“天”之下,“地”之上,兩側分布著世俗凡人;三腳架里蘊含著豐富的苗族原始哲學。
對于火塘的設置很講究。
通常用條石鑲成之后,又用椿木在周圍圍成正方,然后在火塘周圍用硬木鋪成離地面約一尺左右的“地樓”。
苗家稱之為“bandzongx”。
有的還用桐油將火塘、地樓上油,平時擦礙明光閃亮。
火塘的安置要與中柱屋脊相對為標準,偏前偏后俱非相宜,極邊一排中柱下方,是安家神的位置;苗家人稱之為“hangd ghaot”。
平常供祭時。
向該處燒香紙,以酒敬之,所以在圍火塘烤火時,主賓有別,坐規(guī)有序,立規(guī)以循;即以中柱一邊為上方長者座位,下方坐主家晚輩,其它兩方不論。
火塘旁的祖先靈位處是神圣的地方。
因此不準生人隨便上去。
吊腳樓為湘西苗族建筑的主要形式,有“吊腳樓”和吊腳半邊樓之分。
建在斜坡之上,把地基削成一個“廠”字形的土臺,土臺之下用長木柱支撐,按土臺高度裝上穿枋和橫梁,與土臺取平,橫梁上墊上樓板,作為房屋的前廳,下為豬牛圈,或存放雜物。
臺上主房又分兩層:第一層住人,上層裝雜物。
屋頂蓋瓦或蓋杉樹皮,屋壁用木板或磚石裝修。
這類房屋臺上臺下渾然一體,非常美觀,稱為“吊腳樓”。
另一類是建在空闊、向陽、寬敞之地基上。
多建在坡度較大的斜坡上,就坡面開成上下兩級屋基,上級屋基豎較短柱,使前面半間的樓板與后半間的地基平行,形成半邊樓;因最外一柱懸齊上層屋基處,故有吊腳半邊樓之稱。
這兩種形式建筑都是豎裝板壁,堂屋正面面壁都往后退一柱裝封,形成吞口,“吞口”正中設大門,兩邊均留窗戶,普遍裝木質窗椽。
在中國歷史書上有“北人穴居,南人巢居”之說。
中國建筑分為南北兩大系。
南方從巢居發(fā)展為干欄式建筑,已發(fā)現(xiàn)的最早遺存是距今7000年前浙江余姚河姆渡遺址。
湘西苗寨吊腳樓正是其先民傳承下來的古老建筑工藝在適應山區(qū)新環(huán)境下經(jīng)過逐步完善的重要體現(xiàn)。
苗家吊腳樓飛檐翹角,三面為走廊,懸出木質欄桿。
欄桿上雕有各式各樣的花紋圖型。
如萬字格、亞字格、喜字格等象征吉祥如意的圖案。
吊腳樓一般為分兩層,上下鋪樓板,壁板油漆發(fā)光。
樓上向陽開窗,鳥語花香。
窗形千姿百態(tài),有雙鳳朝陽,喜鵲鬧梅、獅子滾球等。
吊腳樓的懸柱有八棱形、四方形,下垂底端,常雕繡球、金瓜等造形。
吊腳樓的下層多作貯藏糧食的谷倉或擺放家具農具。
樓上則為主人居屋或客房。
樓外長廊為婦女們繡花挑紗、打花帶、晾紗、晾衣的場所。
湘西苗族吊腳樓是湘西苗族先民從長江中下游流域輾轉遷徙所帶來的古老干欄建筑工藝在適應山區(qū)新環(huán)境下逐步完善的,是苗族建筑文化的載體。
在我國民居建筑中,吊腳木樓有著悠久歷史和獨特地位,它是苗族等少數(shù)民族安身立命、繁衍后代、延續(xù)民族歷史的根基。
湘西地區(qū),過去,有些地主還修有大型的四合院,屋外四周有砌磚墻圍護。
屋內大廳的門上、柱上,鑲著鍍金匾聯(lián),金碧交輝,很有氣派。
房屋材料各地不同,黔東南苗族地區(qū)木材較多,經(jīng)濟條件較好,所以木房、瓦房較多,草房土墻房較少。
大多數(shù)為木板房、瓦房和草房、土墻房兼有,大體上草房、土墻房最多。
苗族建筑藝術,積淀有很多純粹的苗族文化成分。
平時的生活、生產勞動、親朋聚會、宗教話動,如紡織、刺繡、婚宴、祭祀等都在這里進行。
這些文化成分直接呈現(xiàn)在建筑形式的表層。
或隱含在建筑形式之內部。
一個民族的民居建筑是其經(jīng)濟、文化、藝術、家庭、社會和宗教觀念等歷史積淀的集中表現(xiàn)。
它以傳承的物質形態(tài)方式表達其文化內涵。
我國著名的建筑學家梁思成說過:“建筑是人類一切造型創(chuàng)造中最龐大、最復雜的。
所以它代表的民族思想和藝術更顯著、更強烈,也更重要。
”湘西苗寨吊腳樓是深入研究苗族和南方兄弟民族民居建筑歷史與文化的“活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