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摘抄好段落
1、人生南北多歧路,將相,也要凡人做。
興亡朝復(fù)暮,江風吹倒樹。
功名富貴無憑據(jù),費盡心總把流光誤。
濁酒三杯沈醉去,水流花謝知何處
這一首詞,也是個老生長談。
不過說:人生富貴功名,是身外之物;但世人一見了功名,便舍著性命去求他。
及至到手之后,味同嚼蠟。
自古及今,那一個是看得破的
(這是第一回中的)2、那日,正是黃梅時候,天氣煩躁。
王冕放牛倦了,在綠草地上坐著。
須臾,濃云密布,一陣大雨過了。
那黑云邊上,鑲著白云,漸漸散去,透出一派日光來,照耀得滿湖通紅。
湖邊山上,青一塊,紫一塊。
樹枝上都像水洗過一番的,尤其綠得可愛。
湖里有十來枝荷花,苞子上清水滴滴,荷葉上水珠滾來滾去。
(我喜歡這里面寫景的句子,很質(zhì)樸,卻具有十分強的意象
讓人讀起來就感覺身臨其境,句子簡潔卻生動形象
這也是第一回中的
)3、馬二先生上船一直來到斷河頭,問文瀚樓的書坊,乃是文海樓一家,到那里去住。
住了幾日,沒有甚么文章選,腰里帶了幾個錢,要到西湖上走走。
這西湖乃是天下第一個真山真水的景致。
且不說那靈隱的幽深,天竺的清雅,只這出了錢塘門,過圣因寺,上了蘇堤,中間是金沙港,轉(zhuǎn)過去就望見雷峰塔,到了凈慈寺,有十多里路,真乃五步一樓,十步一閣,一處是金粉樓臺,一處是竹籬茅舍,一處是桃柳爭妍,一處是桑麻遍野。
那些賣酒的青簾高揚,賣茶的紅炭滿爐,士女游人,絡(luò)繹不絕,真不數(shù)“三十六家花酒店,七十二座營弦樓”。
。
。
。
。
。
。
。
。
。
。
(這是第十四回中的內(nèi)容,因為句子太多不方便摘抄所以主要寫寫自己的體會,這一回中馬二上游西湖這段的描寫甚為有趣,這也是在整本書中極少的游記,其細膩別致,與別的游記又有所不同,看的興趣盎然,仿佛在與馬二同游一般,置身其中。
)4、功名富貴無憑據(jù),費盡心情,總把流光誤。
濁酒三杯沈醉去,水流花謝知何處
出處: 《儒林外史》5、話說周進在省城要看貢院,金有余見他真切,只得用幾個小錢同他去看。
不想才到'天'字號,就撞死在地下。
眾人都慌了,只道一時中了邪。
行主人道:想是這貢院里久沒有人到,陰氣重了。
故此周客人中了邪。
金有余道:賢東
我扶著他,你且到做工的那里借口開水灌他一灌。
行主人應(yīng)諾,取了水來,三四個客人一齊扶著,灌了下去。
喉嚨里咯咯的響了一聲,吐出一口稠涎來。
眾人道:好了。
扶著立了起來。
周進看看號板,又是一頭撞了去;這回不死了,放聲大哭起來。
眾人勸也勸不住。
金有余道:你看,這不是瘋了么
好好到貢院來耍,你家又不曾死了人,為甚么號淘痛哭
周進也不聽見,只管伏著號板,哭個不?。灰惶柨捱^,又哭到二號、三號,滿地打滾,哭了又哭,滾的眾人心里都凄慘起來。
金有余見不是事,同行主人一左一右,架著他的膀子。
他那里肯起來,哭了一陣,又是一陣,直哭到口里吐出鮮血來。
眾人七手八腳,將他扛抬了出來,在貢院前一個茶棚子里坐下,勸他吃了一碗茶;猶自索鼻涕,彈眼淚,傷心不止。
6、內(nèi)中一個客人道:周客人有甚心事,為甚到了這里這等大哭起來
金有余道:列位老客有所不知,我這舍舅,本來原不是生意人。
因他苦讀了幾十年的書,秀才也不曾做得一個,今日看見貢院,就不覺傷心起來。
只因這一句話道著周進的真心事,于是不顧眾人,又放聲大哭起來。
又一個客人道:論這事,只該怪我們金老客;周相父既是斯文人,為甚么帶他出來做這樣的事
金有余道:也只為赤貧之士,又無館做,沒奈何上了這一條路。
又一個客人道:看令舅這個光景,畢竟胸中才學是好的。
古詩詞鑒賞答題如何得高分,趕緊點進來
詩詞鑒賞的題目不容易得分主要是因為沒有掌握正確的答題技巧,之前自己在網(wǎng)上找過相關(guān)的資料,提供幾點給大家參考:一.看類型。
從詩歌內(nèi)容的角度來看,古典詩歌的考查基本類型有以下幾類。
①送別類。
②懷古類。
③思鄉(xiāng)懷人類。
表達對家鄉(xiāng)或親人思念為主。
④戰(zhàn)爭或邊塞類。
⑤閑適類。
⑥借景抒情類。
⑦托物言志類。
⑧愛情類。
⑨民生類。
以上九種類弄,只要學生掌握住基本的閱讀水平,在認真閱讀原詩二至三遍后,基本可以定住類型。
二.定感情。
意象找到之后,全詩感情自然顯現(xiàn)。
能夠表現(xiàn)詩歌感情-色彩的詞語有:愉悅、歡快、激憤、沉痛、悲憤、哀傷、悲涼、贊美、仰慕、惜別、依戀、豪邁、閑適、恬淡、迷戀、熱愛、憂愁、寂寞、傷感、孤獨、煩悶、堅守節(jié)操、憂國憂民等。
三.定主旨。
即確定詩歌所表現(xiàn)的思想內(nèi)容,這是詩歌創(chuàng)作的核心,同時也是詩歌鑒賞的核心。
詩歌的思想內(nèi)容不外乎以下幾個方面:熱愛祖國大好河山、憂國憂民、懷古傷今、反對戰(zhàn)爭、追求和平、蔑視權(quán)貴、憤世嫉俗、懷才不遇、寄情山水、歸隱田園、登高覽勝、惜春悲秋、憶友懷舊、思鄉(xiāng)念親、相知相親、別恨離愁等。
四.找意象(典故)。
詩歌鑒賞的重點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正確把握詩歌所描寫的意象,即詩歌中所描寫的形象(人、物、景、事)。
而古代詩歌當中許多的意象都是有它們各自的喻意的。
雖然這種意象的喻意在不同的意境當中有可能有不同,但多數(shù)情況之下卻是有其共通之處的五.找技巧。
一首詩歌寫的好壞,與它所采用的表達技巧有著密不可分的關(guān)系,而表達技巧又要從表達方式、修辭手法,表現(xiàn)手法等三個方面去分析。
六.品風格。
“風格”是指由于作者的生活經(jīng)歷、藝術(shù)素養(yǎng)等造成的不同的創(chuàng)作特色。
如李白之詩清新飄逸,杜甫之詩沉郁頓挫,陶淵明之詩沖淡平和,王維之詩詩中有畫,韓愈的詩深奧險怪,白居易的詩通俗鮮明。
再如,按詞論家說,蘇軾、辛棄疾之詞豪邁奔放,柳永、李清照之詞婉約含蓄。
詩歌鑒賞的最后,或者說到了細微之處,要讓學生體會出作者的語言風格及語言所要達到的表達效果。
而與相關(guān)的一些術(shù)語有:剛艦雄奇、悲壯、曠達、蒼涼、沉郁、飄逸、含蓄、纏綿、清新、明麗、秀麗、恬淡、凄美、明快等。
語言表達效果:真摯感人、動人心魄、催人淚下、意境高遠、情景交融、耐人尋味、言有盡而意無窮。
以上六點看起來很分散,似把詩歌給拆開來讀了,但實際情況絕非如此。
這正如我們常說的一句話,不過我把它稍做了一點修改:“師傅引對門,修行在個人。
”只有讓學生懂得了詩歌鑒賞的門道,才能使學生建立一種賞析的思路,進而在不斷的賞析中培養(yǎng)起一種屬于自己的賞析風格。
七、從標題看詩人寫詩的緣起及情感的觸發(fā)點感弄猴人賜朱紱羅隱十二三年就試期,五湖煙月奈相違。
何如學取孫供奉,一笑君王便著緋。
“弄猴人”是馴養(yǎng)猴子的雜技藝人。
黃巢起義爆發(fā),唐昭宗逃難,隨駕的伎藝人只有一個耍猴的。
這猴子馴養(yǎng)得很好,居然能跟皇帝隨朝站班。
唐昭宗很高興,便賞賜耍猴的五品官職,身穿紅袍,就是“賜朱紱”,并給以稱號叫“孫供奉”。
昭宗賞賜孫供奉官職這件事本身就很荒唐無聊,說明這個大唐帝國的末代皇帝昏庸已極,亡國之禍臨頭,不急于求人才,謀國事,仍在賞猴戲,圖享樂。
對羅隱來說,這件事卻是一種辛辣的諷刺。
他寒窗十年,讀書赴考,十試不中,依舊布衣。
與孫供奉的寵遇相比,他不免刺痛于心,于是寫這首詩,用自己和孫供奉的不同遭遇作鮮明對比,以自我諷嘲的方式發(fā)感慨,泄憤懣,揭露抨擊皇帝的昏庸荒誕。
這類標題還有很多:“逢入京使”、“劍門道中遇微雨”、“江南逢李龜年”、“聞樂天授江州司馬”、“夜上受降城聞笛”、“庚戌歲九月中于西田獲早稻”。
八、從標題探尋詩歌的感情傾向惜牡丹花白居易惆悵階前紅牡丹,晚來唯有兩枝殘。
明朝風起應(yīng)吹盡,夜惜衰紅把火看。
歷代多愁善感的詩人,對于傷春惜花的題材總是百詠不厭。
而白居易這首《惜牡丹花》卻在無數(shù)惜花詩中別具一格。
人們向來在花落之后才知惜花,此詩一反常情,卻由鮮花盛開之時想到紅衰香褪之日,以“把火”照花的新鮮立意表現(xiàn)了對牡丹的無限憐惜,寄寓了歲月流逝、青春難駐的深沉感慨,此憐惜之意、傷春之感從標題中的“惜”字可見一斑。
這些標題都可以用來推測詩歌的感情傾向:“憫農(nóng)詩”、“傷田家”、“春怨”、“書憤”、“哭晁卿衡”、“懷吳中馮秀才”、“桃林夜賀晉公”、“汾上驚秋”、“望鸚鵡洲悲禰衡”。
我們要找準凝聚著詩人情感的那個字眼,看其詞性、成分、情感特征、內(nèi)容、涉及對象。
九、古詩也有解題“關(guān)鍵詞”“熟記這兩大類的知識點模塊后,考生對于古詩文鑒賞類型的陌生感便會消失。
在考場上面對古詩文鑒賞題時,就可以將試題和知識點模塊中的類型掛上鉤。
”姚老師說。
從“思想內(nèi)容”和“藝術(shù)特色”兩個方面對號入座找準知識點模塊是古詩文鑒賞結(jié)題的第一步,第二步還要找準詩歌中的“關(guān)鍵詞”,即詩句中的“意象”。
只有在詩歌結(jié)題中找準意象,才能真正把握詩歌的含義。
“舉個例子,如每次提到陸游,所有的考生都會不約而同地回答‘愛國主義詩人’,并隨口念出‘王師北定中原日。
家祭無忘告乃翁’的詩句。
事實上,陸游也寫過‘簫鼓追隨春社近,衣冠簡樸古風存’這樣恬淡的句子。
”所以,把握住詩歌中所寫的意象,而不是一味地給詩歌作者“貼標簽”,也是提升古詩文鑒賞得分的必要環(huán)節(jié)。
姚老師羅列出了詩歌中常見的36種意象,代表相思的紅豆、代表離別的折柳、代表孤高獨立的梧桐……這些都是在語文高考的古詩詞鑒賞中頻頻出現(xiàn)的“高頻意象”,熟記之后,結(jié)題便能游刃有余。
選擇一首你最喜歡的詩歌,寫一篇300字左右的賞析,簡要介紹一下這首詩的作者、題材、風格、意境、語言等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李白開篇以月光借喻寒霜,流露出思鄉(xiāng)的真情是無奈和陰冷抖擻,沿射來的光源望去,皎月是那樣的明亮,同在一個月色下,家鄉(xiāng)是那么的親近,使人低頭思索與親人們的歡聚歷歷在目,以景言實借景言情,言簡意賅老少易懂,流傳千古,是無數(shù)小兒的啟蒙詩。
題材簡單明了而易懂,風格更是令人過目不忘,打動了成千數(shù)萬的游子們,情景交融入木三分,直白宣告了游子離鄉(xiāng)思想之情,這蒼涼激昂的尾韻將悠揚的鄉(xiāng)情坦言到了極致。
長空明月舞翩躚,路上行人足印淺;頭搖四方皆有緣,相思離情共嬋娟。
描寫夕陽的古詩
夕陽無限好是近黃昏美人夕照紅,我欲攬懷晚霞飛一陣西雨散,夕陽還在明。
——《溪上》 年代:元 作者: 劉秉忠夕陽山外山,春水渡旁渡,不知那答兒是春住處
——《楚天遙帶過清江引》 年代:元 作者: 薛昂夫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臨江仙》 年代:明 作者: 楊慎夕陽懸高樹,薄暮入青峰。
——《道吾山》 年代:清 作者: 譚嗣同紫閣峰西清渭東,野煙深處夕陽中。
——《縣西郊秋寄贈馬造》 年代:唐 作者: 白居易 春浪棹聲急,夕陽帆影殘。
——《渡淮》 年代:唐 作者: 白居易夕陽依岸盡,清磬隔潮聞。
——《送僧歸金山寺》 年代:唐 作者: 馬戴竹間殘照入,池上夕陽浮。
——《同獨孤使君東齋作》 年代:唐 作者: 孟浩然戍鼓一聲帆影盡,水禽飛起夕陽中。
——《西江晚泊》 年代:唐 作者: 趙嘏送飛鳥以極目,怨夕陽之西斜。
——《代寄情楚詞體》 年代:唐 作者: 李山密夕陽多,人稀芳草遠。
——《長安送友人游湖南》 年代:唐 作者: 杜牧橫煙秋水上,疏雨夕陽中。
——《秋霽寄遠》 年代:唐 作者: 杜牧寒露衰北阜,夕陽破東山。
——《初到陸渾山莊》 年代:唐 作者: 宋之問 永愿香爐灑甘露,夕陽時映東枝斜。
——《照公院雙橙》 年代:唐 作者: 李頎 山中人不見,云去夕陽過。
——《藍上茅茨期王維補闕》 年代:唐 作者: 儲光羲萬里通秋雁,千峰共夕陽。
——《移使鄂州,次峴陽館懷舊居》 年代:唐 作者: 劉長卿夕陽帆杳杳,舊里樹蒼蒼。
——《送李端公赴東都》 年代:唐 作者: 劉長卿朝氣和楚云,夕陽映江樹。
——《晚次湖口有懷》 年代:唐 作者: 劉長卿春草連天隨北望,夕陽浮水共東流。
——《和樊使君登潤州城樓》 年代:唐 作者: 劉長卿送君一醉天山郭,正見夕陽海邊落。
——《熱海行,送崔侍御還京》 年代:唐 作者: 岑參南憶新安郡,千山帶夕陽。
——《寄劉員外長卿》 年代:唐 作者: 皇甫曾丹鳳城頭噪晚鴉,行人馬首夕陽斜。
——《送崔十三東游》 年代:唐 作者: 錢起夕陽入東籬,爽氣高前山。
——《藍溪休沐,寄趙八給事》 年代:唐 作者: 錢起新月能分裛露時,夕陽照見連天處。
——《江草歌送盧判官》 年代:唐 作者: 皇甫冉 河水平秋岸,關(guān)門向夕陽。
——《送胡校書秩滿歸河中》 年代:唐 作者: 耿湋 月如芳草遠,身比夕陽高。
——《登沃州山》 年代:唐 作者: 耿湋相思萬里道,春去夕陽西。
——《江上柳送人》 年代:唐 作者: 戎昱高樹夕陽連古巷,菊花梨葉滿荒渠。
——《秋中過獨孤郊居(即公主子)》 年代:唐 作者: 盧綸岸芳春色曉,水影夕陽微。
——《黃子陂》 年代:唐 作者: 司空曙白云秋色遠,蒼嶺夕陽高。
——《遇谷口道士》 年代:唐 作者: 司空曙
簡述《采薇》的藝術(shù)特色
薇》的藝術(shù)特點: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更增強樂的情達,增加了詩的藝術(shù)感染力.此詩選自“小雅”,卻有“國風”民歌的特點,頗為講究句式重疊與比興手法的運用。
1、比興手法 寫軍旅之苦。
以薇菜逐漸長得柔嫩、粗硬起興,暗示時間流逝,易年更歲,可是役期卻無止境,軍旅生活又異常痛苦,轉(zhuǎn)戰(zhàn)不止,饑渴勞頓。
而“靡使歸聘”和“我行不來”,則表達了邊關(guān)和故鄉(xiāng)相隔萬里,關(guān)山阻斷,音訊全無,由此而引發(fā)的強烈的思歸之情。
2、重章迭句 《采薇》旋律協(xié)調(diào),音節(jié)和諧,一唱三嘆。
詩的前三章開頭句式相似,反復(fù)吟唱,一方面以植物的生長暗示時間的流逝,另一方面也在鮮明的節(jié)奏中表現(xiàn)詩歌特有的音樂之美。
3、細節(jié)描寫 《 采薇》十分重視用具體生動的細節(jié)來展現(xiàn)生活圖景。
比如,對戰(zhàn)爭場面的描寫,并不是直接寫刀光劍影和廝打拼殺,而是寫戰(zhàn)車、戰(zhàn)馬,寫象弭、魚服,寫勞累奔波,寫?zhàn)嚳孰y當,但是這些細節(jié)恰恰讓讀者想像戰(zhàn)爭的殘酷。
4、情景交融 《采薇》末章已成為抒情作品的典范為歷代文學家所稱頌。
(1)借景抒情。
詩中含有兩個畫面:一是春天里微風吹拂柳枝依依惜別的畫面,一是寒冬季節(jié)雨雪紛飛的畫面。
在這里詩人沒有直接傾訴內(nèi)心的感情,而是以春天隨風飄拂的柳絲來渲染昔日上路時的依依不舍之情,用雨雪紛飛來表現(xiàn)今日返家路途艱難雨雪阻隔和饑渴交加的悲苦心情,這里以樂景寫哀情,讓一那一股纏綿的深邃的飄忽的情思,從風景畫面中流出,含蓄雋永,令人潛然淚下。
(2)借助“楊柳” 的意象來抒情。
《詩經(jīng)》開了借楊柳懷人的先河,自《采薇》之后,青青楊柳枝成了牽絆游子離愁別緒的象征。
其原因有二:一是柔弱的柳枝那搖擺不定的形體,能夠傳達出親友離別時那種依依不舍之情;二是柳與留諧音,柳者留也,有挽留之意。
另外自灞橋折柳的故事產(chǎn)生之后,楊柳和離別似乎有了必然的聯(lián)系,每當古人送別時,楊柳便出現(xiàn)在渡口、驛站、城外,思親時,楊柳便出現(xiàn)在亭臺樓榭,依依楊柳,似解人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