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洞庭》中打比方的句子是什么?把什么比作未磨的銅鏡?
紫檀木著淡淡的幽涼香味,鏤空雕花嵌著羊脂玉的銅鏡她絕代容顏,靡麗妖冶,抬眸談笑間便可襯世間所有美好都暗淡無光。
只那一眼,便讓人深深淪陷,予取予索。
冰雕玉勾玄膽鼻,往生河上菱唇艷。
色若春曉之花,芙蓉面寒。
讓人覺得用傾國傾城這樣的詞句也是負了這般美貌。
她一襲云錦描金勾勒血色彼岸花宛如天邊流霞的嫁衣,外罩著極柔極薄的緋色鮫紗,綴著米粒兒似的南珠的喜帕遮了她絕世容華。
攔腰束以流云紗蘇繡鳳凰腰帶,恰到好處的勾勒出她玲瓏巧致的身材。
慢步行走間,有芬蘼的鳳凰花瓣偷偷散進在她寬大的衣袖里,妖冶的裙擺隨著微風輕輕起伏,好似涌動無邊血色,又似天邊燃燒的火焰,從紅塵深處滾滾而來,似將燃盡這萬丈繁華。
要大量描寫古代房子的句子
1 淡淡的檀木香充斥在身旁,鏤空的雕花窗桕中射入細碎的陽光,細細打量一番,身下是一張柔軟的木床,精致的雕花裝飾的是不凡,身上是一床錦被,側過身,一房古代女子的閨房映入眼簾,古琴立在角落,銅鏡置在木制的梳妝臺上,滿屋子都是那么清新閑適。
2 房間當中放著一張花梨大理石大案,案上磊著各種名人法帖,并數十方寶硯,各色筆筒,筆海內插的筆如樹林一般。
那一邊設著斗大的一個汝窯花囊,插著滿滿的一囊水晶球兒的白菊。
西墻上當中掛著一大幅米襄陽《煙雨圖》,左右掛著一副對聯,乃是顏魯公墨跡,其詞云:煙霞閑骨格,泉石野生涯。
案上設著大鼎。
左邊紫檀架上放著一個大官窯的大盤,盤內盛著數十個嬌黃玲瓏大佛手。
右邊洋漆架上懸著一個白玉比目磬,旁邊掛著小錘。
臥榻是懸著蔥綠雙繡花卉草蟲紗帳的拔步床。
給人的感覺是總體寬大細處密集,充滿著一股瀟灑風雅的書卷氣。
3 緩緩睜開眼睛,映入眼簾的竟是粉黃色的帳幔,暮色微涼。
頭頂是一襲一襲的流蘇,隨風輕搖。
不適的動了動,卻發(fā)現身下的床榻冰冷堅硬,即使那繁復華美的云羅綢如水色蕩漾的鋪于身下,總是柔軟卻也單薄無比。
不時飄來一陣紫檀香,幽靜美好。
榻邊便是窗,精致的雕工,稀有的木質。
窗外一片旖旎之景,假山,小池,碧色荷藕,粉色水蓮。
不時有小婢穿過,腳步聲卻極輕,談話聲也極輕。
4 正門五間, 上面桶瓦泥鰍脊,那門欄窗,皆是細雕新鮮花樣,并無朱粉涂飾,一色水磨群墻,下面白石臺磯,鑿成西番草花樣.左右一望,皆雪白粉墻,下面虎皮石,隨勢砌去.往前一望,見白石,或如鬼怪,或如猛獸, 縱橫拱立,上面苔蘚成斑,藤蘿掩映,其中微露羊腸小徑.進入石洞來.只見佳木蘢蔥,奇花閃灼,一帶清流,從花木深處曲折瀉于石隙之下.再進數步,漸向北邊,平坦寬豁,兩邊飛樓插空,雕Н繡檻,皆隱于山樹杪之間.俯而視之,則清溪瀉雪,石磴穿云,白石為欄,環(huán)抱池沿,石橋三港,獸面銜吐.橋上有亭.5 院外粉墻環(huán)護,綠柳周垂,三間垂花門樓,四面抄手游廊。
院中甬路相銜,山石點綴,五間抱廈上懸“怡紅快綠”匾額。
整個院落富麗堂皇,雍容華貴,花團錦簇,剔透玲瓏,后院滿架薔薇、寶相,一帶水池。
沁芳溪在這里匯合流出大觀園,有一白石板路跨在沁芳溪上可通對岸。
原來四面皆是雕空玲瓏木板,或“流云百蝠”,或“歲寒三友”,或山水人物,或翎毛花卉,或集錦,或博古,或萬福萬壽各種花樣,皆是名手雕鏤,五彩銷金嵌寶的。
一槅一槅,或有貯書處,或有設鼎處,或安置筆硯處,或供花設瓶,安放盆景處。
其槅各式各樣,或天圓地方,或葵花蕉葉,或連環(huán)半璧。
真是花團錦簇,剔透玲瓏。
倏爾五色紗糊就,竟系小窗;倏爾彩綾輕覆,竟系幽戶。
且滿墻滿壁,皆系隨依古董玩器之形摳成的槽子。
諸如琴、劍、懸瓶、桌屏之類,雖懸于壁,卻都是與壁相平的。
6 整個房間都掛滿了用金花點綴的深紅色土耳其織錦。
在房間的凹處,有一樣長沙發(fā)模樣的東西,上面放著幾把阿拉伯寶劍,劍鞘是鍍金的,劍柄鑲嵌著一顆顆晶瑩奪目的寶石;從天花板垂下一盞威尼斯琉璃燈,外形和色彩都很迷人;腳下踩的是能陷至腳踝的土耳其地毯;數道門簾垂落在門前,另有一扇門通向第二個房間,里面似乎被照耀得富麗堂皇。
7 只見入門便是曲折游廊,階下石子漫成甬路。
上面小小兩三房舍,一明兩暗,里面都是合著地步打就的床幾椅案。
從里間房內又得一小門,出去則是后院,有大株梨花兼著芭蕉。
又有兩間小小退步。
后院墻下忽開一隙,清泉一派,開溝僅尺許,灌入墻內,繞階緣屋至前院,盤旋竹下而出。
8 整個房間都掛滿了用金花點綴的深紅色土耳其織錦。
在房間的凹處,有一樣長沙發(fā)模樣的東西,上面放著幾把阿拉伯寶劍,劍鞘是鍍金的,劍柄鑲嵌著一顆顆晶瑩奪目的寶石;從天花板垂下一盞威尼斯琉璃燈,外形和色彩都很迷人;腳下踩的是能陷至腳踝的土耳其地毯;數道門簾垂落在門前,另有一扇門通向第二個房間,里面似乎被照耀得富麗堂皇。
9 房間收拾得十分整潔,墻角邊放一張簡單的床鋪,一頭是棋盤格花紋的帳幔,另一頭卻只有粉刷的墻壁。
地下鋪著泥磚,真是一塵不染,但是很潮濕,好像上回沖洗以后,再也不肯干了。
地下室的窗口對著街道,因為怕小孩子們扔石頭,裝上一面百葉窗,又掛滿了從籬笆上,溝渠邊和田野間采來的奇形怪狀的野草,……。
那屋子里到處掛著藥草,光線也受了障礙;藥草在風干的時候,隨著散發(fā)出一種不大好聞的氣味。
10 這個房間陳設很簡單,但卻很華麗。
房間是圓形的,靠壁,有一圈固定的長椅。
長椅上,墻上,天花板上,都鋪釘著富麗堂皇的獸皮,踏上去像最貴重的地毯一樣柔軟;其中有鬃毛蓬松的、阿脫拉斯的獅子皮,條紋斑斕的、孟加拉的老虎皮,散布著美麗的花點的、在但丁面前出現過的、卡浦的豹皮,西伯利亞的熊皮,挪威的狐皮;這些獸皮都一張疊一張地鋪得厚厚的,似乎就像在青草最茂密的跑馬場上散步,或躺在最奢侈的床上一樣。
11 陰暗的窗子面臨著同一個庭院,裝著同樣的柵欄,欄桿間結著一個也許有二十五年之久的蜘蛛網,那一塊用了二十五年、本來是綠色的窗簾,由于眷戀著太陽,如今已經褪色了。
窗子旁邊擺著的依舊是那張黑色桌子,鋪著一塊早先也是綠色、現在卻盡是斑點的臺布。
桌子上擺著一只又大又黑的墨水臺和一大瓶黑色止淋粉,都固定在一個座子上;還擺著一對黃銅燭臺,再也沒有人用來點燭了,一把剪燭芯的銅剪子,也沒有人拿來剪燭芯了。
一張墊著薄薄褥子的鐵床,上面掛著一支從來沒有用過的雙筒獵槍。
床底下,有一只樣子像小棺材的六弦琴盒子。
一張窄小的皮長沙發(fā)、兩把皮椅子、一個白鐵皮大臉盆和一個小小的深櫻姚的紅的櫥子,湊成這房間的家具。
這房間由于地形狹長,更兼經常籠罩著一片昏暗,與其說它像一間屋子,不如說像一個墳墓。
12 這是一個潔凈、雅致的房間。
一張席夢思雙人床,擺在屋子中間,上邊蓋著潔白的、繡著小花的床罩。
左邊是一對精致的小沙發(fā),一個床頭柜,柜上放著一個貝殼疊起的小臺燈。
右邊是一臺淡綠色的冰箱,上面擺著一套雕花的玻璃水杯。
屋子正中墻,懸掛著一張大彩色照片……13 墻上掛著用金銀各色絲線繡著狩獵圖的帳幔,那繡工在當時可算得是最精致的了。
床上鋪著一塊同樣富麗的綢罩單,四圍掛著紫色的短幔。
椅子也都有彩色套子,其中一張?zhí)貏e高,前面放著一個鏤花的象牙腳凳。
至少有四盞銀制的燈架,點著高大的蠟燭,把全屋子照得通明。
14 這書房顯得這樣超凡的安靜。
空氣是平均的,溫溫的。
爐火也緩緩地飄著紅色的光。
墻壁是白的,白的紙上又印著一些銀色圖案畫,兩個書架也是白色的,那上面又非常美觀地閃著許多金字的書。
并且書架的上面排著一盆天冬草,草已經長得有三尺多長,像香藤似的垂了下來,綠色的小葉子便隱隱地把一些書掩蓋著。
在精致的寫字臺上,放著幾本英文書,一個大理石的墨水盒,一個小小玲瓏的月份牌,和一張《希望》鑲在一個銀灰色的銅框里。
這些裝飾和情調,是分明地顯出這書房中的主人對于一切趣味都是非常之高的……15 走進冰如的客室。
這是一間西式的屋子:壁爐上面,橫掛一幅復制的油畫,畫的是一個少女,一手支頤,美妙的眼睛微微下垂,在那里沉思。
兩只式樣不同安舒則一的大沙發(fā),八字分開,擺在壁爐前面。
對面是一張玲瓏的琴桌、雨過天晴的花瓶里,插幾枝尚未全開的臘梅。
里面墻上掛四條吳昌碩的行書屏條,生動而凝煉,整個地望去更比逐個逐個字看來得有味。
墻下是一只茶幾,兩把有矮矮的靠背的椅子。
中央一張圓桌,四把圓椅圍著。
地板上鋪著地毯。
光線從兩個又高又寬的窗臺間射進來,全室很夠明亮了。
右壁偏前的一只掛鐘,的搭的搭奏出輕巧溫和的調子。
16 樹影在地氈上移動,大宣爐里一爐好香的煙氣,裊裊不斷的上升。
東面的壁衣浴在太陽光里,上面附著的金碧錦繡,反射出耀目的光彩。
中堂掛著的一幅陳所翁的墨龍,張牙舞爪的像要飛舞下來。
西壁是一幅馬和之的山水,那種細軟柔和的筆觸,直欲凸出絹面來,令人忘記了是坐在京市的宅院里。
17 墻上畫著淡藍色小方塊的彩色圖案,圍著鍍金的、華麗的框子,角上刻著精致的花果,有肥胖的小愛神在上面自如飛翔。
天花板上繪著金碧輝煌的藻井,圍護著中間的一叢明燈——在閃光的棱柱和鍍金泥灰卷葉之間點綴著好些電燈泡。
地板打蠟、擦亮、發(fā)出微紅的光來,四周都裝著鏡子——高大、明潔、車邊的鏡子——相互輝映,映出了不知多少人影、面容和燈架來。
餐桌本身并不怎么出色,可是臺布上印著飯店的名稱,銀器上刻著特芬納的牌號,瓷器上有哈弗蘭的廠名,小紅燈罩下燈光照耀著這樣的器物,以及客人的衣服上、臉龐上反映出的墻壁的色澤,使餐桌顯得仿佛很奪目。
18 一間白大理石的巨大宴會廳:紅色的帷幕,發(fā)亮的嵌花地板,綠色圓柱中間放著很多桌子,白桌布上面金、銀、玻璃器皿閃閃發(fā)光。
高臺上有一張長桌,從大廳這一頭直到那一頭,約有一百尺長,其余的桌子一排排和高臺成直角。
兩盞金碧輝煌的巨型吊燈從高高的紅色金色的天花板垂下,吊燈上的無數個毛玻璃的圓燈大放光明。
在墻上還有裝飾華麗的壁燈閃光耀目。
19 屋里也和一般農家大不相同。
一般農家,都是當屋放著一張破床,床上放著案板瓢盆一類雜物。
這里倒很有點地主家的派頭,中間放著條幾、八仙桌子,兩邊各放著一把太師椅,椅子上還鋪著紅布椅墊。
條幾上那座大自鳴鐘,擦得明光锃亮。
兩邊的隔扇門都掛著雪白的門簾,里間屋的擺設就被遮擋住了。
20 紅的磚,綠的窗欞,白的欄桿,淡黃的瓦……這是一所典型的北京式“四合院”,里面住著三戶人家。
在四幢相對的灰磚平房中間,是一個灰磚鋪就的長方形小院。
院當中砌著個花壇,上面陳放著十幾盆盛開的菊花。
花壇旁那棵一丈多高的紅海棠樹,枝條被修剪得疏密適度,整個庭院更顯得古樸、靜謐。
只有當陣陣清風吹拂,從盆菊和海棠樹上落下的枯葉在地上沙沙作響時,才偶爾劃破院中的沉寂。
21 紗幔低垂,營造出朦朦朧朧的氣氛,四周石壁全用錦緞遮住,就連室頂也用繡花毛氈隔起,既溫暖又溫馨。
陳設之物也都是少女閨房所用,極盡奢華,精雕細琢的鑲玉牙床,錦被繡衾,簾鉤上還掛著小小的香囊,散著淡淡的幽香。
我的銅鏡是什么年代,是什么樣的銅鏡
銅鏡就是古代用銅做的鏡子。
銅鏡,又稱青銅鏡。
中國收藏家協會會員周新國先生《武陵藏珍》記載:遠古時期,人們以水照面,銅器發(fā)明以后,以銅盆盛水鑒形照影。
《尚書》《國語》《莊子》等先秦著作中,提到過古人“鑒于水”。
《說文·金部》釋“鑒”為“盆”,因此可以說盛水的盆(鑒),就是最早的鏡子。
隨著合金技術的出現,開始了使用銅和錫或銀鉛等制作銅鏡的歷史。
銅鏡一般制成圓形或方形,其背面鑄銘文飾圖案,并陪鈕以穿系,正面則以鉛錫磨礪光亮,可清晰照面。
齊家文化墓葬中出土的一面距今已有4000多年歷史的小型銅鏡,造型、裝飾均較原始,應是目前考古資料中所知最早的一面銅鏡。
商、西周和春秋時的銅鏡,都有零星發(fā)現,戰(zhàn)國始盛行,產量大增。
到漢代,由于日常生活的大量需求,加之西漢中葉后經濟飛速繁榮,銅鏡制作產生了質的飛躍。
所制銅鏡工藝精良,質地厚重,鏡背銘文、圖案豐富多樣。
后經唐宋時代兩次發(fā)展高峰,到明清時期,隨著近代玻璃的誕生,銅鏡逐漸淡出歷史舞臺。
在古代,銅鏡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有著密切關系,是人們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具。
銅鏡又是精美的工藝品。
它制作精良,形態(tài)美觀,圖紋華麗,銘文豐富,是我國古代文化遺產中的瑰寶。
上古的鏡,就是大盆的意思,它的名字叫監(jiān)。
《說文》中說:“監(jiān)可取水于明月,因見其可以照行,故用以為鏡。
”在三代之初,監(jiān)都是用瓦制成的,所以古代的監(jiān)字是沒有金字旁的。
到商代初年的時候,開始鑄造銅鑒,后來鑒字也有了金字偏旁。
商周時期,雖然有銅鑒,但是瓦鑒依然通行。
到秦朝時期,才開始鑄造銅鏡,因為鏡的適用優(yōu)于鑒的方面很多,所以到秦以后,再不用水作鑒了。
秦漢以后,鏡的使用更加廣泛,鏡的制作也更加精良。
它的質料包括金、銀、銅、鐵等,以銅最為多,也有鍍金銀的、背面包金銀的、或鑲嵌金銀絲的。
隋唐以來,還有帶柄的、四方的,各種花紋應有盡有。
直到明代末期,開始有以玻璃為鏡子的。
清代乾隆以后,玻璃開始大興于民間。
直至民國初年,少數邊遠地區(qū)還有以銅為鏡子的。
發(fā)如雪最后一句賞析(銅鏡映無邪扎馬尾你若撒野今生我把酒奉陪)
扎馬尾辮的你天真無邪映在銅鏡里,你若想放縱,我也像喝酒喝醉一樣樂意。
寫出了作者對女主的深愛,包容。
我國古代銅鏡是怎樣做的
銅鏡鑄造制作工藝所謂銅鏡鑄造制作工藝,是指將純紅銅和錫,或鉛或鋅,通過嚴格配比,進行冶煉溶化,再灌入模范,冷卻后取出毛坯,最后進行機械加工,表面涂錫汞,成為可照容的日用品的工藝過程。
生產銅鏡要進行許多道程序,而每一道工序都有嚴格標準。
如某一道工序發(fā)生缺陷,都會影響銅鏡的質量,甚至出次品,帶來損失。
在銅鏡產生的四千多年歷史過程中,戰(zhàn)國、兩漢、隋唐銅鏡制作最精美,是當時社會經濟繁榮的產物,為收藏者孜孜追求。
而宋以后精品少缺,其歷史原因應與一些鑄造制作的關鍵工藝的失傳有關。
雖然明人宋應星《天工開物》一書有介紹,但不詳細,難于掌握,并且是宋以后之事了。
近年來,隨著收藏熱的升溫,對古銅鏡研究的深入,逐步對古人銅鏡鑄造制作工藝有了全面科學分析與了解。
作為一名收藏銅鏡愛好者必須全面了解銅鏡的鑄造制作工藝,掌握銅鏡生產全過程的知識,用理論指導實踐。
在恒心的支撐下,才能慢慢的進入收藏的佳境,從而實現對銅鏡實物,無論是理論上與實踐上,對鑒定、斷代、修復、鑒別偽品,都能夠有一個正確的判斷。
(一)采礦和冶煉:青銅是紅銅和錫、鉛等金屬的合金。
地面可采集的自然銅很少,銅鏡大量的鑄造必須依靠銅礦的大規(guī)模開采和冶煉。
中國銅礦資源的開發(fā)是商周鑄造業(yè)發(fā)展的物質基礎。
中國青銅器遺存數量很多,說明古代銅礦的開采和冶煉具有相當的規(guī)模。
由于采礦遺跡深埋地下,不容易被發(fā)現,到目前為止,考古工作者發(fā)現大型的和比較大的礦冶遺址只有幾處:如湖北省大冶銅綠山礦冶遺址;遼寧省林西縣大井古銅礦遺址;湖北省麻陽古礦井遺址;安徽銅陵銅礦井遺址等。
(二)各個時期的銅鏡合金成分:《考工記》是先秦古籍中的重要科學技術著作,它是春秋末齊國人記錄手工業(yè)技術的官書。
是我國,也是全世界關于銅鏡及其他器物合金配比的最早記載。
青銅是金屬中最早的合金。
人類由石器時代進入青銅時代,距今約5000年左右。
先民們已開始掌握了制造合金的技術方法。
采用兩種或兩種以上的金屬,經過高溫使它熔合在一起,制造成為另一種金屬,從而具備了新的物理和化學性能,這就是合金。
合金在鑄造方面是屬于金屬再創(chuàng)造,青銅是合金的首創(chuàng)。
青銅作為一種合金,與純銅相比,它的優(yōu)點是硬度高、光澤好、能發(fā)出青光,可照容,以及抗腐蝕性能好。
中國古代的錫青銅中常含有少量的鉛,使得銅液在灌鑄時流暢性能好,不易阻塞,但鉛分子唯溶解于銅內,只能在銅液中均勻地分布作滴狀浮懸。
紅銅的溶點是1084.5℃,若加上15%的鉛,熔點降到960℃,若加上25%的錫,熔點則為810℃。
然而,加鉛或加錫,其意義不僅在于降低熔點,更重要的是使合金的物化性能得到極大的改善。
在距今3000年的西周時代,我國先民已熟練地掌握了復雜的合金制造技術,并創(chuàng)造出令現代人嘆為觀止的、精美絕倫的青銅藝術品。
如雄渾重器銅方鼎、玲瓏剔透的云紋鏡、鋒利無比的吳王夫差矛等。
對此,成書于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周禮·考工記》上有大量的記載。
周朝設有冬官司空掌管百工事宜,負責“營城郭,建都邑,造車服器械”。
具體就冶金鑄造而言,百工中又產生了十分細密的產業(yè)分工,即“攻金之工,筑氏執(zhí)下齊,冶氏執(zhí)上齊,鳧氏為聲,氏為量,段氏為镈器,桃氏為刃。
”明確由專業(yè)匠人分別專造樂器、量器、農具和刀器。
對此現象,漢代鄭司農解釋道:“其曰某氏者,官有世功,若族有世業(yè),以氏名官者也。
”由此可知,在周代,冶金鑄造業(yè)已成為重要的社會經濟產業(yè),并歷史性地形成了專造某一類器物的家族,并因世襲而成為官名,這是其一。
其二,由于實踐經驗的日積月累,先民們能從不同的礦石中分別提煉出金(即紅銅)、鉛、錫、鋅等金屬,通曉不同的金屬各自的理化性能,并在此基礎上,按照自己的意愿,根據不同器物的特殊用途要求,創(chuàng)造出分門別類的合金。
“六齊之論”即是合金制造的理論總結。
《周禮·考工記》記載:“金有齊:六分其金而錫居一,謂之鐘鼎之齊。
五分其金而錫居一,謂之斧斤之齊。
四分其金而錫居一,謂之戈戟之齊。
三分其金而錫居一,謂之大刃之齊。
五分其金而錫居二,謂之削殺矢之齊。
金錫半,謂之鑒燧之齊。
”這清楚地告訴我們,當時的工匠不僅清楚青銅中含錫量越高,質地越硬的原理,還把握住了硬度和韌度、光亮度在工具不同部位各自的特殊要求,按需制作。
如采用復合技術制造劍時,用含錫較低的青銅做劍脊,用含錫高的青銅做劍刃,如此造出的劍,劍鋒銳利,劍身堅韌,殺傷力大且經久耐用。
具體就銅鏡而言,光亮度是其重要特征,銅錫各半,能使光潔度恰到好處。
故先賢總結“金錫半”為制造鑒燧最合適的配比劑量。
但各個時代鑄造的銅鏡,因各種因素的影響,它的金屬配比有所不同,加工方式亦不同,所以銅鏡斷代,主要應借助于先進的現代化科學儀器進行測試。
對于無法確切斷代的銅鏡,如果我們掌握各時期金屬配比的知識,再結合銅鏡其它方面的特點,也是可以做出準確的判斷的。
齊家文化銅鏡的銅錫比例是1:0.096。
商周鏡含錫量稍高,但質地遠不如同時期的青銅禮器,對鏡面缺乏必要的防銹處理。
戰(zhàn)國銅鏡中銅、錫、鉛的比例已較穩(wěn)定,銅大多在68%上下浮動,多的達74.8%,少的也在56.6%以上,但錫的比例一般在20%左右。
另外,鉛的比例在0.45%—3%。
戰(zhàn)國鏡中有一種表面黑里透亮似涂有一層厚厚的黑漆,被稱之為“黑漆古”的,這類鏡保存完好,尤其是它的防銹技術令現代人嘆為觀止,這與當時制鏡的金屬配比是直接相關的。
漢鏡的合金配比較為穩(wěn)定,銅占60—70%左右,錫占20—24%,鉛占4—6%左右的配比最為普遍。
漢鏡保存稍好的鏡面仍可反光,有的精品還能反射出青褐色的光。
魏晉南北朝銅鏡的合金配比不穩(wěn)定,較易銹蝕,色以黑褐居多。
唐鏡,尤其是盛唐時期的鏡子,呈銀白色,其金屬成分中,大體銅平均69%,錫25%,鉛5%,配比較為穩(wěn)定。
在唐代,已采用了向鏡中加入微量或一定量的銀的新工藝,使得典型的盛唐時期銅鏡泛銀白色光,很少有銅綠銹色,似乎不是青銅鑄成,給人以厚重、富態(tài)之感,加之紋飾絢麗多彩、內容豐富,實為難得之藝術珍品。
明《天工開物》記述:“唐開元宮中鏡盡以白銀與銅等分鑄成,每口值銀數兩者以此故。
朱砂斑點乃金銀精華發(fā)現……,唐鏡、宣爐皆朝廷盛世物云。
”唐鏡珍貴,因銀而貴。
宋、西夏、遼、金、元銅鏡,合金成分發(fā)生了變化,含錫量僅有10%左右,含鉛量卻增至8%以上,最多達23.7%,大大高于漢唐鏡平均5%的數量,鋅含量也增多,最高達8%,所以,這時期的銅鏡呈黃銅色,一般都布滿銅銹。
雖形制較薄,但因含鉛多,反比漢鏡為重。
明代是我國古代銅業(yè)比較發(fā)展的一個階段,采銅業(yè)興盛,當時冶銅及其合金技術的主要成就有三:一是火法煉銅技術有了進一步提高;二是直接使用金屬鋅配制了黃銅;三是制造了宣德爐,它在合金配制方面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銅鋅合金一般都是黃色的,故名黃銅。
銅鋅合金顏色與含鋅量關系是:含鋅10%左右時赤帶黃,15%左右時黃帶赤,25%左右呈黃色,30%左右為深黃色。
明、清銅鏡大多呈黃色,其合金配比是銅70—75%,鋅25—30%。
因黃銅流動性較好,有利于改善合金的鑄造性能。
(三)造型陶范、石范和泥范的制作:學術界已知有鏡范出土,大約是清末以后的事,從報道和著錄情況看,這些鏡范始見于春秋晚期,多屬戰(zhàn)國至西漢時期,計約30多片。
1、鏡范的制作:制作陶范的基本成分是粘土和細砂。
但陶模和陶范在鑄造青銅鏡時所起的作用是不相同的,前者決定器物的造型,而后者卻需要承受上千度高溫的銅液的沖擊,并在其中冷卻。
因此陶范除了耐高溫以外,還要有良好的機械強度,經得起液灌澆沖刷而不致損壞,同時還要有一定的透氣性。
因為銅液灌入后,會在范中產生程度不同的氣體,這些氣體大部分通過澆口和冒氣口排出范體外,少量的需要通過范的毛細孔滲透出去,以保證所鑄器物在外觀上看不出氣孔之類的鑄造缺陷。
因此制作陶范的泥土必須是很細膩的,在既能夠清晰反映出銅鏡上的銘文和花紋的同時,又要有很好的吸收性。
陶范要達到耐熱性能優(yōu)良,機械強度也相當好,用來制范的泥土必須精心淘洗。
淘洗的目的一方面是把泥料按粒度分級,另一方面將泥料中所含碳酸鈣、硫酸鹽等有機物溶于水中,以減少這種鹽類的危害,否則會造成降低耐火度、燒結溫度和增加發(fā)氣性。
制范時先用粗“真土”制成范的雛形,然后再依次加上較細的“中真土”、“造型真土”,及至到了范面,再加上極細的“肌真土”。
制作一枚直徑約25厘米的鏡子,范厚約需12厘米,其中“粗真土”層厚約8厘米,“肌真土”是最薄的,大約只有0.1厘米。
這種分層用料法的優(yōu)點是既可保證生產對鑄型的各項性能要求,亦可節(jié)省較細的優(yōu)質“真土”。
《天工開物》指出:“凡鑄鏡,模用灰沙,銅用錫和,不用倭鉛。
”倭鉛,即鋅,對銅鏡質量有影響,故不能用。
灰沙是用稻谷殼灰之類透氣性和保溫性較好的材料,和顆粒很細的細砂伴和而成。
這樣的材料才適合做鏡模。
石范今見于著錄和報道的有通化漢代博局四神石質鏡范。
范體呈瓢形,范徑約20.5厘米,有澆口一個,下寬5.3厘米,范面圖紋清晰。
另一片鏡徑約17厘米,范面內容為柿蒂座。
座外方格內有十二地支銘,主題紋飾為四神及規(guī)矩符號。
主紋區(qū)外有一周銘帶:“尚方作鏡 (見圖1—18)真大好,上有仙人不知老,渴飲玉泉饑食棗,浮游天下敖四海,壽如金石為國保。
”計35字。
上海市博物館還藏滑石質“鏡范”1片(見圖1—18)。
在石范中,有的大約是可以用來澆鑄的,如“通化石范”等。
有的則可能是用來制范的陰模,如“上海石范”,它的優(yōu)點是能耐高溫及能多次反復使用,線條式紋飾尤其特出,盡顯風采,但出土實物少,需要深入研究。
石范鑄鏡工藝當與泥范有些相似,但有一些區(qū)別,主要差別是其范為石料直接雕成,屬半永久型。
泥范鑄鏡的優(yōu)點是:造型較易,并可制作出許多細如發(fā)絲、纖毫無失、形態(tài)各異的鏡背圖紋來,特別是制作大鏡、定做器尤為方便,缺點是通常一范只能用一次,不能批量生產。
以上是鏡范出土和著錄的大概情況,有重大價值的陶范和石范,多屬戰(zhàn)國至西漢時期,主要出于今河北、山東、山西、陜西、吉林等北方省區(qū),南方迄今未見,大約與其地潮濕,陶范又是易碎之物有關。
(四)陶范的翻制:大凡一般青銅器造型,皆須先制模,后制范。
此“?!笨捎媚緣K、陶泥雕成,也可用范土制成。
若器物形制較為簡單,所需產品較少,此“?!北憧芍苯佑脕碇品?若器物形制較為復雜,花紋較為繁縟,需對其多次修整;或產品需要量較大,祖模需長期保存?zhèn)溆?則須由“祖?!?一次陽模)制出“一次陰?!?再用“一次陰?!?制出“二次陰?!?再用“二次陰?!眮碇品?。
對花紋圖案的修整,通常宜在陽模上進行,對于高浮雕花紋,則可通過堆砌、按壓、雕刻等方式,在泥質陽模上制出。
官方作坊所鑄之鏡,都是依朝廷提供的某種標準鏡模來制作的。
銅鏡的成熟技術在我國沿用了二千余年,歷代銅鏡的花紋、形制不同,對產品的需要量亦不一樣,故其對陶范的翻制也就千差萬別。
有關研究認為,我國古代銅鏡陶范的翻制常用的是整范整模復制,這應是我國古代鏡范制作使用最普遍的傳統(tǒng)方法。
鏡背范的制作:做法是先用木料、陶片或金屬等制成了整個鏡背圖紋的模子,后再在一個造型框內用夯填法復制,只需一次操作便可得到一塊完整的鏡背范。
這實際上就是一種整范整模復制。
“夯填法”在古代金屬鑄造型過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許多銅鐵鑄范都是使用此法制成的,否則,便很難獲得清晰的棱角和花紋,就是現代,某些場所還在應用。
另外,還有整范分模復制,分范分模復制等方法。
面范的制作:制作面范與背范的造型材料應大體一致,造型方法大同小異。
但面范有它的要求,即銅液接觸的表層和支撐表層的厚厚的基體層的要求不同。
表層的陶土致密,滲有勻凈的細砂,有的厚度約在0.5厘米左右。
基體層除了同樣摻和細砂以外,還包含有豐富的孔洞,主要是在土中拌和切碎的植物莖葉和麥秸等草料,使陰干時不致開裂變形,澆鑄時易出氣體。
(五)銅鏡澆鑄的基本(工藝)操作:1、頂式澆鑄法:我國古代金屬鑄造的傳統(tǒng)工藝一般主要是泥型,石型也占有一定的比例。
范片經焙燒,涼透后,便可合范澆鑄。
澆鑄前,鑄范需要預熱,以防止產生廢品。
澆鑄溫度不宜過高,這不但可減少金屬吸氣等弊端,而且可避免范面燒結,保證順利脫范和鏡面質量。
一般而言,內澆口是設計好的,是不會澆不到的。
在此有幾點值得注意的是:(1)因錫青銅的樹枝狀晶甚為發(fā)達,此枝晶間的小液池最后冷凝時并無金屬液填補,鑄件在固態(tài)收縮時常被拉裂,故澆鑄過程中要切忌金屬內部再產生自張力,否則容易炸裂。
(2)因錫青銅的冷凝收縮主要表現為分散性收縮,疏松傾向很大,故銅鏡設計時,應盡量考慮這一因素,避免疏松大量出現于鏡面。
(3)范和芯皆應燒透,避免重新吸氣,尤其是鈕芯,否則會極大地影響背紋的清晰度。
組織疏松和芯子發(fā)氣在古銅鏡實物收藏中,??煽吹健?/p>
從現有鏡范的外形看,我國古銅鏡澆鑄主要是采用頂式澆鑄法的(圖1—19)。
一套范(即一片面范,一片背范)組成一個澆鑄系統(tǒng),每套范可單獨澆鑄,也可疊在一起。
頂式澆鑄的優(yōu)點是:澆鑄過程較為簡單,從而減少了制作工作量和金屬損失,缺點是易引起金屬飛濺。
2、透雕鏡特殊澆鑄法:特殊澆鑄法主要用于鑄造雙層透雕鏡。
其鏡面和鏡背系由兩種成份不同的合金復合嵌鑄而成,通常是鏡背部分嵌到了鏡面部分中,即“鏡面”包“鏡背”。
雙層透雕鏡始見于春秋晚期、戰(zhàn)國中后期和西漢初期仍有使用,直至到唐、宋、元代。
其正背兩部分金屬一般嵌合較好,很少看到分離開了的,一般說來,這類鏡子應當是先澆鏡背,之后才澆鏡面,金屬冷凝后,與鏡面部分連在一起的鏡緣同樣會產生一個緊箍力,從而加強了兩部分金屬嵌合。
3、夾鏡特殊澆鑄法:我國古代文獻中,關于夾鏡有詳盡的記載。
夾鏡具有如下幾個特點:1、鏡面與鏡背分為兩層,而且中空。
2、“正面部分”較薄,與普通鏡子同樣,“背面”亦可有圖紋凸起。
3、沒有焊跡。
4、其聲冷然纖遠。
關于夾鏡的材料,同樣是高錫青銅,因為只有清晰高錫青銅花紋,才能達到此種效果。
夾鏡成型工藝比較復雜,不是鑄的,也不是焊的,是使用一種與前述雙層透雕紋鏡相近,而又不完全相同的特殊方法加工而成的。
其工藝要點是:1、先分別鑄成了“鏡面部分”和“鏡背部分”,并且“鏡面部分”要向后凸出一個圓環(huán)狀的背緣來,使之最后能夠夾住“鏡背”;2、將鑄好的“鏡背”、“鏡面”兩部分金屬分別進行一次淬火處理;3、把“鏡面部分”加熱到β相區(qū),即稍高于586℃的范圍,保溫后趁熱以強力使之與“鏡背部分”套合、候冷,兩部分金屬便緊密粘合在一起了;4、用錫汞齊把接合部位抹平并打光,把接縫遮蓋住。
“鏡面”與“鏡背”兩部分的尺寸必須十分準確,不能失之纖毫,接合面須光潔干凈,不得殊留任何氧化物、易揮發(fā)物。
“夾層空腔”的大小要選擇得當,套合火候要適宜,否則便難以達到長久不分離的效果。
夾鏡難得,看來主要是難制之故。
4、銅鏡熱處理技術:高錫青銅是既硬且脆的,為改善銅鏡的加工和使用性能,戰(zhàn)國、漢唐時人們經常對它進行一些淬火和回火處理,這操作大約是鑄造成形后,并稍經簡單清理后,始才著手進行。
從現代技術原理上看,鑄態(tài)高錫青銅淬火前,其性硬且脆。
淬火后其塑性好,使材料強度、塑性都有了明顯提高,硬度卻下降了,回火溫較低時,硬度又復回升,回火溫度提高后,硬度又復下降。
這主要是指強度而言的。
我國古代銅鏡淬火術,約發(fā)明于春秋戰(zhàn)國時期,從戰(zhàn)國到漢唐間使用得較普遍。
從文獻記載和現代技術原理看,古鏡淬火、回火的技術效果大約有3個方面:1、強度和塑性提高了,從而改善了它的切削加工性能,回火溫度稍高時亦同此理;2、因強度、塑性的提高,便減少了銅鏡損壞的機會,延長了使用年限;3、回火后,顏色皆近于青灰,而“青近白”故宜于鏡。
今見一般戰(zhàn)國、漢唐鏡斷口皆潔白如銀,當與此有關。
可見銅鏡淬火后既保存了錫態(tài),錫青銅原有的一些優(yōu)點,又改善了加工性能,延長了使用年限,是一項相當合理、科學的工藝。
青銅淬火是我國古代金屬技術的一項杰出成就,它使用得如此之早,如此之廣,在古代世界其它地方是很少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