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寫建筑的句子
1:故宮的建筑富麗堂皇,氣魄雄偉.布局嚴(yán)整,達(dá)到我國建筑史上的藝術(shù)高峰。
2:順德,建筑有中有著古代建筑風(fēng)格的,有清暉園,西山廟,寶林寺等等。
它們有著幽靜的景色,有著讓人安靜沉思的魔力,在天空中勾畫出來。
通過了解,順德的古代建筑有著相同的特色,它們大多采用在平面布置上采取以單層房屋為主的封閉式院落布置。
房屋以間為單位,若干間并連成一座房屋,幾座房屋沿地基周邊布置,共同圍成庭院。
3:清暉園里的飛檐青瓦,雕梁畫棟,栩栩如生,還有那翹角飛檐,屋頂上的琉璃瓦在陽光下,燦燦發(fā)光。
像西山廟,廟里廟外多磚雕、灰塑、壁畫及彩陶塑像,樸實逼真,形態(tài)自若,有著濃厚的文化底蘊。
它們的存在,形成了一片濃郁的中國風(fēng),更給人一種無法言喻的神秘,一種莊嚴(yán)的,不可凌越的崇高感。
4:儲秀宮是慈禧太后一生中最重要的宮院,因此后來將之和儲秀宮前的翊坤宮打通,在拆除隔開兩宮的宮墻和宮門后,又于原地新建一座體和殿,作為翊坤宮和儲秀宮的連接之殿。
儲秀宮和長春宮的打通又有些許不同。
長春宮是和啟祥宮之間完全打通,兩宮之間并未有任何一堵宮墻與之隔開,只有一座體元殿作為前殿而已;儲秀宮和翊坤宮雖然打通,因而新建一座體和殿,但在體和殿兩側(cè),仍各有一道宮墻,與左右兩側(cè)原本的宮墻相連接,因此,只要將體和殿穿堂的宮門閉上,儲秀宮和翊坤宮又可兩相成為各自獨立的宮院。
5:再往前走,馬路上下分開,中間的車道慢慢向下,伸向?qū)γ?,從南到北,像彩虹一樣,高高地架在天上形容建筑的句?60句形容建筑的句子 60句。
長橋的下面,每側(cè)有12 對水泥橋墩,像一個個巨人,叉開有力的雙腿,守衛(wèi)著大橋。
拖著兩條辮子的無軌電車在它的腳下飛跑。
6:我家的小院,座北朝南,是蘇北平原上一個極普通的農(nóng)家小院。
小院四周圍著足有兩米高的圍墻。
高墻外排著參天的白楊和粗大的梧桐。
走進圍墻的大門,是五間紅磚青瓦的住房。
兩邊各兩間,中間是月亮門過道。
穿過月亮門形容建筑豁然開朗,寬敞的后院立刻展現(xiàn)在眼前。
最引人注目的是院中央的小花圃,那是我和姐姐親手培育的。
它八尺見方,里面有各種各樣的花。
若是春天,各種鮮花競相開放,為小院增添了無限樂趣。
7:那是一個巨大的古宅,在蒼色的山巖的腳下。
宅后一片竹林,鞭子似的多節(jié)的竹根從墻垣間垂下來。
下面一個遮滿浮萍的廢井,已成了青蛙們最好的隱居地方。
我怯懼那僻靜而又感到一種吸引,因為在那幾乎沒有人跡的草徑問蝴蝶的彩翅翻飛著,而且有著別處罕見的紅色和綠色的蜻蜓。
我自己也就和那些無人注意的草木一樣靜靜地生長。
8:太和殿也叫“金鑾殿”,故宮中最巍峨、最壯麗的建筑,面闊11間,進深5間,重檐廡殿式,黃色琉璃瓦,聳立在三層漢白玉須彌座臺基(高05米)之上。
大殿面積2377平方米,是我國現(xiàn)存、也是世界現(xiàn)有最大的木結(jié)構(gòu)宮殿建筑形容建筑的句子 60句好詞好句。
9:嫩寒鎖夢因春冷, 芳?xì)饣\人是酒香.案上設(shè)著武則天當(dāng)日鏡室中設(shè)的寶鏡,一邊擺著飛燕立著舞過的金盤,盤內(nèi)盛著安祿山擲過傷了太真乳的木瓜.上面設(shè)著壽昌公主于含章殿下臥的榻,懸的是同昌公主制的聯(lián)珠帳.10:這是一個巨大的古宅,在蒼色的山巖的腳下宅后一片竹林,鞭子似的多節(jié)的竹根從墻垣間垂下來。
下面一個遮滿浮萍的廢井,已成了青蛙們最好的隱居地方。
11:那是一間低矮破舊的南房,屋里終年不見陽光,昏暗潮濕,墻皮早已脫落了,墻上凹凸不平。
12:中岳廟在太室山下,它背依黃蓋峰,面對玉案山。
西有望朝嶺,東有枚子崗,群山環(huán)抱。
求描寫中國古建筑的詩詞,句子,越多越好
描寫建筑的好詞好句多,1、兩個字的如:莊嚴(yán) 、高聳、嶄新、林立、秀別致、堅固、簇新、、靈巧、光亮等等。
2、四個字的如:造型美觀、氣魄宏大、曲徑深幽、精巧華麗、高聳入云、挺拔清秀等等。
3、好的句子如: 該建筑非常好看,漂亮極了
走出……,展現(xiàn)在我眼前的是一座現(xiàn)代化的漂亮建筑,它由各種形狀的玻璃和不銹鋼組合而成,這就是……。
這……像孔雀開屏,晶瑩透明,在彩色燈輝映下不斷閃出水晶般的色彩,非常華麗。
……樓上下共有5層,雕梁畫棟、金碧輝煌,每一層都有寬大的回廊和休息室,室內(nèi)布置有仿古的桌椅,墻上有古今名人的字畫。
一座座高樓大廈,在夕陽霧影中,披著五彩繽紛的薄紗,像一個個風(fēng)姿綽約、亭亭玉立的仙女。
瞧,太陽照在……上,猶如一顆明珠發(fā)出了璀璨的光芒,把……點綴得更加絢麗。
太多了
一下子不能全部說出來。
描寫建筑工人高尚品質(zhì)的句子
“東南形勝,三吳都會,錢塘自古多繁華。
煙柳畫橋,風(fēng)簾翠幕,參差十萬人家。
”() 墻 “可獨終身數(shù)相見,子孫長作隔墻人。
”() “蜂蝶紛紛過墻去,卻疑春色在鄰家。
”(王駕) “墻里秋千墻外道,墻外行人,墻里佳人笑。
”() 廊 “密鎖重關(guān)掩錄苔,廊深閣回此徘徊。
”() “東風(fēng)裊裊泛崇光,夜色空蒙月轉(zhuǎn)廊。
”() “半廊花院月,一帽柳橋風(fēng)。
”() 窗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 “何當(dāng)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 “開簾放入窺窗月,且盡新涼睡美休。
”() “窗外芭蕉窗里人,分明葉上心頭滴。
”(無名氏) 欄桿 “砌下梨花一堆雪,明年誰此憑欄桿。
”(杜枚) “明月自來還自去,更無人倚玉欄桿。
”(崔櫓) “獨自莫憑欄,無限江山,別時容易見時難。
”() “把吳鉤看了,欄桿拍遍,無人會、登臨意。
”() “怒發(fā)沖冠,憑欄處、瀟瀟雨歇。
”() 庭院 “庭院深深深幾許
楊柳堆煙,簾幕無重數(shù)。
”(歐陽修) “帝里春晚,重門深院,草綠階前。
”(李清照) “無言獨上高樓,月如鉤。
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
”(李煜) “西園何限相思樹,辛苦梅花候海棠。
”(元好問) “黃昏庭院柳啼鴉,記得那人和月折桂花。
”(陳亮) 樓閣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lián)P州。
”(李白)“簫聲咽,秦娥夢斷秦樓月。
”(李白) “柿葉翻紅霜景秋,碧天如水倚紅樓。
”(李益) “綠暗紅稀出風(fēng)城,暮云樓閣古今情。
”(韓琮) “相思重上小紅樓。
情知已被山遮斷,頻倚闌干不自由。
”(辛棄疾)
描寫建筑物的片段
喬香閣的對聯(lián) 游津門故里,喬香納福,八方來客同饗宴。
覽九河下稍,鐘靈毓秀,九州賓朋共歡歆。
描寫環(huán)境簡單的句子大全
環(huán)境描寫優(yōu)美句子 1) 秋光疊疊復(fù)重重,潛度偷移三徑中秋天,沒有春天五彩斑斕的鮮花,沒有夏天茂盛異常的綠樹,沒有冬天紛紛揚揚的雪花,但秋天有果實累累的果樹,給人們帶來豐收的喜悅,到處都是瓜果遍地! 2) 春天的江南是美麗的,風(fēng)很柔和,空氣很清新,太陽很溫暖;大田里的麥苗像一片海,星羅棋布的村莊是不沉的舟,縱橫交錯的彎彎曲曲的河道,河邊的柳枝吐了嫩芽,蘆葦邊鉆出來放時透青了;河道里平靜的水,從冬天的素凈中蘇醒過來,被大自然的色彩打扮得青青翠翠。
3) 萬里晴空,陽光燦爛。
春姑娘曬得都瞇縫起眼睛來了。
那嫩綠的新葉,那田野的薄霧輕煙,象她的衣衫。
隨著她春意的步伐,那青青的小草,破土而出,簡直要頂著腳站出來啦。
4) 無邊無際的平原平坦、廣闊,像一個碩大無比的墨綠色的大翡翠圓盤,蒼茫浩渺,氣魄攝人。
5) 一片連綿不斷的平原,在天空下伸展,沒有山丘,像風(fēng)平浪靜的日子里的海一樣平靜。
6) 那霏霏的雨絲,宛如一片朦朧的煙霧,遮掩了綿延千里的淮河平原。
7) 高原的氣候,真叫人無從捉摸。
忽而喜,忽而怒;忽而風(fēng)滿天,忽而平靜得紋絲不動。
8) 高原上的春天短得像兔子的尾巴,一閃便不見了。
9) 綠草如茵的草原上還有一條細(xì)細(xì)的河,袒露在陽光下,遠(yuǎn)遠(yuǎn)看去,像一條發(fā)光的銀項鏈。
10) 雨后的草原,野花競放,像一塊剛浸過水的花頭巾,連露珠兒也都是五顏六色的了! 11) 一片遼闊的大草原,大得無邊無際,微風(fēng)扶著泥土散發(fā)出的芳香,把一大片一大片莊稼吹得如漣波蕩漾。
12) 夜幕籠罩著草原,一盤圓月從魚鱗般的云隙中閃出,草原上彌漫起朦朧的月光,像是升騰起來的一片淡淡的銀霧。
13) 草原多么像海啊!只是比海寂靜;草原多么像一幅沒有框子的畫,廣漠得望不到邊際。
14) 遠(yuǎn)遠(yuǎn)地眺望,草地上有團團白云在蠕動,原來這是牧場的羊群,一只只白生生的,肥壯可愛,使草原更加生機勃勃。
15) 雕漆畫棟、玉欄朱桿、水光瀲滟 16) 美麗繁華,就像一幅精致的繡圖 17) 就在永息湖畔,竟然盛放著大片大片的金色花朵,就像一顆顆金色的星星躺在碧綠的葉片之間,但沒有一種星,可以如此璀璨奪目,流光溢彩,妖艷得仿佛可以奪去人的呼吸。
18) 空氣中沒有風(fēng),只有淡淡的薄霧飄舞,如絲如縷,靜謐安詳。
19) 走進大自然,你可以在纏綿的秋雨中,獨自漫步在逶迤的山間小徑,任憑飄灑的細(xì)雨在睫毛上掛上一層細(xì)密晶瑩的水珠。
仰著臉,接受雨絲的愛撫;伸出手接受大自然的饋贈,盡情領(lǐng)略那不可言說的妙處。
再采上一束帶著露珠飄著芳香的野菊花,吸吮那真真的靈氣,體味陶淵明那“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超然,讓一種莫名的溫馨款款而至。
20) 早晨,一出門就與微風(fēng)撞了個滿懷。
不坐車,也不邀伴就帶著滿懷的好心情,踏一條幽徑,獨自去欣賞大自然的交響曲。
你聽,“嘩嘩嘩——”那是交響曲的第一個音符,第一份色彩。
“嘩嘩嘩……”小溪歡快的唱著,像一曲無字的歌謠。
我看到小溪這么真摯的邀請,也跟著小溪唱和了起來。
21) 溫暖的秋陽從云朵中灑下一絲絲耀眼的光芒。
楓葉就顯得更嬌艷、紅潤了。
一會兒變成了鑲滿寶石的紅頭飾,在陽光的照耀下,閃閃發(fā)光。
一會兒變成了熊熊燃燒的烈火。
一會兒又變成了華麗的紅地毯,給大地增添了一份鮮艷的色彩。
難怪唐代詩人杜牧說:“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
”呢! 22) 湖面很平靜,水清清的,高空的白云和周圍的山峰清晰地倒映在水中,湖水天影融為一體。
在這幽靜的湖中,唯一浮動的就是一些飛鳥了。
人們說出山色多變,其實,湖色也多變,淡藍(lán)、深藍(lán)、淺綠、墨綠,在湖面上,界限分明。
23) 我愛聽那春天潺潺的小溪的歌唱,那清脆的聲音仿佛一泓清泉流進了我的心田,那澄澈的溪流似乎圍繞在我的周圍,歡快地唱歌、跳舞;我愛聽那夏天的竹林,微風(fēng)穿過這片竹林,泛起一陣漣漪,置身其中,好像有一位樂師在搖動著沙錘,讓人拋掉了心浮氣躁,使我們的心境像湖面一樣平靜,不起一絲波瀾;我愛聽那秋天的楓葉翩翩起舞,那動人的聲音,將我?guī)胛倚闹械脑埃敲吹暮椭C,不覺已沉醉在那迷人的聲音中,無法自拔! 24) 水汽空蒙,迷幻,撲向我的頭,臉。
雨是亂蹦亂跳像調(diào)皮的孩子,待依偎別人身上時卻是溫柔的如同母親的手臂輕撫著你。
雨默默的,但仍能聽到一種不可能捉摸的聲音,如一把古老的堅琴,奏出深沉的曲調(diào),余音裊裊,若幻若真,又似兒時的搖籃曲在耳邊縹緲。
雨仿佛密了一些,抬頭望,就像一幅清虛淡遠(yuǎn)的山水畫。
在這如夢如幻的世界中漫步,細(xì)細(xì)玩味著每一朵花,每一株草,每一棵樹。
路旁的花貪婪地吮吸著甘露,花瓣上綴了些水珠讓人不由聯(lián)想到美麗姑娘的容顏。
小草修長的碧發(fā)被潤濕了,發(fā)悄上還挑著沒來得及擦干的水珠呢!楊樹仿佛被雨打疼了,每片葉子里都包了一汪“淚水”,風(fēng)一吹,“淚珠”從葉尖滑落,有的則在葉子上轉(zhuǎn)個圈。
25) 夏天,我喜歡去水庫邊釣魚。
赤著雙腳坐在樹陰下,樹外風(fēng)和日麗,樹下涼風(fēng)習(xí)習(xí),草兒撫弄我的雙腳,癢癢的。
放下魚餌,把魚竿插在一邊,四周映得我好不舒服,抬頭張望一番,滿眼都是綠色。
水光山色,回清倒影,令我心曠神怡。
水面上游弋著幾只野鴨,忽然天上飛過一只蒼鷹,全都鉆進水里去了,再一看時,已經(jīng)到了那頭。
收鉤之前,我仍不忘跳入水中,暢游一番,與同伴在水中嬉戲,遠(yuǎn)處的野鴨也跟著打鬧起來。
野鴨也和我一起歡樂,我于是感到自己融入了大自然。
26) 讓我們走進森林,看,小鳥的鳴叫;小溪的流水;茂密的樹木;新鮮的空氣;……這所有的一切會帶走你的疲勞,讓你來到一個精神的游樂場,這個游樂場就像一個巨大的磁場,吸引著你的眼睛,讓你一直保持旺盛的精神,忘掉所有的記憶,唯一的記憶就是森林的美。
27) 我們沿著彎曲的山路一級一級向上爬,清澈的溪水唱著歌,彈著琴弦歡快地往下流。
它們碰到懸崖,就聚集成一條條美麗潔白的瀑布飛流而下。
流到平坦的地方,就匯聚成一潭潭清水像光滑的綢緞緩緩地流動。
28) 和楓葉的紅艷相比,銀杏葉則顯得更加柔美。
街道旁,片片黃葉飄飄灑灑,似群蝶飛舞,又如天女散花。
落到地上,層層疊疊,像一塊精美無比的地毯一樣,踩上去軟綿綿的。
滿樹的銀杏葉就像一把把巧奪天工的金扇子,真是仙人彩繪、妙筆天成。
銀杏葉非常像一把精巧的小蒲扇,飄在空中時,好似一只只翩翩起舞的黃碟向人們展示著自己優(yōu)雅的舞姿,又像少女那輕盈飄揚的紗衣,黃綠相間,我不禁看得目眩神迷。
29) 當(dāng)清晨的第一縷金光撒像大地,走在陽光燦爛的小路上,不經(jīng)意地一瞥,一朵花瓣,在枝頭滑落,伴隨著幾片落葉,飄飄揚揚地落在地上,微風(fēng)輕輕吹拂,將它們帶到了那遙遠(yuǎn)的天邊…… 30) 金秋十月,到處碩果累累,到處都是豐收的景象。
滿山的姹紫嫣紅,讓人如癡如醉,心曠神怡。
可我最喜歡的不是嬌艷美麗的花朵,而是那千姿百態(tài)、五彩繽紛的秋葉,昔日那綠油油又十分青翠的樹葉如今已披上了華麗的秋裝,顏色更是各式各樣、美不勝收。
環(huán)境描寫優(yōu)美句子精選 1) 當(dāng)我們站在一望無際的內(nèi)蒙古大草原上時,當(dāng)我們站在雄偉的萬里長城腳下時,當(dāng)我們站在神秘的西藏布搭拉宮時。
我們都會驚嘆祖國的建筑是如此輝煌壯觀,祖國的文化是如此燦爛!大自然是如此神秘! 2) 雨后,站在樹下,側(cè)耳傾聽,那是鳥兒的歡唱,他們?yōu)榇笞匀欢鴼g暢,好一首“好雨知時節(jié),當(dāng)春乃發(fā)生,隨風(fēng)潛入夜,潤物細(xì)無聲”真可謂寫得生動形象,淋漓盡致。
3) 一座座蒼翠欲滴的山,峰巒雄偉;一條條晶瑩剔透的溪,清澈見底;一座座古色古香的亭,小巧玲瓏;一座座金碧輝煌的塔,高聳入云。
我真想用相機拍下來。
4) 淅淅瀝瀝的小雨下個不停,仿佛是調(diào)皮的云娃娃苦惱了老天,使喚它一天到晚陰沉著臉,又像老天把云娃娃打哭了,使喚它抽抽噎噎,清淚漣漣。
小雨時而無聲無息,時而淅淅瀝瀝,下得天潮潮地濕濕,這是冬送給春的一份禮物,在春一開始,便沖刷出一個干干凈凈的世界。
5) 我們漫步在田埂上,迎面吹來了陣陣春風(fēng),覺得舒服極了,因為春天不像冬天那樣寒風(fēng)刺骨,只略帶著寒意,你瞧,腳下沉睡了一個冬天的小草,此時已蘇醒了,倔強地把頭伸出了地面,雖然只見一點嫩綠,卻充滿了生機,一些不知名的小花,這一朵,那一簇的灑在田埂上。
翠綠欲滴的蠶豆整齊地立在田埂旁。
6) 夜,快來了。
我才發(fā)現(xiàn),夕陽真的好美好美……它渾身是橘紅色,放射出美麗的光芒,一點也不刺眼,它正笑著,笑得好甜好甜。
這個盛裝艷麗的姑娘,正輕輕緩緩地步向西邊。
太陽還想再露一下臉,卻被湖水給吞沒了。
青海湖累了,微微地喘著氣,西邊只留下了一抹淡淡的胭脂色…… 7) 初夏的花,雖沒有春天桃花、梨花、杏花的百花齊放,那么壯觀;也沒有秋天的□、桂花、玉蘭花的爭奇斗艷,那么放肆,但是它卻有它獨特的一面。
在那小小的花苞中有一個弱小的生命,努力的生長,積蘊著無窮力量。
像初夏的荷花,雖沒有“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的光彩照人,但是它卻努力地生長著,心中只有一個念頭——開放。
讓自己變得光彩奪目。
8) 春天,群山杜鵑盛開,或嫣紅點點,一枝獨秀,或花團錦簇,漫山遍野到處一片姹紫嫣紅。
它既不像牡丹那樣華貴,也不像月季那樣絢麗,不像荷花那樣高雅,也不像菊花那樣多姿……它只有一根枯長、棕褐色的莖。
一片片細(xì)細(xì)的棕色葉,還有一朵朵樸素的粉紅色的花,但是它充滿了生機,同時也預(yù)示著這春天悄悄的來了。
春草成長,暮春時節(jié),小草發(fā)出了嫩芽,鉆出肥沃的土地,露出了一張張笑臉,打量著阿龍山特有的風(fēng)景。
9) 春天來了,萬物復(fù)蘇,柳樹抽出了她那柔嫩而纖弱的枝條。
今天又下起了毛毛細(xì)雨,飄飄灑灑的,玄武湖畔一排排柳樹隱沒在茫茫的細(xì)雨之中,漸漸地消失在霧里。
10) 遠(yuǎn)遠(yuǎn)地就看到一排垂柳,條條柳絲剛剛返青,綠影婆娑在微風(fēng)的吹拂下像一層綠紗籠罩在柳樹后的梅花,美極了。
怎么描寫古代建筑
一、飛動之美 中國古代工匠喜歡把生氣勃勃的動物形象用到藝術(shù)上去。
這比起希臘來,就很不同。
希臘建筑上的雕刻,多半用植物葉子構(gòu)成花紋圖案。
中國古代雕刻卻用龍、虎、鳥、蛇這一類生動的動物形象,至于植物花紋,要到唐代以后才逐漸興盛起來。
在漢代,不但舞蹈、雜技等藝術(shù)十分發(fā)達(dá),就是繪畫、雕刻,也無一不呈現(xiàn)一種飛舞的狀態(tài)。
圖案畫常常用云彩、雷紋和翻騰的龍構(gòu)成,雕刻也常常是雄壯的動物,還要加上兩個能飛的翅膀。
充分反映了漢民族在當(dāng)時的前進的活力。
這種飛動之美,也成為中國古代建筑藝術(shù)的一個重要特點。
《文選》中有一些描寫當(dāng)時建筑的文章,描寫當(dāng)時城市宮殿建筑的華麗,看來似乎只是夸張,只是幻想。
其實不然。
我們現(xiàn)在從地下墳?zāi)怪邪l(fā)掘出來實物材料,那些顏色華美的古代建筑的點綴品,說明《文選》中的那些描寫,是有現(xiàn)實根據(jù)的,離開現(xiàn)實并不是那么遠(yuǎn)的。
現(xiàn)在我們看《文選》中一篇王文考作的《魯靈光殿賦》。
這篇賦告訴我們,這座宮殿內(nèi)部的裝飾,不但有碧綠的蓮蓬和水草等裝飾,尤其有許多飛動的動物形象:有飛騰的龍,有憤怒的奔獸,有紅顏色的鳥雀,有張著翅膀的鳳凰,有轉(zhuǎn)來轉(zhuǎn)去的蛇,有伸著頸子的白鹿,有伏在那里的小兔子,有抓著椽在互相追逐的猿猴,還有一個黑顏色的熊,背著一個東西,蹲在那里,吐著舌頭。
不但有動物,還有人:一群胡人,帶著愁苦的樣子,眼神憔悴,面對面跪在屋架的某一個危險的地方。
上面則有神仙、玉女,“忽瞟眇以響象,若鬼神之仿佛。
”在作了這樣的描寫之后,作者總結(jié)道:“圖畫天地,品類群生,雜物奇怪,山神海靈,寫載其狀,托之丹青,千變?nèi)f化,事各膠形,隨色象類,曲得其情。
”這簡直可以說是謝赫六法的先聲了。
不但建筑內(nèi)部的裝飾,就是整個建筑形象,也著重表現(xiàn)一種動態(tài),中國建筑特有的“飛檐”,就是起這種作用。
根據(jù)《詩經(jīng)》的記載,周宣王的建筑已經(jīng)像一只野雞伸翅在飛(《斯干》),可見中國的建筑很早就趨向于飛動之美了。
二、空間的美感之一 建筑和園林的藝術(shù)處理,是處理空間的藝術(shù)。
老子就曾說:“鑿戶牖以為室,當(dāng)其無,有室之用。
”室之用是由于室中之空間。
而“無”在老子又即是“道”,即是生命的節(jié)奏。
中國的園林是很發(fā)達(dá)的。
北京故宮三大殿的旁邊,就有三海,郊外還有圓明園、頤和園等等,這是皇帝的園林。
民間的老式房子,也總有天井、院子,這也可以算作一種小小的園林。
例如,鄭板橋這樣描寫一個院落: “十笏茅齋,一方天井,修竹數(shù)竿,石筍數(shù)尺,其地?zé)o多,其費亦無多也。
而風(fēng)中雨中有聲,日中月中有影,詩中酒中有情,閑中悶中有伴,非唯我愛竹石,即竹石亦愛我也。
彼千金萬金造園亭,或游宦四方,終其身不能歸享。
而吾輩欲游名山大川,又一時不得即往,何如一室小景,有情有味,歷久彌新乎?對此畫,構(gòu)此境,何難斂之則退藏于密,亦復(fù)放之可彌六合也。
”(《板橋題畫竹石》) 我們可以看到,這個小天井,給了鄭板橋這位畫家多少豐富的感受!空間隨著心中意境可斂可放,是流動變化的,是虛靈的。
宋代的郭熙論山水畫,說“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
”(《林泉高致》)可行、可望、可游、可居,這也是園林藝術(shù)的基本思想。
園林中也有建筑,要能夠居人,使人獲得休息,但它不只是為了居人,它還必須可游,可行,可望。
“望”最重要。
一切美術(shù)都是“望”,都是欣賞。
不但“游”可以發(fā)生“望“的作用(頤和園的長廊不但引導(dǎo)我們“游”,而且引導(dǎo)我們“望”),就是“住”,也同樣要“望”。
窗子并不單為了透空氣,也是為了能夠望出去,望到一個新的境界,使我們獲得美的感受。
窗子在園林建筑藝術(shù)中起著很重要的作用。
有了窗子,內(nèi)外就發(fā)生交流。
窗外的竹子或青山,經(jīng)過窗子的框框望去,就是一幅畫。
頤和園樂壽堂差不多四邊都是窗子,周圍粉墻列著許多小窗,面向湖景,每個窗子都等于一幅小畫(李漁所謂“尺幅窗,無心畫”)。
而且同一個窗子,從不同的角度看出去,景色都不相同。
這樣,畫的境界就無限地增多了。
明代人有一小詩,可以幫助我們了解窗子的美感作用。
一琴幾上閑, 數(shù)竹窗外碧。
簾戶寂無人, 春風(fēng)自吹入。
這個小房間和外部是隔離的,但經(jīng)過窗子又和外邊聯(lián)系起來了。
沒有人出現(xiàn),突出了這個小房間的空間美。
這首詩好比是一幅靜物畫,可以當(dāng)作塞尚(Cyzanne)畫的幾個蘋果的靜物畫來欣賞。
不但走廊、窗子,而且一切樓、臺、亭、閣,都是為了“望”,都是為了得到和豐富對于空間的美的感受。
頤和園有個匾額,叫“山色湖光共一樓”。
這是說,這個樓把一個大空間的景致都吸收進來了。
左思《三都賦》:“八極可圍于寸眸,萬物可齊于一朝。
”蘇軾詩:“賴有高樓能聚遠(yuǎn),一時收拾與閑人。
”就是這個意思。
頤和園還有個亭子叫“畫中游”。
“畫中游”,并不是說這亭子本身就是畫,而是說,這亭子外面的大空間好像一幅大畫,你進了這亭子,也就進入到這幅大畫之中。
所以明人計成在《園冶》中說:“軒楹高爽,窗戶鄰虛,納千頃之汪洋,收四時之爛漫。
” 這里表現(xiàn)著美感的民族特點。
古希臘人對于廟宇四圍的自然風(fēng)景似乎還沒有發(fā)現(xiàn)。
他們多半把建筑本身孤立起來欣賞。
古代中國人就不同。
他們總要通過建筑物,通過門窗,接觸外面的大自然界。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杜甫)。
詩人從一個小房間通到千秋之雪、萬里之船,也就是從一門一窗體會到無限的空間、時間。
像“山川俯繡戶,日月近雕梁。
”(杜甫)“檐飛宛溪水,窗落敬亭云。
”(李白)都是小中見大,從小空間進到大空間,豐富了美的感受。
外國的教堂無論多么雄偉,也總是有局限的。
但我們看天壇的那個祭天的臺,這個臺面對著的不是屋頂,而是一片虛空的天穹,也就是以整個宇宙作為自己的廟宇。
這是和西方很不相同的。
三、空間的美感之二 為了豐富對于空間的美感,在園林建筑中就要采用種種手法來布置空間,組織空間,創(chuàng)造空間,例如借景、分景、隔景等等。
其中,借景又有遠(yuǎn)借,鄰借,仰借,俯借,鏡借等。
總之,為了豐富對景。
玉泉山的塔,好像是頤和園的一部分,這是“借景”。
蘇州留園的冠云樓可以遠(yuǎn)借虎丘山景,拙政園在靠墻處堆一假山,上建“兩宜亭”,把隔墻的景色盡收眼底,突破圍墻的局限,這也是“借景”。
頤和園的長廊,把一片風(fēng)景隔成兩個,一邊是近于自然的廣大湖山,一邊是近于人工的樓臺亭閣,游人可以兩邊眺望,豐富了美的印象,這是“分景”。
《紅樓夢》小說里大觀園運用園門、假山、墻垣等等,造成園中的曲折多變,境界層層深入,像音樂中不同的音符一樣,使游人產(chǎn)生不同的情調(diào),這也是“分景”。
頤和園中的諧趣園,自成院落,另辟一個空間,另是一種趣味。
這種大園林中的小園林,叫做“隔景”。
對著窗子掛一面大鏡,把窗外大空間的景致照人鏡中,成為一幅發(fā)光的“油畫”。
“隔窗云霧生衣上,卷幔山泉人鏡中”(王維詩句)。
“帆影都從窗隙過,溪光合向鏡中看”(葉令儀詩句)。
這就是所謂“鏡借”了。
“鏡借”是憑鏡借景,使景映鏡中,化實為虛(蘇州怡園的面壁亭處境偏仄,乃懸一大鏡,把對面假山和螺髻亭收入境內(nèi),擴大了境界)。
園中鑿池映景,亦此意。
無論是借景,對景,還是隔景,分景,都是通過布置空間、組織空間、創(chuàng)造空間、擴大空間的種種手法,豐富美的感受,創(chuàng)造了藝術(shù)意境。
中國園林藝術(shù)在這方面有特殊的表現(xiàn),它是理解中華民族的美感特點的一項重要的領(lǐng)域。
概括說來,當(dāng)如沈復(fù)所說的:“大中見小,小中見大,虛中有實,實中有虛,或藏或露,或淺或深,不僅在周回曲折四字也”(《浮生六記》)。
這也是中國一般藝術(shù)的特征。
中國古代園林的藝術(shù)特色 一、造園藝術(shù),師法自然 師法自然,在造園藝術(shù)上包含兩層內(nèi)容。
一是總體布局、組合要合乎自然。
山與水的關(guān)系以及假山中峰、澗、坡、洞各景象因素的組合,要符合自然界山水生成的客觀規(guī)律。
二是每個山水景象要素的形象組合要合乎自然規(guī)律。
如假山峰巒是由許多小的石料拼疊合成,疊砌時要仿天然巖石的紋脈,盡量減少人工拼疊的痕跡。
水池常作自然曲折、高下起伏狀。
花木布置應(yīng)是疏密相間,形態(tài)天然。
喬灌木也錯雜相間,追求天然野趣。
二、分隔空間,融于自然 中國古代園林用種種辦法來分隔空間,其中主要是用建筑來圍蔽和分隔空間。
分隔空間力求從視角上突破園林實體的有限空間的局限性,使之融于自然,表現(xiàn)自然。
為此,必須處理好形與神、景與情、意與境、虛與實、動與靜、因與借、真與假、有限與無限、有法與無法等種種關(guān)系。
如此,則把園內(nèi)空間與自然空間融合和擴展開來。
比如漏窗的運用,使空間流通、視覺流暢,因而隔而不絕,在空間上起互相滲透的作用。
在漏窗內(nèi)看,玲瓏剔透的花飾、豐富多彩的圖案,有濃厚的民族風(fēng)味和美學(xué)價值;透過漏窗,竹樹迷離搖曳,亭臺樓閣時隱時現(xiàn),遠(yuǎn)空藍(lán)天白云飛游,造成幽深寬廣的空間境界和意趣。
三、園林建筑,順應(yīng)自然 中國古代園林中,有山有水,有堂、廊、亭、榭、樓、臺、閣、館、齋、舫、墻等建筑。
人工的山,石紋、石洞、石階、石峰等都顯示自然的美色。
人工的水,岸邊曲折自如,水中波紋層層遞進,也都顯示自然的風(fēng)光。
所有建筑,其形與神都與天空、地下自然環(huán)境吻合,同時又使園內(nèi)各部分自然相接,以使園林體現(xiàn)自然、淡泊、恬靜、含蓄的藝術(shù)特色,并收到移步換景、漸入佳境、小中見大等觀賞效果。
四、樹木花卉,表現(xiàn)自然 與西方系統(tǒng)園林不同,中國古代園林對樹木花卉的處理與安設(shè),講究表現(xiàn)自然。
松柏高聳入云,柳枝婀娜垂岸,桃花數(shù)里盛開,乃至于樹枝彎曲自如,花朵迎面撲香,其形與神,其意與境都十分重在表現(xiàn)自然。
師法自然,融于自然,順應(yīng)自然,表現(xiàn)自然——這是中國古代園林體現(xiàn)“天人合一”民族文化所在,是獨立于世界之林的最大特色,也是永具藝術(shù)生命力的根本原因。
中國詩文與中國園林藝術(shù) 中國園林,名之為“文人園”。
它是饒有書卷氣的園林藝術(shù)。
北京香山飯店,是貝聿銘先生的匠心。
因為建筑與園林結(jié)合得好,人們稱之為有“書卷氣的高雅建筑”,我則首先譽之為“雅潔明凈,得清新之致”,兩者意思是相同的。
足證歷代談中國園林總離不了中國詩文。
而畫呢
也是以南宗的文人畫為藍(lán)本。
所謂“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歸根到底脫不開詩文一事。
這就是中國造園的主導(dǎo)思想。
南北朝以后,士大夫寄情山水,嘯傲煙霞,避囂煩,寄情賞,既見之于行動,又出之以詩文。
園林之筑,應(yīng)時而生。
續(xù)以隋唐、兩宋、元、直至明清,皆一脈相承。
白居易之筑堂廬山,名文傳誦。
李格非之記洛陽名園,華藻吐納。
故園之筑出于文思。
園之存,賴文以傳。
相輔相成,互為促進,園實文,文實園,兩者無二致也。
造園看主人。
即園林水平高低,反映了園主之文化水平。
自來文人畫家頗多名園,因立意構(gòu)思出于詩文。
除了園主本身之外,造園必有清客。
所謂清客,其類不一,有文人、畫家、笛師、曲師、山師等等。
他們相互討論,相機獻(xiàn)謀,為主人共商造園。
不但如此,在建成以后,文酒之會,暢聚名流,賦詩品園,還有所拆改。
明末張南垣,為王時敏造“樂郊園”,改作者再四。
于此可得名園之成,非成于一次也。
尤其在晚明更為突出。
我曾經(jīng)說過那時的詩文、書畫、戲曲,同是一種思想感情,用不同形式表現(xiàn)而已。
思想感情指的主導(dǎo)是什么
一般是指士大夫思想,而士大夫可說皆為文人,敏詩善文,擅畫能歌,其所造園無不出之同一意識,以雅為其主要表現(xiàn)手法了。
園寓詩文,復(fù)再藻飾,有額有聯(lián),配以園記題詠,園與詩文合二為一。
所以每當(dāng)人進入中國園林,便有詩情畫意之感。
如果游者文化修養(yǎng)高,必然能吟出幾句好詩來,畫家也能畫上幾筆明清逸之筆的園景來。
這些我想是每一個游者所必然產(chǎn)生的情景,而其產(chǎn)生之由就是這個道理。
湯顯祖所為《牡丹亭》而“游園”、“拾畫”諸折,不僅是戲曲,而且是園林文學(xué),又是教人怎樣領(lǐng)會中國園林的精神實質(zhì)。
“遍青山啼紅了杜鵑,那荼靡外煙絲醉軟”,“朝日暮卷,云霞翠軒,雨絲風(fēng)片,煙波畫船”。
其興游移情之處真曲盡其妙。
是情鐘于園,而園必寫情也, 文以情生,園固相同也。
清代錢泳在《覆園叢話》中說:“造園如作詩文,必使曲折有法,前后呼應(yīng)。
最忌堆砌,最忌錯雜,方稱佳構(gòu)。
”一言道破,造園與作詩文無異,從詩文中可悟造園法,而園林又能興游以成詩文。
詩文與造園同樣要通過構(gòu)思,所以我說造園一名構(gòu)園。
這其中還是要能表達(dá)意境。
中國美學(xué),首重意境,同一意境可以不同形式之藝術(shù)手法出之。
詩有詩境,詞有詞境,曲有曲境,畫有畫境,音樂有音樂境,而造園之高明者,運文學(xué)繪畫音樂諸境。
能以山水花木,池館亭臺組合出之。
人臨其境,有詩有畫,各臻其妙。
故“雖由人作,宛自天開”。
中國園林,能在世界上獨樹一幟者,實以詩文造園也。
詩文言空靈,造園忌堆砌。
故“葉上初陽干宿雨,水面清圓風(fēng)荷舉”。
言園景虛勝實,論文學(xué)亦極盡空靈。
中國園林能于有形之景興無限之情,反過來又生不盡之景,恍籌交錯,迷離難分,情景交融的中國造園手法。
《文心雕龍》所謂“為情而造文”,我說為情而造景。
情能生文,亦能生景.其源一也。
詩文興情以造園。
園成則必有書齋、吟館,名為園林,實作讀書吟賞揮毫之所。
故蘇州網(wǎng)師園有看松讀畫軒,留園有汲古得綆處,紹興有青藤書屋等。
此有名可徵者。
還有額雖未名,但實際功能與有額者相同。
所以園林雅集文酒之會,成為中國游園的一種特殊方式。
歷史上的清代北京怡園與南京隨園的雅集盛況后人傳為佳話,留下了不少名篇。
至于游者漫興之作,那真太多了,隨園以投贈之詩,張貼而成詩廊。
讀晚明文學(xué)小品,宛如游園。
而且有許多文字真不啻造園法也。
這些文人往往家有名園,或參予園事,所以從明中葉后直到清初,在這段時間中,文人園可說是最發(fā)達(dá),水平也高,名家輩出。
計成《園冶》,總結(jié)反映了這時期的造園思想與造園法,而文則以典雅駢驪出之。
我懷疑其書必經(jīng)文人潤色過,所以非僅僅匠家之書。
繼起者李漁《一家言·居室器·玩部》,亦典雅行文。
李本文學(xué)戲曲家也。
文震亨《長物志》更不用說了,文家是以書畫詩文傳世的,且家有名園,蘇州藝圃至今猶存。
至于園林記必出文人之手,抒景繪情,增色泉石。
而園中匾額起點景作用,幾盡人皆知的了。
中國園林必置顧曲之處,臨水池館則為其地。
蘇州拙政園卅六鴛鴦館、網(wǎng)師園濯纓水閣盡人皆知者。
當(dāng)時俞振飛先生與其尊人粟廬老人客張氏補園,(補園為今拙政園西部),與吳中曲友顧曲于此,小演于此,曲與園境合而情契,故俞先生之戲具書卷氣,其功力實得之文學(xué)與園林深也。
其尊人墨跡屬題于我,知我解意也。
造園言“得體”,此二字得假借于文學(xué)。
文貴有體,園亦如是。
“得體”二字,行文與構(gòu)園消息相通。
因此我曾以宋詞喻蘇州諸園:網(wǎng)師園如晏小山詞,清新不落套;留園如吳夢窗詞,七層樓臺,拆下不成片段;而拙政園中部,空靈處如閑云野鶴去來無蹤,則姜白石之流了;滄浪亭有若宋詩;恰園仿佛清詞,皆能從其境界中揣摩得之。
設(shè)造園者無詩文基礎(chǔ),則人之靈感又自何來。
文體不能混雜,詩詞歌賦各據(jù)不同情感而成之,決不能以小令引慢為 長歌。
何種感情,何種內(nèi)容,成何種文體,皆有其獨立 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