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論語》中有關(guān)顏回的句子
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fā),回也不愚。
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其余則日月至焉而已矣。
論語中具體表現(xiàn)出顏回有賢德的句子是
人不堪其憂,在陋巷,更注重精神上的崇高,所以. 孔子夸贊 顏回 圣賢《論語》中孔子曾稱贊他的弟子顏回說:“賢哉回也,一瓢飲:真正圣賢的人不追求物質(zhì)上的滿足,回也不改其樂,即使環(huán)境殘酷,是以此闡述自己的觀念,物質(zhì)匱乏,有賢德的人一樣能夠在精神世界尋得善果!一簞食
幫我翻譯兩句論語里寫顏回的句子
《為政第二》篇(2.9)子曰:“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
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fā)。
回也不愚。
”《公冶長第五》篇(5.9)子謂子貢曰:“女與回也孰愈
”對曰:“賜也何敢望回
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一知二。
”子曰:“弗如也。
吾與女弗如也。
”(5.26)顏淵、季路侍。
子曰:”盍各言爾志
“ 子路曰:”愿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蔽之而無憾。
“ 顏淵曰:”愿無伐善,無施勞。
“ 子路曰:”愿聞子之志
“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雍也第六》篇(6.3)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xué)
”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xué),不遷怒,不貳過。
不幸短命死矣
今也則亡,未聞好學(xué)者也。
”(6.7)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
其余則日月至焉而已矣。
”(6.11)子曰:“賢哉回也
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賢哉回也
”《述而第七》篇(7.11)子謂顏淵曰:“用之則行,舍之則藏,惟我與爾有是夫
”《子罕第九》篇(9.11)顏淵喟然嘆曰:“仰之彌高,鉆之彌堅(jiān)。
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
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
雖欲從之,末由也已。
”(9.21)子謂顏淵曰:“惜乎
吾見其進(jìn)也,未見其止也。
”《先進(jìn)第十一》篇(11.3)德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
言語:宰我、子貢。
政事:冉有、季路。
文學(xué):子游、子夏。
(11.7)季康子問:“弟子孰為好學(xué)
”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xué),不幸短命死矣
今也則亡。
”(11.8)顏淵死,顏路請子之車以為之槨。
子曰:“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
鯉也死,有棺而無槨。
吾不徒行以為之槨。
以吾從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
”(11.9)顏淵死,子曰:“噫
天喪予
天喪予
”(11.10)顏淵死,子哭之慟。
從者曰:“子慟矣
”曰:“有慟乎
非夫人之為慟,而誰為
”(11.11)顏淵死,門人欲厚葬之。
子曰:“不可。
”門人厚葬之。
子曰:“回也視予猶父也,予不得視猶子也。
非我也,夫二三子也。
”《顏淵第十二》篇(12.1)顏淵問仁。
子曰:“克己復(fù)禮為仁。
一日克己復(fù)禮,天下歸仁焉。
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 顏淵曰:“請問其目。
” 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dòng)。
” 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
子路,顏回的性格各有什么特點(diǎn),從哪些詞句可以看出來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賢哉回也。
”【注釋】簞:音d?。睿糯堄玫闹衿?。
巷:此處指顏回的住處。
樂:樂于學(xué)。
【譯文】孔子說:“顏回的品質(zhì)是多么高尚啊
一簞飯,一瓢水,住在簡陋的小屋里,別人都忍受不了這種窮困清苦,顏回卻沒有改變他好學(xué)的樂趣。
顏回的品質(zhì)是多么高尚啊
”【評析】本章中,孔子又一次稱贊顏回,對他作了高度評價(jià)。
這里講顏回“不改其樂”,這也就是貧賤不能移的精神,這里包含了一個(gè)具有普遍意義的道理,即人總是要有一點(diǎn)精神的,為了自己的理想,就要不斷追求,即使生活清苦困頓也自得其樂。
論語中涉及顏回語錄體現(xiàn)儒家什么精神思想
《論語》以語錄體為主,敘事體為輔,集中體現(xiàn)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
具體思想:在個(gè)體層面主張“仁、禮”之德性與德行。
德道思想體系是以性善論為基礎(chǔ),以立人極為旨?xì)w,以人道與天道、地道相會(huì)通,人道中庸又適時(shí)之變?yōu)榉椒ㄕ摰耐曜闼枷塍w系。
《論語》的篇名通常取開篇前兩個(gè)字作為篇名;若開篇前兩個(gè)字是“子曰”,則跳過取句中的前兩個(gè)字;若開篇三個(gè)字是一個(gè)詞,則取前三個(gè)字。
篇名與其中的各章沒有意義上的邏輯關(guān)系,僅可當(dāng)作頁碼看待。
宋儒朱熹將《論語》與《中庸》《孟子》《大學(xué)》合稱“四書”又與《詩經(jīng)》《尚書》《禮記》《周易》《春秋》(簡稱為“詩、書、禮、易、春秋”)并稱為“四書五經(jī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