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作者是如何通過第三段景物描寫抒發(fā)情感
獨(dú)特景物。
第三段是總括,描繪了一幅對著牽牛花品茶,聆聽馴鴿的飛聲,觀賞一絲絲的日光和高遠(yuǎn)的天色的畫面。
北國秋天的清靜、淡泊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也和上文江南的秋形成了對比,更好地抒發(fā)了作者對北方的秋的喜愛的情感。
描繪北國之秋具體的意象:槐樹、蟬聲、秋雨、果樹,這些只屬于秋的意象頓時在讀者心中勾勒出北國秋天的畫面。
槐樹的落蕊鋪了滿地,掃過之后留下淡淡的細(xì)紋,細(xì)膩、清閑,卻有一絲落寞。
秋蟬衰弱的鳴聲伴著息列索落的秋雨,太陽重新露出臉來,著著青布單衣叼著煙管的人們在雨后斜橋影中交談。
果樹結(jié)了一顆顆果子,果實(shí)在樹葉間顯出淡綠微黃的顏色。
這些都是北方的秋獨(dú)有的景物。
作者運(yùn)用細(xì)膩的描寫來體現(xiàn),足以看出他情感的濃郁與深厚。
《故都的秋》第3段中的靜物怎樣體現(xiàn)出故都秋的清靜悲涼的特點(diǎn)
《故都的秋》第3段中的靜物怎樣體現(xiàn)出故都秋的清靜悲涼的特點(diǎn)
第三段小院秋色中描寫的天色就是這樣意味:“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綠的天色,聽得到青天下馴鴿的飛聲。
”這“很高很高的碧綠的”就是寫故都清的特點(diǎn),顯得天高云淡風(fēng)輕。
“靜”應(yīng)該主要是從聽覺上寫秋的恬靜、靜謐、細(xì)膩的特點(diǎn)。
文中寫的“馴鴿的飛聲”是以聲寫靜,是故都秋院的靜謐之感。
那秋槐的落蕊是“腳踏上去,聲音也沒有,氣味也沒有,只能感出一點(diǎn)點(diǎn)極微細(xì)極柔軟的觸覺”,這是一種恬靜和細(xì)膩。
“悲涼”是文中展現(xiàn)故都的最獨(dú)特的感受。
那“一椽破屋”“破壁腰中”“疏疏落落的尖細(xì)且長的秋草”給人的是一種破敗之感;在郁達(dá)夫的筆下,故都的秋最有味道的還是悲涼,這種悲涼既是故都客觀的景象,更是作者飽經(jīng)戰(zhàn)亂的憂國憂民之心的真實(shí)寫照。
詳列《故都的秋》描寫景色的句子
實(shí)在太多了,主要描寫的景物如下1) 秋晨小院圖。
從色彩(碧綠的天色、牽?;ǖ乃{(lán)朵)、聲音(馴鴿的飛聲)、形態(tài)(破、疏疏落落的尖細(xì)且長的)寫出了清、靜、悲涼。
2) 秋槐落蕊圖。
從視覺(鋪得滿地、一條條的絲紋)、聽覺(聲音也沒有)、嗅覺(氣味也沒有)、觸覺(極細(xì)微極柔軟)寫出了清、靜、悲涼。
3) 秋蟬殘聲圖。
從聽覺(衰弱的殘聲、嘶叫)寫出了清、靜、悲涼,4) 秋雨話涼圖。
從聽覺(息列索落、緩慢悠閑的聲調(diào))寫出了清、靜、悲涼。
5) 秋日佳果圖。
從形態(tài)(像橄欖又像鴿蛋似的)、色彩(淡綠微黃)寫出了內(nèi)心的贊美。
第三自然段中的景物是怎樣體現(xiàn)出故都秋的清靜悲涼的特點(diǎn)
1、作者筆下故都的秋的特點(diǎn)是什么
清。
靜。
悲涼。
2、作者描繪了故都的秋的哪些景象
秋天的庭院,秋槐落蕊,秋蟬殘聲,秋雨話涼,秋果盛秋。
(這是概括的,你也可以到文章里面去找具體的景象,3-11自然段) 3、文章第2.3段的表達(dá)效果是
作者描寫的是故都的秋,可第二段和倒數(shù)第二段寫南國之秋有什么表達(dá)效果
秋天,無論在什么地方天,好的;可是啊,北國的秋,卻特別地來得清,來,來涼.我的不遠(yuǎn)千里,要從杭州趕上青島,更要從青島趕上北平來的理由,也不過想飽嘗一嘗這“秋”,這故都的秋味.江南,秋當(dāng)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氣來得潤,天的顏色顯得淡,并且又時常多雨而少風(fēng);一個人夾在蘇州上海杭州,或廈門香港廣州的市民中間,混混沌 沌地過去,只能感到一點(diǎn)點(diǎn)清涼,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與姿態(tài),總看不飽,嘗不透,賞玩不到十足.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種半開半醉的狀態(tài),在領(lǐng)略秋的過程上,是不合適的.10.第一段主要寫作者怎樣的感受?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 北國之秋有怎樣的特點(diǎn)?這樣寫在全文中有何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第二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為什么宕開一筆,先寫江南之秋?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混混沌沌”、“半開半醉”在文中指怎樣的狀態(tài)?10.表達(dá)了對北國之秋的向往之情.11.北國之秋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12.寫江南之秋不能令人滿足,總看不飽,嘗不透,賞玩不到十足,是為更好地表達(dá)北國之秋令人神往.13.指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與姿態(tài)總是模模糊糊,不能賞玩到十足的狀態(tài).
故都的秋 仿寫秋 三四段
一 清、靜、悲涼乃郁達(dá)夫先生的散文名篇《故都的秋》的景物特點(diǎn)和情感主旨,這似乎早已成定論。
《教師教學(xué)用書》(人民教育出版社)稱:“最能表現(xiàn)情景一體的是‘清’‘靜’‘悲涼’的描述。
‘清’‘靜’,既是對客觀景物特點(diǎn)的描寫和總結(jié),又是作者內(nèi)心的感受;‘悲涼’,則更多的是作者的主觀感受。
” 果真如此嗎
二 筆者有一個直接證據(jù)、三個“旁證”,可以證明:不能將作者所寫的“故都之秋”的景物特點(diǎn)定為“清”“靜”和“悲涼”。
首先,從原文第1段的表述來看,“北國的秋,卻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不能等同于:北國的秋,特別的清,特別的靜,特別的悲涼。
“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的中心詞是“來”,“清”“靜”“悲涼”是用來補(bǔ)充“來”的,也就是說“清”“靜”“悲涼”是在述說北國之秋到來的狀態(tài)的。
而且,“來”字之前還有“卻特別地”四個字加以強(qiáng)調(diào)。
所以,作者寫這句話應(yīng)該是在強(qiáng)調(diào)“秋”是怎樣到來的,而不是“秋”具有怎樣的特點(diǎn)。
其次,從第2段與第1段的關(guān)系來看,第2段與第1段構(gòu)成對比關(guān)系,借江南之秋“草木凋得慢,空氣來得潤,天的顏色顯得淡,并且又時常多雨而少風(fēng)”反襯故都之秋“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又用比喻的方式點(diǎn)明“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種半開半醉的狀態(tài),在領(lǐng)略秋的過程上,是不合適的”。
這也就是說,江南之秋來得是不徹底的,只有這北國之秋,才來得徹底。
第三,從第3至第11段所描述的五幅“秋景圖”來看,盡管人們可以挑出某些句子來說明這句寫的是“清”,那句寫的是“悲涼”,但是我們會發(fā)現(xiàn):并不是某一幅秋景圖在集中描述“清”,另一幅秋景圖在集中描述“悲涼”,也不是每一幅秋景圖都分別描繪了“清”“靜”“悲涼”的特點(diǎn)。
也就是說,這樣的語言表述是不連貫的,而行文必須做到語言表述連貫,這是寫文章的基本要求。
或許有人會說第5段的“秋蟬殘鳴”不是在整段地寫“靜”且表述連貫嗎
可是我們知道,“蟬噪林愈靜”并不是“秋”所獨(dú)有的,也就是說“靜”并不能算是“秋”所獨(dú)有的特點(diǎn)。
何況,這段是不是要重點(diǎn)表現(xiàn)秋的“靜”,尚需推敲。
第四,從眾多解讀者的理解來看,或許是因?yàn)閷δ睦镌趯懬镏扒濉钡恼J(rèn)識不一致吧,所以對“清”的理解也就各不相同。
有人認(rèn)為“‘清’和‘靜’是相對于‘濁’與‘躁’而言的,‘悲涼’則是‘熱鬧’的反義詞”(《名作欣賞》,2004年第8期);有人則認(rèn)為“清、清閑——恬靜安謐,這是故都秋的‘清’”(黃清華《〈故都的秋〉的畫面美和音樂美》);還有人則認(rèn)為“清”“靜”“悲涼”既是“富有特色的故都之秋的一種‘客觀色彩’”,又是作者“當(dāng)時內(nèi)心的‘主觀色彩’的真實(shí)流露”(《教學(xué)參考書》,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第205~206頁)。
三 那么,“清”“靜”“悲涼”到底應(yīng)該怎樣理解呢
文章的情感主旨到底是什么呢
“清”字當(dāng)為“純凈透明,沒有混雜的東西”之意。
“來得清”,即是指這秋來得純正,來得徹底。
你看,且不說“陶然亭的蘆花,釣魚臺的柳影”“玉泉的夜月”,也不說“西山的蟲唱”“潭柘寺的鐘聲”,就說故都的任何一所院落,任何一處“破壁腰中”,不全都是“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與姿態(tài)”嗎
正因此,這故都之秋,才會被稱為具有“十分的秋意”而令人“想飽嘗一嘗”。
“靜”字當(dāng)為“沒有聲音”之意。
“來得靜”即是指這秋來得悄無聲息,既不像春天的到來有“春雷”作“鳴”(明)證,也不像夏天的到來有“瓢潑的大雨”相伴隨,更沒有冬天到來時吼叫的北風(fēng)、整夜的風(fēng)雪。
秋的到來是無聲的,你不知道從什么時候起“從槐樹葉底”“漏下來的日光”不再刺眼了,也不知道哪天早晨那種“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種落蕊”會鋪得滿地……總之,這故都的秋,就在你不知不覺間來到了你的身邊,使你聽得見,摸得著,嗅得到。
“悲涼”的確是人的一種感覺。
“來得悲涼”是說這秋的到來能夠使人產(chǎn)生悲涼之感。
請注意,只是“能夠”使人產(chǎn)生悲涼之感,而不是人們一定都會產(chǎn)生悲涼之感。
因?yàn)椴菽颈緹o情,喜怒哀樂,皆源于人之多情。
因此,郁達(dá)夫在這篇文章中所表現(xiàn)的并不是“悲涼”之感,而是一種對故都之秋的眷戀,一種對閑適生活的向往。
開篇第一句“秋天,無論在什么地方的秋天,總是好的”便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調(diào),而對五幅秋景圖的描繪,無不充斥著對故都之秋的眷戀和對閑適生活的向往之情。
你看,即使住著“一椽破屋”,卻有心情在早晨起來“泡一碗濃茶,向院子一坐”,去看那“很高很高的碧綠的天色”,去聽那“青天下訓(xùn)鴿的飛聲”,去細(xì)數(shù)那“從槐樹葉底”“一絲一絲漏下來的日光”。
這不是一種閑適嗎
如果說作者描繪的“清晨靜觀”“落蕊輕掃”“秋蟬殘鳴”“都市閑人”四幅圖還能勉強(qiáng)和“悲涼”搭上界,那么第五幅圖畫“勝日秋果”卻是無論如何也找不到“悲涼”的影子了。
在這里我們只能看到一種秋日的美好,生活的美好。
且看作者對棗樹的描述:“屋角,墻頭,茅房邊上,灶房門口,它都會一株株的長大起來……等棗樹葉落,棗子紅完,西北風(fēng)就要起來了。
”生活在這樣的庭院中,面對著觸手可及的秋果,享受著秋日的清爽,怎能不贊美這秋天的美好,怎能不說這是一種令人向往的閑適生活呢
所以,作者在文末真摯地贊嘆道:“秋天,這北國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話,我愿意把壽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換得一個三分之一的零頭。
”由此看來,作者要留住的是這北國的秋天,更是與這北國的秋天緊密相連的閑適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