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古今名人都有哪些人
周秦時期1崇:商代末期諸侯國國君。
封地在今西安西郊灃河與周文王同時期。
殷紂王進讒言使殷紂王將周文王囚禁于幽里。
后被周滅。
2姬旦:既周公,武王之弟。
因采邑在周,也就是今天的岐山縣,故稱周公。
武王死后輔佐成王。
制禮作樂,為西周制定官制和其他各種典章制度。
3姬發(fā):既周武王,西周開國君主。
周文王之子。
滅殷商建西周。
4姬鮮:管叔姬鮮,周武王弟。
為周初三監(jiān)之一。
初封于管,即現(xiàn)在的鄭州。
成王繼位后周公旦攝政。
管叔不服,發(fā)動叛亂。
周公東征殺管叔。
5伯禽:周公單張子。
周公被封于魯,因輔佐成王,故由伯禽代為治理魯?shù)亍?/p>
6尹喜:周大夫。
函谷關(guān)令。
愛好天文星象之術(shù)。
在終南山結(jié)草為樓,觀星望氣,其地遂得名為樓觀,既今樓觀臺。
7贏渠梁:既秦孝公,戰(zhàn)國時秦國國君。
頒布法定的度量衡器,統(tǒng)一度量衡。
8贏駟:秦惠文王。
孝公之子。
繼位之初殺商鞅,但未能廢除商鞅之法。
9贏政:秦莊襄王之子。
公元前247年十三歲時繼秦王位。
后免呂不韋相國職,開始親政。
重用李斯,王翦等人。
滅六國,于公元前221年統(tǒng)一全國并建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quán)制的封建帝國,秦。
10蒙恬:秦名將。
祖先為齊國人,祖父,父親皆為秦將。
秦統(tǒng)一后率30萬人北擊匈奴,筑長城,修直道。
后胡亥與趙高矯詔殺扶蘇,并逼蒙恬自殺。
相傳蒙恬發(fā)明了毛筆,但可能應為毛筆的改良者。
11扶蘇:秦始皇長子。
因不同意焚書坑儒,被始皇派往蒙恬部去監(jiān)軍。
后被胡亥等人設計害死。
葬于今綏德縣。
兩晉南北朝時期1杜預:西晉將領(lǐng),學者。
他認為忘戰(zhàn)必危,勤于講武,又博學多能。
當時被稱為“杜武庫”。
2僧肇:俗姓張,京兆人。
既今西安。
東晉佛學哲學家。
鳩摩羅什弟子之一。
3智猛:新豐人。
既今臨潼區(qū)新豐鎮(zhèn)。
后秦時期曾到天竺取經(jīng)。
4王子直:南北朝時西魏著名將領(lǐng)。
任車騎將軍,平?jīng)鲋菖褋y。
廢帝元年拜使持節(jié)大都督行瓜州事。
5韋孝寬:南北朝時京兆杜陵人。
今西安市東南。
西魏及北周著名將領(lǐng)。
6宇文沂:本為朔方人,后徒京兆。
北周及隋著名將領(lǐng)。
因隋文帝多疑罷其官,隨心懷不滿,圖謀反隋,事泄被殺。
7王述:京兆霸城人。
今西安市東郊。
北周時任廣州刺史。
隋開皇初,獻平陳之計,修造戰(zhàn)艦,為上流之師。
后以行軍總管擊南寧,未至而卒。
兩漢時期1田何:西漢經(jīng)學大使。
孔子授[易],五傳至田何。
始皇焚書,[易]賴田何口授,始得傳于后世。
漢代[易]學宗師,漢初因年事已高,惠帝曾至其家授業(yè)。
2宣曲任氏:長安宣曲人,西漢大富商。
其祖原為秦督道糧倉的管理人員。
秦亡時,人們爭搶金銀珠寶。
只有任氏儲存大量糧食。
后因此起家。
但家風優(yōu)良。
3劉徹:西漢武帝,景帝之子。
實行推恩制。
分全國為十三州。
禁止私人鑄錢,統(tǒng)一幣制,制五銖。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shù),設五經(jīng)博士。
放棄和親政策,和匈奴之間連年作戰(zhàn),擊潰匈奴主力。
派張褰出使西域。
興修水利。
推行代田法。
創(chuàng)建太學。
為史上一代明君。
4竇嬰:西漢大臣,文帝竇皇后從兄子。
因與武帝丞相田汾爭地等原因被殺。
5蘇建:西漢將軍,蘇武之父。
建朔方。
因與趙信共率部三千多騎與匈奴數(shù)萬騎相遇,激戰(zhàn)一天多,趙信投敵,蘇建逃回,按律當斬,武帝赦其死罪但貶為庶人。
后又代郡太守,死于任所。
6張湯:西漢杜縣{今西安東南}人。
審理陳皇后巫蠱案和淮南王,衡山王謀反案,羅織株連,處死數(shù)萬人。
建一武帝改革幣制,鑄五銖錢。
后被迫自殺。
死后家產(chǎn)不過五百金,且都是俸祿和皇帝賞賜所得,足見其廉潔。
隋時期1虞慶則:隋京兆人。
隋代大臣。
封魯國公,后任右武侯大將軍。
討平嶺南人李賢反叛回程途中被誣謀反而被殺。
2于仲文:北周至隋時期京兆人。
北周及隋代大臣。
著有[漢書刊繁]等書。
3韋師:隋京兆杜陵人。
隋代任吏部侍郎,山東河南十八州安撫大使。
一生為官清廉。
4史萬歲:京兆杜陵人。
隋朝名將。
突厥可汗入侵,但聞其名后不戰(zhàn)而退。
史追擊百余里,殺敵數(shù)千。
后因遭楊素妒嫉被誣陷而死。
5張定和:萬年人,今西安東。
隋朝著名將領(lǐng)。
后從煬帝征伐吐谷渾,挺身登山,被亂箭射死。
6宇文愷:原籍朔方夏州,今陜西靖邊人。
主持修建宗廟,宮殿,陵墓,廣通渠等,并策劃修建隋新都大興城。
后又奉命修建東都洛陽城。
其設計理念對當時及后世周邊國家都城的設計都有相當大的影響。
7李密:京兆長安人。
隋末瓦崗軍領(lǐng)袖。
后投唐,公元618年被以謀反罪擊殺。
8王世充:隋新豐縣,今臨潼區(qū)人。
隋代將領(lǐng)。
唐武德四年,兵敗降唐,后被仇人獨孤修德所殺。
唐時期11李世民:公元559年生649年卒,公元626年至649年在位。
唐高祖李淵次子。
隋末,李源為太原留守,李世民勸其反隋。
李淵稱帝將李世民封為秦王。
武德九年即公元626年李世民發(fā)動玄武門事變,殺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
不久即皇帝位。
為史上一代明君。
2殷開山:京兆府,今戶縣人。
唐初大將。
從征王世充,病死于途中。
3杜如晦:京兆杜陵人。
史有[房謀杜斷]之美稱。
世稱唐之賢相。
貞觀四年病逝。
4韋仁壽:京兆萬年人。
為官廉潔能干。
5長孫皇后:唐太宗皇后。
長安人。
遺命不厚葬不起山陵。
與太宗合葬于今禮泉縣之昭陵。
6姚思廉:京兆萬年人。
唐代史學家。
7法順:雍州萬年人。
隋唐時僧人,俗姓杜,又稱“杜順和尚”。
華嚴宗初祖。
8顏師古:京兆萬年人。
博覽群書,學識廣博,是著名的訓詁學家。
9唐臨:長安人。
歷任大理卿,刑部尚書等職。
凡唐臨審理案件犯人無一有異議。
10張儉:京兆新豐人。
唐初為右衛(wèi)郎將,代州都督,營州都督,后封皖城郡公。
11李泰:唐太宗第四子。
初封宜都王,徒封越旺,魏王。
后因謀為太子,貶為順陽王。
12閻立德:京兆萬年生人。
唐代著名建筑學家兼工藝家。
唐著名離宮別館基本均出自他手。
在中國建筑史上有重要地位。
13閻立本:京兆高陵生人。
閻立德之弟。
主持修訂多種醫(yī)書,對中國醫(yī)藥學有相當影響。
14窺基:京兆長安人。
唐右金吾衛(wèi)將軍尉遲敬宗之子,開國將軍鄂國公尉遲敬德之侄。
唐代高僧,師從于玄奘法師。
為法相宗創(chuàng)始人之一。
窺基舍利塔在今長安縣興教寺。
15韋待價:京兆萬年人。
官至蘭州刺史。
多次同吐蕃作戰(zhàn),升任涼州都督。
16李賢:唐高宗子,武則天所生。
上元二年{公元675年}立為太子。
后被武則天流放巴州,被迫自殺。
17周興:長安人。
唐酷吏。
后被來俊臣所逼流放于嶺南,路上被仇家所殺。
18李昭德:京兆長安人。
官拜鳳閣侍郎。
因來俊臣誣告下獄,后來俊臣也被下獄,兩人同天被殺。
19來俊臣:唐雍州萬年人。
酷吏。
后被武則天所殺。
20懷素:京兆府人。
律宗三派東塔宗創(chuàng)始人。
21王孝杰:京兆新豐人。
為唐時大將,后戰(zhàn)死于討伐契丹之作戰(zhàn)中。
22李重潤:中宗李顯長子。
因有人誣告其余其妹永泰公主及妹婿武延基議論張易之兄弟與武則天之事,被武則天棒殺。
23韋安石:京兆萬年人。
因不茍言笑吏民皆敬畏。
官至尚書右仆射。
后被太常卿姜皎所陷害,憂郁而死。
24韋皇后:長安人。
唐中宗李顯皇后。
中宗復位后,聽信上官婉兒誘勸預效法武則天之所作所為。
后被李隆基所殺。
25法藏:原籍西域康居,后隨祖父遷來長安。
華嚴宗實際創(chuàng)始人,被尊為三祖。
26太平公主;唐高宗李治之女,武則天所生。
初嫁薛紹,后嫁武攸暨。
27韓思復:京兆長安人。
任吏部侍郎,襄州刺史。
一生為官清廉。
28韋景駿:京兆萬年人。
任房州刺史。
29李隆基:又稱唐明皇。
睿宗之子。
他統(tǒng)治時期為中國封建社會的一個鼎盛時期。
后因安史之亂,返回長安后被肅宗遷居于西內(nèi)太極宮最終抑郁而死。
30韓休:京兆長安人。
任禮部侍郎虢洲刺史。
31李商隱:原籍趙郡,徒京兆萬年。
曾任桂州都督,廣州都督,五府經(jīng)略史。
32韓朝宗:京兆長安人。
任荊州長史,高平太守。
33王昌齡:京兆人。
唐時詩人。
34韓干:京兆藍田人。
盛唐時著名畫家。
被譽為畫馬神手。
35張萱:京兆人。
盛唐時畫家。
現(xiàn)存世的{唐后行從圖}是他的作品。
其{搗練圖}現(xiàn)存于美國波士頓博物館。
唐時期21韋述:京兆杜陵人。
唐代史學家。
并著有[高宗實錄][御史臺記][兩京新記]等二百余卷2于休烈:京兆高陵人。
擅寫文章,開元初進士及第。
后升至工部尚書。
卒年八十一歲。
3懷素:原籍長沙,徒京兆。
俗姓錢。
擅草書,以“狂草”出名。
今西安碑林藏有懷素草書名碑[千字文]及[東陵圣母帖]4顏真卿:京兆萬年人。
開元進士。
曾任監(jiān)察御史,次史,刑部尚書等職。
為官剛直不阿,直言敢諫。
后官至太子太師封魯國公。
唐德宗時李西列叛亂,他奉命前去勸諭李西列,后被李殺害。
顏真卿以書法聞名。
存世碑刻有[顏氏家廟碑][顏勤禮碑]行書有[爭坐位帖]書跡有[自書告身][祭侄季明文稿]等。
5韓晃:京兆長安人。
歷任吏部外侍郎,鎮(zhèn)海軍節(jié)度使,后封晉國公。
好古琴,喜書法。
作品流傳至今的有[文苑圖][五牛圖]今存于故宮博物院。
6第五琦:京兆長安人。
著名理財家。
封扶風郡公。
7韋皋:京兆萬年人。
任隴州刺史,奉義軍節(jié)度使,南康郡王,檢校太尉。
多次擊敗吐蕃,使西南少數(shù)民族多數(shù)內(nèi)附。
8惠果:京兆萬年人。
唐代名僧。
后常住青龍寺,向來唐求法的僧侶授密宗教義,日本僧人空海在此學成后歸國創(chuàng)立了日本真言宗。
9杜黃裳:京兆萬年人。
唐名臣。
封河中節(jié)度使。
曾勸憲宗整頓綱紀,削平藩鎮(zhèn)。
10程異:京兆長安人。
一生為官清廉,死后家無余錢。
11韋丹:京兆萬年人。
顏真卿外孫。
任容州刺史。
造福一方。
死后老幼思之不忘,皇帝刻石記功。
12薛濤:京兆長安人。
唐代著名女詩人。
13杜牧:京兆萬年人。
唐代著名詩人。
歷任黃州,池州,湖州,睦洲等地刺史。
與李商隱齊名,合稱“小李杜”。
14韋正貫:京兆萬年人。
任太子校書郎,調(diào)華原尉。
一生為官清廉。
15魚玄機:京兆長安人。
唐代著名女詩人。
16韋莊:京兆杜陵人。
唐末文學家。
寫[秦婦吟]長達1366字,是現(xiàn)存唐代最長的一首七言古詩。
但其筆跡傳世少見。
17杜光庭:京兆長安人。
唐末五代時期道士。
晚年隱居青城山。
今存世著作有二十余種。
18衛(wèi)賢:京兆人。
五代南唐著名畫家。
有[雪宮圖][蜀道圖][盤車水墨圖]等傳于世。
今藏于故宮博物院的[高士圖]和上海博物館的[閘口盤車圖卷]也均出自他手,為稀世珍寶。
宋元明清時期[1840年前]1杜漢徽:京兆長安人。
宋初名將。
善騎射。
后晉,后漢,后周時期戍守邊州,屢破遼兵。
任天長軍使,雄武軍使。
后因病而卒。
2王意見:京兆萬年人。
宋代詩人。
任御史中丞,吏部侍郎,刑部尚書等官職。
七十九歲無疾而終。
3李成:京兆長安人。
宋初畫家。
先世為唐宗室。
[宣和畫譜]推他的山水畫為古今第一。
4許道寧:京兆長安人。
五代,宋初畫家。
今存世作品有[松山行旅圖][秋山蕭寺圖]。
5劉謙:京兆長安人。
宋史學家兼詩人。
曾任榮州刺史,后奉詔修撰[五代史]著有詩集一卷。
6楊礪:京兆戶縣人。
官至翰林學士。
但一生清苦。
死后真宗冒雨致祭。
7李建中:京兆人。
宋代大書法家。
后居蜀地官至太府寺。
自稱崖夫民伯。
8史序:京兆長安人。
宋代天文學家。
任翰林院主簿,監(jiān)丞。
9種世衡:京兆長安人。
宋朝名將。
開清澗縣城。
深得當?shù)剀娒駩鄞?,死后軍民畫像苦祭?/p>
10石蒼書:京兆人。
宋代書法家。
曾任承事郎等官職。
11薛紹彭:京兆長安人。
宋代書法家。
今西安市周至縣樓觀臺藏有薛紹彭題詩石刻。
12呂大鈞:京兆藍田[今西安市藍田縣五里頭村人]人。
北宋學者。
著有[鄉(xiāng)約][四書注][成德集]等書。
13趙瞻:鳳翔周至[今西安市周至縣]人。
任侍御史等官職。
著有[春秋論][奏議][文集][西山別錄]等書。
14呂大防:京兆藍田[今西安市藍田縣五里頭村]人。
任鹽鐵判官,太長博士,后官至宰相。
15呂大忠:京兆藍田[今西安市藍田縣五里頭村]人。
任縣令,知州,河北轉(zhuǎn)運判官,陜西轉(zhuǎn)運副使等職。
任陜西轉(zhuǎn)運副使之職時,將[石臺孝經(jīng)][開成石經(jīng)]以及當時長安一代遭受破壞的歷代石碑細心收集。
移置到府學北邊[今陜西碑林博物館]地址。
并選擇干燥堅固地基穩(wěn)固排放,且修建了房屋,廊亭,安排了放置次序,使得這些珍貴文物得以保存至今。
為今之碑林博物館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礎。
其功流芳千古。
16呂大臨:京兆藍田[今西安市藍田縣五里頭村]人。
北宋學者。
曾任太學博士,秘書省正字。
著有[禮記解][程門問答][易章][論語解][孟子講儀][考古圖]等書。
所著[考古圖]為我國最早的較為系統(tǒng)的古器物圖錄。
17種師道:京兆長安人。
北宋末年名將。
官至侍衛(wèi)親軍馬軍副都指揮使,保靜軍節(jié)度使,京畿兩河宣撫使,統(tǒng)領(lǐng)各路勤王兵。
宋軍兵威始振。
金兵聞其名而退兵。
18成宗道:京兆長安人。
宋代名畫家。
工畫人物,兼擅長刻石。
19揚恭懿:京兆高陵人。
元代學者。
元世祖曾派耶律郎申敬來召,以疾辭。
后又數(shù)次召用,皆不赴。
為元代關(guān)學復起的重要人物。
20紅字李二:京兆人。
失卻原名,以藝名稱世。
元雜劇家,秦腔藝人。
與元曲四大家之一的馬致遠合作編寫雜居[開壇闡教黃粱夢][岳陽樓]等劇。
21王真:陜西咸寧[今西安市]人。
明代大將。
因?qū)覒?zhàn)有功,被提升為都指揮使。
后在對敵作戰(zhàn)中身受重傷但仍殺敵數(shù)十人,環(huán)顧左右說:“我義不死于敵手”。
遂自殺。
后成祖繼位,追封金鄉(xiāng)侯。
22王通:陜西咸寧[今西安市]人。
明代大將軍。
金鄉(xiāng)侯王真之子。
任武義伯加太子太保。
23李錦:陜西咸寧[今西安市]人。
明代學者。
當時關(guān)中許多學者均出自他門下。
24雍泰:陜西咸寧[今西安市]人。
官至戶部尚書。
一生為官剛正清廉。
25呂楠:高陵人。
理學家。
歷任翰林院修撰,吏部考功郎中,太常少卿,禮部右侍郎。
畢生著述甚豐,有[四書因向][周易說翼][尚書說要][毛詩說序][春秋說志][禮問內(nèi)篇外篇][史館獻納][南省奏稿][詩樂圖譜][史約][高陵志][解州志][涇野文集]等。
26王九思:陜西咸寧[今西安市]人。
明代著名學者。
傳世刻印書籍有[呂氏春秋][國語][左傳][六子全書][太白山人集][玉坡奏議]等。
為明代陜西私人刻書中的一位著名人物。
27馮從吾:西安府長安[今西安市]人。
明代著名學者。
歷任尚寶卿,副都御史,工部尚書,創(chuàng)立關(guān)中書院。
著有[元儒考略][馮子節(jié)要][關(guān)學編][古文集選]等書。
28梁化鳳:長安[今西安市長安縣]人。
清代將領(lǐng)。
順治三年武進士。
因戰(zhàn)功卓越,升江南提督,封三等男。
29張勇:陜西洋縣人后徒居長安。
清朝將領(lǐng)。
歷任云南提督,加少傅,兼太子太傅,升太子太師一等候。
死后贈太師。
30趙宏?。宏兾魃衲救?。
清朝將領(lǐng)。
因戰(zhàn)功卓越授左都督,在蘇州十二年,盜賊斂跡,官民安寧。
死后,郡人祀于名宦寺。
描寫家鄉(xiāng)陜西的作文
春天是四季中最美的季節(jié),古今中外不知多少她的魅力所折服,因為她不僅是美的象征,而且還是生命的使者。
我們家鄉(xiāng)的春天每年都會歡蹦亂跳地、按時來到我們的身邊。
我就帶你去看看“她”來臨后我們家鄉(xiāng)的景色吧
讓我們迎著那暖暖的春風先走進公園去看一看吧
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棵棵剛剛換上綠色衣服的白樺樹、梧桐樹,雪白的梨花、蘋果花將果樹裝點得像披著白紗的天使在向人們點頭笑,粉紅色的桃花在春風的吹拂下,漲紅了臉,給公園增添了美的色彩 ……花壇周圍擺放著一盆盆金黃的迎春花,像舞著彩綢的一群少女在歡迎游客。
如果你來到郊外,那更是一番生機勃勃的景象。
柳條兒在中翩翩起舞,麥苗在陽光下隨著微風跳著時尚的現(xiàn)代舞,小鳥在枝頭盡情展示她的歌喉,還有那漫山遍野的鮮花,像是為歡迎你的到來而的彩色絨毯。
家鄉(xiāng)這如詩如畫的春景,你能不為她如醉如癡而留戀忘返嗎
你難道不想投入她的懷抱去享受大自然的恩賜嗎
啊
家鄉(xiāng)這美麗的春天讓我醉、讓我癡;讓我自豪、讓我驕傲;我愛你家鄉(xiāng)的春天
古代描寫秋天的詩句
惟有河邊雁,秋來南向飛。
——庾信《重別周尚書》張翰江東去,正值秋風時。
——李白《送張舍人之江東》秋陰時晴漸向暝,變一庭凄冷。
——周邦彥《關(guān)河令·秋陰時晴漸向暝》日暮秋煙起,蕭蕭楓樹林。
——戴叔倫《過三閭廟》楚天千里清秋,水隨天去秋無際。
——辛棄疾《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群燕辭歸鵠南翔。
——曹丕《燕歌行二首·其一》晚云都變露,新月初學扇,塞鴻一字來如線。
——周德清《塞鴻秋·潯陽即景》秋風蕭瑟,洪波涌起。
——曹操《觀滄海 \\\/ 碣石篇》靡靡秋已夕,凄凄風露交。
——陶淵明《己酉歲九月九日》青楓颯颯雨凄凄,秋色遙看入楚迷。
——李攀龍《送明卿之江西》無限枝頭好顏色,可憐開不為重陽。
——丘浚《詠菊》早是他鄉(xiāng)值早秋,江亭明月帶江流。
——王勃《秋江送別二首》飲馬渡秋水,水寒風似刀。
——王昌齡《塞下曲四首》五原秋草綠,胡馬一何驕。
——李白《塞上曲》燕子欲歸時節(jié),高樓昨夜西風。
——晏殊《破陣子·燕子欲歸時節(jié)》云物凄涼拂曙流,漢家宮闕動高秋。
——趙嘏《長安晚秋 \\\/ 秋望 \\\/ 秋夕》丹楓萬葉碧云邊,黃花千點幽巖下。
——張掄《踏莎行·秋入云山》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
——劉禹錫《秋詞》霜天秋曉,正紫塞故壘,黃云衰草。
——蔡挺《喜遷鶯·霜天秋曉》客睡何曾著,秋天不肯明。
——杜甫《客夜》
描寫山的句子
東漢雒陽城 全城平面略呈長方形,南北約漢代九里,東西約漢代六里,故稱“九六城”。
城墻用土夯筑,厚約14~25米。
東、西、北三面城墻,遺跡尚存;南面城墻因洛河改道被沖毀,但仍可復原其位置。
經(jīng)實測并復原,東城墻長約4200米,南城墻長約2460米,西城墻長約3700米,北城墻長約2700米,總長合漢代約三十一里。
全城共設12個城門。
東面 3個自北而南為上東門、中東門、秏門,西面3個自北而南為上西門、雍門、廣陽門,南面4個自東而西為開陽門、平城門、小苑門、津門,北面2個自東至西為谷門、夏門。
夏門遺跡保存較好,經(jīng)鉆探,有3個門道,推測其它城門亦如此。
城內(nèi)主要大街,都通自城門。
大街互相交叉,分隔成24段,這可能便是文獻記載中所說的“洛陽二十四街”。
據(jù)鉆探,大街的寬度約20~40米不等。
據(jù)記載,每條大街都分成3股,唯公卿、尚書等大臣行中道,一般行人皆行左右。
城中主要宮殿為南宮和北宮。
據(jù)記載,南宮在西漢時已有一定的規(guī)模。
建武元年光武帝定都洛陽,先居住在南宮卻非殿。
以后不斷擴建,于建武十四年在南宮建成規(guī)模最大的前殿。
南宮的遺跡雖未發(fā)掘,但從街道的分布情形可以判斷其位置在中東門大街之南,秏門-廣陽門大街之北,開陽門大街之西,小苑門大街之東;平面呈長方形,南北約1300米,東西約1000米。
北宮始建于明帝永平三年(公元60),至永平八年建成。
據(jù)記載,北宮中的德陽殿,“周旋容萬人,陛高二丈”,規(guī)模宏偉。
北宮的位置,亦可從街道的分布情形判斷在中東門大街之北,津門大街之東,谷門大街之西,北面接近城墻,平面呈長方形,其范圍較南宮為大。
據(jù)記載,南北兩宮相距七里,有復道相連。
據(jù)實際的勘察看來,“七里”應為“一里”之誤。
勘察工作證實,太倉和武庫都在城的東北隅。
據(jù)記載,工商業(yè)區(qū)有南市、馬市和金市。
南市在南郊,馬市在東郊,金市在城內(nèi)南宮的西北。
西晉潘岳的《閑居賦》說“面郊后市”,就是指金市的位置在南宮之北而言的。
魏晉洛陽城 曹魏在東漢雒陽城的廢墟上重建都城,其規(guī)模不超過東漢。
西晉時城的形制和布局亦無多大的改變。
但是,魏明帝曹睿仿效其祖父曹操在鄴城西北部筑銅雀臺等“三臺”(見鄴城遺址)的經(jīng)驗,在洛陽城的西北角也建筑了金鏞城。
據(jù)勘探,金鏞城南北約1080米,東西約250米,分隔為三部分,各有門道相通。
它實際上是軍事性的城堡,由于北依邙山,地勢高亢,可俯瞰洛陽全城,具有至高點的作用,在西晉末年“永嘉之亂”的洛陽爭奪戰(zhàn)中,是雙方必爭之地,當時稱為“洛陽壘”。
勘探和研究證明,由于魏晉時戰(zhàn)亂頻仍,出于軍事上的需要,在洛陽城的西北城墻外壁和金鏞城的外壁設置了許多墩臺,其形制和效用如同后世的“馬面”,這是中國古代城制上的一個創(chuàng)舉。
北魏洛陽城 北魏在洛陽建都,仍利用東漢、魏晉的城墻。
東漢以來的12個城門,除開陽門以外,都在魏晉或北魏時改了名。
上東門改稱建春門,中東門改稱東陽門,秏門改稱青陽上西門改稱閶闔門,雍門改稱西陽門,廣陽門改稱西明門;平城門改稱平昌門,小苑門改稱宣陽門,津門改稱津陽門;谷門改稱廣莫門,夏門改稱大夏門。
11個城門都在漢代的舊址上重建,僅西陽門從漢代的雍門舊址北移約500米。
此外,孝文帝初到洛陽時,在西城墻北端靠近金鏞城處新開了承明門,從而使城門增為13個。
北魏洛陽城最重要的改變是廢除了東漢以來南北兩宮的制度,建立了單一的宮城。
據(jù)勘探,宮城的位置在全城的北部略為偏西,是在漢魏北宮的基礎上興建的。
平面呈長方形,四面筑墻,東墻和西墻各長1400米,南墻和北墻各長660米。
在南墻近西端處,有一巨大的門址,便是宮城的正門——閶闔門的遺址。
正殿太極殿在宮城的前部,與閶闔門對直,其基壇南北長約60米,東西寬約100米,規(guī)模甚大。
由于宮城的范圍和個別城門位置的改變,城內(nèi)的街道也有許多變更。
南宮已廢棄,在廣莫門和平昌門之間有了一條縱貫全城的南北向大街。
雍門已廢絕,雍門大街亦不存在。
新開了承明門,增添了由此門通入城內(nèi)的大街。
建春門和閶闔門之間有了一條橫貫全城的東西向大街,將宮城分為南北兩半,南半部是朝會之處,北半部為寢宮所在。
由于新建的西陽門正好與東陽門對直,所以東漢以來的中東門大街被延長而貫通于西陽門和東陽門之間,它在宮城南墻外通過,成為全城的一條分界線,北面主要是皇家的宮殿和園囿,南面則分布著官署、寺院和貴族的邸宅。
由于宮城的南門——閶闔門與南城的宣陽門對直,所以自閶闔門至宣陽門的南北向大街——銅駝街就成了全城的中軸線。
宗廟、社稷和太尉府、司徒府等高級官署分布在銅駝街的兩側(cè),有名的永寧寺遺址即在街的西側(cè)。
據(jù)記載,宣武帝景明二年(501)在洛陽興建外郭城,“東西二十里,南北十五里”,范圍極廣。
在整個外郭城以內(nèi),劃分為三百二十個方形的坊,每坊均四周筑墻,每邊長三百步,即當時的一里。
東漢以來的舊城成為北魏洛陽的內(nèi)城。
“大市”、“小市”、和“四通市”等工商業(yè)區(qū)都設在內(nèi)城以外,位置在宮城以南,完全改變了《周禮?考工記》所記“面朝后市”的傳統(tǒng)。
綜上所述,北魏洛陽城的形制和布局,和兩漢以來的都城相比,出現(xiàn)了劃時代的變革,為隋代的大興城、唐代的長安城和洛陽城(見隋大興唐長安城遺址)、(見隋唐洛陽城遺址)開創(chuàng)了先例。
南郊的禮制建筑和太學 東漢的辟雍、明堂和靈臺,都建于光武帝建武中元元年(公元56)。
辟雍在開陽門外大路的東側(cè),平面呈方形,每邊長170米,四面筑圍墻。
據(jù)記載,辟雍四面門外有水溝,其上架橋。
曹魏和西晉在東漢的舊址上重建辟雍,曾出土晉武帝三臨辟雍碑及其碑座。
北魏修辟雍,但未完成。
明堂在開陽門外大路的西側(cè),平城門外大路的東側(cè),東距辟雍約150米。
遺址平面呈方形,每邊長約240米,其中有一直徑為62米的圓形臺基,為主體建筑之所在。
明堂的這種形制,正與《水經(jīng)注》“尋其基構(gòu),上圓下方”的記載相符。
西晉和北魏都曾重建明堂,應在東漢明堂的舊址之上。
靈臺在平城門外大路的西側(cè),東距明堂約80米。
遺址平面基本上呈方形,東西220米,南北200米,四面筑圍墻,中央有一座高臺,基部約50米見方,殘高約8米。
房屋建在高臺的四周,分上下兩層。
下層是回廊,廊外有用河卵石鋪砌的“散水”。
上層比下層高出1.86米,有坡道可以升登,房屋每面各5間,用長方磚鋪地。
東面房屋壁面涂青色,西面涂白色,南面涂紅色,北面涂黑色,是按四神(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分主四方的學說設計的。
曹魏和西晉,都沿用東漢的靈臺。
西晉末年的戰(zhàn)亂,使靈臺受到嚴重破壞,北魏時遂廢棄不用。
太學遺址范圍很大。
經(jīng)勘探和試掘,主要遺跡有兩部分:一部分在辟雍之北,平面略呈長方形,東西約200米,南北約100米,附近曾發(fā)現(xiàn)石經(jīng)碎片,可以認為是東漢太學主要部分之所在;另一部分在它的東北約100米處,遺跡保存較好,平面亦成長方形,南北約200米,東西約150米,四周筑墻。
據(jù)記載,東漢的太學始建于光武帝建武五年,以后屢經(jīng)擴建,至順帝陽嘉元年(132)才全部竣工,太學生多達3萬余人。
靈帝熹平四年(175),立石經(jīng)于太學,稱“熹平石經(jīng)”。
漢末董卓燒洛陽宮廟,殃及太學。
魏文帝黃初五年,在東漢的舊址上重建太學,正始中又新立石經(jīng),稱“正始石經(jīng)”。
西晉初年,依漢魏之制興太學,而咸寧二年(276)又另立國子學,與太學并存。
長安城 中國七大古都之一。
西漢、新莽、前趙、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皆建都于此。
現(xiàn)存城址有西漢長安城和唐長安城。
西漢長安城 長安本秦之鄉(xiāng)名,秦時有興樂宮。
漢高祖五年(前202),在興樂宮基礎上修治長樂宮,七年建未央宮,自櫟陽遷都長安。
惠帝元年(前194)至五年筑城墻。
武帝時在城內(nèi)修北宮,建桂宮、明光宮,在西城外營建章宮,并擴充上林苑,開鑿昆明池。
新莽改長安為常安,于南郊建九廟。
東漢建都雒陽(見洛陽城),仍以長安為西京。
獻帝一度遷都于此,其后西晉惠帝、愍帝以及前趙、前秦、后秦、西魏、北周等相繼以長安故城為都。
至隋代建大興城,漢城遂廢。
城址在陜西省西安市西北約3千米處,1956年開始勘查發(fā)掘。
西漢長安城平面不規(guī)則,東垣平直,其余三面墻隨地形河渠曲折。
經(jīng)實測,周長25千米余,約合漢代六十二里強。
城外挖有護壕。
每面城墻有3門,由北至南,東墻為宣平門、清明門、霸城門,西墻為雍門、直城門、章城門,由東至西,北垣為洛城門、廚城門、橫門,南垣為覆盎門、安門、西安門。
發(fā)掘證實每門設3個門道,每道寬6米,可容4個車軌。
霸城、覆盎、西安、章城四門內(nèi)對長樂、未央二宮,其余8門各與城內(nèi)一條筆直的大街相通。
每條街均分成3條并行的道路,中為皇帝專用的馳道,兩側(cè)道路供吏民行走。
班固《西都賦》“披三條之廣路,開十二之通門”,即指長安的道路和城門。
分為長樂宮和未央宮 [編輯本段] 漢長安城內(nèi)的宮殿分布占全城面積的2/3。
城東南部為長樂宮,漢高祖時曾為視朝聽政之所,惠帝以后為太后之宮,占全城面積1/6。
城西南部的未央宮為朝會之所,占全城面積1/7,其前殿規(guī)模宏偉,殿基南北長350米,東西寬200米,現(xiàn)高約15米。
未央宮北闕附近有貴族邸宅,即所謂北闕甲第。
桂宮位于未央宮北,西隔城墻與建章宮相望。
平面長方形,周長5300米。
桂宮之東有北宮,長樂宮北又有明光宮。
長樂、未央二宮之間建有武庫,平面長方形,內(nèi)設7座庫房,庫房以夯墻隔成若干間,放置木質(zhì)武器架。
已發(fā)掘出武器架石礎及銅鐵兵器、鐵鎧甲等。
城內(nèi)商業(yè) [編輯本段] 城內(nèi)工商業(yè)區(qū)集中在西北隅的橫門大街兩側(cè),據(jù)文獻記載共有九市。
這一帶發(fā)現(xiàn)有許多錢范、陶俑,說明當年曾有作坊。
居民區(qū)在城東北隅宣平門附近。
文獻記載,長安有閭里一百六十,“室居櫛比,門巷修直”,漢平帝時,人口達24.6萬余。
實際考古勘查確認的居民區(qū),面積過于狹小,估計有些居民住在城外。
城西的建章宮規(guī)模宏偉,已勘查出位置和范圍。
城西南至東南一帶為上林苑,內(nèi)有離宮別館數(shù)十處。
西南有昆明池等皇家宮苑,昆明池是為訓練水軍而開鑿,又可解決長安城水源不足問題。
南郊則有明堂、辟雍、靈臺和王莽九廟等禮制建筑。
漢長安城主要由皇家宮室及其附屬設施構(gòu)成,突出表現(xiàn)了為帝王、貴族、官僚服務的性質(zhì),反映了中國早期都城的特點。
新莽以后,宮室、城門、武庫先后被毀。
其后歷代雖有營造修飾,但未能恢復西漢盛況。
唐長安城 隋開皇二年(582)在漢長安城東南建新都大興城,入唐后改稱長安,仍為都城,僅作了局部修建和擴充。
至盛唐,長安為當時規(guī)模最大、最為繁華的國際都市。
天佑元年(904)朱溫挾昭宗遷洛陽,毀長安宮室民居,唐長安城遂為廢墟。
該城遺址在今西安市區(qū)及近郊。
20世紀20年代初,日本學者足立喜六曾作考察,1957年起進行正式勘查與發(fā)掘。
唐長安城由廓城、宮城、皇城3部分構(gòu)成。
廓城平面長方形,東西長9721米,南北寬8651.7米,周長36.7千米。
每面有3座城門,除南面正門明德門為5個門道外,其余皆為3個門道。
宮城位于廓城北部中央,平面長方形、南北1492米,東西2820米。
中部為太極宮(隋大興宮),正殿為太極殿(隋大興殿)。
東為皇太子東宮,西為宮人所居的掖庭宮。
皇城接宮城之南,有東西街7條,南北街5條,左宗廟,右社稷,并設有中央衙署及附屬機構(gòu)。
廓城內(nèi)有南北向大街14條,東西向大街11條。
明德門至皇城正門朱雀門的朱雀大街位于全城中軸線上,寬達150余米,是今北京東西長安街寬的兩倍。
其他通城門的大街也多寬在百米以上。
垂直交錯的大街將廓城劃分為108個封閉式的里坊,坊內(nèi)有民居、官衙、寺觀等。
朱雀大街兩側(cè)的四列坊面積最小,只設東西兩個坊門,坊內(nèi)有橫街。
皇城兩側(cè)諸坊面積最大,四面開門,內(nèi)置十字街。
當時繼承了北魏洛陽城的軍事管制制度,坊門有兵把守,早開晚閉。
廓城內(nèi)有東、西二市,東市稱都會,西市稱利人,各占兩坊之地。
市內(nèi)設“井”字形街道,沿街列置店鋪。
文獻記載西市附近集居了許多中亞和西亞的“商胡”、“胡客”,其西南相鄰的崇紅坊,還設有波斯祆教(拜火教)寺。
當時這一帶為中西貿(mào)易與文化交流的一個中心。
唐貞觀后對長安宮室進行增建,貞觀八年(634)于太極宮東北的龍首原高地上建永安宮,次年更名大明宮。
龍朔三年(663)后這里成為主要朝會之所。
玄宗時又于藩邸興慶坊建興慶宮。
此外,唐長安城的東南隅,還有風景游覽區(qū)曲江池,將風景區(qū)與都城相結(jié)合,是中國古代城市規(guī)劃的一個創(chuàng)舉。
唐長安城是中國古代里坊制都城最完善的形態(tài)。
它采用中軸對稱布局,規(guī)劃嚴謹,街坊整齊。
設置了封閉式皇城以處府衙,封閉式里坊控制居民。
其居民區(qū)占城內(nèi)面積7/8,為人口的集中與城市工商業(yè)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條件。
唐長安城的規(guī)劃布局,對東亞一些國家的都城產(chǎn)生過重大影響。
唐末長安城被毀后,佑國軍節(jié)度使韓建放棄長安廓城與宮城,重修皇城安置府廨民居。
北宋沿襲,為京兆府城。
元代為奉元路城。
明洪武年間改稱西安,置秦王府,并向東、向北擴展面積約1/3。
穆宗隆慶年間,又在夯土城垣外側(cè)包砌了青磚。
明西安城平面長方形,周長11.9千米,至今保存完好。
更多漢唐長安城資料看這里